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中心造船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生产中心造船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一、生产中心造船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新城[1](2020)在《生产车间精益化改造及生产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科技和先进设备的快速发展,中国船舶行业也得到飞速提升,凭借船舶界精英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国家自身实力的强大,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步入世界船舶制造的先进行列。但是,就整体来看,我国船舶建造过程与日韩相比,生产模式相对落后,在造船核心技术和生产管控水平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精益化造船模式的推广尚未取得显着的效果。与此同时,船舶行业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陷入了持续低迷时期,带给船厂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如何在行业寒冬期增强竞争力,提升船舶质量与增加收益成为各船厂最为迫切的需求。为此,本文以精益造船为理论指导,深入研究某船厂生产模式、车间布局、生产管理体系与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促使我国造船行业的稳定发展。论文主要工作内容有:(1)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建造方式,通过对某船厂车间生产流程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产线优化升级方案,为提升船舶建造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2)依据船舶生产车间内产品、产量、工艺过程、辅助部门和时间五个基本要素,对其车间进行布局设计。通过采用SLP法,得到车间布局方案并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对其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论证,进而提高生产物流运输效率,减少无效时间的浪费;(3)构建精益化船舶车间生产管理体系,研究设定生产监控管理系统。结合生产管理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针对车间运作中生产执行、工作人员、生产设备、物料库存和生产质量五个方面,制定船舶车间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为实现对船舶建造过程的管理与实时监控提供了重要支撑;(4)通过计划约束的强制性投产与KANBAN控制方法相结合,提出基于PPRP的推拉结合生产控制方法。经过虚拟仿真技术对比分析其控制方法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分段装焊车间中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进而实现船舶精益化生产的目的。本文综合国内外船厂现状,提出生产线优化升级方案,采用SLP法和生产监控管理技术对生产车间进行精益化管理,并将PPRP控制方法应用于船舶生产线中,这对于减少无效时间浪费、提升船舶质量和缩短建造周期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应用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模拟船舶建造流程并优化生产过程,这对今后船舶生产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国富[2](2019)在《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保持生产效率优势是造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造船模式代表着一类具有相近的固有造船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水平的生产系统。通过对造船模式演变路径的分析发现,总装化建造是现有造船模式的共性特征。为此本文以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为切入点,研究造船系统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为提高造船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撑。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配置效率和行为绩效理论,本文将造船生产系统分解为由产品、流程和组织三维结构构架和由相应的设计、生产和管理三种行为构架组成的子系统集合,形成了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结构与行为模型,为应用现有效率理论从系统结构和行为关系的角度分析造船生产系统的效率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以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价格传导、质量变化、结构约束和行为激励等四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从造船生产系统的产业环境、产品设计方法、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模式四个方面对造船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为基本类别的造船生产效率分类方法,为分析和利用影响因素提高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提供了分析框架。在构建了结构与行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系统环境的市场绩效模型和面向系统内部的生产绩效模型。市场绩效模型以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评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生产绩效模型将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率定义为系统的结构贡献系数矩阵与行为绩效矩阵的乘积,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统计回归法构建了造船生产效率的度量评价模型;利用造船生产系统的历史样本数据计算出各子系统的行为绩效;再用统计回归方法得出系统各子系统结构的贡献系数。通过行为绩效矩阵和贡献矩阵来深层次地分析系统内低效率的位置、原因和程度,为拟定提升造船生产效率的措施和评价效率改善措施的实施效果提供了评价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造船业和造船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是由造船产业环境、造船设计方法、造船生产技术和造船生产管理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复杂的造船生产系统的低效率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结构化的问题,即由产品、流程和组织构架构成的三维结构与设计、作业和管理三种行为的绩效结合在一起系统化的解决。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合理强调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三者对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进步的综合性重要作用是解决造船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石军[3](2019)在《船厂智能生产调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船厂生产调度环节仍存在很多问题,生产管理主要为现场调度型,生产计划常与实际不符,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在全球发展智能制造、中国政府提倡“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提高船厂智能生产调度水平是船舶制造转型升级的重点。研究智能调度问题有利于提高船厂生产数字化水平,优化生产调度计划,减少生产资源浪费。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提高调度决策合理性,是未来实现船厂智能制造的必经之路。基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与目前国内船厂生产管理现实的矛盾,本文研究船厂智能生产调度问题,研究过程分为逐步递进的三个部分:(1)仿真优化。根据实际生产过程,利用Plant Simulation软件建立切割加工中心和平面分段生产中心的仿真模型,定义工件关键加工属性,同时考虑设备随机故障。应用遗传算法求解调度问题,得到优化生产方案,实例运算表明遗传算法可有效提高生产调度性能。(2)数据转换。导出仿真优化过程中的仿真数据,经过数据整合清洗、特征转换、标准化处理、数据标记等一系列过程,将原始生产数据转换为机器学习训练数据。(3)知识挖掘。训练决策树、K近邻、神经网络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并提出一种综合决策机制以充分发挥各个模型的价值,以分类精度、召回率、1F三个指标为判断标准,结果显示综合决策机制能够有效提升预测性能。

姚宇华[4](2017)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组织自中世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模式。随着大学组织不断发展,大学组织逐步由一个封闭性系统成为一个开放性系统。大学组织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生产机构,知识性或学术性是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大学组织模式变革需遵循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其中外部逻辑须通过内部逻辑发挥作用。外部逻辑主要与外部社会环境变迁相关,内部逻辑则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相关。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工业社会变迁,知识生产模式发生转型,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Ⅱ逐步兴起和发展。作为对理论与实践的回应,论文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进行研究。论文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遵循提出问题、构建分析框架、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以及提出政策建议和结论的研究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理想类型法、历史研究法、组织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与全面的研究。大学组织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需要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动力或原因进行分析。依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知识社会学理论和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论文构建了“知识生产模式—大学组织模式”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就大学组织模式变革动力而言,外部社会环境是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外部驱动力,知识生产模式是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内部驱动力。外部环境作为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外部驱动力,须通过知识生产模式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组织模式变革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就知识生产模式和大学组织模式二者的协同演化方式而言,主要存在自组织的协同演化和他组织的协同演化两种方式。论文以此为分析框架,对国外大学组织模式的历史变迁、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变革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以历史研究法、理想类型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对西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历程进行了考察。从西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看,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相继产生和形成了教学型大学组织模式(T-u型)、研究型大学组织模式(R-U型)和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E-U型)三种经典的大学组织模式。从大学组织模式变革原因或动力看,外部动力表现为西方社会经历了中世纪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价值社会等三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变迁;内部动力表现为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相继产生和发展了知识生产模式0、知识生产模式Ⅰ和知识生产模式Ⅱ等三种知识生产形式。总的来说,在西方社会情境下,知识生产模式和大学组织模式二者变革是一种自组织的协同演化方式。论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对麻省理工学院(MIT)组织模式变革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表明:MIT自创建以来,在组织模式上先后产生和发展了工程技术学院组织模式、理工研究型大学组织模式和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等三种组织模式。通过对其变革动力进行的分析表明:外部社会环境变迁是MIT组织模式变革的外部驱动力,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是MIT组织模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总的来说,在美国社会情境下,知识生产模式和MIT组织模式二者变革呈现一种自组织的协同演化方式。通过对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历程、特征与当代大学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历史变迁而言,自清末近代大学产生以来,相继经历了近代大学组织模式、现代大学组织模式和当代大学组织模式等发展阶段。就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特征而言,主要表现为断裂性和稳定性、移植性和模仿性以及强制性和激进式并重的变革方式等。通过国际和历史比较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组织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组织行动者地位不平等、组织目标外部逻辑彰显、组织技术适切性较为缺乏、组织结构科层化以及组织权力分配不均衡等。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特殊性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和知识生产两个层面。在社会层面,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无序与有序相互交织的社会发展路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以及程度和层次较低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在知识生产层面,在独特社会形态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一种政治权力规划的知识生产模式,具有理性主义知识观缺失、知识生产体制化滞后及知识型结构模式失衡等特征。总的来说,在我国独特的社会情境下,知识生产模式和大学组织模式二者变革呈现一种他组织的协同演化方式。基于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现状和当代大学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综合借鉴西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经验,对于我国大学组织模式未来的变革,论文从策略和模式设计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就我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策略而言,应从社会、知识生产模式和大学组织等层面采取相应策略。同时,在当今知识生产模式由模式I向模式II转型的背景下,论文从组织行动者、组织目标、组织技术、组织结构和组织权力等要素对未来我国大学组织模式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从组织行动者来看,应处理好大学外部行动者和内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应从“政事一体化”走向“政事分开”,改进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提升社会参与水平;制定和落实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和保障教师地位及提升学生地位等。从组织目标来看,应加强各种目标之间的融合性、平衡目标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以及提升目标的多样性和个性等。对组织技术而言,应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革新教学方法以及优化管理技术等。在组织结构上,应分别对行政组织结构和学术组织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对于行政组织结构来说,应建立一种“学校—学院—系”三级的组织结构形式,重点是对学校层次的机构设置进行改革,建立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大学治理委员会作为大学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对于学术组织结构而言,应在对政府层面的学科分类目录进行相应调整的前提下,借鉴西方一流大学学院设置经验,重视学科属性差异性。在学院设置上,建构一种由基础性学科和实用性学科学院组成的学院结构。同时应加大跨学科组织的建设和整合力度。就组织权力而言,应坚持以“善治”为指导的权力分配目标、自治和共治统一的权力分配原则和集权与分权统一的权力分配方式以及建构一种“纵向分权”的权力分配模式。论文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大学组织模式变革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关注了大学组织的“外适应”和“内适应”问题。在大学组织的分析视角上,实现了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的整合。因此对于大学组织模式变革来说,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钱蔚鑫[5](2017)在《船厂生产物流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很多船厂的生产计划与实际脱节,并且存在生产瓶颈,瓶颈环节导致其他造船环节产生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利用仿真技术模拟船厂生产物流情况,可以检验生产计划的合理性、分析寻找生产瓶颈,可以在实际生产前预知生产问题,从而采取措施,使得计划合理完成,同时减少造船过程中的浪费。本文研究了现代造船模式下的船舶建造流程,分析了实际造船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引入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对船厂生产物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阐述了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的内容、流程及应用于船厂生产物流系统的可行性,并用仿真方法解决船厂生产计划合理性检验以及生产瓶颈分析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船厂各生产中心的建模关键指标,如切割长度、切割速度、钢板厚度等,使得仿真更贴近实际生产。基于Plant Simulation仿真平台,以某船厂为例,采集船厂实际生产数据,建立了船厂的全局模型进行仿真,并对切割加工中心、平面分段生产中心、曲面分段生产中心、涂装中心、总装中心进行了二维和三维的建模仿真,从检验生产计划的合理性、寻找生产瓶颈这两个方面出发,建立仿真评价指标,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仿真的目标。另外,本文还根据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和生产瓶颈分析结果进行部分生产中心瓶颈工位的能力调整,得到了可行的调整方案。

肖文军[6](2016)在《基于工程分解的船体零部件分道配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滞后性影响还没有消除,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国际油价崩塌,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造船业迎来了超常规增长后的最困难时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造船业进步明显,许多企业在造船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探寻到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式,但是,与国际上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造船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在这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阶段,船舶工业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现代造船推崇精细化管理,如何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来提高制造效率与产品质量,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内企业非常重视船体生产物流管理的研究,通过学习日韩优秀船企的管理经验,不停地探索适合国内环境的管理方法,希望能缩小与日韩船企在管理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在调查分析国内外船舶企业管理模式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某大型造船企业(W造船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物流情况,运用工程分解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从船体分道建造和船体生产物流编码设计入手对船体零部件分道配送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工作内容有:(1)基于工作分解结构知识的学习,解读现代造船模式下船舶工程分解结构,阐述其主要内容,说明工程分解在船舶建造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工程分解的方法对三种造船工艺流程进行对比解读,为详细研究奠定基础;(2)分析W船厂现有生产布局、生产物流框架及生产物流管控特点,运用物流知识解读W船厂船体生产物流分道配送现状,思考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进一步的研究方向;(3)基于现代船舶工作分解结构理论,对船体生产建造过程进行分解与剖析,研究船体结构流向分道设计原理,确定零、部件托盘化分道配送管理实施细则;(4)运用船体结构流向分道设计的思想指导生产部门组织分段建造及零、部件托盘分道配送,以实例对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朱俊杰,王辉[7](2015)在《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1、绪论中国的造船行业早在很久之前就投入了国际市场,并且造船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使我国的造船技术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然而与那些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与它们有着很大差距。所以,要想使国家的竞争力提升,开发造船新技术是最好的选择,生产中心造船方式就是一种新型造船方式,它有利于使造船的技术得到提升,增强国家在世界造船行业中的竞争力。2、生产中心造船新方式的特征生产中心造船方式作为一种相对于其他行业比较独立的一个方

焦明宇[8](2012)在《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组织变革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国有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关键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不断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和国有企业融入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知识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愈发加快了我国国有企业转变为市场主体以及其战略、结构、制度与文化的变革。为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核心内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国国有企业在现行组织结构设计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对国有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首先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理论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相关理论文献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为后续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变革动因、变革内容、变革模式、变革趋势等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支持。在系统总结分析国内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理论基础上,分别从制度、环境、动因、模式这四个相关核心问题入手,较为深入剖析并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存在的关键问题,探索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支持体系。在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进行剖析。结合具体实际,以我国国有企业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变革案例剖析作为落脚点,试图为我国国有企业新一轮的组织结构变革活动提供新举措与新方法。本文最后部分为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提出对策建议。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模式,从制度环境、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对策建议。

岳卫宏[9](2011)在《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得到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设计手段日益先进,管理方法逐步完善,建造方法不断进步,生产总量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是2001年290万吨的近22.6倍,是2006年1425万吨的4.6倍,是2009年4243万吨的1.5倍。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造船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造船业迅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并没有为中国造船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据统计,2010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71亿元,而利润总额仅为408亿元,中国造船业的行业利润不足8%。究其原因,除了物价因素外,主要还是中国造船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造船周期较长,延期交船的问题经常发生。面对这一困局,中国造船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推动现代造船模式建设,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逐渐在世界造船市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中国造船企业的物流管理也必须不断完善,以期适应现代造船模式的发展需要。造船企业生产周期长,物料消耗巨大,使得造船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尤其重要。基于此,本文开展了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相关研究。(1)分析了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物流,结合企业生产物流理论,探讨了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的相关理论,对传统模式和现代造船模式下的生产物流进行对比分析。(2)在研究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生产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依附于船舶建造主线、以“壳、舾、涂”一体化为基础、以集配中心为流转核心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并进行深入分析。(3)分析了“推式”和“拉式”生产管理模式,探讨了MRP Ⅱ和JIT生产管理技术及其集成机制,构建了基于MRPⅡ/JIT的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并从总装化造船体系、看板管理、供应链管理、托盘管理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相关的实施基础。(4)分析了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的相关优化问题:运用粒子群算法,探讨了某造船企业分段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以平面分段流水线为例,利用SIMIO仿真工具,对平面分段的生产流程进行仿真,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引入造船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可实现流程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现代造船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物流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于逢平[10](2010)在《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最近十年来,中国造船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至2010年的8月份,中国的造船完工、新船承接量、手持订单量三个指标已居世界首位。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中国船舶工业在管理模式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而进行生产组织结构转变、生产管理体制创新、优化造船流程,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是中国由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的必由之路,总装化造船是现代造船的发展方向。论文阐述了以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为核心的总装化造船模式的定义和特点,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通过总装化造船模式与传统的造船模式、精益造船模式和生产中心制造船模式的对比,提出了对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的三个要素,即生产管理模式与生产组织结构创新、总装生产作业流程构建、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总装化造船模式框架模型,及包含“推拉结合”的造船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和基于“分权”的生产组织结构创新的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论文对传统的造船流程进行了分析,基于约束理论、主辅分离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了以“主辅分离、空间分道”为特点的总装化造船作业流程的构建思路,系统地构建出总装化造船作业主流程,并完成了专业化生产中心的构建研究,形成了完整总装化造船体系;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对中间产品专业厂及总装厂与中间产品专业厂的协作关系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量化分析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在价格和利润上的协作共赢的关系,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的协作关系的博弈演化行为。论文基于新增长理论,提出了表征总装化造船模式发展水平的“总装化率”概念,建立了对总装化造船模式的评价数学模型。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某国内总装化造船领先的船厂的实际历史数据,实证分析了造船模式、资本、科技、人力资本等因素在造船量增长中的贡献率,通过证明总装化造船模式的建立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性作用,实证总装化造船模式是现代造船模式的发展方向。综合以上研究,论文提出了推进建立总装化造船模式的建议。

二、生产中心造船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中心造船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生产车间精益化改造及生产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造船模式的演变
        1.2.2 精益造船的发展
        1.2.3 车间布局规划
        1.2.4 生产管控技术
        1.2.5 虚拟仿真优化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船舶生产车间优化升级
    2.1 国内某船厂概况
        2.1.1 某船厂简介
        2.1.2 船舶生产车间概述
    2.2 船舶生产线优化升级方案
        2.2.1 生产工艺标准精益化
        2.2.2 钢材预处理生产线优化升级
        2.2.3 分段装焊生产线优化升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LP的船舶生产车间布局规划
    3.1 生产车间布局方法
    3.2 理料间布局规划
    3.3 切割加工车间布局规划
        3.3.1 作业单元分析
        3.3.2 物流关系分析
        3.3.3 非物流关系分析
        3.3.4 综合关系分析
        3.3.5 面积相关图
        3.3.6 布局方案设计
    3.4 分段装焊车间布局研究
    3.5 布局方案验证
        3.5.1 离散事件建模仿真软件
        3.5.2 Plant Simulation概述
        3.5.3 理料间布局方案建模仿真分析
        3.5.4 切割加工车间布局方案建模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车间生产管理体系研究
    4.1 生产管理体系结构分析
    4.2 生产管理体系关键技术
        4.2.1 启发式生产调度算法设计
        4.2.2 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设计
        4.2.3 车间数据采集方法
        4.2.4 基于MES的制造全过程物流管理
        4.2.5 车间设备感知网络拓扑结构
        4.2.6 数字化车间生产线精度管控
        4.2.7 实时质量控制技术
        4.2.8 BOM的质量信息集成
    4.3 船舶车间生产监控管理系统
        4.3.1 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功能模型
        4.3.2 系统开发平台
        4.3.3 船舶车间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主界面
        4.3.4 生产执行监控管理模块
        4.3.5 工作人员监控管理模块
        4.3.6 生产设备监控管理模块
        4.3.7 物料库存监控管理模块
        4.3.8 生产质量监控管理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PPRP的船舶生产控制方法研究
    5.1 PPRP控制基本原理及控制规则
        5.1.1 PPRP控制基本原理
        5.1.2 PPRP生产控制规则
    5.2 控制方法对比分析
        5.2.1 控制方法模型设置
        5.2.2 控制方法建模仿真分析
    5.3 PPRP控制方法在分段装焊车间的应用
        5.3.1 分段装焊车间仿真建模
        5.3.2 生产瓶颈工位分析
        5.3.3 PPRP控制方法设置应用
    5.4 分段装焊车间生产优化
        5.4.1 基于试验设计优化缓存工位数量
        5.4.2 流水线运输车数量确定
        5.4.3 基于遗传算法的生产计划优化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与创新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造船业现状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1.2 造船生产效率的改进途径研究
        2.1.3 造船生产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分析方法
        2.2.2 制造模式理论
        2.2.3 效率的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概念模型构建
    3.1 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建模思路
        3.1.1 建模的目标
        3.1.2 系统的共性特点分析
        3.1.3 建模的方法
    3.2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3.2.1 投入产出模型的架构
        3.2.2 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投入
        3.2.3 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产出
    3.3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结构模型
        3.3.1 产品架构的子系统结构模型
        3.3.2 流程架构的子系统结构模型
        3.3.3 组织架构的子系统结构模型
    3.4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行为模型
        3.4.1 系统行为架构模型
        3.4.2 设计行为结构模型
        3.4.3 作业行为结构模型
        3.4.4 管理行为结构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4.1.1 生产效率的内涵与效率函数
        4.1.2 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4.1.3 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分析
    4.2 影响因素的来源和范围研究
        4.2.1 影响因素的来源分析
        4.2.2 影响因素的辨识与分类
    4.3 影响因素对系统效率的作用分析
        4.3.1 造船产业环境因素分析
        4.3.2 造船设计方法因素分析
        4.3.3 造船生产技术因素分析
        4.3.4 造船管理方法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1 总装化造船系统效率评价模型的建模思路
        5.1.1 系统的非效率来源分析
        5.1.2 效率评价模型的度量范围
    5.2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模型
        5.2.1 投入产出效率模型
        5.2.2 系统产出的计量方法
        5.2.3 系统投入的计量方法
    5.3 面向系统环境的总装化造船系统市场绩效模型
        5.3.1 市场竞争力的含义
        5.3.2 要素比较模型
        5.3.3 竞争力比较模型
    5.4 面向系统内部的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绩效模型
        5.4.1 系统效率模型
        5.4.2 结构效率模型
        5.4.3 行为绩效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评价模型应用研究
    6.1 总装化造船企业的市场绩效
        6.1.1 市场竞争力比较
        6.1.2 要素效率比较模型
    6.2 总装化造船企业的生产绩效
        6.2.1 企业生产绩效度量
        6.2.2 企业生产绩效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船舶产品分类
附录B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作业区域
附录C 大连船舶重工某生产线的投入、产出数据
附录D 2009-2014年中国典型造船企业投入、产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船厂智能生产调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1.1.2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1.1.3 国内船厂生产管理现状
        1.1.4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产调度方法研究现状
        1.2.2 船厂生产仿真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船厂生产仿真建模与调度方案优化
    2.1 现代造船模式与造船流程
    2.2 船厂生产仿真模型搭建
        2.2.1 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介绍
        2.2.2 切割加工中心仿真模型搭建
        2.2.3 平面分段生产中心仿真模型搭建
    2.3 调度方案优化
        2.3.1 遗传算法介绍
        2.3.2 Plant Simulation遗传算法模块设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产数据转换
    3.1 提取Plant Simulation仿真实验数据
    3.2 确定数据特征
    3.3 数据标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厂生产调度知识挖掘
    4.1 数据挖掘流程
    4.2 机器学习技术
        4.2.1 基本理论
        4.2.2 算法模型
        4.2.3 机器学习模型度量指标
    4.3 模型训练
    4.4 综合决策
    4.5 预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例运算
    5.1 仿真优化分析
    5.2 调度知识挖掘实例
        5.2.1 机器学习模型训练
        5.2.2 综合决策方案评估
        5.2.3 预测原型软件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及展望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1.1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2.1.2 大学组织模式变革
    2.2 理论基础
        2.2.1 知识生产模式理论
        2.2.2 知识社会学理论
        2.2.3 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
    2.3 分析框架
        2.3.1 大学组织分析内部和外部视角的整合
        2.3.2 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2.3.3 知识生产模式演变及分析维度
        2.3.4 大学菱形组织模式的构建
        2.3.5 分析框架:“知识生产模式—大学组织模式”协同演化模型
3 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历史考察
    3.1 知识生产模式0与教学型大学组织模式的形成
        3.1.1 中世纪社会的产生与变迁
        3.1.2 知识生产模式0的特征与变革
        3.1.3 教学型大学组织模式的形成与变革(T-U型)
    3.2 知识生产模式Ⅰ与研究型大学组织模式的构建
        3.2.1 工业社会的产生与变迁
        3.2.2 第一次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模式Ⅰ的形成与发展
        3.2.3 研究型大学组织模式的构建与变革(R-U型)
    3.3 知识生产模式Ⅰ与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探索
        3.3.1 转变中的景观:知识价值社会的变迁
        3.3.2 第二次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模式Ⅱ的产生与发展
        3.3.3 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的探索(E-U型)
4 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分析: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
    4.1 工程技术学院组织模式产生与变革
        4.1.1 组织行动者
        4.1.2 组织目标
        4.1.3 组织技术
        4.1.4 组织结构
        4.1.5 组织权力
    4.2 理工研究型大学组织模式形成与变革
        4.2.1 组织行动者
        4.2.2 组织目标
        4.2.3 组织技术
        4.2.4 组织结构
        4.2.5 组织权力
    4.3 创业型大学组织模式变革与探索
        4.3.1 组织行动者
        4.3.2 组织目标
        4.3.3 组织技术
        4.3.4 组织结构
        4.3.5 组织权力
    4.4 MIT组织模式变革的案例分析
        4.4.1 社会变迁下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4.4.2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MIT组织模式变革的关系
5 中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特殊性分析
    5.1 中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的历史透视
        5.1.1 近代大学组织模式产生与变革
        5.1.2 现代大学组织模式形成与变革
        5.1.3 当代大学组织模式变革与发展
    5.2 中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5.2.1 中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特征
        5.2.2 中国当代大学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5.3 中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特殊性的原因分析
        5.3.1 社会层面:独特的社会形态
        5.3.2 知识生产层面:政治权力规划下的知识生产模式
6 中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审思
    6.1 中国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策略
        6.1.1 社会层面:构建以“善治”为目标的“治理型”社会
        6.1.2 知识生产层面:重构知识生产模式
        6.1.3 大学组织层面:优化变革理念与方式
    6.2 中国未来大学组织模式的具体设计
        6.2.1 组织行动者
        6.2.2 组织目标
        6.2.3 组织技术
        6.2.4 组织结构
        6.2.5 组织权力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船厂生产物流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船舶制造业的现状
        1.1.2 我国船舶生产中的问题
        1.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船舶生产研究现状
    1.3 生产物流仿真研究现状
        1.3.1 仿真软件对比分析
        1.3.2 Plant Simulation仿真可行性研究
        1.3.3 仿真的实际应用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现代造船工程
    2.1 现代造船模式
        2.1.1 现代造船模式产生背景
        2.1.2 现代造船模式的内容与特点
        2.1.3 造船作业方式
    2.2 造船流程
        2.2.1 钢材预处理
        2.2.2 切割
        2.2.3 加工
        2.2.4 小组立
        2.2.5 中组立
        2.2.6 分段装焊
        2.2.7 涂装
        2.2.8 总装
        2.2.9 管系加工组装
    2.3 造船计划
        2.3.1 造船工程计划体系
        2.3.2 生产计划编制流程
    2.4 现代造船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
    3.1 系统及系统仿真基本概念
        3.1.1 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3.1.2 系统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3.1.3 系统仿真的概念
    3.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概念和组成
    3.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应用于船厂生产物流系统的可行性
    3.4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流程
        3.4.1 调研真实系统
        3.4.2 明确仿真目标
        3.4.3 采集真实数据资料
        3.4.4 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3.4.5 设计仿真控制系统
        3.4.6 运行系统仿真模型
        3.4.7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3.4.8 输出仿真实验结果
    3.5 仿真程序的流程结构
    3.6 Plant Simulation仿真平台概况
        3.6.1 Plant Simulation的主要特点
        3.6.2 Plant Simulation的典型应用
        3.6.3 Plant Simulation应用于船厂生产物流仿真的优势
    3.7 船厂生产物流仿真的重难点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厂生产物流仿真模型
    4.1 船厂生产物流仿真目标
    4.2 仿真评价指标
        4.2.1 仿真结束时间
        4.2.2 设备运转率
        4.2.3 人员工时利用率
        4.2.4 工位利用率
    4.3 建模关键指标
        4.3.1 确立建模关键指标的重要性
        4.3.2 各生产中心建模关键指标
    4.4 真实数据资料采集
        4.4.1 数据资料采集的方法
        4.4.2 船厂物流方向
        4.4.3 造船工艺原则
        4.4.4 造船工程物量
        4.4.5 设备参数和人员参数
        4.4.6 车间生产计划
    4.5 基于Plant Simulation平台的要素建模
        4.5.1 生产计划的导入与执行
        4.5.2 生产材料的参数设定
        4.5.3 生产设备的参数设定和三维建模
        4.5.4 工作人员的设定
        4.5.5 工作时间段的设置
        4.5.6 工艺流程的模拟
        4.5.7 天气因素的设置
    4.6 某船厂生产物流仿真实例模型
        4.6.1 船厂全局仿真模型
        4.6.2 切割加工中心仿真模型
        4.6.3 平面分段生产中心仿真模型
        4.6.4 曲面分段生产中心仿真模型
        4.6.5 涂装中心仿真模型
        4.6.6 总装中心仿真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实验
    5.1 仿真运行过程
    5.2 仿真结果分析
        5.2.1 船厂全局仿真
        5.2.2 切割加工中心仿真
        5.2.3 平面分段生产中心仿真
        5.2.4 曲面分段生产中心仿真
        5.2.5 涂装中心仿真
        5.2.6 总装中心仿真
    5.3 瓶颈工位调节
        5.3.1 切割加工中心瓶颈工位调节
        5.3.2 曲面分段生产中心瓶颈工位调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基于工程分解的船体零部件分道配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主要框架
2 船舶建造工程分解概述
    2.1 工作分解结构的概念
        2.1.1 定义
        2.1.2 分解方法
        2.1.3 表示方式
    2.2 船舶工程分解结构
    2.3 现代造船模式
        2.3.1 现代造船模式的定义
        2.3.2 世界造船模式的发展阶段
        2.3.3 现代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
    2.4 中间产品
    2.5 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
        2.5.1 系统导向型工程分解
        2.5.2 中间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
    2.6 船舶工程分解结构的作用
    2.7 造船工艺流程
        2.7.1 系统造船工艺流程
        2.7.2 总装造船工艺流程
    2.8 本章小结
3 船体生产物流分道配送问题分析
    3.1 概述
        3.1.1 物流的定义
        3.1.2 生产物流配送
    3.2 公司概况
        3.2.1 基本信息
        3.2.2 布局特点
        3.2.3 船体生产物流框架
    3.3 船体零部件分道物流配送
        3.3.1 精益物流管理
        3.3.2 场地编码结构
    3.4 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组立流向分道方案研究
    4.1 船体结构流向分道配送模式
    4.2 组立
        4.2.1 组立的概念
        4.2.2 组立的分类与编码
    4.3 组立流向
    4.4 组立流向分道设计
        4.4.1 组立流向
        4.4.2 组立流向分道编码结构
        4.4.3 组立流向分道编码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应用研究与评价
    5.1 组织结构优化
    5.2 物流配送工装需求分析
        5.2.1 部门职责
        5.2.2 运输方式分析
        5.2.3 部件组立、托盘和铲车匹配情况分析
    5.3 分道物流分析
    5.4 方案评价
        5.4.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5.4.2 确定评语等级
        5.4.3 建立模糊关系评价矩阵
        5.4.4 计算评价因素的权重
        5.4.5 指标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绪论
2、生产中心造船新方式的特征
    2.1 造船效率高
    2.2 高度灵敏的特点
    2.3 集中制造
    2.4 模型板块化制造
    2.5 外壳度层一体化的表现
    2.6 物流最优的特点
    2.7 责任中心管理特性
    2.8 为技术发展开拓空间
3、生产中心制造船舶的形式
4、生产中心制造船舶的制造思路
    4.1 创建合理的控制平衡区域
    4.2 生产中心制造船舶的起源点
    4.3 将专业化与综合化结合到一起
    4.4 从作业封闭型到责任封闭型
    4.5 从控制成本转向利润收入
5、结束语

(8)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组织结构变革的概念界定
    2.2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文献梳理
        2.2.1 权变理论
        2.2.2 复杂性理论
        2.2.3 企业流程再造理论
        2.2.4 学习型组织理论
    2.3 组织结构变革的内涵和外延分析
        2.3.1 组织战略变革
        2.3.2 组织结构变革
        2.3.3 组织流程变革
        2.3.4 组织文化变革
    2.4 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研究回顾
    2.5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研究梳理
        2.5.1 渐进式变革
        2.5.2 激进式变革
        2.5.3 动态均衡模型
3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核心问题分析
    3.1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制度问题研究
        3.1.1 外部制度环境方面问题
        3.1.2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3.1.3 人力资源和薪酬体制方面问题
    3.2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环境问题研究
        3.2.1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3.2.2 信息化的要求
        3.2.3 知识化的需求
        3.2.4 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需要
        3.2.5 客户新需求
    3.3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问题研究
        3.3.1 制度变迁
        3.3.2 股权变动
        3.3.3 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
        3.3.4 企业发展阶段变动
    3.4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模式问题研究
        3.4.1 扁平化
        3.4.2 弹性化
        3.4.3 网络化
        3.4.4 虚拟化
        3.4.5 柔性化
        3.4.6 无边界组织
4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剖析
    4.1 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分析
        4.1.1 案例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
        4.1.2 东方电气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分析
        4.1.3 发现与启示
    4.2 我国船舶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分析
        4.2.1 案例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
        4.2.2 大连船舶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分析
        4.2.3 发现与启示
    4.3 我国物流装备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分析
        4.3.1 案例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
        4.3.2 中集集团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分析
        4.3.3 发现与启示
    4.4 案例分析发现与启示
        4.4.1 战略变革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前提
        4.4.2 结构变革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保证
        4.4.3 流程变革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关键
        4.4.4 企业文化变革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
5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制度创新
        5.1.1 规范完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制度环境
        5.1.2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5.1.3 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推进薪酬体制改革
    5.2 根据国内外环境特点积极实施战略组织结构变革
        5.2.1 根据环境变化优化调整企业战略
        5.2.2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不同类型的战略转型
    5.3 加快国有企业业务流程变革
        5.3.1 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5.3.2 加强国有企业供应链管理
        5.3.3 国有企业流程变革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5.4 优化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5.4.1 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组织结构变革
        5.4.2 基于柔性战略的组织结构变革
        5.4.3 跨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
        5.4.4 集团公司组织结构模块化
    5.5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文化转型
        5.5.1 塑造国有企业的愿景
        5.5.2 构建国有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5.5.3 国有企业文化转型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详细摘要

(9)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造船模式的现状分析
        1.2.2 生产物流的研究状况分析
        1.2.3 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现代造船模式
    2.1 中国造船业现状分析
        2.1.1 中国造船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
        2.1.2 中国造船业存在的问题
    2.2 现代造船模式
        2.2.1 基本概念
        2.2.2 现代造船模式的核心内容
        2.2.3 现代造船模式的技术基础
        2.2.4 现代造船模式的优越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分析
    3.1 企业生产物流
        3.1.1 概述
        3.1.2 生产物流系统的结构形式
        3.1.3 设计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原则
        3.1.4 企业生产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造船企业物流
        3.2.1 造船企业物流的研究意义
        3.2.2 造船企业物流的特点
        3.2.3 造船企业物流的内容
        3.2.4 中国造船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
    3.3 造船企业生产物流
        3.3.1 概念
        3.3.2 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3.3.3 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的特殊要求
        3.3.4 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的组织
        3.3.5 两种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分析
        3.3.6 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研究的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
    4.1 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特征
    4.2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企业生产流程
        4.2.1 现代造船模式对生产流程的要求
        4.2.2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生产流程
    4.3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生产物流系统
        4.3.1 物料随造船生产过程的状态变化
        4.3.2 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
        4.3.3 现代造船主要子生产物流系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RPⅡ/JIT的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
    5.1 现代生产系统模式
        5.1.1 推动式生产系统
        5.1.2 牵引式生产系统
        5.1.3 推动/牵引集成式生产系统
        5.1.4 生产物流管理模式
    5.2 MRP Ⅱ和JIT概论
        5.2.1 MRP Ⅱ概述
        5.2.2 JIT概述
        5.2.3 MRP Ⅱ和JIT的比较分析
        5.2.4 MRP Ⅱ和JIT的集成
    5.3 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的MRPⅡ和JIT应用分析
        5.3.1 必要性分析
        5.3.2 可行性分析
    5.4 基于MRPⅡ/JIT的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
        5.4.1 模式构建
        5.4.2 生产物流计划
        5.4.3 生产物流管理策略
    5.5 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的实施
        5.5.1 总装化造船体系
        5.5.2 实施看板管理
        5.5.3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
        5.5.4 实施托盘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物流优化分析
    6.1 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物流问题分析
    6.2 研究对象
    6.3 平面分段流水线
    6.4 多分段建造的资源配置分析
        6.4.1 问题描述
        6.4.2 数学模型
        6.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6.4.4 案例应用
    6.5 平面分段流水线的生产流程优化分析
        6.5.1 仿真工具
        6.5.2 基于SIMIO的平面分段流水线模型
        6.5.3 平面分段流水线的生产流程仿真分析
        6.5.4 优化方案实现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0)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总装化造船概念的提出
        1.1.2 日本造船模式
        1.1.3 韩国造船模式
        1.1.4 中国造船模式现状分析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创新点
2 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
    2.1 现代造船管理模式
    2.2 结构-行为-绩效理论
    2.3 专业化分工理论
        2.3.1 专业化分工研究的起点
        2.3.2 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偏离
        2.3.3 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回归:杨格定理
        2.3.4 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复兴
        2.3.5 垂直分工理论
        2.3.6 产业集群理论与专业化分工理论
        2.3.7 产业集群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
    2.4 约束理论与主辅分离理论
    2.5 新增长理论
3 总装化造船模式框架模型
    3.1 有关定义
        3.1.1 总装化造船模式
        3.1.2 中间产品
    3.2 特点分析
    3.3 比较分析
        3.3.1 总装化造船模式与传统造船模式
        3.3.2 总装化造船模式与精益造船模式
        3.3.3 总装化造船模式与生产中心造船模式
    3.4 总装化造船模式基本要素
        3.4.1 生产管理模式
        3.4.2 "主辅分离、空间分道"的作业流程
        3.4.3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关系
    3.5 总装化造船模式框架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
    4.1 传统造船生产管理模式
    4.2 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特点
    4.3 总装化造船生产管理模式的构建
        4.3.1 基本思路
        4.3.2 总装化生产管理模式的构建
    4.4 构建"推拉结合"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
        4.4.1 "推拉结合"生产计划管理的概念
        4.4.2 "推拉结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
    4.5 构建"分权"管理的混合型生产组织结构
    4.6 本章小结
5 "主辅分离、空间分道"的总装化造船作业流程构建
    5.1 传统造船模式生产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5.2 构建总装化造船流程原则与思路
        5.2.1 主要原则
        5.2.2 构建思路
    5.3 构建总装化造船作业流程
        5.3.1 关键因素与基础测算
        5.3.2 总装化造船的作业流程框架
        5.3.3 面向总装化造船的流程构建
        5.3.4 专业化生产中心构建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协作共赢行为
    6.1 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分类
    6.2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的协作关系分类
    6.3 总装厂与中间产品生产厂产品价格模型与盈利模式
        6.3.1 紧密型中间产品生产厂
        6.3.2 半紧密型中间产品生产厂
        6.3.3 松散型中间产品生产厂
        6.3.4 总装厂利润最大化模型与盈利模式
        6.3.5 演化博弈论解释
    6.4 基于"议定"的中间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总装化造船模式绩效评价
    7.1 绩效评价因素
        7.1.1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7.1.2 造船企业造船量增长的决定因素
    7.2 总装化造船模式评价模型及方法
        7.2.1 总装化率的定义与实际测算
        7.2.2 总装化造船模式船舶生产量数学模型建立
        7.2.3 总装化造船模式船舶生产量增长因素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结论与意义
        8.1.1 研究结论
        8.1.2 论文研究意义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 总装化造船模式的推进建议
        8.3.1 总装化造船的推进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
        8.3.2 总装化造船模式的推进与作业流程及生产体制优化相结合
        8.3.3 总装化造船模式的推进与总装造船配套体系建设相结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从事学术研究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生产中心造船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产车间精益化改造及生产管控技术研究[D]. 马新城.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2]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效率评价研究[D]. 石国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船厂智能生产调度问题研究[D]. 石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下大学组织模式变革研究[D]. 姚宇华. 武汉大学, 2017(06)
  • [5]船厂生产物流仿真研究[D]. 钱蔚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6]基于工程分解的船体零部件分道配送研究[D]. 肖文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12)
  • [7]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 朱俊杰,王辉. 科技与企业, 2015(19)
  • [8]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 焦明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7)
  • [9]现代造船模式下的造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研究[D]. 岳卫宏.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10]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D]. 于逢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生产中心造船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