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紫桐庙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武隆紫桐庙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重庆武隆梓桐庙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牟萍[1](2021)在《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滑坡涌浪作为滑坡体入水后形成的次生灾害,其产生的破坏往往远超滑坡体本身。三峡水库蓄水后受淹没、浸没的作用以及水位大变幅的影响,库区内潜在的滑坡稳定性减弱,古滑坡复活几率增大,涌浪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库区航运安全,给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非常有必要开展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及其风险评价的研究。本文主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手段,研究了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及其致灾动力过程,评价了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云理论对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域综合评价,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滑坡涌浪特性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以三峡库区万州段江南沱口码头为原型,设计物理模型试验对滑坡涌浪特性进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滑坡体入水后形成溅浪和涌浪,溅浪致灾强度大、影响范围小,主要在滑坡体入水冲击区;涌浪的波高相对小,但致灾范围大,覆盖了冲击区、近场区和远场区。进一步发现滑坡涌浪是非线性波,其波峰和波谷不对称,相对波高与相对波峰振幅呈指数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波高大于第二波高。从致灾因子的角度,试验结果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2)涌浪灾害致灾动力过程试验研究。对滑坡涌浪灾害作用下航行、系泊、锚泊船舶和码头等主要承灾体的受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涌浪灾害作用下,航行船舶产生横摇、纵摇、横荡、纵荡等运动,当涌浪灾害达到一定强度时,船舶倾斜角度过大,集装箱会落入水中。系泊船舶反复撞击码头桩柱,作用在缆绳上的力大于缆绳的破坏荷载,缆绳存在断缆风险,波高越大系缆力越大。锚泊船舶在涌浪冲击和锚链的限制下,在船舶两侧最大位移范围内往复运动,当涌浪波高较大时锚链承受的拉力大于锚链的极限承载力,船舶有走锚的风险,基于试验数据推导了锚链拉力与波高、波周期的关系式。码头桩柱在涌浪灾害作用下,承受垂直分布的非线性波压力,它由惯性分力和速度分力共同作用,给出了涌浪作用下码头桩柱最大正波压、最小负波压与波峰振幅和波速的表达式。从承灾体的角度,试验结果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了参考。(3)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首先对单体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滑坡涌浪灾害的波及范围,并按照波高的大小对空间区域进行了危险性区划,推导出了涌浪持续时间的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分析了涌浪灾害危险时域范围内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易损性,建立了人口、航行船舶暴露性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各类承灾体脆弱性分级标准以及易损性的表达式。最后以四方碑滑坡为例,对三峡库区不同蓄水位下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确定了涌浪的影响范围和暴露在涌浪灾害影响时域范围的承灾体的分布情况,得到了滑坡涌浪灾害风险等级区划结果。(4)区域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有效性三个角度分析了滑坡涌浪灾害风险系统,经过指标初选、筛选和优化三个阶段,构建了包含20个指标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风险标尺云、指标评语云、指标值云、指标权重云和风险综合云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区域综合评价云模型。最后应用评价模型,分别通过主观权重法和客观权重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所辖17个行政区域的滑坡涌浪灾害进行风险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整体上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处在较低~中、中~较高两个等级,其中渝北、涪陵、长寿等7个区域风险等级处于较低~中的水平,占全部评价区域数量的41.18%,而江津、丰都、万州等6个区域风险等级是中~较高,占全部区域的35.29%。评价结果可为滑坡涌浪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杨何[2](2020)在《三峡水库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渗流滞后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而三峡库区又历来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据调查,全库区共有崩塌滑坡4664个,其中涉水滑坡2619个,自2003年蓄水以来,近700处涉水滑坡及堆积体发生了变形,严重威胁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困扰当地正常生产生活及经济建设。三峡水库正常蓄水运行期,库水位在145~175m间周期性升降,每年30m的库水位升降变化,特别是在库水大幅下降阶段,将直接造成岸坡两侧的滑坡体渗流场发生变化,甚至引起渗透性变化。可见,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与其渗透性及渗流密不可分。因此,涉水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渗流滞后性值得深入研究,该研究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土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对多个典型滑坡的工程地质分析,认识到影响滑坡体渗透性的三个主要因素。针对这三个因素,从面上采用双环渗透试验对三峡库区滑坡体消落带的渗透性进行大量试验研究。接着以石榴树包滑坡为例从点上分析单体滑坡的空间渗透性。通过室内大型物理模型试验,从时间上分析滑坡体在多次的库水位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渗透性的变化特征。最后对地下水浸润线解析解进行修正,以数值模拟研究渗流滞后性。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5个典型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得出滑坡成因机制、滑坡体物质岩性、物质结构组成是影响滑坡体渗透性的三个主要因素,三峡库区滑坡成因机制可分为崩塌型、弯曲-拉裂型、滑移-弯曲型、滑移-拉裂型、塑流-拉裂型(平推式)五类,并提出了不同成因滑坡体的结构特征及宏观渗透性。(2)通过86个滑坡原位渗透试验以及已有滑坡渗透数据的整理,获取了三峡库区396个涉水滑坡消落带的1188个渗透试验资料,查明了三峡库区不同类型滑坡体消落带的渗透特性。三峡库区滑坡体渗透系数大小与物源岩性强度、碎块石含量呈正相关,但裂隙岩滑体渗透性则低于碎块石土滑体渗透性。三峡库区滑坡体渗透性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滑坡体渗透性以中等与良为主。消落带渗透性与其宏观渗透性相比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渗透性减弱。(3)通过在石榴树包滑坡上进行详尽的勘探工作,安装多种监测设备对该滑坡进行综合观测,同时在滑坡上进行多元渗透试验,查明了石榴树包滑坡的空间渗透性、渗流特征及地下水动态特征。研究认为石榴树包滑坡体各部位渗透性各异,变异性较大。影响滑坡体渗透性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因素有成因机制、物质组成及结构、物质岩性、固结压力及应力历史、水岩作用。石榴树包滑坡前缘主要以管网状渗流为主,地下水与库水位同步变化;中后部以界面网状渗流结合孔隙渗流为主,地下水滞后于库水位的变化。滑坡体的表层(1m内)基质吸力变化范围较大,而在浅部、深部基质吸力很小,变化也小。(4)考虑滑坡体物质岩性与组成的不同,进行了三组大型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在库水位多次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滑坡堆积体的渗透性的变化特征及机理。主要表现为,前缘渗透性增加,中后部减小。影响渗透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湿陷压密、渗流作用、前缘塌岸、内部变形、库水位升降速率。硬质岩为主组成的滑坡体比软岩为主组成的滑坡体的渗透性更易受库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软岩组成的滑坡体渗透性变化缓慢,且变形也具有长期性。(5)通过对假定条件(库水位升降速率的变化、库岸的坡度)与给水度计算公式的改变,对库水位升降作用下岸坡地下水浸润线解析解公式进行了修正。最后将修正后的解析解应用到石榴树包滑坡的浸润线求解中,并与数值分析结果、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认为修正后的解析解在库水位变动带部分的浸润线求解结果与实际情况更接近,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6)采用Geo-studio中的seep/w程序软件,建立三峡库区滑坡的典型概化模型,针对不同饱和渗透系数、库水位下降速率、滑坡前缘坡度以及滑坡厚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库区滑坡在库水位下降条件下的滞后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滞后系数与水位变动带坡度为影响滑坡渗流滞后性的重要因素,滑坡厚度影响较小。根据三峡库区滑坡土体饱和渗透参数范围及坡度特征,将滞后系数35作为渗流滞后型与同步型的界限值,同时对滞后性等级进行了划分。

唐青松[3](2020)在《基于InSAR和地面监测的滑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西南山区由于其地形复杂多变,构造作用强烈,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之一。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之后,触发大量滑坡,震后大量震裂和震松的潜在滑坡已经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利用In SAR可以实现长时间序列下大区域范围的滑坡的识别与变形监测,对于实现滑坡防灾减灾“关口前移”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但其监测精度、适用条件和地表变形是否能反映滑坡体整体变形特征,是影响In SAR技术广泛应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限制因素之一。本文在野外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以红梅村滑坡、青龙寺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降雨、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地表测斜仪、多段式测斜仪等地面监测数据;采用PS-In SAR技术对红梅村滑坡开展形变监测,采用SBAS-In SAR技术对青龙寺滑坡开展形变监测;并取滑坡典型剖面建立红梅村滑坡、青龙寺滑坡地质模型,将滑坡区降雨划分为多个降雨过程对滑坡的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同时以地面监测点位数据为基准,对In SAR监测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对比了数值模拟结果与In SAR监测、地面监测的结果,并在对比三种变形数据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最后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结合滑坡变形特征对滑坡稳定性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主要形成了如下结论:(1)通过对地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红梅村滑坡、青龙寺滑坡雨季与旱季降雨差别明显,降雨主要集中于雨季,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响应程度较高,滑坡变形随着季节性降雨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青龙寺滑坡多段测斜仪监测数据表明2#滑坡体已形成明显滑带,1#滑坡滑面尚未贯通,处于剪切蠕变阶段。(2)基于时序In SAR技术,分别提取了监测周期内红梅村滑坡、青龙寺滑坡的地表时序形变结果。红梅村滑坡区域内形变速率分布于-19.31mm/a至22.45mm/a区间内,变形较为明显的区域位于1号变形体和3号变形体坡脚位置;青龙寺滑坡区域形变速率分布于-15.14mm/a至3.43mm/a区间内,变形量较大区域主要位于滑坡后缘及东南侧部分区域。取滑坡典型剖面并结合剖面上的变形速率,红梅村滑坡具有牵引式滑坡的特征,青龙寺滑坡具有推移式滑坡特征。将变形与滑坡降雨结合分析,表明In SAR监测的形变与监测间隔内的降雨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3)对滑坡进行数值模拟表明,降雨作用下,雨水渗入滑坡体中使滑坡体积含水量增加。红梅村滑坡在降雨作用下,滑坡前缘发生变形较大,滑坡整体变形呈现出牵引特征;青龙寺滑坡降雨作用下,滑坡体变形位置主要为青龙寺1#滑坡体后缘和青龙寺2#滑坡,青龙寺1#滑坡呈现推移式特征。对降雨过程中的降雨量与变形进行指数拟合,红梅村滑坡、青龙寺1#滑坡降雨量与变形指数拟合效果较好,其拟合度位于0.62-0.76之间。(4)采用地面监测对红梅村滑坡、青龙寺滑坡In SAR进行了精度评价,红梅村滑坡的监测中误差为5.17,青龙寺滑坡的监测中误差分别为3.41、4.79、6.12,同时根据相关文献调研对比,表明红梅村滑坡、青龙寺滑坡In SAR监测精度较高。采用地面监测数据、In SAR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三种手段的滑坡变形趋势性较强,表明对红梅村滑坡、青龙寺滑坡的数值模拟较为可靠。对滑坡变形进行对比,红梅村滑坡具有牵引式滑坡的特征,青龙寺1#滑坡具有推移式滑坡的特征,结合改进的切线角与滑坡演化规律,红梅村滑坡处于等速变形阶段,青龙寺滑坡处于初始变形阶段。(5)对红梅村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红梅村滑坡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为1.23,处于稳定状态。不同降雨条件下小雨、中雨和大雨稳定系数分别为1.23、1.17、1.12处于稳定或者基本稳定状态;暴雨的稳定系数为1.05处于欠稳定状态;大暴雨、特大暴雨的稳定系数为0.99、0.94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日降雨条件下滑坡稳定系数分布范围为1.0604-1.2331,滑坡的降雨滞后性效应不明显。青龙寺1#滑坡天然状态下,稳定系数为1.33处于稳定状态,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稳定系数分别为1.33、1.20、1.13、1.07,处于稳定或者基本稳定状态,大暴雨的稳定系数为1.03处于欠稳定状态,特大暴雨的稳定系数为0.98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日降雨条件下稳定系数分布于1.0382-1.3482,滑坡的降雨滞后性效应明显。(6)采用星载SAR数据,数据采集频率受卫星重返周期限制,可以实现长时间序列下,大区域范围的滑坡变形监测,红梅村滑坡与青龙寺滑坡雨季短期出现剧烈变形,采用In SAR技术未能较明显的反映出这种发生的剧烈变形,可采用星载SAR识别出区域范围内的持续变形体,对识别出来的变形体采用地面专业监测技术进行连续监测,弥补In SAR由于短期内无法监测到剧烈变形的不足。(7)红梅村滑坡、青龙寺1#滑坡的稳定性变化相近,变形越大,稳定系数下降也越大,在变形较小或未发生变形时,滑坡的稳定性系数逐渐上升,逐渐恢复其原有的稳定性。对滑坡变形与稳定系数进行线性拟合,In SAR监测拟合直线的斜率与地面监测拟合的直线斜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从侧面验证了In SAR监测的准确性,但受稳定性系数和变形本身的变化不大等因素影响,拟合直线相关性不高,但总体上看,滑坡地表变形与滑坡稳定性呈现出负相关的趋势,滑坡地表变形(地面变形监测、In SAR监测)可以间接反映出滑坡的稳定性的变化,为进一步判断滑坡稳定性状态提供参考。

韩晓东[4](2020)在《顺层锁固型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在进行各类工程建设时,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了顺层岩质边坡的问题。大量的工程经验表明,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问题是占比最多且危害最大的边坡问题之一,造成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及人民的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目前,由于对顺层锁固型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锁固型斜坡失稳灾变演化状态的识别判据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顺倾锁固型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顶部荷载的实验,对顶部施加竖向荷载条件下的顺倾锁固型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采集并分析边坡变形破坏试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并研究了模型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提出了锁固型斜坡失稳灾变演化状态的识别判据及得到了荷载作用下顺层锁固型岩质边坡的位移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特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以豫西某地区典型顺层锁固型岩质边坡为原型,制作、设计并完成顺层锁固型岩质边坡的室内荷载试验。(2)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模型边坡顶部施加不同级别的荷载强度,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荷载诱发——坡顶及坡肩处拉裂张开——坡体裂缝发育,出现层间错动——坡脚拉张裂缝扩展,形成贯通裂缝,引起锁固段破坏,进而导致整个边坡失稳破坏。这也说明,锁固段对于边坡的变形破坏有着控制作用。(3)利用DH3821采集试验过程中模型的位移偏移数据,从位移的角度分析研究边坡的变形破坏规律。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滑动面上测点的位移随荷载的增大逐渐增大;施加相同的荷载强度,最大位移出现在边坡顶部附近区域;滑动面上各部位的抗剪强度不同,锁固段处抗剪强度最大,边坡顶部附近最小。(4)在岩体产生变形破坏时,岩体的声发射信号强度及能量及位移变化随时间的发展具有一致性,说明声发射信号强度和能量可作为边坡岩体监测预警的两个参数指标。(5),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技术,对于概化的顺层边坡模型,分析不同荷载强度下边坡的变形特征,并与室内试验进行对照。对比表明,数值分析结果与荷载试验结果一致。

胡国平[5](2019)在《基于典型高铁路基蠕滑特性的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研究》文中提出以某高速铁路蠕滑路基工程为依托,首先从工程的自然地理条件出发,综合现场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探讨了路基发生蠕滑的机理。然后以安全、有效、快速整治运营高铁路基蠕滑病害为目标,基于现场勘测数据,结合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结果,重点分析了路基蠕滑发育的空间特性及蠕滑体下滑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次提出了拱弦式耦合抗滑结构。其次,通过开展多工况模型试验分析了新型耦合结构的力学特性,确定了结构的最优布桩方式;基于最优的布桩方式,采用数值分析手段研究了新型结构耦合效应的形成机制,探讨了影响结构耦合效果的因素及相应的影响规律。再次,基于群桩计算的“弹性地基梁法”,考虑桩-土效应对抗滑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后,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应用于蠕滑路基整治中,计算了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的长期沉降,结果表明使用该结构加固的路基变形满足规范要求,达到了预期加固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现场调研、监测结果,结合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手段分析了路基蠕滑区周界、蠕滑方向、蠕滑成因及变形发展阶段,探讨了路基蠕滑的机理。(2)采用模型试验手段对蠕滑体的空间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以现场勘测为基础,结合数值分析结果确定了蠕滑体的空间特征;针对蠕滑体的空间特性,首次提出了一种适宜于加固已运营高速铁路蠕滑路基的新型耦合抗滑结构—“拱弦式耦合抗滑结构”。(3)开展了4种工况的模型试验,测试了不同布桩方式下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的变形和力学特性,对比分析了各工况下结构的抗滑性能,确定了最优的布桩方式,即后部第一排布置8根抗滑桩的“弦式”布桩方式,同时各桩顶部需施加连系梁进行固结。(4)研究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耦合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形态特征,依据正交试验原理对结构耦合效应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讨论了结构耦合极限承载力和结构、土荷载分担比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5)通过增加“虚桩”对新型抗滑结构进行规则化,在现有“弹性地基梁法”的基础上,考虑耦合结构内部土体对结构变形和内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数值分析计算结果对比,检验了其准确性。(6)将新型耦合抗滑结构应用于蠕滑路基加固工程中,结合动力数值分析方法和路基长期沉降理论预测模型对加固后的路基长期沉降值进行计算,检验了新型抗滑结构的有效性,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加固条件下的路基变形情况。

祖福兴[6](2019)在《基于能量守恒和张量分析的复杂边界河道型水库滑坡涌浪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涌浪是滑坡体滑入江河湖海后,将所携带的能量在水体中进行充分转换,而激起的巨大波浪。滑坡涌浪是滑坡的次生灾害,但对涌浪生成区域和传播区域所造成灾害非常巨大,有时甚至超过了滑坡本身。而河道型水库滑坡涌浪由于其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所造成的灾害往往更加严重。纵观滑坡涌浪从入水生成到传播扩散的整个过程,系统地研究河道型水库滑坡涌浪的机理,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节点:一是滑坡涌浪的首浪高度,它代表着滑坡涌浪的总能量,对整体的灾害程度起着控制性作用。二是滑坡涌浪的传播规律,它代表着滑坡涌浪的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最大灾害程度。三是河道边界对涌浪传播的作用规律,它代表着滑坡涌浪反射叠加程度,以及后续的传播方向。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支撑,针对滑坡涌浪的三个关键节点,即滑坡涌浪的首浪高度、传播规律、河道边界对涌浪传播作用等方面开展试验研究。滑坡入水产生滑坡涌浪,滑坡的特征与后期涌浪的特征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本文首先以滑坡体的岩土结构、滑动面的力学特性入手,从滑坡启动、滑坡加速下滑、滑坡体入水准备等三个阶段研究河道型水库滑坡的运动机制,从滑坡特征分析涌浪的形成条件。以长江三峡库区典型弯曲河道为原型,概化成弯曲河道型水库模型,从滑坡的几何尺寸、内部散体构造、物理指标等方面对滑坡体进行模拟,以河道水深、滑面角度、滑体厚度、滑体宽度、临水状态、入水处河床坡度为试验参数,从凸、凹两岸滑坡入水,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分析首浪形态特征,统计首浪波高,从能量的守恒的角度出发,研究从滑坡启动到涌浪生成的能量转换过程,基于能量交换机理对滑坡涌浪的首浪高度进行研究。分析滑坡涌浪的传播特点,统计沿程各测点的最大波高,采用张量分析方法,研究滑坡涌浪传播与衰减的一般规律,准确判断滑坡涌浪的危害范围和沿程的最大危害程度。建立三维滑坡涌浪数值模型,针对不同的岸坡角度、不同的平面曲率、不同的波陡,开展复杂河道边界对滑坡涌浪传播作用的研究,以期得到反射波波高、波周期及传播方向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河道型水库滑坡的运动机制,推导出了滑坡体入水前的总机械能。以波能流为主线,根据首浪波峰线的分布特征,推导出了首浪总波能。以物理模型试验为基础,推导出了能量转换系数与滑面角度、水深、入水面积的三维曲面模型。最终建立了基于能量守恒与交换机理的滑坡涌浪首浪高度的计算模型。以能量的守恒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滑坡体入水后的首浪总波能、滑坡体入水前的总机械能和能量转换系数的三者关系。通过研究滑坡体从启动到入水前的滑坡运动特征,以滑坡体脱离滑槽为关键节点,通过岩土理论和牛顿运动定律,理论推导出滑坡动能公式和势能公式,建立滑坡体入水前的总机械能公式。通过等值线图分析首浪波峰线的分布特征,以波能流为主线,运用波能理论,分析波动能、波势能和压力做功,从理论上推导出首浪总波能公式。以试验数据和计算分析为基础,建立了能量转换系数与滑动面角度、库区水深、滑坡体入水面积的三维曲面模型和能量转换系数公式。最后推导出基于能量守恒和交换机理的首浪高度计算模型。(2)基于张量分析方法,推导出了最大波高传递率与相对距离呈负指数函数、与方位角呈二次函数、与工况(初始波高与水深比值)呈线性函数的张量表达式,建立了最大波高传递率与工况、方位角、相对距离的四维模型,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传播区域,全面反映涌浪最大波高沿程变化的经验波场。在试验分析滑坡涌浪传播特点和统计沿程测点最大波高的基础上,对弯曲河道滑坡涌浪经验波场区域划分。在对沿程最大波高、初始最大波高、河道水深、方位角、传播距离无量纲化的基础上定义了研究指标。首先建立了波高传递率与相对距离的二维模型,得出了波高传递率与相对距离呈负指数曲线分布的规律,随着相对距离的增大,波高传递率呈单调递减关系;其次建立了波高传递率与方位、相对距离的三维模型,得出了波高传递率与方位角、相对距离呈负指数曲面分布的规律;最后建立波高传递率与工况、方位角、相对距离的四维模型,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传播区域,全面反映滑坡涌浪最大波高沿程变化的经验波场,得到了滑坡涌浪在弯曲河道型水库中各个区域的传播与衰减规律。(3)探寻了顺直河道、凹岸和凸岸对滑坡涌浪反射波传播方向的作用规律。建立了波谱强度与频率关系图,得出了岸坡坡度、平面曲率和圆弧角度对涌浪反射波周期的作用规律。推导出了波高反射率与平面曲率、岸坡坡度、波陡、糙渗系数的径向基函数表达式,建立了弯曲河道滑坡涌浪反射波波高的计算模型。建立了滑坡涌浪三维数值模型,经与物理模型试验验证符合性较好。按照滑坡入水点位于河道直线段、弯道凸岸顶点、弯道凹岸顶点三种工况,得到了复杂河道边界对涌浪反射波传播方向和反射波周期的作用规律。按照不同的弯曲河道平面曲率、不同的河道岸坡坡度、不同的滑坡入水点开展研究,得了河道边界单因素对反射波波高的影响规律,波高反射率与河道平面曲率、岸坡放坡系数和波陡均呈负指数曲线关系,随着平面曲率、岸坡放坡系数、涌浪波陡的增大,波高反射率呈单调递减的关系。最后基于径向基函数,建立了弯曲河道滑坡涌浪反射波波高计算模型。

侯珍珠[7](2019)在《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学术界和工程界人们对滑坡的研究,重点往往是对滑带土的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滑带土的研究涉及到滑带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抗剪强度性质、微观结构和变形机理研究等各个方面,而重点是强度性质的研究[1]。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因素众多,而承担勘察任务的单位多,水平参差不齐,对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取值一直是工程界和学术界深入研究的地质工程前沿课题[2]。本文选取滑坡特征定性变量以及滑带土基本物理参数的连续性变量作为影响因子,对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值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利用统计的滑坡数据资料,分别建立了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值的含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以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为实例,对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c、φ值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模型的评价与检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堆积层滑坡样本数据库。对三峡库区二期、三期科研典型滑坡灾害点的已有的勘察、研究报告、试验成果等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整理,建立滑坡数据库。2)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特征分析。分别对斜坡结构类型、滑床岩性、地质年代、滑坡剖面形态、滑带土物质组成、含石量等6个影响因素以及滑带土物理参数的10个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3)影响因子变量选择及其相关性分析。对统计的326个堆积层滑坡的连续性变量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由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知,各影响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分类变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独立性测定、K-S检验、多变量非参数独立性检验)等方法,检验其各分类变量在各水平上的显着性。4)建立滑带土抗剪强度回归模型。为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对天然内聚力、天然内摩擦角先后进行含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子主成分分析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得到两种方法下的标准化回归模型。5)模型检验。分别对回归模型的显着性、判定系数进行分析,对各种方法的回归模型进行汇总,并举例详细介绍模型的使用。6)模型实例应用检验与评价。通过选取的10个三峡库区堆积层典型滑坡,对建立的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预测模型进行应用与评价。

马新建[8](2018)在《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库区自蓄水以来,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在水位变化过程中坡体渗透性的异同乃是滑坡产生变形的一大重要因素,决定坡体渗透性强弱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物源岩性、物质结构组成等;此外库水位变化过程中也伴随着渗流场的变化,由之而带来地下水滞后、渗透压力等问题,对滑坡稳定性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数不胜数,滑坡灾害的预防迫在眉睫,因此对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外试验、数据分析统计、数值模拟等方法以求对库区滑坡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进行全面的剖析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库区涉水滑坡秭归、巫山、奉节数量最多,达50%以上;滑坡体积类型以大型、中型为主,占样本总数达88%;滑坡岩性以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库区滑坡体多以渗透性中等和良性为主,奉节、巫溪和忠县的滑坡体多以渗透性中等为主,涪陵、云阳、巫山等县区的滑坡体以良渗透性为主;库区滑坡体饱和渗透系数平均值为2.32m/d,最大值为21m/d,最小值为0.01m/d。经过野外单双环试验发现,渗透曲线分为非饱和和饱和入渗两个阶段。2、库区滑坡体巴东平均渗透系数值最大为5.92m/d,单体滑坡最大渗透系数值在涪陵境内为21m/d,最小值在云阳为0.01m/d;各区县单体滑坡最小渗透系数值大部分皆小于1m/d;将库区岩性组合分为四类:灰岩及白云岩组、粉砂岩与泥岩组、泥灰岩组、砂岩组,四类岩性组合中以粉砂岩与泥岩组为主,滑坡个数为247,占滑坡总数的62.37%;库区滑坡坡体物质结构分为以下类:细粒土、土含碎块石、土夹碎块石、碎块石夹土(碎裂岩)、块裂状岩体5类,五种类型滑坡中单体滑坡渗透系数最大值范围为2.5—21m/d,单体滑坡渗透系数最小值的范围为0.01—2.3m/d。3、结合野外、室内试验,对库区红层区域滑坡有如下认知:坡体细颗粒含量越多,饱和渗透系数越小;渗透系数与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的相关性较弱,与土体碎石含量、初始含水率、孔隙比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库区红层区域坡体土细粒土的渗透系数公式:K=4.775-5.515X1+19.405X2-23.628X3建立库区红层区域坡体土土石混合物的渗透系数公式:(?)4、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库水位以1m/d、1.2m/d的速率上升,坡体渗透系数越大,库水补给坡体的时间越短,即渗流曲线前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小,反之则时间越久,夹角越大;渗透系数越小,渗流曲线弯曲度越大,地下水位与库水位持平所需的时间就越久,渗透系数越大,则相反。库水位以1m/d、1.2m/d的速率下降,渗透系数越大,其渗流曲线前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小,其渗流曲线与库水位持平所需的时间越短,其曲线前端弯曲现象越不明显,渗透系数越小则相反。5、库水位以1m/d的速率上升,百换坪滑坡、曹家沱滑坡、卧沙溪滑坡稳定性系数值都是增大到某一点,然后减小,直到稳定为止;渗透系数越大的滑坡体,坡体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越短;坡体渗透系数越小的滑坡体其稳定性系数值上升的越快且最大值越大,下降的幅度也越大,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越长。库水位以1m/d的速率下降,三个滑坡稳定性系数值都是减小到某一点,然后增大,直到稳定为止;渗透系数越小的滑坡体,其稳定性系数值减小的幅度越大,最小值越小,达到稳态所需时间越长。6、渗透系数越大的坡体,实行多阶段间歇性下降相比较持续性下降、不同间歇期下降,更有利于坡体内部地下水的排出,渗透压力的降低,坡体最终稳定性的提高也更加明显。

纪辰阳[9](2018)在《侵入航道崩滑灾害体稳定性的动态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作为峡谷河段常见的堆积体形态,其初始稳定性及动态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对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和长期航道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滑面倾角、不同堆积厚度、不同浸泡水位的堆积体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和稳定性的动态演化进行研究,以找出影响河道侵入航道堆积体稳定性的敏感因素,提出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发现侵入航道堆积体的破坏模式主要有冲刷-局部崩滑破坏模式、水位的浸泡软化破坏模式及水位下降时的渗透破坏模式。(2)经统计分析发现长江上游重庆-宜昌区段崩滑灾害形成的侵入航道堆积体,形成滑面平均坡角在>20°且﹤35°时的堆积体最常见,其次是形成滑面平均坡角在≦20°时的堆积体;经统计分析发现长江上游重庆-宜昌区段崩滑灾害形成平均堆积厚度≦30m的堆积体最常见。(3)发生在峡谷河道的侵入航道堆积体,大多初始状态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润软化作用,对于块石含量小于30%的土-石混合堆积体,浸泡软化作用会导致侵入航道堆积体的滑带达到饱和进而发生再次塌滑破坏;对于块石含量大于30%的土-石混合堆积体浸泡软化作用对侵入航道堆积体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在工程实践中对块石含量小于30%的土-石混合堆积体其侵入航道后的稳定性应予以重视。(4)浸泡水位的变动是影响堆积体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河流水位对侵入航道堆积体的浸泡作用,会降低堆积体的滑面的抗剪强度同时又对侵入航道堆积体产生浮托作用,在河流由低水位变动至高水位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再次崩滑破坏。库水位下降是影响堆积体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库水位的下降会在堆积体内部产生向临空面方向的渗流力,进而降低堆积体的稳定性。所以在工程实践中水位变动对侵入航道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应予以重视。(5)对于初始入水稳定的堆积体,有可能因为河流水位的浸泡作用而发生再次塌滑的堆积体,建议在工程实践应用中应密切观测堆积体的浸润速率,以便更好地判断堆积体的稳定性。

吴媛媛[10](2018)在《崩滑体在山区河道中的堆积特点及其对航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岸上的崩滑体滑动后侵入航道中,直接改变河床的形状,造成航道尺度不足甚至堵塞航道,这对于河道的行洪和航道的通航不利。因此有必要研究崩滑体在不同型式河道中的堆积特点,预测其对河道地形和通航条件的影响情况,为后期航道整治提供水下堆积体堆积特征的认识。本文应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手段对崩滑体在河道中的堆积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了崩滑体规模和河道型式对崩滑堆积体的形状和结构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崩滑体堆积形态对航道尺度、流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将研究区河段概化为V型顺直河段,V型弯曲河段,U型顺直河段和U型弯曲河段四种河道型式。经过分析得出影响崩滑体堆积的因素主要有崩滑体的重心高程、体积大小、滑面坡度、物质组成和摩擦系数等。(2)对于U型和V型河道,U河岸坡度小于V型河岸的坡度,计算表明崩滑体在V型河道中的运动时间小于U型河道,崩滑体在河道中的运动时间受河岸坡度和河床宽度影响。当河岸坡度低于50°时运动时间主要受坡度影响,当坡度大于50°受运动时间河床宽度影响较大。当河岸坡度和河床宽度一定时可以用来判断崩滑体在河岸上的运动时间。(3)崩滑体在河岸上的堆积长度,随着坡度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当坡度从20°增加到35°堆积长度增加幅度较快,当坡度超过35°时堆积长度随坡度增加的趋势变缓,在坡度达到50°后堆积长度随坡度增加呈现小幅度的减小。这是因为当坡度较小时,坡脚对崩滑体的约束较小,崩滑体初始加速度随坡度增大而较大,因而可以运动较长距离;当坡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坡脚的约束较大,河床宽度有限,导致崩滑体在河床上运动距离较小,堆积长度减小。这可以用来预测在河岸坡度已知的情况下崩滑体在河道中的成灾范围。(4)不同体积的崩滑体在河道中的堆积长度、堆积宽度和堆积高度随着崩滑体规模增大而增大,但是当体积大于8×104m3时,堆积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增加趋势变慢,这主要是堆积体造成局部流速增大,水流冲刷导致大部分土石颗粒被水流带走。这可以用来判断不同规模的崩滑体在航道中堆积趋势,预测其对航道通航的影响程度。(5)崩滑体体积在百万立方米级别以下时,堆积参数对于研究区域河段的航道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于航道的水流流场影响较大,使得堆积坝顶部最大流速达6.7m/s,上游壅水范围为200m600m。对于弯曲河段,横向流速最大可达0.7m/s,局部横向比降最大可达8%,纵向比降局部可达1.3%,这对于船舶的驾驶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重庆武隆梓桐庙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武隆梓桐庙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波理论
        1.2.2 滑坡涌浪特性研究
        1.2.3 涌浪灾害对承灾体的破坏研究
        1.2.4 涌浪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坡涌浪及承灾体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2.1 模型比尺
    2.2 致灾体模型
        2.2.1 水域模型
        2.2.2 滑坡滑动系统模型
    2.3 承灾体模型
        2.3.1 船舶模型
        2.3.2 码头模型
    2.4 试验测量系统
        2.4.1 高清摄像机
        2.4.2 波高仪
        2.4.3 力的测量设备
        2.4.4 波压测量设备
    2.5 试验工况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及致灾动力过程研究
    3.1 滑坡涌浪形成过程
    3.2 滑坡涌浪波高特性
        3.2.1 波峰振幅与波高的关系
        3.2.2 第一、第二波高对比
        3.2.3 第一波高影响因素分析
    3.3 滑坡涌浪波速
    3.4 涌浪灾害危险性分析
    3.5 承灾体灾损试验研究
        3.5.1 航行船舶受灾研究
        3.5.2 系泊船舶受灾研究
        3.5.3 锚泊船舶受灾研究
        3.5.4 码头桩柱受灾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4.1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与评价概念
        4.1.1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概念
        4.1.2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概念
    4.2 滑坡涌浪灾害危险性评价
        4.2.1 滑坡涌浪灾害波及范围
        4.2.2 滑坡涌浪灾害持续时间
    4.3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4.3.1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
        4.3.2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暴露性
        4.3.3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脆弱性
        4.3.4 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易损性
    4.4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分析
    4.5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实例研究
        4.5.1 四方碑滑坡概述
        4.5.2 四方碑滑坡涌浪波及范围
        4.5.3 四方碑滑坡涌浪灾害承灾体易损性
        4.5.4 四方碑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区域综合评价
    5.1 三峡水库蓄水概况
    5.2 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系统
        5.2.1 孕灾环境概况
        5.2.2 关键承灾体
        5.2.3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5.3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3.1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5.3.2 基于云理论综合评价法
    5.4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及方法
        5.4.3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5 区域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5.5.1 评价对象数据集
        5.5.2 滑坡涌浪灾害风险标尺云
        5.5.3 滑坡涌浪灾害评价指标体系评语云
        5.5.4 基于主观权重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5.5.5 基于客观权重的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2)三峡水库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渗流滞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峡库区滑坡土体渗透性的研究
        1.2.2 三峡库区滑坡土体受库水周期性升降的渗透性变化
        1.2.3 库水位升降作用下库岸边坡浸润线求解
        1.2.4 三峡库区滑坡土体渗流滞后性研究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第3章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及其渗透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3.1 石榴树包滑坡
        3.1.1 产出地斜坡特征
        3.1.2 滑坡地质特征
        3.1.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1.4 滑坡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分析
    3.2 木鱼包滑坡
        3.2.1 产出地斜坡特征
        3.2.2 滑坡地质特征
        3.2.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2.4 滑坡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分析
    3.3 卧沙溪滑坡
        3.3.1 产出地斜坡特征
        3.3.2 滑坡地质特征
        3.3.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3.4 滑坡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分析
    3.4 向家湾滑坡
        3.4.1 产出地斜坡特征
        3.4.2 滑坡地质特征
        3.4.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5 草街子滑坡
        3.5.1 产出地斜坡特征
        3.5.2 滑坡地质特征
        3.5.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6 滑坡工程地质对渗透性的影响
    3.7 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消落带渗透特征分析
    4.1 概述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
        4.2.1 数据
        4.2.2 方法
    4.3 滑坡体渗透特性分析
        4.3.1 试验过程中的渗流特征
        4.3.2 滑坡体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4.3.3 渗透性强弱具有区域分布特征
        4.3.4 渗透性随滑坡体物源岩性的变化特征
        4.3.5 渗透性随滑坡体组成结构的变化特征
        4.3.6 渗透性随滑坡成因的变化特征
    4.4 不同类型滑体的渗透系数及建议值
    4.5 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堆积体渗透性研究
    5.1 概述
    5.2 观测方法
        5.2.1 监测及探测布置
        5.2.2 监测设备安装
        5.2.3 物探方法
    5.3 滑坡空间渗透性
        5.3.1 渗透性研究方法
        5.3.2 滑坡表层渗透性特征
        5.3.3 滑坡竖向渗透性特征
        5.3.4 渗透性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5.4 滑坡体渗流系统
        5.4.1 研究方法
        5.4.2 渗流通道
    5.5 地下水动态特征
        5.5.1 地下水位对降雨的响应
        5.5.2 地下水位对库水位变化的响应
        5.5.3 地下水位线变化
    5.6 滑坡体非饱和特征
        5.6.1 非饱和监测结果
        5.6.2 非饱和水力参数
    5.7 滑坡位移特征
    5.8 小结
第6章 库水周期性升降作用下滑坡堆积体渗透性变化的模型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方案
        6.2.1 模型试验原理
        6.2.2 试验装置
        6.2.3 模型及参数
        6.2.4 分析工况
        6.2.5 试验步骤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渗流量的变化
        6.3.2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
        6.3.3 土压力的变化
        6.3.4 表面位移的变化
        6.3.5 渗流场的变化特征
    6.4 滑坡体渗透性变化特征及机理
        6.4.1 地下水及渗透性的变化特征
        6.4.2 渗透性变化的机理分析
    6.5 滑坡稳定性提高的机理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滑坡堆积体地下水浸润线计算模型修正
    7.1 概述
    7.2 库水升降下滑坡地下水浸润线解析解修正
        7.2.1 基本假定
        7.2.2 计算模型
        7.2.3 滑体内浸润线的方程求解
    7.3 滑坡堆积体给水度的试验研究
        7.3.1 概述
        7.3.2 试验土样和仪器
        7.3.3 实验过程
        7.3.4 试验结果分析
        7.3.5 给水度计算公式的修正
    7.4 工程应用及对比分析
        7.4.1 计算模型及参数
        7.4.2 计算工况
        7.4.3 浸润线解析解与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对比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库水升降作用下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渗流滞后性研究
    8.1 概述
    8.2 渗流场变化特征
    8.3 滞后性影响因素分析
    8.4 研究方案
        8.4.1 模型建立
        8.4.2 计算工况
        8.4.3 参数选取
    8.5 研究结果及分析
        8.5.1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8.5.2 滞后性分类
        8.5.3 滞后时间拟合
    8.6 滞后性机理分析及应用
        8.6.1 滞后性机理及验证
        8.6.2 增大库水位下降速率分析
    8.7 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基于InSAR和地面监测的滑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时序In SAR技术研究现状
        1.2.2 滑坡专业监测研究现状
        1.2.3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红梅村滑坡与青龙寺滑坡地面监测
    2.1 引言
    2.2 红梅村滑坡
        2.2.1 红梅村滑坡概况
        2.2.2 红梅村滑坡地面监测方法
        2.2.3 红梅村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2.3 青龙寺滑坡
        2.3.1 青龙寺滑坡概况
        2.3.2 青龙寺滑坡地面监测方法
        2.3.3 青龙寺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时序In SAR技术的滑坡地表变形监测
    3.1 引言
    3.2 数据概况
        3.2.1 SAR监测数据概况
        3.2.2 数字高程模型
        3.2.3 Sentinel-1 卫星精密轨道数据
    3.3 InSAR技术原理
        3.3.1 干涉相位信号组成
        3.3.2 InSAR地表形变测量(D-In SAR)
        3.3.3 PS-InSAR技术原理
        3.3.4 SBAS-In SAR 基本原理
    3.4 基于PS-In SAR技术的红梅村滑坡变形监测
        3.4.1 数据处理
        3.4.2 变形特征分析
    3.5 基于SBAS-In SAR技术的青龙寺滑坡变形监测
        3.5.1 数据处理
        3.5.2 变形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滑坡变形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非饱和土变形理论
    4.3 红梅村滑坡变形模拟
        4.3.1 红梅村滑坡地质模型
        4.3.2 降雨过程划分
        4.3.3 计算模型及参数
        4.3.4 红梅村滑坡变形模拟结果分析
    4.4 青龙寺滑坡变形模拟
        4.4.1 青龙寺滑坡地质模型
        4.4.2 降雨过程划分
        4.4.3 计算模型及参数
        4.4.4 青龙寺滑坡变形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滑坡变形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InSAR监测精度评价
        5.2.1 红梅村滑坡In SAR监测精度评价
        5.2.2 青龙寺滑坡In SAR监测精度评价
        5.2.3 监测精度对比分析
    5.3 滑坡数值模拟与In SAR监测、地面监测对比分析
        5.3.1 红梅村滑坡数值模拟与In SAR监测、地面监测对比分析
        5.3.2 青龙寺滑坡数值模拟与In SAR监测、地面监测对比分析
    5.4 红梅村滑坡与青龙寺滑坡变形对比分析
        5.4.1 空间变形对比
        5.4.2 时间变形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滑坡稳定性分析
    6.1 引言
    6.2 Morgenstern-Price法
    6.3 红梅村滑坡降雨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6.3.1 模型建立
        6.3.2 降雨条件设置
        6.3.3 降雨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6.4 青龙寺滑坡降雨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6.4.1 模型建立
        6.4.2 降雨条件设置
        6.4.3 降雨条件下稳定性分析
    6.5 滑坡稳定性对比分析
        6.5.1 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6.5.2 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滞后效应
        6.5.3 滑坡变形与滑坡稳定性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顺层锁固型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的边坡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岩质边坡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顺层岩质滑坡的稳定性特征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顺层岩质边坡的分类
    2.1 概述
    2.2 顺倾层状岩质边坡的概念
    2.3 顺层岩质边坡的类型及特点
    2.4 顺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4.1 岩层倾角
        2.4.2 地层岩性及其组合
        2.4.3 结构面
        2.4.4 水的作用
        2.4.5 开挖卸荷作用
        2.4.6 其他因素
3 模型试验设计及试验过程
    3.1 试验设备及采集系统
        3.1.1 试验设备
        3.1.2 DH3821静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
        3.1.3 YWD型位移传感器
        3.1.4 声发射采集系统
    3.2 模型相似关系
        3.2.1 相似理论
        3.2.2 相似指标和相似判据
        3.2.3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
        3.2.4 模型相似材料及其力学参数
    3.3 边坡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3.1 边坡模型的设计
        3.3.2 边坡模型的制作
    3.4 传感器的分布方案
    3.5 试验加载方案
    3.6 试验过程及记录
        3.6.1 加载试验过程
        3.6.2 实验现象记录
4 边坡变形破坏模型试验
    4.1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4.2 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4.2.1 坡面不同部位对比分析
        4.2.2 坡面整体对比分析
        4.2.3 锁固型斜坡失稳状态的识别判据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FLAC3D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FLAC3D简介
        5.1.1 FLAC3D计算原理
        5.1.2 本构模型的建立
    5.2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材料参数
    5.3 数值分析计算成果
        5.3.1 破坏面形状
        5.3.2 位移特征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典型高铁路基蠕滑特性的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降雨入渗下路基边坡灾变机理研究现状
        1.2.1 降雨入渗对土的强度影响研究
        1.2.2 降雨入渗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1.3 滑体空间效应研究现状
        1.3.1 滑体空间效应分析方法研究
        1.3.2 考虑滑体空间效应的抗滑措施研究
    1.4 抗滑结构研究现状
        1.4.1 单体式抗滑结构研究
        1.4.2 组合式抗滑结构研究
        1.4.3 围桩-土耦合式抗滑桩研究
    1.5 高速铁路过渡段路基变形控制标准
        1.5.1 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1.5.2 折角控制标准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思路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创新点
        1.6.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某高铁路基蠕滑机理分析
    2.1 概述
    2.2 蠕滑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水文特性
        2.2.3 地层岩性
    2.3 蠕滑区的变形特征
        2.3.1 蠕滑区的平面特征
        2.3.2 蠕滑区的立面特征
        2.3.3 变形阶段分析
    2.4 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的力学特性
        2.4.1 基本物理力学特性
        2.4.2 强度衰减特性
        2.4.3 非饱和特性
    2.5 降雨入渗作用下路基变形特性分析
        2.5.1 计算模型建立
        2.5.2 计算结果分析
        2.5.3 蠕滑体的形态分析
    2.6 蠕滑机理分析
        2.6.1 蠕滑成因分析
        2.6.2 蠕滑机理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基蠕滑特性分析及新型耦合抗滑结构提出
    3.1 蠕滑体空间效应模型试验研究
        3.1.1 试验概况
        3.1.2 试验工况
        3.1.3 试验结果分析
    3.2 路基蠕滑特性分析
        3.2.1 蠕滑体的几何特性
        3.2.2 下滑力的分布特性
    3.3 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的提出
        3.3.1 高速铁路对邻近施工的要求
        3.3.2 新型抗滑结构的提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物理模型试验分析
    4.1 理论依据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坡体材料
        4.2.2 试验模型桩
        4.2.3 试验工况
        4.2.4 试验过程
    4.3 试验数据采集
        4.3.1 土压力数据的采集
        4.3.2 应变数据的采集
        4.3.3 位移数据的采集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工况一试验结果分析
        4.4.2 工况二试验结果分析
        4.4.3 工况三试验结果分析
        4.4.4 工况四试验结果分析
    4.5 不同工况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1 位移对比分析
        4.5.2 弯矩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耦合抗滑结构耦合特性分析
    5.1 抗滑结构耦合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形态特征
        5.1.1 分析方法及计算模型
        5.1.2 结构内部应力拱及其形成过程
        5.1.3 桩-土相对位移分布规律
    5.2 抗滑结构耦合效应参数敏感性分析
        5.2.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5.2.2 正交试验分析
    5.3 抗滑结构耦合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5.3.1 桩径对结构耦合特性的影响
        5.3.2 主控桩间距对结构耦合特性的影响
        5.3.3 桩周土体参数对结构耦合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理论计算分析
    6.1 考虑桩-土效应的理论计算方法
        6.1.1 理论计算模型
        6.1.2 “弹性地基梁法”—桩体变形及内力计算
        6.1.3 “桩-土效应”—桩体变形及内力计算
        6.1.4 新型抗滑结构的变形及内力计算
    6.2 考虑桩-土效应的理论计算方法应用及检验
        6.2.1 路基边坡下滑力计算
        6.2.2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6.2.3 数值模拟计算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长期变形分析
    7.1 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长期变形计算方法
    7.2 动力分析模型建立
        7.2.1 动力边界条件
        7.2.2 列车荷载的选取与施加
        7.2.3 计算方法及步骤
    7.3 动荷载作用下路基瞬态响应分析
        7.3.1 特征值分析
        7.3.2 时程分析
    7.4 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长期变形分析
        7.4.1 计算参数的确定
        7.4.2 计算结果分析
    7.5 不同加固条件下路基长期变形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能量守恒和张量分析的复杂边界河道型水库滑坡涌浪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滑坡涌浪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初始涌浪高度研究现状
        1.2.2 滑坡涌浪传播规律研究现状
        1.2.3 河道边界对滑坡涌浪传播作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河道型水库滑坡特性及涌浪形成条件研究
    2.1 河道型水库滑坡的分类特征
    2.2 河道型水库滑坡的岩土结构
        2.2.1 滑坡体的岩土结构
        2.2.2 滑面土的岩土特征
    2.3 河道型水库滑坡的运动机制
        2.3.1 滑坡启动阶段
        2.3.2 滑坡加速下滑阶段
        2.3.3 滑坡体入水准备阶段
    2.4 滑坡涌浪的形成条件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河道型水库滑坡涌浪物理模型试验
    3.1 试验目的及方法
    3.2 试验模型设计
        3.2.1 模型比尺
        3.2.2 河道型水库模型
        3.2.3 滑坡体模型设计
    3.3 仪器设备
        3.3.1 波浪水位采集系统
        3.3.2 滑架
        3.3.3 滑槽
    3.4 试验工况的确定
        3.4.1 三峡水库 145m工况
        3.4.2 三峡水库 155m工况
        3.4.3 三峡水库 175m工况
    3.5 物理模型试验
        3.5.1 凸岸模型试验
        3.5.2 凹岸模型试验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能量守恒的滑坡涌浪首浪高度研究
    4.1 初始涌浪特性分析
    4.2 首浪的定义
    4.3 滑坡体入水的能量守恒原理
    4.4 滑坡体入水前的总机械能分析
        4.4.1 滑坡体入水前的运动特征分析
        4.4.2 滑坡体入水前的动能分析
        4.4.3 滑坡体入水前的势能分析
        4.4.4 滑坡体入水前的总机械能计算模型
    4.5 滑坡体入水后产生的首浪波能分析
        4.5.1 首浪波能分布
        4.5.2 首浪波能计算模型
    4.6 滑坡体入水前后的能量转换系数
        4.6.1 研究指标的定义
        4.6.2 滑坡体入水前后的能量转换因素分析
        4.6.3 滑坡体入水前后能量转换系数的确定
        4.6.4 滑坡体入水前后能量转换的机理分析
    4.7 基于能量交换机理的首浪高度计算模型
    4.8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张量分析的滑坡涌浪经验波场研究
    5.1 滑坡涌浪经验波场研究目的和方法
    5.2 弯曲河道滑坡涌浪经验波场区域划分
    5.3 研究指标的定义
    5.4 张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5.5 基于张量分析的滑坡涌浪经验波场研究
        5.5.1 波高传递率与相对距离的二维模型
        5.5.2 波高传递率与方位、相对距离的三维模型
        5.5.3 波高传递率与工况、方位、相对距离的四维模型
    5.6 小结
第六章 复杂河道边界对滑坡涌浪传播的作用研究
    6.1 研究目的与方法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方法
    6.2 试验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6.2.1 试验模型的建立
        6.2.2 试验模型的验证
    6.3 复杂河道边界对涌浪传播方向的影响规律
        6.3.1 复杂河道边界对涌浪传播方向作用的数模试验
        6.3.2 顺直河道边界作用下的涌浪传播方向
        6.3.3 凸岸顶点入水凹岸边界作用下的涌浪传播方向
        6.3.4 凹岸中点入水凸岸边界作用下的涌浪传播方向
    6.4 复杂河道边界作用下的滑坡涌浪反射波波高研究
        6.4.1 复杂河道边界对涌浪反射波波高作用的数模试验
        6.4.2 河道边界单因素对反射波高的影响规律分析
        6.4.3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复杂河道边界作用下的涌浪反射波波高研究
    6.5 复杂河道边界对滑坡涌浪周期的影响规律
        6.5.1 岸坡坡度对滑坡涌浪周期的影响规律
        6.5.2 弯曲河道凹岸对滑坡涌浪周期的影响规律
        6.5.3 弯曲河道凸岸对滑坡涌浪周期的影响规律
    6.6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滑坡预测模型评价理论及方法
    2.1 滑坡预测模型评价理论
    2.2 统计分析方法介绍
    2.3 方法选择
    2.4 含虚拟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
    2.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三峡库区地质概况及滑坡发育分布特征
    3.1 地理位置
    3.2 气象水文
    3.3 地形地貌
    3.4 地层岩性
    3.5 地质构造
    3.6 滑坡类型及分布特征
4 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斜坡结构类型
    4.2 滑床岩性
    4.3 滑坡剖面形态
    4.4 滑带土物质组成
    4.5 滑带土物理参数
    4.6 本章小结
5 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统计样本及影响因子的选择
    5.1 堆积层滑坡样本统计
    5.2 滑带土抗剪强度影响因子的选择
    5.3 判定异常值
    5.4 回归变量(滑带土抗剪强度)相关性分析
    5.5 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6.1 原始数据标准化
    6.2 天然内聚力回归模型的建立
    6.3 天然内摩擦角回归模型的建立
    6.4 滑带土抗剪强度模型评价
    6.5 回归模型汇总
    6.6 预测检验滑坡实例
    6.7 预测模型检验及评价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8)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渗透性的研究
        1.2.2 关于渗流规律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交通位置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
    2.4 气象水文
    2.5 地质构造
    2.6 库水位运行状况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参数分析
    3.1 滑坡堆积体样本
        3.1.1 滑坡堆积体样本采集
        3.1.2 滑坡堆积体分布情况
    3.2 单双环法渗透试验
        3.2.1 实验原理及操作流程
        3.2.2 实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3 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渗透性强弱具有区域分布特征
        3.3.2 渗透性与滑坡体物源岩性的关系
        3.3.3 渗透性与滑坡体组成结构的关系
    3.4 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3.4.1 滑坡体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3.4.2 不同类型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红层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计算
    4.1 典型滑坡的概况
        4.1.1 滑坡的选取
        4.1.2 滑坡的基本特征
    4.2 典型滑坡试验
        4.2.1 室外试验流程
        4.2.2 室内参数测取
    4.3 颗粒含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1 细颗粒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3.2 颗粒级配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4 碎石含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5 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6 含水率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4.7 红层滑坡堆积体渗透系数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堆积体渗流规律分析
    5.1 卧沙溪滑坡
    5.2 分析原理、模型及方案
        5.2.1 渗流分析原理介绍
        5.2.2 滑坡堆积体计算模型
        5.2.3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确定
        5.2.4 计算工况选取
    5.3 堆积体渗流规律分析
        5.3.1 库水位上升分析
        5.3.2 库水位下降分析
    5.4 渗透系数对典型堆积体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5.4.1 库水位以1m/d速率上升
        5.4.2 库水位以1m/d速率下降
    5.5 库水间歇下降对滑坡渗流及稳定性的影响
        5.5.1 间歇下降方式
        5.5.2 同一速率不同间歇期下降分析
        5.5.3 同一速率多阶段间歇性下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侵入航道崩滑灾害体稳定性的动态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石坝溃坝研究
        1.2.2 峡谷河流对边坡冲刷的研究现状
        1.2.3 堆积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3.1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在河流冲刷作用下动态稳定性的研究
        1.3.3 提出崩滑堆积体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的破坏模式
    2.1 峡谷河段滑坡体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2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地质环境因素
    2.3 侵入航道堆积体变形及其失稳模式简述
        2.3.1 侵入航道堆积体失稳模式简述
        2.3.2 侵入航道堆积体变形破坏诱发机理简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分析
    3.1 侵入航道堆积体在河道中初始的形态及有关参数
    3.2 侵入航道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堆积体的块石含量及水的浸泡作用
        3.2.2 滑面倾角的影响
        3.2.3 河流水位的影响
        3.2.4 堆积厚度的影响
        3.2.5 滑面起伏的影响
        3.2.6 滑带浸没长度的影响
        3.2.7 水位下降的影响
    3.3 侵入航道崩滑堆积体的动态稳定性
        3.3.1 堆积体的侧壁冲蚀形状
        3.3.2 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的计算原理
        3.3.3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动态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
    4.1 崩滑灾害发生后需实测获取的参数
        4.1.1 侵入航道堆积体物理力学参数的获取
        4.1.2 侵入航道堆积体块石含量的获取
    4.2 崩滑侵入航道堆积体的冲蚀计算方法
    4.3 水位下降时堆积体的塌滑预测方法
    4.4 堆积体在河道中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步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庆某滑坡堆积体动态稳定性分析
    5.1 地质条件
        5.1.1 地形地貌
        5.1.2 地质构造
        5.1.3 地层岩性
    5.2 滑坡堆积体空间形态
        5.2.1 滑坡地形地貌
        5.2.2 滑体厚度空间变化
    5.3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5.3.1 滑体特征
        5.3.2 滑带特征
        5.3.3 滑床特征
    5.4 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崩滑体在山区河道中的堆积特点及其对航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堵江研究现状
        1.2.2 滑坡堵江的模式及特点
        1.2.3 滑坡运动模式
        1.2.4 崩滑堆积体对航道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崩滑体概化模型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
        2.1.5 工程地质
        2.1.6 人类工程活动
    2.2 崩滑体的堆积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2.2.1 崩滑堆积体的参数
        2.2.2 崩滑体运动过程
        2.2.3 影响崩滑体堆积的因素
    2.3 山区河道概化模型
        2.3.1 山区河道特征
        2.3.2 河段划分及河床断面参数
    2.4 崩滑体模型参数设计
        2.4.1 崩滑体统计参数
        2.4.2 崩滑体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崩滑体在不同坡度河岸上堆积参数计算
    3.1 崩滑体运动方程
        3.1.1 基本假设
        3.1.2 基本方程
        3.1.3 滑速计算
        3.1.4 滑距计算
    3.2 堆积体积和高度计算
        3.2.1 堆积体颗粒起动流速
        3.2.2 水流挟沙力计算
        3.2.3 堆积厚度计算
    3.3 结果分析
        3.3.1 河岸坡度对冲程和堆积长度的影响
        3.3.2 不同河道型式对堆积高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崩滑体堆积数值模拟
    4.1 FLOW-3D软件及物理模型介绍
        4.1.1 基本假设
        4.1.2 物理模型
    4.2 计算模型
        4.2.1 模型建立
        4.2.2 数据输出
    4.3 数据分析
        4.3.1 崩滑体体积及河道形状对堆积参数的影响
        4.3.2 堆积参数对河道水流的影响
        4.3.3 堆积参数对河道水位的影响
        4.3.4 堆积参数对通航条件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重庆武隆梓桐庙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风险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D]. 牟萍.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三峡水库滑坡堆积体渗透特性及渗流滞后性研究[D]. 杨何.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3]基于InSAR和地面监测的滑坡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 唐青松.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顺层锁固型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型试验研究[D]. 韩晓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基于典型高铁路基蠕滑特性的新型耦合抗滑结构研究[D]. 胡国平.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6]基于能量守恒和张量分析的复杂边界河道型水库滑坡涌浪机理研究[D]. 祖福兴.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滑带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研究[D]. 侯珍珠. 三峡大学, 2019(06)
  • [8]三峡库区滑坡堆积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规律研究[D]. 马新建.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9]侵入航道崩滑灾害体稳定性的动态评估研究[D]. 纪辰阳.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10]崩滑体在山区河道中的堆积特点及其对航道的影响研究[D]. 吴媛媛.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重庆武隆紫桐庙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