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

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

一、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冯雪红,郑佳琪[1](2021)在《中国森林文化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自古以来,森林文化一路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时至今日,人类对森林文化的研究有增无减。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学界对森林文化的关注更为密切。通过对各领域森林文化相关研究成果的爬梳,发现近30年来森林文化研究主要聚焦于森林文化的特征、发展、体系、建设及价值等五个方面。以往的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对森林文化概念、特征及体系等理论的探讨,对森林文化的发展、建设等应用性研究并不深入,对森林文化价值的认识仍不够明确。今后,应尝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加强多方法结合的探索,使森林文化发挥更大的当代价值。

朱炜[2](2021)在《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研究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自1984年建立第一个森林公园——兰州吐鲁沟森林公园以来,国内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我们就经历了欧美发达国家上百年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如今,我国虽已成为森林旅游大国,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快、规模大的森林公园,但森林旅游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产品创新不足、品牌形象设计差等突出问题,很多森林公园在当前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上竞争力相对不足。因此,全面深化森林旅游业改革,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来解决当前的森林旅游问题,是我国各森林旅游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学术界掀起了森林旅游研究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且森林旅游行业也紧跟智慧旅游建设热潮,大力推进森林旅游信息化建设。然而,笔者调查发现,森林旅游市场上互联网产品虽多,但其品质良莠不齐,旅游地的信息化建设也缺乏系统性,没有实质性地提升其服务水平。并且,学术界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从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宏观角度研究森林旅游及其带动的康养、娱乐、生态教育等产业的发展,很少有学者从设计学视角研究具体的森林旅游地互联网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森林旅游业形成了实践上缺乏设计学的理论指导,学术上缺乏设计理论研究的现状。针对上述现状,本论文以旅游服务产品的创新设计推动森林旅游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服务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法的运用,对调研地的互联网产品(以下简称“线上旅游服务小程序”或”小程序“)进行再设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互联网产品服务服务体系,推动线下景区相关配套服务的优化升级。笔者希望能借此帮助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提高其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品牌价值,增加其旅游收益,最终达到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升级的目标;同时也希望能借此为研究森林旅游问题的学者们提供设计学的新角度、新思路,并且为行业里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实践提供一点点理论参考。本论文第一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对论文研究的背景进行阐述。其次,对国内外服务设计和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设计以及国内外服务设计理念在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与综合评述。第二章先是对服务设计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总结其思维特征、概括其方法与工具。然后通过对森林旅游及其服务系统的总结论述来构建笔者自己的森林旅游服务系统框架。之后对互联网产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了解其概况并总结其设计与体验的关系。最后从三个方面将它们进行了综合性的总结。该部分的工作通过梳理已有的基础理论,总结出了笔者的结论,有助于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思路。第三章首先是对调研地现状的综合考察,为了对该景区设计开发互联网产品并建设升级产品线下服务体系的背景条件有所了解,重点考察了其景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其次对该地区的游客进行了综合性问卷调查,重点关注游客的组成信息和互联网旅游服务体验,为后面更加详细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作准备。第四章是在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以调研地的小程序设计为导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调研,以及对其用户需求的研究。该阶段的工作贯彻了服务设计思维方法,把第二章中的相关基础理论运用到了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研究的全程,最终进一步明确了调研地小程序的设计方向。第五章基于前期工作的结论,对调研地的线上旅游服务小程序提出了几大设计原则,并运用互联网产品设计基础理论,重点阐述了小程序的功能、交互和界面视觉设计方案。此外,笔者结合调研地线下服务体系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梅岭旅游小程序线下服务设计策略。

何晶[3](2021)在《河南永震园林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国家GDP生产总值逐年攀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已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对于休闲放松、旅游度假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正在追求一种更为健康的休闲旅游方式。目前国内森林康养研究在林业经济、园林规划、产业经济、医疗等方面居多,仅有少量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且国内森林康养旅游目前多集中在以自然森林为主的山地,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稍显落后,而且在这些地区多以人工种植的防护林或经济林为主。而在当今大健康时代的背景下,森林康养旅游作为康养产业中最能拉动经济、促进健康的重要引擎,其研究符合我国当下的国情和大健康的发展理念,意义重大且深远!文章在前言部分介绍了随着森林旅游业的进步与人口老龄化及亚健康人群比例的增加,森林康养旅游这一环境养生方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当前国家森林康养旅游多集中在原始的天然森林,从地形上分析以山地居多。而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平原地区,除了自然森林以外,还有一定面积的人工种植森林。然而目前有关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基本上都集中在南方山地型森林,因而挖掘平原地区森林康养旅游的巨大潜力对于发展我国森林康养旅游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章绪论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森林康养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得出,我国的森林康养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文中在相关概念界定中主要对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康养旅游、森林康养旅游及园艺疗法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永震园林森林康养基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永震园林森林康养基地自然资源不够丰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森林康养旅游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其次,永震园林缺乏知名度和专业的森林康养旅游人才。最后,由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规模较大,目前存在部分土地的使用和流转问题尚待解决。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优势(S)、弱势(W)、机遇(O)、威胁(T)四个方面对该基地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三章主要是RMEP理论分析及在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中的应用。RMEP理论是建立在吴必虎教授提出的RMP(昂普)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理论上增加了对旅游发展地区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笔者结合RMEP理论,首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对永震园林森林康养基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共计7个主类、15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资源数量总计340个,且具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长寿文化资源突出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特性。在对旅游市场的研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了人们对森林康养旅游的认知度较低,但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最后,依据对该地区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特性、市场定位及生态环境的分析,提出了运动健身+森林康养旅游、长寿文化+森林康养旅游、康养小镇+森林康养旅游、经济种植+森林康养旅游、国际慢城+森林康养旅游以及科普研学+森林康养旅游的产品构想。第四章针对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分别从市场、产品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科学规划、有序分层地进行开发可以减少一次性大量资金的投入,规避风险的同时提前占领市场。其次,充分利用园区苗圃种植的优势,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开展诸如园艺疗法类型的疗愈性活动。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着重突出长寿之乡的长寿文化及资源。针对专业型康养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利用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在宣传营销方面,可以将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相结合。加强周边地区主干道上及当地地标性建筑上的广告宣传,利用抖音、快手、微视频等自媒体工具加强宣传,举办摄影展、徒步大赛等活动引导人们用自身的体验感受为其做口碑宣传。第五章结合河南永震园林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案例,对平原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现状做了分析论述,指出了平原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并对人工种植林及经济林木转型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做出了展望。

赵轩[4](2021)在《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然资源,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另外,随着国有林区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始由开发利用转为生态保护,在此阶段,如何推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国有林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管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尚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不再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发展远景等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把研究对象界定在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层面上。本文所研究的“森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是以“两山论”为基础,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转换和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价值核算、实证分析、中介效应、系统仿真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充分诠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实践途径,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首先,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经济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相关评估方法对伊春国有林区各林业局2018年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总值为442.516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212.86亿元;生态效益为84.55亿元;社会效益为145.1亿元;并利用此核算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二是分析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影响机制和效益提升驱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森林资源自然属性、林业投资结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中介效应等方面内容;其次,分别以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因变量,以林龄结构、产业结构、林业各类投资、森林管护、森林旅游人数为自变量,运用变截距面板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产生的边际效应和影响效果,以及分别以森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间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能够带动森林经济效益提升,国有林区应优先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运用利益相关理论构建驱动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机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信息披露、奖补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实现政府主导、国有林区生态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的最优发展模式。三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策略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和林业发展战略,针对政府政策、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合理建议,更好地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增值,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核算方法、影响机理、仿真驱动构建和效益提升保障体系,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王薇[5](2021)在《基于涉入理论的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体验感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起行囊,踏上旅程,走进森林,成为时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们有了更加强烈的释放压力的欲望,因此旅游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伴随着多样化的出行方式的产生,游客需求变得多种多样,日益强烈的回归自然的愿望,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森林。因此,在国外十分流行的旅游项目——森林旅游,也开始成为我国人们的热门选择。随着体验经济的逐渐深入,游客的旅游经历更加丰富,旅游消费观念逐渐成熟,因此,传统的旅游项目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而以体现个性化、体验化的旅游项目逐步成为人们的首选,人们更注重良好的旅游体验感。而森林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清新的新鲜空气、系统的生态环境为主要特点,让越来越多更注重健康与生活的旅游者加入到体验自然、体验森林的行动中。因此,森林旅游体验感知研究对森林旅游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本文以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研究目的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旅游体验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本研究中,通过旅游涉入度量表、游客旅游体验量表,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通过整理,获得了218份有效样本。针对本研究调查所得的数据,作者主要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来说明样本结构,对数据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探究游客的旅游涉入与森林旅游体验具体情况,深入研究了这两者之间关系,以期找到提升森林旅游体验的途径。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涉入对旅游体验有显着正向影响。2.旅游涉入对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均有显着正向影。3.吸引力,自我表现均会对娱乐体验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生活中心性不会对娱乐体验产生影响。4.生活中心性,自我表现均会对教育体验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吸引力不会对教育体验产生影响。5.吸引力,生活中心性,自我表现均会对逃避体验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本文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丰富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求;提升森林旅游品质;提高游客森林旅游涉入等建议。

李昂[6](2020)在《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森工城市转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组分,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资源环境作为森工城市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决定了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和空间等要素的配置特征和演进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是森工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在资源型城市中,森工城市的转型步伐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集中分布在东北边缘区位的森工城市群体,普遍存在着转型方向趋同、发展格局失衡、生态修复受阻、产业结构松散和城市引力缺失等问题,极大阻碍了森工城市的可持续转型进程。究其原因,森工城市尚未形成与资源环境耦合的转型策略框架。本文立足于森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背景与国际经验,以资源环境综合测度为切入点,以空间为语境,挖掘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的系统关联,揭示生态过程与转型过程的内在机制,辨识条件差异下的转型模式路径,并提出助力森工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空间响应策略。全文围绕“理论认知—特征解析—测度综合—模式识别—空间响应”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理论认知”——从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测度方法研究、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转型的空间效应等方面,揭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从而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并据此提出综合测度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特征解析”——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自然与生态环境、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产业发展、区位与交通联系、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梳理概况,结合多样本大数据和空间技术,获得了森工城市转型发展中“形”的特征。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网络、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约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森工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问题的成因。“测度综合”——基于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属性,构建综合测度模型。模型以资源环境的禀赋差异为基础,对森工城市的模式差异进行测度辨识和聚类分析,并以系统机制为纽带,集成面向转型格局、生态修复、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等多种转型系统目标的空间响应测度集合。资源环境综合测度模型包含两个模块,4种模式指针,26种模式辨识指标,4种空间响应方法,56种响应因子,并具有因地制宜的模型系统开放性,从多维度、多尺度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量化指引。“模式识别”——以森工城市资源环境丰裕度、资源产业依赖度、城市发展支撑度和区位条件优势度的测度结果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森工城市群体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和模式指针的差异性,逆推各类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要素,从而提出差异性的转型模式和相应路径,并探讨了基于边界融合、非均思路和重要节点的模式化发展协调性与可变性。“空间响应”——以模式差异为依据,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几种基本模式构型进行空间尺度上的测度响应,对于引力核心型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国土空间,对产销基地型城市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升组织产业结构和空间转型,对精明收缩式森工城市明确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地位,对职能置换模式提出基于空间适宜性的城市系统更迭和空间再生。研究以资源环境和空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撑,面向困难时期黑龙省森工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型问题,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城市转型相关要素的综合测度,以资源环境内在作用机制为方法,发现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模式路径,并依据路径差异提供协调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希望研究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空间框架,在实践层面上,为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参考。

邹成成[7](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姜立华[8](2020)在《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及开发保护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大力开展推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喜欢。森林公园作为展现森林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其不断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开发与保护之间不均衡等问题,对森林公园进行大面积的开发可能会破坏森林生态环境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而大面积的保护可能会限制森林资源的开发影响森林效益转化。森林景观资源通过景观生态评价的方式进行客观地评定,分析出森林资源的现状以及可开发利用程度和价值,便于更加合理的保护和科学的开发森林公园森林资源。本文以GIS软件和景观评价相关理论基础,构建了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综合评价,为其将来的开发与保护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实现森林公园生态资源的长远发展。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探究森林公园的发展背景和现阶段存在问题,阐述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景观生态评价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查阅汇总景观生态评价在风景园林领域中应用和GIS技术在景观生态评价中应用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选取景观适宜度等5个指标作为准则层,对应准则层筛选出高度、坡度等16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适用于森林公园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2)结合相关理论和GIS技术,对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的龙门汤片区、黑灵山片区、龙潭山片区分别进行景观生态评价,分析其各个片区的森林景观资源现状。从原生景观、半原生景观、人工景观三个方面对森林公园景观的原生度进行评价,得到森林公园三个片区景观原生度分级图;景观敏感度选取森林公园的醒目景观、视觉几率、相对坡度和相对距离四个方面对森林公园敏感度剖析,聚合聚类分析获得三个片区景观敏感度综合分级图;通过加权叠加分析高程、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四个方面,得到三个片区景观适宜度综合分级图;创建游憩行为-景观类型的判断矩阵,阐述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中现存的游憩行为对不同景观类型的相容度,然后分级取得景观相容度图;通过归一化植被、景观多样性和生态弹性度三个指数了解景观健康状况,加权叠加得出森林公园三个片区的健康度分级图。(3)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5个指标的权重值,得到景观原生度的权重0.0884,景观敏感度的权重0.2569,景观适宜度的权重0.3205,景观相容度的权重0.1270,景观健康度的权重0.2072。然后通过GIS软件加权叠加,对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龙门汤片区、黑灵山片区、龙潭山片区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三个片区综合分级保护图。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分为三级保护区域,其中一级保护区域的面积为691.26hm2,占总面积的20.09%,龙潭山片区相对较大,需要着重保护该区域;二级保护区域分布范围较大,面积为1751.85hm2,占总面积的50.91%,主要集中在龙门汤片区,应限制该区域的开发建设;三级保护区域主要分布在黑灵山片区,该区域面积为997.70hm2,占总面积的29.00%,可以适当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最后,通过对森林公园三个片区的每个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明确每个片区的森林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三个片区未来开发和保护的对策,其中黑灵山片区的景观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更高,龙潭山片区的景观资源保护程度更高,从而实现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化,为辽宁省其他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杰[9](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何治民[10](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森林文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森林文化特征的研究
二、对森林文化发展的研究
    (一)森林文化发展的历史
    (二)森林文化发展的动力
    (三)森林文化发展的思路
三、对森林文化体系的研究
四、对森林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森林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二)森林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三)森林生态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五、对森林文化价值的研究
六、对森林文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一,从研究主题看,应重视森林应用性的研究。
    第二,从研究学科看,应尝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
    第三,从研究方法看,应加强多方法结合的探索。

(2)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研究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森林旅游业转型升级
        1.1.2 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高了森林旅游产品设计的地位
        1.1.3 设计与创新借助技术进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服务设计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互联网产品设计在森林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服务设计理念在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用户访谈法
        1.5.4 实地调研法
    1.6 论文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服务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服务设计概述
        2.1.2 服务设计思维
        2.1.3 服务设计的方法与工具
    2.2 森林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
        2.2.1 森林旅游的内涵与分类
        2.2.2 森林旅游的功能与体验分类
        2.2.3 森林旅游的服务系统
    2.3 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2.3.1 互联网产品概述
        2.3.2 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概述
    2.4 基础理论研究小结
第三章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调研与分析
    3.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选址依据
        3.1.1 占据优势地位,发展潜力巨大
        3.1.2 旅游服务及生态环境保护仍有创新空间
    3.2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3.2.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概况
        3.2.2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概况
        3.2.3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信息化建设概况
    3.3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3.3.1 问卷设计
        3.3.2 问卷统计情况
        3.3.3 问卷分析与小结
第四章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调研及用户需求分析
    4.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调研准备
    4.2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市场调研
        4.2.1 对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自有互联网产品的调研
        4.2.2 对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相关竞品的分析
    4.3 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旅游互联网产品用户研究
        4.3.1 通过用户访谈了解用户需求
        4.3.2 构建产品用户模型和使用场景蓝图
    4.4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互联网产品的服务设计报告
        4.4.1 服务平台选择
        4.4.2 设计要点总结
第五章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小程序设计方案与线下服务设计策略
    5.1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服务小程序的设计方案
        5.1.1 小程序原型的设计概述
        5.1.2 小程序原型的设计方案
    5.2 线下旅游服务设计策略
        5.2.1 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
        5.2.2 巩固旅游企业的主体地位
        5.2.3 鼓励商户的广泛参与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用户访谈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3)河南永震园林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森林康养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森林康养发展历程
        (二)国内外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森林康养
        (二)森林旅游
        (三)康养旅游
        (四)森林康养旅游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河南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一、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onger)
        (二)弱势分析(weakness)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四)威胁分析(threats)
    三、总体分析
第三章 河南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的RMEP理论分析及应用
    一、RMEP理论的解析
    二、RMEP理论在河南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一)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研究
        1.永震园林森林康养基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与统计
        2.重点旅游资源调查
        3.长寿阁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寿长廊”之称
        4. 永震园林森林康养基地地区旅游资源评价
        (二)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市场调查分析研究
        1.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1)客源市场分析
        (2)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3)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
        (4)受访者对森林康养旅游的认知分析
        2.国内森林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3.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市场定位
        (三)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生态环境分析
        1.气候要素
        2.水文要素
        3.土壤要素
        4.植物要素
        (四)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研究
        1.运动健身+森林康养旅游
        (1)森林休闲康养
        (2)森林运动养生
        (3)冥想放松
        2.长寿文化+森林康养旅游
        3.园艺疗法+森林康养旅游
        4.康养小镇+森林康养旅游
        5.经济种植+森林康养旅游
        6.国际慢城+森林康养旅游
        7.科普研学+森林康养旅游
第四章 河南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有序分层地进行开发
    二、聚焦资源,创新产品
        (一)充分利用园林苗圃种植及长寿文化的资源优势
        (二)设计丰富多样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
    三、整合资源,培养人才
        (一)与高校合作,吸纳优秀毕业生
        (二)培养一支自己的人才队伍
    四、加强基建,智慧旅游
        (一)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并完善康养基础设施
        (二)增加景区内基础设施的科技元素
    五、多重方式,推广营销
        (一)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加强线上市场营销力度
        (二)展开传统的线下营销
    六、强强联合,互利共赢
        (一)利用PPP模式,更好地借助政府的力量
        (二)开展招商引资,招募合作伙伴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河南永震园林森林康养旅游调查问卷
致谢

(4)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综述
        1.2.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生态系统
        2.1.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
        2.1.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与价值评估
        2.1.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估与效益提升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价值论
        2.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伊春国有林区现状分析
    3.1 伊春国有林区概况
    3.2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2.1 森林面积及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造林管护概况
    3.3 伊春国有林区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及产业结构概况
        3.3.2 林业投资概况
        3.3.3 从业人员概况
        3.3.4 森林旅游概况
    3.4 伊春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
    4.1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核算
        4.1.1 经济效益核算对象
        4.1.2 经济效益核算方法
        4.1.3 经济效益核算指标体系
        4.1.4 经济效益核算
        4.1.5 经济效益核算结果
    4.2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
        4.2.1 生态效益核算方法
        4.2.2 生态效益实物量核算
        4.2.3 生态效益价值量核算
        4.2.4 生态效益核算结果
    4.3 森林生态系统社会效益核算
        4.3.1 森林游憩价值
        4.3.2 森林提供就业机会的价值核算
        4.3.3 社会效益核算结果
    4.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4.4.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
        4.4.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因素
        5.1.2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内部性因素
        5.1.3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5.2.2 变量与数据
        5.2.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5.2.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5.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中介效应分析
        5.3.1 中介效应
        5.3.2 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3.3 森林经济效益的中介效应
        5.3.4 森林社会效益的中介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分析
    6.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6.1.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思想
        6.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1.4 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6.2 演化博弈仿真及策略分析
        6.2.1 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动态演化
        6.2.2 不同因素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影响
    6.3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构建
        6.3.1 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分析
        6.3.2 基于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提升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增加扶持政策供给
        7.1.2 保证林业投资的合理有效
        7.1.3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7.1.4 优化交易市场结构
        7.1.5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监管制度
        7.1.6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2 集团层面
        7.2.1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认识
        7.2.2 注重企业科学技术研发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基于涉入理论的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体验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森林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二)旅游体验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旅游体验
        (二)森林旅游
        (三)涉入理论
        (四)游客旅游涉入与旅游体验关系研究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旅游体验
        (二)森林旅游
        (三)旅游涉入
        (四)森林康养
    二、理论基础
        (一)涉入理论
        (二)旅游体验理论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概况
    二、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旅游涉入与旅游体验研究假设
        (二)概念模型
    三、旅游涉入与旅游体验变量测量
        (一)旅游涉入变量测量
        (二)旅游体验变量测量
    四、问卷设计
    五、数据收集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二、验证性统计分析
        (一)旅游涉入因子分析
        (二)旅游体验因子分析
    三、基于因子分析的概念模型修正
        (一)概念模型修正
        (二)研究假设修正
    四、旅游涉入与旅游体验的相关分析
        (一)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三)差异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与建议
        (一)丰富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求
        (二)提升森林旅游品质
        (三)提高森林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森林公园旅游体验调查问卷
致谢

(6)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资源环境与资源环境测度
        1.3.2 资源型城市中的森工城市
        1.3.3 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资源环境理论及测度研究
        2.1.1 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
        2.1.2 资源环境测度研究
        2.1.3 资源环境综合测度的基本框架
    2.2 森工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及空间研究
        2.2.1 森工城市的特征与组成
        2.2.2 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
        2.2.3 以转型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2.3 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
        2.3.1 传统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负效应
        2.3.2 转型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正效应
    2.4 方法体系构建与技术路线选择
        2.4.1 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2.4.2 技术路线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特征
    3.1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基础概况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城市转型发展基础调研
        3.1.3 资源环境总体概况
    3.2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压力
        3.2.1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3.2.2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振兴需要
        3.2.3 地方民生的实际诉求
    3.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征
        3.3.1 资源环境对城市空间的塑形
        3.3.2 资源环境对城市网络的疏散
        3.3.3 资源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固化
        3.3.4 资源环境对社会结构的解离
    3.4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3.4.1 禀赋差异与转型方向
        3.4.2 主体功能与既有格局
        3.4.3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
        3.4.4 生态服务与产业结构
        3.4.5 城市引力与基础设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资源环境测度模型构建
    4.1 测度模型框架设计
        4.1.1 测度模型的设计思路
        4.1.2 测度模型框架
        4.1.3 模型要素选择与指标处理
    4.2 转型模式识别模块的测度方法
        4.2.1 基于产业视角的转型模式的轮廓限定
        4.2.2 模式识别指针的选取
        4.2.3 指标构成与测度方法
    4.3 转型空间响应模块的测度方法
        4.3.1 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机制的方法集成
        4.3.2 面向转型格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4.3.3 面向产业结构的森林生态服务测度
        4.3.4 面向生态修复的安全格局测度
        4.3.5 面向人居环境的空间适宜性测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判定
    5.1 基于指标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差异性
        5.1.1 资源环境禀赋层面
        5.1.2 产业结构层面
        5.1.3 经济社会发展层面
        5.1.4 区位条件层面
    5.2 基于模式指针的聚类分析
        5.2.1 模式指针测度结果
        5.2.2 基于指针读数的聚类分析
        5.2.3 聚类特征提取与转型思路
    5.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差异与路径特征
        5.3.1 转型模式的生成
        5.3.2 引力核心模式
        5.3.3 产销基地模式
        5.3.4 精明收缩模式
        5.3.5 职能置换模式
    5.4 模式化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变性
        5.4.1 基于边界融合的模式协调
        5.4.2 基于非均思路的模式异变
        5.4.3 重要转型节点的模式镶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响应模式差异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策略
    6.1 响应引力核心模式的空间调控策略
        6.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引领核心城市发展
        6.1.2 优化内生空间提升城市引力
        6.1.3 发挥多元化优势协调三产结构
        6.1.4 典型城市铁力的测度方法实践
    6.2 响应产销基地模式的产业布局策略
        6.2.1 生态服务水平主导转型方向
        6.2.2 整合区域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聚集
        6.2.3 基于生态服务差异的产业空间布局
        6.2.4 典型生产单元朗乡的测度方法实践
    6.3 响应精明收缩模式的生态储备策略
        6.3.1 生态储备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6.3.2 以生态安全格局决策空间发展
        6.3.3 融合景观文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6.3.4 典型城市五大连池的测度方法实践
    6.4 响应职能置换模式的空间重构策略
        6.4.1 外向连接寻找新增长点
        6.4.2 内部协作重置产业结构
        6.4.3 产城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6.4.4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的测度方法实践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及开发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森林公园
        1.2.2 景观生态评价
        1.2.3 地理信息系统
        1.2.4 GIS空间分析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1.3.2 GIS技术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体系构建
    2.1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1.1 景观生态评价目的
        2.1.2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2 景观生态评价体系构建
        2.2.1 初步筛选指标
        2.2.2 评价体系构建
    2.3 景观生态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IS的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历史概况
        3.1.4 森林风景资源概况
    3.2 数据收集与图像处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图像处理
    3.3 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过程
        3.3.1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原生度评价
        3.3.2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敏感度评价
        3.3.3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适宜度评价
        3.3.4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相容度评价
        3.3.5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健康度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及开发保护对策
    4.1 三个片区景观生态评价分析
        4.1.1 三个片区综合分析
        4.1.2 三个片区综合评价
    4.2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4.2.1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综合分析
        4.2.2 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综合评价
    4.3 开发保护的原则与对策
        4.3.1 开发与保护原则
        4.3.2 开发与保护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建议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10)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四、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森林文化研究述评[J]. 冯雪红,郑佳琪.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基于服务设计的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研究 ——以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朱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河南永震园林景区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研究[D]. 何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D]. 赵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基于涉入理论的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体验感知研究[D]. 王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D]. 李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8]瓦房店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及开发保护对策研究[D]. 姜立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9]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论中国森林旅游的历史文化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