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农村党支部换届换届“连线”现象

提防农村党支部换届换届“连线”现象

一、谨防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的“串联”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朱静辉[1](2021)在《仪式团结与行动外溢:草根组织的自主性生产与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组织嵌入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探讨以老年人协会为典型的草根组织的自主性生产机制与发展策略。在老年人协会自主性生产与运作深嵌地方性习俗的复兴与兴盛过程中,地方性知识中的仪式作为团结机制强化了老年人协会组织的整合性与权威性,但易引发草根组织自主性发展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仪式团结机制促成老年人协会从松散型结构向紧密型组织形态转变,仪式团结具有增强组织权威、提升组织整合能力、强化资源汲取以及构建空间单位认同等多重功能。另一方面,其自主性与行动力过强则产生权力越界、行动外溢等问题,即卷入乡村选举、集体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从而冲击村庄秩序。草根组织自主性面临着发展过程的悖论,即要获得自主性则需要不断跨越组织边界汲取要素与资源,然而,跨越组织边界就易于发生行动外溢,进而动摇组织生存的合法性根基。所以,草根组织需要明确的是合理确定组织功能扩展范围,在地方政府提倡与界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进而成为政府与社会沟通的重要辅助力量。

陶瑾雯[2](2021)在《从“虚化”到“复位”: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研究 ——以湖北省D村的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为例》文中指出

李璐琪[3](2021)在《叶县回流精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程亚飞[4](2021)在《S市C镇村级债务成因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李冬慧[5](2021)在《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研究 ——基于山西省贾村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就是历经社会变迁而生生不息,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的乡土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乡土社会逐渐呈现出新变化,广大农村社会和谐有序、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大多数村庄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质量不高,集体所承担的村庄责任越来越少,农民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下降,村庄发展呈现出分散化趋势。与此同时,有一类村庄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坚持合作化、组织化和集体化道路,践行集体主义精神和共同富裕理念,承担多方位、全覆盖的村庄社区责任,为集体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和集体福利,从而形成牢固的集体凝聚力和村庄团结关系。这类村庄即集体化村庄,其发展路径与发展前景可成为透视中国农村道路的重要窗口。现有关于集体化村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集体经营、集体产权、集体产业等经济领域,本文则重点关注社会治理领域,意在强调集体化村庄治理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应。基于北方乡村“集体社会”底色的理论认知,以山西省典型集体化村庄为研究对象,构建“集体-权威”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口述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从传统社会到当代社会,权威要素在具有集体底色的乡村社会中所经历的“缘起与萌芽、生成与激活、削减与重振、稳定与延续”的变迁过程;以外部国家政策环境变化为参照,以村庄内生权威影响力为线索,深入分析典型村庄从自发到自觉探寻适宜路径和治理模式的过程,进而从历史性制度起点、地域性社会文化性格、实践性客观条件等多维度剖析影响村庄发展路径的关键因素,探明集体组织、集体成员与集体权威在村庄发展过程中的交互关系,以及权威治理模式的运行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一)集体化是一个集体组织变迁、权威类型转换、从自发到自觉的动态发展过程。权威是一种影响力,通过获得治理客体的认同和服从,形成内化于心的观念意识,进而指导个体行为。相较于经济、制度和资源等外部要素的强制性作用,权威要素·具有内部自愿服从性质,在治理实践中成员接受度高、行动阻碍小,对形成农民组织化具有现实意义。根据特定历史条件与环境因素形成基于不同目标的治理模式,表现为从“伦理型权威治理、依附型权威治理、教化型权威治理、互惠型权威治理”的转换过程。(二)集体社会是一种对当代集体化道路产生规制性影响的社会底色。从自然条件、历史事实、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维度考察,北方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其社会形态受到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叠加影响,形成以“以户聚村”的集体社会形态。村庄中内生“大家长式”的集体权威,不断维系、巩固集体这一组织形态的延续。(三)集体化村庄是一种理性选择下的复合型村域共同体。村庄的再集体化是集体领导与集体成员共同选择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化模式能够创造更经济、更具规模、更强联系的村域综合体,以此完善村庄社区功能,增强文化凝聚力。集体化村庄为中国乡村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四)锦标赛治理作为权威治理的实践形式,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有益探索。较强的集体经济与集中的权力结构形成村庄“强压力-强激励”的锦标赛治理基础。呈现出集体权威压力、指标量化考核、锦标赛排名约束、福利分配激励等特征,形成程序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其动力来源于权威引导,又在一定程度上维系权威,形成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权威治理形式。(五)党组织引领集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引领力和组织力,协调好农村各基层组织的利益,突出村级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是新时代探索“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实践的组织保障。总体上,探讨集体化村庄发展历程及其治理模式,并不等于对过去的怀念,更多的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村民以多种形式入股,参与分红,享受集体经济红利;提供多样化集体福利,包括创造工作岗位、完善村庄设施、分配生活物资、实现集体赡养,为乡村扩展有效治理空间;在新权威体系下,按照“党业合一”的管理办法实行锦标赛治理模式,引导集体成员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实现集体成员组织化发展;在“一核多元”的治理体系下,突出党组织引领作用,协调村庄各方利益,整合集体多样资源,塑造集体团结格局。简而言之,通过总结集体权威生成与作用机制,阐明新时代背景下集体化村庄的治理模式,以期丰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理论,并为当前农村党组织全面领导和统筹村庄事务提供经验参考。

余珏[6](2021)在《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治理点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国社会治理的基础和薄弱环节都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而公民参与乡村治理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公民参与乡村治理,不仅体现出政府治理能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突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从镇雄县乡村治理的实践案例中发现,作为乡村治理主体的政府、村两委以及村小组都遭遇不同的困境,其中公民参与不足是治理主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乡村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不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它是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制度和治理机制之间协调不畅的结果。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因缺少有效的民主参与,乡镇政府落实政策时存在政策执行偏差问题,村委会工作中行政化倾向突出,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有待加强,公民参与乡村治理态度消极。在制度层面,公民参与乡村治理存在制度困境,乡村治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公民参与乡村治理得不到保障。在治理机制方面,治理理念落后,治理方式方法缺少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水平落后。鉴于农业农村部公示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结合镇雄县实际情况,笔者从政府、村两委、个人和制度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作为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财政优势、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村两委作为村民自治组织,要突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提高村委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水平。村民自身也应该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在制度和治理机制方面,应丰富公民参与渠道,细化公民参与的具体措施,创新乡村治理的方法。本文分析乡村治理和公民参与两者的相互交错关系,以期提高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社会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王东[7](2021)在《找回“中间地带”:后税费时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模式重构 ——基于李家岗“乡贤治村”实践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

陈宏杰[8](2021)在《乡村社会变迁中的仪式实践与秩序生产 ——基于浙东陈村姜仙翁仪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入侵,乡村社会内部的秩序基础瓦解,村庄生活主体处于“失根”状态,村民关系工具化,村庄秩序原子化,村庄文化生活衰败。新时期,随着国家权力回归乡村,重建村庄秩序势在必行。对此,学术界展开诸多讨论,开出诸多秩序重构的“药方”,但是对于村庄内部运行状态及其村庄生活主体的实践缺乏关注。事实上村庄社会中传统文化形式的复兴所引起的村庄内部关系的调整和秩序整合已经悄然发生。在村庄仪式实践中,村民、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在情境互动中不断调整各自的关系,不断赋予仪式和信仰以新的内涵和意义,而这些实践都有可能朝着村庄整合和集体认同的方向发展,为乡村秩序的重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基于上述背景下,本研究抛弃传统的秩序整合视角,从仪式实践的角度着手,探讨陈村姜仙翁仪式实践过程中村庄生活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联模式。为了进一步讨论村庄秩序重建的机制,本文利用文献资料考究、参与式考察、深度访谈法的研究方法,深挖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陈村姜仙翁仪式及其仪式实践过程中村庄生活主体之间的互动及其形成的关联模式。具体而言,首先,通过陈氏族谱、县志和民间传说等资料考察传统社会中陈村均衡秩序和姜仙翁仪式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传统陈村均衡关系网络的特征;其次,在口述史资料、二手资料以及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考察国家权力和市场力量如何形塑姜仙翁仪式以及瓦解陈村传统的均衡秩序,并讨论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村庄秩序和村民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讨论新时期政治精英如何巧妙抓住仪式实践中缓和大陈、小陈关系的机会,并通过策略性手段促成两个群体达成共识,进而将村庄整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时期的陈村精英在新的社会情境中赋予姜仙翁信仰和仪式以新的含义,并通过周期性的仪式制度维系陈村集体情感和集体认同。研究发现,村庄秩序生产的关键是社会关系的划分、个体情感的满足与象征与规范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重建乡村秩序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在愈加分化和流动的村庄社会中,仅仅依靠国家力量或者村庄社会内部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秩序要素的重组,需要国家力量和村庄社会内部力量共同的努力;其次,必须整合村庄内各种力量,达成共识,实现关系划分;再次,必须重视象征与规范的形成;最后,必须注意到村庄内部生活主体的情感需求。

张硕[9](2020)在《海峡两岸农村治理机制比较研究 ——以陕西S村和台湾D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大陆农村治理存在村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自治与行政之间边界模糊、公共服务提供有待加强、村民参与的主体性调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有些问题已有较为成熟的解决办法。海峡两岸同源,两岸在农村文化与结构、村民行为逻辑和治理路径选择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专门对两岸的农村治理机制展开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择中国台湾省南投县D村和陕西省石泉县S村作为研究对象,以微观透视宏观,运用善治理论、社区参与理论等理论,采取实地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比较分析的方法,从治理主体与组织结构、治理客体与社区参与、治理手段与秩序维护、治理效果与服务提供等四个维度对两岸的农村治理机制展开探讨,着重分析两岸农村治理机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并以此提出优化大陆农村治理的路径思考。本文研究发现:第一,两岸农村治理机制虽有差异但却表现出一体性特征。虽然由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两岸农村在村庄的结构性、社区参与、村庄秩序维护、村庄服务供给等方面有较为明显不同,呈现出总体上的差异性。但由于文化同源,两岸农村治理在治理逻辑、治理手段、治理方式、治理结构等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第二,“整合型治理”和“竞合型治理”是大陆和台湾农村治理的不同治理形态。大陆农村与台湾农村虽然都是一种独特的介于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与“社会”之间的结构,但由于村庄与外部链接的差异化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治理形态。大陆随着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将村民自治的实践和国家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整合型治理”的治理形态;而台湾农村治理则基于村里长、社区发展协会、乡镇公所和乡镇农会四方力量角逐形成了“竞合型治理”的治理形态。结合当下两岸农村治理的实践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研究认为提升大陆农村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需要汲取台湾基层治理的有益经验,但归根到底还需要从大陆基层农村发展的实际入手,既要明确村级组织参与村庄治理的地位与作用,又要理清农村治理的逻辑与潜在秩序,最终借由促进国家整合与农村融合达成农村“善治”的目标,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韩铮[10](2020)在《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设置问题研究 ——以鲁西南J县C村为个案》文中提出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并依靠相应的社会组织运行,这就形成了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是能够解决农村基层各种公共问题的最小单元,包括行政基本单元、自治基本单元、服务基本单元等。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在不断变迁,经历了传统时期、现代国家建构时期、人民公时期、改革开放后、农村税费改革后等几个阶段,当前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最适合农村的基本单元。本文选取鲁西南J县C村为案例,描述并分析了该村治理中乡镇管区、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等几个治理单元层级的运行现状,发现该村各治理单元在运作时并不完全符合政策文本规定,而有其自身的一套规则。管区是乡镇党委政府各项行政任务的下派和代理机构,是与村庄大量交互的治理主体,是法律文本中不存在的非正式的行政基本单元;行政村在实际运行中因其“半熟人社会”特性无法有效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使其成为形式化的自治基本单元;自然村因其地域、文化、宗族等“熟人社会”特性成为治理认同基本单元,发挥了一定的自我治理作用;村民小组因其历史演变和土地、产权的集体性质,使其成为实际的自治基本单元,有效发挥了组织动员、维持秩序、平衡利益等治理作用。C村治理基本单元并不能完全发挥出其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运行中有行政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低下、村民自治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于与基层政府治理存在难题、“差序格局”下农村治理传统的延续、行政与自治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法律法规与乡土性民间规则的冲突密不可分。根据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和一些地方实践,本文认为要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应调整行政基本单元、整合服务基本单元、调适自治基本单元。并且农村治理基本单元的设置和有效运行应综合考虑传统与现实因素,避免“一刀切”行政干预,并需要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

二、谨防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的“串联”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防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的“串联”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仪式团结与行动外溢:草根组织的自主性生产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评析与研究路径
    (一)国家与社会中的组织自主性
    (二)组织自主性生产与运作的地方性情境———以老年人协会为例
三、仪式团结机制:草根组织自主性的生成与运作
    (一)仪式性团结
    (二)仪式团结中的组织权威树立
    (三)仪式团结中的组织整合能力提升
    (四)仪式团结中组织资源汲取能力
    (五)仪式团结中的组织空间认同
四、行动外溢及其后果
    (一)主导村庄治理权
    (二)干预集体经济发展权
    (三)激化村庄派系冲突
    (四)加剧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五)行动外溢的后果
五、结语与进一步讨论

(5)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研究 ——基于山西省贾村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乡村治理的类型、要素及阶段特征
        (二)权威基础理论及权威治理研究
        (三)集体化村庄的相关研究
        (四)中国区域社会底色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评述与启示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集体
        (二)权威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章节安排
        (三)研究方法
    五.案例基本概况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集体社会底色:缘起、演变及伦理型权威生成
    1.1 集居型村庄的形成
        1.1.1 集居型村庄的历史演变
        1.1.2 集居型村庄的结构与关系
    1.2 集居型村庄内部分工与集体互助
        1.2.1 集居型村庄中的劳作分工
        1.2.2 集居型村庄的内生性互助传统
    1.3 村庄外部民族交融与乡村社会管控
        1.3.1 政治辐射与民族融合造就杂姓集居
        1.3.2 基层制度变迁下的乡村外部管控
    1.4 等级观念延伸与伦理权威形成
        1.4.1 等级观念维护家庭权威
        1.4.2 权威服从的社会关系网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观念到实体:行政性集体与依附型权威治理
    2.1 式微的集体与权威激活
        2.1.1 动荡环境下的集体生存
        2.1.2 从革命权威到生产权威
        2.1.3 生存理性下的权威偏好
    2.2 觉醒的集体与权威生长
        2.2.1 劳动实践与权威引导下规则创新
        2.2.2 权威引领下内生凝聚力与集体认同
        2.2.3 建构性权威与内生性权威转化
    2.3 实体化的集体与权威主导
        2.3.1 秩序重塑:模式管理造就集体权威
        2.3.2 行政吸纳:村庄合并与权威扩展
        2.3.3 经济增量:集体决策与循环农业
        2.3.4 精英动员:集体行动与荣誉感塑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分化到集合:经营性集体与教化型权威治理
    3.1 分化的集体与权威危机
        3.1.1 国家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3.1.2 政策落地中的弹性运作
        3.1.3 个人崛起与权威消减
    3.2 聚拢的集体与权威重振
        3.2.1 以企业回填守住集体底线
        3.2.2 再集体化中农民行动选择
        3.2.3 从集体主义到共同富裕
    3.3 集体再造与权威引领
        3.3.1 集体权威再造经济集体
        3.3.2 集体权威搭建政治集体
        3.3.3 集体权威引导文化集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单向到互动:利益性集体与互惠型权威治理
    4.1 当代集体化村庄运行实践与关键要素
        4.1.1 经济改制下产业发展与多主体参与
        4.1.2 组织整合下“党业合一”实践
        4.1.3 价值共享中的集体主义观念维系
        4.1.4 声誉回报中集体认同与社会资本利用
        4.1.5 福利纽带连接下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
    4.2 当代集体化村庄的权威延续
        4.2.1 村庄集体中的集体情感与“家长权威”
        4.2.2 政党身份与家族身份重合下的权力延续
        4.2.3 权威代际传递中的认同建构与责任承担
    4.3 当代利益性集体的发展及特征
        4.3.1 新集体经济:当代集体化村庄的经济保障
        4.3.2 新权威体系:多种身份重叠下的治理主体
        4.3.3 新治理格局:“一核多元”结构下的新集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体化村庄的权威影响及其治理逻辑
    5.1 集体化村庄的权威要素与带动效应
        5.1.1 集体权威的多维面向:来源、内涵与性质
        5.1.2 集体权威、集体成员与集体组织间的互动关系
        5.1.3 权威治理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
    5.2 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机制与逻辑进路
        5.2.1 治理前提:“经济基础-利益相关-福利获取”的类型村庄
        5.2.2 治理技术:“约束-激励”的双轨治理机制
        5.2.3 治理资源:“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5.2.4 治理过程:“压力-考核-约束-激励”构成村治锦标赛
        5.2.5 治理绩效:治理有效的实践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公民参与理论
        (二)治理理论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治理
        二、村民自治
        三、公民参与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治理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二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内容与特点
    第一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要内容
        一、乡村行政性事务的建设和发展
        二、乡村经济事务的建设和发展
        三、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
    第二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特点描述
        一、村民对村民自治制度的认知
        二、公民参与内容以非政治性事务为主
        三、公民参与形式以动员型参与为主
第三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经验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具体实践经验
        一、A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农业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状况
        二、B村村民委员会履行职责过程中公民参与状况
        三、C村民小组组织村民参与修建饮用水工程
    第二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人民政府存在政策执行偏差问题
        二、乡村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有待加强
        三、村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
        四、公民参与态度消极
        五、公民参与乡村治理存在制度困境
第四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案例经验借鉴
    第一节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二、制度层面的原因
        三、公民个人主观因素
        四、乡村经济发展落后
    第二节 案例经验借鉴
        一、党建引领建设活力村庄——湖北省大冶市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二、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夯筑乡村治理民主根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创新移民村治理模式
        三、塘约道路——塘约村“党建引领、合股联营、村民自治”模式
第五章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困境的解决对策
    第一节 优化基层治理主体职能
        一、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巩固村两委的领导组织和服务职能
    第二节 保障和健全相关制度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村民管理机制
        二、丰富参与渠道,细化参与措施
    第三节 提高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意识
        二、鼓励乡村能人带头治理
    第四节 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
        一.需求导向是乡村公民参与的主要驱动力
        二、完善农村公民参与的有效激励措施
研究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状况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乡村社会变迁中的仪式实践与秩序生产 ——基于浙东陈村姜仙翁仪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分析村庄秩序整合的四种视角
        1.2.2 仪式与村庄秩序生产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1.3.1 概念界定: 作为实践行动的仪式
        1.3.2 分析框架: 仪式实践组成要素与运作机制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及其选取
        1.4.2 田野经历
        1.4.3 资料收集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2章 陈村概况
    2.1 区域与信仰背景
        2.1.1 地理位置与环境
        2.1.2 家族、社区与村政
        2.1.3 社区中的神灵崇拜
    2.2 秩序井然的姜仙翁公共仪式
第3章 “祖先与神明”: 内生性秩序均衡演绎的文化根柢
    3.1 分化与疏离: 陈村传统均衡秩序形成的社会背景
        3.1.1 陈村的地理空间的分化
        3.1.2 陈村社会关系的疏离
    3.2 合作与共识: 陈村宗族组织形态的建立与姜仙翁仪式轮值制度的形成
        3.2.1 地域整合与关系联结:陈村宗族组织体系的建立
        3.2.2 情感维系与认同建构:姜仙翁信仰的塑造
    3.3 姜仙翁仪式轮值: 传统陈村均衡秩序的周期性演绎
        3.3.1 姜仙翁仪式轮值制度概况
        3.3.2 姜仙翁周期性仪式与村庄均衡秩序的文化网络
第4章 “权力与市场”: 外生性秩序悬浮困境的缘由
    4.1 国家介入与创造替换: 权力塑造的新德治秩序
        4.1.1 政治运动的兴起与传统仪式的衰败
        4.1.2 传统均衡秩序的瓦解与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
    4.2 权力回缩与传统复兴: 仪式唤起的传统秩序
        4.2.1 村庄危机与姜仙翁仪式复兴
        4.2.2 集体破碎与重温兄弟情谊
    4.3 市场入侵与关系分化: 资本形塑的经济等级秩序
        4.3.1 平均主义心态与仪式竞赛
        4.3.2 经济精英入驻与村庄内部关系失衡
        4.3.3 竞争与分化: 资本主导下的姜仙翁仪式秩序
        4.3.4 互斥与对抗: 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反抗
    4.4 小结
第5章 “权力与生活”: 村庄秩序再平衡的生产机制
    5.1 时空背景: 正式权力回归村庄秩序核心
        5.1.1 国家权力回归村庄秩序核心
        5.1.2 陈村政治精英重新入场
    5.2 共识形成: 村庄内部平衡关系的创造与发明
        5.2.1 集体需求的发明: 村民代表大会
        5.2.2 集体禁忌的共鸣: 风水与信仰
        5.2.3 集体约束的运用: 拔“钉子户”
        5.2.4 集体利益的争取: 内外沟通与协商
    5.3 规则制定: 村庄内部平衡关系的周期性维续
        5.3.1 组织化: 成立仙翁庙日常事务理事会
        5.3.2 规范化: 国家宗教政策的融入
        5.3.3 平衡化: 制定新的姜仙翁仪式轮值制度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与反思
    6.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海峡两岸农村治理机制比较研究 ——以陕西S村和台湾D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持
        1.5.1 概念界定
        1.5.2 理论支持
第二章 两岸农村治理机制多维解析
    2.1 两个村庄的表述
        2.1.1 陕西S村情况简介
        2.1.2 台湾D村情况简介
    2.2 陕西S村治理机制多维解析
        2.2.1 治理主体与组织结构
        2.2.2 治理客体与社区参与
        2.2.3 治理手段与秩序维护
        2.2.4 治理效果与服务供给
    2.3 台湾D村治理机制多维解析
        2.3.1 治理主体与组织结构
        2.3.2 治理客体与社区参与
        2.3.3 治理手段与秩序维护
        2.3.4 治理效果与服务供给
第三章 两岸农村治理机制比较
    3.1 两岸农村治理机制的相同之处
        3.1.1 政府治理是农村治理的治理核心
        3.1.2 多元参与是农村主体治理的表现形式
        3.1.3 精英治理是农村治理的重要方式
        3.1.4 三调联动、四层体系是农村矛盾调节的基本结构
    3.2 两岸农村治理机制的不同之处
        3.2.1 核心主体不同
        3.2.2 社区参与方式和内容不同
        3.2.3 政策下行和村民民意上达方式不同
    3.3 “整合型治理”VS“竞合型治理”:两岸农村治理形态分析
        3.3.1 大陆农村社会“整合型治理”形态
        3.3.2 台湾农村社会“竞合型治理”形态
第四章 两岸农村治理机制的影响因素
    4.1 文化同源塑造相似的村庄社会
        4.1.1 相似的“关系社会”
        4.1.2 相似的文化认同
    4.2 政治制度差异产生不同的治理组织结构
        4.2.1 集中统一的大陆的政治体制
        4.2.2 权力分立的台湾的政治体制
    4.3 政策不同形成差异化的治理内容与方式
        4.3.1 土地政策的差异
        4.3.2 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异
        4.3.3 其他政策的差异
第五章 交流借鉴中完善大陆农村治理机制
    5.1 理清农村治理的主要内容、逻辑与“隐性秩序”
    5.2 明确村级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地位与作用
    5.3 “由下而上”促进农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5.4 以精英治理实现农村社会有效治理
    5.5 促进政府治理与农村自治的融合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陕西S村治理状况调研提纲
    附录 B 台湾D村治理状况调研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10)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设置问题研究 ——以鲁西南J县C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创新之处
    1.2 相关概念和理论
        1.2.1 基本概念和内涵
        1.2.2 相关理论
    1.3 研究现状与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的演变
    2.1 历史演变: 分散到整合
        2.1.1 传统社会时期: “皇权不下县”
        2.1.2 现代国家建构时期: 从“一盘散沙”到“政治整合”
        2.1.3 人民公社时期: “政社合一
        2.1.4 改革开放后: 包产到户与村民自治
        2.1.5 农村税费改革后: 村组合并
    2.2 新时期探索: 合与分
        2.2.1 广东清远: 行政与自治分离
        2.2.2 四川都江堰: 院落(小区)自治
        2.2.3 湖南: 合并建制村
第三章 C村治理基本单元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C村治理基本单元现状
        3.1.1 乡镇管区: 非正式的行政基本单元
        3.1.2 行政村: 形式化的自治基本单元
        3.1.3 自然村: 治理认同基本单元
        3.1.4 村民小组: 实际的自治基本单元
        3.1.5 小结
    3.2 C村治理基本单元现存问题
        3.2.1 治理主体行政能力不足
        3.2.2 村庄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3.2.3 村民自治陷入形式化
    3.3 C村治理基本单元问题原因分析
        3.3.1 乡土社会治理传统的延续
        3.3.2 基层政府治理方式的不适应
        3.3.3 村级行政权力与村民自治的矛盾
        3.3.4 现行法律法规与乡村现实的冲突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4.1 调整行政基本单元
        4.1.1 规范调整行政架构
        4.1.2 规范治理主体责任
        4.1.3 考虑行政治理成本
    4.2 整合服务基本单元
        4.2.1 完善公共品供给机制
        4.2.2 落实公共服务事项
    4.3 调适自治基本单元
        4.3.1 注重内生性自治
        4.3.2 协调自治与他治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5.1 农村治理基本单元的设置应考虑传统与现实因素
    5.2 农村治理基本单元的设置应避免“一刀切”
    5.3 农村治理基本单元的有效运行需要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村民访谈提纲
    二、村干部访谈提纲
    三、乡镇干部访谈提纲
    四、县民政局访谈提纲
    五、县委组织部访谈提纲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谨防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的“串联”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仪式团结与行动外溢:草根组织的自主性生产与发展策略[J]. 朱静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从“虚化”到“复位”: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研究 ——以湖北省D村的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为例[D]. 陶瑾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叶县回流精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D]. 李璐琪.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
  • [4]S市C镇村级债务成因与对策研究[D]. 程亚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5]集体化村庄的权威治理研究 ——基于山西省贾村的实证调查[D]. 李冬慧. 山西大学, 2021
  • [6]镇雄县乡村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D]. 余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找回“中间地带”:后税费时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模式重构 ——基于李家岗“乡贤治村”实践的个案研究[D]. 王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8]乡村社会变迁中的仪式实践与秩序生产 ——基于浙东陈村姜仙翁仪式的研究[D]. 陈宏杰.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9]海峡两岸农村治理机制比较研究 ——以陕西S村和台湾D村为例[D]. 张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8)
  • [10]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设置问题研究 ——以鲁西南J县C村为个案[D]. 韩铮.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提防农村党支部换届换届“连线”现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