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面部痣2000例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面部痣2000例

一、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面部斑痣200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瑞丽[1](2021)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对球形孢子丝菌杀伤作用的体外研究及碘化钾对其杀伤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一种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皮损表现多样,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及淋巴组织,偶见内脏、骨骼等系统性感染,迁延不愈。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报道,其病原体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Sporothrix schenckii complex)的主要致病型包括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巴西孢子丝菌(Sporothrix brasiliensis)和我国主要流行的球形孢子丝菌(Sporothrix globosa)。孢子丝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也十分有限,以碘化钾和抗真菌药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为主,疗程一般为3-6个月。碘化钾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可能会引起皮疹、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长时间应用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肝肾功能障碍、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耐药菌株导致治疗失败。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温热疗法、液氮冷冻治疗、物理治疗等。黑素作为孢子丝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可帮助真菌抵御逆环境,如极端温度、酸碱、紫外线、电离辐射等,降低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对治疗也有一定影响。近年来有光动力疗法治疗(phtodynamic therapy,PDT)孢子丝菌病的报道,但相关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采用临床分离的球形孢子丝菌野生株Mel+、培养基中含三环唑(tricyclazole,TCZ)以抑制黑素合成的球形孢子丝菌TCZ-Mel+、使用紫外线诱变法获得的不产黑素的白化突变株Mel-和分离自7位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处的球形孢子丝菌,选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作光敏剂、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红光作为光源,探讨了威伐光、红光和LED红光等物理治疗手段及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的杀伤作用、黑素的保护作用及ALA-PDT的杀伤机制、碘化钾(potassium iodide,KI)对ALA-PDT杀伤作用的增强,旨在探索孢子丝菌病的新型治疗方法,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本研究第一部分以威伐光、红光和54、108、162J/cm2的LED红光分别照射球形孢子丝菌Mel+分生孢子后培养并计算其存活率,另外照射培养基中含三环唑的球形孢子丝菌TCZ-Mel+和白化突变株Mel-分生孢子以观察黑素对菌株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威伐光照射后Mel+分生孢子存活率为78.9%,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在体外实验中威伐光照射对球形孢子丝菌有杀伤作用,而红光和LED红光则没有。威伐光、红光和LED红光对TCZ-Mel+和Mel-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效果,但比较三株菌的存活率,在威伐光、红光及162J/cm2的LED红光照射后,TCZ-Mel+和Mel-分生孢子存活率显着低于Mel+分生孢子,提示黑素可帮助菌株抵抗照光过程中的杀伤作用。本实验第二部分研究了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的体外杀伤效果及黑素的作用。首先以0、0.3M、0.6M、1.19M浓度的ALA和0、54、108、162J/cm2的LED红光摸索对球形孢子丝菌Mel+分生孢子和酵母细胞的杀伤效率;以同样条件处理TCZ-Mel+和Mel-分生孢子,观察黑素的防护作用;7株球形孢子丝菌分生孢子和酵母细胞与1.19M ALA共孵育后给予162J/cm2 LED红光照射以观察ALA-PDT对其他球形孢子丝菌的杀伤效果;采用CCK-8法检测经ALA-PDT处理后的HaCaT细胞活性以评价ALA-PDT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19M ALA和162J/cm2 LED红光联合作用时对Mel+分生孢子杀伤作用最强,达97.38%,对酵母细胞100%杀伤,酵母细胞对ALA-PDT的杀伤作用更敏感。比较同样条件下Mel+、TCZ-Mel+和Mel-三株菌的存活率,TCZ-Mel+和Mel-的存活率低于Mel+,表明黑素保护菌株抵抗ALA-PDT的杀伤。1.19M ALA和162J/cm2 LED红光联合作用对另外7株球形孢子丝菌及2株参考菌株的分生孢子和酵母细胞也有同样的抗菌活性。经ALA-PDT处理的HaCaT细胞活性与未处理组无明显差异,ALA-PDT对HaCaT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本研究第三部分进一步探索了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的杀伤机制。采用DCFH-DA探针检测1.19M ALA和162J/cm2 LED红光共同作用后Mel+分生孢子生成ROS水平,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LA-PDT后Mel+分生孢子形态与超微结构,彗星实验检测ALA-PDT后Mel+分生孢子DNA损伤水平。结果显示,经ALA-PDT处理的Mel+分生孢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加;扫描电镜下可见分生孢子表面粗糙,有毛刺和突起,形态凹陷;透射电镜下可见分生孢子外层黑素脱失,细胞结构疏松,细胞器被破坏;彗星实验观察到ALA-PDT处理的Mel+分生孢子拖尾率增加,表明DNA损伤水平升高。本研究第四部分研究了KI对ALA-PDT杀伤球形孢子丝菌的影响。本实验中ALA浓度为0.6M,LED红光剂量为108J/cm2,通过在ALA-PDT前或后添加KI及加入不同浓度的KI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确定KI加入的时间和浓度;在ALA-PDT前加入100m M KI,观察对Mel+分生孢子及另外7株球形孢子丝菌杀伤作用的影响;采用DCFH-DA探针检测加入KI后Mel+分生孢子的ROS产量。结果显示,在ALA-PDT前添加KI,且KI浓度为100m M时对ALA-PDT抗菌活性增强效果较好;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Mel+杀伤效果为12.06%,加入100m M KI后,杀伤效率提高至50.5%,在对另外7株球形孢子丝菌的实验上也观察到杀伤效果的增强;加入KI的ALA-PDT过程中ROS产量明显减少。本研究显示威伐光和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有杀伤作用,黑素在威伐光、红光和162J/cm2的LED红光照射及ALA-PDT过程中帮助菌株抵御杀伤效果,ALA-PDT通过生成大量ROS产生杀伤作用,导致分生孢子超微结构破坏和DNA损伤,KI可增强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的杀伤效果,为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李婵婵,宋继权,吴剑波,谢君,王月莹[2](2020)在《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鲜红斑痣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多发生于面颈部。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动力疗法、液氮冷冻、抗血管生成药物等。主要使用的激光有脉冲染料激光、二氧化碳激光、KTP激光、1064nm Nd:YAG激光器等。目前国内外治疗鲜红斑痣的一线治疗方法是脉冲染料激光。但因其治疗的局限性和后遗症,仍需改良和开发更多的治疗手段。本文就鲜红斑痣激光治疗的原理、手段、治疗方法的评价和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做出理论指导。

梅应娟[3](2019)在《海姆泊芬-光动力(HMME-PDT)治疗鲜红斑痣相关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鲜红斑痣也称为葡萄酒色斑,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网扩张畸形,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包括内皮祖细胞分化发育异常、遗传基因突变、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表达异常、异常血管周围神经分布异常、脉管系统中蛋白激酶异常激活等五个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传统的被视为金标准治疗方法的脉冲染料激光,多次治疗后仅有约10-20%的患者皮损能完全消退,并且多年后的复发率极高。所以临床上亟需一种治疗效果更佳,更加安全的全新治疗手段。光动力疗法是运用光动力效应的原理进行疾病诊治的一种新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光敏剂或者无毒的染料物质在特定波长的光或激光照射后,与周围组织中的氧分子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物质和单线态氧,最终导致细胞凋亡、自噬甚至坏死,血管闭塞、损伤,以及周围组织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作用。其中,海姆泊芬是一种新型的二代光敏剂,具有更稳定的结构、更高的光动力效率,且光活性高、清除率快、毒性低的优点。近年来海姆泊芬介导的光动力治疗已在中国成功地应用于鲜红斑痣的治疗中。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报道关于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副作用的文献发表,但是其具体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课题将通过研究HMME-PDT对内皮细胞抑制生长,诱导凋亡,以及调控凋亡的途径来进一步探讨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以HUVEC细胞为体外研究对象来研究海姆泊芬介导的光动力的光毒性作用。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光敏剂和不同剂量光照强度对HUVEC细胞活性的影响;并筛选后续实验使用的处理参数。2.分为非PDT组和HMME-PDT组,采用流式细胞术、DAPI染色法、WB以及qRT-PCR进一步明确HMME-PDT组是否有凋亡迹象的表现,以及对HUCEV细胞Bcl-2和Bax的影响。3.分为对照组、低剂量光动力组和高剂量光动力组,通过ELISA、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VEGF-A的分泌量,Western Blot检测VEGF-A/AKT/mTOR通路中AKT,p-AKT,mTOR,p-mTOR,P70S6,p-P70S6的表达水平。结果:1.在不照光的情况下,经不同浓度的光敏剂处理后的细胞未观察到细胞活力有明显差异,细胞存活率几乎均为100%。与之相对照的光动力处理组,经过光照后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存活率下降。在同一光照条件下,随着光敏剂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并且,在同一光敏剂浓度的条件下,随着光照强度增大,细胞存活率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镜下观察到,经光动力处理后的HUVEC细胞开始出现细胞膜小泡形成,折光性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间连接消失,甚至有细胞漂浮于培养基上。且随光照剂量的增加,这种现象更明显。2.单独的光照或者单独孵育光敏剂几乎不会引起细胞明显的凋亡现象,但是经光动力处理后24小时后在HUVEC细胞中发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迹象,细胞出现核固缩、染色质凝聚,甚至细胞核破裂形成碎片、解体。相对于对照组,PDT组中Bax/Bcl-2蛋白比显着增加,同时Bax/Bcl-2 mRNA比率增加的趋势一致。3.经HMME-PDT处理后的细胞VEGF-A的荧光强度及VEGF-A的分泌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随照光剂量的增加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p-AKT、mTOR、p-mTOR、P70S6、p-P70S6的表达均呈现以PDT浓度依赖性的降低趋势,AKT、mTOR、P70S6三组蛋白中各组蛋白磷酸化活化表达也明显受到抑制。结论:1.海姆泊芬光动力在低光动力剂量的情况下对HUVEC细胞也具有非常有效的抑制作用。HMME-PDT对HUVEC细胞发挥细胞毒性作用与光敏剂的浓度及照光强度密切相关。同时,在HUVEC细胞活力研究中也发现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细胞活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2.HMME-PDT 24小时后在细胞中发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迹象,这表明细胞凋亡在HMME-PDT的治疗效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独的光照或者单独孵育光敏剂几乎不会引起细胞明显的变化。同时检测到经光动力处理后HUVEC细胞相应的抗凋亡蛋白Bcl-2减少,促凋亡蛋白Bax明显升高。3.HMME-PDT可以抑制VEGF-A的表达,抑制AKT、mTOR和P70S6的活化,通过抑制VEGF-A介导的AKT/mTOR途径的蛋白活化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的重建。

张成[4](2019)在《595nm脉冲染料激光在儿童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小光斑联合大光斑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的疗效观察背景介绍:蜘蛛痣(Spidernevi,SN)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先前已经描述了 SN的不同治疗方法,包括电凝聚、氩激光、脉冲染料激光(pulsed-dye laser,PDL)、磷酸氧钛钾(KTP)激光和1064 nm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可能需要良好的技术操作,多次治疗,并经常导致疤痕或色素沉着。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595nm PDL使用小光斑联合大光斑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采用595nm PDL治疗面部蜘蛛痣的患儿110例,年龄在0.2-12岁之间。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和大光斑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6周后复诊,疗效不佳者继续治疗,直到皮损消退。随访时间一年以上。结果: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大光斑组,一次治愈率分别为90.9%和53.0%(χ2=17.937,P<0.001)。对于蜘蛛体中央痣体直径≥1mm的皮损,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的一次治愈率为100%,大光斑组为34.8%(χ2=20.780,P<0.001)。对于蜘蛛体中央痣体直径<1 mm的皮损,小光斑联合大光斑组的一次治愈率为82.6%,大光斑组为62.8%(χ2=3.961,P=0.138)。两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无差异(分别是 P=0.141 和 P=1.000)。结论:595 nm PDL小光斑联合大光斑可以有效,安全地用于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尤其是中央痣体直径大于等于1 mm蜘蛛痣的最佳选择。第二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观察背景介绍:化脓性肉芽肿是皮肤和粘膜的常见良性血管性病变,易发生溃疡和出血。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冷冻疗法,C02激光,磷酸氧钛钾激光,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和脉冲染料激光。目的:观察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小光斑和高能量密度治疗参数(光斑3mm,脉宽1.5ms,能量密度16.5-19.5 J/cm 2)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106例,观察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的1次治疗后治愈率为77.4%,2次治疗后总治愈率为91.5%,经3次以上多次治疗后总治愈率达到了 95.3%。不良反应中术中破溃出血2例,出现轻度色素沉着4例,色素减退1例,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595nm脉冲染料激光采用小光斑和高能量密度参数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第三部分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研究背景介绍: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和1,064nm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已成功用于治疗婴儿血管瘤。近年来,局部使用β-受体阻滞剂,特别是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在治疗婴儿血管瘤方面具有前景。目的:探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595nm PDL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采用595 nm PDL或联合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116例婴儿浅表血管瘤。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60例)使用595nm PDL治疗;联合治疗组(n=56例)使用595nm PDL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按照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皮损面积和治疗次数分组,比较这些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在联合治疗组的浅表血管瘤中观察到显着疗效,有效率为76.8%,平均治疗次数为(2.18±1.16)次。对照组有效率为56.7%,平均治疗次数为(2.05±1.35)次。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254,P=0.0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464,P=0.226)。疗效在不同性别(χ2=0.208,p=0.649)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疗效在不同年龄(χ2=5.254,p=0.022)、发病部位(χ2=6.561,p=0.038)、皮损面积(χ2=4.179,p=0.041)和治疗次数(χ2=22.197,p<0.001)之间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595nm脉冲染料激光与联合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是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与单用PDL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好。血管瘤治疗效果还与患者年龄、发病部位、皮损面积和治疗次数有关。第四部分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顽固性寻常疣的疗效观察背景介绍:寻常疣是常见的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皮肤病,可以以各种方式去除,但尚未发现特效疗法。医生面临着挑战,尤其是治疗顽固性疣。有人提出,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的成功在于疣含有增生扩张的血管。目的:确定595nm PDL在治疗儿童顽固性寻常疣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调查了 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接受595nm PDL治疗的顽固性寻常疣患儿的医疗记录。随访时间为12个月以上。结果:60例顽固性寻常疣患儿共147个疣体接受595nm PDL治疗。76.9%的疣体完全被清除,平均治疗次数3.1±1.2次。会阴和肛周以及面部疣的完全清除率为100%,手部疣完全清除率为90.5%,跖部疣为61.5%,四肢疣为66.7%。147例疣体中,9例(6.1%)治疗后出现色素减退,3例(2.0%)出现色素沉着过度,3例(2.0%)出现水疱,2例(1.4%)出现轻微瘢痕,4例(2.7%)出现激光后即刻瘙痒反应。在12个月或更长时间的随访期后,80.3%的疣体没有复发。结论:595nm PDL是治疗儿童顽固性疣的有效,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会阴和肛周及面部的顽固性疣的疗效最佳。副作用少,远期复发率低。

方烨[5](2019)在《中药面膜联合IPL治疗痤疮炎症后色沉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规范的临床研究有机结合,对比中药面膜联合IPL治疗寻常痤疮后色素沉着与单纯IPL(Intense Pulsed Light)及单纯中药面膜治疗的疗效差异,探讨中药面膜治疗联合IPL的治疗方法能否有效缩短治疗周期及提高治疗效果,期望能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选择。开发中医药在美容行业的发展,促进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来我院确诊为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患者93例。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予以自拟中药面膜方{白术、白茯苓、白芷、白蔹、白芨、细辛、桃仁、丹参、当归、冬瓜仁各10g}上药研成粉末(过800目筛)密封备用。用法:洁面后,取20g药粉、2g蜂蜜、20ml纯牛奶调匀后外敷于面部,停留20-30min后清洗干净,联合IPL治疗;对照组132例:单纯予以IPL治疗。对照组2 31例:单纯予以中药面膜治疗。记录不同治疗时段数据,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在第1周、第5周、第9周、第13周的各项客观指标和主观情绪积分对比情况,统计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过程中经病例剔除,最后纳入93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组30例,对照组1 32例,对照组2 3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标准,经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根据以皮损数目、大小、颜色及情绪影响四项评分相加得出的色素综合积分评定治疗前后三个月疗效评判。(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皮损颜色、数目、面积、情绪影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在治疗3个月后在治愈情况上具备显着的差异性,在显着性检验中,p值为0.016<0.05。且在两两比较中,治疗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均有显着差异,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40%,显效率为6.6%,有效率为40%,对照组1痊愈率为9.4%,显效率为6.3%,有效率为59.4%,对照组2痊愈率为6.5%,显效率为6.5%,有效率为61.3%;(3)不良反应方面:中药联合IPL治疗组及单纯中药面膜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单独IPL治疗的对照组出现1例不良现象,但此项结果有效性仍需要结合大样本数据进行再观察。结论:中药面膜湿敷联合IPL治疗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临床疗效好,治疗期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运用在临床参考和使用。

徐媛媛[6](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以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PWS)患者、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以及Balb/c小鼠耳部诱导皮肤癌为研究对象,展现其微血管的真实状况,并对比病变区域和相对应的正常皮肤区域的微血管差异,探讨疾病在演变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和微血管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临床无创诊断良恶性疾病,实时监测疾病变化和评价疾病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设备参数的改进与图像分析处理:拟针对合作公司天津恒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OCTA设备进行预实验处理,以选定合适的参数和实验对象,得到更优的血管图像。二、建立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模型:将20μl浓度为2×106个/ml的CT26直肠癌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耳部,建立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模型,待肿瘤直径为35mm时视为接种成功。三、探寻Balb/c小鼠耳部诱导皮肤癌模型:试图探寻构建Balb/c小鼠皮肤癌演变模型,第一周于每周一和周四在小鼠两侧耳部涂30μl浓度为100μg/100μl的7,12-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 anthracene,DMBA)/丙酮液,从第二周后每周一和周四在小鼠两侧耳部涂30μl浓度为4μg/100μl的佛波酯(Phorbol ester,TPA)/丙酮液。在第一次涂抹试剂后0天、7天、21天、35天和50天,通过OCTA分别对小鼠的耳部皮肤成像,将成像部位取材,进行石蜡包埋,石蜡切片,HE染色以观察病理变化。四、入组鲜红斑痣患者:随机入组21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PW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排除光敏性皮肤病、孕妇、哺乳期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这些研究对象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没有接受过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或者只接受过一到两次PDT。五、OCTA系统扫描采图:通过OCTA设备对PWS病变区域和相对应的正常皮肤区域、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区域和正常耳部皮肤区域、Balb/c小鼠耳部诱导皮肤癌不同时间段进行微血管成像,每次采图重复3遍。六、图像处理及分析:DensityV1.4软件分析图片血管密度;SegmentV11软件分析将图像分层;amira软件构建小鼠耳部微血管三维图像,除微血管外的皮肤结构三维图像和皮肤结构三维图像。七、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PWS患者病变区域与相对应正常皮肤区域的血管密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一、通过三维构建可清晰的看出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微血管较正常耳部皮肤微血管密度更大。二、Balb/c小鼠耳部皮肤癌诱导过程中,肉眼观小鼠耳部皮肤红肿变化、OCTA系统采集耳部微血管图片情况和病理结果三者对应较好。第7天小鼠耳部皮肤红肿严重,OCTA扫描图片相对受限,病理显示表皮细胞和微血管、炎症细胞增生明显。三、OCTA可无创、实时采集清晰的微血管图像,更真实地反映了良恶性疾病的微血管分布与形态。四、PWS患者病变皮肤区域与相应的正常皮肤区域相比,病变区域的血管形态更曲折;通过SegmentV11软件、DensityV1.4软件将图像分三层分析血管密度,分别为距离皮肤表面00.21mm、0.210.35mm、0.350.67mm处,可见病变区域的血管密度更大(第一层:t=3.794,p=0.001,df=20,95%CI=2.25-7.76;第二层:t=-5.514,p=0.000,df=20,95%CI=-9.93-4.48;第三层:t=-3.666,p=0.002,df=20,95%CI=-4.55-1.25)研究表明血管密度在距离皮肤表面0.210.35mm处较大;在PWS病变区域和相对应的正常皮肤区域中,第二层血管的直径均大于另外两层血管直径,即在距离皮肤表面0.210.35mm处微血管直径最大;性别、病变部位对病理特征有影响,但是本研究并没有分析出不同年龄的血管病理特征具有差异。结论OCTA系统可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的成像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血管形态、参数,比较病变部位和正常部位微血管的差异,观察疾病演变过程中血管形态、参数和病理的对应关系,较好地反映出疾病的病理特征,为实现临床无创诊断疾病,实时监测疾病变化和评价疾病治疗效果提供了基础。

王成铭[7](2018)在《OCT超高速成像方法研究及在临床和法庭科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层析成像方法,具有高分辨、非接触、无损伤和快速成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本论文针对临床和法庭科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别研制了时域OCT(TDOCT)、光谱域OCT(SD-OCT)和扫频OCT(SS-OCT)三套成像系统。TD-OCT系统用于无损地检测鲜红斑痣皮肤真皮浅层的毛细血管畸变程度,从皮肤OCT图像中提取的特征参数可以辅助评估病况,并为光动力疗法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参考。SD-OCT系统用于法庭科学领域的无损三维物证成像,成功开拓了包括油漆物证的种类同一鉴定、破损痕迹推断检验、被掩盖划痕显现检验、胶带物证种类同一鉴定、潜在指纹物证显现检验、法医病理死因推断检验和人体皮肤毛囊个体识别特征研究等新应用方向。而SS-OCT系统则用于体外实现牙齿根尖的无损实时横切面成像,可评估根管治疗术中手术器械对根管壁造成的损伤。成像速度是衡量OCT系统性能的重要参数,因此自OCT诞生之日起,提高成像速度一直是研究的重要方向。首先,本论文提出并实现基于脉冲时间拉伸原理的40 MHz超高速扫频激光器,它具有全光纤化和波数线性输出的优点。基于该激光器,进一步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快的SS-OCT系统,无需A-line平均即可得到高质量的OCT生物样品图像。其次,针对超高速OCT成像系统海量数据快速处理的难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光计算OCT(OC-OCT),对OCT基本实现方法进行了原理性创新,用全光学方法实现了实时傅里叶变换以替代数字电信号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在实验中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快的10 MHz实时成像速度,比使用SS-OCT实现的最快实时成像速度记录提高了3倍以上。最后,本论文提出将混频和色散优化概念引入光计算OCT中,在有效降低系统成本的同时,显着提高了纵向分辨率和信噪比。色散优化混频光计算OCT(DOFM-OC-OCT)实验系统成功地对样品实现了17.3体每秒(VPS)的三维实时层析成像。本论文一方面展示了OCT在临床医学和法庭科学等领域的巨大应用前景,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超高速OCT成像的新原理和方法,并将相关技术指标推向新高度。我们相信,基于全新原理的DOFM-OC-OCT有望成为新一代超高速OCT成像方法,并在一些重要应用如临床三维混合现实手术的实时导引中体现其巨大价值。

马静静[8](2018)在《冷冻、激光、手术治疗痣细胞痣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使用液氮低温冷冻、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手术切除三种治疗方法对纳入研究标准的189例皮肤痣细胞痣样皮损病例治疗的治愈率、好转率、无效率,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副作用,为后期患者选择祛除小面积皮肤痣细胞痣样皮损的治疗方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临床初步诊断为皮肤痣细胞痣的患者。最终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189例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125例;按照患者选择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为:冷冻组,激光组,手术组;其中冷冻组37例,激光组54例,手术组98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表现,向患者交代治疗方法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将术前皮损及术后愈合情况拍摄照片并保存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皮损分布部位,治疗方法及总共的治疗次数。该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均由皮肤科医师结合临床做出诊断,由专业皮肤科医师进行治疗操作,手术组患者的组织病理标本由专业病理技师制片,经过专业皮肤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阅片并且结合临床后得出最终诊断。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及资料记录不完全的病例后,对纳入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录入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本研究中男性患者共64例,占33.86%,女性患者共125例,占66.14%。冷冻组共37人中,男性13人(35.14%),女性24人(64.86%);激光组共54人中,男性18人(33.33%),女性36人(66.67%);手术组共98人中,男性33人(33.67%),女性65人(66.33%);在选择治疗方法上治疗各组之间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2.在本研究中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主要集中分布于3050岁的年龄段。冷冻组患者的年龄在17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27±11.10岁;激光组患者的年龄在12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00±13.40岁;手术组患者的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00±13.80岁;在选择治疗方法上治疗各组之间年龄构成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3.在本研究中,面颈部皮损患者共111例,躯干部皮损患者共39例,四肢皮损患者共39例;冷冻组共37人中,面颈部皮损23例,躯干部皮损8例,四肢皮损6例;激光组共54人中,面颈部皮损29例,躯干部皮损14例,四肢皮损11例;手术组共98例中,面颈部皮损59例,躯干部皮损17例,四肢皮损22例。三组治疗方法在部位构成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三种治疗方法中,冷冻组与激光组在治愈率、无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手术组与冷冻组或激光组在治愈率、无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手术治疗组的总治愈率为89.80%,明显优于冷冻组或激光组,无效率为10.20%,明显低于冷冻组与治疗组。5.手术组全部皮损均送病理室做组织病理活检后发现,共98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痣细胞痣的患者数为87例,其中交界痣24例,皮内痣44例,混合痣19例,病理诊断为皮肤纤维瘤的患者数为4例,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症的患者数为5例,病理诊断为寻常疣的患者数为1例,病理诊断为蓝痣的患者数为1例,总符合率为88.78%,总误诊率为11.22%,纳入研究患者中病理组织活检未见恶变者。结论:1.本研究将液氮冷冻治疗、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以及手术治疗加病理组织活检三种方法治疗痣细胞痣的效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液氮冷冻治疗与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疗效无显着性差异;而采用手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冷冻组及激光组,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治疗有效率,降低治疗无效率。虽然治疗痣细胞痣还没有完美的方法,但是通过以上结论可以发现,手术治疗痣细胞痣是目前疗效相对较好的一种治疗方法,这与以往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2.手术治疗能够一次性的彻底切除直径0.1cm—1.0cm的痣细胞痣组织,并且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率,以免延误治疗,这是冷冻治疗以及激光治疗无法做到的优点。3.在选择冷冻治疗及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1-3次后原有痣细胞痣的皮损仍未被消除,应当建议患者手术切除痣细胞痣,预防恶变。4.病理诊断是诊断痣细胞痣的金标准,尽管皮肤痣细胞痣一直被划分为良性肿瘤的范畴,临床初步诊断的符合率较高,但仍存在误诊率,近年来对痣细胞痣的恶变研究的增加,应当提高对痣细胞痣恶变的重视度,对于可疑的痣细胞痣应当彻底切除并且进行病理学诊断,如有需要应当增加进一步的免疫组化等的检查,提高确诊率。

张逸秋[9](2018)在《窄谱强脉冲光(500-600nm)联合CO2点阵激光改善增生性瘢痕瘙痒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增生性瘢痕患者不同程度的遭受瘙痒困扰,近年来激光逐渐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窄谱强脉冲光(500-600nm)联合CO2点阵激光改善增生性瘢痕瘙痒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2017年01月-2017年12月,笔者科室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增生性瘢痕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窄谱强脉冲光联合CO2点阵激光)和对照组(窄谱强脉冲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各45例,根据患者瘢痕硬度、厚度、肤色、毛细血管扩张程度选择不同能量,治疗2次,间隔1个月,随访3个月。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四项目瘙痒量表评价对瘙痒改善情况,拍照评价瘢痕疗效,比较患者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应。对数据行χ2、t、秩和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瘙痒度均较术前改善,瘢痕治疗效果好,满意度高,无严重不良反应,而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窄谱强脉冲光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殷荣[10](2017)在《增厚结节型鲜红斑痣的超微结构、体细胞突变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PWS)是一种发生在人皮肤真皮浅层先天性进行性发展的血管畸形,新生儿的发生率约为3-5‰,且85%的患者皮损发生于面部,常持续终生不退,给患者社会心理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是个急需解决的重要的临床问题。许多PWS患者在成年后皮损逐渐增厚并可能发展为增生结节型损害,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增厚结节型PWS的结构特点和形成机理:明确增厚结节型PWS不同细胞成分的超微结构病理特征;研究增厚结节型PWS中异常激活的相关激酶信号通路;筛查PWS结节型皮损中特异性的体细胞突变,为揭示其发生机制、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纳入16例PWS患者,收集其不同类型的皮损,6例患者取红斑型和结节型皮损各1份,5例患者仅取结节1份,5例患者仅取红斑组织1份,共收集结节红斑组织各11份;其中另收集7例面部正常皮肤为对照。将组织样本切割为<0.5mm3的组织块,采用Karnovsky溶液(1%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溶于0.1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固定24小时,用1%四氧化锇后固定,所有样本逐级脱水、渗透、树脂包埋,用Leica Ultracut 7切片机制作厚度约为50 nm的超薄切片并染色,用透射电镜(Tecnai G2 Spirit,FEI,Hillsboro,Oregon)设置电压为80kV进行观察拍照。2、收集来自13例PWS病人的21份组织样本,包括8份增厚组织,8份结节组织以及PWS病人皮损周边正常组织5份(距离PWS皮损区约0.5-1 cm),另收集两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皮肤组织样本在福尔马林溶液中过夜固定,经过脱水清洗后嵌入石蜡中并做成5 mm厚石蜡包块,组织切片用HE染色,并且用光学显微镜采图。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冻存或新鲜组织提取蛋白行Western Blot检测,研究PKCα、PI3K、PDPK1、PLC-γ、PP2A、DAG等蛋白在PWS红斑及结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收集4例PWS患者的皮肤组织样本,每例患者均分别获得红斑、结节及临近的正常皮肤组织。从新鲜及冻存组织中提取组织DNA,构建测序文库,经Agilent2100 bioanalyzer(Agilent DNA 1000 Reagents)确定插入片段大小为100-250bp,使用Agilent SureSelect Human All Exon V5(50M)捕获平台进行外显子组捕获,洗脱富集的片段后进行PCR扩增,测序采用Hiseq 4000测序平台行全外显子测序。采用SAMtools(http://samtools.sourceforge.net/mpileup.shtml)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分析。结果1、PWS组织中存在代谢极度活跃的内皮细胞、周细胞、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胞质内都存在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增大的线粒体及大量囊泡。在真皮乳头和PWS血管周围可见过度增生肥大的胶原纤维束。在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可以见到聚集的黑素小体及近核膜区粗大的张力纤维。基底膜带变薄、破坏、半桥粒减少,呈现退行性病变特征。2、在PWS组织中检测PKCα、PI3K、PDPK1、PLC-γ的磷酸化水平及PP2A和DAG的蛋白表达,发现在增厚的红斑组织较周边正常组织表达水平均有所增加;在结节组织中这些分子广泛表达于血管基质中;许多增生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等,这些分子也表现出明显的活化及上调;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PKCα、PI3K、PDPK1和PLC-γ的异常激活及PP2A和DAG的上调不仅仅存在于增厚型PWS组织的内皮细胞中,也可见于结节型组织的血管及周围的成纤维细胞。3、外显子测序发现在PWS增厚和结节皮损中存在Trim69(c.825C>T/p.T161M)、Muc6(p.Thr1807Ser/c.5420C>G)、Muc3a(c.1951A>T/p.Ser651Cys;c.1952G>C/p.Ser651 Thr;c.1973 C>T/p.Ser658 Leu;c.2014T>C/p.Phe672Leu)等基因的错义突变。同时还发现仅出现在结节样本中的特异突变有Igfn1(c.5907A>G/p.I2008M)错义突变,Mapk7(T>C,Chr17:19285524)及Znf528(T>C,Chr19:42729848)基因的同义突变。结论1、在PWS病理进行性发展中存在着代谢与增生活跃的内皮细胞、周细胞、成纤维细胞,直接导致血管及细胞外基质的增殖,从而导致软组织增生和结节形成。2、PI3K和PKCa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鲜红斑痣皮损发展成为增厚及结节的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体细胞基因突变与PWS皮损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rim69(c.825C>T/p.T161M)、Muc6(p.Thr1807Ser/c.5420C>G)、Muc3a(c.1951A>T/p.Ser651Cys;c.1952G>C/p.Ser651 Thr;c.1973 C>T/p.Ser658 Leu;c.2014T>C/p.Phe672Leu)等基因突变参与PWS皮损增厚的病理进程,而Igfn1(c.5907A>G/p.I2008M)等基因突变可能在PWS的结节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面部斑痣20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面部斑痣20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对球形孢子丝菌杀伤作用的体外研究及碘化钾对其杀伤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孢子丝菌病的研究现状
        1.1.1 孢子丝菌病的病原体研究
        1.1.2 孢子丝菌的黑素研究
        1.1.3 孢子丝菌病的传播及流行
        1.1.4 孢子丝菌病的治疗
    1.2 光动力治疗的研究进展
        1.2.1 光动力治疗的历史和起源
        1.2.2 光动力治疗的机制研究
        1.2.3 光敏剂
        1.2.4 光源
        1.2.5 临床应用
        1.2.8 总结和展望
第2章 威伐光、红光、LED光对球形孢子丝菌的杀伤及黑素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与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PDA斜面培养基的配制
        2.3.2 PDA平皿培养基的配制
        2.3.3 含三环唑的PDA斜面培养基和平皿的制备
        2.3.4 菌株及培养条件
        2.3.5 菌丝相孢子悬液的制备
        2.3.6 光源的准备
        2.3.7 威伐光、红光及LED光对球形孢子丝菌Mel+的杀伤效果
        2.3.8 黑素的保护作用
        2.3.9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威伐光、红光和LED光对Mel+的杀伤作用
        2.4.2 在威伐光、红光及LED光照射过程中黑素对菌株的保护作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对球形孢子菌的杀伤效果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2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SDA斜面培养基的配制
        3.3.2 BHI琼脂斜面培养基的配制
        3.3.3 光敏剂
        3.3.4 光源的准备
        3.3.5 菌株与培养条件
        3.3.6 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孢子和酵母细胞的制备
        3.3.7 不同剂量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及酵母相杀伤效果的评价
        3.3.8 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及参考菌株的杀伤效果评价
        3.3.9 在ALA-PDT过程中黑素的保护作用
        3.3.10 安全性评价
        3.3.11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分生孢子的杀伤作用
        3.4.2 ALA-PDT对 Mel+菌株酵母细胞的杀伤作用
        3.4.3 ALA-PDT对球形孢子丝菌临床菌株菌丝相分生孢子和酵母相及参考菌株的杀伤作用评价
        3.4.4 在ALA-PDT过程中黑素对Mel+分生孢子的保护作用
        3.4.5 ALA-PDT的安全性评价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杀伤球形孢子丝菌机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试剂与配制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光动力过程中ROS产量的检测
        4.3.2 光动力过程中NAC的保护作用
        4.3.3 扫描电镜
        4.3.4 透射电镜
        4.3.5 彗星实验
        4.3.6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ALA-PDT后 Mel+分生孢子ROS生成水平
        4.4.2 ALA-PDT处理后Mel+分生孢子超微结构的改变
        4.4.3 彗星实验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碘化钾对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的增强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试剂
        5.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2 主要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ALA的配制及光源的准备
        5.3.2 KI的配制
        5.3.3 KI对 ALA-PDT杀伤球形孢子丝菌效果的影响
        5.3.4 KI添加顺序对ALA-PDT效果的影响
        5.3.5 KI浓度对ALA-PDT杀伤效果的影响
        5.3.6 KI对 ALA-PDT过程中ROS生成的影响
        5.3.7 KI对 ALA-PDT杀伤其他球形孢子丝菌临床菌株效果的影响
        5.3.8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KI对 ALA-PDT的影响
        5.4.2 KI添加顺序对ALA-PDT的影响
        5.4.3 KI浓度对ALA-PDT的影响
        5.4.4 KI对 ALA-PDT过程中ROS生成的影响
        5.4.5 KI对 ALA-PDT杀伤其他球形孢子丝菌临床菌株效果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DL治疗鲜红斑痣的原理及疗效
2 影响激光治疗的其他因素
    2.1皮损位置
    2.2年 龄
    2.3皮损厚度及大小
    2.4血管的特征
3 其他治疗PWS的激光及疗效
4 评估工具
5 结 语

(3)海姆泊芬-光动力(HMME-PDT)治疗鲜红斑痣相关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HMME-PDT抑制HUVECs的生长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HMME-PDT诱导HUVECs凋亡的相关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HMME-PDT通过抑制 VEGF-A/AKT/m TOR通路介导 HUVEC 细胞凋亡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小结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鲜红斑痣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595nm脉冲染料激光在儿童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概述
    2.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
    3.本课题探索性研究及目标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595nm脉冲染料激光小光斑联合大光斑治疗儿童面部蜘蛛痣的疗效观察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临床疗效
        3.3 不良反应
        3.4 复发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观察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不良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联合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研究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临床疗效
        3.3 不良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顽固性寻常疣的疗效观察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结果
        3.1 临床疗效
        3.2 不良反应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附录
致谢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5)中药面膜联合IPL治疗痤疮炎症后色沉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与步骤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方法
        2.3 疗效评价
        2.4 可行性分析
        2.5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分析
        1.1 病例分布情况
        1.2 性别比较
        1.3 年龄比较
        1.4 病程比较
    2.采集数据分析
    3.结果分析
讨论
    1.中药立法选方依据
    2.方药组成及解析
    3.药物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强脉冲光的作用机理
    5.强脉冲光在皮肤科的应用
    6.中药面膜联合IPL治疗痤疮炎症后色沉的作用机理
结语
    1.结论
    2.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系统的改进与图像分析处理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部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对Balb/c小鼠耳部肿瘤模型的成像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第三部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鲜红斑痣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7)OCT超高速成像方法研究及在临床和法庭科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OCT技术简介
    1.2 OCT技术的发展
    1.3 OCT超高速成像
        1.3.1 运动/抖动样品成像
        1.3.2 血流功能成像
        1.3.3 大范围en face或三维成像
    1.4 OCT应用研究
        1.4.1 OCT在皮肤学中的应用
        1.4.2 OCT在牙科中的应用
        1.4.3 OCT在非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5 选题背景与意义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OCT基本原理
    2.1 本章引言
    2.2 OCT基本理论推导
        2.2.1 SS-OCT和 SD-OCT
        2.2.2 TD-OCT
    2.3 OCT系统的重要性能参数
        2.3.1 纵向分辨率
        2.3.2 横向分辨率
        2.3.3 最大深度成像范围
        2.3.4 信噪比
        2.3.5 信噪比随深度的衰减
        2.3.6 成像速度
    2.4 频域OCT数据处理流程
        2.4.1 光谱减本底、补零和加窗
        2.4.2 波数线性化
        2.4.3 色散补偿
        2.4.4 快速傅里叶变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OCT临床应用成像
    3.1 本章引言
    3.2 鲜红斑痣临床成像
        3.2.1 临床背景
        3.2.2 TD-OCT皮肤成像仪
        3.2.3 OCT皮肤图像的临床解读
        3.2.4 皮肤特征参数的提取与分析
        3.2.5 OCT图像分级
        3.2.6 具体病例分析
        3.2.7 讨论与小结
    3.3 牙根尖管壁裂痕成像
        3.3.1 临床背景
        3.3.2 SS-OCT系统
        3.3.3 牙根尖成像结果
        3.3.4 讨论与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OCT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成像
    4.1 本章引言
    4.2 法庭科学背景简介
    4.3 三维SD-OCT系统
        4.3.1 系统装置
        4.3.2 SD-OCT系统性能测试
        4.3.3 二维和三维成像测试
    4.4 油漆物证检验
        4.4.1 汽车车身油漆物证概述
        4.4.2 二维OCT与 SEM成像比对
        4.4.3 二维OCT图像分类和特征参数
        4.4.4 三维OCT成像和en face图像
        4.4.5 重喷涂油漆的二维OCT成像
        4.4.6 被掩盖痕迹的OCT三维重现
        4.4.7 讨论与小结
    4.5 胶带物证检验和胶带潜在指纹显现
        4.5.1 胶带和潜在指纹物证概述
        4.5.2 胶带二维OCT成像
        4.5.3 单层胶带潜在指纹显现
        4.5.4 夹层胶带黏面潜在指纹显现
        4.5.5 特定客体胶带黏面潜在指纹显现
    4.6 OCT在法医病理学的快速检测
        4.6.1 法医病理学检验概述
        4.6.2 尸体心脏组织OCT en face成像
        4.6.3 讨论与小结
    4.7 皮肤毛囊三维OCT特征研究
        4.7.1 三维OCT数据采集
        4.7.2 皮肤表皮弯曲补偿
        4.7.3 毛囊特征参数的提取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40 MHz超高速扫频激光器OCT成像系统
    5.1 本章引言
    5.2 脉冲时间拉伸扫频激光器
        5.2.1 基本原理
        5.2.2 10MHz和40 MHz扫频激光器
        5.2.3 扫频光源性能测试
    5.3 超高速SS-OCT生物样品成像
        5.3.1 成像系统装置
        5.3.2 生物样品二维成像
        5.3.3 成像系统瓶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光计算OCT
    6.1 本章引言
    6.2 光学实时傅里叶变换背景简介
    6.3 光计算OCT基本原理
        6.3.1 分数傅里叶变换
        6.3.2 时间光谱卷积系统
        6.3.3 数值模拟
    6.4 光计算OCT实验装置
    6.5 实验结果及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色散优化混频光计算OCT
    7.1 本章引言
    7.2 混频光计算OCT
        7.2.1 信号混频概念
        7.2.2 混频光计算理论及数值模拟
        7.2.3 IQ正交解调探测
        7.2.4 混频光计算OCT的优势
    7.3 色散优化光计算OCT
        7.3.1 光计算OCT中两个近似条件的约束
        7.3.2 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分析
        7.3.3 色散优化光计算OCT
        7.3.4 色散优化光计算OCT的优势
    7.4 色散优化混频光计算OCT实时成像系统
        7.4.1 实验装置
        7.4.2 实验结果
        7.4.3 相关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工作
        8.1.1 OCT应用于鲜红斑痣诊断评估和牙根尖管壁成像
        8.1.2 OCT在法庭科学的新应用研究方向
        8.1.3 40MHz超高速扫频OCT
        8.1.4 10MHz光计算OCT
        8.1.5 17.3VPS色散优化混频光计算OCT
    8.2 创新点
    8.3 展望
        8.3.1 临床应用
        8.3.2 法庭科学应用
        8.3.3 光计算OCT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冷冻、激光、手术治疗痣细胞痣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治疗所使用相关器械、材料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4. 数据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三种治疗方法的患者年龄比较
    2. 三组治疗方法的患者性别比较
    3. 三组治疗方法的患者皮损部位比较
    4. 三组治疗的疗效
    5. 三组治疗方法的有效率比较
    6. 三组治疗的不良反应
    7. 手术组患者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一)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二)痣细胞痣的临床表现
    (三)痣细胞痣的诊断方法
    (四)治疗方法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致谢

(9)窄谱强脉冲光(500-600nm)联合CO2点阵激光改善增生性瘢痕瘙痒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绪论
医学伦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方法
        1.4 样本量计算
        1.5 临床资料
    2、仪器与参数
        2.1 治疗仪器
        2.2 摄影器材和要求
    3、治疗方法
        3.1 术前准备
        3.2 治疗过程
        3.3 术后护理
    4.疗效判定
        4.1 视觉模拟评分法
        4.2 四项目瘙痒量表
        4.3 满意度
        4.4 观察者总体评价
    5.统计学分析
    6.临床试验流程图
结果
    1.临床资料
    2.瘢痕瘙痒程度评价
    3.满意度和观察者总体评价
    4.不良反应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10)增厚结节型鲜红斑痣的超微结构、体细胞突变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及耗材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临床样本采集
    1.4 实验溶液配方
2 方法
    2.1 透射电镜研究结节型PWS组织超微结构特点
    2.2 检测PI3K通路相关蛋白激酶的异常激活
    2.3 全外显子测序筛查增厚结节型PWS的体细胞突变
3 结果
    3.1 PWS增厚型和结节型组织中多种细胞代谢及增生活跃
    3.2 PWS组织中PI3K通路相关激酶表达异常
    3.3 PWS组织中存在新的体细胞突变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面部斑痣20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对球形孢子丝菌杀伤作用的体外研究及碘化钾对其杀伤效果的影响[D]. 陈瑞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鲜红斑痣的激光治疗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 李婵婵,宋继权,吴剑波,谢君,王月莹. 中国医疗美容, 2020(11)
  • [3]海姆泊芬-光动力(HMME-PDT)治疗鲜红斑痣相关机制初步研究[D]. 梅应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595nm脉冲染料激光在儿童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D]. 张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5]中药面膜联合IPL治疗痤疮炎症后色沉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D]. 徐媛媛.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7]OCT超高速成像方法研究及在临床和法庭科学中的应用[D]. 王成铭. 清华大学, 2018(04)
  • [8]冷冻、激光、手术治疗痣细胞痣的疗效分析[D]. 马静静.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9]窄谱强脉冲光(500-600nm)联合CO2点阵激光改善增生性瘢痕瘙痒的临床观察[D]. 张逸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增厚结节型鲜红斑痣的超微结构、体细胞突变及分子机制研究[D]. 殷荣.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2)

标签:;  ;  ;  ;  

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面部痣200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