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接种环孢素和供体脾细胞可延长小鼠心脏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门静脉接种环孢素和供体脾细胞可延长小鼠心脏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一、环孢霉素和供体脾细胞门静脉接种延长小鼠心脏移植存活(论文文献综述)

姚源源[1](2021)在《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背景: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作为近年来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小鼠心脏和胰岛的移植中可以诱导移植物的长期耐受。供体骨髓共移植是近年来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本实验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移植诱导耐受过程中引发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治疗效果。目的:本实验主要通过构建aGvHD的小鼠模型,初步探讨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对aGvHD的治疗效果,分析aGvHD靶器的炎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骨髓中B细胞、Breg细胞,T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首先通过Co-60γ射线对受体小鼠进行全身辐照预处理,随后将同种异基因骨髓与脾脏细胞移植入受体小鼠中,构建经典的aGvHD模型;治疗组注射抗CD45RB和抗TIM-1抗体进行免疫耐受诱导;监测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情况,并对小鼠aGvHD严重程度进行临床评分;通过流式检测受体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嵌合程度,B细胞,Breg细胞,T细胞,Treg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亚群,分析小鼠嵌合和炎症情况;通过HE染色对aGvHD的靶器官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非治疗组相比,抗体治疗组小鼠生存时间以及aGvHD临床评分并没有显着改善,抗CD45RB单独使用或与抗TIM-1抗体的联合使用对于骨髓移植诱发的aGvHD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辐照预处理严重破坏了受体淋巴细胞,因此受体内的淋巴细胞超过一半是源自供体小鼠,而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在诱导移植耐受的过程中依赖于B细胞的存在,因此受体B淋巴细胞的严重缺失可能是导致抗体诱导失败的重要原因;Breg细胞比例在抗体治疗组中虽然升高,但Treg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Treg对于缓解aGvHD症状有重要作用;aGvHD小鼠的皮肤、结肠和肝脏等靶器官受损情况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结论: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在心脏及胰岛移植中可以有效诱导移植耐受,而在骨髓移植引发的aGvHD中却没有显着疗效,这与预处理过程密切相关,清髓性的预处理方式使受体小鼠免疫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B淋巴细胞也严重缺失,这导致受体B细胞的急剧减少有关,另外Breg细胞发挥免疫耐受需要Treg细胞与其相互作用,因此治疗组Treg细胞的下降也会导致抗体的治疗失败。

陈默[2](2018)在《CD47在实体器官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背景:器官移植,通过将结构和功能相对完好的供体器官转移到受者体内使其进一步发挥作用,目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病人最直接也最有效的临床手段。然而移植术后,出现移植物排斥反应,供体功能出现异常,甚至衰竭,最终导致移植失败。手术过后,通过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抑制患者体内对供体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但长期服用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寻找能够有效诱导受体产生对供体的免疫耐受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CD47是一类广泛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其在调节细胞生存与功能方面发挥多重作用,通过与信号调节蛋白α(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α,SIRPα)相连,向巨噬细胞发出“别吃我”的信号,使机体细胞免于吞噬。利用猪到小鼠的异种移植进行异种造血细胞移植发现,供体CD47不能与受体巨噬细胞的SIRPα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异种细胞的排斥。然而表达小鼠CD47的猪细胞,无论体内还是体外,都能受到小鼠巨噬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免于吞噬。预先对受体输注供体特异性造血细胞发现,供体CD47表达的缺失能够激活固有免疫反应并最终导致移植细胞排斥,说明CD47在细胞移植中对移植物起到保护作用。然而在实体器官移植中,CD47对于移植物是否像细胞移植一样对供体起到保护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肝脏被视为人体最大的免疫耐受器官,其中的间充质细胞与非间充质细胞都可能和免疫耐受的诱导相关。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中,预先输注供体特异性肝细胞可以使移植供心长期存活,诱导免疫耐受。然而在小鼠模型中,供体来源肝细胞的预先输注是否能够诱导产生免疫耐受,供体细胞上CD47又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目前仍不清楚。实验目的:探索CD47在实体器官移植免疫中所发挥的作用,寻找更为有效地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实验方法:(1)利用CD47表达缺失小鼠,通过小鼠心脏或皮肤移植,术后观察移植物生存期,并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供体CD47的缺失分别在同系以及MHC分子错配的同种异体之间对于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所发挥的作用。(2)使用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表达缺失小鼠,通过小鼠心脏或皮肤移植,观察移植物生存时间并通过组织学验证,探索CD47-TSP1通路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3)使用心脏移植模型,预先给予受体供者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脾内输注,分别观察在同系、同种异体以及异种中移植供心的生存期是否延长,并通过组织学染色加以证实。实验结果:(1)利用CD47 KO小鼠以及小鼠皮肤或心脏移植模型,我们发现,当同系之间以及MHC-Ⅰ分子错配时,供体CD47 KO组与对照组的移植物均能不发生排斥并长期存活。然而在MHC-ⅠI分子错配甚至MHC-Ⅰ/II分子错配时,供体CD47KO一组移植物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组织学检查发现当对照组出现排斥时,实验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轻于对照组。在使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全错配小鼠时,供体CD47 KO与对照组并无差别,移植供心迅速排斥;给予受体抗CD8抗体,CD47 KO的供心发生排斥,与对照组生存期相似;使用半乳糖基转移酶敲除(α1,3-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 knockout,Gal T-KO)小鼠,发现供体CD47 KO可以延长移植供心的生存时间。(2)利用MHC-Ⅰ/II分子错配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发现给予抗受体TSP1抗体可以对移植物起到保护作用;使用TSP1 KO小鼠分别作为供体或受体,均发现心脏移植物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3)对要进行小鼠心脏移植的受体预先输注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移植物生存期延长;单次注射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 A)联合应用,心脏移植物的生存期没有进一步延长;雷帕霉素联合与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不能对移植供心起到保护作用;预先输注供体来源的CD47 KO小鼠的肝实质细胞,相比与野生型,移植供心排斥速度加快;MHC-ⅠI分子错配小鼠心脏移植中,预先输注供体来源的肝细胞可以使移植供心的存活时间延长,并且在术后4,7和14天均发现受体脾与肝脏中有供体来源细胞存活;利用大鼠-小鼠异种心脏移植模型,发现预先输注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后移植供心迅速发生排斥,组织学染色提示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结论:(1)同基因和MHC-Ⅰ分子错配的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中,供体CD47表达的缺失不能诱导排斥反应;在MHC-ⅠI和MHCI/II分子错配的小鼠移植中,供体CD47表达缺失能够对移植物起到保护作用;在同基因小鼠心脏移植中,供体CD47表达缺失抑制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2)TSP1加速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全错配移植物发生排斥。(3)预先输注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可以对器官移植物起到保护作用;供体肝实质细胞CD47表达缺失不能延长小鼠移植物存活时间。

蓝旭[3](2018)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器官移植是包括心脏、肝脏、肾脏等在内的多种实体器官衰竭或先天性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术前准备的不断完善、手术技术的日臻成熟、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逐渐完备,移植器官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但是,随着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其所导致的相应副作用也逐渐展现,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过度所引起的感染、肿瘤发生,及免疫抑制不足所引起的器官排斥反应。因此,基于现状,需要寻求一种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方法。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MSC)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在诱导器管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明显,但由于MSC有创的获取方式、有限的增殖能力、及潜在的致瘤性和促进肿瘤发展的特性,均对其临床应用产生限制。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ndometrial regenerative cell,ERC)是由月经血中提取的间充质细胞样干细胞,具有成体干细胞表型及向三个胚层来源组织分化的特性,且其具有来源无创、获取量大、增值率高、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器官移植、炎症等模型中可发挥器官保护及抑制炎症反应作用。但对其联合方案是否能够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尚无相关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是一种在机体多种组织内表达的趋化因子,参与胚胎发育、炎症反应、免疫监视、组织稳态、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能够大量分泌SDF-1。且其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人类与小鼠对其编码序列及蛋白质氨基酸排序上相同率达90%以上。因此,有必要对ERC分泌SDF-1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目的:证明ERC能够分泌SDF-1;探讨人源性ERC及其分泌的SDF-1体外对小鼠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及ERC联合雷帕霉素治疗方案是否能够诱导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以及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体外分离、培养ERC,观察其生长形态、进行细胞鉴定、测定培养基中其分泌的SDF-1浓度。第二部分,将ERC同小鼠脾脏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RC及分泌的SDF-1对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ol-DCs)、M2型巨噬细胞(macrophage type 2,M2)、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形成的影响。第三部分,体内实验,建立小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模型,观察ERC及联合雷帕霉素是否能够诱导心脏移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及对脾脏中免疫细胞影响;并通过应用SDF-1受体阻滞剂AMD3100探索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成功分离、培养ERC,且培养第三、四代细胞分泌SDF-1量较大,分别为11831.827±341.042pg/ml及10820.150±530.024pg/ml,可用于后续实验。第二部分,ERC能够诱导小鼠脾脏细胞各群向Tol-DCs、M2、Tregs、Bregs细胞分化,且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作用。第三部分,在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模型中,ERC能够减轻排斥的严重程度,延长移植心脏生存期;其与雷帕霉素联合方案可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主要通过减少移植心脏内CD4+T细胞、CD8+T细胞及供体反应性IgM、IgG抗体浸润,增加脾脏中免疫耐受性细胞如CD11c+MHC class IIlowCD86lowCD40lowDC(Tol-DC)、CD68+CD206+macrophage(M2)、CD4+CD25+Foxp3+T cell(Treg)、CD19+CD1dhighCD5highCD83lowIL-10highB cell(Breg)比例,降低脾脏中杀伤性免疫细胞如CD68+总巨噬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比例实现。且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作用。结论:人源性ERC及其与雷帕霉素联合治疗方案能够通过影响免疫细胞比例诱导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且ERC分泌的SDF-1在其中发挥作用。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4](2012)在《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模型后,进行BN大鼠对泡状棘球蚴感染Lewis(简称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观察Lewis大鼠感染泡球蚴后,免疫系统发生的变化对移植心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的发生机制。初步观察免疫抑制剂FK506、骁悉以及抗包虫药L-ABZ对感染泡球蚴大鼠移植心脏的疗效。方法:1)采用大鼠右下腹腔直接注射接种泡状棘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泡状棘球蚴感染的动物模型;2)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LEW大鼠为受体,Brown Norway(简称BN)大鼠为供体。将供心主动脉与肺动脉分别与受体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外静脉吻合;3)分别行BN大鼠对未感染泡球蚴LEW大鼠(即对照组,n=12)及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即实验组,n=12)异位心脏移植,术后观察异位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后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y)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排斥心肌组织内T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细胞流式检测法(FACS)分别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数量水平情况;4)建立BN大鼠对泡球蚴感染LEW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分组:将感染泡球蚴的LEW大鼠随机分为下列实验组:Group1BN→LEW (n=9):未治疗;Group2BN→LEW (n=9):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3BN→LEW (n=9):FK5061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4(n=9):FK5061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5BN→LEW (n=9):FK5061mg/kg/d、MMF20mg/kg/d;灌胃,每日一次;Group6BN→LEW (n=9):FK506lmg/kg/d、MMF20mg/kg/d、L-ABZ50mg/kg/d灌胃,每日一次。判断心脏排斥后,观察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移植心组织内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接种泡状棘球蚴LEW大鼠,用开腹肉眼、常规病理切片及间接ELISA法检测感染率。泡球蚴感染大鼠三个月后感染率约为85.0%;2)正式实验中同种异体组行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50例,术后100%复跳,3天存活率为96.0%,供心缺血时间均少于35分钟。同种异体移植心存活时间平均8天左右7.89±1.65d,病理检查可见典型排斥反应征象;同系移植组10例,移植心均存活至处死取材(6例>11天,4例>3个月后处死不再观察生存期)。同系移植组移植心脏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心肌损害;3)实验组(即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为16.17±3.19天,对照组(即未感染泡球蚴组)移植心存活时间7.92±1.93天,实验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两者有显着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移植心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平均分级为3.38级)与对照组(平均分级为3.79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心脏发生排斥反应后,实验组血清内IL-4水平为152.21±45.62ng/L高于对照组50.85±22.15ngm,而实验组血清内IFN-γ水平为12.35±1.02ng/L水平低于对照组42.63±4.15n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FACS流式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大鼠脾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为10.8%,高于对照组的6.1%,两组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4)除FK506+MM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较感染对照组有所延长外(16.11±8.04vs11.60±6.02,P≤0.05),其余各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未见延长(P>0.05)。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且L-ABZ与FK506+MMF可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结论:1)通过向实验大鼠右下腹腔注射泡球蚴悬浮液的方式建立大鼠泡球蚴感染模型是成功的,适用于大批量动物实验研究;2)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具有手术创伤小、供心缺血时间短等优点,简单实用,制模成功率高;3)泡状棘球蚴感染造成Th1/Th2向Th2类细胞因子偏移,并且可能通过介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导致大鼠异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延长,其可能是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4)单纯的L-ABZ不会影响移植物的存活;L-ABZ与FK506+MMF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

龚勇泉[5](201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小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的建立(中国国内首创)目的探讨如何建立稳定的小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方法雄性FVB小鼠随机分成供体和受体,采用自创的三套管法建立小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结果手术成功率在90%以上,冷缺血时间35.6±5.9mmin,热缺血时间25.3±7.2min,供肺准备时间21±5.6min,整个手术时间85±15min,术后受体存活时间达到30d以上,术后一月显微CT显示左肺野清晰,左支气管通畅,阻断小鼠右侧肺门前后,检测动脉血气,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术后一月病理学检查显示肺移植物结构基本正常,与正常右侧肺相似,肺泡通气功能良好。结论我们在大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自行摸索,独立地建立了成功的小鼠肺移植模型,与国外建立的该模型相比,我们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模型稳定的特点,这在国内属于首创,为肺移植的基础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应用生物发光技术活体监测小鼠肺移植排斥反应并评价环孢霉素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应用生物发光技术在体监测小鼠肺移植排斥反应以及评价抗排斥反应药物环孢霉素治疗效果的可能性。背景在体监测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当前,诊断排斥反应的金指标是活组织检验,该方法不仅具有侵袭性,而且还可能造成样本误差。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采用生物发光显像技术活体监测肺移植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使用该方法评价不同剂量抗排斥反应药物环孢霉素的治疗效果。方法及结果采用表达生物荧光素酶-绿色荧光蛋白(Luc-eGFP)的转基因L2G85小鼠(H-2q)作为供体,Balb/c(H-2d)或FVB(H-2q)小鼠作为受体,建立小鼠左肺原位肺移植模型。定期检测供体肺散发的生物荧光信号强度。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实验动物,取出供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所有肺移植物均在移植后7天左右排斥,生物荧光信号强度(BLI)在7天左右下降到基础值的5%以下(1.35±0.1%),到移植后2周,移植物生物荧光信号降到背景水平。相反在同基因移植FVB受体小鼠内,生物荧光信号强度在2周仍然超过基础强度的80%(89.6±4.5%)。我们同时使用不同剂量环孢霉素,抑制同种异体小鼠肺移植物的排斥反应,10mg/kg/d、20mg/kg/d和30mg/kg/d,生物荧光信号结果显示,移植术后28天,20mg/kg/d组生物荧光信号强度与基础值相比,远大于10mg/kg/d组(41.05±4%VS14.87±3%,P<0.05),但是和30mg/kg/d组没有很明显的区别(41.05±4%VS44.49±4%,P>0.05)。结论生物荧光显像技术能可靠地活体连续监测小鼠肺移植排斥反应,并能监测环孢霉素的免疫抑制效果,将来临床上可以应用该策略,有利于建立个体化的抗排斥反应治疗方案。第三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静脉注射后,该细胞大量滞留在肺内,滞留在肺内的细胞是否能够抑制肺移植排斥反应呢?本实验将对此展开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到肺内的情况。1X106L2G85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分别注射至正常组、假手术组以及肺移植组小鼠体内,通过监测生物荧光信号强度来追踪细胞的存活情况(n=5/组)。第二部分,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同种异基因肺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使用L2G85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和环孢霉素治疗组(n=20/组),对照组接受PBS100ul尾静脉注射,共5天;细胞治疗组接受FVB小鼠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注射,1×106/d,共5天;环孢霉素组接受环孢霉素20mg/kg/d腹腔注射直到实验终末时间点。移植术后第7天,处死部分实验动物,切取肺移植物,流式细胞检测移植术后移植肺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中CD4+FOXP3+Treg以及CD8+IFN-γ+Tc的比例;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变化;切取受体脾脏,分离脾细胞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检测移植受体的免疫反应类型。部分实验动物定期检测供体肺散发的生物荧光信号强度直至移植后第21天。结果第一部分实验,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肺移植组中,小鼠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生物荧光显像提示早期细胞主要滞留于肺内,左右肺内细胞信号强度基本相同,24h后左右肺内细胞信号强度在三组中均急剧降低,肺移植组左肺下降幅度最小,肺移植组右肺以及假手术组下降幅度其次,正常组下降幅度最大,第三天,除肺移植组左肺可以检测到较强荧光信号外,其他组以及肺移植组右肺,荧光信号强度均降到背景水平;第二部分实验,在移植术后第7天,与基础值对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生物荧光信号强度与环孢霉素组相近,差异没有显着性(66.7±8% vs 63.9±4.5%)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较PBS组生物荧光信号强,差异有显着性(66.7±8% vs 1.62±0.4%)P<0.05,在术后14天,PBS组信号降到背景水平,细胞移植组和环孢霉素组荧光信号强度相似,分别为基础值的(42.3±3.5 vs 46.6±5.4%),细胞移植组和环孢霉素组相比,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细胞治疗组、环孢霉素组与PBS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是到术后21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荧光信号显着降低,略强于背景水平,为基础值的0.21±0.5%,环孢霉素组荧光信号为基础强度的41.64±3.5%,差异有显着性,P<0.05。移植术后第7天肺移植物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和环孢霉素治疗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肺泡通气功能良好,但是PBS组显示肺泡塌陷,肺泡间隔增厚,肺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在术后第7天,供肺移植物浸润淋巴细胞中,MSC细胞治疗组CD4+FOXP3+Treg所占比例显着高于PBS组(32.04±2.5%VS15.5±1.7%)P<0.05。CD8+IFN-y+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PBS组(27.6±1.4% VS 55.2±6.7%)P<0.05。酶联免疫斑点实验结果显示,IFN-γ斑点在三组中分别为:PBS组404±35/106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200+23/106细胞,环孢霉素组为196±26/106细胞,IL-4斑点在三组中分别为:PBS组为38.7±5.4/106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为75±10/106细胞,环孢霉素组为18±2.9/106细胞。结论在此实验中,我们证实了,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细胞早期主要滞留在肺内,此后细胞在肺内的荧光信号急剧降低,但是机械通气和肺移植均可以增加细胞在肺内的植入。多剂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抑制肺移植排斥反应,其机制与该细胞诱导调节T细胞的形成,抑制Th1免疫反应,诱导Th2免疫反应有关。这对于将来应用此治疗策略于临床器官移植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刘潇聪[6](2010)在《CTLA4Ig基因修饰人肝细胞株L02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移植是治疗肝衰竭和代谢性肝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对于肝脏移植,肝细胞移植具有来源较广、费用相对低廉、创伤较小等优点,可提供暂时性肝功能支持,为肝脏重建创造机会。但同肝移植一样,排斥反应影响移植肝细胞的长期存活和远期疗效。目前解决排斥反应的主要策略是使用免疫抑制剂,但此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需长期甚至终身使用,且增加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在此背景下,诱导移植物免疫耐受成为研究热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4-immunoglobulin, CTLA4Ig)是CTLA4分子胞外功能区与免疫球蛋白IgG恒定区相结合的融合性可溶性蛋白,可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竞争性结合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表面的B7分子,阻断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通路,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耐受。大量实验已经证实CTLA4Ig可以有效抑制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肝细胞移植中应用CTLA4Ig同样被证实可有效诱导免疫耐受。其主要应用方法为CTLA4Ig蛋白的全身应用或各种载体介导CTLA4Ig基因的全身转染。但此类方法同全身使用环孢霉素等传统免疫抑制剂一样,可能干扰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并导致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携带CTLA4Ig基因,在体外转染正常人肝细胞株L02,使L02细胞表达具有免疫抑制生物学活性的CTLA4Ig,以期建立一种通过移植肝细胞自身表达CTLA4Ig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一、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转染的L02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重组人CTLA4Ig腺病毒载体(Ad-CTLA4Ig-EGFP)转染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肝细胞株L02,观察转染效率、转染后L02细胞对CTLA4Ig的表达以及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自转染后6小时开始L02细胞内可见绿色荧光表达,48-72小时荧光强度达峰值,可持续较强表达2周,随后逐渐衰减,28天时尚余微弱荧光;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重复感染度MOI为600时,转染效率约为88.0%;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提示转染后L02细胞胞浆内有大量CTLA4Ig表达,且可分泌至细胞外。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检测转染后1周时上清中CTLA4Ig浓度达峰值,约为(16.55±1.20)ng/ml。2.经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发现转染后初期细胞生长速度稍减慢,但无统计学意义;经检测培养上清中尿素含量,发现转染后L02细胞合成分泌尿素的能力较转染前明显升高(P<0.01)。二、CTLA4Ig基因修饰的L02细胞(CTLA4-L02)体外、体内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1. CTLA4-L02与SD大鼠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后,以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发现增值率明显受到抑制(P<0.05),抑制率约为36.8%;经CTLA4-L02抑制后的大鼠脾脏细胞再接受正常L02细胞刺激时仅发生轻度增殖,增值率明显低于接受Hela细胞刺激的脾细胞(P<0.01)。2.将CTLA4-L02经脾脏注射移植给行2/3肝叶切除术的SD大鼠,术后第3、4周检测鼠肝组织可见表达人白蛋白阳性的细胞存活,而注射生理盐水及正常L02细胞的对照组为阴性;检测术后1周的大鼠外周血发现:1)转染组大鼠(注射CTLA4-L02)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及激活的CD4+T细胞(CD4+CD69+T细胞)比例均较未转染组(注射L02细胞)降低(P<0.01);2)转染组大鼠外周血IL-2水平较未转染组低(P<0.01)。结论:1.腺病毒载体可介导CTLA4Ig基因高效率转染人肝细胞株L02,转染后的L02细胞可在胞浆内有效表达CTLA4Ig蛋白并分泌至细胞外,表达持续时间超过4周;而自身生物学特性并未受到明显负面影响。2.转染后的L02细胞在体外表现出明确的免疫抑制效应,可明显抑制异种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诱导自身发生免疫耐受,且这种耐受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原特异性;移植给大鼠后,可抑制大鼠CD4+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抑制IL-2的分泌,诱导自身在大鼠肝脏内的免疫耐受和存活。

张伟,毕研文,宋光民,张中明,桂鑫[7](2008)在《不同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供体脾细胞(SPC)与环磷酰胺(CP)联合预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组)、CsA组、SPC+CP组。CsA组心脏移植后予环孢霉素A(CsA)10mg/kg,SPC+CP组采用供体SPC和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术。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情况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CsA组、SPC+CP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分别为(7.2±2.4)、(15.8±4.3)、(30.4±10.7)天;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经SPC+PC预处理的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明显减弱。结论SPC和CP预处理可以诱导受体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期,效果优于CsA。

陈晓波[8](2007)在《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的受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延长协调性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Edmonton方案的出台,胰岛移植已成为一种使1型糖尿病患者摆脱胰岛素依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该方案要求每个受者至少要接受2个以上供体的胰岛才能恢复血糖正常,这更加剧了供体短缺,胰岛来源有限已成为当前胰岛移植的主要障碍。异种胰岛有望改善胰岛匮乏的局面,但其面临强烈的反应,目前抑制排斥反应的常用方法就是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但其为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有继发感染、肿瘤的危险。诱导抗原特异性耐受是器官移植中的理想策略,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主要由抗原识别“间接途径”激活的T淋巴细胞所介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反应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激发免疫应答或在诱导免疫耐受中DC起着枢纽作用,其功能主要与其成熟状态有关。未成熟DC能有效提呈凋亡细胞抗原并转向成熟。近期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 SOCS1)在抑制DC活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上调SOCS1的表达能抑制DC成熟,维持其耐受原性。本研究中,我们用SOCS1基因修饰的受体DC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然后于胰岛移植前7天注入受体,观察能否诱导T细胞耐受及延长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本研究分以下七部分:第一部分小鼠SOCS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目的:构建含小鼠SOCS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予以鉴定。方法:以pEF-FLAG-1/mSOCS1质粒为模版,PCR扩增SOCS1序列,PCR产物经AgeI和NheI酶切,再定向插入到AgeI和NheI酶切的pDC316-LacZa质粒中,获得穿梭质粒pDC316-SOCS1,经PCR、AgeI和NheI酶切及测序等鉴定后,用脂质体将穿梭质粒pDC316-SOCS1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F35共转染293细胞,经位点特异性重组获得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5F35-SOCS1,行PCR鉴定,经293细胞扩增、纯化制备高滴度病毒液,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PCR、酶切及测序证实穿梭质粒构建正确,PCR鉴定证实小鼠SOCS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正确,病毒的感染滴度为1.4×109 IU/ml。结论:成功构建了含小鼠SOCS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基因转染制备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的体外扩增、培养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 BM-DC)的方法,并从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功能方面予以鉴定。方法:分离小鼠骨髓中DC前体细胞,用5ng/ml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来扩增、培养小鼠BM-DC。培养体系分4天组和8天组组。培养第4天,收集疏松贴壁的细胞即为DC,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表型,通过抗原吞噬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来观察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培养所得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4天组所得细胞其表型为、MHCⅡlow、CD40low、CD86low,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而8天组所得细胞其表型为MHCⅡhigh、CD40high、CD86high,可显着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结论:用rmGM-CSF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小鼠BM-DC。第三部分SOCS1基因转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目的:研究SOCS1基因转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携带小鼠SOCS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小鼠DC,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DC中SOCS1的表达。用FCM检测DCs的细胞表型变化,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观察DCs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以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实验分为对照组、Ad-EGFP组、Ad-SOCS1组。结果:Ad-SOCS1组DCs中SOCS1表达明显,Ad-SOCS1组DCs中MHCⅡ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及Ad-EGFP组;Ad-SOCS1组DCs IL-12的分泌与对照组DCs无显着差别,在LPS刺激时,Ad-SOCS1组IL-12的分泌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Cs(P<0.05)。Ad-SOCS1组DCs对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而对照组及Ad-EGFP组DCs能明显激发T细胞增殖(P<0.05)。在MLR中,Ad-SOCS1组DCs明显抑制了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的分泌,而促进Th2类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P<0.05)。结论:SOCS1基因转染能抑制DCs成熟,诱导T细胞向Th2方向分化,是制备耐受性DCs的有效方法。第四部分SOCS1基因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负载大鼠凋亡脾细胞后的免疫特性研究目的:研究SOCS1基因修饰的小鼠树突状细胞负载大鼠凋亡脾细胞后的免疫特性。方法: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来诱导大鼠脾细胞凋亡,FCM检测细胞凋亡。将大鼠凋亡脾细胞(Apo-SCs)与SOCS1基因转染的小鼠DC(SOCS1-DC)共培养48h,以使SOCS1-DC负载Apo-SCs(SOCS1-Apo-SCs DC)。FCM检测DC负载Apo-SCs前后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通过初次MLR了解SOCS1-Apo-SCs 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SOCS1-Apo-SCs DC预致敏小鼠后行再次MLR,观察SOCS1-Apo-SCs DC能否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低反应性。结果:小鼠DC可有效吞噬大鼠Apo-SCs,负载大鼠Apo-SCs的DC(Apo-SCs DC)其表面MHCⅡ分子及共刺激分子明显升高,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而SOCS1-Apo-SCs DC其表面MHCⅡ分子及共刺激分子升高不明显,不能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再次MLR显示,SOCS1-Apo-SCs DC预处理的T细胞对与凋亡细胞同源的抗原产生低反应性。结论:SOCS1基因修饰的小鼠树突状细胞负载大鼠凋亡脾细胞后可诱导T细胞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第五部分大鼠胰岛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目的:对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优化,为下一步胰岛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胆总管逆行灌注胶原酶P溶液来消化大鼠胰腺,分离胰岛,采用不连续密度梯度Ficoll离心法纯化胰岛,观察胶原酶浓度、消化时间对大鼠胰岛分离结果的影响。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丫啶橙/碘丙啶染色鉴定胰岛细胞活率,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评价胰岛功能。结果:胶原酶浓度、消化时间对胰岛分离结果有重要影响。1mg/ml胶原酶P在37℃静止消化45分钟条件下,胰岛分离效果最佳,效果较其他酶浓度和消化时间条件下好(P<0.05),在此条件下分离的胰岛其纯度超过90%,胰岛细胞活率接近90%,胰岛体外培养3天后在低糖(2.8mmol/L)、高糖(16.7mmol/L)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0.67±0.14)μg/L/10islets,(5.44±0.09)μg/L/10islets,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刺激指数为8.25±1.87。结论:胶原酶浓度、消化时间影响胰岛分离结果,优化分离条件可改善大鼠胰岛分离结果,1mg/ml胶原酶P静止消化45分钟条件下胰岛分离效果较好。第六部分糖尿病小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的建立和疗效观察目的: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及大鼠对小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观察异种胰岛移植对小鼠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霉素(200mg/kg)来制备糖尿病小鼠模型,以非空腹血糖连续超过16.7mmol/L视为造模成功。将600个大鼠胰岛移植到糖尿病小鼠肾被膜下,观察异种胰岛移植物的功能,以非空腹血糖连续超过11.2mmol/L视为移植物被排斥,功能丧失,并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异种胰岛移植物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异种胰岛移植能使糖尿病小鼠血糖恢复正常,在无任何免疫抑制处理的情况下,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为6.50±1.05天,病理组织学检测证实,异种胰岛移植物被排斥。结论:成功建立糖尿病小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为研究异种胰岛移植排斥或耐受奠定了基础。第七部分SOCS1基因修饰的受体树突状细胞负载供体凋亡细胞延长协调性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的受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协调性异种胰岛移植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建立Lewis大鼠对C57BL/6小鼠肾被膜下异种胰岛移植模型。胰岛移植前7天经尾静脉输注2×106个不同方法处理的受体DC来预处理受体小鼠,据输注DC的不同将实验分为6组:①对照组:单纯注射磷酸盐缓冲液;②DC组:单纯受体DC;③SOCS1-DC组:SOCS1基因转染的受体DC;④Apo-SCs DC组: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Apo-SCs)的受体DC;⑤SOCS1-Apo-SCs DC组:负载供体Apo-SCs且已转染SOCS1基因的受体DC;⑥无关第三供体组:SD大鼠为供体,余处理同第5组。观察各组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非空腹血糖低于11.2mmol/L视为血糖正常,血糖连续2天高于11.2mmol/L视为移植物排斥,功能丧失。结果:对照组、DC组、SOCS1-DC组、Apo-SCs DC组、SOCS1-Apo-SCs DC组及第三供体(SD)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6.50±1.05天、6.14±1.57天、6.67±1.03天、4.86±1.35天、17.29±4.54天、6.17±1.17天,SOCS1-Apo-SCs DC组存活时间明显比其他各组长(P<0.01)。术后7天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SOCS1-Apo-SCs DC组排斥反应明显较其他各组轻,该组移植物胰岛素染色明显较其他组强,提示移植物功能较好。结论:SOCS1基因修饰的受体DC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可延长协调性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总结转染SOCS1基因能抑制DC成熟,SOCS1基因修饰的受体DC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可诱导T细胞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并能延长协调性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

杨晓剑[9](2007)在《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器官移植对许多终末期疾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但器官移植导致的排斥反应是影响其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为了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目前需要病人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然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除了会引起免疫抑制剂本身的毒副作用(诸如升高血压、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外,也可引起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从而影响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受者的长期存活率。若能造成移植宿主对移植抗原的免疫耐受状态或低免疫应答状态,同时保持对其它抗原免疫应答的反应能力是器官移植领域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同种器官移植后,产生抗同种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主要是因为受体免疫系统识别供体不相容的MHC抗原,引起免疫应答,触发了同种排斥反应的结果。其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在排斥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灭活后作为T细胞疫苗免疫,可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或免疫低反应性。T细胞疫苗(T Cell Vaccine,TCV)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灭活的致病性T细胞。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保持了活化致病性T细胞的免疫特征。研究证明,把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导致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制备成TCV,免疫动物后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致病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可以消除或减轻这些细胞的致病作用或反应能力,表现为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和诱导同种移植物质延长存活。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中危害最严重、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并发症,我国糖尿病病人中糖尿病肾病总发生率为47.7%。尤其以I型糖尿病病人为主。若I型糖尿病病程过20年,10%会有肾病,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是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唯一有效途径。1966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Kelly和Lillehei成功实施了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根椐全美器官分配网络(UNOS)和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PTR)记录,胰腺移植的总数正不断的增加,从1966年12月至2002年10月,总数达18843例,其中绝大多数在美国(13951例)。自1987年到2002年,UNOS报道的13330个胰腺移植病例中,其中78%采用SPK。迄今为止,SPK被公认为治疗I型糖尿病( IDDM)并发尿毒症的最理想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使得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不断提高。本课题旨在研究T细胞疫苗是否能够诱导胰肾联合移植时的免疫耐受,为临床提高胰肾联合移植的成功率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首先制备了T细胞疫苗并对其进行功能鉴定。实验选用近交系AS大鼠、SD大鼠和Wistar大鼠,利用AS大鼠和SD大鼠分离脾细胞后免疫Wistar大鼠,分离Wistar大鼠的脾细胞。在体外用ConA将其活化,使其表达多种活化受体,从而增强其抗原性,然后用丝裂霉素处理,灭活后制成T细胞疫苗。实验表明两种T细胞疫苗免疫Wistar大鼠后,都能够诱导脾细胞对ConA诱导的增殖能力低下,表明T细胞疫苗免疫后引起一定程度的T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部分解释了T细胞疫苗作用的抗原非特异性;T细胞疫苗能够诱导针对同种抗原发生免疫耐受,该效应既具有特异性,也有非特异性效应;T细胞疫苗能够诱导外周血T细胞发生凋亡,使CD4/CD8比值减小。建立稳定可靠的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对于进行胰肾联合移植的生理及免疫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鼠由于基因型恒定,可利用纯系品种建立模型,证明模型稳定、可行,再用同种异体大鼠进行理论探索。因此大鼠是较理想的胰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的实验动物。我们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基础上建立了大鼠胰肾联合移植模型,术后生化指标、病理结果均正常。手术成功率为76%,为以后的免疫耐受试验奠定了基础。我们建立的大鼠胰肾联合移植模型采用了改进的血管吻合技术,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并缩短了手术时间。采用的胰液肠内引流术式更合乎生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利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工作基础,制备同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疫苗,接种给胰肾联合移植受体大鼠,通过不同实验分组于不同时点进行免疫接种,以观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建立及排斥发生情况。我们用T细胞疫苗对同种异基因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进行了治疗,实验中设立了免疫抑制剂FK506作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T细胞疫苗可部分抑制CD4和CD8细胞的比值增高,能够降低移植排斥反应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并且能够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下调选择素的表达。根据现有的实验结果判断,我们认为T细胞疫苗对于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因而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制作了T细胞疫苗,经验证明具有一定的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并利用制作的T细胞疫苗观察了其对大鼠胰肾联合移植过程中免疫耐受的诱导,结果表明T细胞疫苗能够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希望今后在临床胰肾联合移植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

武强[10](2006)在《树突状细胞诱导供体脾淋巴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预防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目的:掌握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制作方法,结合国内外报道,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时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材料和方法:应用Kamada“二袖套法”行大鼠肝移植,在既往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对供肝切取、灌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和缩短无肝期等方面进行改进,熟练实验操作。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20例,并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环孢霉素A处理组(CsA,5mg/kg)各10例,以wistar→Wistar同系移植组1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 结果:供体手术时间29.6±5.2min,供肝修整时间20.1±3.3min,受体总手术时间45.7±5.9min,受体无肝期17.2±2.4min,肝上下腔静脉缝合时间10.5±2.2min,手术成功率93.3%。排斥反应组大鼠术后逐渐出现黄疸、腹水等表现,肝功能进行性恶化、最终出现肝功能衰竭症状而死亡,生存期5~15天,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对照组和CsA治疗组大鼠均存活1月以上。术后第7天排斥反应组血清IFN-γ、IL-4水平显着升高,而应用CsA治疗组血清IFN-γ和IL-4水平处于低水平。 结论:对大鼠肝移植技术进行改良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以SD大鼠

二、环孢霉素和供体脾细胞门静脉接种延长小鼠心脏移植存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孢霉素和供体脾细胞门静脉接种延长小鼠心脏移植存活(论文提纲范文)

(1)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1.2 移植物抗宿主病
        1.2.1 GvHD的诱发过程
        1.2.2 aGvHD模型的构建
        1.2.3 GvHD的治疗方案
    1.3 抗 CD45RB和抗 TIM-1 抗体
    1.4 Breg在免疫耐受及GvHD中的作用
        1.4.1 Breg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
        1.4.2 Breg在 GvHD中的调节作用
    1.5 Treg在免疫耐受及GvHD中的作用
        1.5.1 Treg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1.5.2 Treg在 GvHD中的作用
    1.6 Breg与 Treg在免疫耐受中的相互作用
    1.7 CD3+CD4+T 细胞与CD3+CD8+T 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1.8 研究意义及贡献
    1.9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3 实验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受体小鼠移植前预处理
        2.2.2 实验小鼠分组情况
        2.2.3 供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提取
        2.2.4 供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移植
        2.2.5 抗 CD45RB和抗 TIM-1 抗体的治疗方法
        2.2.6 aGvHD临床评分
        2.2.7 受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流式检测
        2.2.7.1 受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提取
        2.2.7.2 细胞表面染色及上机
        2.2.7.3 胞内染色及上机
        2.2.8 靶器官的切片和HE染色
        2.2.9 统计学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两种辐照预处理方法的探索
    3.2 生存情况分析
        3.2.1 生存结果分析
        3.2.2 aGvHD模型的临床评分
        3.2.3 aGvHD模型小鼠的表型变化
    3.3 受体小鼠的骨髓和脾脏流式检测结果
        3.3.1 供体淋巴细胞嵌合情况
        3.3.2 B淋巴细胞的流式结果
        3.3.3 T细胞的流式结果
        3.3.3.1 T细胞和Treg细胞的流式结果
        3.3.3.2 CD3+CD4+,CD3+CD8+T细胞的流式结果分析
    3.4 HE染色结果
        3.4.1 肝脏组织
        3.4.2 结肠组织
        3.4.3 皮肤组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CD47在实体器官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CD47概述
    1.2 CD47配体的相互作用
        1.2.1 CD47与TSP1
        1.2.2 CD47与SIRPα
        1.2.3 CD47与整合素
    1.3 CD47与基质细胞
        1.3.1 炎症与免疫反应
        1.3.2 血管生成
    1.4 CD47与肿瘤
        1.4.1 肿瘤细胞的增殖
        1.4.2 肿瘤细胞的凋亡
        1.4.3 肿瘤细胞的迁移
        1.4.4 肿瘤细胞的粘附
    1.5 CD47与心血管疾病
    1.6 CD47与移植
第2章 供体CD47的表达在小鼠血管化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器械
        2.2.3 试剂与耗材
        2.2.4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麻醉与镇痛
        2.3.2 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
        2.3.3 小鼠皮肤移植
        2.3.4 病理切片和组织学HE染色
        2.3.5 小鼠脾细胞制备
        2.3.6 MACs磁珠分选小鼠脾脏细胞
        2.3.7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
        2.3.8 小鼠CD8T细胞去除
        2.3.9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分离
        2.3.10 流式细胞检测
        2.3.11 GalTKO小鼠天然抗体的诱导
        2.3.12 血清制备
        2.3.1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3.14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在同系小鼠心脏移植中,供体CD47表达的缺失不能诱导排斥反应
        2.4.2 供体CD47表达的缺失在MHC-Ⅰ分子错配小鼠心脏移植中不能诱导排斥反应
        2.4.3 供体CD47表达的缺失在MHC-Ⅰ分子错配小鼠皮肤移植中未加重排斥反应
        2.4.4 供体CD47的缺失在MHC-Ⅱ分子错配小鼠移植排斥中起到保护作用
        2.4.5 供体CD47的缺失保护了MHC-Ⅰ/II分子错配小鼠的心脏移植排斥反应
        2.4.6 在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全错配小鼠心脏移植中,移植物发生排斥,但供体CD47表达的缺失并未进一步加剧排斥反应
        2.4.7 供体CD47表达的缺失不通过介导CD8 T细胞降低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2.4.8 CD47的缺失抑制了同系小鼠心脏移植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2.4.9 供体TSP1的表达缺失使MHC-Ⅱ分子错配小鼠心脏移植中供心的排斥加速
        2.4.10 MHC-Ⅰ/II分子错配小鼠心脏移植中,TSP1抗体可以改善供体移植物生存期
        2.4.11 受体TSP1的表达缺失对MHC-Ⅱ分子错配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起保护作用
    2.5 讨论
第3章 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诱导免疫耐受及CD47表达的作用与意义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器械
        3.2.3 试剂与耗材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鼠麻醉与镇痛
        3.3.2 鼠肝实质细胞分离与纯化
        3.3.3 肝实质细胞脾内输注
        3.3.4 腹腔异位心脏移植
        3.3.5 病理切片和HE染色
        3.3.6 冰冻切片和封片
        3.3.7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可以延长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全错配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
        3.4.2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全错配小鼠心脏移植中,单次注射环孢霉素A与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联合应用不能进一步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3.4.3 雷帕霉素与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联合应用不能延长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全错配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
        3.4.4 CD47表达缺失的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不能延长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全错配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
        3.4.5 MHC-Ⅱ分子错配小鼠心脏移植中,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可以延长小鼠移植物存活时间
        3.4.6 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后可以在受体肝脏与脾脏内存活14天以上
        3.4.7 大鼠-小鼠异种心脏移植中,供体来源的肝实质细胞输注加速小鼠移植物排斥反应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子宫内膜再生细胞培养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检测
    1.1 材料和方法
        1.1.1 ERC的提取、培养
        1.1.2 ERC形态观察及表型鉴定
        1.1.3 细胞培养基留取
        1.1.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SDF-1含量
        1.1.5 主要仪器耗材
        1.1.6 主要实验试剂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ERC培养及形态
        1.2.2 ERC的鉴定
        1.2.3 SDF-1定量检测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介导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诱导脾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ERC悬液制备
        2.1.2 小鼠脾脏细胞悬液制备
        2.1.3 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
        2.1.4 流式细胞术
        2.1.5 主要仪器耗材
        2.1.6 主要实验试剂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SDF-1介导ERC体外诱导Tol-DC产生
        2.2.2 SDF-1介导ERC体外诱导M2巨噬细胞产生
        2.2.3 SDF-1介导ERC体外诱导Treg细胞产生
        2.2.4 SDF-1介导ERC体外诱导Breg细胞产生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介导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联合方案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体内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建立
        3.1.3 分组及治疗
        3.1.4 标本取材
        3.1.5 组织病理检测
        3.1.6 流式细胞术
        3.1.7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3.1.8 主要仪器耗材
        3.1.9 主要试剂
        3.1.10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延长心脏移植物生存期
        3.2.2 ERC+雷帕霉素联合方案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
        3.2.3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减轻心脏移植物病理改变
        3.2.4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减轻心脏移植物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3.2.5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减轻心脏移植物急性细胞排斥反应
        3.2.6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诱导Tol-DC增多
        3.2.7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诱导总巨噬细胞减少及M2巨噬细胞增多
        3.2.8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诱导T细胞减少
        3.2.9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诱导Treg细胞增多
        3.2.10 SDF-1介导ERC及ERC联合方案诱导体内Breg细胞增多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SDF-1/CXCR4生物学轴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建立Lewis大鼠泡状棘球蚴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泡球蚴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1.3 感染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Cuff技术建立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设备及材料
        1.3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图表附录
第三部分 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FK506+MMF方案联合阿苯哒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心脏移植的疗效观察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第一部分 小鼠原位左肺移植模型的建立(中国国内首创)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二部分 应用生物发光技术活体监测小鼠肺移植排斥反应并评价环抱霉素的治疗效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鼠肺移植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生物发光技术活体监测小鼠肺移植排斥反应并评价环抱霉素的治疗效果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以及在美国的经历

(6)CTLA4Ig基因修饰人肝细胞株L02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简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CTLA419 基因修饰人肝细胞株L02 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腺病毒介导CTLA419 基因转染L02 细胞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TLA4-L02 细胞体外、体内诱导免疫耐受的活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TLA4Ig 诱导的免疫耐受及其在肝移植/肝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不同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材料
    1.2 方法
        1.2.1 脾细胞悬液的制备
        1.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1.2.3 心脏移植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术后移植心脏观察
    2.2 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2.3 各组终末期移植心脏大体变化
    2.4 各组移植心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3 讨 论

(8)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的受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延长协调性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语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SOC51 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及鉴定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OC51 基因转染对小鼠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SOC51基因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负载大鼠凋亡脾细胞后的免疫特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大鼠胰岛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糖尿病小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的建立和疗效观察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SOC51基因修饰的受体树突状细胞负载供体凋亡细胞延长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9)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T 细胞疫苗的制备及功能鉴定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 细胞疫苗诱导胰肾联合移植免疫耐受后的实验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10)树突状细胞诱导供体脾淋巴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预防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DC诱导供体脾淋巴细胞对肝移植受体肝癌复发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环孢霉素和供体脾细胞门静脉接种延长小鼠心脏移植存活(论文参考文献)

  • [1]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D]. 姚源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CD47在实体器官移植免疫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陈默. 吉林大学, 2018(04)
  • [3]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子宫内膜再生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研究[D]. 蓝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4]泡状棘球蚴感染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保护作用[D]. 龚勇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6]CTLA4Ig基因修饰人肝细胞株L02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刘潇聪.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4)
  • [7]不同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J]. 张伟,毕研文,宋光民,张中明,桂鑫.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8(07)
  • [8]负载供体凋亡脾细胞的受体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延长协调性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D]. 陈晓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9]T细胞疫苗诱导大鼠胰肾联合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D]. 杨晓剑.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4)
  • [10]树突状细胞诱导供体脾淋巴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预防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实验研究[D]. 武强. 天津医科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门静脉接种环孢素和供体脾细胞可延长小鼠心脏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