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路设计与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相关性研究

磁路设计与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相关性研究

一、磁流变阻尼器磁路设计与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英俊[1](2021)在《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磁流变阻尼器具有响应速度快、输出阻尼力大且连续可控等优势,是一种出色的半主动执行器件,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等减振领域。为提高汽车的舒适度及运行品质,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汽车悬架的双出杆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同时,为更准确的探究磁流变阻尼器的整体特性,对所设计的阻尼器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为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阻尼器的动力学性能,在耦合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OE及代理模型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并由此找出了最佳尺寸参数组合。为测试优化前后所设计阻尼器的工作性能,搭建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对其进行了实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某东风日产汽车减振器的外形尺寸,设计一款适用于汽车悬架的双出杆型剪切阀式磁流变阻尼器。综合考虑多个设计要点,对所设计阻尼器各零部件材料的选择、阻尼通道的结构形式及磁流变液的选型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关键结构参数确定、磁路分析计算及力学模型推导建立。2、根据所设计的结构参数,在COMSOL软件中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多场耦合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涉及电磁场、流场及结构应力场三场相互耦合的求解分析。由仿真得出不同励磁电流下阻尼器的静态磁场特性、得出电磁场作用下阻尼器在不同工作状态时的动态流场特性、得出磁流场作用下阻尼器在不同励磁电流时的应力分布及不同振动激励下的动力学性能,并以仿真结果来初步验证结构设计的可行性。3、在ISIGHT集成COMSOL进行联合仿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DOE及代理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在保证体积不变的条件下,依次通过试验设计分析、代理模型的构建及多目标优化求解,找出最佳的尺寸参数组合,并对优化后的阻尼器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且与优化前的作对比,以此来初步验证优化设计的有效性。4、分别加工出优化前后磁流变阻尼器的样机,并搭建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对其进行实验分析。通过施加不同的励磁电流及振动激励,依次对优化前后的阻尼器进行实验测试,由此找出不同工作因素对所设计阻尼器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以及仿真与实验的对比、优化前后实验的对比来进一步验证结构设计的可行性、多场耦合仿真的准确性及多目标优化的有效性。

姚忆雯[2](2021)在《低频工况下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双向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结构控制中,装置参数固定,刚度是定值或可调节范围小,无法通过主动调节刚度以适应不同的振动工况。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简称MRE)具有良好的动态力学性能,可以实时、可逆、迅速的调节刚度,在结构智能隔震、减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年来,学者们对MRE智能减振装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聚焦于高频结构的单向振动控制。实际上,建筑物受到地震和风振作用时,会发生双向平动和扭转,此时支座变形是双向的;并且风振频发,长周期低频的高柔结构最易受到影响。已有的双向振动控制多为固定参数装置,难以适应结构自振频率、外载的变化;现阶段MRE智能减振装置的双向力学性能还不明朗,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MRE作为核心智能元件,设计制作了一款双向变刚度支座,重点研究该MRE变刚度支座在低频工况下的双向力学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已有文献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及配比,制备磁流变弹性体。利用流变仪在不同的频率、磁感应强度、剪切应变振幅下对磁流变弹性体进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磁流变弹性体具备磁流变效应和非线性粘弹性。基于磁流变弹性体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建立磁流变弹性体Maxwell-Kelvin-Bouc-Wen非线性本构模型。提出依照MRE骨架曲线识别Maxwell单元模型参数,利用滞回曲线特征确定Kelvin、Bouc-Wen单元模型参数的方法,分析了各参数与磁感应强度的相关性。(2)基于磁流变弹性体设计并制作双向MRE变刚度支座。针对MRE变刚度支座尺寸大、能耗大、应用在大型结构较为困难等问题,从节能、装置轻便的角度出发进行结构设计和磁路设计;采用Ansys建立电磁学模型,计算MRE各层磁感应强度,结果表示,顶层MRE磁感应强度高达341.6m T,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3)对双向MRE变刚度支座进行单向和双向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方向的最大控制力、等效刚度、等效刚度变化率均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剪切应变振幅的增加而减小,但受加载频率影响较小;耗能能力随着磁感应强度、剪切应变振幅、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增强。与之相比,双向加载对单方向的最大控制力、等效刚度和耗能能力均有影响:当双向加载位移增大时,单方向上的最大控制力、等效刚度相对于单向加载时先减小后增大,临界点的名义剪切应变为30%;耗能能力随双向位移加载的增大而增大。

李凌翀[3](2020)在《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结构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尤为迅速,这也使得人们对于车辆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而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因其响应效果差、响应速度慢,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而磁流变阻尼器具有诸多优点,例如能耗小,只需几安培电流即可获得较大的阻尼力,其由电磁场控制,响应速度快、控制方便,并且无需复杂的机械结构即可与车辆电控系统相集成,因此利用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一种具有可调阻尼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可用于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与安全性。本文分别采用LQG控制策略以及单神经网络PID控制策略分别对车身悬架与座椅悬架进行减振控制。具体相关研究工作如下:(1)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对磁流变阻尼器设计中存在的阻尼有效长度、阻尼间隙与可调阻尼力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由活塞头、活塞套、挡板组成的滑阀式减震器。对这种减震器进行了结构参数设计与结构材料设计。之后对所设计的减震器在拉伸行程与压缩行程下的磁阻进行了分析,证明该阻尼器在强度与阻尼方面符合性能要求,可以用于悬架系统的开发。(2)车辆模型与道路模型的建立车辆模型采用四分之一车辆模型,通过力学平衡方程得到车辆悬架系统方程组表征车辆当前行驶状态。座椅悬架将人与座椅等效成三个具有质量和刚度的三自由度模型。道路模型采用高斯白噪声经滤波变换得到的随机激励模型。(3)半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LQG控制算法稳定性能好,复合遗传算法对其权值矩阵进行整定,减少了人工选择权值的误差与开发时间将算法优势最大化。对于座椅悬架,由于其接受的激励经过车身悬架系统削弱,采用较为简单的单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实现半主动控制。本文所研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随机路面激励与减速带路面激励的作用下均能应用所研究的控制算法,取得优于被动悬架的减振性能。本文所设计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在时域响应中,相比于被动悬架,质心加速度优化了41.84%,悬架动挠度优化了32.65%,轮胎动挠度优化了38.52%,驾驶员振动加速度优化了19.01%。

朱少杰[4](2020)在《一种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流变材料已经成为工程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最具前途的一类智能材料,利用智能材料研制的减振控制装置对大型土木工程结构来说,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剪切增稠流体(Shear thickening fluids,STFs)是一类功能流体,其流变特性可由剪切速率或速度控制,在此支持下可使得减震机构自适应,不过其定向控制目标还没有实现;而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MRF)可以在外磁场作用下促进实现控制目的。因此,结合MRF和STF的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型材料——磁流变剪切增稠液(MR-STF),该材料具有MR效应和剪切增稠效应,可以作为一种正常的“速度控制”材料和没有磁场的“防故障”材料。研发既具有自适应、自增强特点,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减振装置,将在重特大工程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针对传统粘滞阻尼器工作频率单一,无法对不同激励频率都能有效控制的缺陷,本文从实际工程问题出发,研发了一种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可适应不同振动激励频率的环境,并对研制的阻尼器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建立了适用于该阻尼器的动态力学模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磁流变剪切增稠液的制备和测试。自行制备了阻尼器中用到的磁流变剪切增稠液,并测试了其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了在不同磁场强度的情况下,材料的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以及不同铁颗粒质量分数的材料的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随着角频率的变化情况。(2)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设计与力学模型研究。针对不同的地震工况,本文结合磁流变剪切增稠液,设计了一种新型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从结构特点和技术指标等方面对阻尼器进行了分析,满足阻尼器的初步设计的要求,确定了阻尼器的基本结构参数,同时介绍了适用于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力学模型理论。(3)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有限元分析。采用ANSYS与ABAQUS软件分别从磁路和结构等方面对新型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进行了有限元仿真的可行性分析,最后确定了阻尼器的尺寸和最终设计参数,加工制作了足尺的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4)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性能测试,并建立其动态力学模型。对所研制的阻尼器分别在不同的位移工况下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将理论值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预期的设计目标基本一致,所运用的理论设计是相对可行的;同时根据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动态特性曲线,建立了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动态力学模型,最后对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力学模型中的参数进行识别,数值模拟与实验的对比结果,能够充分明显地表现出滞后特性,空程现象以及碟形弹簧对阻尼力曲线的影响。

都胜元[5](2020)在《混合式磁流变隔振装置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磁流变材料是一种由微米级的软磁性颗粒分散在基质中形成的复合材料。在磁场环境中,磁流变材料发生磁流变效应,其力学性能能够迅速、连续发生变化,而且具有可逆性,是目前材料和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叠层式磁流变材料,即将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MRF)封装到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内部,设计一种基于磁流变效应的高性能隔振器。通过改变电流来实时调节磁流变材料的刚度和阻尼,能够扩大隔振器的隔振范围,实现更好的隔振效果。针对磁流变材料性能的各项影响因素,如磁性颗粒的含量、基体材料的选择等,并结合本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提出了以羰基铁粉、硅橡胶、硅油为主要材料制备MRF、常规MRE及混合叠层式磁流变材料,其中以羰基铁粉和硅橡胶制备MRE,以羰基铁粉和二甲基硅油制备MRF,以MRE为包覆材料,内部封装MRF制成混合叠层式磁流变材料。采用超景深三维高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磁流变材料的微观颗粒链柱结构的形成过程。通过ANSYS Workbench模块对流经磁流变材料内部的磁感线进行了仿真分析。设计加工测试装置,结合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相关设备和测试方法对制备的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磁流变弹性体进行了动态压缩性能测试和最大承载力破坏测试,研究磁流变材料的多项力学特性,如压缩弹性模量、最大承载力等。根据磁路设计的相关原理,设计了磁流变材料基于压缩模式的隔振装置,对隔振装置进行了总体结构的设计,并完成加工装配。根据目标磁场强度,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励磁线圈的匝数。通过ANSYS APDL模块对所设计的隔振装置内部磁感应强度与磁感线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隔振装置内部的磁感应强度达到780.85mT,满足磁饱和要求且磁感线分布比较合理。搭建隔振测试平台,采用电磁式垂直振动试验台产生垂直方向的激振力,以加速度传感器和采集卡为测试硬件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在隔振装置中分别装入常规磁流变弹性体和混合叠层式磁流变材料,通过调节不同的电流、不同的激振频率来测试隔振装置的隔振性能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常规MRE隔振装置和混合叠层式磁流变材料隔振装置都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在通入励磁电流后混合叠层式磁流变材料隔振装置的振动衰减率明显大于常规MRE;在同一励磁电流下,激振频率越大,振动加速度也越大;通过控制励磁电流和激振频率都可以调节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相比于MRE隔振装置,混合式磁流变隔振装置隔振范围更宽,具有更好的隔振效果。

杨玉平[6](2020)在《磁流变发动机悬置动态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磁流变悬置是基于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开发的一种新型液压悬置。本文设计了一种混合模式的车辆发动机磁流变悬置装置,这种悬置的阻尼连续可调,响应速度快、功耗小,且与可实现同样功能的其他悬置相比,此悬置的结构更加简单。针对磁流变悬置建模困难、发动机悬置系统半主动控制复杂等问题,本文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介绍了发动机悬置系统和磁流变液的工作原理,对发动机自身产生的激励和悬置系统减振原理进行了分析;设计了磁流变悬置的总体结构,并对磁流变悬置的磁路进行了仿真分析,证明了悬置结构的合理性。(2)利用果蝇优化算法对各磁流变悬置的静刚度进行了解耦优化,搭建了基于磁流变悬置的减振实验台,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系统的隔振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搭建了磁流变悬置力学性能测试平台,对悬置进行了动力学分析。(3)根据动力学特性实验数据,建立了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磁流变悬置的非参数化正逆模型,并对建模结果与精度进行了分析;根据发动机悬置半主动振动控制特点,设计了基于原始果蝇优化PID、粒子群-果蝇优化PID、改进果蝇优化PID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并对三种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果蝇优化算法的PID控制器具有调整时间短,动态响应迅速的优点。(4)搭建了磁流变发动机悬置控制系统实验台,对实验台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详细介绍,开展了电流控制实验、简谐振动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DP811A电流源与上位机通讯完好;相比于原始果蝇优化PID、粒子群-果蝇优化PID,改进果蝇优化PID控制器拥有更好的减振控制效果。该论文有图55幅,表13个,参考文献99篇。

罗启文[7](2020)在《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的设计及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造成截肢患者的数量大幅增加,但目前的医疗技术尚不能使肢体再生,因此,安装假肢就成了截肢患者恢复行走功能的唯一手段。假肢膝关节是下肢假肢最重要的功能部件。相较于采用气压式和液压式阻尼器的假肢膝关节,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具备阻尼可控、能耗低、对外界激励响应快等特点,已成为假肢膝关节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但现有的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多采用单轴结构,并且使用的阻尼器多是工业化的产品,无法保证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步态仿生性和舒适性。因此,研制一种具有良好运动步态且自主适应能力强的假肢膝关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基于人体运动过程中的步态特征,设计了一种用于下肢关节运动状态检测的装置。获得了人体在进行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和上下斜坡等五种步态时各关节的屈曲角度。绘制了人体下肢运动棍棒图和步态周期图,并分析了人体下肢关节的运动规律,为假肢膝关节的设计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撑。根据对膝关节瞬心轨迹与稳定性的研究,选用双摇杆作为假肢膝关节的运动机构,并确定了双摇杆机构的构型以及尺寸;同时以体积小、能耗低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了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中所使用的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参数,并对优化后的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将双摇杆机构与磁流变阻尼器一体化结合,实现了假肢膝关节的设计目标。为了实现对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的精准分析和控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构建了包含大腿与小腿的下肢假肢膝关节简化模型,采用末端坐标法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各关键点的运动学参数;根据达朗贝尔原理,使用动态静力分析方法建立了下肢假肢膝关节的动力学分析模型,建立了阻尼器输出阻尼力与膝关节驱动力矩之间的关系,为双摇杆假肢膝关节的仿真与控制奠定基础。根据人体下肢的运动规律与动力学分析的结果,结合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对人体假肢膝关节在平地行走、上下楼梯、上下斜坡等五种常见步态下的运动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假肢膝关节的运动规律以及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情况,验证了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双摇杆假肢膝关节设计的合理性。

谢靖[8](2020)在《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力-热多物理场模型及其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的液体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能在毫秒间从液态变为半固态,且变化过程是可逆的。磁流变阻尼器(MRD)是利用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流变液能快速发生可逆流变而研发的一种智能阻尼器。其具有能耗低、响应速度快以及阻尼力连续可调等优点,是结构减振中理想的阻尼构件。在MR阻尼器工作时,其存在着磁场、流体力场以及热传导,因此本文建立了磁-力-热多物理场模型,并提出了基于MR阻尼器物理模型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全文主要内容包括:(1)在MR阻尼器中,电流变化时产生的磁场在各个钢材质部件中分布极不均匀,以往研究多采用有限元来模拟MR阻尼器中的磁场变化。鉴于有限元法计算耗时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参数法的动态磁场模型,通过将磁路中各个钢材质部件分层,从而有效地减小磁场分布不均匀所带来的误差。对于各个分层部件中的磁场,建立一个由等效电感、电阻和电源所组成的电路系统。该模型求解高效,结果直观易于理解。采用文献中的流体力学模型,此流体力学模型同样采用分布参数法,且易于与磁场和传热相耦合,可更全面地反映阻尼器的实际动态性能。通过剪切应力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将流体力学模型与磁场模型相耦合。最后,与MR阻尼器响应时间试验数据对比表明,该磁-力耦合模型是可靠的。(2)基于控制体的守恒方程,本文提出了MR阻尼器的传热模型。结合分布参数法,将MR阻尼器中左右腔室和间隙分成若干个控制体,每个控制体都满足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而相邻控制体之间通过边界条件进行连接,以此建立了基于控制体的传热模型。通过MR阻尼器温升试验来验证传热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MR阻尼器在大电流下温升速度很快,且本文所提出的传热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MR阻尼器的温度变化。与现有研究相比,该传热模型由于考虑了活塞运动,从而较好地模拟了左右腔室之间由对流造成的热传导。该模型对进一步研究MR阻尼器的传热设计与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在现有MR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算法中,往往采用的阻尼器力学模型是唯象模型,这种模型虽然具有计算简单的优点,但它需要通过实验数据来进行参数识别,所以只适用于已制备的,且经过实验的阻尼器,而且阻尼器的物理参数和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不清楚的。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MR阻尼器物理模型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并针对文献中的三层框架结构,考察了半主动控制效果,并与无控和被动控制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物理模型的半主动控制算法是可行的,半主动控制效果也是较好的。最后,初步展示了可以借助所提出的半主动算法来考察阻尼器中物理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韦战俊[9](2020)在《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流变阻尼器(MRD)是以磁流变液(MRF)为介质的一种半主动减振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低能耗、阻尼连续可调、响应速度快等一系列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车辆悬架/座椅、桥梁房屋减震、军工武器装备及人体骨骼等领域。磁流变阻尼器具备诸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显着的缺陷,如非线性回滞特性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所建数学模型的精度和阻尼器控制系统的控制速度、精度及效率,然而非线性回滞现象是阻尼器系统表现出的微观物理特性,无法消除。现如今学者通过修正与补偿等手段来削减阻尼器系统非线性回滞现象带来的影响,但结果仅为近似,因而对非线性回滞现象的研究依旧是个较为棘手的问题。鉴于商业上磁流变阻尼器存在气腔的复杂性并对系统输出造成了影响,并且阻尼器系统的非线性现象不仅囊括了MRF及电磁阀磁性材料的非线性现象,也参杂了气体及结构的在振动中产生的非线性现象,增加了系统非线性分析的复杂性。因此,本文想通过设计双筒双出杆的双极磁流变阻尼器以去除气体的复杂性对阻尼器系统输出的影响,同时利用低浓度磁流变母液(硅油)为介质去探索结构在振动中产生的变化规律和非线性现象及其原因,进而通过改善结构以减小结构产生的非线性现象对系统输出的影响,接着以磁流变液为介质测试并检验磁场及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搭建起完整的MRD实验平台,为后续学者在MRF对MRD影响的研究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平台。本文围绕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及分析,首先介绍了磁流变液及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进而阐述了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概况。其次,设计了双筒双出杆的双极磁流变阻尼器,通过磁场仿真验证了磁场设计的合理性和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而对电磁阀关键参数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加工磁流变阻尼器并搭建实验平台,分析了磁流变阻尼器输出力的构成、产生原因及其变化;总结了阻尼器结构自身在振动中的变化规律;得出并验证了粘弹性材料的摩擦特性;通过改善结构减小了阻尼器结构在振动中产生的非线性现象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并搭建起完整可靠的MRD实验平台。

牟杰锋[10](2019)在《基于变形适应性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械行业逐渐向微型化、精密化发展,对机械振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械振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为了减少有害振动对设备的不良影响,将隔振器置于振动源与隔振设备之间,可以有效地降低振动的强度。现在的隔振器主要是被动式隔振器,只能在固定的激振频率内起作用,隔振范围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s,MRE)隔振器作为一种半主动隔振器,可以通过磁场实时地调节刚度和阻尼,对外界的激振频率做出快速地响应,具有更大的隔振范围和更好的隔振效果,是目前材料和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磁流变弹性体——变形适应性磁流变弹性体(Deformation Adaptive MRE,DA-MRE),即依照MRE预定的变形模式设计固化磁场,使得颗粒链的走势与变形模式相适应。利用磁流变材料力学性能可控的特点,设计一种基于DA-MRE隔振器,通过改变电流来改变磁流变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改变隔振器隔振性能的目的。具体内容研究如下:对载压缩模式下的DA-MRE的磁致弹性模量进行了机理分析;提出了不同工作模式下DA-MRE颗粒结构的磁场控制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压缩模式下磁场控制装置的磁感线形状进行仿真分析;根据磁流变材料的力学特性,确立了 DA-MRE的制备工艺;对固化磁场的强度进行了实验分析,得到磁场强度与颗粒成链的关系;在显微镜下观察DA-MRE内部颗粒链的形状。基于隔振器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DA-MRE隔振器,对隔振器的磁路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对MRE的模态振型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分析得到MRE的固有频率,为研究隔振器的共振区域提供了理论依据。对DA-MRE隔振器的整体结构进行了优化和加工装配,并通过特斯拉计测得了隔振器工作状态下不同电流时的磁场强度。搭建了实验测试系统,对装有不同MRE的隔振器进行了隔振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激振频率在40Hz~90Hz的范围内,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可以改变振动平台的加速度幅值,从而使隔振器的隔振性能明显优于未加电流的隔振情况;隔振器在60Hz和90Hz附近处存在共振现象,隔振效果较差;DA-MRE隔振器要比普通MRE隔振器隔振性能更好,并且随着DA-MRE中颗粒链曲率的增大,隔振器的隔振范围更宽,隔振效果更好。基于MRE的隔振原理,提出了一种MRE隔振器动态控制方法,通过在不同相位的振动信号中通入电流来主动地调节隔振器的刚度和阻尼,提高隔振效果。

二、磁流变阻尼器磁路设计与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流变阻尼器磁路设计与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
        1.2.1 磁流变液
        1.2.2 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
    1.3 磁流变阻尼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
        1.3.2 磁流变阻尼器仿真技术
        1.3.3 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
    2.1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需考虑的要点
        2.1.1 主要材料选择
        2.1.2 阻尼通道设计
        2.1.3 阻尼通道内磁场分布
        2.1.4 磁流变液选型
    2.2 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
        2.2.1 工作模式
        2.2.2 结构类型
        2.2.3 总体结构设计
        2.2.4 结构参数设计
    2.3 磁流变阻尼器磁路分析及计算
        2.3.1 磁路分析
        2.3.2 磁路计算
        2.3.3 线圈功率分析
    2.4 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
        2.4.1 Bingham伪静力模型
        2.4.2 阻尼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流变阻尼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3.1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简介
        3.1.1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原理
        3.1.2 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简介
    3.2 磁流变阻尼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建立
        3.2.1 磁流变阻尼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流程
        3.2.2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建立
    3.3 电磁场仿真分析
        3.3.1 电磁场分析理论
        3.3.2 电磁场仿真结果分析
    3.4 磁场作用下的流场仿真分析
        3.4.1 流场分析理论
        3.4.2 磁场作用下的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3.5 磁流场作用下的固体力学仿真分析
        3.5.1 固体力学分析理论
        3.5.2 磁流场作用下的固体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OE及代理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4.1 优化方法的实现
        4.1.1 ISIGHT集成COMSOL
        4.1.2 磁流变阻尼器多目标优化流程
    4.2 试验设计(DOE)
        4.2.1 试验设计方法概述
        4.2.2 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分析
    4.3 代理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3.1 代理模型介绍
        4.3.2 RBF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4 多目标优化设计
        4.4.1 多目标优化概述
        4.4.2 NSGA-Ⅱ算法
        4.4.3 优化求解
    4.5 阻尼器优化结果分析
        4.5.1 优化后阻尼器的结构
        4.5.2 优化后阻尼器的动力学性能
        4.5.3 优化前后阻尼器动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流变阻尼器性能测试分析
    5.1 磁流变阻尼器原型样机
    5.2 磁流变阻尼器动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5.3 动力学性能实验分析
        5.3.1 零场阻尼力测试
        5.3.2 优化前阻尼器的动力学性能
        5.3.3 优化后阻尼器的动力学性能
        5.3.4 优化前后阻尼器动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获得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2)低频工况下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双向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建筑结构减振技术概况
        1.1.1 建筑结构减振概况
        1.1.2 被动耗能减振技术
        1.1.3 主动减振技术
    1.2 智能材料及智能减振技术
        1.2.1 智能材料
        1.2.2 变阻尼减振
        1.2.3 变刚度减振
    1.3 磁流变弹性体及其智能减振装置研究现状
        1.3.1 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研究现状
        1.3.2 磁流变弹性体隔震、减振装置研究现状
        1.3.3 磁流变弹性体TMD单向减振
    1.4 双向振动控制概述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低频工况下磁流变弹性体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2.1 磁流变弹性体的制备、性能测试
        2.1.1 磁流变弹性体的原料选择与制备
        2.1.2 磁流变弹性体的性能测试
    2.2 磁流变弹性体的动态力学性能
        2.2.1 磁流变弹性体的储能及损耗模量
        2.2.2 磁流变弹性体在正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2.3 低频工况下磁流变弹性体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2.3.1 适用于磁流变弹性体低频工况的Maxwell-Kelvin-Bouc-Wen模型
        2.3.2 磁流变弹性体本构参数识别
    2.4 本章小结
3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设计及制作
    3.1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设计原理
        3.1.1 结构设计
        3.1.2 磁路设计
        3.1.3 线圈设计
        3.1.4 尺寸设计
    3.2 电磁场分析
    3.3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制作
    3.4 本章小结
4 低频工况下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双向力学性能试验
    4.1 试验系统及试验工况
        4.1.1 试验系统
        4.1.2 试验工况
    4.2 单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4.2.1 单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不同工况下的力-位移曲线
        4.2.2 单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最大控制力
        4.2.3 单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等效刚度
        4.2.4 单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耗能量
    4.3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4.3.1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不同工况下的力-位移曲线
        4.3.2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最大控制力
        4.3.3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等效刚度
        4.3.4 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耗能量
    4.4 单、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力学性能对比
        4.4.1 单、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不同工况下力-位移曲线对比
        4.4.2 单、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最大控制力对比
        4.4.3 单、双向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等效刚度、耗能量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结构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汽车悬架系统分类
    1.3 磁流变液的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磁流变装置研究现状
        1.4.1 磁流变阻尼减振装置
        1.4.2 磁流变密封装置
        1.4.3 磁流变抛光装置
        1.4.4 磁流变传动装置
        1.4.5 磁流变制动器研究现状
        1.4.6 磁流变其他装置的应用
    1.5 控制算法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
    2.1 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学模型
        2.1.1 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
        2.1.2 结构参数对阻尼力的影响
    2.2 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
        2.2.1 缸筒的设计
        2.2.2 活塞的设计
        2.2.3 活塞杆的设计
        2.2.4 其他零部件的设计
    2.3 半主动悬架磁流变阻尼器的原理
    2.4 磁流变阻尼器材料的选择
    2.5 磁路中磁阻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建模
    3.1 道路模型的建立
    3.2 车辆模型的建立
    3.3 人-车-座椅悬架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
    4.1 LQG算法
    4.2 遗传算法优化LQG算法
    4.3 单神经网络PID算法
        4.3.1 神经网络算法
        4.3.2 PID控制算法
        4.3.3 单神经网络PID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仿真实验条件
    5.2 仿真实验与结果曲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一种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磁流变液及其减振装置研究现状
        1.2.1 磁流变液的研究现状
        1.2.2 磁流变液减振装置研究概况
    1.3 剪切增稠液及其减振装置研究现状
        1.3.1 剪切增稠液的研究现状
        1.3.2 剪切增稠液减振装置研究现状
    1.4 减振装置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MR-STF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测试
    2.1 引言
    2.2 MR-STF制备的主要材料
        2.2.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聚乙二醇[PEG-200]
        2.2.2 羰基铁颗粒
    2.3 MR-STF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2.3.1 MR-STF的材料组成
        2.3.2 STF的制备过程与性能测试
        2.3.3 MR-STF的制备过程与性能测试
    2.4 MR-STF测试结果的讨论
        2.4.1 MR-STF的表观黏度和剪切速率参数拟合
        2.4.2 MR-STF的流变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结构设计与力学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现有阻尼器的力学模型理论
    3.3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构造和技术指标
        3.3.1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结构形式
        3.3.2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3.3.3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技术指标
    3.4 基本结构参数初步设计
    3.5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磁路结构理论
    4.3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磁路仿真
        4.3.1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等效磁路
        4.3.2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磁路仿真
    4.4 线圈参数的确定
    4.5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结构有限元仿真
    4.6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最终设计参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性能测试与力学模型
    5.1 引言
    5.2 阻尼器的性能测试
        5.2.1 实验装置与实验工况
        5.2.2 实验结果
    5.3 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5.3.1 阻尼器的动态力学模型建立
        5.3.2 阻尼器的动态力学模型参数识别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5)混合式磁流变隔振装置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磁流变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磁流变隔振装置的研究现状
    1.4 磁流变隔振装置的主要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磁流变材料制备与力学性能测试
    2.1 MRE、MRF制备原料介绍
    2.2 磁流变材料的制备
    2.3 磁流变材料的微观结构
    2.4 磁流变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磁流变隔振装置设计与仿真分析
    3.1 磁流变隔振装置的工作原理
    3.2 磁流变隔振装置的磁路设计
    3.3 磁流变隔振装置的整体结构
    3.4 磁流变隔振装置的磁路有限元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隔振实验平台搭建与性能测试
    4.1 隔振实验平台简介
    4.2 试验设备
    4.3 隔振实验测试平台搭建
    4.4 隔振实验测试与数据采集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磁流变发动机悬置动态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发动机悬置系统需求分析与磁流变悬置结构设计
    2.1 发动机悬置系统需求分析
    2.2 磁流变液的工作原理及悬置的总体结构设计
    2.3 磁流变悬置磁路详细设计与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发动机悬置系统解耦优化及磁流变悬置性能特性研究
    3.1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解耦优化
    3.2 磁流变悬置性能特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磁流变悬置半主动控制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
    4.1 磁流变悬置的动力学建模
    4.2 神经网络PID原理
    4.3 改进果蝇优化算法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研究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磁流变发动机悬置半主动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台硬件设计
    5.2 实验台软件设计
    5.3 悬置半主动控制系统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的设计及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人体下肢关节运动状态检测与分析
    2.1 前言
    2.2 人体下肢关节运动术语
    2.3 关节运动状态检测系统设计
        2.3.1 检测系统设计
        2.3.2 信息采集步骤与实验
    2.4 数据采集结果与分析
        2.4.1 平地行走
        2.4.2 上、下楼梯
        2.4.3 上、下斜坡
        2.4.4 不同运动步态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的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
    3.1 前言
    3.2 总体设计要求
    3.3 假肢膝关节双摇杆结构
        3.3.1 假肢膝关节结构选择
        3.3.2 假肢膝关节的瞬心轨迹优化
    3.4 假肢膝关节磁流变阻尼器
        3.4.1 磁流变阻尼器的工作原理与计算模型
        3.4.2 磁流变阻尼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3.4.3 优化后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假肢膝关节及其构成的下肢假肢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
    4.1 前言
    4.2 运动学建模
        4.2.1 下肢假肢运动学模型
        4.2.2 膝关节运动学模型
    4.3 动力学建模
        4.3.1 膝关节动力学建模方法
        4.3.2 质心位置求解
        4.3.3 膝关节动态静力学建模
        4.3.4 动态静力学模型验证
    4.4 控制策略简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DAMS的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性能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及步骤
        5.2.1 仿真模型建立
        5.2.2 仿真步骤说明
    5.3 平地行走仿真及结果分析
        5.3.1 运动学分析
        5.3.2 动力学分析
    5.4 其他形式的运动状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8)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力-热多物理场模型及其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磁流变液技术及其应用
    1.2 MR阻尼器各物理场模型以及半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1.2.1 MR阻尼器的磁场模型
        1.2.2 MR阻尼器的(流体)力学模型
        1.2.3 MR阻尼器的传热模型
        1.2.4 MR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MR阻尼器磁-力耦合的分布参数模型
    2.1 引言
    2.2 MR阻尼器磁场的分布参数模型
        2.2.1 磁场的分布参数模型
        2.2.2 磁场模型的等效电路
        2.2.3 等效电路的计算方程及其求解
    2.3 磁-力耦合模型
        2.3.1 磁场模型和流体力学模型耦合
        2.3.2 分层数和阻尼力关系
    2.4 MR阻尼器响应时间试验研究
        2.4.1 响应时间试验方案设计
        2.4.2 试验数据与模型对比
    2.5 结论
3 MR阻尼器的传热模型
    3.1 引言
    3.2 基于控制体的MR阻尼器传热模型
        3.2.1 控制体的守恒方程
        3.2.2 传热模型的计算方程及其求解
    3.3 MR阻尼器温升试验研究
        3.3.1 温升试验方案设计
        3.3.2 试验数据与模型对比
    3.4 结论
4 基于物理模型的半主动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MR阻尼器物理模型的半主动控制算法
        4.2.1 MR阻尼器的物理模型建立
        4.2.2 基于物理模型的半主动控制算法
        4.2.3 几何参数对半主动控制效果影响的初步研究
    4.3 结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流变液及磁流变阻尼器研究概况
        1.2.1 磁流变液研究概况
        1.2.2 磁流变阻尼器研究概况
    1.3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思路
第2章 磁流变阻尼器结构设计
    2.1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分析
        2.1.1 磁流变阻尼器实现过程
        2.1.2 结构设计要求
    2.2 磁流变阻尼力计算分析
    2.3 电磁阀分析及设计
        2.3.1 电磁阀材料分析
        2.3.2 参数设计
        2.3.3 磁路分析与计算
    2.4 磁流变阻尼器主体结构参数分析及设计
        2.4.1 结构材料分析与选择
        2.4.2 结构参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磁流变阻尼器磁场仿真分析
    3.1 Ansofe Maxwell 仿真软件
    3.2 电磁阀仿真分析
        3.2.1 电磁阀设计可行性仿真分析
        3.2.2 电磁阀关键参数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流变阻尼器测试及分析
    4.1 装置制造工艺技术及装配要求
    4.2 磁流变阻尼器磁场检验
    4.3 测试平台简介
    4.4 硅油介质下的测试及分析
        4.4.1 测试方案
        4.4.2 回滞曲线分析
        4.4.3 测试结果分析
    4.5 磁流变液介质下的测试及分析
        4.5.1 测试方案
        4.5.2 测试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变形适应性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磁流变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MRE隔振器的研究进展
    1.4 MRE隔振器应用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DA-MRE的制备
    2.1 DA-MRE机理分析
    2.2 DA-MRE制备原理
    2.3 DA-MRE磁场仿真
    2.4 DA-MRE材料制备工艺
    2.5 固化磁场的分析
    2.6 MRE材料的微观结构
    2.7 本章小结
3 DA-MRE隔振器的设计
    3.1 MRE隔振器的分析
    3.2 MRE隔振器的工作原理
    3.3 DA-MRE隔振器磁路设计
    3.4 DA-MRE隔振器磁场有限元分析
    3.5 DA-MRE的动力学分析
    3.6 DA-MRE隔振器的整体结构
    3.7 本章小结
4 隔振实验平台搭建与性能测试
    4.1 实验系统简介
    4.2 实验系统的组成
    4.3 MRE隔振器的隔振测试
    4.4 DA-MRE隔振器隔振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磁流变阻尼器磁路设计与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磁流变阻尼器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D]. 邓英俊.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低频工况下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支座的双向力学性能研究[D]. 姚忆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结构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 李凌翀.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4)
  • [4]一种磁率控阶段式阻尼器的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D]. 朱少杰. 江苏大学, 2020(02)
  • [5]混合式磁流变隔振装置的性能研究[D]. 都胜元.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磁流变发动机悬置动态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D]. 杨玉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磁流变阻尼假肢膝关节的设计及动力学特性研究[D]. 罗启文.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
  • [8]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力-热多物理场模型及其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D]. 谢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9]磁流变阻尼器的结构设计及分析[D]. 韦战俊. 华侨大学, 2020(01)
  • [10]基于变形适应性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的性能研究[D]. 牟杰锋.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磁路设计与磁流变阻尼器性能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