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扶贫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扶贫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论文文献综述)

董培海[1](2021)在《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梳理国内外旅游扶贫和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相关成果,论文剖析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作用机制,从空间生产、空间关联和空间正义的重构与消解的维度,构建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分析的框架,并对国内早期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和反思。在此基础上,论文以滇西边境山区社区旅游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3个“直过民族”村寨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资料,综合借鉴民族志、参与式农村评估、空间分析和产业链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及其优化机制。研究认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动力同时来自于“利益驱动”和“认同驱动”,“地方感”构成了贫困地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无形感召力。就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表现来看:一方面,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推动了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空间尤其是吸引物空间的生产和扩展,在此过程中,社区居民空间感知被重塑,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民族意识和地方感,并由此彰显出旅游扶贫开发的空间生产效应。另一方面,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关联效应的实现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政策扶持、旅游企业投资和社区居民参与共同互动的结果,旅游者在不同社区及社区间的空间集聚和流动,推动旅游发展相关要素和效应的集散,由此打破民族村寨社区的封闭状态,引发社区及其背景区域的相互作用,提升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影响力。与此同时,借助于旅游开发的契机,贫困民族地区的各种地理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被激活,并从原生的困境中脱嵌出来转化为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同区域尺度下核心与边缘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地理位置,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带来了发展契机,建构了一种新的“空间正义”秩序。但是,在民族村寨社区内部交通、区位、资本等因素的影响下,社区内部也会出现“空间正义”缺失的问题。通过雨崩村、朗德苗寨,以及滇西边境山区3个“直过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案例实践研究发现:国内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过程主要指向“农户”而非“社区”整体的参与。在此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和局限,包括:社区参与方式单一、区域带动作用不显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区内部同质竞争、“空间正义”缺失,以及社区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获得了提升,但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出现负向漏损等。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既要强调贫困人口在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收益,也要关注社区及其背景区域旅游发展整体规模的壮大。对此,论文从构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嵌入机制、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机制、区域联动机制和要素协同机制4个方面着手,提出了滇西边境社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优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论文研究聚焦“社区”的空间意义及其演变特征,强调了“社区参与旅游”不同阶段和社区居民内部群体的差异性,结合地理学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旅游介入背景下,民族村寨社区与其背景区域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存在于不同地理类型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将旅游扶贫的微观和宏观效应分析结合在一起,并特别关注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论文基于“社区”尺度的旅游扶贫空间效应分析,可以为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国旅游扶贫理论体系提供支撑,拓宽地理学对贫困问题研究的视野。并为广大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对于新时期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社区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肖怡然[2](2021)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治兵[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李如跃[4](2020)在《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中国政府关于消除贫困的目标是坚定的,一贯的。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大面积的贫困状况已经基本得到消除,这就要求今后的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下沉到村、精确到户。传统的以区域性经济增长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宏观扶贫思路,暴露出不少问题,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认识还不足够全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基层细节和具体落实轨迹,科学分析其中的减贫路径,探索实现旅游扶贫中精准对焦村寨中的目标主体的有效途径。贵州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探索减贫效果、培育地方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本文选取了贵州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民族村寨为案例地,分析了他们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历程、经验及问题,对于探索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次研究的思路。首先,提出研究问题,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对案例地进行选择和调研计划。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和分析理论,掌握贫困、旅游扶贫的内容和特点,并确定反贫困理论、分配正义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精准扶贫理论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之后的研究开展提供理论指引。第三,对贵州省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状况,从贫困现状、资源禀赋到民族村寨特点都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了贵州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并梳理了其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历程。第四,调查了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案例地的社区概况、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社区旅游扶贫的发展情况,以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村寨居民在旅游扶贫的多方面感知,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对旅游扶贫政策满意度不高,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第五,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中存在的经验以及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三个村寨的实际调查情况归纳并发现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着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活动中受益不足、社区参与不足且贫困人口发展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合理、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等现实问题,并梳理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六,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实现长效发展的机制,重点明确了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并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为了实现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多元合作,须对六大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在旅游扶贫中进行清晰的定位,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构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合适的旅游扶贫动力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旅游收益分配机制要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方便贫困人口表达观点、融入旅游扶贫发展的参与机制;从金融、产权等制度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通过系统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黔东南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二,虽然目前在民族村寨开发旅游之后,当地获得了客观上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真正的贫困居民往往无法有效从旅游开发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实际上他们没有成为旅游扶贫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旅游扶贫的靶向性不足。第三,作为当地公共利益的重要代言人,基层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第四,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的核心主体,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人力资本,使其具备起码的参与旅游接待或相关产业链的专业技能和服务常识;并增加各类扶贫贷款或专项资金投入,强化民族地区社区和贫困居民的旅游经营能力。第五,围绕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中贫困人口如何获得公平的参与机会,激发其自身发展动力,完成自身能力提升,最终获得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要构建起来一套完整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活动在未来较长时期中的健康、稳定发展。

周桂花[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特色民族村寨指明发展路径并奠定发展基调。旅游业取得的发展成果推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保护、特色建筑保护、培育特色产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阵地。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喷涌式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产业发展不充分、村民参与度低、传统文化异化、专业人才紧缺、景区规划有待提升等问题困扰着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除去绪论和最后的结论与展望,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对相关基础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回顾阐述,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着重阐述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第三章对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意义及目标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岜沙苗寨旅游发展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找出岜沙苗寨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则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岜沙苗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定位,探索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本论文以从江县岜沙苗寨旅游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综合分析法相结合,运用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岜沙苗寨旅游发展进行剖析。经过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发现岜沙苗寨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试图立足于乡村振兴视角,实施“六大工程”来弥补当前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不足,以期为民族村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笪玲[6](2020)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提出脱贫攻坚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使得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传统的扶贫思路缺乏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破解贫困的过程中脆弱性、无力感及排斥等社会问题严重。村寨旅游扶贫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消弭扶贫成效,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轨迹,科学分析其内生的减贫因子,探索新时期让经济增长成果精准“滴落”到贫困阶层的可持续途径。贵州村寨旅游扶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在探索减贫道路、培育乡村业态、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全国性经验。梳理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探索村寨旅游扶贫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命题并有效激活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整合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按照“背景思考—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咨询交流—专题研究—重点突破”的程序,形成“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村寨旅游扶贫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锁定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命题,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技术路线,整合研究方法,明确论文创新,形成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对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可行性及局限性等要素进行系统辨识,为后续研究搭建平台;第三,选择贵州这个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省份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展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主要阶段;第四,依托“省级层面的整体效果-特定区域的扶贫绩效-样本村的福利感知”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描述、扶贫绩效(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福利评估等要素,对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估;第五,系统总结贵州村寨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国际合作、生态补偿、管护机制、文旅融合、村民主体等成功做法,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经验。辨析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乡村异化、机会萎缩、贫富差距、公地悲剧、文化消弭等现实挑战,洞悉深层次的约束缺陷;第六,以贵州传统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中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对资源、资金、技术等影响旅游扶贫的常规因子进行分析,把基层治理、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文化资本、政策整合、产业融合等纳入分析框架,锁定“乡村治理”、“土地产权(产业发展)”、“文化增值”三个视角,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村寨,探索提升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科学路径;第七,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形成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体系、创新模式、差异化路径及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研究方法依托文献收集与综合集成有机结合、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及统计分析法系统集成等思路。质性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的视角,锁定深度田野调查村寨三个,通过“案内分析”及“案间较差”的程序,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定量研究,设计三个研究层面:(1)全省范围内的统计描述。刻画民族村寨旅游对贫困减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优化等方面的贡献;(2)典型区域的计量分析。选取典型样本(黔东南州),构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扶贫绩效进行科学评估;(3)问卷统计及分析。通过问卷跟踪及田野调查,运用重要度-满意度(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IPA)分析模型进行村寨旅游扶贫的福利效应评价。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进入由单维走向多维、由非均衡走向均衡、由效率走向共享、由产业单一走向产业协同的重要时期,理顺乡村治理夯实减贫基础、释放资源能量推动产业发、依托地方基因推动文化振兴,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实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创造,这一扶贫模式在民族地区具有可行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三,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性扎根于乡村社会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重要基础;第四,土地是重要的减贫资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第五,文化资本是内生的减贫资本,旅游是促进文化资本增值并减缓贫困的重要动力;第六,我国未来的减贫特征,决定贵州村寨旅游扶贫必须形成以巩固主体多元的减贫格局、构建资源联动的减贫体系、撬动资金整合的投资机制、落实“益贫”的制度安排、建立公平发展的产业格局及激活贫困人口的生计资源为核心质量提升战略,落实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等质量提升举措。

马湫翔[7](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党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旅游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旅游业肩负的使命,也是旅游业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发展旅游业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减轻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是当前旅游业在扶贫减贫工作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毫无疑问,实施旅游扶贫是提升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经济循环发展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国家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实现全面脱贫。因此,旅游扶贫在扶贫工作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也愈显重要。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成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之一。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促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发展成为实现其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从全域旅游视角来研究旅游扶贫,作为开展龙胜各族自治县扶贫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促进龙胜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性,助力龙胜各族自治县扶贫工作有序推进,为早日实现龙胜各族自治县全面脱贫工作增添不竭动力,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包括开头的绪论部分和末尾的结语部分,及中间主要部分的五章内容。绪论部分对当前全域旅游及旅游扶贫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第一章,梳理了学界对全域旅游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提出全域旅游是将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打破景区的界限,进行统一管理,共同提升,将旅游业发展成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随后阐述了相关研究理论及本文对这些理论的应用。第二章,探讨了全域旅游对旅游业发展、旅游扶贫以及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开发三方面的重要意义,论证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第三章,汇报了对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实地调研的情况,从政策、区位、资源三方面分析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全域旅游的有利条件,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认知及态度,探讨龙胜各族自治县发展全域旅游并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行性,然后提出开展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讨论了以“旅游+”为核心创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形成“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的第一层开发模式,再带动农业、工业、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农业+工业”、“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的第二层开发模式。第五章,针对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统一规划,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特色旅游产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全民参与的意见和建议。

曹梦婷[8](2020)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云南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以云南德宏芒市回贤自然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减缓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根据我国扶贫实践发现,“输血式”和“补血式”扶贫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目前,大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匮乏,基层组织内在机制体制不完善,返贫现象等问题逐渐凸显。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诸多贫困地区已然达到减贫脱贫效果,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成为贫困地区实现减贫脱贫、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依托三区三州旅游扶贫规划公益项目《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扶贫专项规划》,选取德宏州芒市回贤自然村为案例地。旅游业对芒市减贫脱贫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对贫困村民发挥了正向影响,促进了当地旅游有效减贫。本文结合学者研究及贫困村寨实地调研,阐释了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机理,并分析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演化过程,构建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机制—能力”模型。随后,通过对当地贫困村民采用问卷调查、对乡村旅游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及村委会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同时采用数理统计的数据处理方式,运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及IPA等方法,结合深度访谈资料对村民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笔者通过前往芒市回贤自然村获取第一手调研资料,对回贤自然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回贤自然村旅游减贫自组织机制进行评析,对村民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学习旅游专业技能的能力”、“参与景区工作的能力”、“调解旅游冲突的能力”、“掌握生产技术的能力”等17个评价指标归纳为“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参与能力”、“自我治理能力”、“自我保障能力”4个准则层;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各项得分;以各评价指标权重为横轴,以自组织能力得分为纵轴,绘制IPA分析图,结合访谈的内容对分析图做深度分析,从而发现需要提升和培育的自组织能力;最后,提出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机制完善路径: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均衡各利益主体;提升贫困人口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路径: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自我参与能力、强化自我治理能力、培育自我保障能力。本文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第一,贫困村寨旅游减贫是一个开放的、非均衡的自组织系统,且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可用自组织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第二,构建了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评价体系,主要是从自组织机制和自组织能力两方面进行了评析;第三,回贤自然村旅游减贫自组织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建立激励机制的政策法规、措施和条例,协同发展机制需进一步优化,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利益共享机制中利益相关者定位有待明确;第四,回贤村民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整体偏低,通过IPA分析结果发现: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学习旅游专业技能的能力、产学旅结合应用能力、参与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的能力四方面自组织能力位于第四象限,这些能力对提高回贤自然村村民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起到显着的正向作用,政府、村委会或合作社应该大量投入资金、时间、精力,并努力改进提升该方面的能力。目前,我国脱贫任务到了紧要关头,有效建立自组织机制及培育自组织能力是该阶段的有效途径。贫困村寨旅游减贫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贫困村寨的旅游减贫自组织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旅游减贫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政府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扶持作用,更应完善贫困村寨旅游减贫的自组织机制,挖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减贫的自组织发展能力,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从而使得贫困人口在思想上、经济上实现脱贫。

张建婷[9](2020)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基本前提,要实现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脱贫需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有利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产业,为实现共同富裕打牢基础。旅游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帮助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以及巩固脱贫成果的产业之一。阿图什市2019年已实现全面脱贫摘帽,阿图什市有阿图什天门、无花果园、阳光绿洲生态园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发挥旅游产业在促进阿图什市脱贫摘帽、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巩固脱贫成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让农牧民享受到旅游产业的发展红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在共同富裕的广阔视域下,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对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展开系统的调查研究,基于对阿图什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认识以及对该市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和整理分析,试图从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中分析成就与不足,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分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阐述研究共同富裕视域下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这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从脱贫致富、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等几方面展开分析阿图什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从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采取的措施,并以阿图什市阿孜汗村无花果园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对阿孜汗村无花果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形成有针对性的分析结果。第四部分,分析当前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第五部分,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以及系统的分析,最终尝试从政府扶持、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宣传渠道等几方面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于漪,吴俊芳,张芸[10](2019)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贵州民族研究》(1979-2019年)发文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贵州民族研究》自1989年刊登第一篇以民族旅游为主题的文章,此后直到2019年,"民族旅游"已经成为《贵州民族研究》期刊发文的高频主题词与民族经济研究领域受引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文献图谱分析显示:西南、西北、中南等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济带动地区经济转型、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开发与民族村寨文化变迁等研究方向是《贵州民族研究》重点展示的核心板块,并且研究热点基本与同阶段国家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计划与战略同频共振。来自西南、中南各省市的众多研究机构及其研究者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纵向和横向等多角度勾勒出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的多彩图式。基于文献分析结果与旅游发展研究趋势测定,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用、旅游环境优化、旅游教育发展、大智慧旅游建设等主题将成为《贵州民族研究》未来关注的重点领域。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论文提纲范文)

(1)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旅游扶贫效应及机制研究
        1.2.2 社区参与旅游问题研究
        1.2.3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讨论
        2.1.1 滇西边境山区
        2.1.2 民族村寨社区
        2.1.3 社区参与旅游
        2.1.4 旅游减贫
        2.1.5 旅游扶贫空间效应
    2.2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支撑
        2.2.1 多维贫困理论
        2.2.2 社区增权理论
        2.2.3 空间生产理论
        2.2.4 旅游场理论
        2.2.5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3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作用机制
        2.3.1 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的关系
        2.3.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形式
        2.3.3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驱动机制
    2.4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分析的框架
        2.4.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效应的认知
        2.4.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表现
        2.4.3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形成机理
    2.5 研究小结
第3章 国内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探索及启示
    3.1 国内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概况
    3.2 国内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
        3.2.1 朗德苗寨的“工分制”
        3.2.2 雨崩村的“轮换制”
    3.3 国内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实践启示
第4章 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分析
    4.1 滇西边境山区旅游扶贫的特质性
        4.1.1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的复杂性
        4.1.2 滇西边境山区旅游发展的特殊性
    4.2 案例地选择及概况
        4.2.1 案例地选择
        4.2.2 案例地概况
    4.3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生产效应
        4.3.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生产效应的表现
        4.3.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生产效应的异化
        4.3.3 研究小结
    4.4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关联效应
        4.4.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关联分析
        4.4.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产业链分析
        4.4.3 研究小结
    4.5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感知效应
        4.5.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现状的感知
        4.5.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不同阶段的感知效应差异
        4.5.3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不同主体的感知效应差异
        4.5.4 研究小结
第5章 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优化机制
    5.1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嵌入机制
        5.1.1 明确民族村寨社区旅游资源的产权归属
        5.1.2 挖掘民族村寨社区文化软实力
        5.1.3 提升民族村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5.1.4 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社区精英治理模式
        5.1.5 强化民族村寨的社区组织建设
    5.2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机制
        5.2.1 建立旅游扶贫的“纵向三元主体”结构
        5.2.2 强化政府部门参与社区旅游扶贫的公共服务职能
        5.2.3 提升企业参与社区旅游扶贫的绩效
        5.2.4 形成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多元利益主体共生格局
    5.3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区域联动机制
        5.3.1 促进民族村寨间的合作与交流
        5.3.2 推动少数民族贫困户与景区的关联互动
        5.3.3 加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数据库建设
        5.3.4 创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示范区
    5.4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要素协同机制
        5.4.1 深化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土地政策改革
        5.4.2 促进民族村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5.4.3 健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金融体系
        5.4.4 创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6.1.1 理论研究结论
        6.1.2 案例研究结论
        6.1.3 研究讨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创新之处
        6.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表
附录 B 深度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附录 C 实地调查图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4)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旅游扶贫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田野调查地点的选择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贫困的类型
        2.1.3 贫困线
        2.1.4 绝对贫困的衡量方法
        2.1.5 旅游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分配正义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社区参与理论
        2.2.5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
        2.2.6 精准扶贫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概况
    3.1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概况
        3.1.1 贵州贫困状况较严峻
        3.1.2 扶贫工作难度大
    3.2 贵州民族村寨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
        3.2.1 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
        3.2.2 可开发旅游资源丰富
        3.2.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广泛
        3.2.4 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3.3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3.3.1 探索起步阶段
        3.3.2 初步发展阶段
        3.3.3 快速发展阶段
        3.3.4 攻坚阶段
    本章小结
第4章 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案例调查
    4.1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1.1 西江苗寨概况
        4.1.2 西江苗寨旅游资源概况
        4.1.3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历程
        4.1.4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2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2.1 郎德上寨概况
        4.2.2 郎德上寨旅游资源概况
        4.2.3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历程
        4.2.4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3.1 肇兴侗寨概况
        4.3.2 肇兴侗寨旅游资源概况
        4.3.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4.3.4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4 西江苗寨、郎德上寨和肇兴侗寨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调查研究
        4.4.1 研究设计
        4.4.2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4.4.3 量表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的经验和问题分析
    5.1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5.1.1 探索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
        5.1.2 旅游扶贫效果显着,产业带动能力强
        5.1.3 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5.1.4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
        5.1.5 社区居民维权意识和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5.2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5.2.1 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中受益不足
        5.2.2 贫困人口社区参与不足
        5.2.3 旅游扶贫开发利益分配不合理
        5.2.4 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6.1 对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认识
        6.1.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应该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6.1.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应有利于贫困居民发展
        6.1.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应适度向贫困居民倾斜
        6.1.4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应持续有力
    6.2 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
        6.2.1 政府主导原则
        6.2.2 协同发展的原则
        6.2.3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6.2.4 居民主体的原则
        6.2.5 因地制宜的原则
    6.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内容
        6.3.1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
        6.3.2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参与机制
        6.3.3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
        6.3.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6.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实施
        6.4.1 政府要发挥关键性作用
        6.4.2 贫困居民的积极参与是根本
        6.4.3 利益分配是核心
        6.4.4 制度建设是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访谈纪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乡村振兴背景下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二)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乡村振兴
        (二)民族村寨旅游
    二、基本理论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二)社区参与理论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章 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以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民族村寨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以民族村寨旅游撬动乡村振兴
第三章 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背景、意义与目标
    一、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背景
    二、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民族村寨旅游面临的瓶颈
        (二)提升民族村寨旅游竞争力
        (三)实现民族村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三、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村民参与旅游并提升就业率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宜居村寨
        (三)深挖传统文化实现保护和传承
        (四)实现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第四章 岜沙苗寨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岜沙苗寨基本概况
        (一)岜沙苗寨概况
        (二)旅游发展状况
    二、岜沙苗寨旅游发展调查研究
        (一)调研区域
        (二)问卷设计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三、岜沙苗寨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体系不健全、产业要素未能整合
        (二)村民参与度不高,缺少主动话语权
        (三)传统文化功能弱化,有待深入挖掘
        (四)专业人才紧缺,服务水平不高
        (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旅游接待能力不足
        (六)政企资金投入有限,景区规划待提升
第五章 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一、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定位
        (一)战略定位
        (二)市场定位
        (三)产品定位
        (四)形象定位
    二、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一)坚持两大转型理念
        (二)确立三个阶段目标
        (三)推动四个转变
    三、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一)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产业振兴
        (二)实施组织优化工程实现民族村寨旅游组织振兴
        (三)实施文化保护与创新工程确保民族村寨旅游文化振兴
        (四)实施人才驱动工程保障民族村寨旅游人才振兴
        (五)实施村寨建设工程实现民族村寨基础振兴
        (六)实施整体规划工程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系统发展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6)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五、资料数据来源与田野调查
第一章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民族村寨
        三、民族村寨旅游
        四、旅游扶贫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环境贫困理论
        二、资源诅咒理论
        三、精准扶贫理论
        四、乡村治理理论
        五、土地产权理论
        六、文化资本理论
    第三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及特点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功能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特点
    第四节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及局限性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局限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现实选择及发展阶段
    第一节 贵州民族地区的贫困
        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二、贫困原因错综,贫困治理复杂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的主要特征
        一、是交融散布于崇山峻岭中的“活化石”
        二、拥有着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生存智慧
        三、凝固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结构之中
        四、通过仪式性的活动确定社会结构关系
        五、风险依靠有限自我救助社会组织系统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一、资源禀赋
        二、脱贫攻坚
        三、市场驱动
    第四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阶段
        一、起步期(改革开放-1990年)
        二、成长期(1991年-2010年)
        三、成熟期(2011年-现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整体效果
        一、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大格局形成
        二、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推动经济发展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促进减贫增收
        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改善人居环境
        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重构人地关系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以黔东南为样本
        一、绩效评价样本选择依据
        二、扶贫绩效计算
        三、绩效评价分析
    第三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一、福利的内涵及测量
        二、基于可行能力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体系
        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福利评估
        四、福利改进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及挑战
    第一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一、政府主导:贫困地区的合理逻辑
        二、搭建平台:高标准开展国际合作
        三、生态补偿:优化旅游及人居环境
        四、长效管护:乡村设施的投管机制
        五、文旅融合:以旅游激活文化传承
        六、村民主体: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挑战
        一、异化与重构:传统乡村社会的“脱嵌”
        二、机会与风险:产业机会的盲目与麻木
        三、能人与穷人:精英剥夺与贫富差距
        四、扶贫与养贫:难以避免的“公地悲剧”
        五、增长与消亡:贫困减缓中“无根的增长”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案例研究
    第一节 扶贫困境与乡村治理:来自肇兴侗寨的调查
        一、肇兴侗寨概况
        二、肇兴侗寨的传统社会组织及现代意义
        三、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四、旅游扶贫中基层行政与乡村社会的拉锯
        五、破局:村寨旅游扶贫权利的有序归位
    第二节 扶贫质量与土地产权:来自纳灰村的调查
        一、万峰林纳灰村概况
        二、布依族传统的农地习俗
        三、纳灰村旅游扶贫历程
        四、华冠背后:景区核心村寨的尴尬
        五、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升村寨旅游脱贫质量
    第三节 扶贫创新与文化资本:来自岜沙苗寨的调查
        一、岜沙苗寨民族文化
        二、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
        三、岜沙旅游扶贫推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问题
        四、岜沙旅游扶贫创新激活民族文化资本价值
    第四节 案例思考: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方向
        一、重组乡村治理结构是破解村寨旅游扶贫困境的重要基础
        二、重赋乡村产业活力是提升村寨旅游扶贫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重构乡村文化价值是促进村寨旅游扶贫创新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及举措
    第一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一、调整贵州村寨旅游扶贫战略的依据
        二、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战略
    第二节 贵州村寨旅游扶贫质量提升的举措
        一、创新多元化的村寨旅游扶贫模式
        二、探索差异化的村寨旅游扶贫路径
        三、推动市场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不足及展望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调查问卷
    附录二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村组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部门及案例点主要访谈人员基本信息
    附录五 “村寨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六 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全域旅游视角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二)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三)相关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全域旅游概述及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全域旅游概述
        (一)全域旅游概念的界定
        (二)全域旅游的内涵
    二、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旅游扶贫理论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全域旅游对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全域旅游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应对旅游消费需求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相关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三)发展全域旅游是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的需要
    二、全域旅游对开展旅游扶贫的重要意义
        (一)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具有共同愿景
        (二)全域旅游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效益
        (三)全域旅游鼓励全民参与实现共同富裕
    三、全域旅游对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全域旅游有利于龙胜旅游的合理开发
        (二)全域旅游有利于龙胜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全域旅游有利于改善龙胜旅游资源发展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四)全域旅游有利于龙胜景区的统一管理
第三章 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扶贫实地调研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简介
        (一)历史沿革
        (二)行政区划及人口
        (三)地理交通
        (四)气候环境
        (五)林木资源
        (六)水资源
        (七)矿产资源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状况
        (一)主要旅游资源及特点
        (二)龙胜发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三、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扶贫现状
    四、对龙胜各族自治县居民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准备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总结
    五、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规划布局
        (二)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三)旅游产品单一,文化旅游产业落后
        (四)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偏低,旅游服务及管理人才缺失
        (五)居民参与不足,旅游扶贫效益有限
第四章 龙胜各族自治县全域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一、“旅游+农业”开发
    二、“旅游+工业”开发
    三、“旅游+文化”开发
    四、“农业+文化”开发
    五、“农业+工业”开发
    六、“工业+文化”开发
第五章 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旅游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绿色引领,加强科学规划
        (一)绿色发展,保护优先
        (二)开阔视野,全面统筹
        (三)合理布局,促进联动
    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服务升级
    三、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一)龙胜节事旅游品牌
        (二)龙胜特色民宿品牌
    四、加强旅游人才培养,优化旅游人才保障
    五、鼓励全民参与,创新旅游扶贫合作模式
        (一)鼓励独立经营,自主创业
        (二)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8)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云南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以云南德宏芒市回贤自然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府对贫困问题的日益重视
        二、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三、旅游扶贫是实现减贫的重要手段
        四、云南贫困问题具有特殊性
        五、自组织理论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系统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旅游减贫
        二、贫困村寨
        三、自组织
        四、自组织机制
        五、自组织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自组织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贫困村寨自组织旅游减贫的体系构建
    第一节 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机理分析
        一、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耗散结构的生成条件
        二、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演化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贫困村寨旅游减贫典型案例及启示
        一、典型案例
        二、启示
    第三节 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评价体系
        一、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机制
        二、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
第四章 回贤村自组织旅游减贫现状
    第一节 回贤村基本情况
        一、区域概况
        二、区位条件
        三、旅游资源概况
        四、回贤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五、村民参与情况
    第二节 实地调研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二、问卷设计及回收
        三、问卷分析方法
        四、人口结构特征分析
第五章 回贤村自组织旅游减贫应用分析
    第一节 回贤村旅游减贫的自组织机制分析
        一、激励机制分析
        二、协同发展机制分析
        三、内生发展机制分析
        四、利益共享机制分析
    第二节 村民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因子分析
        一、信度及效度检验
        二、因子分析
        三、确定指标权重
    第三节 村民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一、确立评价矩阵
        二、计算评价结果分值
    第四节 各指标的IPA分析
        一、自我学习能力
        二、自我参与能力
        三、自我治理能力
        四、自我保障能力
    第五节 结果分析
    第六节 旅游减贫实践经验
第六章 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发展路径
    第一节 完善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自组织机制
        一、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
        三、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四、均衡各利益主体
    第二节 提升贫困村民旅游减贫自组织能力
        一、增强自我学习能力
        二、提高自我参与能力
        三、强化自我治理能力
        四、培育自我保障能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9)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当前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解决的难题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中解决的难题
        1.4.2 创新之处
    1.5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5.1 旅游产业
        1.5.2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理论的探索及发展
第2章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1.1 旅游产业发展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2.1.2 旅游产业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2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2.2.1 共同富裕的需要
        2.2.2 文化交流的需要
        2.2.3 民族团结的需要
        2.2.4 生态文明的需要
第3章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3.1 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1.1 旅游资源状况
        3.1.2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3.2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举措
        3.2.1 科学规划旅游精品路线
        3.2.2 以人为本打造旅游项目
        3.2.3 开发绿色乡村旅游产业
        3.2.4 发展富民产业脱贫致富
    3.3 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个案分析
        3.3.1 阿孜汗村基本情况
        3.3.2 阿孜汗村无花果园发展状况
第4章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及挑战
    4.1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
        4.1.1 就业渠道更加宽阔
        4.1.2 农家乐发展更加惠民
        4.1.3 林果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4.1.4 旅游市场更加安全
    4.2 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挑战
        4.2.1 地区接待能力不足
        4.2.2 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4.2.3 旅游宣传不到位
        4.2.4 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4.2.5 旅游产业还未真正打造为富民产业
第5章 将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打造为富民产业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5.1.1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5.1.2 拓宽旅游开发资金投入渠道
    5.2 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5.2.1 着力提高旅游住宿水平
        5.2.2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5.2.3 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产业
    5.3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打造富民旅游产业
        5.3.1 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5.3.2 建立健全旅游产业用人机制
        5.3.3 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
    5.4 拓展宣传渠道,进行形象营销
        5.4.1 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5.4.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
        5.4.3 借助援疆优势宣传旅游产业
    5.5 以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富民旅游产业
        5.5.1 旅游资源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倾斜
        5.5.2 鼓励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产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 B 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贵州民族研究》(1979-2019年)发文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据来源与总体发文特征
    (一)旅游类文章发文量分析
    (二)同类期刊发文对比分析
二、研究机构与研究区域
三、热点与趋势
    (一)“民族地区”与“民族村寨”
    (二)“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三)热点发展趋势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机构合作的关联度
    (二)坚持发文趋势的多元化
    (三)开拓理论研究的创新性

四、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扶贫(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空间效应研究[D]. 董培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绩效研究[D]. 肖怡然.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4]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李如跃.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2)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岜沙苗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D]. 周桂花.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6]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笪玲. 西南民族大学, 2020(12)
  • [7]全域旅游视角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 马湫翔.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8]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云南贫困村寨旅游减贫路径研究 ——以云南德宏芒市回贤自然村为例[D]. 曹梦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共同富裕视域下新疆克州阿图什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张建婷. 新疆大学, 2020(07)
  • [10]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贵州民族研究》(1979-2019年)发文的知识图谱分析[J]. 于漪,吴俊芳,张芸. 贵州民族研究, 2019(09)

标签:;  ;  ;  ;  ;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扶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