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制造及其架构

虚拟制造及其架构

一、虚拟制造及其体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尹翰坤[1](2015)在《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汽摩零部件企业量大面广,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汽摩零部件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既适合市场需求又优于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然而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科学性强、持续周期长,对企业研发能力要求高,由于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的缺乏,汽摩零部件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甚至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研究院所、服务机构和专业企业,拥有着丰富的技术资源、高精尖的设备和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利用率较低,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如何实现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更大范围的配置和更便捷的优化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问题之一。云制造,作为一种利用网络和云制造服务平台,按用户需求组织网上制造资源,为用户提供各类按需制造服务的一种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强调“分散资源集中使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的思想,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首先,分析了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其云制造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有效支持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描述、注册、发布、搜索、匹配、选择、交易、监控和知识管理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并构建了该平台的总体框架,包括其体系结构、功能结构、运行模式和商务模式。然后,对实现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①针对种类繁多且高度自治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统一建模和一致性描述的需求,在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的多维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Protégé工具和OWL语言对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进行了本体建模和语义描述。②针对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在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分析了云制造环境下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的分类及属性构成,提出了一种云制造环境下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了其体系结构和服务运行模式,并对云制造环境下基于RDFS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本体建模和基于SPARQL的知识语义查询两种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③针对分布、异构、条件各异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服务化封装的问题,根据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的信息感知和行为控制程度,提出了由高度封装、部分封装和近零封装构成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三种云服务化封装模式。构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服务化封装适配器,设计了该适配器的结构模型和工作交互机制,并研究了基于语义有向图的适配器知识表示及积累方法。④针对在满足功能需求但数量众多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之间进行优选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时间(T)、质量(Q)、成本(C)、可控性(Co)、可持续性(Ct)、知识性(K)、风险性(R)和可靠性(Cr)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优选八大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优选决策表,基于Rosetta软件通过获取的决策规则实现了云制造环境下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的优化选择。最后,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一个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并在重庆市汽摩零部件企业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周永利[2](2007)在《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将各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异构工业制造硬件和软件资源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制造平台,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一个新的体系结构——制造网格。制造网格的目的是使人们可以无缝地集成广域制造资源来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在制造网格环境里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就成为制造网格实施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制造网格环境下的资源在地理上是广域分布的,并由不同的生产组织所拥有,因此制造网格资源拥有各自不同的资源管理机制和价格策略,同时制造资源的负载和可用性动态变化,使得制造网格环境下的资源管理和调度十分复杂和具有挑战性。本文的研究主旨在于使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制造网格的资源管理和调度问题。在人类社会,资源的分配往往是通过市场来执行,现代人类社会市场机制的成功促使人们也希望用相似的概念来解决在制造网格系统里的资源分配问题。因此,在制造网格领域,通过资源提供者出售资源、资源需求者购买所需资源的方法来最终实现制造网格中资源分配管理与调度是制造网格发展的必然导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章根据制造网格的特点分析了其复杂性来源,讨论了两种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的策略,并针对制造网格的复杂性提出使用以用户为中心的策略来弱化其不平衡性来达到系统的协调发展,论证了研究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问题的根源和必要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制造网格及其资源的特点,并讨论了制造网格资源管理中涉及的经济学因素与经济模型,定义了制造网格经济学角色,把经济学和系统学分析方法引入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及调度问题的研究中。建立了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经济模型和体系结构,以及制造网格资源管理经济模型和体系结构。提出了MGeQoS的经济模型类型属性扩展,并使用WSDL来表达MGeQoS属性,同时使用了匹配服务协商机制和Internet商业协商交互协议来实现经济模型的匹配和资源管理,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支持多经济模型的制造网格经济模型及体系结构。建立了采用单元组织管理技术的、基于代理的制造网格资源管理的经济模型及体系结构,单元组织内采用了基于封装的域内资源管理系统。探讨和研究了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分配和管理方法有关关键技术、构架、数学模型以及算法求解。在制造资源分配模型方面使用了基于Agent的制造资源分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效益最大化的资源分配算法。在多资源提供者的资源预留问题上提出了基于动态规划与拍卖模型的制造网格资源预留方法用以解决制造网格的多用户提供者的资源预留问题。在制造网格资源交易管理方面提出了基于议价模型的制造网格交易方法,并提出了有关的管理算法。本文还论述了效益和QoS的关系,提出了建立服务定价与合同契约的解决方法。研究了制造网格的资源发现和资源调度的过程,着重研究了基于局部性原理和蚂蚁算法的制造网格资源搜索算法,并基于此探讨了有关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cache局部性优化策略方法,对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调度策略做了深入的分析、讨论和解决方案的研究。整篇文章系统和深入地从经济学、系统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制造学等多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了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问题研究的有关社会环境、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及趋势,同时提出了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系统构架、数学模型及策略方法等等,并做了实例研究。用基于效益驱动的资源管理和资源分配方法来调度制造网格里的资源,建立制造网格的经济模型来剖析制造网格中的资源所有者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如何提高制造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平衡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问题,以适合跨管理域的异构性和复杂性的制造资源管理,从而给制造网格更快地走向市场铺平道路。

张飞[3](2007)在《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业逐步从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为生产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了制造业价值增值能力。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工业革命。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协同商务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机电行业的应用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相关主题,提出了新型制造服务模式——制造协同服务网。以“网络组织理论”、“对策论”、“耗散结构理论”与“和谐管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技术支撑,以开发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原型系统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全面地、深入地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技术实现。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目前制造业模式的转化以及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内容框架。第二章,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内容组成、协同与服务内涵及其系统学特征。分析了制造协同服务网与网络协同商务链的区别。提出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技术—应用的研究体系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第三章,提出了制造协同服务网价值链式的有盟主的网络组织结构,描述了盟主企业的职能。构造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组建的三阶段模型,以及核心企业群的非零和合作博弈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构造了盟主企业选择其他非核心成员的具有时间特性的决策判断模型。探讨了制造协同服务网中盟主企业激励监督成员企业的引入奖罚函数的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模型函数的分析得出制造协同服务网激励监督机制;引入持续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盟主企业采用激励监督机制促进成员企业努力工作的可靠性与系统可持续性。第四章,引入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进一步引入和谐管理理论研究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系统和谐调节机制,提出了和谐性改进方法,为制造协同服务网系统提供了检验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的方法。第五章,分析了制造协同服务网应用资源的集成需求与特征,论述了支持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系统的关键使能技术架构。在分析业务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制造协同服务网的业务流程,研究了信息系统安全访问控制。在分析面向Web服务系统构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制造协同服务网分布式应用资源集成机制。第六章,在分析汽车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汽车行业开展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分析了目前面向汽车行业的制造协同服务网内制约系统发挥最大协同作用的不和谐因素。在面向服务的架构下,利用WebServices技术开发了面向汽车行业的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系统中的协同商务服务系统。初步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理论方法的可行性、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黄炜[4](2006)在《虚拟制造技术及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虚拟制造的体系结构、集成系统和建模技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研究内容,并将涉及虚拟制造的软、硬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推动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发展。

彭文利[5](2006)在《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制造过程分布式、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网络化制造模式应运而生。面对网络化制造背景下分布式、动态化的制造资源,产品的工艺分工规划过程必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中,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至关重要,而产品的工艺分工规划,则是实现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化工艺分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技术的内涵及体系结构入手,引入制造资源建模和优化配置新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面向制造企业动态联盟的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现技术,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结合对网络化制造和工艺分工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了现有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逻辑表示和过程模型,明确了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功能划分,阐明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分析了网络化制造中制造资源动态化特点及其信息建模需求,首次提出物理制造单元和逻辑制造单元的概念,并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构建了相应的信息描述模型。其中,逻辑制造单元信息模型包含零件信息和制造能力两部分,是产品零件信息模型与物理制造单元信息模型的交集。以物理制造单元和逻辑制造单元的信息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产品加工要求与制造资源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所涉及的产品零部件、工艺及制造等信息的特点,提出了工艺分工知识的“产生式规则+框架”表示方法,并建立了以“分组分层”为基本管理模式的工艺分工知识库。首次提出逻辑加工路线的概念。借助“元语”对逻辑制造单元和零件信息进行描述,通过模糊逻辑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匹配过程中各“元语”的权重,结合逻辑加工路线中各个逻辑制造单元的加工时间、成本、质量及特殊设备工装等要求,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提出通过制造资源的预配置进行可执行加工路线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逻辑加工路线与具体制造资源间的单元级映射过程,生成可行的工艺分工规划方案。在制造资源预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制造资源信息实时更新过程,实现逻辑加工路线与可执行加工路线之间的映射与转换。针对所生成的产品的多个可执行加工路线信息,根据优化目标信息,结合制造资源库提供的相关物理制造单元子集信息,应用层次分析法和遗传算法进行物理制造单元子集的评估,以及可执行加工路线的优选,最终优化出满足给定约束条件的可执行加工路线。依托相关研究项目,采用.NET技术框架,开发了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应用系统,并以复杂零件——冰箱壁板动模的网络化制造过程为例,对论文所提出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成功地应用和验证。

孙宇[6](2005)在《关于在我国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若干思考》文中指出虚拟制造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在虚拟现实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项新的制造技术,是实际制造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实现。本文通过对虚拟制造技术的背景和特征分析后认为,它既是一项先进制造技术又是一种先进制造理念,这项新兴的制造技术为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了绿色制造,使制造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成化与优化,为先进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文章从我国制造业现状出发,通过对虚拟制造技术实施的关键因素的分析,指出它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并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从而提出以我国企业现状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企业需求为动力,通过政府的政策和计划的协调,为虚拟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我国逐步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建议。

程涛,管在林,吴波,杨叔子,黄心汉[7](2004)在《分布式虚拟制造资源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分布式虚拟制造资源中心的概念 ,并就其体系结构及主要功能和实现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试图为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实现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网络化社会生产制造模式寻找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杨长辉[8](2004)在《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制造企业及其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为研究对象,以快速反应为核心,首先提出了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快速反应体系结构和快速反应方法论,进而构造了由核心层、使能层、支撑体系层、理论基础层四层组成的快速反应体系结构,并对该体系中各组成部分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分析。 然后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快速反应能力评价三部分组成,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分析;认为,通过对供应商、制造企业以及分销商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可以得到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用AHP法测评快速反应能力的评价过程。 其次构建了制造企业快速反应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并对制造企业快速反应供应链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制造企业快速反应供应链中Multi-Agent的协作机制,提出了基于单目标和多目标的Multi-Agent之间协商模型,建立了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供应链Multi-Agent系统,分析了Multi-Agent以及Agent联邦的运作过程,提出了基于Multi-Agent的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最后研究了制造企业如何实现快速反应,分析了如何实现协同产品研发设计并研究了基于超市经营模式的物料存储和配送流程,分析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如何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研究了制造企业实现快速反应的战略、组织、人力资源、文化和领导五个支撑体系。认为,制造企业以核心竞争能力为基础,通过业务外包并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组织转型,建立面向流程的供应链管理团队;充分利用自己以及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的人力资源;整合自己以及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之间不同的企业文化;选取合适的领导方式才能重塑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满足客户或市场需求的变化。

郭蕴华[9](2004)在《面向协同虚拟制造的分布式支撑环境研究》文中认为虚拟制造(VM,Virtual Manufacturing)与敏捷制造、协同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等技术一样,都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虚拟制造是实际制造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实现,即采用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开发、制造,以及管理和控制的本质过程,以增强各级的决策与控制能力。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制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得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竞争成为现实,并形成了买方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制造过程本身就是在供应链中协作完成的,于是,协同虚拟制造(Collaborative Virtual Manufacturing,CVM)应运而生。作为对VM的拓展和延伸,CVM更强调让制造商把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都带入制造过程,通过他们之间的协同,在计算机上实现制造过程。可以将协同虚拟制造定义为,基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由制造商、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协同参与的,支持供应链管理和个性化服务的虚拟制造。 本文着重于面向CVM的支撑环境研究。CVM的支撑环境是融合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分布式计算等多种技术,并服务于CVM的软件基础环境。本文提出了CVM的概念,研究了面向CVM的分布式支持环境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面向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分布式虚拟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VM的分布式对象模型。并开发了应用系统,在企业进行了实际应用。其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CVM的概念,研究了面向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分布式虚拟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这一结构从我国制造企业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来自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分布式虚拟制造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客户、销售、制造、物流一体化成为可能。 (2)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构造了CVM系统中分布式对象结构,指出了CVM的内在需求与目前可用的分布式对象结构之间的主要矛盾,提出面向CVM的分布式支撑环境的主要技术内涵,并对分布式系统的执行效率进行了探讨。 (3)研究了CVM系统中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结合CVM的特点,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CORBA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基于对可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定制指标树的模糊聚类分析,实现了客户的分类管理。 (4)建立了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通讯平台,结合数据库设计,构造了WindowS平台下的电子传真和电子邮件管理模型,实现分布式环境下的电子传真和电子邮件收发管理系统。对该系统中多个传真发送服务器之间的负载平衡和容错处理进行了探讨,实现了电子邮件的备份、恢复和迁移等数据管理功能。 (5)为了实现分布式虚拟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协作以及冲突消解,借鉴并发展了与其相关研究方向(分布式虚拟环境和基于网络的CAD技术)中已有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面向分布式虚拟设计的协同工作环境。整个系统体系模型采用基于CORBA的多层分布式结构,基于TCP/IP协议和面向对象的Rl,Tl技术,提出并实现了以可变PDU为核心的ERCP协议,以保持网络中不同结点的几何模型的在实体级别上的一致性。同时,对分布式虚拟设计中的并发性问题进行了探讨,采用实体锁定机制、实体组的协同操作事务以及多用户的协商机制实现了某些环节的冲突消解。给出了一种分布式虚拟设计中U]ldo/R edo的实现方法。 (6)针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与基于规则相结合的访问控制模型(RRBAC)。该模型以可扩展的用户组织结构为框架,根据用户组织结构定义角色的属性及其继承关系,用参数化的规则集合描述了用户组织结构中由上下级关系所引发的操作许可,实现了面向群组协同工作的分级权限管理体系。

唐唤清[10](2003)在《快速研制系统体系结构及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和投入使用的速度已成为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论文在分析当前国际军事斗争对武器装备研制速度的要求和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武器装备快速研制和快速研制系统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快速研制与快速研制系统的内涵与组成,建立了用于指导装备快速研制的体系结构模型,深入探讨了可用于装备快速研制的主要使能技术及其实现方案,并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 快速研制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实施快速研制系统。为此,论文提出了将现有研制系统转换为快速研制系统的结构化方法,并通过应用实例,对转换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现有研制系统转化为快速研制系统的效果,必须通过评价才能确定。论文通过建立系统的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和评价方法等,形成了对结构化方法评价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对结构化方法评价的原型系统。

二、虚拟制造及其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制造及其体系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全球汽摩零部件产业新产品开发的发展趋势
        1.1.2 我国汽摩零部件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现状和问题
        1.1.3 云制造——汽摩零部件企业新产品开发模式的变革
        1.1.4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面临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1.3.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总体框架研究
    2.1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流程及云制造服务需求
        2.1.1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流程
        2.1.2 汽摩零部件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云制造服务需求
    2.2 国内外典型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应用
    2.3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总体框架
        2.3.1 平台体系架构
        2.3.2 平台功能结构
        2.3.3 平台运行模式
        2.3.4 平台商务模式
    2.4 本章小结
3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本体建模与语义描述
    3.1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分类及多维度特征分析
        3.1.1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分类
        3.1.2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多维度特征分析
    3.2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本体建模及语义描述方法
        3.2.1 本体建模概述
        3.2.2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本体建模与语义描述流程
        3.2.3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语义描述方法
    3.3 建模实例
    3.4 本章小结
4 云制造环境下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
    4.1 引言
    4.2 云制造环境下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分类及属性构成
    4.3 云制造环境下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系统
        4.3.1 系统需求分析
        4.3.2 系统体系结构
        4.3.3 系统服务运行模式
    4.4 基于RDFS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本体建模
    4.5 基于SPARQL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知识语义查询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Multi-Agent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服务化封装方法
    5.1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服务化封装模式分析
    5.2 基于Multi-Agent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服务化封装适配器设计
        5.2.1 Agent及Multi-Agent介绍
        5.2.2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服务化封装适配器的结构模型
        5.2.3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服务化封装适配器的交互机制
    5.3 基于语义有向图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资源云适配器知识表示及积累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粗糙集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优选方法
    6.1 引言
    6.2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优选决策指标体系
    6.3 基于粗糙集的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优选模型及求解
        6.3.1 粗糙集理论概述
        6.3.2 基于Rosetta的粗糙集决策表的建立
        6.3.3 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资源优选的实现
    6.4 应用实例
        6.4.1 决策规则的计算
        6.4.2 决策规则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应用验证
    7.1 平台开发背景
    7.2 平台功能界面
    7.3 平台应用效果
        7.3.1 平台应用情况
        7.3.2 平台应用案例——摩托车车架新产品开发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发明专利目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2)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选题依据
        1.1.2 论文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制造网格的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制造网格资源管理的界定
        1.2.4 研究发展趋势
        1.2.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造网格及其资源经济学基础理论
    2.1 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的策略
        2.1.1 系统为中心的策略
        2.1.2 用户为中心的策略
        2.1.3 使用用户为中心的策略弱化制造系统的不平衡性
        2.1.4 制造网格资源与调度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2.2 制造网格资源经济学特性分析
        2.2.1 现代制造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2.2.2 制造网格资源中的经济学角色及属性
        2.2.3 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2.3 网格经济学研究相关理论
        2.3.1 网格经济学模型建立原理
        2.3.2 建立网格经济模型的必须条件
        2.3.3 制造网格中引入经济学模型的优点
    2.4 网格资源分配中常见的经济模型
        2.4.1 商品市场模型
        2.4.2 牌价模型
        2.4.3 议价模型
        2.4.4 招标/契约模型
        2.4.5 拍卖模型
        2.4.6 基于标价的比例资源共享模型
        2.4.7 团体/联合/股份持有模型
        2.4.8 垄断/求大于供模型
        2.4.9 几种经济模型的网格体系实例
    2.5 判断网格经济模型的效能的经济学和计算标准
        2.5.1 帕累托优化(Pareto Optimality)
        2.5.2 社会福利
        2.5.3 个人理性
        2.5.4 稳定性
        2.5.5 计算有效性、分布和通信有效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经济模型研究
    3.1 制造网格经济模型研究
        3.1.1 现有网格经济模型的不足
        3.1.2 制造网格用户的扩展属性MGeQoS
        3.1.3 支持多经济模型的制造网格经济模型及体系结构
    3.2 制造网格资源管理与分配经济模型研究
        3.2.1 资源管理的对象及其特点
        3.2.2 制造网格资源管理经济模型及体系结构
        3.2.3 制造网格资源管理与分配经济模型特点分析
    3.3 保证资源管理运行秩序的几个机制
        3.3.1 信誉度
        3.3.2 价格监管
        3.3.3 公平调度
        3.3.4 市场监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效益驱动的资源分配和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4.1 资源分配模型
        4.1.1 基于Agent的资源分配模型的建立
        4.1.2 一种效益最大化的资源分配算法
        4.1.3 模型特点分析
    4.2 多资源提供者的资源预留问题分析
        4.2.1 多资源提供者离散资源预留问题描述
        4.2.2 基于动态规划与拍卖模型的制造网格资源预留
    4.3 制造网格资源交易管理
        4.3.1 制造网格资源交易经济模型的建立
        4.3.2 制造网格资源交易管理算法
    4.4 效益与QoS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效益驱动的资源调度方法研究
    5.1 资源发现和资源调度
        5.1.1 制造资源调度过程
        5.1.2 制造资源的发现过程
    5.2 制造网格资源调度所采用的局部性原理
    5.3 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搜索方法
        5.3.1 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资源搜索方法原理
        5.3.2 局部性原理在Time/Cost优化中的应用
        5.3.3 蚂蚁算法在资源搜索算法中的应用
    5.4 制造网格Cache局部性优化的价值推导
        5.4.1 局部Cache资源代理的层次
        5.4.2 制造资源对象价值标准的推导
        5.4.3 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cache接受策略
    5.5 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调度策略
        5.5.1 现有的经济学网格调度策略分析
        5.5.2 基于效益的网格资源调度器模型的建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研究
    6.1 实例研究中的负载平衡问题
        6.1.1 动态负载平衡技术
        6.1.2 资源负载平衡策略
    6.2 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实验与仿真
        6.2.1 实验环境
        6.2.2 实验对象
        6.2.3 实验分析
    6.3 应用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7.2 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制造业信息化的相关研究
        1.2.1 国际上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3 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1.3 制造协同服务网提出的背景
        1.3.1 制造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化
        1.3.2 电子商务向协同商务发展
        1.3.3 从面向过程到面向服务的集成技术发展
    1.4 课题的相关研究与意义
        1.4.1 课题的相关研究
        1.4.2 课题研究意义
        1.4.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制造协同服务网及其体系结构
    2.1 引言
    2.2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内涵
        2.2.1 制造协同服务网与协同商务链
        2.2.2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服务内容
        2.2.3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协同内涵
    2.3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系统学特征
        2.3.1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动态聚合性
        2.3.2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非线性特征
        2.3.3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自组织形态
        2.3.4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正反馈机制
    2.4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体系结构
        2.4.1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层
        2.4.2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技术层
        2.4.3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应用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组成要素研究
    3.1 引言
    3.2 制造协同服务网络组织结构
        3.2.1 网络组织结构的定义及特征
        3.2.2 制造协同服务有盟主的网络组织结构
        3.2.3 盟主企业的职能
    3.3 制造协同服务网组织组建过程
        3.3.1 核心企业群的博弈过程
        3.3.2 制造协同服务网中非核心节点企业的选择
    3.4 制造协同服务网激励监督机制
        3.4.1 委托—代理的内涵
        3.4.2 制造协同服务网激励与监督机制设计
        3.4.3 制造协同服务的持续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协同服务网复杂性分析与和谐调节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复杂性分析
        4.2.1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耗散结构特点
        4.2.2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复杂性
    4.3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和谐调节机制
        4.3.1 和谐管理理论
        4.3.2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和谐性研究
        4.3.3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和谐调节方法
        4.3.4 制造协同服务网系统和谐性改善方法
        4.3.5 算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系统的部分关键技术
    5.1 引言
    5.2 制造协同服务网综合使能技术
        5.2.1 过程管理技术
        5.2.2 信息交互技术
    5.3 面向Web服务的系统构架技术
        5.3.1 基于组建的分布式计算与Web服务
        5.3.2 Web Services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5.3.3 基于BizTalk的业务流程协同
        5.3.4 安全访问控制
    5.4 基于Web服务的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汽车行业的制造协同服务网的构造与实现
    6.1 引言
    6.2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
    6.3 面向汽车行业的制造协同服务网
    6.4 面向汽车行业的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平台的构建
        6.4.1 制造协同服务网的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6.4.2 制造协同服务网系统的信息平台
        6.4.3 制造协同服务网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技术背景
        1.1.1 网络化制造模式
        1.1.2 工艺分工规划技术
        1.1.3 制造资源的信息建模及其优化配置
        1.1.4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集成技术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化制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工艺分工规划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制造资源信息建模及其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
    1.3 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与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存在的问题
        1.3.1 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存在的问题
        1.3.2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及其体系结构
    2.1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概念
        2.1.1 工艺分工规划
        2.1.2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2.1.3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
        2.1.4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特征与影响
    2.2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逻辑表示
        2.2.1 物理制造单元与逻辑制造单元
        2.2.2 逻辑加工路线与可执行加工路线的定义
        2.2.3 逻辑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
    2.3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过程模型
        2.3.1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基本内容
        2.3.2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实现步骤
    2.4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体系结构
        2.4.1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系统总体框架
        2.4.2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系统功能分析
        2.4.3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系统工作流程
    2.5 小结
第三章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信息建模
    3.1 网络化制造资源信息建模的基本要求
    3.2 物理制造单元信息模型
        3.2.1 PMU基本信息模型
        3.2.2 PMU的组成信息模型
        3.2.3 PMU的制造能力信息模型
        3.2.4 PMU的状态信息模型
    3.3 逻辑制造单元信息模型
        3.3.1 LMU信息模型的基本要求
        3.3.2 LMU的构成信息
    3.4 制造单元信息模型的特点
        3.4.1 PMU和LMU信息模型的特点
        3.4.2 LMU及与工序的关系
        3.4.3 制造单元信息模型在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的作用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艺知识的逻辑加工路线设计与优化
    4.1 逻辑加工路线设计的理论基础
        4.1.1 LMU的设计
        4.1.2 零件信息模型
        4.1.3 零件信息模型与制造单元信息模型之间的联系
        4.1.4 零件的制造任务模型
    4.2 基于工艺知识的逻辑加工路线设计过程
        4.2.1 LMP的设计流程
        4.2.2 基于工艺知识的LMP设计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逻辑加工路线优化方法
        4.3.1 多目标多约束的模糊规划
        4.3.2 逻辑加工路线评判实例
    4.4 小结
第五章 可执行加工路线设计与优化
    5.1 可执行加工路线的设计
        5.1.1 EMP设计的基本思想
        5.1.2 EMP的设计过程
    5.2 可执行加工路线评估与优选的方法
        5.2.1 EMP评价指标体系与优化方法
        5.2.2 EMP评估与优化的功能模型
        5.2.3 EMP评估与优选的策略
        5.2.4 算法设计
    5.3 可执行加工路线评估与优化的算法
        5.3.1 EMP评估与优化的过程
        5.3.2 EMP评估优化的目标函数
    5.4 可执行加工路线评估与优化算法的实现
        5.4.1 遗传编码
        5.4.2 适应度函数的构造
        5.4.3 遗传算子及算法终止条件设计
        5.4.4 典型算例和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系统的集成及应用
    6.1 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系统的集成
        6.1.1 基于 XML的应用系统集成框架与方法
        6.1.2 集成的外部环境
        6.1.3 系统的工作流程
    6.2 集成系统的应用场景
        6.2.1 应用场景及零件
        6.2.2 应用总述
    6.3 应用流程
        6.3.1 根据订单形成项目
        6.3.2 工艺分工规划系统的运行过程
        6.3.3 与其它系统的集成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目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关于在我国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虚拟制造技术概论
        1.1.1 虚拟制造技术的定义
        1.1.2 虚拟制造技术的特征
        1.1.3 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内容
        1.1.4 虚拟制造技术的分类
        1.1.5 国外研究状况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2.1 我国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
        2.1.1 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性
        2.1.2 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2.1.3 制造业现代化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2 要发展制造业,必须发展虚拟制造技术
        2.2.1 虚拟制造技术是一项先进制造技术
        2.2.2 虚拟制造技术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可逾越的阶段
    2.3 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作用
        2.3.1 虚拟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的作用
        2.3.2 虚拟制造技术对企业的作用
第三章 我国虚拟制造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虚拟制造技术实施的关键因素
    3.2 虚拟制造技术适应我国制造业发展
    3.3 我国已经在进行虚拟制造技术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四章 我国虚拟制造技术发展策略分析
    4.1 结合我国国情,逐步推动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
        4.1.1 企业实施应用虚拟制造技术的条件
        4.1.2 我国应逐步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原因
    4.2 我国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8)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制造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
    1.2 快速反应与敏捷制造
    1.3 快速反应的研究意义
        1.3.1 快速反应的直接收益
        1.3.2 快速反应的间接收益
    1.4 论文逻辑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理论框架及其体系结构
    2.1 引言
        2.1.1 快速反应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2.1.2 快速反应与时基竞争
        2.1.3 快速反应的一般概念
        2.1.4 快速反应理论的相关研究
        2.1.5 快速反应相关研究综述结论
    2.2 快速反应理论框架的构建
    2.3 快速反应体系结构的构建
        2.3.1 快速反应的概念--核心层
        2.3.2 快速反应的实现技术--使能层
        2.3.3 快速反应的实现保障--支撑体系层
        2.3.4 快速反应的理论基础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研究
    3.1 引言
        3.1.1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3.1.2 供应商快速反应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3.1.3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3.1.4 分销商快速反应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3.1.5 文献综述结论
    3.2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分析
        3.2.1 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2.2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2.3 供应商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分析
        3.2.4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分析
        3.2.5 分销商快速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分析
    3.3 快速反应能力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3.3.1 层次分析法的选取及其工作步骤
        3.3.2 评价指标的权数确定方法
        3.3.3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处理
        3.3.4 快速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供应链Multi-Agent系统研究
    4.1 引言
        4.1.1 Multi-Agent供应链的研究机构及其观点
        4.1.2 国外Multi-Agent供应链系统以及Agent协商的研究综述
        4.1.3 国内Multi-Agent供应链系统以及Agent协商的研究综述
        4.1.4 文献综述结论
    4.2 制造企业的快速反应供应链
        4.2.1 供应链的基本含义
        4.2.2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及特征
        4.2.3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供应链的分析
    4.3 快速反应供应链中Multi-Agent之间的协作机制
        4.3.1 Multi-Agent技术
        4.3.2 基于单目标的Multi-Agent协作机制
        4.3.3 基于多目标的Multi-Agent协作机制
    4.4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供应链Multi-Agent系统
        4.4.1 Multi-Agent技术与供应链
        4.4.2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供应链Multi-Agent系统组织结构
        4.4.3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供应链Multi-Agent系统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制造企业实现快速反应的关键要素
        5.2.1 制造企业实现快速反应的内部关键要素
        5.2.2 制造企业实现快速反应的外部关键要素
    5.3 制造企业实现快速反应的支撑体系
        5.3.1 战略支撑体系
        5.3.2 组织支撑体系
        5.3.3 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5.3.4 文化支撑体系
        5.3.5 领导支撑体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的应用案例
    6.1 美菱股份制造部背景介绍
    6.2 美菱股份制造部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6.2.1 美菱股份制造部基本情况概述
        6.2.2 美菱股份制造部现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测评
        6.2.3 美菱股份制造部快速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6.2.4 美菱股份制造部存在问题
    6.3 美菱股份制造部快速反应解决方案
        6.3.1 解决方案的指导思想
        6.3.2 解决方案
    6.4 美菱股份制造部制造系统生产力改善方案
        6.4.1 制造系统生产力改善的目标
        6.4.2 制造系统生产力改善的基本思路、原则与体系框架
        6.4.3 项目内容安排
        6.4.4 调研工作的有关要求
    6.5 项目实施后美菱股份制造部快速反应能力的测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9)面向协同虚拟制造的分布式支撑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概述
    1.2 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协同虚拟制造的概念及其体系结构
    2.1 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概述
    2.2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概述
    2.3 协同虚拟制造的概念及其主要内涵
    2.4 协同虚拟制造的体系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协同虚拟制造的分布式对象结构
    3.1 CORBA、COM+和EJB的比较和分析
    3.2 协同虚拟制造与分布式对象结构之间的主要矛盾
    3.3 面向协同虚拟制造的分布式支撑环境的主要技术内涵
    3.4 分布式系统的执行效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虚拟制造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型
    4.1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发展概况
    4.2 基于CORBA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型
    4.3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客户分类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通讯平台
    5.1 分布式环境下的电子传真管理系统
    5.2 分布式环境下的电子邮件管理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分布式虚拟设计的协同工作环境
    6.1 系统体系模型
    6.2 网络中不同结点的相同实体间的实时通讯协议
    6.3 并发性问题
    6.4 多用户的协商机制
    6.5 基于可变PDU的UNDO/REDO方法
    6.6 实例1-针对超声波电机的实时协同虚拟设计系统
    6.7 实例2-基于WEB的虚拟产品浏览平台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角色与基于规则相结合的访问控制模型
    7.1 RBAC的发展历程及其局限性
    7.2 RRBAC模型中的基本元素
    7.3 面向群组协同工作的分级权限管理体系
    7.4 RRBAC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快速研制系统体系结构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快速研制系统概念的产生
        1.2.2 快速研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快速研制系统国内外应用状况
    §1.3 课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我国装备研制模式现状分析
    §2.1 我国装备研制管理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2.2 我国现阶段武器装备型号研制程序和过程
    §2.3 新形势下我国装备研制模式的局限性
第三章 装备快速研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建立
    §3.1 装备快速研制系统的内涵
        3.1.1 快速研制
        3.1.2 快速研制系统
    §3.2 快速研制系统的组成
        3.2.1 装备工程研制过程
        3.2.2 快速研制系统的一般组成
    §3.3 快速研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3.3.1 快速研制系统模型建立的需求分析
        3.3.2 快速研制系统的建立原则
        3.3.3 快速研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
    §3.4 快速研制系统体系结构模型要素分析
        3.4.1 支撑层
        3.4.2 使能层
        3.4.3 集成层
        3.4.4 应用层
        3.4.5 管理层
第四章 快速研制系统使能技术研究
    4.1 质量功能配置(QFD)技术
        4.1.1 QFD技术思想
        4.1.2 QFD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4.2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4.2.1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概述
        4.2.2 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4.3 协同设计与冲突消解技术
        4.3.1 协同设计原理及其冲突的产生
        4.3.2 协同设计实现方案研究
        4.3.3 冲突消解实现策略研究
    4.4 模块化设计制造技术
        4.4.1 模块化技术
        4.4.2 模块化设计实现方案研究
    4.5 虚拟制造技术
        4.5.1 虚拟设计技术原理
        4.5.2 虚拟设计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4.5.3 虚拟制造技术原理
        4.5.4 虚拟制造技术的实现方案研究
    4.6 快速成型技术
        4.6.1 快速成型技术原理
        4.6.2 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4.7 逆向工程技术
        4.7.1.逆向工程技术原理
        4.7.2 逆向工程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4.8 网络化敏捷制造技术
        4.8.1 网络化敏捷制造原理
        4.8.2 网络化制造实现方案研究
    4.9 系统集成技术
        4.9.1 集成技术概述
        4.9.2 集成技术实现方案研究
第五章 现有系统转化为快速研制系统的结构化方法设计
    §5.1 快速研制系统的结构化方法
        5.1.1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概念
        5.1.2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的设计原则
    §5.2 现有系统转化为快速研制系统的实施过程
        5.2.1 实施前期准备工作
        5.2.2 实施过程
    §5.3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应用实例分析
        5.3.1 装备现有研制系统模式
        5.3.2 现有研制系统需求分析
        5.3.3 将装备现有研制模式向快速研制系统模式转化开展的系统设计
        5.3.4 初步应用效果
第六章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1 设计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评价系统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标准的确定
        6.2.1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评价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
        6.2.2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评价系统评价标准的确定
    §6.3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评价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第七章 评价原型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7.1 概述
    §7.2 原型系统结构设计
        7.2.1 原型系统体系结构
        7.2.2 原型系统功能设计
        7.2.3 原型系统数据库设计
    §7.3 快速研制系统结构化方法评价原型系统实现
        7.3.1 原型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7.3.2 原型系统界面设计
    §7.4 系统初步应用情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虚拟制造及其体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汽摩零部件新产品开发云制造服务平台及关键技术研究[D]. 尹翰坤. 重庆大学, 2015(01)
  • [2]基于效益驱动的制造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问题研究[D]. 周永利.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3]制造协同服务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飞. 浙江大学, 2007(05)
  • [4]虚拟制造技术及其研究[J]. 黄炜.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04)
  • [5]基于制造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化工艺分工规划技术研究[D]. 彭文利.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4)
  • [6]关于在我国发展虚拟制造技术的若干思考[D]. 孙宇. 中南大学, 2005(05)
  • [7]分布式虚拟制造资源中心[J]. 程涛,管在林,吴波,杨叔子,黄心汉.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4(04)
  • [8]制造企业快速反应理论及应用研究[D]. 杨长辉. 中南大学, 2004(04)
  • [9]面向协同虚拟制造的分布式支撑环境研究[D]. 郭蕴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10]快速研制系统体系结构及其评价研究[D]. 唐唤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虚拟制造及其架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