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英语词汇使用特点分析

女性英语词汇使用特点分析

一、女性英语中词汇使用特征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园园[1](2021)在《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文中指出中巴两国是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目前巴基斯坦拥有大量的中巴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它们需要大量的汉语本地人才,当地的学生也非常愿意学习汉语。本文主要分析了巴基斯坦学生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本篇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词汇问题分析调查准备,第三章为词汇使用问题研究,第四章为针对词汇问题提出的词汇教学建议,第五章为针对词汇学习问题提出的学习建议,第六章为总结。词汇学习问题可划分为添加、省略、代替、错位、泛化五方面,不同词类的使用问题在这五方面均有体现,添加中主要为不同疑问代词或语气词的叠加使用,省略中主要是“了”和“个”的省略,代替中主要为名词的代替错误,错位中主要为时间和地点状语的使用,泛化主要为动词“是”和量词“个”的使用。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教学建议为虚词讲解与语法讲解相结合;实词词汇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教师应把握重难点词汇讲解;把握词性,牢记短语结构和固定搭配;加强特殊词类的教学;把握课中媒介语的使用;为学生创造优良的上课环境。学习建议为学生应大胆运用替换,及时检查纠正;扩大思维,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分阶段设置学习目标,逐步掌握词汇。

耿芳[2](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王露[3](2021)在《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食物和服饰的重要来源,许多动物形象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并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动物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非常丰富,人们把他们的感情,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甚至于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都和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已经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某种象征,并体现在语言中。“鼠”和“rat/mouse”分别是汉语和英语中动物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高,产生了很多附加色彩,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中含鼠词汇的对比研究,寻求语言发展演变的类型学特征与个性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等词典中有关“鼠”和“rat/mouse”词条的收集和整理,并从中选取具有附加意义的词汇。从分析它们的结构类型和具体用法入手,分析词汇附加义产生的途径,并对所有语料的色彩意义进行分类比较,从词的感情色彩对比分析两者在褒义、中性以及贬义范畴上的异同,最后通过比较,得出了汉英各民族在地理环境、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发现,汉英动物词“鼠”和“rat/mouse”的附加意义都主要由贬义构成,但指向和种类却大有不同,其次含中性和褒义的词汇,虽然少,也不应该被忽视。“鼠”和“rat/mouse”的感情色彩是各自文化的积淀,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样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动物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

彭琳[4](2020)在《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称谓语具有系统性和民族性,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与文化现象。作为标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际关系的语言现象,亲属称谓语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各民族语言的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称谓系统中对于直系与旁系、父系与母系、血亲与姻亲、男性与女性、年长与年幼等所有亲属关系都精确描述,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如此细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无法比拟的。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不仅称谓词数量少,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性别与辈分外,内外、长幼、亲疏都不区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不同语言的称谓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亲属称谓的系统梳理,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为今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为语言学习与教学,语际的翻译研究提供帮助。本文以既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为指导,结合笔者收集的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资料,详细比较了英汉亲属称谓系统、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和背称、英汉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以及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文化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语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是汉语称谓语的独具特色的现象,当今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特别突出。本文通过对比考察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以及泛化现象,充分展示英汉文化的差异,民族价值观的不同。着眼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探索隐藏于亲属称谓语背后的深层文化,这是本文的特色创新之处。本文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各层面的异同,希望本项研究能对英汉文化与语言的教学,研究和翻译实践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冯剑鹏[5](2020)在《《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目前,非文学翻译占据中国翻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且大部分译者也主要从事非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涉及经济、政治、科技等等领域。本篇实践报告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以《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为源文本进行翻译实践研究。这篇文章被归为非文学文本,之所以选择医学类的文献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健康越来越重视。从西方国家直接引入相关的医学理论以及前沿的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显然,医学翻译十分重要。笔者首先对医学英语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源文本语言正式严谨、专业性较强,因此笔者将其归纳为信息型文本。在目的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对医学英语翻译技巧做出总结:词汇层面,医学英语术语的翻译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句法层面,要对医学英语中出现的定语从句、长难句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篇章层面,要对医学英语的篇章结构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本篇实践报告旨在提升笔者在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由于医学英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也提升了笔者对非文学文本翻译的认识。最后,笔者希望所总结的医学英语翻译策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帮助,同时提升医学英语的语言服务质量。

丁艳[6](2020)在《汉语植物词语研究》文中指出植物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较大的语义场。众多植物词语在传达自身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富含民族文化意义的“能指”词。植物词语不仅是解读民族文化的一种媒介,也成为探索语言与思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出口。本文选择汉语植物词语(包括用来称说植物的名词和以植物名为构词语素构造的词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相关权威字典、词典及综合性语料库中的植物词语为语料,依据传统语言学、文化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植物词语从命名、语义等语言层面以及认知、文化等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文章对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理据、意义构成、意义衍变特别是具有文化义的植物词语的语义特点及表现、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植物词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微观的描写与宏观的分析,深入探讨语言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在植物词语意义及植物隐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揭示植物词语一般特点的同时探索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勾勒出汉语植物词语系统的基本面貌;并希望借助某一类词语聚合的研究,从词汇层面上探讨一个民族的语言现实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论文的研究目标为:从植物名出发,分析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和命名的特点,探讨植物概念获得名称的依据与理由以及它们在词义特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植物词语的意义构成和语义特征,探讨社会文化对语义产生及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植物词语词义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探讨词义的演进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研究,有如下发现:汉语植物词语的命名理据多源,它们多方面揭示出植物词的词义特征并反映出植物的某种特点,呈现出类比性和具象性等比较突出的文化特征。汉语植物词语的词义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既有客观词义,也有主观词义,是植物概念义和深层附加义的双层叠加,词义蕴涵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植物词语文化涵义的产生和理解是建立在植物自身的特征属性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形式、习俗生活形式、心理文化形式)与认知模式(隐喻或转喻)的基础之上,并反映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植物命名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植物的隐喻命名从属于与植物相关的基本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和规律;隐喻也是植物词语词义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植物词语的语义,以相似性(或相关性)为联结点,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途径实现了语义的衍生和拓展。汉语植物隐喻涉及的层面极广,模式多样且特色鲜明。这些独具特色的植物隐喻模式是特定文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植物词语词义的演进与隐喻(包括转喻)的认知方式及其被用于语言交流的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汉语植物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学术回顾;分析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说明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一章汉语植物词的命名。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植物词的命名理据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植物词的命名特点,同时对植物词中的异名同名现象进行了描写和解释,并从语言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产生植物词异名现象的深层原因。第二章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植物词语的语义构成包括理性义、语法义和文化义。根据自身研究需要,重点分析植物词语理性义和文化义两个方面。通过索解植物词语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植物词语理性义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语义表现和产生原因;阐释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特征,指出植物词语文化义的语义来源和产生途径;通过对比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语义模式,探讨不同语言系统中植物词语的意义对应模式,分析引起这种语义模式差异的原因。第三章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隐喻是植物命名的一种重要依据,也是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植物隐喻化认知表现在植物名的隐喻化上,也表现在借植物的隐喻含义来映射反映非植物域的某一概念上。论文从两个方面即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和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来分析植物词语的隐喻系统和隐喻文化认知,指出在植物词语语义演变的过程中,隐喻起着重构、联想和转移的认知作用。同时,文章在深入考察植物隐喻特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汉语植物隐喻生成的动因。第四章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意义作为一种概念系统,基于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存在,词义的产生与发展受到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限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章从文化的物质层次挖掘植物词语反映的古代生产生活以及植物词语对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映射,通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的微观解读,探讨词语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五章汉语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植物词语不仅可以反映物质文化,有些更是精神文化下的言语结晶。植物词语蕴涵着独特的礼俗文化色彩,并烙有礼俗文化的鲜明印迹。蕴含于植物词语中的大量礼俗事象,折射出汉民族的一些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植物词语也映照出民族价值观念,人们以花草树木为载体,抒发了对高尚精神人格的赞美与追求,彰显出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也折射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结语。对论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胡琼[7](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文中指出语言变异和变化是语言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极其高频使用的词类,人称代词是英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范畴。语言学研究者对英语人称代词的研究颇多,但其中多是定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实证研究较少。而关于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定量实证研究就更少了,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人称代词是封闭词类,成员相对固定,被认为是语法中比较保守的部分,变化比较缓慢。但事实上,语言不断发展变化,人称代词的变化尽管比较缓慢,不易察觉,但也从未停下过脚步。语言中总是存在使用多种形式表达相同或相似意义的现象,其中甚至有一些偏离传统语言规范的用法,这种共时变异现象是历时变化的基础和前提。尽管变异用法的存在最终并不一定导致完全变化,但变异用法往往反映着语言变化在共时时间截面的面貌。因此,语言的历时研究需要同时考虑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本研究基于COHA、AIS、Friends、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Desperate Housewives、BNC、COCA和TIME等英语共时和历时语料库(跨越自18世纪末至今共200余年),从英语人称代词的共时变异用法出发,在性、数、格三个范畴各选取了变异用法案例进行历时维度的定量考察:分析这些变异用法在历时维度的变化趋势;结合跨语言证据以及语法化、变异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类型学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这些变异用法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并探究影响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结构、功能和社会因素;使用计量手段对人称代词相关用法历时比例的变化进行函数拟合,尝试证实或证伪“S曲线模型”和“恒定速率假说”,并考察频率这一因子对语言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方面均有丰富的变异和变化现象。首先,英语人称代词存在很多与性范畴属性不符的用法。本文选择了“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回指复合不定代词”案例进行考察。英语中缺乏专门司职“通性回指代词”功能的形式,数据显示,their被越来越多地用作通性回指代词,且有超越甚至取代his的趋势。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女权运动这一社会因素的影响。Their取代his的变化进程也受到先行词语义和频率的影响。另外,“their用于回指形式上是单数的先行词”用法同时涉及到数范畴的问题,可以被视作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变异用法,their在历时维度上赶超his的趋势也是第三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用法变化。英语人称代词在数范畴的变异用法十分丰富,三个人称均有复数形式用作单数的用法。第二人称代词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复数形式you完全取代单数形式的变化。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用作单数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并有历时显着增长的趋势。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在口语体中更加显着,但在不同性别中没有表现出差异。第一和第二人称均有通过在复数形式后添加表达复数含义的成分来强化复数含义的用法。英语人称代词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反映出的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或趋势以及通过“强化”实现复数形式更新的手段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这背后受到“表达谦逊和礼貌”、“构建同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格范畴方面,英语人称代词宾格形式频现于本属于主格和属格的领地。主格形式仅在动词前位置保持绝对优势,宾格在英语人称代词格系统中的默认格地位愈加巩固;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整体使用和在高频搭配构式中的使用均全面显着下降,尤其是在与V-ing搭配的用法中显着表现出被宾格形式取代的趋势。三格之间的竞争不仅受到语音、形态、句法演变等方面的交叠影响,还面临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有其他词汇或句法手段存在时,格系统极易衰退和类并。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中的格系统在历时维度发生进一步简化的可能性很大。通过考察英语人称代词在性、数、格三个范畴的变异和变化案例,并结合跨语言的的证据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语言变异和变化受到多种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语言结构因素,如语音因素等;也包括语言功能因素,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礼貌等交际原则;还包括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女权运动、语言接触等。此外,本研究基于英语人称代词在格范畴的历时数据还发现,英语人称代词在相关用法中的历时比例变化符合S曲线函数,这为语言变化传播的计量模型提供了证据。同时,本文的历时数据反对主张“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在不同语境中相同”的“恒定速率假说”,但证明词汇扩散理论除了应用于语音变化研究外,在语法变化研究中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本研究认为频率和构式在语言变异和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构式或用法的历时频率可以观测较长时间范围内语言变化的趋势。在语言变化过程中,频率既可能产生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阻碍作用,而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较晚开始的变化,其新形式取代旧形式的速率反而更快。

李静茹[8](2019)在《《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体》三部曲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在文革期间,由于一次偶然的电波发射,人类引发了三体文明的入侵。在与三体文明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中,人类发现了宇宙的黑暗现实,并最终毁灭于宇宙的黑暗森林打击之下。《三体》第一部《三体》于2015年8月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和多个奖项提名,《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也于2017年获得了轨迹奖最佳长篇。可以说,《三体》系列是中国科幻走出去的里程碑之作。《三体》系列英译版一经出版,便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这不仅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窗口,而且增强了中国语言和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对我们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体》在海外的热销离不开其译者的努力。《三体》第一部《三体》和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英译由美籍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负责,《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的英译则由美籍科幻小说翻译家Joel Martinsen完成,两位都是非常杰出的科幻小说翻译者。本文从文学表达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英译版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原文的中国特色和科幻性,找出英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较于之前论文以某一翻译理论为指导或仅分析某一部小说而言,更加系统、深入、全面的分析了整个《三体》三部曲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效果。论文主体部分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从科幻新造词和科幻场景两个方面分析《三体》系列英译本的科幻性,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手段,评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第二章从中国文化特色、中国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三体》英译本中的中国特色,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手段,评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第三章对《三体》三部曲翻译特点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对《三体》三部曲英译本的改写情况做了分析和归纳。

龚雪丽[9](2019)在《《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选用英国着名学者萨拉·弥尔斯(Sara Mills)编写的《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为英译汉笔译实践材料,探讨学术着作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学术着作不同于普通文本,其专业性较高,是某一领域研究成果的精华,也是同一领域研究者参考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翻译学术着作时,译者既要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本内容,又要兼顾译文的可读性。本篇报告以英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文本分类说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两种翻译方法——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为指导,从词汇、句法、修辞等三个层面探讨学术着作的行文特点及相应的翻译策略。纽马克根据语言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明确提出交际翻译适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而语义翻译则多用于表达型文本。源文本以信息功能为主导功能,并兼具表达功能,因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以交际翻译为主,辅以语义翻译,并针对具体翻译问题,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增补、转换、分译等多种翻译技巧,以求贴合原文,提高译文质量。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此次翻译任务。第二章介绍了翻译实践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译后审校修订等部分。第三章简要描述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其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性。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详细描述了译者在翻译词汇、句法、修辞等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并辅以实例论证。第五章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包括在此次翻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收获,问题与不足以及一些建议,以期对未来学术类文本翻译能有所帮助。

康艳[10](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文中认为在小说中穿插诗词的写法是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手法,有其深刻悠久的历史原因和文化特征。《红楼梦》中的小说诗词就数量和功能而言又有别于一般的小说诗词,其翻译难度非同一般。考察红诗的英译史可以发现,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百年来中外译者却仍然前赴后继地在做出努力和尝试。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十二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做全面系统的对比和研究。本研究作者希望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红楼梦》多个译本中诗词英译的特征,其中既包括语言特征的整体趋势,也能体现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本研究主要试图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红楼梦》英译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译者在翻译诗词时,在内容上做了哪些取舍,采用的翻译策略如何;2.各个诗词译文在宏观的语言维度上有什么样的特征或倾向;具体而言,主要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进行分析;3.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红楼梦》诗词的音美、形美、意美等文学和审美价值传达效果如何。《红楼梦》中的诗歌皆因人物和情节而创,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起着极大的作用,作者手段高超,诗词穿插在小说中非但不多余,反而使情节更加紧凑合理,诗词韵文是小说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考察红楼梦诗词的翻译简史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红楼梦》的英译本中的诗歌翻译篇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全,其中编译本是市场普及度最高的译本,其对象为普通读者,为了提高可读性,所选择诗词篇目最少,因此可以视为一个例外。在定量研究部分,作者主要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在宏观层面考察各个译本的高频词、类符形符、词汇密度、词汇级别、平均词长、平均句长、主题词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把握各个译本的语言特征。通过定性考察英译诗词在保留诗歌的特有形式、音韵效果、处理修辞格、传达诗词的隐喻含义、再现原文意象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很难完美的传递《红楼梦》诗词的文学特色,译本的质量高低往往取决于译者的文学素养、文化敏感度以及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以《红楼梦》诗词为窥视孔考察该小说的英译史可发现,《红楼梦》经过了百年的传播才在西方世界中逐步显现出完整的面貌;各种译本的共存使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红楼梦》真实的面目,以往在节译本、编译本中被误译、删改、扭曲的形象,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多个译本而得到修正。多个译本的共存也帮助建构出真实多面的《红楼梦》诗意的世界。本研究排除主观和经验主义的预设,利用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和采集,根据量化数据做出合理的阐释与推断,从而得出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翻译语料新。本研究共涉及12个红楼梦译本中的诗词,涵盖面较广。2)研究方法新。将所有译本中的诗词译文创建语料库,通过系统的数据对比分析,描写多个译本的翻译风格。3)研究视角广,从历时角度考查社会历史文化对译者和译本风格的影响,从而拓宽和挖深《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

二、女性英语中词汇使用特征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英语中词汇使用特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调查准备和实施
    2.1 研究理论介绍
        2.1.1 对比分析理论
        2.1.2 话语分析理论
    2.2 调查对象介绍
    2.3 《HSK标准教程1》介绍
    2.4 问卷调查设计
    2.5 调查实施
第三章 词汇使用问题分析
    3.1 《HSK标准教程1》词汇分析
    3.2 词汇学习问题具体分析
        3.2.1 添加
        3.2.2 省略
        3.2.3 代替
        3.2.4 错位
        3.2.5 泛化
    3.3 词汇学习问题产生原因
        3.3.1 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
        3.3.2 已知语言的影响
        3.3.3 媒介语的影响
        3.3.4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3.3.5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第四章 针对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的教学建议
    4.1 教师教授初级汉语词汇教学建议
        4.1.1 虚词词汇讲解与语法讲解相结合
        4.1.2 实词词汇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
        4.1.3 把握重难点词汇的讲解
        4.1.4 谨记词性,牢记短语结构和固定搭配
        4.1.5 牢记特殊词类的使用
    4.2 教师掌控初级汉语课堂建议
        4.2.1 把握使用媒介语尺寸
        4.2.2 优化上课环境,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
第五章 针对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的学习建议
    5.1 大胆运用替换,及时检查纠正
    5.2 扩大思维,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5.3 分阶段设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Learning survey of Chinese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3)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原因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
        1.3.1 语料选择及来源
        1.3.2 写作思路
2 汉英含鼠词汇的结构分析
    2.1 含鼠的词和短语
        2.1.1 并列结构
        2.1.2 主谓结构
        2.1.3 动宾结构
        2.1.4 偏正结构
    2.2 含鼠的熟语
        2.2.1 单句
        2.2.2 复句
        2.2.3 汉英含鼠词汇的其他类型
3 鼠联想意义产生的途径
    3.1 动物自身特性
        3.1.1 鼠的形态
        3.1.2 鼠的动作
        3.1.3 鼠的性情
    3.2 鼠的典故
    3.3 厌鼠心理
    3.4 鼠和其他动物的联系
        3.4.1 汉语中“鼠”与其他动物的联系
        3.4.2 英语“rat/mouse”与其他动物的联系
4 汉英含鼠词汇联想意义的感情色彩
    4.1 使用联想组合分析法分析词典语料库
    4.2 汉语“鼠”表达分析
        4.2.1 褒义类别
        4.2.2 中性类别
        4.2.3 贬义类别
    4.3 英语“rat/mouse”表达分析
        4.3.1 褒义类别
        4.3.2 中性类别
        4.3.3 贬义类别
5 汉英“鼠”的文化对比及教学意义
    5.1 如何对第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5.1.1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贬义形象
        5.1.2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中性形象
        5.1.3 “鼠”和“rat/mouse”适用于人类的褒义形象
        5.1.4 “鼠”和“rat/mouse”的某些内涵应格外重视
        5.1.5 汉英动物词“鼠”文化内涵产生差异的原因
    5.2 在二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3 汉英动物词鼠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究
        5.3.1 教学策略
        5.3.2 教学方法
6 结语
附录
    附录1 汉语含鼠词汇
    附录2 英语含“rat/mouse”的词汇
参考文献
致谢

(4)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考察范围与研究现状
        1.2.1 考察范围
        1.2.2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特色与研究创新
第二章 称谓语的性质和类型
    第一节 称谓语的性质
        2.1.1 称谓的概念
        2.1.2 称谓语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1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2 英语亲属称谓语的类型
        2.2.3 英汉亲属称谓语分类的异同
第三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概观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比较
        3.2.1 英汉基本亲属称谓系统
        3.2.2 英汉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3 英汉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4 英汉父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5 英汉母系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6 英汉祖父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7 英汉祖母之兄弟姐妹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3.2.8 英汉丈夫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3.2.9 英汉妻子及其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
        3.3.1 血亲和姻亲的差异
        3.3.2 宗族内外的差异
        3.3.3 长幼和辈分的差异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差异的原因
        3.4.1 社会性质的不同
        3.4.2 宗族观念的不同
        3.4.3 等级观念的不同
        3.4.4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第四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和词义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1 汉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4.1.2 英语亲属称谓的构词特征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词义比较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构词词义的异同
        4.3.1 相同点
        4.3.2 不同点
第五章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
    第一节 面称与背称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面称系统
        5.2.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2.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2.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2.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2.5 夫妻系称谓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的背称系统
        5.3.1 直系血亲称谓(同姓)
        5.3.2 旁系血亲称谓(同姓)
        5.3.3 外亲称谓语(异姓)
        5.3.4 姻亲称谓语(异姓)
        5.3.5 夫妻系称谓(异姓)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语面称背称的异同
        5.4.1 相同点
        5.4.2 不同点
第六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第一节 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
    第二节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比较
        6.3.1 英汉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
        6.3.2 英汉拟亲属称谓语的应用
    第四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特点
    第五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语法特征
        6.5.1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义特征
        6.5.2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语法特征
    第六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异同
        6.6.1 相同点
        6.6.2 不同点
    第七节 英汉亲属称谓泛化的成因
        6.7.1 传统社会结构及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6.7.2 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6.7.3 社会发展的需要
        6.7.4 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七章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的性别差异
    第一节 亲属称谓语与社会语言学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表现
        7.2.1 英汉核心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2 英汉父系母系称谓的性别差异
        7.2.3 英汉夫妻之间称谓的性别差异
        7.2.4 英汉从他亲属称谓的性别差异
        7.2.5 英汉亲属称谓排序的性别歧视
    第三节 英汉亲属称谓系统性别差异的原因
        7.3.1 宗法观念与家庭结构
        7.3.2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义的影响
第八章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 英汉亲属称谓与文化
    第二节 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异的表现
        8.2.1 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
        8.2.2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8.2.3 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
        8.2.4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第九章 结语
    9.1 基本认识
    9.2 本文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中的图与表
致谢

(5)《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背景
    1.2 翻译实践意义
第二章 项目介绍
    2.1 医学英语特征
    2.2 任务文本介绍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3.1 翻译理论的必要性
    3.2 翻译目的论介绍
    3.3 翻译目的论与医学英语翻译
第四章 翻译过程介绍
    4.1 译前
        4.1.1 查找专业术语
        4.1.2 目标读者分析与阅读平行文本
    4.2 译中
        4.2.1 源文本分析
        4.2.2 译文表达
    4.3 译后
        4.3.1 自我校审
        4.3.2 同行校审
        4.3.3 专业人士校审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词汇层面
        5.1.1 医学英语术语
        5.1.2 交叉学科词汇
        5.1.3 一词多义词汇
        5.1.4 长难副词
    5.2 句法层面
        5.2.1 被动句
        5.2.2 定语从句
        5.2.3 长难句
    5.3 篇章层面
        5.3.1 语篇中的衔接
        5.3.2 语篇中的连贯
第六章 结语
    6.1 翻译实践总结
    6.2 翻译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
附录二 译文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6)汉语植物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植物词语的界定
        一、选题缘由
        二、植物词语的界定与选取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传统训诂学对植物词语的研究
        二、植物词语文化内涵研究
        三、植物词语隐喻认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植物词的命名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与类型
        一、植物词命名理据的探求方法
        二、植物词命名理据的类型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命名的特点
        一、理据多源,但命名单一
        二、选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进行命名
        三、命名具有类比性
        四、命名具有鲜明的具象性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的异名与同名
        一、植物词的异名同实
        二、植物词的同名异实
第二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理性义
        一、理性义的直接性及其表现
        二、理性义的间接性及其原因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文化义
        一、文化义的语义特征
        二、文化义的语义来源
        三、文化义的产生途径
    第三节 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及成因
        一、植物词语的语义对应模式
        二、植物词语语义对应模式差异成因
第三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认知
    第一节 汉语植物概念的隐喻命名
        一、植物概念与植物隐喻命名的认知形成
        二、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类型
        三、汉语植物名称的隐喻认知分析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的隐喻模式
        一、植物基本层次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二、植物构成部分概念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三、“人是植物”“事(物)是植物”概念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模式
    第三节 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及生成动因
        一、汉语植物隐喻的特点
        二、汉语植物隐喻的生成动因
第四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物质文化映射
    第一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生产生活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的农业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古代的社会生活
        三、植物词语与古代其他生产活动
    第二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饮食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饮食生活
        二、植物词语与食事规仪
    第三节 汉语植物词语与中医药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药学典籍
        二、植物词语与药学理论
        三、植物词语与医食保健
        四、植物词语与涉医文学
第五章 汉语植物词语的精神文化观照
    第一节 植物词语的礼俗文化
        一、植物词语与古代传统礼仪
        二、植物词语与民风民俗
    第二节 植物词语的价值观念
        一、“君子之风”理想人格的赞颂与追求
        二、人与自然“物我相融”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三、“德容兼备”古代社会的审美要求与反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1.1.2 人称代词体现的语法范畴
        1.1.3 人称代词的变异用法和变化
    1.2 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方法和工具
        1.3.1 语料来源
        1.3.2 软件工具
        1.3.3 数据收集和处理
    1.4 本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英语的语言变化史和现状
        2.1.1 语言的规约和英语用法的整体转向
        2.1.2 英语的变体
        2.1.3 英语的全球化和口语化
        2.1.4 语言接触
    2.2 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现状
        2.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史学和语法学研究
        2.2.2 基于使用的英语人称代词变异和变化研究
        2.2.3 小结
    2.3 理论背景
        2.3.1 语法化理论
        2.3.2 社会语言学理论
        2.3.3 语言类型学理论
    2.4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2.5 小结
3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3.1 英语性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3.2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变异用法
        3.2.1 通性回指代词用法
        3.2.2 与自然性属性相悖的用法
    3.3 通性回指代词——复合不定代词回指词历时研究
        3.3.1 样本选择和标注方法
        3.3.2 研究结果
        3.3.3 影响通性回指代词选择及历时变化的因素
    3.4 英语人称代词性范畴的历时变化
    3.5 小结
4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4.1 英语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4.2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4.3 英语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用法
    4.4 案例研究——英语第一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4.4.1 研究方案
        4.4.2 研究结果
        4.4.3 案例讨论
    4.5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4.5.1 英语第二人称代词数范畴的发展变化
        4.5.2 英语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单数化
    4.6 英语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跨语言的视角
        4.6.1 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单数化用法
        4.6.2 复数人称代词更新的常见方式
    4.7 小结
5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和变化
    5.1 英语格范畴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5.2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历史和现状
    5.3 英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变异用法
    5.4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5.4.1 研究方案
        5.4.2 研究结果
        5.4.3 英语人称代词属格形式变异和变化的动因
    5.5 案例研究——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变化
        5.5.1 研究方案
        5.5.2 研究结果
        5.5.3 英语人称代词主宾格形式的历时竞争
        5.5.4 普通格和默认格
    5.6 英语格系统的历时变化:跨语言的视角
    5.7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因素
        5.7.1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结构因素
        5.7.2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社会因素
        5.7.3 语言变异和变化中的功能因素
    5.8 小结
6 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的计量特征
    6.1 语言演变的计量规律
        6.1.1 语言变化的计量规律——S曲线模型
        6.1.2 基于“S曲线模型”的恒定速率假说
        6.1.3 频率对语言变化进程的影响
    6.2 语言变化的计量特征——以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为例
        6.2.1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S曲线模型
        6.2.2 英语人称代词的历时变化与恒定速率假说
        6.2.3 频率对英语人称代词历时变化进程的影响
    6.3 讨论
        6.3.1 语言变化的基本过程
        6.3.2 语境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6.3.3 频率与语言变化的关系
    6.4 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发现
    7.2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
    7.3 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三体》三部曲科幻新造词与科幻场景翻译分析
    1.1 《三体》三部曲中的科幻新造词
        1.1.1 《三体》中的科幻新造词
        1.1.2 《黑暗森林》中的新造科幻词
        1.1.3 《死神永生》中的科幻新造词
    1.2 《三体》三部曲中的科幻场景翻译
        1.2.1 与外星文明有关的科幻场景
        1.2.2 与未来人类社会有关的科幻场景
        1.2.3 与异维空间有关的科幻场景
第二章 《三体》三部曲中国特色翻译分析
    2.1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文化特色
        2.1.1 《三体》三部曲中的历史文化
        2.1.2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2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语言特色
        2.2.1 成语
        2.2.2 俗语
        2.3.3 谐音词
第三章 《三体》三部曲的翻译特点及改写
    3.1 《三体》三部曲的翻译特点
        3.1.1 科幻新造词和科幻场景上的翻译特点
        3.1.2 中国特色的翻译特点
        3.1.3 《三体》三部曲翻译特点的总结
    3.2 《三体》三部曲的改写
        3.2.1 涉嫌女性歧视的部分
        3.2.2 涉及未知信息的部分
        3.2.3 有关血腥暴力的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2 Features of Feminist Stylistics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Comprehension
        2.1.2 Parallel Texts
        2.1.3 Translation Schedule and Plan
        2.1.4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2.2 While-translation Descriptions
        2.2.1 Formulating the Glossary
        2.2.2 Translating the Text
        2.2.3 Difficulties Confront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3.1.1 Text Types
        3.1.2 Semantic Translation
        3.1.3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3.2 Applicability of the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Practice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4.1.1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Lexical Meaning
        4.1.2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Syntactic Structures
    4.2 Application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4.2.1 Maintenance of Sentence Sequ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s
        4.2.3 Express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Academic Text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Glossary
    Appendix Ⅳ The Name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Academic Achievements during Master Degree's Acquirement

(10)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红楼梦》诗词英译的研究现状
        1.3.1 《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概况
        1.3.2 《红楼梦》诗词英译较早时期研究概况
        1.3.3 《红楼梦》诗词英译新世纪研究概况
        1.3.4 《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倾向和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描述翻译研究
        1.4.2 语料库翻译研究
        1.4.3 译者风格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实证分析法
        1.5.2 描写法
        1.5.3 文本细读法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2章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
    2.1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的传统
        2.1.1 萌芽: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2.1.2 发展:唐宋时期
        2.1.3 成熟:宋元时期
        2.1.4 盛极而衰:明清时期至五四运动
    2.2 《红楼梦》诗词的特点及功能
        2.2.1 代拟诗——按头制帽,模拟声腔
        2.2.2 诗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楼梦》英译史中的诗词翻译简述
    3.1 《红楼梦》诗词零星摘译
        3.1.1 德庇时:1829 年《汉文诗解》
        3.1.2 梅辉立:1867 年《浪漫小说》
        3.1.3 翟里斯:1901 年《中国文学史》
    3.2 节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2.1 包腊:前八回节译本《红楼梦》
        3.2.2 乔利:五十六回节译本《红楼梦》
    3.3 编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3.1 王际真编译本中的诗词
        3.3.2 麦克休姐妹转译本中的诗词
    3.4 全译本中的《红楼梦》诗词
        3.4.1 邦斯尔译本中的诗词
        3.4.2 霍译本中的诗词
        3.4.3 杨译本中的诗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定量研究
    4.1 全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1.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1.2 词表和高频词
        4.1.3 形符、类符和类符/形符比
        4.1.4 词汇级别
        4.1.5 平均词长
        4.1.6 主题词
        4.1.7 平均句长
    4.2 节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2.1 语料库创建说明
        4.2.2 高频词
        4.2.3 类符形符比
        4.2.4 词汇级别
        4.2.5 平均词长
        4.2.6 主题词
        4.2.7 平均句长
    4.3 编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3.1 王际真译本中的诗词
        4.3.2 麦克休姐妹译本诗词
    4.4 摘译本中诗词的定量研究
        4.4.1 德庇时英译《西江月》
        4.4.2 梅辉立英译《红楼梦》诗词
        4.4.3 翟里斯《中国文学史》中英译的诗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英译《红楼梦》诗词的定性研究
    5.1 诗歌形式的保留
    5.2 音韵效果的保留
    5.3 修辞格的处理
        5.3.1 对偶
        5.3.2 典故
    5.4 隐喻意义的传达
    5.5 意象的再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社会历史视角下的《红楼梦》诗词英译
    6.1 摘译本:去工具化的开始
        6.1.1 德庇时:见诗词而不见《红楼》
        6.1.2 梅辉立:见诗词且见《红楼》
        6.1.3 翟里斯:小说初现轮廓
    6.2 节译本:逐渐显现真实面貌
        6.2.1 包腊:第一次严肃的译介
        6.2.2 乔利:第一个单行本出版的英译本
    6.3 编译本:通俗文学作品
        6.3.1 王际真:出版社赞助的译本
        6.3.2 麦克休:巨大的市场成功
    6.4 全译本:建构真实多面的诗意世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四、女性英语中词汇使用特征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D]. 叶园园.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汉英“鼠”文化对比研究[D]. 王露.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D]. 彭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加工食物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冯剑鹏.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汉语植物词语研究[D]. 丁艳.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7]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人称代词历时研究[D]. 胡琼. 浙江大学, 2020(08)
  • [8]《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D]. 李静茹. 山西大学, 2019(02)
  • [9]《女性主义文体学》(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龚雪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D]. 康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女性英语词汇使用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