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看小说变迁

从“变”看小说变迁

一、从《变》看小说之变(论文文献综述)

何无有[1](2021)在《阅读的美好时光》文中研究指明拉伯雷这样描写自己读书的情景:"狗见了一块骨头,恭敬地窥视着它,小心地呵护着它,诚挚地紧衔着它,谨慎地啮啃着它,殷勤地咬碎它,贪馋地吸吮它。"他道出了生活在书籍极其缺乏年代的人的共同心声。天下最美好的事情便是读书。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是最为持久、纯粹的。

郭娇[2](2021)在《数字鸿沟的演变:从网络接入到心智投入——基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调查》文中指出数字鸿沟最初是描述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群体信息技术渗透率的差异,近年来其判定标准逐渐从外部的网络接入演变为内在的心智投入。基于上海39所高校64949名本科生样本的研究发现,"旧数字鸿沟"接近弥合,仅户籍在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新买电脑或开通宽带的行为显着高于城市生源。"新数字鸿沟"更为突出:女生在线上学习时看小说或玩游戏等娱乐行为显着高于男生;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线上学习的专注力与持久度均显着低于非第一代大学生;农村生源在全部6项指标上都面临比城市生源更严峻的挑战。通过回归模型控制其他变量之后,网络接入对本科生在线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影响甚微;但"新数字鸿沟"使用偏好与投入程度各项指标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都显着,效应值也相对较大。

李璐[3](2021)在《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基本论述思路和观点如下:绪论部分详细阐述课题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有声小说的发展概况,较全面地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有声小说所作的研究以及涉及到的小说的听觉叙事、听觉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主要对有声小说作了概念界定,详细分析了有声小说所处的听觉环境,旨在阐述有声小说诞生的条件。声音是有声小说诞生的基础,它与口传艺术、听觉文化紧密相关。在视觉文化过度膨胀的当下,将听觉重新纳入文学传播之维,有利于形成视听统一的阅读生态。“听”的方式弥补了“看”的局限,帮助受众成长为健全的富有审美的人。媒介是有声小说的载体,媒介形态的演进使人类传播经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深刻影响着文学生产及传播行为。互联网的出现更改变了文学书写方式,促进了文学作品的跨媒介改编活动,有声小说得益于此迅速发展起来,并且重新复活了口语传播时代的口语文化,也为传统出版机构融入新媒体浪潮创造了机遇。小说文本是有声小说的核心,有声小说以声音的形式再现小说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小说的无纸化、去屏化传播,达成覆盖网络的、读者与作品间的交互式欣赏。有声小说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影响着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随着作者愈加关注听觉叙事,未来有声小说将拥有更广阔、自由的创作空间。第二章从有声小说产业的生态链切入,引出有声小说生产的关键环节,即确立演播形态、理顺改编逻辑以及确定生产模式,详细论述了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活动。有声小说的演播形态极为丰富,以演播者的数量、演播者的演播方式为划分标准,可以归纳出多种演播形态。一部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活动,从确定其演播形态开始。小说的叙事方式、主创者的品控以及听众的审美需求等皆影响着有声小说的演播形态。其次,一部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倚重多重外在逻辑、内在逻辑。互联网打造的流动空间、当下“听小说”与“看小说”构成的良性互动都为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利好的外部环境;主创者基于听觉逻辑对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进行声音构想与编排,演播者基于叙事逻辑来塑造声音的形状,两方共同用不同样态的声音来雕刻不同的情境与故事,使有声小说以声传神,这是高质量的有声小说应理顺的内在逻辑。分析到此,有声小说涉及到的多个构成要素:内容版权方、内容制作方、传播渠道方、服务支持方与用户都已显现,论文继而总结了以用户、音频、渠道、关系四大要素为核心的有声小说生产传播模式,并分析了有声小说内容生产的三大模式:UGC模式、PGC模式、PUGC模式。目前,有声小说主要的传播渠道方,由被动地筛选发现优质声音转为主动地培养有声演播专业人士,以此提升精品有声小说的生产效率,推动UGC与PGC融合、以PGC为主的PUGC模式步入正轨,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内容生产模式。有声小说生产及传播模式中涉及到的主体较多,受互联网利害影响也较为深刻,基于此,论文第三章通过观察有声小说市场,总结归纳目前有声小说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有声小说的内容格调庸俗化、有声小说发展失衡、侵权现象屡见不鲜等。第四章针对第三章提到的有声小说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其未来发展的重点与方向。以精品化为追求,推动有声小说文本内容的精品化、推进有声小说演播制作的精品化;以互动为方式,重视听众的表达,通过增加弹幕、语音评论功能,优化“全民朗读”功能等途径,将用户的“声音”视为有声小说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版权保护是有声小说行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内容版权方、内容制作方、传播渠道方、服务支持方与用户多方联合发力,尊重知识版权,使小说与有声小说长久保持和谐的互补关系。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有声小说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有声小说诞生、发展中的关键要素,思考有声小说得以存在及继续存在的可能,尝试把握有声小说的特质及发展趋向。

韦甜芳[4](2021)在《农村贫困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个案工作介入》文中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在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脱贫成果显着,但现下贫困不仅表征为单一维度的经济贫困,也呈现出文化、健康、能力等维贫困,其中农村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成长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为了保障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政策层面出台了相关的救助政策,涵盖了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卫生安全等方面,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家庭状况等从政策方面很难给予详尽的保障。如何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分析自身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使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群体保持良好心态去面对困境并解决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抗逆力理论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研究中以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Z乡T村的青少年作为目标群体,运用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初步测量目标群体的整体水平。第一,大部分的青少年具备良好抗逆力水平,中等程度抗逆力水平的青少年占少部分,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第二,为了进一步了解抗逆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对抗逆力得分进行排序,对高的分段和低的分段的青少年展开访谈,了解到青少年抗逆力水平与个人性格、教育方式、家庭期望、年龄等有关,其中受家庭经济情况影响最为明显。因此,笔者选择了其中得分最低的青少年作为案主展开实务研究。前期主要采用了观察、走访、半结构式访谈和文献法收集资料,运用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分析调查地青少年的抗逆力整体状况,从优势视角出发对案主进行评估。实施环节将青少年抗逆力的提升,具体操作化为自我认同感、家庭支持、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等五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具体的抗逆力提升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结果显示,抗逆力是一种能力并非一种状态,抗逆力水平低的青少年也可以后天习得。优势视角介入抗逆力提升时优于问题视角,青少年行为习惯中被“标签化”的问题只是其生活的一部分,重点是引导案主在认识并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改变现状,通过实务介入使案主充分肯定自生有改变现状的能力。综上所述,青少年抗逆力的提升不是单一主体改变就能实现的,需要全方位链接优势资源为案主打造长期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更有效的增强青少年抗逆力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胡燕[5](2021)在《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的修订与高自闭特质青少年部分神经心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修订和评价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the Short Self-reported Adolesc-ent Version of Autism Spectrum Quotient,AQ-SSAV)的基础上,描述青少年高自闭特质的流行现状,探讨其与心理行为之间的关联,同时探讨高自闭特质青少年的共情倾向和情绪面孔加工特点。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安徽省阜阳、合肥和芜湖在校初、高中2,644名学生,分别从敏感性、代表性、内部一致性等指标对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进行修订,结合因子分析法、信效度检验对问卷加以评价。另外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合肥4个地市共7,521名初、高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自闭特质、抑郁症状、自伤行为、共情能力等信息,描述高自闭特质的检出情况,通过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间高自闭特质的分布特征,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闭特质与上述心理行为的关联。使用自举(Bootstraping)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共情能力在自闭特质与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采用病例对照设计选取高自闭特质、一般群体、低自闭特质群体共96名学生,运用多维度共情测验和情绪面孔自由观看任务测定两组被试的共情倾向和情绪面孔加工特点,最终纳入83名被试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条目分析和因子降维,最终确定2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的AQ-SSAV,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2.29%,总问卷的重测信度、Cronbach’s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是0.752、0.843和0.859,内容效度中平均S-CVI(S-CVI/Ave)为0.98,与述情障碍总问卷和各维度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验证了自闭特质在人群中的连续分布特性,并给出了高和低自闭特质青少年群体的划界值分别为≥59分和≤37分。通过横断面调查得出青少年高自闭特质群体的检出率约为14.4%,且检出率在不同年级、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留守经历、兄弟姐妹个数、自评成绩水平、自评家庭经济情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家庭形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不同程度抑郁症状在不同自闭特质水平间的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696,P<0.001),自闭特质水平与抑郁症状的检出有正向关联,控制混杂因素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普通组和高自闭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发生仍呈正向关联(OR值分别为1.879和3.936,P值均<0.001);无自伤、偶发自伤和多发自伤在不同自闭特质水平间的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37,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高自闭特质与NSSI的发生呈正向关联(OR值分别为1.393,P值<0.001)。横断面调查结果还提示,共情能力在不同自闭特质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范围为21.97~210.37,P值均<0.001),且随着自闭水平的升高,共情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个人痛苦维度和情感共情维度的得分却随着自闭水平的升高而上升。控制混杂因素之后,Bootstraping程序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个人痛苦维度在自闭特质与抑郁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7.66%;调节作用显示“自闭特质×个人痛苦”和“自闭特质×(共情性关心+个人痛苦)”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β=-0.0114,t=-3.1749,P=0.0015;β=-0.0093,t=-3.4792,P=0.005),且调节效应显着(R2=0.2176,P<0.001;R2=0.2179,P<0.001)。多维共情测试结果提示高自闭特质组、普通组和低自闭特质组在正性情绪图片和负性情绪图片的认知共情判断、正性和负性外显情感共情体验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三组在对负性情绪图片的认知强度等级中,高自闭特质组得分低于对照组(F=2.722,P=0.009),比较组间总的认知共情强度等级得分,差异依然有统计学意义(F=2.196,P=0.022);在对负性情绪图片内隐情感共情体验进行组间比较时,高自闭特质组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4,P=0.006)。在情绪面孔自由观看任务中,眼部的注视时间在3组被试6种情绪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43,P=0.001)。以情绪喜的眼部注视时间为参照进行协方差分析,怒、悲、惊、恐、厌的眼部注视时间与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注视时间趋势图可见三组被试均在情绪怒的眼部注视时间最长。三组被试鼻子注视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98,P=0.009),低自闭特质组注视时间最长,高自闭特质组最短。三组被试不同情绪间对于嘴部注视时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5.522,P<0.001),从趋势图看出喜的情绪图片中嘴部注视时间最长。三组被试不同情绪类别间非核心区域注视时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3.119,P=0.009),高自闭特质群体在非核心区域的注视时间最长。结论(1)《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的修订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来进行青少年自闭特质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建议以≥59分作为高自闭特质的划界值。(2)青少年高自闭特质的检出率约为14.4%,高自闭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随着自闭水平的升高,共情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个人痛苦维度和情感共情维度的得分却随着自闭水平的升高而上升。中介和调节效应显示个人痛苦和情感共情的高得分在自闭特质与抑郁水平之间发挥了保护作用。(3)高自闭特质青少年对他人情绪强度的认知、尤其是对负性情绪强度的认知与普通人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自闭特质青少年在眼睛和嘴部两个核心区域投注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对非核心区域的投注和加工时间、次数要多于对照组。高自闭特质青少年怒、恐、惊、悲等负性情绪面孔的加工时间比正性情绪面孔的加工时间长。

汪琬琦[6](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王云端[7](2020)在《网络小说的快感问题研究》文中提出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台湾网络小说作者蔡智恒发表《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启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在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和互联网媒介背景下兴起的网络文学快速发展,从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到专门的网络文学网站,从电脑端阅读到电子移动端阅读,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当前我国文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新形态,改写了当代文学的总体格局。考察网络小说的创作与接受的实际,发现在当前网络小说发展中一个显着的趋势是网络小说作者致力于制造“爽文”,读者一味追求“爽感”,“爽”已经成为网络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文旨在从当前网络小说发展中“爽文”现象和趋势切入,结合具体实践和理论,探讨网络小说快感的学理内涵,探究网络小说的快感内蕴与快感叙事策略,探寻网络小说快感化的原因、影响和未来发展,深入分析网络小说的快感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主要包括四个章节。绪论部分论述论文的选题缘由与意义,回顾网络小说快感问题的研究现状,说明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明确论文的研究目标。从网络小说快感化的文学现象出发,将网络小说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分析网络小说的快感问题,既有助于丰富网络小说研究,也可以为网络小说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第一章包括两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网络小说快感化表征。第一部分对网络小说快感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首先,明确论文探讨的网络小说是指网民用电脑创作,首发于网络,供网民阅读、批评或参与的小说体裁作品;其次,在梳理西方文艺美学理论相关快感概念和以往网络文学研究中对快感内涵探讨的基础上,明确网络小说快感是指读者沉浸在网络小说的故事世界中,欲望需求得到想象性满足而获得的个人化精神性和心理性的感官享受、情绪波动、情感体验等。第二部分分析当下网络小说实践中呈现出的快感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作者自觉的快感写作观念,作品类型化、模式化、低俗化,读者阅读快感成瘾这三个方面。第二章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在网络小说快感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围绕着“网络小说文本提供怎样的快感来满足读者的欲望需求”这一问题展开分析。这一章主要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白日梦理论和本能理论,结合具体的网络小说作品,论述网络小说众多类型和题材背后隐含着的狂欢的快感、白日梦实现的快感和本能释放的快感,对网络小说快感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第三章主要论述网络小说的快感文本的叙事策略。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叙事是小说生成的过程,如何叙事关系到小说的优劣。为了使读者获得更多的快感,网络小说不仅需要快感内蕴的支撑,也需要叙事技巧的运用。经过网络小说作者的不断探索,网络小说已具有比较固定的叙事策略。这一章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网络小说“代入感”叙事特征,从叙事人称、叙事聚焦、话语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叙事情境的营造,从环境的构建、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编排三个方面分析网络小说快感叙事的故事结构。第四章对网络小说的快感化进行反思。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媒介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网络小说快感化的原因。大众文化背景下兴起的网络文学诞生伊始就具有的娱乐特征,在市场经济、文学消费、商业运作的影响下,网络小说作者和读者处于消费关系,作者为商业价值改变其艺术追求,促使网络小说愈加快感化。互联网新媒介语境提供了自由空间进行民间书写,追求世俗快感,并且造成网络文学批评的失语进一步导致了网络小说快感的滥觞。第二部分分析网络小说快感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网络小说满足了大众不同的阅读需求,凸显文学的娱乐功能,但是也降低了其质量水平和读者趣味。第三部分对网络小说快感化发展前景进行思考,“爽文”分级和价值功能的增加将会是未来网络小说的发展趋势。结语部分梳理全文脉络,对论文整体的研究思想进行总结和反思。

钱慧[8](2020)在《班级中的师生隐性冲突研究 ——以芜湖市G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重大调整,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和社会观念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多种矛盾凸显、新旧体制胶着、价值取向多元等特点。在这一社会变迁过程中,师生关系也正发生着深刻嬗变,班级中的师生隐性冲突现象日益普遍。本文以芜湖市G初级中学师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初中三个年级的6名学生和6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对10个教学班级进行了现场观察,以获取有关师生隐性冲突的多样化信息。鉴于班级师生隐性冲突是师生交往中的一种较为隐蔽的存在,为了能够准确地获取师生隐性冲突的丰富素材,笔者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和教师深入接触交往,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同时尽可能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融入他们的班级生活情境,力求使访谈对象能够真实地表达他们对于师生隐性冲突的认知、感受和态度,同时也使被观察者能够以自然的状态,呈现他们在师生隐性冲突事件中的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的结果表明,G初级中学班级师生隐性冲突的基本状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师生隐性冲突经常地、广泛地存在于学校班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且经常表现出向显性冲突方向发展的趋势。其二,师生之间隐性冲突大多发生在课内,即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有时也会延伸至课外和课余生活。其三,师生之间隐性冲突的内容,既涉及到认知层面的矛盾,也涉及到情绪、情感、态度等层面的摩擦、抵触和抵制等。此外,师生双方看待冲突原因的视点也呈现出显着差别,教师通常大都认为学生是引发师生冲突的主因,学生则大都认为教师是造成隐性冲突的主因,但双方又都几乎一致地认为,师生之间彼此都缺乏对对方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师生之间的隐性冲突,无疑是师生之间意义世界的割裂、师道尊严的没落、负面情绪的累积以及沟通渠道的阻塞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师生冲突之所以经常地、大量地、普遍地以隐性的方式,而不是以显性的、激烈的方式存在和呈现,究其原因,则与道德规范的约束、双方的趋利避害心理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正确应对、合理规避师生隐性冲突,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顺利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构科学的学生观和冲突观。同时,教师应注意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努力防范和消解话语霸权,宽容和欣赏交往对象。此外,师生双方应注意有效沟通,要遵循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原则,深入有效地就相关问题和分歧交换认识和意见,努力获得对方的理解和认同。

李小东[9](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城镇边缘的农村成为城镇区域,许多农民洗脚上楼,成为城市居民。城镇化给洗脚上楼的当地居民带来一些发展机遇,但由于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等原因,许多居民仍然必须外出务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难题。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变成城镇留守儿童,继续留守生活,依然面临人身安全、社会监管、健康教育、个人成长等诸多困境。在城镇环境下,如何突破留守儿童发展困境,成为许多学者努力的方向。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儿童安全感及信赖感的源泉,也是青少年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人际动因。亲子沟通是建立和发展亲子关系的基本途径。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以次级群体交往为主,缺失了面对面的初级群体交往的亲密感,代之以理性的正式交往,往往难以形成直接的可感知的安全感及信赖感,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障碍。由此,有效的亲子沟通是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的心理环境和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项目组通过访谈和问卷等方法,在吉安市吉州区B学校开展城镇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情况调查,发现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现状并不乐观,如亲子沟通的主观意愿薄弱、沟通的形式和渠道单一、沟通的内容单调、沟通的互动不足。项目组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相关专业理论,策划了改善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的小组活动共6节,试图通过拓展亲子沟通形式、掌握亲子沟通技巧,来帮助留守儿童认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体验亲子沟通积极情感、领悟亲子沟通积极行为,进而激发亲子沟通主动性,帮助城镇留守儿童主动改善亲子关系,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项目组借鉴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反思小组工作在提升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领域的成效,总结提升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的经验,推动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领域的发展。

刘甜甜[10](2020)在《高中生生活经验对概念形成影响的研究 ——以“酸的概念”为例》文中认为学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不仅会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而且也会通过校外的生活经历自我认识获得知识。化学有关的概念的获得也如此。当学生这些自我认识的概念与科学概念产生冲突时,就可能会阻碍学生学习。而“酸的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研究旨在以“酸的概念”为例,分析高中生生活经验对概念形成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中的酸的概念知识内容呈示顺序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酸的概念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酸的概念知识3个内容维度:“常见的酸”、“酸概念”以及“酸性”。根据酸的概念知识的3个内容维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制出生活经验对酸的概念形成影响访谈问卷。然后选择济宁市两所省属重点中学的12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晰与酸的概念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内涵及其来源。最后,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处理访谈资料,探究高中生生活经验对酸的概念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1)影响高中生“酸的概念”形成的生活经验来源丰富;(2)不同生活经验会对高中生建构“酸的科学概念”产生不同的影响;(3)不同生活经验影响高中生“酸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相异构想的产生。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研究根据酸的概念内容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制出生活经验对酸的概念形成影响的访谈问卷,为以后进行概念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新的测查工具;(2)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用质性研究法集中分析了高中生生活经验对酸的概念形成的影响,为概念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从《变》看小说之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变》看小说之变(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字鸿沟的演变:从网络接入到心智投入——基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采集与样本分布
    (二)主要变量及其操作性定义
    (三)研究假设
四、主要发现
    (一)描述统计
    (二)回归分析
五、结论探讨
    (一)注意调查数据自身局限,对照严格随机实验
    (二)注意真实教育情境,重视自我调节学习等内在能力
    (三)注意实践层面的行动建议,除欠发达地区(或群体)之外淡化信息技术渗透率
    (四)注意“希望-失望”循环怪圈,反思信息技术主导的教育变革

(3)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
        1.研究缘起
        2.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有声小说的听觉环境
    (一)以声音为基础的听觉框架
        1.有声小说再现口语时代传播环境
        2.有声小说加速阅读的听觉式革命
    (二)以媒介为载体的听觉网络
        1.广播电台中的小说连播
        2.互联网听觉空间中的有声小说
    (三)以文本为核心的听觉表达
二、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
    (一)有声小说的生态链
    (二)有声小说的演播形态
        1.小说内容影响有声小说播讲方式
        2.主创者的品控影响有声小说品质
        3.听众审美影响有声小说创作方向
    (三)有声小说的跨媒介改编
        1.有声小说跨媒介改编的外在逻辑
        2.有声小说跨媒介改编的内在逻辑
    (四)有声小说的演播模式
        1.UGC模式
        2.PGC模式
        3.PUGC模式
三、有声小说的发展困境
    (一)有声小说的庸俗乱象
    (二)有声小说的发展失衡
    (三)有声小说的侵权纠纷
四、有声小说的发展策略
    (一)打造精品有声小说
    (二)强化听众互动体验
    (三)提升版权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村贫困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个案工作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青少年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三)农村贫困家庭困境的相关研究
        (四)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相关研究
        (五)简评
    三、研究思路、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基础
        (一)优势视角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五、概念界定
        (一)抗逆力
        (二)青少年
        (三)农村贫困家庭
第一章 调查地青少年抗逆力现状分析
    一、Z乡T村基本情况
    二、Z乡T村青少年基本情况
    三、Z乡T村青少年抗逆力水平分析
        (一)坚韧性
        (二)力量性
        (三)乐观性
    三、调查结论
        (一)青少年抗逆力水平与家庭经济情况有关
        (二)青少年的抗逆力与性格有关
        (三)青少年的抗逆力水平与年龄有关
        (四)青少年的抗逆力水平与性别无关
        (五)监护人的学历与青少年的抗逆力水平无关
第二章 调查地青少年抗逆力影响因子分析
    一、Z乡T村青少年抗逆力保护因子分析
        (一)内在保护因子
        (二)外在保护因子
    二、Z乡T村青少年抗逆力风险因素分析
        (一)内在风险因素
        (二)外在风险因素
第三章 需求评估与服务方案设计
    一、接案
        (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二)建立专业关系
        (三)影响案主抗逆力水平的主要因素
    二、案主问题与需求预估
        (一)问题分析
        (二)需求分析
        (三)优势分析
    三、提升案主抗逆力水平的服务方案
        (一)服务目标
        (二)服务策略
        (三)行动计划
第四章 服务方案实施与结案
    一、方案实施
        (一)第一次介入——重新定位,自我认知
        (二)第二次介入——学业规划,提高成绩
        (三)第三次介入——挖掘优势,提高自信
        (四)第四次介入——改善亲子关系,增强亲子沟通
        (五)第五次介入——加强团队意识,合作共赢
        (六)第六次介入——巩固成果,加强监督
    二、结案
第五章 服务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个案工作技巧评估
        (二)接案阶段的评估
        (三)预估阶段的评估
        (四)制定服务计划阶段的评估
        (五)个案实施阶段的评估
    二、成效评估
        (一)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
        (二)个案介入效果评估
        (三)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 “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一)个案反思
        (二)自我反思
    三、跟进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一:青少年抗逆力量表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相关资料
附录四:实施环节部分记录
致谢

(5)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的修订与高自闭特质青少年部分神经心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研究一 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的修订及其应用评价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青少年自闭特质流行状况及其与不良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三 青少年高自闭特质群体的共情范式和情绪面孔加工特点的病例对照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一般人群自闭特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 研究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 研究三的认知测量工具
附录四 研究三的眼动实验材料
附录五 研究三的MET范式材料(部分)
附录六 个人简介
附录七 致谢

(6)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7)网络小说的快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网络小说快感化表征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西方文艺美学理论中相关“快感”概念
        (二) 网络文学研究中相关“快感”概念
    二、网络小说快感化表征
        (一) 作者: 快感写作观念
        (二) 作品: 类型化、模式化、低俗化
        (三) 读者: 阅读快感成瘾
第二章 网络小说的快感内蕴
    一、狂欢的快感
    二、白日梦实现的快感
    三、本能释放的快感
第三章 网络小说的快感叙事
    一、“代入感”叙事特征
    二、叙事情境
        (一) 叙事人称: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
        (二) 叙事聚焦: 不定式内部聚焦与全知外部聚焦
        (三) 话语形式: 一般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
    三、故事结构
        (一) 环境的构建
        (二) 人物的设定
        (三) 情节的编排
第四章 网络小说快感化的反思
    一、网络小说快感化的原因
        (一) 经济因素
        (二) 文化因素
        (三) 媒介因素
    二、网络小说快感化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三、网络小说快感化发展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班级中的师生隐性冲突研究 ——以芜湖市G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隐性冲突是师生冲突的主要形式
        (三)当前班级中的师生隐性冲突问题日益凸显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五、核心概念界定
    六、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走进研究现场
    一、印象速写——研究现场概述
        (一)G中学各班级的空间结构及区域位置
        (二)G中学里各班级里的“声乐交响曲”
    二、过程深描——“局外人”和“局内人”双重身份的保持
        (一)局外人的切入
        (二)局内人的深入
第三章 追寻师生隐性冲突的踪迹
    一、谁侵略了他们的个人领地
        (一)“我是醇正的小汤圆”——一张“侧颜杀”里的“帅”与“不帅”
        (二)“这小说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一本《斗破苍穹》里“撕”与“不撕”
    二、到底什么时候惹着他了
        (一)“我就是不会”——一道物理题目里“会”与“不会”
        (二)“我真的懒得听他的课”——一节化学课里的“恩怨”与“情仇”
    三、他们真把我当老师了么
        (一)“他怎么可以如此失教”——一声“grandfather”里的“私仇”与“公报”
        (二)“那你就不要听我的课了”——一曲舞动青春里的“道歉”与“不道歉”
    四、如果当时多说几句就好了
        (一)“我带卷子了”——一张卷子里的“站立”与“坐下”
        (二)“我们的班费去哪了”——一袋橘子里的“贪污”与“没贪污”
第四章 探析师生隐性冲突的本源
    一、师生冲突的缘起——基于G中学八起事件的现实还原
        (一)“她根本就不懂我的世界”——师生间意义之网的割裂
        (二)“他不过就是一个老师而已啊”——教师师道尊严的没落
        (三)“就是打心底里烦他”——师生间负面情绪的累积
        (四)“一开始跟他好好地沟通就好了”——师生间沟通渠道的阻塞
    二、师生冲突隐性化的原因——道德规范的约束与趋利避害心理
        (一)“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捆绑住了我”——道德规范的约束
        (二)“其实我也是害怕冲突带来的结果”——趋利避害心理
    三、师生隐性冲突的根源——人的自然性和班级社会性的冲突
        (一)“我想要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可是”——学生自然性与班级社会性的冲突
        (二)“我也想肆意而为啊,可是”——教师自然性与班级社会性的冲突
第五章 应对师生隐性冲突的基本思路
    一、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应对师生隐性冲突的基本前提
        (一)建构正确的学生观
        (二)建构科学的师生冲突观
    二、平等交流是应对师生隐性冲突的必要条件
        (一)消解话语霸权
        (二)宽容和欣赏交流对象
    三、有效沟通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必由途径
        (一)用事实对话
        (二)用规范对话
        (三)用真诚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小组工作介入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留守儿童
        2.亲子沟通主动性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及其主动性的研究
        2.小组工作在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及其主动性领域的应用研究
    (四)理论基础
        1.认知行为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三、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现状与需求评估
    (一)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调查概况
    (二)影响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的因素
        1.亲子沟通认知偏差
        2.亲子沟通情感缺乏
        3.亲子沟通自信不足
        4.亲子沟通技巧缺失
    (三)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需求评估
        1.深化沟通认知,提升主动意愿
        2.丰富沟通内容,增强情感体验
        3.创造沟通条件,树立沟通自信
        4.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效率
四、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提升实务过程
    (一)小组简介
    (二)小组成员需求预估
    (三)小组服务计划
    (四)小组服务过程
        1.第一节活动主题:沟通之有缘相聚
        2.第二节活动主题:沟通之深化认知
        3.第三节活动主题:沟通之有情体验
        4.第四节活动主题:沟通之树立自信
        5.第五节活动主题:沟通之掌握技巧
        6.第六节活动主题:沟通之展望未来
五、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的实务效果评估
    (一)参与者满意度评估
    (二)亲子沟通主动性提升效果评估
        1.小组活动的效果评估
        2.追踪访谈的效果评估
六、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10)高中生生活经验对概念形成影响的研究 ——以“酸的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形成
        2.1.1 概念形成的内涵
        2.1.2 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
    2.2 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
        2.2.1 生活经验的内涵
        2.2.2 生活经验对概念学习的影响
    2.3 “酸的概念”的学习
        2.3.1 “酸的概念”内涵
        2.3.2 影响“酸的概念”学习的因素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4 理论基础与假设
    4.1 理论基础
        4.1.1 默会知识理论
        4.1.2 概念学习理论
        4.1.3 相异构想理论
    4.2 研究假设
5 研究方法
    5.1 研究设计
    5.2 研究流程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工具
    5.5 资料处理与分析
6 结果与讨论
    6.1 影响高中生“酸的概念”形成的生活经验来源
    6.2 高中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酸的科学概念”
    6.3 高中生基于生活经验产生“酸的概念”的相异构想
        6.3.1 相异构想产生的来源
        6.3.2 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从《变》看小说之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阅读的美好时光[J]. 何无有. 环境经济, 2021(22)
  • [2]数字鸿沟的演变:从网络接入到心智投入——基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调查[J]. 郭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7)
  • [3]有声小说的内容生产与发展策略研究[D]. 李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农村贫困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个案工作介入[D]. 韦甜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的修订与高自闭特质青少年部分神经心理特征研究[D]. 胡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7]网络小说的快感问题研究[D]. 王云端. 山东大学, 2020(11)
  • [8]班级中的师生隐性冲突研究 ——以芜湖市G初级中学为例[D]. 钱慧.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9]小组工作介入城镇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主动性提升研究[D]. 李小东. 井冈山大学, 2020(02)
  • [10]高中生生活经验对概念形成影响的研究 ——以“酸的概念”为例[D]. 刘甜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从“变”看小说变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