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技术管理信息资料和技术档案

利用网络技术管理信息资料和技术档案

一、用网络技术管理情报资料和技术档案(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1](2021)在《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科技力量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联盟作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形式,已成为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的主导力量。“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国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组合体。然而,伴随着产业联盟数量与规模的急剧增加,结盟形式化、创新协作松散、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在由创新体系转向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范式变革与升级背景下,发展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是产业联盟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而且是我国全面推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着力点与抓手。为此,从结构化视角出发,结合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科学设计并选择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构建相应的升级路径实现机制,对促进我国产业联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特征,构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揭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力,并刻画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模型,描述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不同演进情形,并揭示演进情形影响因素。另外,基于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构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框架。第二,遵循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规律,提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架构。综合理论分析和解释性案例研究,围绕路径特征与模型、关键过程和适用条件,凝练并设计创新战略变革升级、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等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升级路径。第三,基于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适用条件,研究升级路径选择影响因素。设计升级路径选择思路与流程,围绕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主体构成优势、主体间关系优势以及生态环境特征设计升级路径选择指标体系,运用AHP与规则评价法构建升级路径选择方法。面向产业联盟持续升级需求,提出路径间动态转化策略。第四,为确保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的顺利实施,提出升级路径实现机制框架及不同路径的机制设计重点,围绕升级动力强化、升级过程控制、升级条件保障和升级效果动态评价等维度,系统设计了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第五,选择TD产业联盟进行实证研究,分析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选择面向5G的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提出由4G向5G的升级路径转化策略以及升级路径实现机制完善策略,以论证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升级路径及其实现机制的科学有效性。总之,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方法,还为推动我国产业联盟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效率和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王悦[2](2020)在《数字人文视域下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苏州古桥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价值,为古桥文化遗产建档是保护古桥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但是建档只是第一步,对古桥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开发利用以实现古桥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数字时代,传统的古桥档案开发利用模式已不能满足公众的多样化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人文”这一新兴跨学科应运而生并渐趋成熟,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近乎变革性的影响,利用数字人文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对传统古桥档案开发利用工作进行转型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苏州是我国古桥最多的城市之一,称得上现实版“古桥博物馆”,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针对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字人文视域下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整体开发、按需开发、技术创新和跨界合作五个原则,并从思想、政策、资源、主体、技术和传播六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开发利用策略,包括转变工作思想理念、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加强古桥档案资源建设、实现跨机构合作开发、引入先进数字技术、提升档案传播效果,以期助力未来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化开展。

寇灵芝[3](2019)在《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通过创新来提升产品价值,进而抢占市场份额,特别是对于新产品开发活动较为频繁的制造业,而从制造业目前所遇困境可以看出,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协同效应,该效应的作用效果强于两者单独作用效果,仅依靠其中之一难以确保新产品开发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普遍存在周期长的特点,其中包括概念开发、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过程,由于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需结合新产品开发过程分阶段全面、系统地探究两者协同过程,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不同阶段将资源在各要素间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产品开发绩效。本文首先基于资源基础观,阐述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协同在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影响效果,判断不同阶段协同主导过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此进行验证。其次,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产生协同意愿的内外部协同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协同理论提出协同过程关键活动,即对资源整合、利益分配、信息流动、沟通机制以及结果反馈进行分析和论述;与此同时,运用演化博弈论分析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主导过程对非主导过程产生的影响作用,该作用也将增强整体协同效应。最后,为使研究更具实践意义,本文以北京汽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分析和案例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协同演化模型,通过为变量设定参数来模拟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协同过程;同时结合北京汽车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实际运营情况,重点阐明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的作用效果,并根据案例分析提出有关制造企业如何高效实现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刘景霞[4](2019)在《基于复杂网络的《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构建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课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不仅要了解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还要掌握课程的整体结构特征,把握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优化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知识网络是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和知识关系进行有效分析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本文主要将复杂网络运用到课程知识结构分析中,实现《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的构建、分析和优化。通过验证,证明运用复杂网络科学方法对《教育技术学》课程进行分析研究是合理并且可行的,为优化教育教学提供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方法。(1)构建了《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模型及其网络。通过分析《教育技术学》课程教材和相应教学大纲的知识结构,使用概念图构建出课程知识结构化模型,基于复杂网络构建出课程知识网络化模型。并且确定出知识节点和对应的知识关系,构建出课程知识网络和课程知识单元网络。(2)分析了《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的结构及其属性。从三个层次来对《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进行分析:使用网络密度、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等指标来分析课程知识网络的整体属性和特征;利用节点中心度(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指标来分析课程知识网络的个体属性和特征;从整体性和个体性两方面进一步来分析各单元子网络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3)优化了《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结构,并提出了教学性建议。结合实际教学特点,采用基于有向图拓扑排序的方法对《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并根据相应的对比分析的评价体系,从网络的整体结构属性、个体属性和单元子网络的属性来对优化前后的课程知识网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优化后课程知识结构的优越性。最后基于优化前后的课程知识网络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性建议,真正实现优化教学的目的。

孙美玲[5](2019)在《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存储、使用和传播方式,人们收集和使用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但网络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网络信息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泄露严重等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利益。因此,研究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加快网络信息化进程,维护国家、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多元合作治理、风险社会、网络空间治理等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其次,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从网络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三个方面,指出当前网络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运用风险社会理论,从风险意识、组织机制、相关规范和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分析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美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和英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组织进行分析,从战略、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归纳国外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经验。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网络信息安全治理体系的相关建议,包括提高风险意识,健全组织机制,完善相关法规,优化运行机制四个方面。因此,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探索网络信息安全的治理路径,以期为网络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黄颖[6](2018)在《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变革的步伐日益加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连续过程,涵盖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市场的各个环节。技术创新中技术竞争力的提升并不取决于所有技术的发展进程,而是依靠那些具有巨大潜力、可能影响未来技术走向的少数关键技术。如何有效地识别并追溯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脉络已经成为技术管理领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关注的重要命题。本论文围绕技术管理领域中对于技术演化路径识别这一核心问题,以专利文献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学、文本内容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技术演化理论架构→技术演化中的生命周期识别→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领域与主题的变迁→技术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主路径分析”为研究主线,提出了一套系统可行的技术演化路径分析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梳理技术演化的动因与理论依据。在明晰技术演化和技术演化路径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演化的四个理论基础(技术范式理论、路径依赖理论、技术组合理论和技术进化理论),探究了基于“需求拉动”和基于“技术推动”不同动因下技术演化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技术演化路径内涵的剖析以及相关概念(如技术路线图等)的辨析,为后续构建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提出基于引文网络演化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方法。技术演化在不同的周期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内容和演化特征,分析技术生命周期是刻画技术演化路径的重要基础。本论文从动态视角构建基于专利直接引用的引文演化网络,将引文网络中节点与引用关系的增长过程模拟成城市化形态发展进程,通过绘制历年累积专利引文网络结构演化,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特征和拟合曲线得到技术生命周期的时间范围。从动态的引文网络演化视角描述生命周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技术演化进程与特征,并且只关注那些存在专利引用的节点和连接弧,可以有效地减少由噪声数据和冗余数据引起的误判。第三,提出基于专利分类与专利文本的技术领域与技术主题演化分析方法。为避免由单一信息源无法准确发掘专利文献之间不同维度关联的缺陷,本论文基于技术专利分类号的共现关系构建共类分析网络,通过社区发现算法来识别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技术子领域分布,追溯不同技术领域的兴起、发展与更迭情况;同时基于专利标题文本提取技术主题词,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配模型构建专利文档与技术主题的对应关系,从主题相似性角度追溯技术主题的新生、衍生、融合和消亡情况,最终实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技术领域的演化情况进行全方面的剖析。第四,提出基于专利家族关键主路径的技术演化主路径识别方法。专利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利技术之间的演进关系,本论文针对主路径分析的构建要素,提出基于专利家族而非单个专利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方法,提高了引文网络的规模和密度,从而发掘出更多潜在引用关系;通过区分专利审查员和发明人的引用权重,提高了重要专利被囊括在关键主路径上的可能性;构建全局视角下提取关键主路径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加准确地描绘出技术演化的发展脉络,避免因过度选择性遗漏重要技术发展分支。

刘为[7](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李立睿[8](2017)在《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研究》文中提出泛在知识环境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对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用户不再仅仅将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突破点,而是从密集型的科学数据中进行知识发现,从而促进知识创新。但是这种知识创新模式更加体现了知识需求的不确定性、跨学科性、专业性以及分散化的特点。因此,这就促使了科研用户对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知识协同服务作为一种高级化和开放式的创新服务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的知识服务而言,知识协同服务作为一种动态化、协作式的知识服务创新模式,整个服务的开展不再只依靠用户的服务请求,而是充分发挥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用户的问题需求之中,从用户需求的产生、分析直到解决进行全程化跟踪和系统化服务,强调了服务人员与用户之间共同参与知识创造和技能拓展的重要性。这一服务模式通过发挥服务双方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优势,弱化了服务人员的传统服务角色和界限,从而凸显协同式知识创新的重要引领作用。本研究从嵌入式视角出发,对面向科研用户知识协同服务的要素、内涵、过程及效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七章,各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以及嵌入式服务运营模式、面向科研的嵌入式服务实践和知识协同服务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和回顾了嵌入性关系、知识协同服务以及服务效能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研究,总结了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包括嵌入性理论、知识协同、知识学习和知识服务绩效。第三章分析了嵌入性关系、知识协同服务及其服务效能之间的作用关系。梳理了知识协同服务的发展层次过程,主要经历了初级化、中级化和高级化三个阶段,并从多个类别维度比较了知识服务、知识协同与知识协同服务的关系,以此界定了知识协同服务的内涵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知识协同服务的要素、特征和生命周期,其中主要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为主体的知识交流活动,揭示了知识协同服务的服务流程与运行机理。并根据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服务的关系以及知识协同服务与服务效能的关系,提出了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研究模型。第四章对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嵌入式视角下服务人员与科研用户之间知识协同服务的理论模型和相关研究假设,对关系嵌入、用户情景嵌入、服务情景嵌入、认知嵌入、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广度、知识转移深度、知识创造、需求满足和技能拓展变量的操作性测量问项进行了设计,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的方式获取相应目标对象的实证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得出了嵌入性关系、知识协同服务以及服务效能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的检验结果。第五章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揭示了嵌入式视角下服务人员与科研用户之间知识协同服务及其服务效能的长期演化规律。根据知识协同服务中核心要素及其反馈过程,并结合实证研究的影响因素变量,构建了嵌入式视角下知识协同服务的系统因果关系模型和系统流图模型。通过运用Vensim仿真软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以此与知识协同服务实践状况进行对比,对系统流图进行有效性检验。在此基础上,以嵌入性关系的三个维度为视角,分别是关系嵌入、情景嵌入和认知嵌入,通过系统仿真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不同嵌入模式下,对于知识协同服务及其服务效能的全面作用过程和长期的演化趋势。第六章为对策与建议。根据定性化实证研究和定量化仿真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的服务效能提升的措施,主要从关系嵌入、情景嵌入和认知嵌入的三个嵌入式视角进行了深入性的分析,与此同时,根据知识协同服务的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三个活动的特征规律,通过支持不同知识活动的服务融合来推动知识协同服务进程,以此提高创新服务效能。第七章为研究的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并提出了全文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的拓展方向。

王彦[9](2016)在《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今年五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纲要》标志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正式落地。一个国家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技术能力又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技术能力为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一过程中技术管理又为技术能力支撑作用的高效发挥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实现企业绩效迅速提升的目标。企业在追求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关键的技术活动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技术能力阶段的特性实施相应的技术管理活动,才能推进企业绩效的迅速提升。首先,本文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技术能力提升过程的阈值进行分析,针对不同阶技术能力段论述了其特点和关键技术活动,而后从知识的视角阐述了技术能力提升的本质特性;其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技术能力阶段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到了当企业技术能力处在不同的阶段时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结论;紧接着深入的分析了这种差异具体是怎样的,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关于技术管理、技术能力和企业绩效的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提出了在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技术管理要素的变化方式;最后,本文结合前文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技术能力提升阶段给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丁家友[10](2015)在《知识生态视野下档案学知识网络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预言“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这一科学预言已被21世纪十数年来世界科学的发展所证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计算机和互联网层出不穷的信息科技创新使得世界范围内各种数据库、开放存取平台、虚拟学习社区等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获取所需各种信息资源的渠道,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因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科学这一由数学、物理学、复杂性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引起了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广泛重视和参与。知识生态和知识网络作为其中的分支,在图书情报研究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成为知识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们对于知识共享、知识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知识创新与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最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外档案学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档案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使得档案学的学科知识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在实践领域,以各种专业性的档案研究机构、协会等组织为依托,档案学学术共同体也不断发育和成长。这为我们考察档案学发展提供了知识客体和知识主体视角。而国内外科技文献数据库的日益完备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为我们从复杂网络和文献计量角度跟踪档案学知识网络发展状况和演化规律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为从知识生态学视角揭示档案学知识网络的内在特性和演化规律,本文主要采用计量学软件Bibexcel、SPSS和网络分析软件Gephi、Ucinet、 CiteSpace、Histcite等以及知识元和领域本体工具,以档案学领域引文网络、知识元网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以复杂网络理论中节点度与度分布、度的相关性、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等为参数,分析了档案学知识体系的属性、特征,以及它所反映的档案学学科演化规律。认为在未来发展的历程中,档案学需要在知识生态学的视野下提倡多元化价值取向,锻造学术共同体,进一步完善档案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范式,巩固档案学来自社会赋予的合法性。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0章引论部分对档案学知识网络相关的几大类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分析了借鉴移植知识生态学和知识网络理论到档案学领域的可行性,也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的重难点。第1章结合前一章中档案学知识网络的属性和维度等相关概念,明确了档案学知识网络计量的理论基础、科学计量方法、规范等;分别从知识生态学中的知识场理论、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和知识地图理论视角阐释了知识网络在描述档案学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演化机理的有效性,认为它们都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指导着档案学知识网络利用信息技术,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了档案学知识的内部螺旋发展和外部动态关联所组成的网状结构。第2章结合第1章档案学知识网络计量的理论基础和规范,对档案学知识媒介进行了计量与分析,明确档案学知识网络主体和客体计量的知识媒介范围,并基于档案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间的引用关系,对档案学跨学科知识交流进行了分析,发现:档案学通过不断地吸收其它学科的营养并通过学科的内化,演变或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学科边界得以拓宽;在这个过程中,档案学的知识也向其它学科扩散,辐射自身的影响力,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对档案学的自我认同感更强;但基于期刊计量和以期刊为基础的学科间知识交流分析,发现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的整体进化主要通过不同学科间的理论和方法等的相互借鉴和移植,即互补进化路径;而过度集中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借鉴移植也使得中国档案学在学科规范、获取基础学科支撑方面显得薄弱,向规范科学发展的步伐还比较缓慢,即档案学尚未形成明显的学科内的自组织进化路径,整个档案学知识生态多元化亟待加强;档案学跨学科知识交流主要受专业术语和教育对档案学知识主体的隔离、跨学科成果评价与发表机制、学术共同体和学科组织框架的差异等因素制约。第3章旨在通过对档案学知识主体的计量分析,探讨构成档案学知识网络中知识主体节点的数量、联系以及其隐含的档案学知识主体进行知识生产、共享、传播和创新的行为规律。基于作者群体和高频作者分析,主要探讨了档案学知识主体的知识合作和共享行为。主要从档案学知识主体的合作网络、档案学知识的代际传承、知识主体的知识吸收等角度,结合计量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展开定性分析,发现:档案学知识主体合作网络具有无标度特征,内部连通子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应知识网络中不同节点类型的各种研究者和人才;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代际分界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显,知识的纵向传递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横向传递;学术共同体的成员都积极谋求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尤其表现为不同时期档案学知识主体的知识吸收行为。第4章从共词和聚类两个角度进行了档案学知识客体(知识元)分析,从客体视角探讨了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知识吸收现象;提出在档案学知识元(叙词表)基础上建立档案学领域本体;探讨能够体现档案学领域知识的稳定性、遗传性与变异性的档案学知识基因,认为档案学知识基因控制着档案学领域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发育方向,能帮助档案学知识主体从知识进化角度探索档案学知识的本质以及其持续生成和繁衍的能力,从而为档案学知识创新提供生态理论支持。第5章本章沿袭前几章对知识生态系统三元网络中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的分析思路,展开了对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中技术网络的讨论。简单阐述了如何在知识网络计量的基础上,寻求档案学知识网络中的重要知识主体节点,构建和谐的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的人际网络,建立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知识网络,并结合各种信息技术,建立基本的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框架;并详细阐述这些信息技术对于档案学知识网络实体化的作用,即如何从技术网络的角度建设档案学专业知识库;探讨了档案学知识网络和专业知识库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模式,认为可以基于档案学领域本体或知识基因对档案学知识体系进行划分;档案学知识网络可以变革档案学知识组织方式;可以将档案学知识网络和知识库应用档案学知识服务和学术评价等方面。第6章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认为科学计量学方法和知识生态学理论可以共同为档案学从经验科学向规范科学转变的过程提供更多合法性凭证;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学科范式转变的视野下,拓展档案学社会认知范围和知识主体参与程度,并建立档案学专业知识库,为学科发展提供知识服务;同时也提出未来可在档案学领域本体、词汇长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计量与分析。

二、用网络技术管理情报资料和技术档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网络技术管理情报资料和技术档案(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联盟演化与创新研究现状
        1.3.2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与治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及升级路径研究框架
    2.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特征
        2.1.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2.1.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特征
    2.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
        2.2.1 结构要素
        2.2.2 结构模型
        2.2.3 结构化功能
    2.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力
        2.3.1 技术创新驱动
        2.3.2 市场需求拉动
        2.3.3 创新政策引导
    2.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2.4.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模型
        2.4.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代内演进
        2.4.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代际演进
    2.5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
        2.5.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描述
        2.5.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影响因素
    2.6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框架
        2.6.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内涵
        2.6.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框架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设计
    3.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设计依据与架构
        3.1.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设计依据
        3.1.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架构
    3.2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
        3.2.1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特征与模型
        3.2.2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关键过程
        3.2.3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适用条件
        3.2.4 创新战略变革升级路径实例分析
    3.3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
        3.3.1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特征与模型
        3.3.2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关键过程
        3.3.3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适用条件
        3.3.4 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实例分析
    3.4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
        3.4.1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特征与模型
        3.4.2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关键过程
        3.4.3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适用条件
        3.4.4 多样性结构嵌入升级路径实例分析
    3.5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与转化
    4.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思路与流程
        4.1.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思路
        4.1.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流程
    4.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影响因素
        4.2.1 主体构成影响因素
        4.2.2 主体间关系影响因素
        4.2.3 创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4.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过程
        4.3.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势识别
        4.3.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4.3.3 内部结构优势与创新生态环境匹配分析
        4.3.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确定
    4.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
        4.4.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障碍
        4.4.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模型
        4.4.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
    5.1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总体设计
        5.1.1 实现机制的框架设计
        5.1.2 面向不同升级路径的实现机制设计重点
    5.2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动力强化
        5.2.1 强化核心技术创新主导作用
        5.2.2 深度挖掘市场需求
        5.2.3 完善政策引导体系
    5.3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过程控制
        5.3.1 升级方向控制
        5.3.2 升级关键点控制
        5.3.3 升级进度控制
    5.4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条件保障
        5.4.1 资源保障
        5.4.2 利益分配保障
        5.4.3 制度环境保障
        5.4.4 组织文化保障
    5.5 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效果评价
        5.5.1 评价指标设计
        5.5.2 评价方法选择
        5.5.3 评价模型构建
        5.5.4 评价体系应用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
    6.1 TD产业联盟发展概况
    6.2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与情形分析
        6.2.1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动力
        6.2.2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过程
        6.2.3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情形分析
    6.3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选择与转化
        6.3.1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势识别
        6.3.2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6.3.3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确定
        6.3.4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转化策略
    6.4 TD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实现机制完善
        6.4.1 机制现状与需求分析
        6.4.2 完善动力强化机制
        6.4.3 优化过程控制机制
        6.4.4 强化条件保障机制
        6.4.5 建立效果评价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的专着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致谢

(2)数字人文视域下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数字人文与古桥文化遗产档案概述
    一、文物、文化遗产与古桥
    二、古桥文化遗产档案
        (一)古桥文化遗产档案的概念
        (二)古桥文化遗产档案的种类
        (三)古桥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
    三、数字人文
    四、数字人文与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
        (一)数字人文与档案开发利用的关联
        (二)档案领域丰富的数字人文服务机构和实践项目
        (三)数字人文视域下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
第二章 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一、苏州古桥概况
    二、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建档工作成果丰富
        (二)开发利用成绩明显
    三、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服务理念滞后
        (二)缺少政策制度保障
        (三)缺乏项目资金支持
        (四)开发对象范围有限
        (五)缺少专业攻坚团队
        (六)开发利用深度不够
第三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原则
    一、保护与开发并重
    二、整体开发
    三、按需开发
    四、技术创新
    五、跨界合作
第四章 数字人文视域下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策略
    一、转变工作思想理念
    二、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三、加强古桥档案资源建设
    四、构建多方协同联动机制
    五、引入先进数字技术
    六、提升档案传播效果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
        1.3.2 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协同效应的研究
        1.3.3 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作用的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协同主导过程分析
    2.1 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的内涵与知识特性
        2.1.1 技术能力的内涵与知识特性
        2.1.2 技术管理的内涵与知识特性
    2.2 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的理论分析
        2.2.1 新产品开发过程的阶段划分
        2.2.2 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关键活动
    2.3 新产品开发各阶段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结构及主导过程
        2.3.1 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的协同关系
        2.3.2 技术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协同结构
        2.3.3 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的主导过程
    2.4 实证分析
        2.4.1 研究设计
        2.4.2 假设检验
        2.4.3 结果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过程分析
    3.1 新产品开发阶段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动因分析
        3.1.1 概念开发阶段协同动因分析
        3.1.2 技术开发阶段协同动因分析
        3.1.3 市场开发阶段协同动因分析
    3.2 协同过程的关键活动
    3.3 协同主导过程与非主导过程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过程
        3.3.1 概念开发阶段协同作用过程分析
        3.3.2 技术开发阶段协同作用过程分析
        3.3.3 市场开发阶段协同作用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仿真分析
    4.1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及方法适用性
    4.2 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协同演化系统因果关系图
    4.3 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协同作用过程模型的构建
        4.3.1 协同演化系统流图构建
        4.3.2 模型主要参数及仿真方程
        4.3.3 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协同作用过程方案设计
        4.3.4 仿真模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仿真分析结果的案例研究与对策建议
    5.1 案例背景
    5.2 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5.3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5.3.1 北京汽车新产品开发流程
        5.3.2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管理的协同作用过程
    5.4 制造企业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对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复杂网络的《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1.3.2 知识网络研究现状
        1.3.3 课程知识网络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组织与结构
第2章 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
    2.1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
    2.2 网络的一般表示方法
    2.3 网络的基本属性指标
    2.4 网络结构的优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模型及其网络构建
    3.1 课程知识网络模型的构建
        3.1.1 知识结构化模型
        3.1.2 知识网络化模型
    3.2 课程知识网络的构建
        3.2.1 数据的采集
        3.2.2 节点和关系的确定
        3.2.3 课程知识网络拓扑图的构建
        3.2.4 课程知识单元网络拓扑图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结构及其属性分析
    4.1 《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整体结构分析
    4.2 《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个体属性分析
    4.3 《教育技术学》单元子网络属性分析
        4.3.1 单元子网络整体性分析
        4.3.2 单元子网络个体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结构优化及其教学性建议
    5.1 基于有向图拓扑排序的知识结构优化方法
    5.2 优化后的《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
    5.3 《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整体结构优化对比分析
    5.4 《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个体属性优化对比分析
    5.5 《教育技术学》单元子网络属性优化对比分析
        5.5.1 单元子网络整体性优化对比分析
        5.5.2 单元子网络个体性优化对比分析
    5.6 基于优化前后的课程知识网络分析结果的教学性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研究
        (一) 国外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研究
        (二) 国内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网络信息
        (二) 网络信息安全
        (三) 网络空间治理
    二、基本理论阐释
        (一) 多元合作治理
        (二) 风险社会理论
第二章 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的隐患
        (一) 基础设施存在安全漏洞
        (二) 信息收集缺乏明确标准
        (三) 信息存储缺少安全保护
    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风险意识的淡薄
        (二) 风险治理的组织不健全
        (三) 风险制度的规范性欠缺
        (四) 风险防范运行机制单一
第三章 国外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经验借鉴
    一、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案例
        (一) 美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体系
        (二) 英国网络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二、国外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经验
        (一) 制定信息安全战略,整体推进安全工作
        (二) 建立公私合作关系,协同推进治理工作
        (三) 成立信息安全中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第四章 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
    一、提高信息风险意识,培养信息安全文化
        (一) 加强信息安全通识教育
        (二) 建立信息安全宣传机制
        (三) 净化信息安全生态环境
    二、健全组织机制,建立一主多元的治理模式
        (一) 完善信息安全部门的组织体系
        (二) 建立网络服务商的组织体系
        (三) 优化信息安全产业的组织体系
    三、完善相关法规,形成规范化的治理环境
        (一) 推动信息安全法规的落地实施
        (二) 补齐网络服务组织的规章短板
        (三) 加强信息安全行业的自律规范
    四、优化运行机制,建立复合的风险防范运行模式
        (一) 建立信息安全评估机制
        (二) 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三) 成立信息安全合作共享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前研究与存在问题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技术演化路径的概念与相关理论综述
    2.1 技术与技术演化的概念界定
        2.1.1 技术的概念
        2.1.2 技术演化的概念
    2.2 技术演化的理论基础
        2.2.1 技术范式理论
        2.2.2 路径依赖理论
        2.2.3 技术组合理论
        2.2.4 技术进化理论
    2.3 技术演化的动因分析
        2.3.1 基于“需求拉动”的技术演化
        2.3.2 基于“技术推动”的技术演化
    2.4 技术演化路径的概念界定
        2.4.1 技术演化路径的定义与内涵
        2.4.2 技术演化路径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3章 基于引文网络演化模型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3.1 引言
    3.2 技术生命周期的内涵与辨析
        3.2.1 技术生命周期的内涵
        3.2.2 技术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辨析
    3.3 技术生命周期的划分
        3.3.1 基于宏观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3.3.2 基于S曲线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3.3.3 基于Hype曲线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3.3.4 其他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划分
    3.4 技术生命周期的识别方法
        3.4.1 基于成长曲线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3.4.2 基于专利指标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3.4.3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
        3.4.4 其他识别技术生命周期的方法
        3.4.5 先前技术生命周期识别方法的特点与不足
    3.5 专利引文网络视角下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3.5.1 专利检索策略制定与数据获取
        3.5.2 专利信息提取与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3.5.3 专利引文网络中社区与连接弧指标计算与绘制
        3.5.4 专利引文网络指标拟合曲线选取与拟合
    3.6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生命周期研究
        3.6.1 增材制造技术的专利检索策略制定
        3.6.2 基于引文网络的增材制造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3.6.3 与传统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专利技术领域与技术主题的识别与演化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专利分类的技术子领域识别与演化研究
        4.2.1 不同专利分类体系的特征分析
        4.2.2 基于DWPI手工代码的共类分析网络构建
        4.2.3 基于改进Girvan-Newman社区发现算法的技术子领域识别
        4.2.4 基于专利分类的技术领域演化分析
    4.3 基于文本内容分析的技术主题识别与演化研究
        4.3.1 文本信息内容的提取与预处理
        4.3.2 基于层次术语集的LDA主题聚类识别
        4.3.3 主题演化关系的类型分析与判别
    4.4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领域与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
        4.4.1 不同阶段下增材制造技术子领域识别与演化分析
        4.4.2 不同阶段下增材制造技术主题识别与演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专利家族关键主路径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研究
    5.1 引言
    5.2 主路径分析的要素识别与分析
        5.2.1 主路径分析的要素识别
        5.2.2 传统主路径分析的不足与改进思路
    5.3 基于专利家族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5.3.1 不同专利引文网络的构建要素
        5.3.2 专利家族视角下的专利引文网络构建
    5.4 基于引证相关度加权调节的主路径研究
        5.4.1 节点连接弧权重的确定
        5.4.2 主路径搜寻方法与方向的确定
    5.5 案例分析: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演化主路径识别与分析
        5.5.1 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关键主路径的识别与分析
        5.5.2 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关键主路径的识别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知识产权机构专利文献类型识别代码
    附录2 增材制造技术的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曲线)
    附录3 增材制造技术细分领域主要DWPI手工代码信息
    附录4 增材制造技术各阶段技术主题的TFIDF数值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服务发展及其运营模式研究
        1.2.2 面向科研的嵌入式服务应用实践
        1.2.3 知识协同服务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嵌入性理论
    2.2 知识协同
    2.3 知识学习
    2.4 知识服务绩效
    2.5 本章小结
3 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要素分析与研究模型
    3.1 知识协同服务的发展与内涵
        3.1.1 知识协同服务的发展层次
        3.1.2 知识协同服务的内涵界定
    3.2 知识协同服务的过程
        3.2.1 知识协同服务的要素分析
        3.2.2 知识协同服务的特征分析
        3.2.3 知识协同服务的生命周期过程
    3.3 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服务
        3.3.1 关系嵌入与知识协同服务
        3.3.2 情景嵌入与知识协同服务
        3.3.3 认知嵌入与知识协同服务
    3.4 知识协同服务与服务效能
    3.5 研究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理论模型构建与检验
    4.1 理论模型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 变量测度与量表设计
        4.3.1 嵌入性关系测度量表
        4.3.2 知识协同服务测度量表
        4.3.3 服务效能测度量表
    4.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5 数据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4.5.1 项目区别度分析
        4.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4.6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4.7 实证结果分析
        4.7.1 嵌入性关系对知识协同服务的影响关系分析
        4.7.2 知识协同服务对服务效能的影响关系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演化趋势仿真分析
    5.1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5.1.1 系统过程分析
        5.1.2 系统边界的界定和基本假设
        5.1.3 因果关系模型
    5.2 基于逐枝建模法的系统流图模型
        5.2.1 建立流位流率系
        5.2.2 基于逐枝建模法建立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5.2.3 面向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的等价流图模型
    5.3 系统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5.3.1 流位流率变量的仿真结果与有效性检验
        5.3.2 主要辅助变量的仿真结果与有效性检验
    5.4 系统模型灵敏度与仿真结果应用分析
        5.4.1 关系嵌入的灵敏度及其对知识协同服务的影响
        5.4.2 情景嵌入的灵敏度及其对知识协同服务的影响
        5.4.3 认知嵌入的灵敏度及其对知识协同服务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强调关系嵌入模式的多样化
    6.2 突出情景嵌入模式的动态化
    6.3 促进认知嵌入模式的深度化
    6.4 实现知识协同服务不同阶段的服务融合化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总结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理论价值启示
        7.2.2 实践价值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二: 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仿真方程
硕博连读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
        1.2.2 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关系的研究
        1.2.3 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技术能力提升过程的特点分析
    2.1 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分析
        2.1.1 技术能力
        2.1.2 技术能力提升阶段的划分
    2.2 技术能力提升阶段的阈值分析
        2.2.1 技术能力提升阶段划分方法
        2.2.2 变量测度与数据分析
        2.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2.2.4 技术能力阶段阈值分析结果
    2.3 不同技术能力阶段的特点和关键活动
        2.3.1 低技术能力阶段的特点和关键技术活动
        2.3.2 中技术能力阶段的特点和关键技术活动
        2.3.3 高技术能力阶段的特点和关键技术活动
    2.4 技术能力提升过程的知识特性分析
        2.4.1 技术的知识特性
        2.4.2 技术能力提升过程的知识流动和转化
        2.4.3 基于知识视角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过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分析
    3.1 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2 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3.2.1 研究方法与程序
        3.2.2 统计实现
        3.2.3 结果讨论
    3.3 不同技术能力阶段技术管理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3.1 低技术能力阶段影响分析
        3.3.2 中技术能力阶段影响分析
        3.3.3 高技术能力阶段影响分析
    3.4 不同技术能力阶段技术管理要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研究方法与程序
        3.4.2 统计实现
        3.4.3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技术能力提升的技术管理调整建议
    4.1 低技术能力阶段技术管理活动实施建议
    4.2 中技术能力阶段技术管理活动实施建议
    4.3 高技术能力阶段技术管理活动实施建议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知识生态视野下档案学知识网络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有关概念界定
        0.2.1 知识网络及相关概念
        0.2.2 网络计量相关概念
        0.2.3 科学研究范式相关概念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3.3 研究方法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1 国外研究综述
        0.4.2 国内研究综述
        0.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0.5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0.5.1 研究的难点
        0.5.2 创新之处
1 档案学知识网络计量的理论与方法
    1.1 档案学知识主体行为相关理论
        1.1.1 档案学知识主体行为分析
        1.1.2 档案学社会网络分析
        1.1.3 档案学知识科学规范
    1.2 档案学知识客体与媒介相关理论
        1.2.1 档案学知识场
        1.2.2 档案学知识生命周期
        1.2.3 档案学知识地图
    1.3 档案学知识网络计量方法
        1.3.1 计量原理
        1.3.2 计量方法
        1.3.3 计量工具
    本章小结
2 档案学知识媒介计量分析
    2.1 档案学期刊计量
        2.1.1 档案学中文期刊
        2.1.2 档案学外文期刊
    2.2 档案学着作计量
        2.2.1 档案学中文着作
        2.2.2 档案学外文着作
    2.3 其他媒介计量
        2.3.1 互联网平台
        2.3.2 科学基金项目
    2.4 基于期刊计量的跨学科知识交流
        2.4.1 跨学科知识交流概述
        2.4.2 档案学跨学科知识交流分析
    本章小结
3 档案学知识主体计量分析
    3.1 国内档案学知识主体
        3.1.1 作者分布概况
        3.1.2 高频作者分析
    3.2 国外档案学知识主体
        3.2.1 作者群体概况
        3.2.2 高频作者分布
    3.3 档案学知识主体合作行为分析
        3.3.1 档案学术共同体概述
        3.3.2 档案学术共同体合作网络分析
        3.3.3 档案学知识的代际传承
        3.3.4 主体视角的知识吸收
    本章小结
4 档案学知识客体计量分析
    4.1 国内档案学知识客体
        4.1.1 共词分析
        4.1.2 聚类分析
    4.2 国外档案学知识客体
        4.2.1 关键词及主题分析
        4.2.2 客体视角的知识吸收
    4.3 客体知识基因分析
        4.3.1 档案学领域本体
        4.3.2 档案学知识基因分析
    本章小结
5 档案学知识网络的应用前景
    5.1 档案学知识网络的应用策略
        5.1.1 档案学知识生态系统框架设计
        5.1.2 基于知识网络的档案学专业知识库建设
    5.2 基于知识网络的档案学知识组织
        5.2.1 基于本体的档案学知识体系划分
        5.2.2 档案学知识组织方式变革
    5.3 基于知识网络的档案学知识服务
        5.3.1 基于知识网络的档案学知识服务模型
        5.3.2 档案学科Wiki平台服务
        5.3.3 档案学术评价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附录一:本文主要外文期刊评价来源
附录二:图情档领域社科基金项目计量信息
附录三:本文档案学着作计量样本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用网络技术管理情报资料和技术档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D]. 黄静.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1)
  • [2]数字人文视域下苏州古桥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 王悦. 苏州大学, 2020(03)
  • [3]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D]. 寇灵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基于复杂网络的《教育技术学》课程知识网络构建与分析[D]. 刘景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研究[D]. 孙美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专利文献的技术演化路径识别方法研究[D]. 黄颖.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8]嵌入式视角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协同服务研究[D]. 李立睿. 武汉大学, 2017(06)
  • [9]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技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王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10]知识生态视野下档案学知识网络计量研究[D]. 丁家友. 武汉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利用网络技术管理信息资料和技术档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