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论文文献综述)

章忠民,孟恩恩[1](2022)在《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文中指出整体性原则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其酝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显现出的典型特征,更是我们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与价值的方法论要求。要真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就必须做到:其一,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其历史整体性,洞悉伟大建党精神的来龙去脉和渊源趋向;其二,从不同局域的彰显与发挥中把握其空间整体性,探知伟大建党精神在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所呈现出的聚合力和辐射力;其三,从民族复兴的现实发展中把握其实践整体性,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内涵并运用其推动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促进各领域事业发展;其四,从"两个结合"的践行中把握其理论整体性,察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遵循和文化意蕴及其自身逻辑功能的系统运作。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更加深刻透彻地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及其强大力量所在。

徐欣顺[2](2022)在《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文中提出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从民族政治学的视域出发,有助于厘清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内涵与增进理路。中华民族共同性源生于政治公共性与民族文化性的内在统一,是全体人民共同依存与彼此关怀而生的积极关联性。对全民积极关联性内涵的把握,有助于排除纯粹同质性、多数强制性和封闭排他性等认知误区。与此同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还需认清共同性阙如可能带来的民族政治问题与隐患。对此,就需要明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各族人民对增进共同性的呼唤,通过增进全民关联的意愿性、意义性和使命性,延展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宽广度、提升共同性的厚重感、推进共同性的持续性。由此,各族人民彼此与共的积极关联得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性也随之高质量增进。

沈向兴,周月,李娅婕,尤功胜[3](2022)在《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建构与解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深入探讨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较大的意义。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团结一心,永跟党走;亲如一家,共同富裕;多元一体,复兴中华。它有深厚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快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以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景治[4](202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文中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具备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融合和统一观、复兴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具备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具备更加完善的制度保证,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处理好民族关系,不断增强民族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坚决防止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势力和分裂活动,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定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党中央权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中统一领导。

蔡志强,陈梦琳[5](2021)在《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文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结了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两个确立",总结的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遵循。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全民族共识,面对艰难险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以严密组织、严明纪律和成熟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引领社会创造,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在实现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目标任务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陈成玉[6](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李慧娟[7](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阎[8](202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文中指出

李娜[9](2021)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践行路径》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是新时代境遇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和基本前提,更会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理论根基和实践路径导引,具有重要的价值逻辑和时代意义。从夯实经济基础、稳固政治保障和厚植精神依托的三重逻辑维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崔志胜[10](2021)在《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家国天下情怀》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当代中国,又面向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家国天下情怀。具体体现为: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浓郁人民情怀;倡导家国一体,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历史任务的强烈国家情怀;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深厚民族情怀;坚持把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世界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家国天下情怀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1)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的主题和意蕴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和精神谱系的现实本源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内在地继承了以往先进精神的核心理念。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完整的历史逻辑。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本源和逻辑起点。
    (三)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整体性
二、从不同局域的彰显与发挥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空间整体性
    (一)立足思想空间建构起党内党外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基于现实空间的“内外兼修”,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三)在不同局域的空间纬度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张力和原则
三、从民族复兴的现实发展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在于各时期革命精神与现实发展的交互作用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整体性推动民族复兴事业迈上更高台阶
四、从“两个结合”的践行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
    (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境中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完整性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整体性从四种向度递进建构
    (三)从理论整体性引向对历史整体性、空间整体性、实践整体性进一步融合

(2)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与研究回顾
2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内涵与认知误区
    2.1 民族政治学视域的切入
    2.2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内涵
    2.3 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认知误区
3 中华民族共同性阙如的问题隐患与增进共同性的时代呼唤
    3.1 中华民族共同性阙如的问题隐患
    3.2 中华民族共同性阙如的潜在根源
    3.3 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时代呼唤
4 高质量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基本方向与实践理路
    4.1 增进全民关联的意愿性,以政治公共性延展共同性的宽广度
    4.2 增进全民关联的意义性,以民族文化性认同提升共同性的厚重感
    4.3 增进全民关联的使命性,以民族复兴的愿景与行动拓展共同性的持续性
5 结语

(3)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建构与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生成逻辑及基本内涵
    (一)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生成逻辑
        1. 历史逻辑
        2. 理论逻辑
        3. 实践逻辑
    (二)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基本内涵
        1. 团结一心、永跟党走是根本前提
        2. 亲如一家、共同富裕是根本保证
        3. 多元一体、复兴中华是根本目标
三、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
    (三)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石
四、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
    (一)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
    (三)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
    (四)与加强民族团结宣传结合起来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具备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具备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5)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内涵与思想渊源
    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了人类文明进步全新的内涵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了党领导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价值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
    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渊源
二、党的百年奋斗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脉络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思考
    1.有效落实《决议》精神,不断增强思想武装的实效性
    2.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确保党始终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
    3.严明铁的纪律,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6)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想信念
        (二)爱国主义
        (三)中华传统美德
        (四)社会主义道德
        (五)道德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二、鲜明特色:“四化”
        (一)思维系统化
        (二)内容大众化
        (三)方式生活化
        (四)视野国际化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二)“协同育人”理念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2.1 文化的界定
        2.1.1 文化的含义
        2.1.2 文化的分类
        2.1.3 文化的功能
    2.2 自信的界定
        2.2.1 自信的词源
        2.2.2 自信的含义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2.3.1 文化自信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5.4.2 讲好中国故事
        5.4.3 树立国家形象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践行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推进两个“共同体”建设的逻辑中介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践行路径
    (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第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依托“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推动沿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根基
        第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
    (三)推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底
        第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六、结语

(10)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家国天下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浓郁的人民情怀
二、强烈的国家情怀
三、深厚的民族情怀
四、广阔的世界情怀
五、四种情怀的内在逻辑统一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国天下情怀的时代价值

四、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J]. 章忠民,孟恩恩.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J]. 徐欣顺. 探索, 2022(01)
  • [3]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建构与解析[J]. 沈向兴,周月,李娅婕,尤功胜. 云南社会科学, 2022(01)
  •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J]. 李景治. 学习与探索, 2022(01)
  • [5]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J]. 蔡志强,陈梦琳.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2)
  • [6]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8]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向度研究[D]. 李阎. 河北大学, 2021
  • [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践行路径[J]. 李娜.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11)
  • [10]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家国天下情怀[J]. 崔志胜.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1)

标签:;  ;  ;  ;  ;  

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