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里接见钱其琛外长

在马里接见钱其琛外长

一、在马里接待钱其琛外长(论文文献综述)

刘恋[1](2018)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安理会或大会通过决议创建的、并由秘书长指挥的、使用武装的和非武装的军事人员包括警察部队和文职人员、从事解决国际冲突、恢复或维持国际和平的一种集体行动。联合国维和行动创立于1948年,迄今已有70年历史。70年来,国际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内涵也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军事性维和使命,发展演变为具有军事和民事等多重任务在内的综合性使命,由维护和平发展到建设和平,由制止冲突发展到人道主义救援,等等,成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为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平息战乱国家冲突、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中国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签字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1971年中国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由此开始参加联合国事务,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同年,中国首次派遣20名文职官员参加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拉开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本论文在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历程考察的基础上,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及中国加入联合国维和特委会为时间起点,分析论述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及其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贡献,中国参与维和行动对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意义。围绕这一论题,除导论外,论文分五个部分展开分析论证。第一部分探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缘起及发展。通过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维和行动经历了从冷战时期到冷战后时代的发展,当今联合国维和行动,在维和数量、维和职能、维和规模及手段等方面,都是冷战时期难以企及的。毫无疑问,维和行动对遏制冲突、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了独特而重大作用。第二部分论述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程。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事务,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经历了观望、审慎参与、有限参与到全面扩大参与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论述了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目前中国参与维和的区域扩大,参与维和的领域多元,参与维和行动的人员也多样化。在以上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第三部分从国际视角阐述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护了《联合国宪章》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宗旨和原则,提高了联合国权威,维护了地区和平与安全,帮助战乱国家实现社会稳定和战后重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第四部分则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中国具有的意义。分析论证通过联合国参与维和行动,彰显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展示中国蓝盔“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同时,维护了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环境。第五部分对未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提出了对策思考。鉴于中国加大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力度,并广泛参与了联合国维和行动,本文从如何提高中国在联合国维和问题上的话语权、中国如何审时度势参与维和行动、如何不断提高参与维和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思考。

李景然[2](2017)在《巴以和谈与国际社会促谈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巴以和谈在传统的“零和思维”及其路径依赖下已陷入“以暴制暴”的安全困境,并成为全球治理的难题之一,但也是考验国际社会各行为体全球影响力的“试金石”。本论文以巴以和谈为研究对象,在全球治理的理论视阈下从国际组织、主权国家两个层面来考察联合国、美欧、俄罗斯及中国等国际社会多方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尤其致力于巴以冲突难题治理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联合国的受制型促谈模式、美欧的主导型促谈模式、俄罗斯的务实型促谈模式等在政策立场、机制建设和项目运作方面之异同、评估了这三类促谈模式对巴以和谈进程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旨在彰显中国促谈模式之于国际社会合力促谈所具有的建设性意义,并分析其在政策、制度与路径等方面的独特贡献,进而对进一步建设性地推动巴以和谈进程提出了对策建言,由此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逻辑关系。联合国受制型促谈模式是因为尽管关于巴以和谈进程出台了一系列决议、方案、政策,但因联合国促谈执行机制与决策力受制于美国的掣肘而实效低下、倍受牵制。美欧主导型促谈模式发挥的影响力不尽相同,欧盟倡导经济合作及提供援助,美国在立场、执行上对以色列的支持和援助明显具有倾向性。俄罗斯务实型促谈模式具有务实与灵活的“平衡器”特色,三类各自都对巴以和谈进程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却难以根治巴以冲突顽疾。因此,一个在政策理念、机制建设、行动方式上均有所创新与突破的全新促和模式的运用迫在眉睫。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梳理,本文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安全经济人文并举的中东和解新模式,在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中的“中国贡献”尤为独特且意义深远。中国建设型促谈模式的内涵包括政治上坚持“劝和促谈”、经济上坚持“援助合作”、人文上坚持“民心相通”,以及坚持“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促谈新路径。这不仅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也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抓手,更为中国参与治理全球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刘方平[3](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文中认为对外援助包含着深刻的价值意义,援助国提供的对外援助只是该国本身所秉持的价值理念的一种外化形式,由此产生出了不同的援助类型、方式和目标追求。中国的对外援助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理论来源,反映出中国援外深刻的价值内涵。改革开放以来,在“两个大局”、“两种挑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援外开启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在经历了数次援外改革以后,中国对外援助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援助理念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重视政治利益到重视经济利益转变;在援助原则上,平等互利四项原则成为中国援外的指导原则;在援助政策上,中国援外实现了由不附加任何条件到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转变;在援助治理体系上,中国援外建立了以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为主要归口机构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援助的方式上,优惠贷款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国援外新发展的引领下,中国对外援助实践逐渐进入到全方位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以亚洲、非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欠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为主,中国对外援助的领域大多集中在发展领域,在政治、安全等领域对受援国的援助相对较少,这也符合外交服务于经济的改革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援助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南南合作的深化。通过Eviews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知,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与受援国GDP增长、双边贸易额以及中国对受援国的投资都乘正相关。中国对受援国的援助也为维护自身利益带来帮助。例如,受援国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挫败国际反华提案等问题上给予中国宝贵的支持,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当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援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援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援外项目生态问题政治化、援助手段较为单一以及援助理念有待进一步升级等。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援助实践表明,中国应当继续坚持“援助+合作”的特色援外模式,它既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又有助于促进双边经济发展,推动南南合作进程。中国还应当加强援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构,进一步促进援外领域的平衡,提高援外宣传工作,提升中国在援外领域中的话语权,为增进中国整体国家利益服务。但是,中国需要理性看待援助作用的边界,它并不是万能的,不应当在主观层面将其功能予以夸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援外体系,与美国、日本、英国等OECD组织成员国以及苏联相比,中国援外表现出了互利共赢、治理规范、经济优先、卓有成效等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当在中国援外的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对外发展战略,这对中国援外来说,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一带一路”战略既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又可以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还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援外理论,提升中国在国际援助领域中的话语权。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强化援外的战略功能,使其承担起更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援外的有效性,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稳定的地缘安全环境?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援外带来的现实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援外需要做出战略调整。在微观层面,中国可以考虑设立中国国际开发合作署来统筹援外工作,将援助的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并适当增加军事、安全援助,丰富援外手段,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在中观层面,中国援外应当以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实现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分工;在宏观层面,中国应当升级援外理念,引领人类全面发展需求,带动沿线国家参与国际治理,促使国际秩序更加公平。

宋达[4](2013)在《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冷战后,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甚至出现数次危机,但之后都能化险为夷,最终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这是迄今为止冷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最显着的规律。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和“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以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把握两国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逐渐确定了发展中美关系的指导方针。相比之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始终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并依仗其实力掌握着中美关系变化的主动性。因此,研究美国对华政策有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本文试从影响美国对华政策错综复杂的因素中找到导致这一规律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其决策层是制定和实施对华政策的关键。本文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冷战后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四任六届政府决策层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包括信念体系(belief systems)和政治图式(political schema),从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层心理因素这一微观层次上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冷战后历任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的信念体系包括其主要成员(总统、副总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副国务卿、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主任、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和驻华大使等)的成长历程、宗教信仰、教育背景、职业生涯、政治思想和对华观点等,这是决策层制定对华政策的思想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主要采用建立在信息加工基础上的第二代认知结构理论——政治图式理论来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心理因素。图式是指“反映现实世界某些方面、围绕特定主题组织人们知识和设想并有助于理解和处理社会信息的一种心理框架或结构”。笔者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政治图式是“美国战略目标”、“美国经济利益”、“美国安全利益”和“美国价值观”四位一体组合构成的心理框架结构(老布什政府是除“美国安全利益”之外的三位一体组合)。历任决策层根据自身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对大量的涉及中国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些信息以中美互动关系(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经贸关系、台湾问题等)为核心,以国际局势的变化为基础(大国力量对比变化、大国关系和全球问题等),同时受到美国国内因素(外交决策机构、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等)和第三方因素(如美国的盟国、敌视国、国际突发事件等)的影响。涉华信息首先以表征(representation)的形式存在于决策层的大脑中。表征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与决策层既有的对华政策的政治图式相互作用。美国决策层以其政治图式作为干预变量,对所得到的表征进行加工,使其所做出的任何对华政策都符合其既有的政治图式;如果在对华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与政治图式不符之处,决策层用其政治图式重新检验并修正该政策,直至最终做出自认为正确的决策并付诸实践。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冷战后美国四任六届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的政治图式,找到其异同点尤其是共性,从微观层次上认清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对美政策。笔者发现,冷战后美国四任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均包括三个方面:美国战略目标(维护霸权)、美国经济利益(维护美国经济霸权、发展国内经济等)和美国价值观(包括自由、民主、人权等),从克林顿政府时期开始增加了美国安全利益(核不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势力、全球性问题等)的内容。相同点是“美国战略目标”在所有政治图式中都处于支配地位。其不同点是:随着国际局势和中美互动关系(尤其是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加之两党传统信念体系的不同,“美国经济利益”和“美国价值观”以及“美国安全利益”在维护其战略目标时的相对地位和优先次序有所调整,三者或四者由此形成以战略目标为支配地位的不同的关系组合。同时,历届政府决策层和国会中的对华强硬派与温和派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妥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修正了对华政策,表现在前三任政府的对华政策都由上任之初的对立或竞争转向后期的接触与合作。奥巴马政府有意识地避免了前三任的这种政策失误,但其第一届对华政策的发展趋势有矫枉过正之势。笔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防止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挑战其世界领导地位,同时从未放弃向中国推行美国的价值观。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历任决策层尤其是其中的强硬派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价值观普世性上存在认知偏差。事实上,中国的和平发展没有挑战美国世界霸权的意图,但有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美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世界主导性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霸权竞争和取代关系,而是合作与相互依存的关系;美国的价值观并不具有普世性,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很多国家与民族并不适用。美国决策层在这些方面的认知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当前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战略互信,即“战略互疑”呈上升趋势。中国制定对美政策时,要把握美国对华政策实质,同时避免自己对美国的认知偏差。让美国相信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仅要体现在中国对美政策和对外战略的宣传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增进互信,从心理上矫正美国决策层的认知偏差,在中美关系发展方向上形成共识。笔者认为中美双方应从根本问题上、长远发展和当前关系处理三个方面处理好中美关系: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相互尊重;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强化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减少对双方不利的竞争和不必要的摩擦;当前应着重管控分歧,考虑和照顾对方的需求和关切,彼此妥协,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中国应和美国共同努力探索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并积极推动与美国构建更加成熟的新型大国关系。

王凡[5](2008)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上)——吴建民在52届、53届人权会议上挫败西方反华提案的经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鹏对吴建民说:明年的人权会议就看你的了/1990年的反华提案挑起人权委员会内首次大国直接交锋/中国动议支持票连续三年递减,1995年未获通过,是吴建民履新时面对的严酷现实/1995年底,吴建民正式接到江泽民的主席令,结束在荷兰的大使工作,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王凡[6](2008)在《吴建民:我在日内瓦为祖国而战》文中研究表明吴建民,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官之一。1939年出生于重庆,1961年,吴建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研究生班毕业,从此走上外交岗位。曾多次给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1971年,吴建民被派往联合国。1995年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在日内瓦的近三年时间里,两次挫败西方反华提案,扞卫了祖国的利益和尊严,也使得1998年西方国家没有再在联合国人权会上提反华提案。1998年至2003年,吴建民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2003年6月底,吴建民离任前夕,法国总统希拉克向他颁授了"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这一荣誉勋位,是仅次于法国总统授予外国元首的十字勋章的全法最高表彰奖,将之授予一位离任大使,是破天荒第一次。到了花甲之年,吴建民未及喘上一口气,就又担任起三个要职——外交学院院长、连任两届的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李永胜[7](2000)在《在马里接待钱其琛外长》文中认为

二、在马里接待钱其琛外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马里接待钱其琛外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辨析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缘起及发展
    第一节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法理依据
        一、联合国确立集体安全机制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创立
    第二节 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
        一、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的动因
        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拓展
    第三节 联合国维和行动基本原则的演进
        一、哈马舍尔德三原则
        二、《卜拉希米报告》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原则与方针》
第二章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历程
    第一节 中国暂未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一、中国被拒之于联合国组织之外
        二、中国否定联合国维和行动
    第二节 中国选择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一、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观望
        二、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限参与
    第三节 中国积极全面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一、参与维和行动的机构逐步建立
        二、参与维和行动的范围不断扩大
第三章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第一节 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促进地区和平
        一、巩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二、维护地区稳定
    第二节 推动战乱国家实现和平
        一、恢复战乱国家秩序
        二、帮助战乱国家重建
第四章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中国自身利益的意义
    第一节 彰显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一、履行使命维护和平
        二、敢于担当树立大国形象
    第二节 展示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形象
        一、敢打各种“硬仗”
        二、展现能力和自信
    第三节 维护中国海外利益安全环境
        一、维护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安全
        二、保障中国公民海外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章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思考
    第一节 中国要提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话语权
        一、中国要加强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话语权建设
        二、中国要坚持自己的维和原则和主张
    第二节 中国要审时度势参与维和行动
        一、把握好自身实力与外部期待之间的关系
        二、拓展维和领域要量力而行
    第三节 中国要不断提高参与维和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进一步加强维和人员的培训
        二、提高维和行动的应对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 着作
        (二) 论文
    二、英文文献
    三、主要网站
致谢

(2)巴以和谈与国际社会促谈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节 核心概念解读
    第三节 基本理论解析
    第四节 本论文基本题解
第一章 国际社会与巴以和谈进程概述
    第一节 巴以和谈进程的主要历史阶段
        一、巴以和谈的第一个十年(1990-1999)
        二、巴以和谈的第二个十年(2000-2009)
        三、巴以和谈的第三个十年(2010-今)
    第二节 巴以和谈的主要障碍
        一、巴以冲突陷入“零和博弈”困境
        二、有关“最终地位问题”的和谈障碍
    第三节 国际社会与巴以和谈进程
        一、联合国与巴以和谈进程
        二、美欧与巴以和谈进程
        三、中俄与巴以和谈进程
    小结
第二章 国际社会主要促谈模式比较
    第一节 联合国的受制型促谈模式
        一、联合国促谈的基本政策立场
        二、联合国促谈的主要机制建设
        三、联合国促谈的重要项目运作
    第二节 美欧的主导型促谈模式
        一、美欧促谈的基本政策立场
        二、美欧促谈的主要机制建设
        三、美欧促谈的重要项目运作
    第三节 俄罗斯的务实型促谈模式
        一、俄罗斯促谈的基本政策立场
        二、俄罗斯促谈的主要机制建设
        三、俄罗斯促谈的重要项目运作
    小结
第三章 国际社会主要促谈模式影响评估
    第一节 联合国“受制型促谈”对巴以和谈进程的影响
        一、联合国的促谈决议与声明不少但话语影响力遭阻受限
        二、联合国在促谈执行机制与决策力上受美国掣肘而实效低下
        三、联合国在巴被占领土上发挥了务实但有限的作用
    第二节 美欧“主导型促谈”对巴以和谈进程的影响
        一、美国的路径依赖致使巴以双方陷入安全困境
        二、欧盟主导的经济合作与援助为巴以和谈提供制度借鉴
    第三节 俄罗斯“务实型促谈”对巴以和谈进程的影响
        一、俄罗斯促谈的实质性影响较为有限
        二、俄罗斯促谈中的务实与灵活的特色明显
        三、俄罗斯在推动巴以和谈进程中的“平衡器”作用不容忽视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建设型促谈”模式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对巴以和谈进程的政策贡献
        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坚持和平谈判的“两国方案”
    第二节 中国对巴以和谈进程的制度贡献
        一、中东特使机制
        二、中阿合作论坛机制
    第三节 中国对巴以和谈进程的路径贡献
        一、劝和促谈
        二、道义援助
    小结
第五章 关于进一步推动巴以和谈进程的对策建言
    第一节 应在联合国主导下国际社会合力推动巴以和谈进程
        一、应坚持联合国是中国多边外交的核心地位
        二、以“四方机制”为基础不断创新促谈机制
        三、在“劝和促谈”中推进“民心相通”
    第二节 应在全球治理视阈下国际社会共治巴以和解难题
        一、全球共治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二、全球共治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三、全球共治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
    第三节 应在“以合作促和解”的中国倡议下推动和谈进程
        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动“两国并存”目标
        二、深化对巴勒斯坦经济与道义援助
        三、拓展对以色列经贸与科技合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数理统计分析法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意义
    第一节 对外援助的基本概念
        一、价值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二、工具理念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三、主客关系视角下的对外援助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类型与划分标准
        一、以援助的目的作为划分标准
        二、以援助的方式作为划分标准
        三、以援助的资金类型作为划分标准
        四、以援助的主体作为划分标准
    第三节 对外援助的目标
        一、政治目标
        二、安全目标
        三、发展目标
        四、人道主义目标
    第四节 对外援助的价值意义
        一、对外援助与文化传播
        二、对外援助与价值观输出
        三、对外援助与理念追求
第二章 中国对外援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一、国际主义的概念内涵
        二、国际主义的渊源
        三、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新表现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
        一、八项原则的内涵与渊源
        二、八项原则的理论形成
        三、八项原则的具体践行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
        一、统一战线理论
        二、“中间地带”理论
        三、“三个世界”理论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
        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追求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起点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
        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中国对外援助理论的新进展
        一、援助理念的改变:由重政治利益到重经济利益
        二、援助原则变迁:平等互利四项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三、援助政策的调整: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政策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治理体系的新发展
        一、治理机构的整合
        二、治理体制的调整
        三、治理制度的完善
    第四节 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与新类型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方式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新类型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及评价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践阶段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调整阶段(1978年至1993年)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阶段(1994年至2004年)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增长阶段(2005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区域
        一、非洲地区
        二、亚洲地区
        三、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区
    第三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评价与总结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绩效评估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问题评估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经验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第一节 援助理念:互利共赢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互利性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共赢性
    第二节 援助体系:治理规范
        一、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机构规范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模式规范
        三、中国对外援助的治理制度规范
    第三节 援助实践:经济优先
        一、中国援外重点集中在经济基础设施领域
        二、中国对外援助的项目以生产性项目为主
        三、中国对外援助以促进双边共同发展为主要目的
    第四节 援助结果:卓有成效
        一、中国援助效率高效
        二、中国援助兑现率高
        三、中国援助促进了双边共同发展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援助的新拓展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机遇
        一、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战略地位
        二、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治理水平
        三、有助于提升中国援外的话语权
        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对外援助带来的新挑战
        一、经济援助作用的边界需要明确
        二、对外援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三、周边安全环境亟需构建
    第三节 中国对外援助需要战略转变
        一、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二、提升中国援外价值内涵
        三、以配合“一带一路”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四、丰富援外实践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一 中国历年援外支出数据及相关比重(1978-2015)
附录二 访谈记录
致谢

(4)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四、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五、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认知结构分析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
    第一节 国际政治心理学中的认知分析法
        一、 国际政治中的研究层次问题
        二、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第二节 认知结构与外交决策的关系
        一、 外交决策的概念和模式
        二、 国际政治分析中的认知结构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结构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 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
        二、 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及其认知结构
第二章 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以压促变”与“接触防范”
    第一节 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及其信念体系
        一、 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分析
        二、 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信念体系:务实保守主义
    第二节 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分析
        一、 布什政府涉华信息及其决策层表征
        二、 布什政府决策层政治图式:为实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新秩序”,在北京风波影响下维护中美经贸关系
    第三节 布什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从制裁施压走向有限接触(1989.01-1993.01)
        一、 充满期待阶段(北京风波发生之前)
        二、 制裁施压而不孤立阶段(北京风波—1991 年)
        三、 接触防范阶段(1991 年—任期结束)
第三章 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人权外交”与“全面接触”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及其信念体系
        一、 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分析
        二、 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信念体系:保守自由主义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分析
        一、 克林顿政府涉华信息及其决策层表征
        二、 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为谋求美国独霸全球的地位,对华在“人权”上施压,在经贸、安全领域合作与防范
    第三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从人权外交到战略伙伴(1993.01-2001.01)
        一、 美国对华人权外交阶段:(任期开始-1996 年)
        二、 美国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接触与遏制并存(1996 年-任期结束)
第四章 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反恐防扩,借重中国
    第一节 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及其信念体系
        一、 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分析
        二、 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信念体系:新保守主义
    第二节 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分析
        一、 小布什政府涉华信息及其决策层表征
        二、 小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 为实现全球反恐的胜利,在经济与安全领域与中国合作,强调价值观目标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从战略竞争到建设性合作和利益攸关方(2001.01-2009.01)
        一、 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9·11 事件前)
        二、 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合作者(9·11 事件—2005 年)
        三、 美国视中国为利益攸关方(2005 年—任期结束)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应对金融危机,战略再平衡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决策层及其信念体系
        一、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决策层分析
        二、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决策层信念体系:实用自由主义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分析
        一、 奥巴马第一任期涉华信息及其决策层表征
        二、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为重振美国霸权,通过中美经济、安全合作与竞争发展美国、制衡中国,不放弃价值观目标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的对华政策:合作与制衡(2009.01-2013.01)
        一、 与中国的合作的一面
        二、 加强制衡中国的一面
第六章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结构与美国对华政策评析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四任政府对华政策决策层认知结构的比较分析
        一、 冷战后四任政府决策层信念体系比较分析
        二、 冷战后四任政府决策层政治图式比较分析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的顺应与对华政策评析
        一、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政治图式的顺应
        二、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评析
第七章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偏差及中国的应对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偏差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偏差
        二、 美国决策层的认知偏差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应对之策:提倡并推动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一、 中国提倡“新型大国关系”的意义及其涵义
        二、 积极推动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上)——吴建民在52届、53届人权会议上挫败西方反华提案的经过(论文提纲范文)

1 9 7 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
1 月4日吴建民到达日内瓦, 5日
1、由中国就发展中国家的人权理
3 月5日和3 月8日, 吴建民应邀
3 月19日上午, 会议进入“会议组

四、在马里接待钱其琛外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D]. 刘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2]巴以和谈与国际社会促谈模式比较研究[D]. 李景然.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研究[D]. 刘方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4]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D]. 宋达.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5]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上)——吴建民在52届、53届人权会议上挫败西方反华提案的经过[J]. 王凡. 党史博采(纪实), 2008(10)
  • [6]吴建民:我在日内瓦为祖国而战[J]. 王凡. 名人传记(上半月), 2008(09)
  • [7]在马里接待钱其琛外长[J]. 李永胜. 江淮文史, 2000(01)

标签:;  ;  ;  ;  ;  

在马里接见钱其琛外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