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无聊”的感觉

摆脱“无聊”的感觉

一、从“没劲”的感觉中摆脱出来(论文文献综述)

刘震云[1](2022)在《一日三秋》文中研究表明前言六叔的画写完这部小说,回过头来,我想说一说写这部小说的初衷。为了六叔,为了六叔的画。六叔曾在延津县豫剧团拉弦子。因在家中排行老六,他年轻时,人称小六,或六哥;上了年纪,后辈称他六叔。我八岁那年,延津县豫剧团招收学员,我也曾去考过。上台刚唱了两句,就被团长轰下了台。天才呀,杀鸡一样,想学这么难听的嗓门都难,团长说。当时我妈在县城东街副食品门市部卖酱油,六叔去打酱油时对我妈说,刘姐,你家孩子上台时,我尽力了,弦子的调,定得最低。我妈说,烂泥扶不上墙。六叔在剧团除了拉弦,也画布景。

渠颖[2](2021)在《“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初,中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观众因疫情长时间居家隔离,线上娱乐需求增加,中广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演员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停止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暂停影视行业的常态化录制,(1)依托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电视综艺节目与网络媒介场景交叉与融合,共生出“云录制”综艺节目。这一尝试打破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空间和录制设备限制,与常态化录制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场景产生差异。本文以媒介情境论为视角,以在电视媒介平台播出的“云录制”节目的场景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考察“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建构、类型搭建、特征呈现、叙事特征与功能展现,以期探索“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殊之处。研究发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在五种技术力量承载之下,搭建出vlog分享式、视频连线式、受众想象式的虚拟场景;家庭录制、演播厅录制、虚实结合的“云互动”、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的物理实体场景。使节目场景出现具有移动性、多元连接性和社交性特征;利用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的叙事话语和不定式、个性、可拆分单点的叙事视角,构建出开放、松散、线性+非线性融合的叙事结构,衍生出陪伴型、部落型、依恋型的新型社会关系,使受众在丰富的信息体验中缓解焦虑、释放情感。最后,本文探讨了“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希望以此对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曾欢[3](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初中生网瘾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脑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在人们的生活及学习中普及开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也开始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很多幼儿都已经开始接触电脑,使用平板、手机等视频打游戏,而初中生使用电子设备的频率更高,且主要用于社交聊天,网络游戏等。由于初中学生尚且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管控及约束能力较差,极易受到网络娱乐项目的吸引从而沉溺其中,而网络娱乐项目中大多充斥了暴力等不利于初中生成长的因素,网络的不断渗透对我国初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很多初中生人生观及价值观出现扭曲,影响着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这将给初中生以后的成长带来极坏的影响。本文以C镇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C镇Z初中生网瘾现状进行了分析,以C镇初中生X为案主,以社会工作个案方式介入X的网络成瘾问题干预,希望帮助X脱离网瘾。笔者通过与X、X父母及老师、同学等进行深入的交谈,充分了解了X的生活学习环境及网络成瘾现状,认真分析X网瘾的原因及评估需求后,制定了详细的个案介入计划,通过增强X网络使用的自控能力,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转移网络注意力,改善亲子关系获得亲情关怀及网络使用监督及建立正常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等方式,使X的网络成瘾问题得到较大改善。在个案介入后,X对网络有了正确的认识,培养了积极的兴趣爱好,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家庭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结案时X从中度网络成瘾者逐步转变为了上网正常群体。在笔者记录了与X及其周边相关人员访谈交流及介入干预过程,对每次干预进行了总结。结案后对本次个案服务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度反思,最后得出个案工作介入服务对象网瘾问题是科学可行的,可以通过个案介入帮助初中生改善网瘾问题,帮助其回归正常学业之余,还可以帮助网瘾初中生家庭构建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张雅君[4](2019)在《横光利一文学艺术研究 ——叙事的表象与内涵》文中认为横光利一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他在接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思潮之后,将其与日本既有的文学形式相结合,使新感觉文学在日本破土发芽,并成为日本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形式。他在《新感觉论》中写道:“未来派、立体派、达达主义、象征派、构成派、写实派等林林种种,总体而言我自认是属于新感觉派的”。横光利一在文学中擅长于将客观的个体逐渐瓦解,将某个空间内所包含的隐喻意义逐渐释放,这是其新感觉文学期间最为重要的内涵诉求与描写方式。通过文学的重构空间,将社会、人、人与人的关系等进行了分子力学式的拆解,感觉式的推进。通过抽象拆解的叙述,表现了存在于每个个体及社会中的一种无形的不安感,同时也是作家自身对于自己所感受到的时代的不确定性的再确认。而掩藏在极具技巧性的词句下面的,是贯穿横光利一文学中最朴素的情感,即对于人的关怀。本论文拟聚焦横光利一“新感觉派”时期及之后的作品,旨在深入、系统地解读这一时期横光利一所建构的言说空间,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与分析,结合时代语境力求进行整体的把握。本论文主要依托文体学、叙事学,性别批评等方法进行论述。由于横光利一研究的跨度将近百年,在这样漫长的研究历程中,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对横光作品进行探讨的研究尚不多见,但却提示出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与领域。横光利一重视小说的文体形式,执着于遣词造句的感觉化,大量地使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其作品有别于传统的日本文学即私小说的文体形式与表达方法,同时也造成了文本具有一定程度的晦涩难懂的性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横光利一新感觉时期的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其表达层面的方法创新,揭示其小说形式与时代语境的关系,探索其小说文本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厘清横光通过“新感觉”式的文体写作,其形成的思想文论对日本传统文学的叙事方式的继承与突破。通过叙事学,比较文学,互文性等具体的方法,将横光利一新感觉时期的作品置于世界文学,时代背景,时代语境下给予全面观照。本论文拟结合作品文本,分为五个章节逐层论述。在第一章,一方面对横光利一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语境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从横光利一的整体创作及发展脉络来加以概括。作为一个爱写作的乡村少年,横光利一从最初的模仿习作练习,到新感觉文学运动的旗手。这段时期,横光利一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尝试,摆脱日本传统的私小说的羁绊,进入到新感觉文学的创作中的。这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有何意义,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日本后现代语境的发展的具有何种关联性。在全面梳理了横光利一的生平,纵观了其整体创作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系之后,第二章将主要研究视点放在横光文学中的小说部分。横光利一创作了大量的文论、随笔,小说,但小说的创作无疑是横光文学的核心。在第二章通过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总体关照,从艺术形式上对横光小说的叙事特点展开研究。现代主义进入日本之后,横光利一作为第一个接受并运用的作家,其在文学文本上的体现如何解读,通过对作品《苍蝇》的文本梳理,开启进入横光文学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关注作品《太阳》对于“欲望空间”的讲述。《太阳》中通过对女性与男性的对峙,描述了女性为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力与地位所付出的毁灭性的代价。第三章“疾病”与女性视角的叙事。在这一章中选取了横光利一的“病妻系列物语”进行具体的文本研究。横光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在女性描写方面具有创伤性叙事的特点。在“病妻”系列中展现了不同于其他新感觉文学作品的特质,呈现出在叙事方面的艺术突破。本章在新感觉文学的整体脉络中,分析其对于人性爱、夫妻爱等人性中最基本的内涵的关注与描述,运用现代主义的方法所展现的“制度”与人性的纠结与对峙,将横光对于“幸福”的解读通过特有的创伤叙事加以展开。第四章越境叙事与历史的多元呈现。横光利一作为近现代日本作家中具有中国体验的知识份子,同时也曾经游历欧洲,他试图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开始新的主题与空间探索。本章选取作品《上海》为文本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中的叙事分析,进一步将横光利一作为日本近现代都市派作家,其对于描写都市的语言空间建构所进行的尝试加以分析。横光利一对于历史事件的关注既不同于将事件作为素材而进行创作的历史小说,也不同于将历史文本化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横光的小说中出现的历史,与其说是为了反映历史,不如说是一种能够更深入地认知自我,及探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尝试。通过隐喻的描写,将一个近代中国的都市,以及大洋彼岸的欧洲文明社会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将某种选择与判断交给读者,形成了开放式的文本阅读结构以及独特的越境叙事。第五章主要关注作品《旅愁》及其所建构的文本中的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空间。横光利一继承了日本近代文学“探寻自我”的重要主题,同时也对近代东方、亚洲的状况及历史投射了关注的目光,力图展开更深层面上的自我认识与时代解读。通过自身的欧洲经历,将对东西方文化的时代解读投射到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关系中,以“恋爱”的纠葛与纷争为叙事的表象,讲述了主人公对文化思考的心路历程,以及横光利一对于越境叙事的新的展开。

李洋[5](2018)在《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时间就一直是人们试图探明和苦苦思索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不断加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在时间被当作创造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手段的情况下,如何认识时间的本质以及处理好人和时间关系更是成为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重新“阐释”和“激活”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时间理论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也为我们正确处理人和时间的关系提供有益指导,最终促使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论文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充分挖掘,揭示马克思时间理论所彰显出的社会性和属人性的蕴涵,即马克思是如何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特征来解读时间和人的关系的。论文研究具体遵循两大逻辑理路:一是在人的存在、发展及自由问题的现实语境中阐释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二是在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视野下研究人和时间的关系问题。按照这一思路,论文研究内容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从传统西方哲学对时间问题的探讨入手,厘清关于时间理解的发展脉络,为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这构成了论文研究的前提部分。以时间观念的源起及人对时间本质的理解为出发点,指出传统西方哲学在对时间的把握上实际上存在着两条致思理路:一是对时间的客观化阐释,二是对时间的内在化解读。前者过于强调时间的客观性而抹去了人对时间的能动性,后者则把时间归为精神和意志的产物而否认了时间的客观性。以上两种理解路向分别在牛顿的绝对物理学时间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时间观中被发挥到了极致。尽管这两条路向看起来截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同样的致命缺陷:以一种主客对立、非此即彼的态度把时间看作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这一缺陷正构成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形成的生长点,马克思正是在继承和批判传统时间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关于时间理解的新的理论视角、方法特征和阐释思路,将时间与人的存在、发展及自由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阐发。其次,立足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围绕其关于时间的三个命题,即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及时间是“人的生命的尺度”,分别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学说揭示马克思时间理论的社会历史蕴含,这构成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在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中,马克思指出了人才是时间的真正主体,而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才是时间的现实基础,时间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展开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传统时间理论的抽象性与无根性,完成了其社会时间理论的哲学建构。在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中,马克思以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为论域,具体分析了时间与人的生存、发展及自由的关系。他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非人生存状况及发展空间的极度萎缩出发,揭示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时间掠夺,即社会生产领域对“工作日”的无止境谋划和社会关系领域中以“物化劳动时间”为坐标的商品、货币及资本的布控。正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发展空间的批判中,马克思明确了时间直接关乎人的生存、发展和自由。在时间是“人的生命的尺度”中,马克思以自由时间的创造和普遍享有为抓手找到了一条通往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之路。自由时间作为可供人们自由自配的时间,它不仅把人从各种强制性关系中摆脱出来,更能促进人的能力和关系的全面发展、价值和意义的全面生成,因而它理应成为衡量人的生命价值的关键尺度。最后,运用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探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关于时间的问题和挑战,突显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当代启示意义,这构成论文研究的结论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充分使得劳动尚不能彻底摆脱谋生的性质,从而人在劳动时间里难以确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时间”外在于人的观念依然十分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商品、货币、资本的影响力依然十分突出,以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而挤占人的生命时间的现象屡见不鲜;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自由时间在全体社会成员间的分配不均,加之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入侵更是使得对自由时间的利用总体质量不高,时间的浪费和虚度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为指导,为恢复人对时间的主体地位,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具体做到:一是以“主体性逻辑”取代“客体性逻辑”,让人充分享受劳动时间;二是以“生成逻辑”取代“既定逻辑”,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三是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实现自由时间的充分利用。

李先帆[6](2018)在《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中研究指明云南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边陲,地理环境特殊,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因交通问题,长期远离主流文化,被视为“秘境”。自古以来,该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其美术风格与中原地区也有较大区别,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国门初开,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众多根植于云南本土的画家有感于时代的变化,将深厚宏博的本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以云南神奇多彩的地域风光、悠久的民族历史、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绘制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画面中营造了野境、景境、情境、灵境,在海内外造成广远的影响,使国人为之侧目,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这些作品堪称中国民族美术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深度的突破,不但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地区的美术地位,而且奠定了其后云南乃至全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丰富解读,具有人类学、民族志与美术学上的多重价值,在中国民族美术发展与现代美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论文以民族美术的发展为视角,以“造境”为过程工具,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探讨其在坚持地域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出灿烂的美术成果的成功经验。通过剖析组成该时期云南地区民族题材绘画这一母题的众多艺术现象与艺术群体,厘清该时期发生的详实历史背景,全面探讨其艺术现象在中国美术现当代进程中的地位,发掘潜藏在艺术对象与绘画图式下的审美精神与时代意志,以期对中西方文化互斥与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摒弃与继承、边缘与主流文化对话与融合等核心问题有所揭示。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论,共分五章。绪论为本文的导论,以近年相关的田野调研积累为基础,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提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原由,以及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另外就论文中涉及到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造境”等概念作了定义与简要分析,提出“造境”作为过程工具的意义。第一章以大量的文献梳理与田野调研为依据,考察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诞生的土壤——“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指出云南民族美术的发展受地域性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交融背景影响,阐述了云南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因以及道路文化、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融等独特的文化现象,列举了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影响的崖画、壁画、古滇青铜器、民族建筑、民族服饰以及甲马、剪纸、东巴画等典型的民族民间美术样式。这些背景为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多元、融合的特点提供了铺垫。第二章研究影响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时代因素——“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阐述了云南美术自建国以来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后的美术创作情境、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的创作者,构成其独特的文化立场与审美取向。最后介绍了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以及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包括“申社”、“云南画派”、“新具象”群体、云南版画现象、写生活动等,这些美术现象与群体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的关联。第三章以大量的作者与作品资料为依据,以“造境”为过程工具,解析云南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元化的民族审美文化、旺盛的生命意识、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状况等因素对创作者的影响,解读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审美意境的成因。将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呈现的审美意境归纳为四部分:“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此章列举了 20世纪80、90年代较为活跃的50多位画家的170多张作品,较为完整地覆盖了该时期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个方向。针对作者的创作历程与其重要作品中营造的意境,展开详实的分析与研究,追溯作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渊源,解析其作品的审美特征与意境的独特性。第四章上承第三章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解析,就其艺术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审美意境的创造展开思辨:提出民族美术场域视野下边缘与主流、地域与整体的问题;研究云南地域性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题材创作的关系、地域性意境的生发;以地域性审美场域的视角展开对“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四重意境的解读;研究在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的视域中,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的承接、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对抗与交融所产生的作用及意义;进而推导出,在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中,新的民族美术场域的衍生及其意义。第五章以大量的田野调研为依据,延续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余绪的跟踪与研究:反思民族风情热的起伏;研究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商品经济对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影响;研究在全球化文化场域中表达地域情境、实现地域符号突围的可能性;进而根据已有的成功经验,寻找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能给予的启示,并以此展望云南乃至中国各区域民族美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与蓬勃生命。

李佳佳[7](2016)在《日本家庭漫画《海螺小姐》的俗趣味》文中研究指明长谷川町子所作的家庭漫画《海螺小姐》在日本战后翌年开始了历时二十八年的连载,总数六千六百余篇,其影响力是日本战后家庭连载漫画的典型。这部作品的连载进程一直伴随着日本战后的社会发展,在内容上则始终围绕以厨房为中心的家庭琐事以及日常生活的热门话题展开,呈现出通俗、简朴、诙谐、具有现实色彩的俗趣味。以往针对这部漫画的研究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作品本体内容与形式的研究;二是作品与日本战后家庭制度、国民经济及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后者多从社会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一般将这部漫画视作记录日本战后社会进程的重要参考文献。本文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美学角度出发,寻找俗趣味在日本漫画历史中的发展脉络,探讨俗文化的审美心理及表达方式,揭示俗趣味的美学原理与哲学涵义,论证俗趣味是受日本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心理现象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民族美学特色;通过梳理俗趣味与《海螺小姐》漫画内容及形式间的相互关照、以及与外部历史和社会环境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这部成功漫画作品与日本社会俗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李美皆[8](2014)在《孕妇备忘录》文中指出1一个女人可能一辈子不生孩子吗?阿缪坐在床上想。一辈子不生孩子的女人是有的,但她们会是阿缪吗?白天阿缪刚刚从L省回来,L省是阿缪的娘家,但阿缪这次回去却不是探亲,而是见一位教授。阿缪有可能考他的博士,探亲只是顺带的事。阿缪这些年一直在为生活奋斗,已经错过25到28岁的最佳生育年龄,若再读完博士,就算一点不耽

刘同福[9](2014)在《流水弯过那重山(下)》文中认为三十九、金巧儿定亲当人们正在刘启政家商量着他与杨金巧的婚事儿的时候,忽然听到两声汽车喇叭传来。紧接着就见刘丰德领着一名穿着像国家工作人员模样的人,还有一男一女两名穿白大褂的医生走进了刘启政家的院子。刘丰德进了门就对刘胤贤说:"这是公社民政上的同志,他们是受上级的委派专门来给启政爷爷安装假肢的。"人们听了,即

程青[10](2014)在《天使》文中研究表明序幕大清早接到吕非老的电话,问我当晚能不能去参加个饭局。他口气热情里透着亲切,就像昨天我们刚见过面般。吕非老本名吕非,因为聪明机灵早年间在北京的媒体圈混得八面玲珑人脉广博,二十几岁就被朋友和同行尊称为"吕非老"。我比他入行稍晚,在某次媒体见面会上和他相识,我们见如故,拍即合,度甚至好得如影随形。不过,接到他这个电话我还是颇觉意外,因为我们已经有三年多没有见过面了,差不多就算是相忘于江湖了。而且,现在我远没有从前那样热衷于饭局。我迟疑了片刻,在电话里问他:"啥好事呀?当

二、从“没劲”的感觉中摆脱出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没劲”的感觉中摆脱出来(论文提纲范文)

(1)一日三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六叔的画
第一部分花二娘
第二部分樱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三部分明亮
    第一章当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章二十年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又二十年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附录:匾上的字
        七
        八
第四部分精选的笑话和被忽略的笑话
    其一延津人一句话说笑花二娘的笑话精选
    其二在延津没说过的笑话精选
        一、花二郎是如何死的
        二、樱桃在何处登了岸
第五部分《花二娘传》的开头

(2)“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云录制”综艺节目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场景”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背景:移动互联网与疫情催生“云录制”综艺节目
    第一节 移动互联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一、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特征
        (一)便携性与移动性
        (二)延伸性与连接性
        (三)交互性与社交性
        (四)融合性与开放性
        (五)定位性与私密性
        (六)碎片化与场景化
        二、电视综艺节目媒介场景的转变
        (一)台网联动场景迁移
        (二)联合制作场景接入
        (三)跨屏互动场景融合
    第二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诞生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一、疫情暂停常态化录制的契机与受众宅家观剧的新需求
        二、交叉与融合:“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
第二章 基础:“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技术构建
    第一节 场景五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节 场景五力在“云录制”综艺节目中的应用
        一、场景录制——移动设备
        二、场景连接——社交媒体
        三、场景洞察——大数据
        四、场景感知——传感器
        五、场景适配——定位系统
第三章 特征:“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虚拟与实体:“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类型
        一、虚拟场景
        (一)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二)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三)受众想象式虚拟观看场景
        二、物理实体场景
        (一)后台前置的家庭录制场景
        (二)线上+线下的演播厅录制场景
        (三)固定+移动的家庭观看场景
        (四)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第二节 多元、移动、社交:“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特点
        一、多元连接性
        二、融入性
        三、移动性
        四、社交性
        五、垂直性
        六、私密性
        七、小屏化
第四章 呈现:“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叙事
    第一节 松散、线性+非线性的节目场景叙事结构
        一、松散的叙事结构——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一)叙事主题多元话轮转换快速
        (二)节目文本扩容延伸二次叙事
        二、线性单线结构——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三、对位式复调的非线性结构——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第二节 不定式、固定式、可拆分单点的节目场景叙事视角
        一、不定式内聚焦视角
        二、固定式内聚焦视角
        三、可拆分单点叙事视角
    第三节 戏谑式、独白式、日常生活式的节目场景叙事话语
        一、戏谑式话语
        二、独白式话语
        三、日常生活话语
第五章 服务:“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的功能
    第一节 传递丰富用户体验感的信息
        一、传递个性化服务信息
        (一)传递视频社交服务信息——vlog分享式虚拟社交场景
        (二)传递即时通讯服务信息——视频连线式虚拟会谈场景
        (三)传递虚拟社区服务信息——虚实融合的“云互动”场景
        二、传递沉浸式交互信息
        (一)传递感官共振的交互信息——虚拟场景
        (二)传递在场参与的交互信息——物理实体场景
    第二节 “云录制”综艺节目的新场景构建新的社会关系
        一、陪伴型社会关系
        (一)脱域陪伴型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二)嵌入陪伴型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二、松散的部落关系
        (一)兴趣型虚拟部落关系——虚拟场景
        (二)虚实交织的异质性部落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三、依恋型类社会关系
        (一)静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虚拟场景
        (二)动态的依恋型类社会关系——物理实体场景
    第三节 缓解社会焦虑,进行情感抚慰
第六章 影响:“云录制”综艺节目场景背后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审美性缺失:非专业化拍摄的粗制乱造
    第二节 泛生活化转向:导致隐私过度暴露
    第三节 融媒体的发展空间:场景的个性适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个案工作介入初中生网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
        2.研究趋势展望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创新
二、网瘾初中生所处环境状况
    (一)学校现状
        1.学校概况
        2.在校学生网瘾问题调查情况
    (二)家庭现状
        1.C镇中学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2.家庭成员上网情况
    (三)C镇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
三、个案实务过程
    (一)个案背景
    (二)接案
        1.X面谈情况
        2.收集资料,签订工作协议,建立专业关系
    (三)预估
        1.问题分析
        2.需求预估
        3.策略和技巧
    (四)计划
        1.服务目标
        2.服务内容
        3.服务模式
        4.了解网瘾使用现状,制定服务计划
        5.服务计划及进度安排
    (五)实务过程
        1.纠正网络认知,逐步减少网络使用时间
        2.改善家庭亲子关系,减少网络依赖
        3.培养兴趣爱好,转移网络注意力
        4.争取多方资源,减少上网时间
        5.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初步戒除网瘾
    (六)评估
        1.评估方法
        2.目标达成评估
        3.服务效果评估
        4.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七)结案
四、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二)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横光利一文学艺术研究 ——叙事的表象与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要旨
导论
    一、横光利一研究的意义
    二、横光利一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课题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及路径
第一章 横光利一的成长与时代文脉
    第一节 爱写作的乡村少年
    第二节 失恋的文艺青年
    第三节 文坛登场与新感觉文学的始动
        一、《文艺时代》的创刊
        二、新感觉运动中的横光利一
        三、新感觉文学后期与横光利一
第二章 横光利一小说的叙事特征与艺术突围
    第一节 日本近代私小说的叙事逻辑
        一、私小说的初期作品
        二、私小说的叙事选择
        三、横光利一与私小说的对立
    第二节 与自然主义文学的告别仪式--《苍蝇》
        一、“苍蝇”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感
        二、马夫的“性欲”与文本构图
    第三节 《太阳》-性别转换叙事中的个人创伤与国家命运
        一、卑弥呼-始于柔弱的女性叙事
        二、男性崇拜的瓦解与横光利一的女性意识
        三、话语权的争夺—女性“性”的唤醒
    小结
第三章 两性叙事的新感觉表现
    第一节 病态与女性身体的表征叙事—《春天乘着马车来》
        一、身体的外形象征
        二、妻子的“食欲”的表征化
    第二节 《蛾无处不在》—身体符号学的升级叙事
    第三节 病态审美与女性叙事的时代性
    小结
第四章 越境叙事与历史的多元呈现
    第一节 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
        一、上海之行与小说维度的确立
        二、时代语境下的中国主题文学
        三、上海的言说空间
    第二节 故事空间中城市的展示视角
        一、故乡丧失者游走的都市
        二、叙述空间的拓展与被隐去的女性话语
    第三节 越境主题的尝试—视线转换中的历史镜像
        一、“亚洲主义”视线下的描述
        二、参木的幻影与现实
        三、精神创伤的偏离与生存诉求
    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形象与他者化
    第一节 《旅愁》的舞台设置与自我探寻
    第二节 横光利一的欧洲游历与“旅行叙事”
        一、巴黎生活与价值观的思考
        二、“旅行”中的人生认知
        三、欧洲之行与文化病殇
    第三节 、“国际旅行”中的恋爱讲述
        一、“冰河”中的恋人
        二、破坏叙事与自我认知
        三、“旅愁”次元空间的隐喻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5)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史对时间问题的探究
    第一节 古希腊关于时间问题的初始理论定向
        一、感性世界的直观与时间的客观化阐释
        二、先验本原的探寻与时间地位的降格
        三、理念世界的铸就与时间内在化的开端
        四、主客观的汇流与时间的系统化综合
    第二节 中世纪对时间思考的神学定位
        一、时间是上帝的创造
        二、时间是思想的延伸
    第三节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时间观
        一、作为自在之流的纯粹物理学时间
        二、作为“感性的先验直观形式”的时间
        三、作为“绝对精神”己外存在的时间
    第四节 马克思之前传统时间理论的特征及缺陷
        一、时间的同质性和非历史性
        二、时间的抽象性和先验性
        三、时间与人的根本无涉性
第二章 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时间变革
    第一节 马克思时间理论变革的历史线索
        一、时间是感性知觉的抽象形式
        二、异化劳动批判与时间的人本学阐释
        三、科学实践观的建构与时间的社会性的确立
        四、经济学语境下时间与人的自由的生成
    第二节 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时间理论的基本架构
        一、现实的人:社会时间的主体
        二、人的实践:社会时间的本源
        三、人的历史:社会时间的展开
        四、人的价值:社会时间的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哲学变革的基本维度
        一、时间的属性:从主客二分到辩证统一
        二、时间的内涵:从绝对形式到生命本质
        三、时间的特质:从一维存在到可形可塑
第三章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资本主义生存状况的时间批判
    第一节 “人的发展空间”的丧失:资本主义的时间掠夺
        一、“人的发展的空间”: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二、发展空间的丧失: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况
        三、时间的掠夺:“发展的空间”丧失的深层根源
    第二节 “工作日”批判与人的发展空间丧失的显性尺度
        一、工作日:工人“劳动时间的绝对量”
        二、剩余劳动时间的绝对延长对发展空间的剥夺
        三、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对缩短对发展空间的剥夺
    第三节 “物化劳动时间”批判与人的发展空间丧失的隐形尺度
        一、商品:物化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二、货币:物化劳动时间的权力象征
        三、资本:物化劳动时间的控制逻辑
第四章 时间是“人的生命的尺度”:人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建构
    第一节 自由时间:生命实现之现实基础
        一、自由时间: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二、自由时间:人的生命实现之前提
        三、自由时间:生命价值实现之体现
    第二节 自由时间:衡量人的生命价值的尺度
        一、生命尺度:从物到自由时间
        二、自由时间:人的生命强度的衡量尺度
        三、自由时间:人的生命厚度的衡量尺度
    第三节 创造自由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时间节约:社会发展的首要经济规律
        二、共产主义:共享自由时间的制度保障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当代中国启示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一、时间的“外在化”与人的主体性不彰
        二、时间的“经济化”与人的焦虑感受
        三、时间的“虚度化”与人的精神空虚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时间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三、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侵袭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时间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以主体逻辑取代客体逻辑,恢复人对时间的主体性地位
        二、以生成逻辑取代既定逻辑,创造出更多的自由时间
        三、以意义逻辑取代虚无逻辑,让人们合理地利用自由时间
结语在推进时间解放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作者简历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相关定义与说明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手段
第一章 “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
    第一节 云南美术的原始性生态环境与多元文化交织的秘境背景
    第二节 云南民族美术“多元”、“融合”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云南民族美术产生的文化交融背景
        一、云南的道路文化与文化交融
        二、云南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
    第四节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典型样式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
    第一节 云南现代美术创作情境及其学脉
        一、新时代的云南美术创作情境
        二、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发展概况与重要美术现象、美术群体
        一、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
        二、20世纪80、90年代云南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意境表现
    第一节 审美因素的流转——云南民族题材绘画中“境”的形成
    第二节 边陲的野境
        一、丰饶、苍郁之境
        二、雄奇、壮阔之境
        三、平静、悠扬的之境
    第三节 形式的景境
        一、多变的图境
        二、梦幻的画境
    第四节 生命的情境
        一、野性之境
        二、厚土之境
    第五节 魔幻的灵境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化场域
    第一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一、建构于地域文化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二、边缘化、地域化的意境与场域视野
    第二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东方与西方美术元素
        一、地域与时代背景下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
        二、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的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
    第三节 融合与造境中衍生中国民族美术场域
第五章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余绪与启示
    第一节 余绪: 时代与地域情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
        一、民族风情热起伏中“融合与造境”的思考
        二、商业热潮催生新的创作场域及其余绪
    第二节 启示: 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云南特性的“融合与造境”对新时代的呼唤
        二、地域性、民族性为主线的艺术理想的坚守
        三、全球化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融合与造境”特质的民族美术之光
结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日本家庭漫画《海螺小姐》的俗趣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海螺小姐》的浅俗机理
    一 人际关系
    二 行动场所
    三 战后家庭进程
        家电与饮食
        日常主题
    四 社会关心
第二章 俗趣的渊源
    一 绘卷的庶民意识
    二 从雅走向俗
        浮世思潮
        江户气质
    三 江户漫画
        庶民趣味
        北斋漫画与海螺小姐
    四 家庭漫画与庶民趣味
        漫画平民角色
        由漫画改编的庶民电影
第三章 谐俗的意趣
    一 说话之趣
        落语作者田河水泡
        落语与庶民
        关于“落下”
        难懂的幽默
    二 南画的修养
    三 “柔术”与报刊漫画
        报刊与铅笔
        “格”与庶民趣味
    四 幽默机制
        行为失败模式
        非失败模式
        心理模式
第四章 俗趣之美
    一 池大雅的自在意趣
    二 芜村的以俗离俗之雅
    三 胜绘的俚俗情趣
    四 知物哀之心
    五 写乐的谐趣
第五章 通俗与深刻
    一 中流意识
    二 民主意识
    三 小津的人文关怀
    四 信仰的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后记

(8)孕妇备忘录(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流水弯过那重山(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十九、金巧儿定亲
四十、陈金龙失恋
四十一、药奸张银翠
四十二、成立女子打井队
四十三、开泉儿回家
四十四、赟慧怒斥朱刁婵
四十五、银翠儿早产
四十六、银翠儿如愿以偿
四十七、赟慧发言
四十八、调整充实石料场
四十九、开泉儿讨饭去
五十、陈金虎相亲
五十一、金巧儿奶奶殁又生
五十二、为金巧奶奶送葬
五十三、开泉儿进局子
五十四、朱刁操得惩处
五十五、旺泉儿被送人
五十六、开泉儿晕倒在回家路上
五十七、在启政家
五十八、刘三儿媳妇自杀
五十九、恐怖笼罩了汲水峪
六十、董富仁偷摘花椒芽
六十一、旺泉儿回归
六十二、周华栋来到汲水峪
六十三、相逢
六十四、春颖省悟
六十五、董富仁醉闹小酒馆
六十六、麦收
六十七、奔向未来

(10)天使(论文提纲范文)

序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尾声

四、从“没劲”的感觉中摆脱出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日三秋[J]. 刘震云.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2(01)
  • [2]“云录制”综艺节目的场景研究[D]. 渠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个案工作介入初中生网瘾问题研究[D]. 曾欢. 井冈山大学, 2020(02)
  • [4]横光利一文学艺术研究 ——叙事的表象与内涵[D]. 张雅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5]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李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6]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D]. 李先帆.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7]日本家庭漫画《海螺小姐》的俗趣味[D]. 李佳佳. 中国美术学院, 2016(02)
  • [8]孕妇备忘录[J]. 李美皆. 山花, 2014(13)
  • [9]流水弯过那重山(下)[J]. 刘同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5)
  • [10]天使[J]. 程青. 当代, 2014(02)

标签:;  ;  ;  ;  ;  

摆脱“无聊”的感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