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置换法测量超滤膜孔径及分布的研究

液液置换法测量超滤膜孔径及分布的研究

一、液-液置换法测试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霨亚[1](2020)在《基于转移法的氧化铝陶瓷膜制备与结构优化》文中认为陶瓷膜与聚合物膜相比,因具有卓越的机械性能、稳定性、易于清洁和较高的膜寿命而具有突出的应用前景。然而,陶瓷膜过滤技术在工业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限制陶瓷膜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是陶瓷膜的成本过高,而它的高成本又是昂贵的原料和复杂的制备工艺共同导致的。关于陶瓷膜的研究有很多,但在保证机械、化学性能的前提下,从工艺角度优化性能并缩减繁复工艺的研究则稍显不足。尤其是在制备陶瓷膜的传统方法,如浸渍提拉和喷涂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改进陶瓷膜的性能,获得性价比更高的制品显得十分困难。对于绝大多数具有不对称结构的陶瓷膜,其结构的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从支撑体和各中间层以及膜层的性能搭配入手,对陶瓷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优化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传统的陶瓷膜一般被设计成多层梯度孔结构,这种结构从底部的大孔支撑体逐渐过渡到中间层,再到顶层的分离层,孔径逐步减小。膜层的渗透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平衡是陶瓷膜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在实践中,陶瓷膜通常以减少膜通量为代价,来获得高的截留率。但实际上,陶瓷膜中存在诸如不必要的中间层,或者颗粒渗透层等损害性能的结构,如果能去除或者减小它们的影响,结构的合理性也会显着提升。为了提高支撑体的力学性能,同时获得优异的渗透性,采用Zr O2纤维对其进行增强。经过孔隙率、孔径及力学性能的表征,发现通过引入Zr O2纤维,Al2O3支撑体的机械强度和渗透性得到明显改善。Zr O2的长径比和光滑表面增加了孔的连通性,降低了流动阻力。此外,在断裂面上观察到纤维增强机制的明显证据,表明Zr O2纤维在提高支撑体强度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于1550℃下烧成含有4 wt%Zr O2纤维的支撑体,其平均孔径为3.25μm,弯曲强度高达82.3±10.2 MPa,纯水通量为25.9 m3m-2h-1bar-1。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用于陶瓷膜制备的转移法,区别于传统方法,首先通过流延成型制备柔性的预制膜,再将其附着在润湿后的支撑体生坯上,经过干燥和烧结过程,预制膜形成陶瓷过滤膜并与支撑物紧密结合,得到最终的陶瓷膜制品。该方法中膜成型过程对于支撑体的依赖性远小于其它传统制备方法,因此膜层对于不同支撑体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由于在支撑体外制备转移膜,从根本上上避免了颗粒渗透的现象,制备的膜层体现出极窄的孔径分布和较高的通量。通过调节配方中浆料固含量、有机物含量、成膜速率及膜厚、烧成温度等参数,膜层的孔径、渗透通量等性能得到了精准调控。针对传统陶瓷膜制备方法中存在膜颗粒向支撑体内部渗透的问题,以及原料和多次高温处理所带来的高昂制备成本,首次提出的制造低成本高性能陶瓷膜的转移-共烧结法。Al2O3支撑体在Si O2溶胶的辅助下,实现了23.5 MPa的弯曲强度和高达198 m3?m-2?h-1bar-1超大渗透通量,为高通量膜系统的制备提供基础。预膜中的高粘合剂含量避免了裂纹产生并产生高孔隙率,从而赋予了膜层高的选择性。仅通过一次烧结,在1300℃制备的微滤层的平均孔径为249 nm,且体现出非常窄的孔径分布,最大孔径仅为287nm。该膜还具有5040 Lm-2h-1bar-1的高纯水通量,且对于平均粒径为237 nm的碳墨水有96.2%的截留率。利用转移法在不同通量的支撑体上制备了具有相同性能的膜层,其厚度、孔径分布都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支撑体通量对系统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支撑体通量的增加,膜系统的通量是先迅速增加,然后再缓慢增长并趋于稳定。结合此规律,利用达西定理对于可能存在的系统极限通量(Jlim)进行推导。考虑支撑体通量对系统通量的影响,提出科学的设计方法,可以对给定要求的膜层匹配通量及力学性能适宜的支撑体,并以膜阻力占总过滤阻力的比值(b)为判据,为现有的陶瓷膜系统给出支撑体与膜层搭配的评价与建议。利用转移法和浸渍提拉法制备相似性质的陶瓷膜,比较其渗透性的差异,测定了渗透层和中间层的过滤阻力,为优化陶瓷膜结构提供新思路。

李礼[2](2020)在《浸渍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的工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瓷膜由于其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耐高温以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化学工业以及环境治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陶瓷膜的制备方法有浸渍法、喷涂制备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浸渍法由于设备简单、操作快捷,被广泛应用于陶瓷膜生产中,但是对于较长的管式膜而言,会存在着涂膜不均匀和制备成本过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研究了陶瓷膜涂膜设备及测试夹具的设计、陶瓷膜配方及工艺的优化、静电包裹勃姆石溶胶制备氧化铝微滤膜等三方面内容。设计制造了一套涂膜液搅拌装置,将原料搅拌与抽真空等过程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涂膜液的真空消泡效率。设计了一套倾斜浸渍涂膜装置,通过控制涂膜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能够实现对陶瓷膜厚度的精确控制,克服了涂膜过程中膜管两端浸渍时间不同的问题,从而使得制备的陶瓷膜厚度更加均匀。设计制造了一套陶瓷膜测试夹具,完成了陶瓷膜平均孔径、孔径分布、纯水通量、截留率等参数的测试。陶瓷膜的截留性能和渗透通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膜厚度和膜过滤孔径。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了氧化铝含量、有机物含量、涂膜时间对陶瓷膜厚度的影响以及成膜粉体粒径的大小、烧成温度对陶瓷膜孔径的影响。最后通过调控膜厚度和膜孔径得到合适的配方及工艺。实验证明:氧化铝含量为10 wt%,有机物含量为4.4 wt%,涂膜时间为25 s,成膜粉体粒径为0.5μm,烧成温度为1300℃是比较合适的配方及工艺参数。通过静电包裹的方法,将勃姆石溶胶颗粒包裹在氧化铝颗粒的表面,从而在1250℃的烧成温度下制备了氧化铝微滤膜。其膜厚为18μm,平均孔径为200 nm,纯水通量为4155 Lh-1m-2bar-1,在2 bar的跨膜压差下反冲洗120 min后平均孔径变化不大,因此膜结合强度较高,对285 nm的碳素墨水的截留率达到了98.0%。

覃航[3](2020)在《非对称结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人口的增加、城镇化程度的加深及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可用清洁水资源日益短缺而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的相关问题,对污水排放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在众多水处理技术当中,陶瓷膜分离技术因能耗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率高、在含酸/碱或有机溶剂等苛刻环境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非对称结构陶瓷膜由支撑体和分离层组成,因运行阻力小、通量大、易于规模化生产,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逐层制备微滤膜、超滤膜和纳滤膜,从而在水处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选用合适的成膜工艺逐层制备大孔支撑体、微滤膜、超滤膜和纳滤膜,并对各膜层的分离性能进行研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不同粒径和形貌的工业级Al2O3粗粉为原料,经1600℃热处理成功制备出球形Al2O3粗粉。高温球形化通过不同尺寸颗粒间或同一颗粒表面凹凸区域间的空位流动使得Al2O3粗粉的球形度从0.63增大至0.75,且量化该粉体粒径分布的四分位数比从3.3缩小至1.8。对工业级Al2O3细粉进行砂磨预处理,打破粉体中的硬团聚体,使得Al2O3细粉的球形度从0.76增大至0.81,四分位数比从2.4缩小至1.8。(2)以球形Al2O3粗粉(d50=8.33μm)为骨料制备大孔支撑体,当造孔剂添加量为10 wt%,热处理温度为1350℃时,支撑体的抗折强度为36.3 MPa,孔隙率为44.3%,平均孔径为3.3μm,纯水通量为3240 L/m2 h bar。球形粗粉堆积出的骨架兼具高强度和高孔隙率,使得支撑体具有较高机械强度和较低过滤阻力。以球形Al2O3细粉(d50=0.41μm)为原料制备微滤膜,其平均孔径为0.12μm,纯水通量高达850 L/m2 h bar。球形细粉堆积出的膜孔通道更加均匀,曲率因子较小,使得微滤膜具有较高通量。在炭黑悬浮液处理实验中,微滤膜对炭黑最大截留率可达99.7%。此外,被污染的微滤膜经反冲洗后可恢复原始渗透通量和截留率。(3)通过反胶束修饰的溶胶-凝胶工艺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30 nm、粒径分布窄、圆度值为0.92且适合制备超滤膜的勃姆石溶胶。经过一次浸渍-干燥-烧成工艺制备出厚度为2μm,孔径分布为4.8~6.8 nm,平均孔径为5.4 nm的γ-Al2O3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30.4 L/m2 h bar,截留分子量为8 k Da。γ-Al2O3超滤膜可高效截留牛血清白蛋白和甲基蓝,截留率分别为96.2%和96.8%。过滤实验中被污染的γ-Al2O3超滤膜经简易的清洗过程即可恢复原始渗透通量和截留率。(4)以草酸为螯合剂,通过无水溶胶-凝胶工艺在500℃制备出粒径约为10nm的α-Al2O3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相变晶种添加到勃姆石溶胶中制备涂膜液,经一次低温共烧在950℃制备出α-Al2O3超滤膜。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过程中,纳米级α-Al2O3相变晶种可提高Al2O3相变(γ相转变为α相)过程中的成核密度,缩短成核位点间距离,降低相变温度并实现低温制备α-Al2O3超滤膜的目的。α-Al2O3超滤膜的纯水通量为85 L/m2 h bar,截留分子量为15 k Da。在酸碱腐蚀实验中,α-Al2O3超滤膜表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在食醋发酵废水脱色处理中,α-Al2O3超滤膜表现出优异的脱色效果,其中COD去除率为63%而脱色率高达98%。(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正丁醇/环己烷系反胶束可用于修饰溶胶-凝胶工艺。采用该工艺可在10~30 nm内制备球形ZrO2纳米颗粒,颗粒圆度值均大于0.90。反胶束通过影响前驱体水解-缩聚过程中的成核、生长和团聚过程控制ZrO2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使得ZrO2纳米颗粒与反胶束间存在显着的尺寸复制和形貌复制。(6)选用球形ZrO2溶胶制备纳滤膜时,添加Y(NO3)3·6H2O可抑制四方相ZrO2与单斜相ZrO2间的相变过程,确保纳滤膜层的完整性。经一次浸渍-干燥-烧成工艺可制备出厚度约为260 nm,纯水通量和截留分子量分别为3.9~4.2 L/m2h bar和800±50 Da的8 mol%Y2O3稳定的ZrO2(8YSZ)纳滤膜。在农药废水处理中,8YSZ纳滤膜对克百威的去除率高达89%。碱洗和低温热处理可有效清洁被污染的纳滤膜,实现多次重复使用。

董泽亮,潘献辉,李宗雨,赵静红,王旭亮,张艳萍[4](2020)在《气体渗透法测量聚偏氟乙烯微孔膜孔径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孔性能参数是分离膜产品重要的技术指标,决定了分离膜的通量、截留率等渗透性能.气体渗透法(气液置换法)是测量有机微孔膜孔性能参数的主要方法之一.选用不同孔径大小的聚偏氟乙烯(PVDF)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为对象,研究了组件型式、运行方式、清洗过程、浸润时间等前处理过程对孔径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组件型式对中空纤维膜孔径测试结果的影响较小;内压膜和外压膜应选用不同的运行方式测量;湿膜和受污染的干膜在测试前需做清洗处理;膜样品必须充分浸润才能获得理想的测试结果.

沈聪[5](2019)在《多羟基聚合物接枝超滤膜微结构及性能演变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偏氟乙烯(PVDF)的疏水性使其易被污染而缩短了膜的使用寿命,限制了其在水处理业的发展。因此,对PVDF膜进行亲水改性势在必行。目前普遍认为亲水改性提高抗污染性的原因是亲水基团和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了能起到物理以及能量保护作用的键合水层,可有效防止污染物接触膜表面,从而提高膜的抗污染性。然而,相关研究仅存在于理论层次的讨论,未见详细的量化分析。本文将物理共混和化学接枝改性相结合,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以三乙酸甘油酯(GTA)作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TIPS)制备了PVDF/SMA共混膜。探究了SMA型号,PVDF/SMA比例以及添加剂种类和添加量对膜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了PVDF/SMA共混膜的制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SMA型号为S3,PVDF/SMA比例为8/2并添加2%的PVP-K30时,膜结构贯通,通量适中且截留率较高。接下来,利用聚乙二醇(PEG)的羟基与PVDF/SMA共混膜中酸酐基团之间的酯化反应,制备了PVDF/SMA-g-PEG接枝膜。探究了不同分子量PEG的接枝位置,量化了键合水层(BWL)的微观结构以及分析了膜渗透性能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分子量低于2000 g mol-1时,链段会接枝在膜表面以及靠近上表面的基质中;反之主要接枝在膜上表面。羟基及醚键和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了键合水层,且PEG2000形成的水层厚度和牢固程度达到最大。此外水层牢固程度对截留率和抗污染性的影响比较大,而过滤阻力对通量影响比较大。然后,在PEG分子量为2000 g mol-1的情况下,将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相结合确定了接枝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最大,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12 h,催化剂用量0.63%,反应温度73.19℃。通过FT-IR半定量计算及拟合得到该反应的活化能Ea=47.125 k J mol-1。最后对膜的结构、性能和阻力进行了测试及分析,发现随着接枝率的增加,接枝膜的亲水性得到了提高,表面电荷趋于0且总渗透阻力明显降低。最后,以戊二醛(GA)作交联剂,与PEG和聚乙烯醇(PVA)的羟基发生分子间交联制备出PVDF/SMA-g-PEG-g-PVA接枝膜。结果表明,厚且致密的键合水层有助于提高膜的截留率。此外,膜的亲水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PVA浓度为8%时,30 s时接触角可达到34.7°,亲水性最好。

张凯舟,罗大军,韦福建,秦舒浩[6](2019)在《熔纺-拉伸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工艺及孔结构表征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详细综述了熔纺-拉伸法(MS-S)制备聚丙烯中空纤维膜(PPHFM)过程中,影响膜结构与性能的纺丝、热处理及拉伸工艺因素,并对最佳制膜工艺参数进行了总结。此外,由于PPHFM孔结构决定了膜性能,但MS-S法制备的PPHFM膜孔结构复杂,难以表征,加之聚合物膜结构的表征方法多样且无明确的选择标准,因此着重分析了各种表征孔结构方法的利弊。最后,对膜结构的调控及有效表征进行了展望。

胡宁恩,肖通虎,邱慧莹,刘雁飞[7](2017)在《温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以分光光度法中的碘沉淀法为实验体系,取聚乙二醇(PEG)为标准物质,考察温度变化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截留分子质量、平均孔径以及孔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个分子质量的PEG质量浓度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其吸光度减小.温度对高质量浓度区间(>4 mg·L-1)PEG吸光度的影响较大,以PEG宽质量浓度区间(210 mg·L-1)作标准曲线为基准,温度升高时,所测膜截留分子质量显着增加,平均孔径增大,膜孔径分布变宽.温度对低质量浓度范围(<4 mg·L-1)PEG吸光度的影响较小,以PEG低质量浓度区间作标准曲线为基准,各个温度条件下所测膜截留分子质量、平均孔径及膜孔径分布基本不变.通过配制低质量浓度PEG溶液作标准曲线或将PEG渗透液稀释到低质量浓度区间进行吸光度测试可减小温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孙鸿[8](2013)在《纳米TiO2+Al2O3/PVDF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优良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辐射性、化学稳定性、抗污染性以及易成膜性等特点而受到青睐。但是由于PVDF膜具有较低的表面能,使其成膜后的膜表面亲水性差,具有较强的憎水性,使应用于分离过程中的膜,易于被污染物污染,而导致膜的水能量的大幅度降低。解决膜污染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对膜材料进行改性。为了提高PVDF超滤膜的亲水性,使其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抗污染能力增强,实验采用相转化法流延成膜,制备出无机纳米颗粒改性TiO2+Al2O3/PVDF超滤膜。采用杯式超滤装置考察纳米颗粒对改性超滤膜纯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得膜与纯水的接触角用以表征膜的亲水性的变化;膜的强度由强度测定仪测定;采用滤速法和液-液置换法考察改性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改性膜PVDF1311的纯水通量由改性前的93.28L/(m2·h)增加到167.43L/(m2·h),提高了79.5%;改性膜的机械强度有所增加,最大增加41.6%;改性膜PVDF1311的纯水接触角由改性前的78.68°,降为50.54°,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膜的抗污染性;改性膜的平均孔径较有机膜大,孔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可见,纳米颗粒的加入,提高了膜的水通量、机械强度和抗污染性,使膜的平均孔径增大、孔径分布更加均匀。膜表面、断面及膜内部孔结构形态的分析和表征是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PVDF在成膜过程中晶型的变化情况,以考察纳米颗粒加入对PVDF成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超滤膜的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增大,增加了超滤膜的有效过滤面积,从而使改性膜的纯水通量得到改善;改性膜的结构与有机膜相同,是由致密皮层和指状孔构成,但改性膜具有较光滑的孔壁表面,减少了膜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污染物堵塞现象,从而提高了改性膜的抗污染性;铸膜液应力由于纳米颗粒的加入而产生了变化,导致改性膜中PVDF结晶类型的变化,增加了α和β晶型数量;在改性膜的红外谱图中,没有新的吸收峰生成,证实了无机纳米颗粒对有机高分子膜改性为物理共混。采用浊点滴定法测定不同铸膜液体系的浊点,绘制三元相图,用以研究纳米颗粒对PVDF超滤膜成膜过程中的热力学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铸膜液体系在凝胶过程中的透光度进行测定,绘制透光度下降曲线,用以考察纳米颗粒的加入对PVDF成膜过程中的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加入降低了铸膜液容纳非溶剂的能力,使其在较小的非溶剂浓度下即可固化成膜;纳米颗粒的加入,使铸膜液中溶剂与非溶剂双向扩散的传质阻力增加,铸膜液浸入凝胶浴瞬间至固化成膜的时间缩短。采用管式超滤膜组件对大庆采油田某采油厂污水站二次砂滤水进行超滤处理,考察膜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情况;为了考察膜的抗污染性能,采用SEM和AFM对改性前后膜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观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对两种膜上的污染物进行了联合分析,对污染膜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进行清洗,了解污染膜清洗后的通量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改性膜对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率,超滤出水中含油量<0.7mg/L、浊度<2NTU、悬浮物<0.5mg/L、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去除率达到80-90%、TOC(Total Organic Carbon)去除率在95%以上;造成膜污染的物质主要是有机聚合物和无机矿物质,且改性膜所吸附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少于未改性膜;碱性药剂对膜通量恢复得较好,用浓度1%、pH=10的OP-10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化学清洗后,可使膜通量恢复率达96.3%。Field模型是广泛应用于超滤过程膜污染的数学模型,实用的Field模型包括滤饼过滤模型、完全堵塞过滤模型和中间堵塞过滤模型。试验运行条件不同,膜污染所适用的模型不同。运用改性膜现场处理含油污水试验的数据,对Field模型中的三种污染机理进行了选择和分析,发现完全堵塞过滤模型最适合于本试验操作条件下的膜污染情况,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超滤处理含油污水的通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方程。根据方程所计算的膜通量的数值与实际测得的通量值相吻合,通过所建立的数学方程可以很好的预测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含油污水的超滤膜处理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国发[9](2012)在《改性PVDF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及成膜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高分子有机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以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辐射性、抗污染性、耐热性和易成膜性而倍受青睐。但由于PVDF表面能低,制备出来的分离膜亲水性差,有极强的憎水性,在膜分离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从而使膜的产水量降低。对膜材料进行改性是解决膜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为提高PVDF超滤膜的亲水性,增强其在水处理中的抗污染能力,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无机纳米颗粒与PVDF共混改性超滤膜。用杯式超滤装置考察了纳米改性对超滤膜纯水通量的影响;用接触角测定仪测量膜的纯水接触角,以表征膜的亲水性变化;采用强度测仪测定膜的机械性能;采用蛋白质法测定改性前后膜对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的截留效率;分别采用滤速法和液-液置换法测定了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对改性前后膜的纯水通量、机械强度、接触角、截留率的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膜PVDF1311的纯水通量由未改性时的93.28L·m-2·h-1增加至167.43L·m-2·h-1,提高了79.5%;改性膜的机械强度最大增加41.6%;改性膜PVDF1311的纯水接触角由未改性前的78.68°降至50.54°,亲水性得到明显改善;膜的孔径及孔径分布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改性使膜的平均孔径增大、孔径分布更加均匀。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膜表面、断面的结构形态及膜内部孔结构进行了分析。AFM测试结果表明,经过纳米改性,膜的表面的平均粗糙度增大,使超滤膜的有效过滤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改性膜的纯水通量;SEM测试结果显示,改性膜与未改性膜具有相同的致密皮层和指状空孔结构,但改性膜孔道较光滑,使膜在运行过程中不易堵塞,改性膜的抗污染性能得到提高。膜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纳米组分加入对PVDF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组分引起了铸膜液应力的变化,使改性膜中PVDF的α晶型数量减少、β晶型数量增加;改性膜的红外谱图中除了纳米粒子的特征吸收峰外,没有生成新的吸收峰,证实了有机无机共混改性为纯物理共混。采用浊点滴定法测定了铸膜液体系的三元相图,以考察纳米颗粒加入对PVDF超滤膜成膜过程中的热力学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组分的加入降低了铸膜液容纳非溶剂的能力,使其在较小的非溶剂浓度下即可固化成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铸膜液体系的透光度下降曲线,考察纳米组分对PVDF成膜过程中的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组分的加入使铸膜液中溶剂与非溶剂双向扩散的传质阻力减小,缩短了铸膜液从浸入凝胶浴瞬间至固化成膜的时间。采用无机纳米颗粒改性PVDF超滤膜组件对大庆某采油厂二次砂滤水进行超滤处理,考察了膜的抗污染性能。从对含油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来看,改性前后膜对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基本相同,超滤出水中含油量<0.8mg·L-1、浊度<1.9NTU、悬浮物<0.4mg·L-1、COD去除率达到90%、TOC去除率在95%以上;分别对改性PVDF超滤膜进行了通量衰减率及通量清洗恢复率实验,结果表明:经纳米改性后膜的通量衰减率降低、通量恢复率升高,纳米颗粒的加入提高了PVDF超滤膜的抗污染能力。

刘闪闪[10](2011)在《用于牛血清蛋白液分离的聚醚砜超滤膜的抗污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电镜和孔径分布测定仪对自制聚醚砜(PES)和磺化聚醚砜(SPES)膜进行表征,根据Darcy-Poiseuille定律研究PES膜和SPES膜过滤1g/L的牛血清蛋白液阻力分布情况。研究发现PES膜孔径范围为:0.22-0.27μm,初始纯水通量为642L/m2·hr,过滤1g/L浓度蛋白溶液时平衡通量约为30.4-31.9 L/m2·hr。SPES膜孔径范围为:5.2-11.1nm,初始纯水通量为8.1L/m2·hr,过滤蛋白溶液时平衡通量约为3.4-6.9L/m2·hr。过滤蛋白溶液时PES膜阻力主要集中在吸附和堵孔阻力,二者相加占总阻力的91.1%;而SPES膜阻力主要集中在膜本身的阻力,占了总阻力的41.8%,其次为堵孔阻力,占总阻力的38.3%。经清洗后,PES膜的纯水通量可以恢复到82%,而SPES膜可以恢复到494%。采用电镜和孔径分布测定仪对自制聚醚砜(PES)和磺化聚醚砜(SPES)膜进行表征,根据Darcy-Poiseuille定律研究PES膜和SPES膜过滤1g/L的牛血清蛋白液阻力分布情况。研究发现PES膜孔径范围为:0.22-0.27μm,初始纯水通量为642L/m2·hr,过滤1g/L浓度蛋白溶液时平衡通量约为30.4-31.9 L/m2·hr。SPES膜孔径范围为:5.2-11.1nm,初始纯水通量为8.1L/m2·hr,过滤蛋白溶液时平衡通量约为3.4-6.9L/m2·hr。过滤蛋白溶液时PES膜阻力主要集中在吸附和堵孔阻力,二者相加占总阻力的91.1%;而SPES膜阻力主要集中在膜本身的阻力,占了总阻力的41.8%,其次为堵孔阻力,占总阻力的38.3%。经清洗后,PES膜的纯水通量可以恢复到82%,而SPES膜可以恢复到494%。对PES膜采用两种改性手段进行改性,第一种改性方法是:把PES膜浸泡在0.5%聚磷腈正庚烷混合溶液72小时后,自然干燥后直接等离子处理。采用电镜,孔径分布测定仪,接触角测定仪,全反射红外光谱,XPS对改性后膜进行表征,根据Darcy-Poiseuille定律研究PES膜和SPES膜过滤1g/L的牛血清蛋白液阻力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过滤前膜孔径范围为:0.11-0.17μm,过滤后膜孔径为0.080.11μm。膜初始接触角值为41.3°,水滴渗透到膜内的停留时间平均约为3.45s。改性PES膜在过滤蛋白液8-10min后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通量,约为17.39-23.18L/m2·hr,是干净膜的初始纯水通量的15.8-21.1%。膜阻力主要集中在吸附阻力,最高可达49.3%,膜堵孔和凝胶阻力起了次要的作用,占总阻力的29.8%。经清洗后膜的纯水通量可以恢复到78.2%。对PES膜采用第二种改性方法是:把PES膜浸泡在0.5%聚磷腈正庚烷混合溶液72小时后,进行自然干燥,然后等离子处理后立即浸泡在二氯乙氧基乙醇钠与干燥正庚烷的混合溶液72小时后,用正庚烷清洗后待用。采用电镜,孔径分布测定仪,接触角测定仪,全反射红外光谱,XPS对改性后膜进行表征。根据Darcy-Poiseuille定律研究PES膜和SPES膜过滤1g/L的牛血清蛋白液阻力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过滤前后进行表征,过滤前膜孔径范围为: 0.18-0.297μm,过滤后膜孔径范围为:0.120.16μm。初始接触角值为41.7°。水滴渗透到膜内的停留时间平均约为2.4s,膜在过滤1g/L浓度蛋白溶液1.25-2min后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通量,过滤时平衡通量为255.1-440.58L/m2·hr,是干净膜的初始纯水通量的45.0-77.7%。膜阻力主要集中在膜本身阻力,最高可达57.9%,吸附阻力起了次要的作用,占总阻力的26.8%。经清洗后膜的纯水通量可以恢复到154.9%。

二、液-液置换法测试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液置换法测试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移法的氧化铝陶瓷膜制备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膜分离技术
    1.2 陶瓷膜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陶瓷膜的种类
        1.2.2 常见的陶瓷膜材料
        1.2.3 陶瓷膜的改性
        1.2.4 低成本陶瓷膜
    1.3 陶瓷膜的应用
        1.3.1 污水处理
        1.3.2 海水淡化
        1.3.3 工业生产
        1.3.4 烟气过滤
    1.4 陶瓷膜的制备方法
        1.4.1 支撑体的成型方法
        1.4.1.1 注浆成型
        1.4.1.2 流延成型
        1.4.1.3 挤出成型
        1.4.1.4 模压成型
        1.4.1.5 相转化技术
        1.4.2 膜层的成型方法
        1.4.2.1 浸渍提拉法
        1.4.2.2 喷涂法
        1.4.2.3 转移法
    1.5 本论文的选题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陶瓷粉体粒度分析
        2.3.2 料浆粘度的测定方法
        2.3.3 差式扫描量热法与热重分析
        2.3.4 陶瓷弯曲强度测试
        2.3.5 陶瓷膜形貌的表征方法
        2.3.6 陶瓷膜孔径的测试方法
        2.3.7 陶瓷膜孔隙率的测试方法
        2.3.8 陶瓷膜烧结线收缩的表征
        2.3.9 陶瓷膜物相的测定
        2.3.10 陶瓷渗透通量的测试方法
        2.3.11 陶瓷膜截留性能表征方法
第三章 支撑体的制备及改性
    3.1 引言
    3.2 纤维增强氧化铝支撑体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rO_(2(f))含量表征及作用机理
        3.3.2 ZrO_(2(f))含量及烧成温度对收缩率和孔隙率的影响
        3.3.3 ZrO_(2(f))含量及烧成温度对纯水通量和抗弯强度的影响
        3.3.4 造孔剂含量对强度及纯水通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移法制备陶瓷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转移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
        4.2.1 支撑体性能表征
        4.2.2 转移法的制备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浆料配方对预制膜性能的影响
        4.3.2 流延成型与转移过程的影响
        4.3.3 烧结过程的影响
        4.3.4 膜层厚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移法-共烧结制备大通量陶瓷膜
    5.1 引言
    5.2 共烧结陶瓷膜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支撑体的制备与表征
        5.3.2 预制膜中有机添加剂的影响
        5.3.3 膜层厚度的影响
        5.3.4 共烧结陶瓷膜的应用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陶瓷膜结构的优化设计与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支撑体的性能调控
        6.2.2 转移法膜层的表征
        6.2.3 膜通量随支撑体通量的变化
    6.3 膜内阻力分配的推导
    6.4 支撑体通量的设计方法
    6.5 陶瓷膜结构的评价方法
        6.5.1 评价支撑体与膜层匹配的判据
        6.5.2 渗透层阻力的计算
        6.5.3 中间层阻力的计算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浸渍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的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陶瓷膜的概述
        1.1.1 膜的定义与分类
        1.1.2 陶瓷膜的优点
        1.1.3 陶瓷膜的结构与分离原理
        1.1.4 陶瓷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陶瓷膜的制备
        1.2.1 浸渍法(Dip-coating)
        1.2.2 溶胶-凝胶法(Sol-Gel)
        1.2.3 阳极氧化法(Anodizing)
        1.2.4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1.3 陶瓷膜的表征
        1.3.1 陶瓷膜形貌及成分的表征
        1.3.2 陶瓷膜孔结构的表征
        1.3.3 陶瓷膜传递及分离特性的表征
    1.4 陶瓷膜的应用
        1.4.1 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1.4.2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3 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1.4.4 在环保工业中的应用
        1.4.5 在催化反应器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主要试剂与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同步综合热分析
        2.4.3 激光粒度分析
        2.4.4 黏度测试
        2.4.5 抗弯强度测试
        2.4.6 开口孔隙率测试
        2.4.7 压汞法
        2.4.8 气体泡压法
        2.4.9 渗透通量测试
        2.4.10 膜结合强度测试
        2.4.11 截留率测试
第三章 陶瓷膜涂膜设备及测试夹具的设计
    3.1 引言
    3.2 涂膜设备的设计
    3.3 测试夹具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浸渍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的配方及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氧化铝支撑体的预处理
    4.3 浸渍涂膜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过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陶瓷膜厚度的控制
        4.4.2 陶瓷膜孔径的控制
        4.4.3 陶瓷膜纯水通量的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静电包裹法制备管式氧化铝微滤膜
    5.1 引言
    5.2 静电包裹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勃姆石溶胶对涂膜液稳定性的影响
        5.3.2 勃姆石溶胶对陶瓷膜物相的影响
        5.3.3 勃姆石溶胶对陶瓷膜孔径的影响
        5.3.4 勃姆石溶胶对陶瓷膜表面形貌及膜厚度的影响
        5.3.5 陶瓷膜的纯水通量
        5.3.6 陶瓷膜的截留率
        5.3.7 陶瓷膜的结合强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非对称结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陶瓷膜概述
        1.2.1 陶瓷膜的特性与分类
        1.2.2 陶瓷膜的制备工艺
        1.2.3 陶瓷膜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
        1.3.1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简介
        1.3.2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的主要工艺步骤
        1.3.3 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膜的优劣势
        1.3.4 反胶束修饰溶胶-凝胶法
    1.4 陶瓷膜的应用
        1.4.1 陶瓷膜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1.4.2 陶瓷膜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1.4.3 陶瓷膜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4.4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实验和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大孔支撑体的制备
        2.3.2 Al_2O_3微滤膜的制备
        2.3.3 γ-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
        2.3.4 α-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
        2.3.5 ZrO_2纳滤膜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4.1 试样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测试
        2.4.2 试样的体积密度和气孔率测试
        2.4.3 试样的热重分析和热膨胀系数测试
        2.4.4 试样的组成分析
        2.4.5 试样的微观形貌分析
        2.4.6 试样的抗弯强度测试
        2.4.7 试样的球形度及粒径分布测试
        2.4.8 陶瓷膜孔径测试
        2.4.9 过滤实验测试
第3章 Al_2O_3支撑体和微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Al_2O_3支撑体的制备和表征
        3.2.1 Al_2O_3粗粉的球形化预处理
        3.2.2 造孔剂含量对支撑体显微结构、孔隙率及强度的影响
        3.2.3 烧成温度对支撑体显微结构、孔隙率及强度的影响
    3.3 Al_2O_3微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3.3.1 Al_2O_3细粉的球形化预处理
        3.3.2 涂膜时间对Al_2O_3微滤层厚度的影响
        3.3.3 微滤膜烧成温度的确定
    3.4 Al_2O_3微滤膜的分离性能研究
        3.4.1 微滤膜的孔径分布及纯水通量测试分析
        3.4.2 微滤膜处理炭黑悬浮液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γ-Al_2O_3和α-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勃姆石溶胶的制备和表征
        4.2.1 勃姆石溶胶粒径大小的调控
        4.2.2 勃姆石溶胶颗粒形貌的调控
    4.3 γ-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4.3.1 超滤膜烧成温度的确定
        4.3.2 超滤膜的孔径分布
    4.4 γ-Al_2O_3超滤膜的分离性能研究
        4.4.1 超滤膜纯水通量及MWCO测试分析
        4.4.2 超滤膜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
        4.4.3 超滤膜对甲基蓝的截留
    4.5 α-Al_2O_3超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4.5.1 相变晶种添加量对涂膜液粒径分布的影响
        4.5.2 晶种对Al_2O_3相变温度的影响
        4.5.3 中间层的制备和表征
        4.5.4 超滤膜的微观形貌及孔径分布测试分析
    4.6 α-Al_2O_3超滤膜的分离性能研究
        4.6.1 超滤膜的耐酸碱性研究
        4.6.2 超滤膜处理食醋发酵废水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ZrO_2纳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反胶束对ZrO_2纳米颗粒大小和形貌的调控
        5.2.1 反胶束对ZrO_2纳米颗粒大小的调控
        5.2.2 反胶束对ZrO_2纳米颗粒形貌的调控
    5.3 ZrO_2纳滤膜的制备和表征
        5.3.1 ZrO_2溶胶稳定性测试分析
        5.3.2 ZrO_2纳滤膜完整性测试分析
        5.3.3 ZrO_2纳滤膜微观形貌及孔径分布测试分析
    5.4 ZrO_2纳滤膜处理农药废水
    5.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气体渗透法测量聚偏氟乙烯微孔膜孔径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测试原理
    1.3 实验过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组件型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2 运行方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3 清洗方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4 浸润时间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3 结论

(5)多羟基聚合物接枝超滤膜微结构及性能演变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膜分离技术及膜分类
        1.1.1 膜分离技术
        1.1.2 膜分类
        1.1.2.1 微滤和超滤
        1.1.2.2 纳滤和反渗透
    1.2 聚合物膜的制备
        1.2.1 相转化法
        1.2.1.1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1.2.1.2 热致相分离法
        1.2.2 其他
    1.3 膜污染概述
        1.3.1 膜污染种类
        1.3.2 膜污染控制
    1.4 聚合物膜的改性方法
        1.4.1 物理改性
        1.4.1.1 物理共混
        1.4.1.2 表面涂覆
        1.4.2 化学改性
        1.4.2.1 化学接枝
        1.4.2.2 表面磺化
        1.4.2.3 光引发接枝
        1.4.2.4 等离子体改性
    1.5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功能化
        1.5.1 酸酐基团的功能化
        1.5.1.1 酯化反应
        1.5.1.2 胺化反应
        1.5.1.3 环氧开环反应
        1.5.2 苯环基团的功能化
    1.6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2.3 膜的制备
        2.3.1 PVDF/SMA共混膜的制备
        2.3.2 PVDF/SMA-g-PEG接枝膜的制备
        2.3.3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的制备
    2.4 表征与性能测试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1.1 基团结构分析
        2.4.1.2 活化能的计算
        2.4.2 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SEM)
        2.4.3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2.4.5.1 粗糙度分析
        2.4.5.2 水层微结构分析
        2.4.6 膜表面Zeta电位分析
        2.4.7 孔径测试
        2.4.8 孔隙率测试
        2.4.9 接枝率的测定
        2.4.10 渗透性能测试
        2.4.10.1 纯水通量测试
        2.4.10.2 BSA截留率测试
        2.4.10.3 不同流速对膜渗透性能的影响
        2.4.10.4 PEG20000截留率测试
        2.4.11 亲水性能测试
        2.4.11.1 接触角测试
        2.4.11.2 通量恢复测试
第三章 制膜工艺参数的确定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SMA型号的影响
        3.2.2 PVDF/SMA比例的影响
        3.2.3 添加剂种类和添加量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分子量PEG接枝膜键合水层微结构演变以及渗透和抗污染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红外光谱分析
        4.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2.3 不同分子量PEG对 PVDF/SMA共混膜形貌的影响
        4.2.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2.5 PEG接枝位置的分析
        4.2.6 PEG接枝示意图和探究
        4.2.7 水层厚度分析
        4.2.8 PVDF/SMA共混膜接枝前后孔径及孔隙率变化
        4.2.9 PVDF/SMA-g-PEG接枝膜渗透性能测试
        4.2.10 不同接枝膜纯水通量和截留率差异示意图
        4.2.11 PVDF/SMA-g-PEG接枝膜亲水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响应面法确定PVDF/SMA-g-PEG接枝膜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时间对PVDF/SMA-g-PEG接枝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2.2 催化剂用量对PVDF/SMA-g-PEG接枝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2.3 反应温度对PVDF/SMA-g-PEG接枝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2.4 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和最优反应方案
        5.2.5 主要影响因素下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5.2.6 表面3D形貌和接枝分布分析
        5.2.7 膜表面电荷分析
        5.2.8 膜接触角测试
        5.2.9 渗透阻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红外光谱分析
        6.2.2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元素分析
        6.2.3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形貌结构
        6.2.4 三维形貌分析
        6.2.5 水层厚度分析
        6.2.6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渗透性能测试
        6.2.7 PVDF/SMA-g-PEG-g-PVA接枝膜亲水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熔纺-拉伸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工艺及孔结构表征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熔融纺丝-拉伸工艺
    1.1 熔融纺丝工艺影响因素
    1.2 热处理工艺影响因素
    1.3 拉伸工艺影响因素
2 膜孔结构表征方法
    2.1 最大可几孔径
    2.2 孔径分布及平均孔径
    2.3 孔隙率
3 结语

(7)温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过程
    1.3 超滤膜的制备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不同分子质量PEG吸光度的影响
    2.2 温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性能影响
    2.3 PEG低质量浓度区间温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性能影响
3 结论

(8)纳米TiO2+Al2O3/PVDF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1.1.2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主要的膜分离过程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3 有机高分子 PVDF 膜的改性研究进展
        1.3.1 表面改性
        1.3.2 共混改性
    1.4 膜技术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含油污水的来源及特点
        1.4.2 含油污水中油存在的形态
        1.4.3 含油污水的传统处理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
        1.4.4 含油污水处理后回用及排放标准
        1.4.5 含油污水的膜处理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2 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2.2.1 浸渍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
        2.2.2 平板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2.2.3 管式膜的制备
    2.3 超滤膜性能的测定
        2.3.1 超滤膜纯水通量的测定
        2.3.2 超滤膜截留率的测定
        2.3.3 超滤膜接触角的测定
        2.3.4 超滤膜机械强度的测定
        2.3.5 超滤膜孔径及孔径分布测定
    2.4 超滤膜形态结构的微观分析
        2.4.1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色谱/质谱联合分析
    2.5 铸膜液浊点的测定方法
    2.6 铸膜液透光度曲线的测定方法
第3章 改性超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与形态结构研究
    3.1 引言
    3.2 改性超滤膜的制备
    3.3 超滤膜性能的测定
        3.3.1 纯水通量
        3.3.2 截留率
        3.3.3 接触角
        3.3.4 机械强度
        3.3.5 平均孔径及孔径分布
    3.4 超滤膜微观形态表征
        3.4.1 超滤膜表面的 AFM 分析
        3.4.2 超滤膜的 SEM 分析
        3.4.3 超滤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机纳米颗粒对改性膜成膜过程的影响
    4.1 引言
    4.2 相转化法制膜的理论基础
        4.2.1 热力学分相过程
        4.2.2 动力学分相过程
        4.2.3 相转化法制备 PVDF 膜的影响因素
    4.3 铸膜液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4.3.1 铸膜液体系的浊点测定
        4.3.2 纳米颗粒对铸膜液体系的热力学影响分析
    4.4 铸膜液体系的动力学研究
        4.4.1 铸膜液凝胶过程中透光度下降曲线的测定
        4.4.2 纳米颗粒对铸膜液体系的动力学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性超滤膜处理含油污水及其抗污染性研究
    5.1 引言
    5.2 改性超滤膜处理含油污水试验
        5.2.1 试验流程
        5.2.2 超滤工艺操作条件的确定
    5.3 含油污水处理效果分析
        5.3.1 进水和出水水质
        5.3.2 流体的流动状态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滤处理油田采出水的膜污染分析及模型应用
    6.1 引言
    6.2 膜污染机理分析
    6.3 膜污染的分析与鉴定
    6.4 现场试验超滤膜污染物的分析
        6.4.1 SEM 分析
        6.4.2 AFM 分析
        6.4.3 污染物质成份分析
    6.5 污染膜的清洗和再生
        6.5.1 物理清洗
        6.5.2 化学清洗
        6.5.3 化学洗脱液组分分析
        6.5.4 污染膜清洗机理分析
    6.6 超滤处理含油污水的膜污染模型的应用
        6.6.1 Field 模型简介
        6.6.2 Field 模型的推导
        6.6.3 Field 模型的表达式
        6.6.4 超滤处理油田含油污水的膜污染数学方程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博士生个人简历
中文详细摘要

(9)改性PVDF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及成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膜分离技术基本知识
        1.2.1 膜的定义及分类
        1.2.2 膜分离技术的主要特点
    1.3 超滤技术介绍
        1.3.1 超滤技术发展历程
        1.3.2 超滤过程基本原理
        1.3.3 超滤的膜材料
        1.3.4 超滤膜污染与防控技术
        1.3.5 相转化法制膜的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
        1.3.6 PVDF 超滤膜亲水化改性研究进展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 PVDF 超滤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设备
    2.2 改性 PVDF 超滤膜的制备
    2.3 超滤膜性能测试
        2.3.1 纯水通量的测定
        2.3.2 截留率的测定
        2.3.3 接触角的测定
        2.3.4 机械强度的测定
        2.3.5 孔径及孔径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粒子对膜的微观结构影响研究
    3.1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3.1.1 AFM 工作原理
        3.1.2 AFM 分析
    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2.1 SEM 原理
        3.2.2 SEM 分析
    3.3 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分析
        3.3.1 实验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粒子对成膜过程的影响
    4.1 铸膜液三元相图的测定
        4.1.1 铸膜液浊点曲线的测定方法
        4.1.2 铸膜液三元相图测定结果及讨论
    4.2 铸膜液透光度曲线测定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及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 PVDF 超滤膜抗污染性试验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及工艺流程
        5.1.1 实验水样
        5.1.2 实验药剂及设备
    5.2 实验工艺流程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含油污水各项污染物去除率
        5.3.2 PVDF 超滤膜的通量衰减率
        5.3.3 清洗后膜的通量恢复率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用于牛血清蛋白液分离的聚醚砜超滤膜的抗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3 超滤和微滤技术概述
        1.3.1 超滤原理概述
        1.3.2 微滤原理概述
    1.4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4.1 生产果蔬汁
        1.4.2 用于乳品工业
        1.4.3 生产酒类
        1.4.4 用于豆制品工业
        1.4.5 饮用水方面的应用
    1.5 膜污染及清洗
        1.5.1 膜污染机理
        1.5.2 膜的清洗
    1.6 超滤膜的改性研究
        1.6.1 等离子体改性
        1.6.2 辐照接枝改性
        1.6.3 共混改性
        1.6.4 表面化学反应改性
    1.7 膜表征
    1.8 课题的提出
2 聚醚砜膜结构与过滤性能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1.2 主要仪器
    2.2 过滤通量的测定
    2.3 膜性能测试和表征
        2.3.1 孔径及孔径分布测定
        2.3.2 气通量测定
        2.3.3 纯水通量的测定
        2.3.4 扫描电镜观察膜的结构
        2.3.5 接触角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过滤前后膜孔径对比
        2.4.2 膜结构及性能
        2.4.3 PES接触角
        2.4.4 膜通量变化与阻力分布图
    2.5 本章小结
3 经等离子处理后聚醚砜膜结构与过滤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3.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六氯环三聚磷腈的重结晶
        3.3.2 聚醚砜膜等离子改性
        3.3.3 膜性能测试和表征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过滤前后膜孔径对比
        3.4.2 膜结构及性能
        3.4.3 PES接触角
        3.4.4 膜通量变化与阻力分布图
    3.5 本章小结
4 经二氯乙氧基乙醇表面改性后醚砜膜结构与过滤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4.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六氯环三聚磷腈的重结晶
        4.3.2 二氯乙氧基乙醇钠的制备
        4.3.3 聚醚砜膜等离子改性
        4.3.4 膜性能测试和表征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改性前后膜的表征
        4.4.2 过滤前后膜孔径对比
        4.4.3 膜结构及性能
        4.4.4 改性PES接触角
        4.4.5 膜通量变化与阻力分布图
    4.5 本章小结
5 磺化聚醚砜膜结构与过滤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SPES膜测试与表征
        5.3.1 孔径测定方法
        5.3.2 扫描电镜
        5.3.3 过滤通量的测定
    5.4 SPES膜的测定结果
        5.4.1 SPES膜孔径
        5.4.2 SPES膜过滤前后结构图
        5.4.3 膜通量变化与阻力分布图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液-液置换法测试超滤膜孔径及其分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移法的氧化铝陶瓷膜制备与结构优化[D]. 朱霨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浸渍法制备氧化铝陶瓷膜的工程技术研究[D]. 李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非对称结构平板陶瓷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D]. 覃航. 湖南大学, 2020(01)
  • [4]气体渗透法测量聚偏氟乙烯微孔膜孔径影响因素的研究[J]. 董泽亮,潘献辉,李宗雨,赵静红,王旭亮,张艳萍. 膜科学与技术, 2020(01)
  • [5]多羟基聚合物接枝超滤膜微结构及性能演变规律的研究[D]. 沈聪.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6]熔纺-拉伸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工艺及孔结构表征综述[J]. 张凯舟,罗大军,韦福建,秦舒浩. 塑料科技, 2019(04)
  • [7]温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滤膜性能的影响[J]. 胡宁恩,肖通虎,邱慧莹,刘雁飞.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7(04)
  • [8]纳米TiO2+Al2O3/PVDF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孙鸿.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0)
  • [9]改性PVDF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及成膜机理研究[D]. 赵国发.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10]用于牛血清蛋白液分离的聚醚砜超滤膜的抗污染研究[D]. 刘闪闪. 宁波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液液置换法测量超滤膜孔径及分布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