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疾病管理分析

水产养殖疾病管理分析

一、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管理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同旺,周书洪,郑守伟,吕志敏,张云泽,李炳乾,辛乃宏[1](2020)在《几种常见水产养殖益生菌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益生菌,能够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并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种类。文章介绍了这些益生菌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道亮,刘畅[2](2020)在《人工智能在水产养殖中研究应用分析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水产养殖的生产模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较低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低质量的水产品以及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智能设备来实现精确、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产养殖,提高渔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主要途径。水产养殖中的人工智能是研究利用计算机实现水产养殖的过程,也就是利用机器和计算机监视水下生物的生长,进行问题判断、讨论和分析,提出养殖相关决策,完成自动化养殖。为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发展现状,本文从水产养殖的生命信息获取、水产生物生长调控与决策、鱼类疾病预测与诊断、水产养殖环境感知与调控,以及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5个具体方面入手,结合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和技术特点;阐述了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原理,总结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水产养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推动水产养殖转型的主要建议,以期为加速推进中国渔业数字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提供参考。

洪居恳[3](2020)在《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期幼体肠道菌群变化,然后研究了3种芽孢杆菌(Bacillus)益生菌对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预防效果,进而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对育苗水体菌群、幼体和幼虾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对4种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率的影响进行评价。本文为了解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提供了依据,并为对虾健康育苗与病害防控中合理应用益生菌提供了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工厂化育苗和试验性育苗期间,凡纳滨对虾幼体8个阶段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幼体肠道菌群随发育阶段呈现阶段性演替,尤其在无节幼体末期至糠虾幼体初期表现明显;不同育苗方式下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明显,但仔虾期趋于一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其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及其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普遍或较普遍存在于健康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红杆菌科下的鲁杰氏菌属(Ruegeria)和一个分类未定属(OTU1)可作为健康幼体肠道指示菌群。2.通过育苗试验比较了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GD1、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SD2和蜡样芽孢杆菌zou8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自发感染荧光弧菌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zou8能明显抑制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发病速度,并显着提高幼体存活率(P<0.05),GD1作用效果次之,而SD2在预防荧光弧菌病上则无显着作用。3.研究了蜡样芽孢杆菌zou8连续10 d投放凡纳滨对虾育苗水体后,对主要水质指标、幼体和养殖期幼虾生长存活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zou8对育苗水体、幼体及幼虾肠道菌群影响。结果显示,zou8对育苗水体氨氮、亚硝酸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均无显着影响。zou8处理组幼体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仔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后续养殖23 d和44 d时对虾体长增长率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44 d时的存活率也无显着差异(P>0.05)。zou8对幼体肠道菌群有较明显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处理组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相对丰度明显增加。此外,养殖44 d时处理组幼虾肠道弧菌科丰度显着下降。4.在检测两种芽孢杆菌(KC和DY)和两种乳酸菌(FC和ZW)制剂基础上,比较了4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期水质和仔虾存活影响。结果表明,4种制剂均由含量高的单一菌种构成;DY试验组水体氨氮、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在育苗早期FC和ZW组亚硝酸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除DY组仔虾3期存活率显着低于KC组外,各组存活率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KC组仔虾存活率和活力均表现最佳,而DY组仔虾活力最差。

曹青青[4](2020)在《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影响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又名东星斑,为富含虾青素名贵海产品,营养价值高;但随着养殖密度提升,病害和用药问题凸显,因此,急需科学有效的绿色健康安全养殖技术。乳酸菌为食品安全级微生物,通常认为可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宿主消化能力。本研究应用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于豹纹鳃棘鲈养殖生产中,设置两组不同浓度实验组:B组(1.3×107CFU/g)、C组(7.3×106CFU/g),与对照A组(0 CFU/g)一起,采用间隔性拌料饲喂方式,为期8天(1 d为背景值,2-4 d应用GZPH2,5-8 d停用),每天采样,开展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1)首先,采用传统细菌学手段,研究了GZPH2对豹纹鳃棘鲈体表和肠道中可培养总细菌数(TCBC)和可培养总弧菌数(TCVC)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GZPH2显着降低了实验组中体表和肠道中TCBC与TCVC浓度(p<0.05),且低浓度GZPH2对TCBC和TCVC控制作用更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GZPH2浓度仅与体表TCBC显着负相关(p<0.05),与肠道TCBC、体表和肠道TCVC相关性不显着(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两组GZPH2均显着提高了豹纹鳃棘鲈体长与体重获得率(p<0.05)。(2)其次,采用基因组学的16S rDNA基因V3-V4区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 d、4 d、8 d样品开展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学研究。结果表明:9个样品共得到466977条有效序列。经过OTU聚类分析,得到豹纹鳃棘鲈肠道中的固有菌群,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超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可指示鱼生长的快慢:比值越低,生长速度越快;反之则反。饲养前期(1-4 d),B、C两组比值分别降为0.250和0.003;饲养后期(5-8 d),B组该值进一步降为0.001,C组则略升为0.004。A组该值在整个试验期间均较高(4 d:0.503,8 d:0.454)。该结果在前面所述的体长和体重获得率上得到了印证。PCoA分析发现,A组样品与B、C组明显分离,表明肠道菌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物种组成变化分析发现,4 d时,A组芽孢杆菌纲(Bacilli)、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丙型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为6.58%、13.54%、29.56%,B组为4.84%、14.18%、49.26%,C组为91.57%、0.52%、6.06%;8 d时,该三纲在A组中相对丰度分别为4.91%、12.55%、47.54%,B组中分别为20.21%、0.36%、6.50%,C组中分别为44.70%、1.21%、23.87%。芽孢杆菌纲和放线菌纲之菌利于豹纹鳃棘鲈对病害的抵御能力,而丙型变形菌纲则具迟滞鱼生长、乃至引发病害的可能。因此,该结果表明了B组(高浓度)乳酸菌在控制潜在有害菌丙型变形纲的有效作用。在相对丰度占前20的菌属中,1-4 d,高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30%(6/20),其中革兰氏阴性(G-)菌4个,革兰氏阳性(G+)菌2个,低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35%(7/20),G-菌4个,G+菌3个;4-8 d,高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50%(10/20),G-菌与G+菌各半,低浓度GZPH2能控制其中25%(5/20),G-菌2个,与G+菌3个。此外,研究还发现8 d时高浓度GZPH2在提高益生菌/功能性菌群总相对丰度(+76.89%)的同时降低了(条件)致病菌的总相对丰度(-11.77%),低浓度GZPH2则无此效果。肠道菌群组成上的差异必然带来功能上的变化。4 d和8 d时A、B、C三组功能丰度差异极显着(p<0.01)。A组组内变化不大(p>0.05),B、C组绝大多数功能丰度提高,有助于提高豹纹鳃棘鲈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以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就GZPH2提高肠道菌群功能的机理而言,功能性菌群内部的协同增效作用(正相关)及其与致病菌的抑制作用(负相关),同时发挥作用,进而达到抑制致病菌并增加功能性菌群相对丰度的效果。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的负相关关系(p<0.05),以及严格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与乳杆菌属的正相关关系(p<0.05)。(3)再次,应用LC-MS/MS技术,开展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研究。与对照相比,GZPH2促进了豹纹鳃棘鲈肠道代谢向更好的模式转变,有机酸等代谢物含量提高,并在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亚麻酸代谢通路显着富集,对照组代谢活动的紊乱影响了功能性中间产物的合成,进而对豹纹鳃棘鲈的免疫能力有潜在威胁。高浓度GZPH2有助于调节肠道代谢水平,清除机体氧化代谢产物,促进精氨酸和功能性脂肪酸以及葡萄糖醛酸、苯乳酸等功能性物质的合成,对豹纹鳃棘鲈肠道健康有正面影响。低浓度GZPH2也有同效,但在葡萄糖醛酸合成方面有所不及。(4)最后,运用统计学分析,开展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学与代谢组学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GZPH2改变了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结构,影响了机体代谢途径生化反应中的电子传递,与戊糖与葡萄糖醛酸转换、甘油磷脂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途径的差异代谢物产生相关性(p<0.05);另一方面,GZPH2引起了代谢产物变化,代谢产物又反作用于肠道菌群,如球二孢菌素等与假单胞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之间的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综合以上分析,很明显,GZPH2无论在应用还是停用期间,对豹纹鳃棘鲈肠道微生态均具有效的调节作用。它通过提高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累积,促进功能性代谢物产生,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达到维护鱼类机体健康功能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本项研究在促进豹纹鳃棘鲈健康绿色养殖、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傅红梅[5](2020)在《解读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病问题也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和解决的一大难题。结合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来看,常见鱼病由于发病较为频繁,危害较大,因此,不仅需要对病害进行治疗与防范,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最大程度上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鱼病进行分析,并通过鱼病治理与加强技术2个方向阐述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

郭静文[6](2020)在《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菌藻联合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文中指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管理和高密度养殖模式导致了目前养殖水环境的急速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日渐严重,养殖动物病害问题频发。而用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养殖废水会对养殖水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探究新型生物处理养殖废水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益生菌可以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维护养殖水体微生态平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免疫,在水产养殖上得到广大学者以及养殖户的认可。本研究从淡水养殖池塘中分离出两株纯种菌株,分别为BB1和BB1-a。菌株BB1经16S rDNA系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两株菌均为假单胞属菌,分别命名为Pseudomonas sp.BB1,Pseudomonas sp.BB1-a。分别在假单胞菌BB1、假单胞菌BB1-a浓度为106CFU/mL的条件下养殖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 var),结果显示在此浓度下的假单胞菌BB1和假单胞菌BB1-a对斑马鱼均无生物毒性。在不同温度(15℃,20℃,25℃,30℃,35℃)和pH(5,6,7,8)下培养假单胞菌BB1和假单胞菌BB1-a,结果显示,在p H为7,温度为25-30℃时,假单胞菌BB1能有效地去除养殖水体中高浓度的氨氮,对于氨氮去除率高达93%以上;在pH为7,培养温度为20℃时,假单胞菌BB1-a对于氨氮最高去除率为86.73%。随后选取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球红冬孢酵母菌(Rhodosporidium sphaercarpum)、假单胞菌BB1(Pseudomonas sp.BB1)、假单胞菌BB1-a(Pseudomonas sp.BB1-a),筛选出以上四株菌单独培养时对于模拟养殖废水最佳接种浓度,结果显示,低浓度组(105 CFU/mL)海洋红酵母对于氨氮的去除率为34.04%,高浓度组(107 CFU/mL)海洋红酵母对于亚硝酸盐的去除率为49.9%.,中浓度组(106 CFU/mL)对于COD去除率为58.44%,考虑到经济性,在后续实验添加海洋红酵母的浓度为中浓度组106 CFU/mL;球红冬孢酵母菌中浓度组(106CFU/mL)对于氨氮、亚硝酸盐、COD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48.98%,20.83%,74.3%;假单胞菌BB1中浓度(106 CFU/mL)对氨氮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是43.08%和65.79%,高浓度组(107 CFU/mL)对模拟养殖废水中亚硝酸盐去除率为45.49%,中浓度组(106 CFU/mL)对于亚硝酸盐的去除率为38.39%,选用中浓度组106CFU/mL来进行后续实验;假单胞BB1-a高浓度组(107 CFU/mL)对氨氮去除率最高,为31.85%,中浓度组(106 CFU/mL)对于氨氮的去除率为18.67%,中浓度组(106 CFU/mL)对亚硝酸盐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59%和24.97%,选用中浓度组106CFU/mL来进行后续实验;四株菌对于模拟养殖废水中TP的去除均无明显效果。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细菌利用氧气,吸收废水中营养物质并降解有机污染物。将藻类与细菌的能力结合起来,探究小球藻-细菌联合培养体系下不同接种比(藻菌比分别为1/1、1/3、1/5、3/1、5/1)对于模拟养殖废水中氮、磷等富营养物的吸收能力,以实现对废水的更高效处理。结果显示,海洋红酵母与小球藻联合培养时,菌藻之间对生长有互相促进作用;假单胞BB1与小球藻联合培养时,菌藻之间对生长有互相促进作用;当小球藻和海洋红酵母浓度比为1/1和3/1时,对于氨氮的最终去除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小球藻和海洋红酵母浓度比为5/1时,在第72h时对于模拟养殖水中亚硝酸盐去除率最高,为86.93%,在第72h时对于模拟养殖水中TP去除率最高,为86.64%;小球藻和假单胞菌BB1浓度比为1/1时,对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最终去除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小球藻和假单胞BB1浓度比为5/1时,在第72h时对于模拟养殖水中TP去除率最高,为87.81%。以上结果表明实验室所筛两株假单胞菌对于氨氮等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菌藻联合体系较菌、藻纯培养体系对于氨氮等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在水产养殖水质调控以及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

孟现尧[7](2020)在《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将菊芋全粉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的益生元成分,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的人工养殖中,研究了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对菊芋全粉与地衣芽孢杆菌复合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协同促进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研究在凡纳滨对虾的基础饲料中添加菊芋全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42%、4%、16%,可以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实验分组如下:对照A组(基础饲料),实验B组(0.5%菊芋全粉),实验C组(1.0%菊芋全粉),实验D组(1.5%菊芋全粉)。饲养四周后,对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丰度、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补充菊芋全粉不会改变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各菊芋全粉实验组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同源性更强。0.5%菊芋全粉可以明显提高芽孢杆菌相对丰度(P<0.05);补充1.0%和1.5%菊芋全粉可以显着降低对虾肠道弧菌数量,提高红杆菌、黄杆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P<0.05),这些有益菌都对宿主生长免疫具有促进效果。(2)0.5%菊芋全粉可以明显提高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1.0%菊芋全粉可以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吞噬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等免疫指标(P<0.05)以及凡纳滨对虾的饲料利用率;1.5%菊芋全粉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凡纳滨对虾的最终平均体重、特殊生长率、增重率也有显着提高(P<0.05)。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协同促进效果的研究将基础饲料中加入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制得实验饲料,实验分组如下:对照A2组(基础饲料),实验B2组(1.0%菊芋全粉),实验C2组(108CFU/g地衣芽孢杆菌),实验D2组(1.0%菊芋全粉+108CFU/g地衣芽孢杆菌)。四周饲养实验结束后,对凡纳滨对虾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及相对丰度、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各实验组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各实验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同源性更强,与对照A2组差异性更大。实验D2组与实验B2组相比,尽管对红杆菌、黄杆菌等有益菌的促进作用降低了,但对弧菌和交替单胞菌等有害菌的促进也降低了,这证明了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确实具有协同效果。(2)实验D2组在血细胞数目、呼吸爆发等免疫指标表现出更显着的促进效果,该结果证明了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的协同促进效果;但是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没有协同促进效果(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菊芋全粉可以降低凡纳滨对虾肠道弧菌相对丰度,并促进对虾生长性能;饲料中补充1.0%或者1.5%菊芋全粉可显着调节凡纳滨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和生长性能;同时1.0%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联合使用在调节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良好的协同促进效果。本研究为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

李席席[8](2020)在《非O1霍乱弧菌对青虾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拮抗菌的益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sis)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之一,因其具有高繁殖力,强适应性,杂食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可常年上市等优点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之一。但是,随着青虾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域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致病性微生物对青虾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病害的发生已经严重制约了青虾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7年至2019年期间,江苏省扬州市部分青虾养殖场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发病青虾表现为体表及肝胰腺发红,活力减弱,食欲下降,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继而引起大批死亡。目前,有关这一疾病的爆发病因尚未有报道,针对这一疾病的发生,本研究鉴定了引起青虾发病的病原菌XL1,探究了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并筛选出一株对病原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芽孢杆菌CPA1-1,从而为该疾病的防治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1.从发病濒死的青虾肝胰腺中分离出优势菌株XL1,并对该菌的分类地位、致病性、毒力相关基因的携带、胞外酶的分泌以及感染青虾后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青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09×104CFU/mL。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细菌16S rRNA和gyrB序列研究确定该分离菌株XL1为病原非O1霍乱弧菌(Non-O1 Vibrio cholerae)。PCR扩增结果表明该菌携带金属蛋白酶(Mp)、溶血素(HlyA)、粘附因子(RtxA)、外膜蛋白(OmpU)、辅助霍乱肠毒素(Ace)、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和Ⅵ分泌系统(T6SS)等毒力基因。分离菌XL1胞外酶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淀粉酶、卵磷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脂肪酶和脲酶活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病青虾肝胰腺中的肝小管腔及肝小管间间隙增大,刷状边界消失,青虾肝胰腺组织的损害可能是导致青虾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研究青虾感染病原非O1霍乱弧菌后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对致病菌XL1感染青虾6 h和12 h后的肝胰腺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6 h时共有18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04上调基因和85个下调基因。在12h时总共有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39个上调基因和17个下调基因,且在6h时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的数量较12 h时多。此外,发现通过转录组分析得到的数据与荧光定量PCR试验得到的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基本一致,这也说明了我们转录组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病原非O1霍乱弧菌感染青虾后,与Rap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胞吞作用、Hippo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和吞噬体相关的基因都表现出明显变化,表明这些信号通路均被激活。本研究获得的数据为进一步的研究免疫应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为进一步研究非O1霍乱弧菌感染后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青虾感染致病菌XL1后13个免疫相关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青虾血淋巴中的dorsal,relish,p38,crustin1,crustin2,crustin3,hemocyanin,i-lysozyme,anti-lipopolysaccharidefac-tors 1,anti-lipopolysaccharide factors 2,prophenoloxidase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这些结果揭示了免疫相关基因在青虾血淋巴中的表达谱的变化和转录激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病原非O1型霍乱弧菌入侵的发病机制和宿主防御系统。3.为研究芽孢杆菌对青虾的益生机理,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从健康的青虾体内分离出一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CPA1-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RNA和gyrB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并对该菌株的生长特性、抑菌效果及携带抗生素相关基因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PA1-1对非O1霍乱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7×105CFU/mL,且该菌株携带srfAA、ituA、fenA、dhbA、bmyA、beaS、dfnA等脂肽类、聚酮类化合物以及抗菌蛋白的合成相关基因。此外,研究了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贝莱斯芽孢杆菌发酵液对青虾肝胰腺和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和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益生菌能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免疫相关酶活活性,降低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攻毒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贝莱斯芽孢杆菌CPA1-1可以增强青虾抗病原非O1霍乱弧菌感染的能力,提高青虾成活率。本研究为芽孢杆菌在青虾养殖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陶莎[9](2020)在《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文中指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and)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斑点叉尾鮰的疾病不断出现,而细菌病则是其中分布范围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常能引起斑点叉尾鮰体表、内脏出血或充血,肠道、泄殖腔等出血溃烂。已发现的能引起斑点叉尾鮰死亡的细菌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2018年10月,贵州省遵义绥阳的斑点叉尾鮰爆发一种体表及内脏均具有出血特征的疾病,本研究对该病鱼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人工回归感染实验、10种毒力基因检测及45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实验;然后检测了 41种单方中草药及复方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综合评价单方中草药及复方中草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杀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主要症状为斑点叉尾鮰病鱼泄殖孔红肿外凸,肠道充血,有肠套叠现象,从肝、肾等器官分离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引起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此次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攻毒试验显示此菌株对体长为15~20 cm的斑点叉尾鮰96 h半致死浓度为4.75×106 cfu/mL,人工致病斑点叉尾鮰表现出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相似的症状。在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中,菌株共携带aerA、hly、aha、ahp、ast、laf、OMPs 7种毒力基因,未携带act、alt、epa 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对阿奇霉素、呋喃妥因、多西环素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头孢噻肟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四环素、替考拉宁等29种抗生素耐药。41种中草药中14种存在抑菌圈,27种不存在抑菌圈;MIC最低为黄连的7.81mg/mL,综合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单方中草药有6种: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药物联用显示6种单方之间没有出现拮抗的比例为93.3%,联用效果较好的比例为80%;根据正交表设计的25组复方结果显示比例为: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2:5:1:2:3:4的M-10复方组的综合抑杀效果最好,其MIC值为15.63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31.25 mg/mL。本研究结果基本明确贵州遵义地区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疾病的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初步筛选出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杀效果较好的单方及复方中草药,以上结果对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研制复方中草药抑杀细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于党辉[10](2020)在《一株脱氮盐单胞菌的应用效果及环境条件对一株假交替单胞菌的脱氮影响》文中提出1.5株脱氮菌的脱氮性能比较选取了5株具有脱氮潜能的菌株(盐单胞菌04、盐单胞菌02、盐单胞菌20、鲍曼氏菌03和白翎芽孢杆菌04),分别接种在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均为20mg/L的硝化及去亚硝酸盐培养基中,分析5株菌脱氨氮及亚硝基氮效果,结果表明,盐单胞菌04和盐单胞菌02两株菌在20h的氨氮去除率均可达到100%,盐单胞04及盐单胞02对培养基中亚硝基氮100%去除所需的时间分别为60h与72h;进一步分析比较盐单胞菌04与盐单胞菌02在硝化及去亚硝酸盐培养基中培养时,稳定期后的氨单加氧酶(AMO)、羟氨氧化酶(HAO)和亚硝酸盐还原酶(NIR)三种脱氮相关酶活力大小,结果表明,盐单胞04的三种脱氮相关酶活力高于盐单胞菌02。综合分析表明,盐单胞菌04为一株既能代谢氨氮又能代谢亚硝基氮的高效脱氮菌株,在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2.盐单胞菌04(Halomonas)对高浓度有害氮的去除效果为了研究脱氮盐单胞菌04的应用潜能,设置养殖水体中盐单胞菌浓度分别为0、104、105及106CFU/ml的浓度组,每天向各浓度组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0mg/L的氨氮、5mg/L的亚硝基氮及10mg/L氨氮与5mg/L亚硝基氮混合物,按照C:N=15的浓度向实验组及对照组中添加蔗糖,通过分析水体中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统计对虾的存活率,确定盐单胞菌04的脱氮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养殖系统中添加盐单胞菌04,能显着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基氮的浓度,提高对虾的存活率,最高氨氮去除率105CFU/ml+蔗糖组组,氨氮去除率63%,最高亚硝基氮去除率106CFU/ml+蔗糖组,亚硝基氮去除率84.8%。向养殖环境中添加蔗糖培养生物絮团,有利于水体中盐单胞菌04去除氨氮和亚硝基氮,提高对虾在氨氮和亚硝酸盐胁迫下的成活率,且对盐单胞菌04的定殖有促进作用。3.盐单胞菌04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定殖效果为了研究脱氮盐单胞菌04在养殖系统中的定殖效果,以从对虾养殖系统中分离的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sp)、地衣芽胞杆菌(B.licheniformi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希瓦氏菌(Shewanella.sp)为模拟环境菌,按照2.5kg/m2的对虾产量投放饵料,研究了脱氮盐单胞菌04在对虾养殖前期10d内及养殖后期10d内的定殖效果。结果表明,养殖前期,仅有盐单胞菌04存在时,在水体中残饵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盐单胞菌浓度能够维持在104CFU/ml数量级水平,养殖后期随着残饵浓度提高,盐单胞菌能够达到在105CFU/ml数量级水平。环境中存在多种菌时,影响盐胞菌04的定殖,无论是否存在饵料,菌的浓度仅能维持在103CFU/ml的数量菌。4.环境条件对一假交替单胞菌的脱氮效果影响从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高效脱氨氮能力的菌株(06假交替单胞菌),设置不同的C/N、p H、盐度的脱氮培养基,分析了环境条件对其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了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丁二酸钠、柠檬酸钠、乳糖和可溶性淀粉对06假交替单胞菌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6假交替单胞菌在C/N 1520、p H78及盐度515时具有良好的脱氨氮效果,应用柠檬酸钠为碳源,氨氮去除率达到100%。在脱氮培养过程中,细菌生长与脱氮效率成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根据06假交替单胞菌的16S r RNA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菌与河豚毒素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etraodonis)亲缘关系最近,采用浸泡攻毒的方法测试了该菌对虾幼虾的生物安全性,结果显示该菌对幼虾的LC50为7.5×107CFU/ml,表明该菌对对虾不具致病力。研究结果可为该菌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管理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管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常见水产养殖益生菌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常见水产养殖益生素应用研究现状
    1.1 光合细菌
    1.2 酵母菌
    1.3 乳酸菌
    1.4 芽袍杆菌
2 水产养殖益生菌应用研究展望
    2.1 通过益生菌的定植机制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增强益生菌的有效性
    2.2 通过益生菌的功能性和地域性菌株研究,增强益生菌的针对性
    2.3 研究益生菌在饲料中添加技术,增强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的活性
    2.4 加强复合益生菌的研发,增强益生菌的功能多样性
3 结语

(2)人工智能在水产养殖中研究应用分析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应用研究现状和挑战
    2.1 水产生物生命信息获取
        2.1.1 鱼种类识别
        2.1.2 鱼类行为识别
        2.1.3 生物量估算
    2.2 水产生物生长调控与决策
        2.2.1 生长决策调控
        2.2.2 智能投喂控制
    2.3 鱼类疾病预测与诊断
        2.3.1 疾病预测
        2.3.2 疾病诊断
    2.4 水产养殖环境感知与调控
        2.4.1 水质预测
        2.4.2 增氧控制
    2.5 水产养殖水下机器人
        2.5.1 目标识别
        2.5.2 路径规划与导航
        2.5.3 控制与作业
3 未来展望与建议

(3)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育苗现状
        1.2.1 对虾种苗现状
        1.2.2 对虾育苗期病害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水产益生菌概况
        1.3.2 水产养殖常用益生菌
    1.4 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研究
        1.4.1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4.2 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
        1.4.3 对虾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工厂化育苗与样品采集
        2.2.2 试验性育苗与样品采集
        2.2.3 幼体肠道菌群DNA提取
        2.2.4 16SrRNA基因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和分析
        2.3.1 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
        2.3.2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门
        2.3.3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科
        2.3.4 幼体肠道菌群优势OTU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对虾幼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演替
        2.4.2 对虾幼体肠道优势菌群结构
    2.5 小结
3 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荧光弧菌病的防控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菌株和培养基
        3.2.2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3 对虾幼体、海水与饵料
        3.2.4 细菌培养和细胞制备
        3.2.5 水质分析
        3.2.6 幼体分析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分析
        3.3.1 芽孢杆菌对幼体荧光病发病程度影响
        3.3.2 芽孢杆菌对幼体存活影响
        3.3.3 芽孢杆菌对水质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蜡样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效果及对水体与虾肠菌群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株、培养基与细菌培养制备
        4.2.2 对虾育苗与后续养殖试验
        4.2.3 样品采集
        4.2.4 样品处理与水质分析
        4.2.5 水体菌群与肠道菌群DNA提取
        4.2.6 16S rRNA基因PCR扩增与高通量测序
        4.2.7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和分析
        4.3.1 zou8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3.2 zou8对幼体和幼虾生长存活影响
        4.3.3 对虾育苗水体菌群多样性
        4.3.4 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
    4.4 讨论
        4.4.1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化因子影响
        4.4.2 蜡样芽孢杆菌对幼体及后续养殖幼虾影响
        4.4.3 蜡样芽孢杆菌对育苗水体菌群影响
        4.4.4 蜡样芽孢杆菌对对虾肠道菌群影响
    4.5 小结
5 四种微生物制剂对凡纳滨对虾育苗水质及仔虾存活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微生物制剂
        5.2.2 菌含量检测
        5.2.3 菌种鉴定
        5.2.4 育苗试验和水化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分析
        5.3.1 微生物制剂活菌含量
        5.3.2 菌种鉴定结果
        5.3.3 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质影响
        5.3.4 微生物制剂对仔虾生长和存活影响
    5.4 讨论
        5.4.1 水产微生物制剂质量
        5.4.2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对虾育苗水质影响
        5.4.3 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幼体和仔虾生长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影响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豹纹鳃棘鲈养殖业发展状况概述
        1.1.1 豹纹鳃棘鲈养殖面临的问题
        1.1.2 豹纹鳃棘鲈养殖中细菌性疾病解决办法
        1.1.2.1 化学药物法
        1.1.2.2 疫苗法
        1.1.2.3 生物控制法
    1.2 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1.2.1 乳酸菌的概述
        1.2.1.1 乳酸菌的定义
        1.2.1.2 乳酸菌的分类
        1.2.1.3 乳酸菌的研究进展
        1.2.2 乳酸菌的益生作用机制
        1.2.2.1 营养功能
        1.2.2.2 提高宿主免疫力
        1.2.2.3 抑菌作用
        1.2.2.4 改善宿主肠道菌群
        1.2.3 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概况
        1.2.3.1 在鱼类中应用
        1.2.3.2 在虾类中应用
        1.2.3.3 在水产养殖中其他应用
    1.3 鱼类肠道研究概况
        1.3.1 鱼类肠道菌群组成与数量
        1.3.2 鱼类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
        1.3.3 肠道代谢组学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唾液乳杆菌GZPH2对豹纹鳃棘鲈体表及肠道菌群的传统细菌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培养基及溶液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乳酸菌制备
        2.3.2 豹纹鳃棘鲈养殖及饵料制备
        2.3.3 取样
        2.3.3.1 豹纹鳃棘鲈体表粘液采集
        2.3.3.2 豹纹鳃棘鲈肠道内容物样品采集
        2.3.4 豹纹鳃棘鲈体表及肠道TCB和 TCV计数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豹纹鳃棘鲈生长表现
        2.4.2 豹纹鳃棘鲈体表粘液TCB和 TCV计数
        2.4.3 豹纹鳃棘鲈肠道内容物TCB和 TCV计数
        2.4.4 豹纹鳃棘鲈肠道乳酸菌计数
        2.4.5 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唾液乳杆菌GZPH2对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影响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选取
        3.3.2 总DNA提取和检测
        3.3.3 豹纹鳃棘鲈肠道16S r DNA V3-V4 区序列扩增
        3.3.4 PCR产物鉴定、纯化及定量
        3.3.5 构建PE文库及Illumina测序
        3.3.6 序列处理与分析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测序信息统计
        3.4.2 肠道微生物稀释曲线
        3.4.3 肠道菌群结构的Alpha多样性分析
        3.4.4 物种Veen图分析
        3.4.4.1 基于OTU的样本分布Veen图
        3.4.4.2 共享OTU门水平上的分类
        3.4.5 肠道菌群结构的Beta多样性分析
        3.4.5.1 样本层级聚类分析
        3.4.5.2 PCoA分析
        3.4.6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3.4.6.1 纲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分析
        3.4.6.2 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分析
        3.4.7 相关性分析
        3.4.8 功能预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唾液乳杆菌GZPH2对豹纹鳃棘鲈肠道菌群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
        4.3.2.1 色谱条件
        4.3.2.2 质谱条件
        4.3.3 样品质控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总离子色谱图
        4.4.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4.4.2.1 数据预处理
        4.4.2.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比较
        4.4.2.3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的相关及综合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附件

(5)解读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类型
    1.1 寄生虫类鱼病
    1.2 细菌类疾病
2 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
    2.1 鱼病的针对性治理
        2.1.1 鱼类车轮虫病
        2.1.2 指环虫病的防治
        2.1.3 鱼类烂鳃病
        2.1.4 肠炎病的防治
        2.1.5 赤皮病的防治
    2.2 提高养殖技术
        2.2.1 营造良好的水质环境
        2.2.2 提高鱼的抗病能力
        2.2.3 提高养殖巡塘力度
3 结束语

(6)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菌藻联合对养殖废水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水产养殖现状及面临问题
        1.1.2 养殖水体主要污染及危害
    1.2 微生物制剂简介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2.1 微生物处理方法及原理介绍
        1.2.2 菌藻共生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第二章 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样品来源
        2.2.2 培养基、试剂耗材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分离及纯化
        2.3.2 脱氮性能菌株的初筛
        2.3.3 菌株16SrDNA分子鉴定
        2.3.4 菌株保存与活化
    2.4 结果
        2.4.1 脱氮菌株的初步筛选
        2.4.2 16SrDNA鉴定及其同源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株假单胞菌生物安全性检测及生长条件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与动物
        3.2.2 培养基、试剂耗材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两株假单胞菌生物安全性检测
        3.3.2 条件优化
    3.4 结果
        3.4.1 两株假单胞菌生物安全性检测
        3.4.2 假单胞菌BB1在不同温度与pH时生长曲线的测定
        3.4.3 假单胞菌BB1在不同温度与pH时对氨氮的去除率
        3.4.4 假单胞菌BB1-a在不同温度与pH时生长曲线的测定
        3.4.5 假单胞菌BB1-a在不同温度与pH时对氨氮的去除率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浓度菌株对模拟养殖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菌
        4.2.2 试剂耗材、仪器和培养基
        4.2.3 分析方法与指标测定
    4.3 结果
        4.3.1 不同浓度下对模拟养殖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
        4.3.2 不同浓度下对模拟养殖废水中亚硝酸盐的去除率
        4.3.3 不同浓度下对模拟养殖废水中TP的去除率
        4.3.4 不同浓度下对模拟养殖废水中COD的去除率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藻联合培养对模拟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用菌
        5.2.2 实验用藻培养方法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海洋红酵母菌和小球藻共同培养拮抗、协同作用探究
        5.3.2 假单胞菌BB1和小球藻拮抗、协同作用探究
        5.3.3 菌藻混合培养对模拟养殖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5.3.4 菌藻混合培养对模拟养殖废水中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
        5.3.5 菌藻混合培养对模拟养殖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
        5.3.6 菌藻混合培养对模拟养殖废水中 TP 的去除效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
        1.2.1 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现状
        1.2.2 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存在问题
        1.2.3 凡纳滨对虾病害
    1.3 新型安全环保水产饲料添加剂
    1.4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现状
        1.4.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1.4.2 益生元和益生菌的作用机理
        1.4.3 益生元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4.3.1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4.3.2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影响
        1.4.3.3 益生元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4.4 常见的益生元饲料添加剂
    1.5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含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成分的对虾饲料制备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菊芋全粉的制备
    2.4 地衣芽孢杆菌活性评估
    2.5 实验饲料制备
    2.6 凡纳滨对虾饲料的营养成分测定
        2.6.1 粗蛋白含量测定
        2.6.2 粗脂肪含量测定
        2.6.3 灰分含量测定
    2.7 实验结果
    2.8 讨论
    2.9 小结
第3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饲料
        3.2.2 对虾暂养与管理
    3.3 肠道微生物16SrDNA测序
        3.3.1 样品收集与保存
        3.3.2 肠道微生物总DNA抽提与PCR扩增
        3.3.3 Illumina Miseq测序
    3.4 数据处理
    3.5 实验结果
        3.5.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
        3.5.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的影响
        3.5.3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3.5.4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
        3.5.5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的影响
        3.5.6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3.6 讨论
        3.6.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6.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7 小结
第4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饲料
        4.2.4 对虾暂养与管理
        4.2.5 血细胞计数(THC)的测定
        4.2.6 中性红法吞噬活性(PA)的测定
        4.2.7 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法测呼吸爆发
        4.2.8 血淋巴免疫因子活性测定
    4.3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THC)的影响
        4.4.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粒细胞吞噬活性(PA)的影响
        4.4.3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吞噬细胞呼吸爆发(RB)的影响
        4.4.4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4.5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
        4.4.6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目(THC)的影响..
        4.4.7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呼吸爆发(RB)的影响
        4.4.8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4.9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5.2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饲料
        5.2.2 对虾暂养与管理
        5.2.3 生长的统计与计算
    5.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5.4.2 菊芋全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的影响
        5.4.4 菊芋全粉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5.4.5 凡纳滨对虾肠道弧菌相对丰度和生长性能的关系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非O1霍乱弧菌对青虾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拮抗菌的益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青虾产业概况
        1.1.1 青虾的特征
        1.1.2 我国青虾发展历史
        1.1.3 我国青虾产业现状
        1.1.4 我国青虾养殖模式
    1.2 青虾常见疾病
        1.2.1 黑鳃病
        1.2.2 红体病
        1.2.3 蜕皮障碍症
        1.2.4 固着类纤毛虫病
        1.2.5 霉菌病
    1.3 霍乱弧菌
        1.3.1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1.3.2 霍乱弧菌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1.4 水产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4.1 抗菌药物防治
        1.4.2 微生态制剂防治
        1.4.3 中草药防治
        1.4.4 免疫防治
    1.5 青虾免疫系统
    1.6 转录组测序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思路
        1.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青虾病原非O1霍乱弧菌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病原菌的分离
        2.1.5 分离菌的致病性
        2.1.6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2.1.7 病原菌的鉴定
        2.1.8 病原菌胞外酶与溶血活性检测
        2.1.9 病原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
        2.1.10 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2.2 实验结果
        2.2.1 疾病发生情况
        2.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2.3 组织病理变化
        2.2.4 病原菌对青虾的致病性
        2.2.5 病原菌的鉴定
        2.2.6 胞外酶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2.7 药敏试验
    2.3 讨论
第3章 青虾感染病原非O1霍乱弧菌的免疫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菌株及动物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3 样品采集
        3.1.4 转录组RNA提取、文库构建和测序
        3.1.5 转录组组装和功能注释
        3.1.6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1.7 转录组测序结果的qRT-PCR验证
        3.1.8 细菌刺激后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 结果
        3.2.1 转录组序列组装拼接
        3.2.2 转录组功能注释
        3.2.3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3.2.4 转录组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功能注释
        3.2.5 转录组差异基因荧光定量验证
        3.2.6 细菌刺激后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3.3 讨论
第4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青虾病原非O1霍乱弧菌的拮抗及益生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4.1.2 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4.1.3 拮抗菌株CPA1-1的鉴定
        4.1.4 拮抗菌株CPA1-1的生长特性
        4.1.5 拮抗菌CPA1-1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
        4.1.6 拮抗菌CPA1-1抗生素相关基因检测分析
        4.1.7 拮抗菌CPA1-1药敏实验
        4.1.8 养殖实验分组与管理
        4.1.9 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的测定
        4.1.10 菌株CPA1-1对青虾保护率的研究
        4.1.11 样品收集
        4.1.12 实验期间免疫相关酶活测定
        4.1.13 实验期间免疫相关基因测定
        4.1.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拮抗菌CPA1-1的筛选
        4.2.2 拮抗菌CPA1-1的形态特征
        4.2.3 拮抗菌CPA1-1的鉴定
        4.2.4 拮抗菌CPA1-1的生长特性
        4.2.5 拮抗菌CPA1-1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
        4.2.6 菌株CPA1-1发酵液的最小抑菌浓度
        4.2.7 拮抗菌株CPA1-1的药敏实验结果
        4.2.8 贝莱斯芽孢杆菌处理期间养殖水体的水质测定结果
        4.2.9 菌株CPA1-1对青虾的保护率
        4.2.10 青虾养殖期间免疫相关酶活测定结果
        4.2.11 青虾血淋巴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4.2.12 青虾肝胰腺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1.1 国外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1.2 国内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2 养殖斑点叉尾鮰疾病情况
        1.2.1 寄生虫疾病
        1.2.2 病毒性疾病
        1.2.3 细菌性疾病
    1.3 中草药在渔业中的研究情况
        1.3.1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2 中草药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第二章 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病鱼病理性观察
        2.1.3 病原菌纯化
        2.1.4 回归感染试验
        2.1.5 生理生化鉴定
        2.1.6 16S rDNA及gyrB分子鉴定
        2.1.7 病原菌毒力基因检测
        2.1.8 PCR产物分析
        2.1.9 药物敏感试验
    2.2 结果
        2.2.1 临床症状及病原菌形态
        2.2.2 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2.2.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2.4 分子鉴定结果
        2.2.5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2.6 药物敏感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单方中草药对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致病菌制备
        3.1.2 单方中草药种类及制备
        3.1.3 抑菌圈直径(d)测定
        3.1.4 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2 结果
        3.2.1 单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致病菌来源及制备
        4.1.2 药物联用药敏试验
        4.1.3 棋盘交叉综合抑菌指数(FIC)测定
        4.1.4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圈测定
    4.2 结果
        4.2.1 联合药敏及综合抑菌指数(FIC)结果
        4.2.2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结果
    4.3 讨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10)一株脱氮盐单胞菌的应用效果及环境条件对一株假交替单胞菌的脱氮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虾养殖业现状
    1.2 氨氮和亚硝酸盐在对虾养殖中的危害
    1.3 脱氮菌的研究进展
    1.4 展望
第二章 5株脱氮菌的脱氮性能比较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盐单胞菌04对高浓度有害氮的去除效果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盐单胞菌04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定殖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环境条件对一假交替单胞菌的脱氮效果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水产养殖中的病害管理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常见水产养殖益生菌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展望[J]. 郭同旺,周书洪,郑守伟,吕志敏,张云泽,李炳乾,辛乃宏. 盐科学与化工, 2020(11)
  • [2]人工智能在水产养殖中研究应用分析与未来展望[J]. 李道亮,刘畅.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0(03)
  • [3]凡纳滨对虾幼体肠道菌群演替及几种益生菌的育苗效果[D]. 洪居恳.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4]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ZPH2)影响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肠道菌群的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研究[D]. 曹青青.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解读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J]. 傅红梅. 农业与技术, 2020(11)
  • [6]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菌藻联合对养殖废水的处理[D]. 郭静文. 广州大学, 2020(02)
  • [7]菊芋全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孟现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2)
  • [8]非O1霍乱弧菌对青虾的致病性、宿主的免疫反应及拮抗菌的益生效果研究[D]. 李席席. 扬州大学, 2020
  • [9]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D]. 陶莎. 贵州大学, 2020(03)
  • [10]一株脱氮盐单胞菌的应用效果及环境条件对一株假交替单胞菌的脱氮影响[D]. 于党辉. 上海海洋大学, 2020

标签:;  ;  ;  ;  ;  

水产养殖疾病管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