CET_4的成功和失败因素 - 词汇和结构

CET_4的成功和失败因素 - 词汇和结构

一、CET_4中的成败因素——Vocabulary and Structure(论文文献综述)

王峥杰[1](2020)在《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素异序成语是指构成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成语。清末民初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社会迅速发展变革,推动了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语,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同素异序成语。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白话报中的同素异序成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类型、特点、形成动因及其对辞书编纂的意义。第一章从形式上,我们可以将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分为两大类:整体异序成语和局部异序成语。整体异序成语是指把同素异序成语ABCD分为前后两个部分AB和CD,前后两部分位置互换变为CDAB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从语法角度对整体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同构异序成语和异构异序成语两类。同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个同素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主要是并列式。异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部分互换位置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为主谓和动宾、主谓和定中、状中和中补之间的转换。局部异序成语是指成语内部语素之间变换位置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第一类ABCD—ABDC式;第二类ABCD—ADCB式异序成语;第三类ABCD—BACD式异序成语;第四类ABCD—BADC式异序成语;第五类ABCD—CBAD式异序成语。局部异序成语可两语素之间互相易位,可四语素间全部易位,其语法结构也更加复杂。第二章至第三章通过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进行详细的分类描写,把握其共时面貌和历时特点。第四章论述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复杂,具有繁复性特点。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换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具有规律性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有的源自古代汉语,有的产生于清末,有的延续到现代汉语,有的则迅速消亡,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点。第五章阐释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词汇因素尤其是复音词和同素异序词的大量涌现,为同素异序成语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词汇支撑。从外部因素看,第一,晚清时“文言合一”被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第二,在清末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求俗”“求异”的语言风尚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第三,汉民族对称性思维方式与类似联想及对比联想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产生提供了重要基础。第六章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编纂修订。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在《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序皆收、一序收录、一序未收、两序未收。另外,还存在《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大多为其中一序。“结论”部分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从现代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同素异序成语呈现出由多到少,由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发展趋势。

贾佳星[2](2019)在《非英语专业学生感知学习风格与词汇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石,对语言习得的成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词汇学习研究,发现感知学习风格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变量,是影响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众多因素之一。因此,对学生感知学习风格和词汇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好灵活地运用相应的词汇学习策略,以此提高其词汇学习的效率。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工程大学186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偏好情况及其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由两类问卷收集的各18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期间,笔者还随机抽取了15名学生进行访谈,以此进一步了解受试对象感知学习风格的偏好及其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非英语专业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整体偏好属于主要学习风格。其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是触觉型学习风格,其次为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及个人型学习风格,而小组型学习风格则最不受学生的欢迎。(2)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使用频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认知策略,其次是资源策略、社会/情感策略,最后是元认知策略。(3)非英语专业学生感知学习风格偏好和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具体而言,在感知学习风格的六个子风格中,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均与词汇学习策略存在显着正相关;动觉型学习风格与词汇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及认知策略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与资源策略不存在相关关系;个人型学习风格仅与社会/情感策略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资源策略无相关关系;然而,小组型学习风格与词汇学习策略中的四个子策略均不存在相关关系,甚至与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存在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好,尤其是感知学习风格偏好与词汇学习策略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使用与其感知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词汇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其词汇学习效率。

杨亚晴[3](2019)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与听力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对听力成绩的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听力是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日常交流的基础。在外语学习中,听力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对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外语听力是听者对信息接收、加工、理解的过程,是对意义积极建构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会受到听者个体因素以及听力文本因素的影响。其中,焦虑作为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情感因素,随着人本主义的发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为此,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研究。研究普遍认为,焦虑对外语学习起着阻碍作用。继而,学者们在关于降低焦虑的研究中发现,可以通过影响焦虑的相关因素来降低焦虑。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习过程的动机变量,对个体的情感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焦虑。然而在外语研究领域,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外语学习中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焦虑和自我效能感,对听力焦虑与听力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内容有待拓展。而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甘肃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提出,其重要地位得以凸显。提高该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这一跨国战略计划。然而,该地区外语学习资源较东部地区相对匮乏,学生锻炼、使用英语听力的机会较少,且由于高考英语听力部分不计入总成绩,该地区的学生在中学学习中对英语听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需要面对大学英语教学对听力能力的要求。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情感状态更应得到关注。鉴于此,本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选取甘肃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以下三个问题:(1)甘肃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听力自我效能感与听力焦虑现状如何?(2)甘肃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听力自我效能感、听力焦虑及听力成绩三者的相互关系如何?(3)甘肃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听力焦虑程度与听力自我效能感是否能有效预测他们的听力成绩?如果能,谁的预测能力更强?本研究选取兰州交通大学256名甘肃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018年全国英语高考卷一卷的听力部分测试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发放英语听力焦虑量表与听力自我效能感量表,搜集学生听力焦虑程度与听力自我效能感程度的数据,并辅之以访谈的研究工具,为本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和佐证。搜集的数据通过SPSS 16.0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研究发现:(1)甘肃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听力焦虑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三个维度中,听力测试焦虑的程度最高,包括听力测试过程焦虑和结果焦虑。学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低水平,但在三个子量表中,学生的努力感却处于中高水平。(2)英语听力成绩与英语听力焦虑呈显着负相关。在听力焦虑的三个维度中,听力课堂焦虑与听力成绩的相关性最高。同时,学生外语听力成绩与听力自我效能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在三个因子中,能力感的影响最大。此外,学生的整体听力焦虑与整体听力自我效能感呈显着负相关。听力焦虑的三个维度与听力自我效能感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听力焦虑程度越高的学生听力自我效能感越低,反之亦然。(3)英语听力焦虑与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但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是一个较强的预测因子,可以单独有效地预测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影响听力成绩,而且通过影响英语听力焦虑间接作用于听力成绩。以上研究结果为甘肃地区英语听力的教学带来启示。首先,教师要意识到焦虑对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应鼓励学生重视英语听力学习过程,而不是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在教学中,教师应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合作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为学生选择有趣的英文电影,通过观看电影练习听力,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教授学生听力策略。其次,由于听力自我效能感对听力成绩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且提高学生的听力自我效能感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听力焦虑,教师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听力材料的选择时应遵循“i+1”的原则,帮助学生在听力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学习成败进行归因。通过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让学生在降低听力焦虑的同时提高自身听力水平。

张莉[4](2017)在《社会认知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研究》文中认为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2001a)要求全国所有小学开设英语课程。Shawer (2010)指出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取决于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传播者-教师。如果没有一大称职教师来落实教学,课程政策和课堂现实之间必然会出现严重脱节。小学英语新课程施以来,小学英语教师的数量有了显着增加。然而,小学英语教师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仍然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改革目标的契合度是任何教育创新获得成功的前提保障(Ruedaand Garcia, 1994;Fives,2003;Andersonetal.,1991)。Stern (1983)指出教学是一种即兴行为。近年来,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观念日渐影响教师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外语教师教育逐步聚焦教师对其自身教学实践的概念化过程和教师教学实践背后的思考决策过程。Borg (2003:81)指出教师是积极思考着的决策者,教师的指导行为植根于以实践为导向的复杂的个人化和情景化的知识、思想和信念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外语教师教育并不是线性的由离散阶段构成的“方法-目的”之过程,而是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自我发展与进化的过程。如果说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其对教学行为的构想,那么教学效能感则是其教学投入的动力。教学信念和教学推理能力应成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聚焦点。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教学信念源于专门的高度情景化与社会化的意义构建活动。认知理论则强调作为意义生产者和问题解决者的学者在学习情境中的作用以及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会教学的重要性。本研究结合上述两种理论,立足教师信念的情境性和对话性,从社会认知视域重构中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和自我效能感结构。教学信念包括6个维度: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信念、关于教的信念、关于如何组织课堂的信念、关于如何培养语言技能的信念、关于如何帮助学生的信念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教学效能感包括8个范畴: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英语学科知识、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人文素养。相对已有建构而言,研究者建构的教学信念和效能感结构及其因素对新课程环境中中国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研究者以此重构框架为指导,就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因素、教师信念持有状况、教学效能感强度及其对目前职业问题的认识信念四个方面的内容自编问卷,对江苏全省教师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调查。调查旨在解答如下三个问题:1.哪些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因素与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存在关联? 2.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各自内部因素和两者整体之间存在显着关联吗? 3.小学英语教师对其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认识和信念是什么?调查研究取得了如下发现:1.除了职称和上课频率因素外,其它不同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的教师在教学信念整体合理度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除了性别、最后学历、关键期认识、在职学习态度、职业关注点和对教师教育影响因素观点外,其它不同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教师在教学效能感的整体强度上也存在显着差异。不同个人背景和职业环境教师在教师信念和教学效能感大部分维度或范畴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当下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应该针对性地聚焦下述方面: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研究,人文素养、如何帮助学生、如何理解教、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和如何培养语言技能;同时反映出小学英语教师教师教育应该采用相同背景老师形成研修团队的分类培训模式。2.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感之间存在整体间的显着相关和各自内部大部分变量间的显着相关。语言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与关于学习和学生的信念和关于如何教的信念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关联。因此,合格的英语教师既要有过硬的学科知识基础又要有充足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3.小学英语在教师专业资质和教学环境两方面都较以往有所改观。老师们认同新课程的主要观念,普遍性地重视语言技能、语言使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趋同性地认识到作为语言输入主要途径的广泛阅读、高质量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然而,他们重视英语口语而低估语言知识的作用,把职业问题更多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而没有把它们与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学效能驱动下的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联系起来,重构资源环境的态度也剖为被动。上述发现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小学英语教师的群体性职业焦虑和职业倦怠状况。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建构了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小学英语教师发展的融合式模式。该模式鼓励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专业环境、教师发展项目和教师认知的联动,大学、小学和发展中教师的联动,书本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信念与效能感的联动以及教学信念与效能感、教师决策和教学指导行为的联动。小学英语教师发展应该减少从上而下的规约式指导,采用发现式和探究式活动帮助老师们螺旋式地形成基于中国小学英语课程实情的教师信念和教学效能感。

朱红迪[5](2016)在《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阅读障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是学习者英文输入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的成败。目前很多中国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种类的障碍,这些障碍影响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升,同样也影响着英语教学。研究学生的英语阅读障碍对英语教学与学习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能引起英语阅读障碍的六个因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态度、对背景知识的掌握、阅读动机、阅读策略和批判思维能力)划分的六个维度,对桂林3所高校的艺术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回答4个问题;1.艺术专业学生遭遇了什么样的英语阅读障碍?2.那些因素造成了艺术生的英语阅读障碍?3.艺术生最大的英语阅读障碍是什么?4.艺术生对改进英语阅读教学有什么样的期待与建议?随后笔者通过SPSS18.0云端版对149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对艺术专业本科生来说,最大的英语阅读障碍是缺乏批判思维能力:第二大障碍是缺乏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其他障碍依次为语言能力不足、消极的英语阅读态度、不会运用阅读策略辅助阅读和缺少阅读动机。问卷调查之后笔者展开访谈结果表明,大部分艺术类本科生英语基础较差,不喜欢英语阅读,希望老师增加讲解单词、语法以及句型的时间,希望老师用母语进行英语教学。结合对问卷调查以及对访谈的数据分析,笔者分别向学生、老师以及学校提出建议。论文对艺术类本科生的建议如下:在英语阅读中要多思考;改变目前效率低的学习方法,增加英语输入;学习运用英语阅读策略,保持积极的阅读态度。最后笔者对本次的研究做了总结,并提出了该研究的局限所在以及对其他研究者的建议。

刘红保[6](2014)在《数据挖掘技术在CET-4成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办学的规模大,在校学生的数量多。高校经过多年使用综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学生数据。本文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到高校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以下简称CET-4)成绩分析中,挖掘出隐藏在成绩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为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决策树算法对大学生CET-4成绩进行挖掘分析。采用C4.5算法建立预测学生是否通过CET-4的决策树,使用事后剪枝的方法对建好的决策树进行剪枝,之后提取分类规则,依据分类规则建立大学生CET-4成绩预测模型;对分类规则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出各因素对CET-4成绩的影响程度,为改进英语教学设计与教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CET-4考试通过率。2.采用k均值算法的变种k-modes算法对CET-4成绩合格者与不合格者分别进行聚类分析。针对k值难以确定的缺点,给出一种确定k值的方法,该方法先选择比较大的k值进行聚类,聚类后计算各个聚类间的距离,若距离低于一定阈值则认为两个聚类过于相似进行合并,合并后按照新k值继续进行聚类。聚类后,分析每个簇的特征,并对决策树模型获得的分类规则进行验证。可根据不同簇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分班分类教学,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CET-4考试通过率。3.设计实现了大学生成绩管理分析系统。该系统管理学生的入学成绩、在校期间各科成绩、CET-4成绩等各种学习成绩,并可对学生信息和成绩进行挖掘分析。本文采集某地方综合性大学独立学院学生的相关数据,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了CET-4成绩的挖掘分析,其实验结果验证了研究内容对CET-4具有指导作用。

任青[7](2014)在《归因训练对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归因方式、英语学习策略及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在外语还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问题始终备受关注。在同等的教育条件及教学投入下,不同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不尽相同。影响语言输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学习策略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而在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中,动机尤为重要。动机与归因(指人们通过分析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而推论和解释其个人学习成败的过程)相关。归因方式又与学习策略密切相关。但截止目前为止,关于归因方式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联研究匮乏,同时归因训练与归因方式,改善学习策略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也严重不足。三年制英语专业高专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非英语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水平相对低于同龄的四年制的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但社会对他们在专业技能上的要求相对略高。如何提高该群体的语言输出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否通过归因训练干预,影响其归因方式、英语学习策略选择及学业成就,最终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出和运用能力?该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心理学家Weiner将归因分为四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提出了三维度(内因/外因、可控/不可控、稳定/不稳定)归因研究模式。此模式为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供了方向,进而对研究学习者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基于Weiner的研究模式,作者设计了干预研究实验,试图解决以下3个核心问题:1.归因训练与学生的归因倾向是否相关?2.归因训练与学生的学习策略选择是否相关?3.通过归因训练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业成就?研究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以运城学院外语系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受试者为两个英语水平相当的平行班(分别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共90名)。作者研究了其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与归因方式、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被试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了解其最终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作者采取前测、后测及问卷的实验工具。首先对被试进行前测及分析,随后对被试进行3个月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最后,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及数据分析,得出三个问题的答案:1.归因训练可影响学生的归因方式。三个月后学生的归因方式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更多学生学会将成败归因于内部和可控因素。2.归因训练可以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学生的认知策略、补偿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均发生了显着变化。3.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就。通过归因训练,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提高。结论:归因训练可以对归因方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并最终提高其学业成就。

范雁冰[8](2014)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巩固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成果》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大学连年扩招和报考人数逐渐减少,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再加上生源教育经历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高中毕业生,还有来自中专、技校、职高的三校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无疑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英语又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因此分层教学意义非凡。本研究针对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分层教学,即按新生摸底成绩分为A层(英语基础优秀者)、B层(英语基础一般)及C层(英语基础较差者)三个层次;其中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人数比较多的B层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本问卷囊括60个题目,涉及到3个点:即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如何学和学什么。之后用SPSS19.0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所有结果都用表格显示。然后又随机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访谈,并结合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深入地了解学习者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B层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下。且多数学生不具备英语学习的强烈动机,没有足够的自信,没有恰当的使用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别提创造机会练习英语,缺乏控制学习结果和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意识。此外,由于专业、性别和英语学龄的差异,学生自主性呈现差异不大;由于生源地不同,略有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此结果的深入分析讨论,得出了对今后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1)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包括自主学习与“合同制”任务型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运用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旨在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独立学习的技巧和能力,使之在未来社会中成为终生学习者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解决的问题(1)学生因学习动机不足而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及厌学、畏学的心理,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2)进一步巩固分层教学的成果,提升B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特色(1)研究内容在深度上有所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背景及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的因素剖析得更深入;(2)研究对象覆盖到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而以往研究则侧重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及理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弥补了对农业类院校学生研究的不足;(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及策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实用及更具操作性;(4)研究对象更符合实际生源变化情况,更具时效性。

李京肽[9](2013)在《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X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的关系。根据大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角色的适合性和研究现状的需求性,选择理工科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接着,对古今中外的有关自我控制和焦虑的部分文献作了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本研究提出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操作性定义。然后在这个理论构想的指导下,运用定量(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与定性(深度访谈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两次(大学入学时,入学一年后)跟踪调查X大学2012年入学的理工科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力与英语学习焦虑的变化情况。在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中综合运用叙事探究(narrative study)。本研究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核心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可能的创新,接着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自我控制的概念,元认知的概念,焦虑的概念以及叙事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和梳理,进而重点介绍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和焦虑的关系。另外,详细阐述运用心理学应用技术一元认知干预技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力,降低英语学习焦虑的方法。并根据质的研究需要,选取了X大学18位2012级大一学生为深度访谈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x大学大一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和焦虑感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等,最后提炼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X大学大一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具有非常强烈的导向性。他们往往将通过CET4/6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和英语学习的成功标志。X大学大一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际采用的自我控制的方法和本文理论构想的四个维度非常一致。X大学大一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是客观存在于学生群体之中的。这些焦虑突出地表现为考试焦虑和交际焦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实现表现比较突出。焦虑与自我控制具有极其显着的负相关。借助元认知干预技术,被试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摆脱对个人发展的限制,降低外语学习焦虑感,使英语学习成绩有更明显的提升。

赵龙武[10](2013)在《影响词汇附带习得效率的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关于影响词汇附带习得效率的因素的研究。一方面,是关于学生的词汇学习/习得方式所进行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关于四种投入方式/任务类型对词汇附带习得效率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前者为后者的主要原因,后者为前者与其他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词汇学习/习得方式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用O’Malley和Chamot (1990)所进行的策略分组,对282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词汇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所采用的词汇学习方式仍然是以刻意学习策略为主,附带学习策略为辅。接下来,对本文所重点关注的五种词汇学习策略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在影响词汇附带习得效率的四种投入方式/任务类型的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采用Paribakht和Wesche (1997)所设计的词汇知识量表Vocabulary KnowledgeScale,对四种投入方式/任务类型在两次实证研究中所涉及到的29个目标词汇,对每组40人,共16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两次前测与两次后测。之后,本文作者通过词汇知识量表的评分体系,在Excel表格收集数据的基础上,使用SPSS软件对词汇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在对比研究上,尤其把阅读基础上的阅读理解任务,与该基础上的写作任务与翻译任务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进行了对比;同时,把以目标词汇接触次数见长的目标词汇接触次数最大化任务组与以上三组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进行了对比。本文重点关注的4个研究问题如下:(1)不同水平或不同任务组的被试学生的词汇学习方式,有没有显着差别?(2)任务类型的不同是否会影响不同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哪种任务类型对不同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影响最大?(3)词汇类型及词缀是否会影响不同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4)目标词汇出现次数是否会影响目标词汇接触次数最大化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所进行的讨论与分析,符合目前学生所采用的词汇学习方式的实际情况的是:被试学生的词汇学习方式以词汇直接学习方式为主;不同水平被试学生的词汇学习方式没有显着差别;不同任务组被试学生的词汇学习方式有显着差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阅读+翻译任务组所采用的通过翻译实践来学习生词的词汇学习方式与其他任务组有显着差别。通过对词汇测试研究结果及对其所进行的讨论与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如下:任务类型的不同会影响不同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其中阅读+写作任务类型好于阅读+目标词汇接触次数最大化任务类型;阅读+翻译任务类型好于阅读+问答任务类型;阅读+翻译任务类型对不同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影响最大。鉴于在各组任务开始之前,词汇类型习得效果已经具有显着差异,因此,总体上无法找到词汇附带习得效果最好的词汇类型;动词与形容词在写作任务中所涉及到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好于名词,而且动词与形容词所涉及到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比较接近;三种词汇类型在其他任务组中所涉及到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没有显着差异;在阅读+翻译任务组中名词与形容词所涉及到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好于动词,而在其他三组任务类型中这三种词汇类型所涉及到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没有显着差别;四种任务类型完成后,后缀所涉及到的词汇的平均附带习得效果好于前缀,四种任务类型对后缀的影响程度大于前缀。换句话说,总体来看,含有后缀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好于前缀;在四项任务类型中,只有阅读+问答任务组中的前缀与后缀所涉及到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有显着差异,即后者好于前者;在含有前缀的词汇中,阅读+翻译任务组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最好;在含有后缀的词汇中,各组任务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没有显着差异。目标词汇接触一次或六次会影响目标词汇接触次数最大化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即目标词汇接触六次后,所带来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明显好于目标词汇只出现一次后所带来的词汇的附带习得效果。通过对学生及教师所进行的个人采访,其分析结果都表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主要是通过刻意学习方式获得;翻译任务类型是同学们较为熟练的词汇附带习得方式;目标词汇接触次数最大化任务类型是同学们尚待给予高度重视的词汇附带习得方式;词汇类型及词缀对不同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标词汇出现次数会影响目标词汇接触次数最大化任务组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效果。

二、CET_4中的成败因素——Vocabulary and Struc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ET_4中的成败因素——Vocabulary and Structure(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概述
    第一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界定
    第二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类
    第三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布
第二章 清末民初整体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同构异序成语
        一 拼合并列类成语
        二 四元并列类成语
        三 重叠并列类成语
    第二节 异构异序成语
        一 动宾—主谓式
        二 主谓—定中式
        三 状中—中补式
第三章 清末民初局部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ABCD—ABDC式
    第二节 ABCD—ADCB式
    第三节 ABCD—BACD式
    第四节 ABCD—BADC式
    第五节 ABCD—CBAD式
第四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
    第一节 繁复性特点
    第二节 规律性特点
    第三节 过渡性特点
第五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
    一 内部因素
    二 外部因素
第六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修订
    一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同素异序成语
    二 《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同素异序成语
    三 《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附录二 《汉语大词典》所收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非英语专业学生感知学习风格与词汇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2.1.1 Definition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2.1.2 Classification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2.1.3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es on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2.2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2.2.1 Definition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2.2.2 Classification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2.2.3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es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2.3 Recent Studi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and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Subjects
    3.3 Research Instruments
        3.3.1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
        3.3.2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Questionnaire
        3.3.3 Interview
    3.4 Procedures of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3.4.1 Procedures of Data Collection
        3.4.2 Procedures of Data Analysis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General Tendency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of Non-English Majors
        4.1.1 Overall Situation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of Non-English Majors
        4.1.2 Specific Situation of Each Sub-category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of Non-English Majors
    4.2 General Tendency of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of Non-English Majors
        4.2.1 Overall Situation of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of Non-EnglishMajors
        4.2.2 Specific Situation of Each Sub-category of Vocabulary LearningStrategies of Non-English Majors
    4.3 Correlation Between Non-English Majors’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and Their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4.3.1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s’Overall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andTheir Overall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4.3.2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Sub-category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and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he subject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5.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ACKNOWLEDGEMENTS

(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与听力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对听力成绩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1.1 The Process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1.2 Factors Affecting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2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2.2.1 Origin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2.2.2 Defin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2.2.3 Classifi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2.2.4 Measur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2.2.5 Overviews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2.2.6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Anxiety
    2.3 Self-efficacy
        2.3.1 Definition of Self-efficacy
        2.3.2 Sources of Self-efficacy
        2.3.3 Measurement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2.3.4 Previous Studies on Academic Self-efficacy Abroad and at Home
    2.4 Empirical Studies on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Present Study
    3.1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3.2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3.3 Self-efficacy Theory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Purposes and Questions
    4.2 Participants
    4.3 Instruments
        4.3.1 A Listening Test
        4.3.2 Questionnaires
        4.3.3 Interview
    4.4 Research Procedure
        4.4.1 Pilot Study
        4.4.2 Principal Experiment
    4.5 Data Analysis Methodologies
Chapter Five Results,Discussions and Implications
    5.1 Results
        5.1.1 Results of Research Question One
        5.1.2 Results of Research Question Two
        5.1.3 Results of Research Question Three
    5.2 Discussions
        5.2.1 The Overall Situations of Non-English Major Freshmen’s English ListeningAnxiety and English Listening Self-efficacy in Gansu Province
        5.2.2 The Correlations among Students’Listening Anxiety,ListeningSelf-efficacy and Listening Achievement
        5.2.3 The Prediction of English Listening Anxiety and English ListeningSelf-efficacy on Listening Achievement
    5.3 Implication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3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Ⅰ English Listening Test Paper for Freshmen in2018
AppendixⅡ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Anxiety Questionnaire
AppendixⅢ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Academic Achievements

(4)社会认知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中文摘要 Abbreviations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1.1.1 Primary EFL curriculum in China
    1.1.2 Primary EFL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1.2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s of the study
1.3 Overview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Conceptions of teachers' beliefs
    2.1.1 TB,TSB,TK,TA,and TC
    2.1.2 Different views of teachers' beliefs
2.2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ers' practices
    2.2.1 The impact of teachers' beliefs on teachers' practice
    2.2.2 Inconsistency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ers' practice
    2.2.3 Debates on "flexibility" of teachers' beliefs
2.3 Empirical studies on teachers' beliefs
    2.3.1 TB studies on various topics
    2.3.2 TB studies of various groups of teachers
    2.3.3 TB researches in different methods Chapter 3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3.1 Underlying educational theories
    3.1.1 Behaviorism
    3.1.2 Cognitive theories
    3.1.3 Humanism
    3.1.4 Social-cultural theory
3.2 Fundamental SLTE approaches
    3.2.1 Transmission approach
    3.2.2 Constructivism approach
    3.2.3 Socio-cultural approach
3.3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teachers' beliefs
3.4 Knowledge base of teachers' beliefs and self-efficacy
3.5 Reconceptualized TB &TSB responsive to the new curriculum
    3.5.1 TB framework
    3.5.2 TSB framework Chapter 4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questions
4.2 Participants
4.3 Research procedures
    4.3.1 Instruments
    4.3.2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hapter 5 Factors of TB & TSB
5.1 Variance as regards TB
5.2 Variance as regards TSB variables Chapter 6 Correlations between TB and TSB
6.1 Correlations between TB and TSB variables
6.2 Amos model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B and TSB Chapter 7 "Beliefs" about Professional Problems
7.1 Beliefs about professional problems
7.2 Beliefs about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Chapter 8 Discussion of the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8.1 Dicussion of the major findings
    8.1.1 TB and TSB responsive to Chinese EFF curriculum
    8.1.2 Variance in TB and TSB as regards background factors
    8.1.3 Inter-item and intra-item correlations between TB and TSB
    8.1.4 Professionalism situation of Jiangsu Primary EFL teachers
8.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8.2.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ead of preparation or training
    8.2.2 Instantaneous interaction as the core ideology of SLTE
    8.2.3 Pertinent focuses of SLTE programs
    8.2.4 Primary EFL teacher education activities Chapter 9 Conclusions
9.1 Contribution of the study
9.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9.3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1 Appendix 2 Appendix 3

(5)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阅读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Reading and Reading Difficulties
    2.2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Reading Difficulties
        2.2.1 Language Ability
        2.2.2 Attitude
        2.2.3 Background Knowledge
        2.2.4 Reading Motivation
        2.2.5 Reading Strategies
        2.2.6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2.3 Related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2.3.1 Related Studies Abroad
        2.3.2 Related Studies at Home
    2.4 Framework on Which This Study Is Based
Chapter 3 Research Design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Subjects of the Study
    3.3 Instruments of the Study
        3.3.1 Questionnaire
        3.3.2 Interview
    3.4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3.4.1 Data Collection Procedure
        3.4.2 Data Analysis
        3.4.3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3.4.4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3.4.4.1 Content Validity
        3.4.4.2 Construct Validity
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4.2 General Descrip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of Art Major Undergraduates
    4.3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of Art Major Undergraduates
        4.3.1 Descrip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4.3.2 Description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4.3.3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bility
        4.3.4 Descrip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
        4.3.5 Descrip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4.3.6 Description of Reading Motivation
    4.4 The Data from the Interview
        4.4.1 Outline of Interview
        4.4.2 Results of Interview
Chapter 5 Implications
    5.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5.1.1 Findings According to Questionnaire
        5.1.2 Findings According to Interview
    5.2 Implications for Art Major Undergraduates
        5.2.1 Thinking More While Reading
        5.2.2 Improving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and Enlarging Input
        5.2.3 Learning More Reading Strategies
    5.3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5.3.1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Have Their Own Ideas and Read More
        5.3.2 Never Neglecting Vocabulary,Grammar and Writing Methods Teaching
        5.3.3 Helping Students to Find Appropriate Reading Strategies
    5.4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5.4.1 Providing Students a Good Reading Environment
        5.4.2 Arranging a Professional Teacher in Libr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

(6)数据挖掘技术在CET-4成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据挖掘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数据挖掘技术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挖掘的基本知识
    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2 数据挖掘的过程
    2.3 数据挖掘的功能
    2.4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主要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决策树技术在大学生CET-4 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3.1 决策树算法概述
        3.1.1 决策树
        3.1.2 决策树建树
        3.1.3 决策树的剪枝
    3.2 决策树技术在CET-4 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3.2.1 确定研究对象及目标
        3.2.2 数据的收集
        3.2.3 数据预处理
        3.2.4 构造决策树
        3.2.5 树剪枝
        3.2.6 产生分类规则
        3.2.7 结果分析
        3.2.8 模型的准确性评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k众数算法的大学生CET-4 成绩分析
    4.1 k均值聚类算法
        4.1.1 k均值算法描述
        4.1.2 k均值算法的优缺点
    4.2 k众数(k-modes)聚类算法
    4.3 对k众数算法的改进
    4.4 k众数算法在大学生CET-4 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4.4.1 数据收集
        4.4.2 数据聚类分析
        4.4.3 加权众数的相异度聚类成绩分析
        4.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生成绩管理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
    5.2 系统的设计原则
    5.3 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开发环境
    5.4 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数据库设计
        5.4.2 登录模块
        5.4.3 学生模块
        5.4.4 管理员模块
    5.5 系统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归因训练对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归因方式、英语学习策略及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List of Abbreviations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Literature Review
    2.1 Overview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1.1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1.2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1.3 Factors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1.4 Research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2 Overview of Attribution Theory
        2.2.1 Definitions of Attribution Theory
        2.2.2 The Development of Attribution Theory
        2.2.3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2.2.4 Researches on the Attribution Theory
    2.3 Overview of Attributional Training
        2.3.1 Definitions of Attributional Training
        2.3.2 Researches on Attributional Training
    2.4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Training and Attributional Styles, the Choice of L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2.4.1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Training and Attributional Styles
        2.4.2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Theory and the Choice of LLS
        2.4.3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Trai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3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Subjects
    3.3 Instruments
    3.4 Tools
    3.5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
    3.6 Data Collection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Results
        4.1.1 Results of General Tendency of LLS, Attributional Sty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4.1.2 Results of A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Attribitional Style
        4.1.3 Results of A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LLS Use
        4.1.4 Results of A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4.2 Discussion
        4.2.1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of General Tendency of LLS, Attributional Sty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4.2.2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of A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Attribitional Style
        4.2.3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of A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LLS Use
        4.2.4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of AT’s Influence o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4.3 Summary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
Appendix A 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Appendix B 高专学生学习归因情况调查问卷
Appendix C 归因训练课程活动样例
Acknowledgements

(8)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巩固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1.1 The requirements of status quo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1.1.2 Keystone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1.1.3 The requirements of lifelong education
1.2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4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definition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2.2 Characteristics of Autonomous Language Learners
2.3 Theoretical framework
    2.3.1 Humanistic learning theory
    2.3.2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
    2.3.3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2.4 Factors influencing Autonomous Learning
    2.4.1 Internal Factors
    2.4.2 External Factors
2.5 An over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Autonomous Learning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The subjects
3.2 Research questions
3.3 Instruments
    3.3.1 Questionnaire
    3.3.2 Interview
3.4 Procedures
    3.4.1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3.4.2 Analysis of interview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Results from the motivation section and discussion
4.2 Results from the strategy section and discussion
4.3 Results from the outcome section and discussion
4.4 Summary
    4.4.1 The languag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4.4.2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5.2 The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erence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cknowledgements

(9)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X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自我控制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焦虑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叙事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总体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
    第四节 外语学习焦虑问卷的编制
第四章 描述:质的研究方法和跟踪调查法
    第一节 质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成都市X大学大一学生刚入学时的群体画像
    第三节 成都市X大学大一学生入学一年后的群体画像
    第四节 跟踪调查法
第五章 预期:相关研究
    第一节 入学时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一年后的数据分析
    第三节 入学一年的变化
第六章 干预:实验研究
    第一节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含义
    第二节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工作原理
    第三节 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改革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改革建议
    第三节 研究检讨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影响词汇附带习得效率的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词汇与语言
        1.1.2 词汇习得与语言习得
        1.1.3 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
        1.1.4 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
        1.1.5 课堂教学与二语词汇附带习得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涉及的基本定义和术语
        2.1.1 外语与二语
        2.1.2 习得与学习
        2.1.3 临界词汇量
        2.1.4 小结
    2.2 英语单词的种类划分
        2.2.1 通过词类标准进行的划分
        2.2.2 通过使用层次进行的划分
        2.2.3 通过词源进行的划分
        2.2.4 通过有无暗示进行的划分
        2.2.5 小结
    2.3 词汇附带习得
        2.3.1 对词汇附带习得的不同解释
        2.3.2 词汇附带习得理论的产生
        2.3.3 词汇附带习得与词汇直接学习
        2.3.4 词汇附带习得的局限性
        2.3.5 词汇附带习得的重要性
        2.3.6 小结
    2.4 不同观点
        2.4.1 适合词汇附带习得的文章
        2.4.2 可能附带习得的词汇
    2.5 词汇学习策略
        2.5.1 最重要的词汇学习策略
        2.5.2 自然出现的策略与需要对其进行讲解的策略
        2.5.3 关于词汇习得策略的实证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回顾
    3.1 Krashen 的输入假说
        3.1.1 输入假说
        3.1.2 Krashen 与词汇习得
    3.2 Swain 的输出假说
        3.2.1 Swain 通过对比研究所发现的问题
        3.2.2 Swain 的输出假说
    3.3 词汇学习理论
        3.3.1 隐性习得与显性学习中的区分
        3.3.2 通过阅读而产生的词汇附带习得过程
    3.4 注意假说
        3.4.1 注意力与二语词汇习得
        3.4.2 Schmidt 对注意假说的阐述
    3.5 加工深度理论
    3.6 投入量假说
        3.6.1 翻译任务与投入量假说
        3.6.2 本文中的四项任务所涉及到的投入量
        3.6.3 小结
    3.7 词汇测试理论
        3.7.1 词汇测试的来源与发展
        3.7.2 词汇测试的维度
        3.7.3 词汇能力的划分
        3.7.4 应否提供语境的争论
        3.7.5 词汇知识深度测试
    3.8 信息处理模式理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 研究问题及假设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研究文本
        4.3.2 目标词汇
        4.3.3 词汇学习方式调查问卷
        4.3.4 访谈提纲
    4.4 实验步骤
        4.4.1 实验步骤一(A 组与 A1 组、A2 组、A3 组)
        4.4.2 实验步骤二(B 组与 B1、B2 组、B3 组)
    4.5 数据收集
        4.5.1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4.5.1.1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一)
        4.5.1.2 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二)
        4.5.1.3 不同水平组数据收集
        4.5.1.4 不同任务组数据收集
        4.5.2 目标词汇接触次数最大化任务组数据收集
        4.5.3 阅读+问答任务组数据收集
        4.5.4 阅读+翻译任务组数据收集
        4.5.5 阅读+写作任务组数据收集
    4.6 评分标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一)
        5.1.2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二)
        5.1.3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三)
        5.1.4 小结
    5.2 词汇测试研究结果与分析
        5.2.0 不同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
        5.2.1 词汇测试研究结果与分析(一)
        5.2.2 词汇测试研究结果与分析(二)
        5.2.3 词汇测试研究结果与分析(三)
        5.2.4 小结
    5.3 访谈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教师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5.3.2 学生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5.3.3 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总结与结论
    6.2 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6.2.1 理论价值
        6.2.2 教学启示
        6.2.3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局限
    6.4 未来研究的方向
    6.5 本章小结
Synopsis
参考文献
附录

四、CET_4中的成败因素——Vocabulary and Struc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D]. 王峥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非英语专业学生感知学习风格与词汇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D]. 贾佳星.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与听力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对听力成绩的预测[D]. 杨亚晴.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4]社会认知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研究[D]. 张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阅读障碍研究[D]. 朱红迪.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6]数据挖掘技术在CET-4成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刘红保. 河北大学, 2014(03)
  • [7]归因训练对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归因方式、英语学习策略及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D]. 任青.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5)
  • [8]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巩固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成果[D]. 范雁冰.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4)
  • [9]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控制与焦虑之关系研究 ——以成都市X大学为例[D]. 李京肽. 厦门大学, 2013(06)
  • [10]影响词汇附带习得效率的因素研究[D]. 赵龙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CET_4的成功和失败因素 - 词汇和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