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与云南乡村地理教育——以徐霞客珠江源头科考为例

《徐霞客游记》与云南乡村地理教育——以徐霞客珠江源头科考为例

一、《徐霞客游记》与云南乡土地理教育——以徐霞客对珠江水系源流的科考徒步游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岳宗霞[1](2021)在《明清广西全州蒋氏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明清时期广西全州的蒋氏宗族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全州几支蒋氏的家族建构,考察这一时期该地的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的状况。蒋氏在全州是一个大姓,人口占全县人数总额的四分之一。明中叶,借嘉靖“大礼议”提供的历史契机,曾任内阁首辅的全州籍蒋冕先行开启蒋氏宗族的建构活动,蒋氏各支也相以继之。因循着国家放宽祭祀之礼的大形势,蒋氏各支从修族谱、建祠堂、整坟茔等着手,“落实国家祭祖礼制”,并大致确立了本族支始迁全州的先祖,完成了本支宗族的建构。但明代蒋氏的宗族建构是各分支独自进行,各支的始祖追溯也未远及传说中全州蒋氏名义上的开基祖——蒋琬。明清易代,全州迭遭兵燹,田地、建筑、典籍俱遭损毁,明中后期繁盛起来的宗族建构活动亦转入低潮甚至停滞不前。至清,康熙、雍正时期,政府逐渐重视地方社会中宗族的社会统治功能,甚至从官府的层面设了族正,将政权和族权直接结合,借助宗族势力来维持地方社会秩序,而全州地方的世家大族迎合着国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在宗族建设中主动融入官方的意识形态,开始了自己新朝代下的创建。大形势的催动之下,蒋氏各族支逐渐有了联宗的意向。首先是确定一位共同的祖先,即以蒋琬为全州蒋氏之开基祖,于是各族支的谱书便顺利续接至开基祖蒋琬处;然后便是在城中置地修建了蒋琬祠堂,而且一起修建了明朝内阁首辅蒋冕的祠堂,这样,阖族祭祀或议事之时,便有了固定的地点;最后,联宗合谱,参考全州之外其他支蒋氏的族谱,从蒋琬往上追溯至蒋氏始祖周公第三子期思侯伯龄公。蒋氏大宗族建构完毕之后,或以个人一己之力、或以宗族集体之力开始对地方社会施以影响,这表现为三点:一是对地方社会政治的影响,通过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以及渗透地方官僚系统,开始全面参与地方社会的基层事务治理,直接或间接谋取有利于宗族的权益,尤其在与他族争夺自然资源时获得官府的佑护。二是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在宗族中还体现为重视传统儒学教育,弘扬科举入仕的价值观,对外则表现为主动适应融入政府教育变革,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三是地方大族之间相互联姻及交游,通过婚姻结成有血缘关系的同盟,借助彼此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互援,广泛参与地方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事务。

杨杨帆[2](2021)在《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也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一生30多年在野外游历和考察,留下了60余万字的鸿篇巨着——《徐霞客游记》,为研究明代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和旅游资源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世各地开发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国内的旅游开发已经进入到文旅融合的新阶段。研究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对探索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徐霞客一生七次游浙江,在浙江的游踪甚广,覆盖了所有11个地市。本文以徐霞客在浙江的游踪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大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徐霞客游记》文本,并通过实地调查验证,描绘出徐霞客在浙江的游踪全貌,并进行可视化。建立了浙江省徐霞客游踪数据库,识别出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并找到开发的空间承载对象。构建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了对应的开发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总结了《徐霞客游记》历史地名匹配认证方法,依托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软件,构建了“浙江省徐霞客游踪数据库”,为徐霞客游踪的精细化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以浙江省为样板,实现了徐霞客游踪的数字化,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识别、游线保护和申遗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架设起了供后来学者研究交流的开放平台。(2)运用多元大数据检索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徐霞客在浙江省的游踪进行了全面精细的识别,并提出了两个新的发现。第一,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第二次游浙江之时,是由常山过开化,沿徽开古道入皖;游览黄山后,沿着徽开古道过马金、开化、常山入赣,再由赣入闽;游完福建九鲤湖返程经过杭州,在杭州游览了一个月,期间到过绍兴兰亭、禹陵和五泄。第二,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第六次游浙江,在返程途中,徐霞客与族兄徐仲昭沿浙东运河由宁波至上虞,在上虞分别,徐仲昭去往西陵等候,而徐霞客沿着曹娥江独走四明,五天后带着“朱兰”返回西陵见仲昭。(3)通过研究《徐霞客游记》原文,并综合运用游踪数据库,识别出382个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其中220个资源能在现实世界中精准定位。提出了古代游记中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取方法。即先对游记中记载的游踪标志点和现实地理事物进行匹配,前后串联,获得游踪全貌。然后,运用象限分析法,甄别出各游踪标志点对应的或者附近存在的游记关联文化旅游资源。最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游踪,并结合多元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最终确定特定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位置。(4)运用区域分析和多学科交叉方法构建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探索了地方主题化、规模化、系统化开发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并以此契机,推动地方实现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新路径。形成了包括徐霞客文化名城、徐霞客文化名镇、徐霞客文化村、徐霞客古道和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五个层级的开发体系。建立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筛选出11个徐霞客文化名城,39个徐霞客文化名镇,156个徐霞客文化村,8条徐霞客古道,为各地进行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了模型和方法。(5)总结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5个总策略,包括树立徐霞客文化旅游的开发旗帜,汇聚徐霞客文化旅游的推广合力,打造徐霞客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建立徐霞客文化旅游的战略联盟,创建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平台。对徐霞客文化名城、徐霞客文化名镇、徐霞客文化村、徐霞客古道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开发策略,并提出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以及推进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徐霞客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陈甜甜[3](2020)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重视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情况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资源的应用,有利于落实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师生共同提升文化自信。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三种方法,首先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内涵,并将其分为经史典籍、诗词歌赋、曲艺小说和散文游记等。其次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特质及其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系。然后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新旧各版本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资源,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获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问卷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地理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有兴趣并有所了解,并认为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必要的,并且愿意在教学中融入。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深入理解有困难,教师对能体现相关知识点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素材的获取有困难、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素材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备课难度大和花费时间长及教学任务重等。2.基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本研究提出四大方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主要通过确定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原则、教师提升典籍文化素养的途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典籍资源的方法、课堂外地理教学与典籍相结合的措施这四大策略来实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3.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选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常见地貌类型”一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对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说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实际应用,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何欢[4](2020)在《《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徐霞客(1587—1641)用尽毕生精力考察祖国山川,足迹遍及明代两京十三布政司,行程远达十万余里,并留下皇皇六十余万字的日记体名着——《徐霞客游记》。学界对其人其游记研究成果颇丰,并形成“徐学”体系。该书中,徐霞客征引了众多地理类文献。稍显遗憾的是,大部分学者着重的是对徐霞客行踪游记的考察以及地理科考贡献的关注,对《徐霞客游记》征引书籍的文献学价值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故本文对《徐霞客游记》中征引的地理文献一一进行考疏,从文献学的角度深化对《徐霞客游记》的研究。本文在绪论里指出,徐霞客出游时所带书籍主要为地方志及有关地方记载的文献。第一章梳理了《徐霞客游记》全书引用文献的范围,将引文内容尽数析出,厘清征引文献范围,获得47种着录文献,共计征引203次。参考传统目录学四分法和着述主体的分类原则,将征引文献分为地理类文献和非地理类文献,其中地理类文献25种,征引180次;非地理类文献22种,征引23次。我们发现《徐霞客游记》征引文献众多,且以征引地理类文献为主。经史子集各部类虽有涉及,但零散不成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本列于经部的《尚书·禹贡》,因具有地理专着的性质,笔者特将其归为地理类文献进行研究。《徐霞客游记》征引的地理类文献具体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记载全国范围的总志、记录地方历史地理的地方志以及地理专着专论。总志有《大明一统志》《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书,地方志有《西事珥》《广西府志》《百粤风土记》《腾越州志》《大理府志》《南程续记》《寻甸府志》《桂胜·桂故》《晋宁州志》《名胜志》《云南志》《都匀府志》《衡州统志》《零陵郡志》《腾永图说》《梧州府志》《新宁州记》《姚关图说》《永昌府志》《鸡山志》等书,地理专着专论有《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等书。第二章考述《徐霞客游记》各地理类文献的征引内容。本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题解各书作者、目录、成书过程、版本流传等内容。除此之外,将地理类文献的引文逐条排列,并与征引原文进行对校辨析,或考证征引文献的流传存佚,或评论徐霞客征引文献的得失,或分析先贤前辈对徐霞客引用文献的评价。在考述引文的过程中,可以得知《徐霞客游记》使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征引方式。由于徐霞客出行在外,吃住条件简陋,无法携带大量书籍,因此主要以间接引用为主。《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涉及内容繁多,包括建置沿革、山川、公署、土产、关梁、寺观、祠庙、古迹、人物等。不但有自然地理现象,如地貌、水文、植物、气候、土壤及矿产等,还有各地社会概况、民族民俗、风土人情等人文地理现象,是晚明社会历史真实的缩影。第三章对《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的多种功用做了总结分析。其中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以志导游,明晓地事。徐霞客在游览名山和西南遐征的过程中,将实地勘探与阅读地理图志互相印证,进行深度地理考察。在充分利用已有地理文献的基础上,徐霞客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地理书籍中的错讹之处毫不留情地进行纠正。通过实地勘探,徐霞客提出了金沙江才是长江主源的正确论断,证实了《禹贡》“岷江导河”的错误记载。除此之外,徐霞客也辨析了不少地方志中错误的地名记载,将《大明一统志》《百粤风土记》《西事珥》等志书中一些错讹之处进行了订正。更令人敬佩的是,徐霞客还提出了自己的修志主张,创修了《鸡山志》,为后世鸡山志的编修树立了榜样。最后一章,探究《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丰富的文化意义。《徐霞客游记》为日记体游记,在行旅日记和小字夹注中,徐霞客征引了 200多条地理文献,既增添了科学性,又促使《徐霞客游记》从纯粹的文学游记向丰富的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转变,完成了对游记体裁的创新,是明代游记类型发展繁荣、类型丰富的印证。征引众多地理文献,扩充和丰富了《徐霞客游记》的内容。其对史籍、地志的纠错,也为明代地理文献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还是徐霞客超然自由的个人性情与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的彰显。在梳理徐霞客旅行时所接触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构起徐霞客的阅读世界,探究徐霞客的文献视野,丰富和延伸“徐学”的研究内容及体系内涵。

郑玥[5](2019)在《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颁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我国开始重视对研学旅行的研究,推广研学实践活动。为了丰富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提供设计的一般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案例设计法三种研究方法,对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和已有研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设计并实施了“不用指南针也能辨方向”、“定向寻宝”、“林地绘图”、“地形的观察”四个案例,论述了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的组成部分、设计原则、开发程序和实施过程。论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界定了核心概念并说明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进行了整体性分析,选取了教材适宜开展研学实践的内容,对本次案例设计结合的两节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微观分析;第四部分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初中地理研学实践设计与开发的原则与步骤,并根据教材中对应的内容,设计开发了四个案例。第五部分实施了所设计开发的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包括案例实施的过程总结和对案例实施的反思。第六部分对本文研究的结论与展望进行描述。综上,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总结出具体章节适宜开展研学实践的内容,其内容特点为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实践性强和极具趣味性,对本文结合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提出设计初中地理研学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即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和地理性原则;构建设计的一般程序,即考察研学基地、确定研学目的、开发研学项目、设计评价方案。提出了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的组成部分包括:研学名称、研学目的、研学准备、研学过程、研学总结、活动扩展,设计并实施了四个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根据实施情况,总结出了研学实践案例实施的基本过程,即前期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评价反馈阶段。

黄艺娜[6](2017)在《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其干流北溪中下游地区作为福建少有的平原地带,是早期福建外来移民的重要聚居地。移民与土着的冲突与融合,移民族群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在北溪这块山海之间的缓冲地带交织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山海之利,成了当地乡族的重要课题。由于社会史研究的线索繁多,不易索解,本文选取北溪流域的开发主力金沙、银塘、玉兰、碧溪等四个村落作为典型进行考察,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中北溪流域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策略。在北溪流域的开发史上,这四个村落相次代迭,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大放异彩,足以充当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对民间文献与官方史志的利用,按时间顺序对唐宋以降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的历史进行勾勒,主要内容有.:考察唐代陈元光父子平定九龙江两岸的“蛮獠之乱”并建置漳州的事件所蕴含的拓荒精神,考证追随陈氏父子的部分开漳将士后裔“北溪四乔木”在北溪中下游一带肇基繁衍的时间;以“北溪四乔木”之一的碧溪杨氏为例,详细论述宋代开漳部将后裔肇基的历史渊源及开发山林等举措;从被誉为“北溪先生”的朱熹门生陈淳及其撰写的民间信仰系列文章观察该区域民众精神文化世界的建构;以银塘赵氏为例,分析明代该区域的家族社会强化历程,探究其经营空间的扩展历史;以浦南墟为例,探讨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考证浦南墟兴衰嬗变的时间,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与漳州地方社会的关系等;复原雍正三年(1725)发生在北溪中下游的碧溪、玉兰两村的宗族械斗及其善后处理的历史,探讨清初闽南家族势力的消长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进而归纳宗族械斗频发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借助以上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从蛮荒一片,到军事建置、山林开发、文化养成、家族建构、墟市经营,皆需排除万难的拓荒精神去面对。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的不同阶段,当地乡族必须针对社会形态的变迁,适时采取与之相应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本区域山海之利,方能取得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的开发过程中,本区域民众广泛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逐渐建构起以理学和民间信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世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慎终追远、安土重迁、崇文尚武、柔中带刚的性格,又反过来对九龙江北溪中下游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牛明铎[7](2017)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主要从徐霞客的成才原因、思想、方法、游程及《游记》的学术价值和版本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精品迭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后应继续发掘徐霞客及其《游记》的原始资料,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袁博[8](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陈实[9](2014)在《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在两个对比分析,即我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知识环节(笔试)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户外测试)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和澳门两岸四地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的现实,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即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轻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脱节的实际,提出了“地理实践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概念。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倾向性、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四个维度剖析了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地理教育目标,从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要培养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必须清楚我国教育的大环境。学习是学生经验获得和改造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校经验获得不能背离人类经验获得的基础。论文在分析个体经验与隐形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学校的出现在提高经验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行分离这一与生俱来的缺憾。学校教育如何减少或克服这一缺憾,实现知行结合?论文在系统对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验”的概念。“完善经验”描述了经验形成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下,良性的、优化的经验获得与形成过程。它基于经验之间相互的联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完善经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培养“知识人”,而是培养“生活主体”。基于完善经验的教育在改造学生认知经验、行动经验与情感经验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完善经验教育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作者从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创设四个维度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要培养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必须了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况。二十多年从事和研究中学地理教育,作者对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量化感性认识,作者针对初、高中各个年级阶段,依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四套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作者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兴趣、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和实际表现)、地理实践意识五个维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在湖北、江西两省11个学校,44个班级发放,发放问卷合计2016份。问卷发放时考虑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省级重点中学、县市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平衡,兼顾到学校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数学统计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总体的结论是:在中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经历非常少。学生对地理实践的兴趣很高。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的程度值比实际表现出来的程度值要高出很多。学生地理实践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如何培养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作者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该框架体系地三个方面:即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其中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方法是阐述的重点。依据中学地理分类的特点,重点从自然、人文、区域三个角度对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在科学观察的方法,野外考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人文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访谈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区域地理初中阶段侧重于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问题,作者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中外地理教材对比分析、课堂观察、论文资源收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和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探讨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是基础,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是薄弱环节。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结合起来,侧重于尊重学生人文地理经验的形成规律,加强人文地理观察、记录、分析、展示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以前两者为基础,初、高中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确定区域方位、辨识区域事象和概括描述区域特征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以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为切入点,以掌握区域实践方法为核心,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罗明[10](2014)在《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湖南文教建筑(学宫和书院)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数量上达到四百多所,处于全国前列,而且类型齐全,极具地方特色,成为湖南清代教育和湖湘文化的历史见证,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空间。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对它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并不多,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多达400多所的文教建筑至今仅剩下残缺不全的35所(17所学宫和18所书院),因此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力图为传承和发展文教建筑艺术形象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及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而敬献绵薄之力。本文基于对现存35处清代文教建筑的实地测绘图、摄录像和139张相关方志图,结合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四个方面,从官学和私学的角度,就发展历程、选址环境、功能布局、建筑形制和建筑装饰五个方面,研究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独有的地域特色及其成因:在发展历程方面,分析出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雍正末年(1735年)为湖南清代文教建筑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阶段;在选址环境方面,比较分析了湖南清代学宫选址与全国其它15省的相异之处,提出了以居于城市正中心为多的见解,书院选址则与全国书院大同小异;在功能布局方面,对全国学宫普遍以左庙右学为主和湖南学宫普遍以右庙左学的主因进行了剖析,对书院建筑则通过对各功能区及其庭院空间的量化分析,得出其以教学功能区为中心,对祭祀区的重视程度超过藏书区的结论;在建筑形制方面,则不局限于常见基本建筑类型,而增设较多祭孔乐舞仪式建筑,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类型和形制;在建筑装饰方面,既反映出具有一定程式化的官式作法特点,又充分利用了湖南当地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以上五个方面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建筑营造本身,而蕴含着更悠远的士文化精神和美学趣味,表达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湖湘文化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35份现状评估表和部分数字化信息管理档案,弥补了目前湖南清代文教建筑评估和数字化保护的不足。本文成果分六章阐述:第一、二章,探讨湖南清代特有的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文教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三、四章,从发展历程、选址环境、功能布局、建筑形制和建筑装饰五个方面分别研究湖南清代学宫和书院建筑;第五章综合比较学宫和书院建筑的异同;第六章,提出科学保护和利用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的思路和方法。全文正文约23万字,自绘自摄图片456幅,自绘图表51张。

二、《徐霞客游记》与云南乡土地理教育——以徐霞客对珠江水系源流的科考徒步游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霞客游记》与云南乡土地理教育——以徐霞客对珠江水系源流的科考徒步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广西全州蒋氏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学术史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全州的地理位置及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地理沿革及交通孔道
        二、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三节 材料与结构
        一、基本材料
        二、主体结构
第一章 明代蒋冕及其宗族建构
    第一节 出仕及返乡
        一、身在官场,心系梓里
        二、辞官归乡,壮心不已
        三、世家联姻,显赫门庭
    第二节 寻根问源
        一、时代契机
        二、追溯蒋氏源流
    第三节 宗族建构及影响
        一、编撰族谱
        二、修坟祭祀
        三、蒋冕宗族建构对全州蒋氏各支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明中叶全州蒋氏宗族的建构
    第一节 蒋氏各宗族建构的地方社会背景
        一、兵连祸结的地方政治环境
        二、以农为主的地方经济
        三、地方文教的兴盛
    第二节 全州地方资源关系与蒋氏宗族建构
        一、石冈蒋氏
        二、大冈蒋氏
        三、竹塘蒋氏
        四、歌陂蒋氏
    第三节 族谱与祠堂:蒋氏各宗族的建构实践
        一、石冈蒋氏
        二、大冈蒋氏
        三、竹塘蒋氏
        四、歌陂蒋氏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全州蒋氏宗族的建构
    第一节 清代全州各支蒋氏宗族建构的持续
        一、蒋冕族支
        二、石冈蒋氏
        三、大冈蒋氏
        四、竹塘蒋氏
        五、歌陂蒋氏
    第二节 同宗共祖:全州蒋氏的联宗活动
        一、明时的同族观
        二、清代蒋氏联宗的实施
    第三节 系谱重构:全州蒋氏宗族房支秩序的确立
        一、对待远支世系的态度
        二、创修大宗谱——《梅潭蒋氏世谱》
        三、再修大宗谱——《全州蒋氏源流》
    第四节 蒋氏宗族的社会角色
        一、蒋氏族人对地方社会的贡献
        二、蒋氏宗族的姻亲联络
        三、蒋氏宗族的文学荣耀
    小结
第四章 结语:蒋氏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相互塑造
    一、宗族建构
    二、对地方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
附录
    附录一:大冈蒋氏家规
    附录二:竹塘族训十则
    附录三:梅潭蒋氏世谱凡例
    附录四:祠规十八条
征引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族谱
    三、碑刻
    四、研究论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界定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 研究回顾与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探讨
    2.1 研究回顾
    2.2 学科背景与理论基础
    2.3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探讨
    2.4 本章小结
3 徐霞客游踪数据库构建——基于GIS的游踪识别方法
    3.1 浙江省徐霞客游踪研究存在的争论和不足
    3.2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支撑数字徐学研究
    3.3 徐霞客游踪数据库的架构和建设
    3.4 徐霞客游踪数据库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徐霞客浙江游踪数字化识别及分析
    4.1 游踪概况
    4.2 第一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3 第二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4 第三、四、五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5 第六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6 第七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7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提取与剖析
    5.1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提取
    5.2 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5.3 徐霞客笔下的关联旅游景区
    5.4 徐霞客在浙江的科学考察相关旅游资源分析
    5.5 徐霞客笔下的浙江生产生活场景、奇闻轶事、生物资源等
    5.6 本章小结
6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及评价
    6.1 构建开发体系
    6.2 选取评价对象
    6.3 确定评价原则
    6.4 建立评价模型
    6.5 资源潜力评价
    6.6 评价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7.1 总体开发策略
    7.2 徐霞客文化名城开发策略
    7.3 徐霞客文化名镇开发策略
    7.4 徐霞客文化村开发策略
    7.5 徐霞客古道开发策略
    7.6 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策略
    7.7 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策略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问卷
附录2 资源评价问卷
附录3 游踪标志点统计表
个人简历

(3)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要求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3.充实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评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二、研究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3.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特质
    (二)理论基础
        1.跨学科课程整合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迁移理论
    (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1.“德性文化”与立德树人
        2.“天人合一”与人地协调观
        3.“地域文化”与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4.“创造精神”与地理实践力
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目的及对象
        2.调查问卷设计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四、高中地理教材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资源
    (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资源的数量变化
    (二)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资源的分布特点
五、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2.地理性原则
        3.辩证性原则
    (二)教师提升典籍文化素养的途径
    (三)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典籍资源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拓展补充法
        3.专题研讨法
        4.试题检测法
    (四)课堂外地理教学与典籍相结合的措施
        1.丰富图书馆典籍资源,营建班级学习气氛
        2.基于典籍资源,开发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一)案例设计
    (二)案例分析
七、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徐霞客游记》概述
    二、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徐霞客的背包带了什么书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四、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概念界定
第一章 《徐霞客游记》征引文献范围
    一、征引文献分类
        (一) 经史子集四部与其他书目
        (二) 徐霞客自编自撰书目
    二、征引地理与非地理类文献
        (一) 非地理类
        (二) 地理类
    三、征引文献分类小结
第二章 《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考述
    凡例
    一、《大明一统志》
        (一) 《大明一统志》题解
        (二) 《游记》引《大明一统志》考述
    二、《西事珥》
        (一) 《西事珥》题解
        (二) 《游记》引《西事珥》考述
    三、《广西府志》
        (一) 《广西府志》题解
        (二) 《游记》引《广西府志》考述
    四、《百粤风土记》
        (一) 《百粤风土记》题解
        (二) 《游记》引《百粤风土记》考述
    五、《腾越州志》
        (一) 《腾越州志》题解
        (二) 《游记》引《腾越州志》考述
    六、《南程续记》
        (一) 《南程续记》题解
        (二) 《游记》引《南程续记》考述
    七、《寻甸府志》
        (一) 《寻甸府志》题解
        (二) 《游记》引《寻甸府志》考述
    八、《大理府志》
        (一) 《大理府志》题解
        (二) 《游记》引《大理府志》考述
    九、《桂胜·桂故》
        (一) 《桂胜·桂故》题解
        (二) 《游记》引《桂胜·桂故》考述
    十、《晋宁州志》
        (一) 《晋宁州志》题解
        (二) 《游记》引《晋宁州志》考述
    十一、《名胜志》
        (一) 《名胜志》题解
        (二) 《游记》引《名胜志》考述
    十二、《元丰九域志》
        (一) 《元丰九域志》题解
        (二) 《游记》引《元丰九域志》考述
    十三、《云南志》
        (一) 《云南志》题解
        (二) 《游记》引《云南志》考述
    十四、《都匀府志》
        (一) 《都匀府志》题解
        (二) 《游记》引《都匀府志》考述
    十五、《衡州统志》
        (一) 《衡州统志》题解
        (二) 《游记》引《衡州统志》考述
    十六、《零陵郡志》
        (一) 《零陵郡志》题解
        (二) 《游记》引《零陵郡志》考述
    十七、《山海经》
        (一) 《山海经》题解
        (二) 《游记》引《山海经》考述
    十八、《尚书·禹贡》
        (一) 《禹贡》题解
        (二) 《游记》引《禹贡》考述
    十九、《腾永图说》
        (一) 《腾永图说》题解
        (二) 《游记》引《腾永图说》考述
    二十、《梧州府志》
        (一) 《梧州府志》题解
        (二) 《游记》引《梧州府志》考述
    二十一、《新宁州记》
        (一) 《新宁州记》题解
        (二) 《游记》引《新宁州记》考述
    二十二、《姚关图说》
        (一) 《姚关图说》题解
        (二) 《游记》引《姚关图说》考述
    二十三、《永昌府志》
        (一) 《永昌府志》题解
        (二) 《游记》引《永昌府志》考述
    二十四、《舆地纪胜》
        (一) 《舆地纪胜》题解
        (二) 《游记》引《舆地纪胜》考述
第三章 《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功用
    一、征引: 以志导游,明晓地事
        (一) 征引内容
        (二) 征引方法
        (三) 征引小结
    二、考证: 辨伪去粗,求真务实
        (一) 水利考证
        (二) 地名辨析
        (三) 考证小结
    三、补阙: 开拓创新,填补空白
        (一) 编修《鸡山志》
        (二) 修志思想与特色
        (三) 修志影响
第四章 《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意义
    一、明代游记类型丰富的印证
        (一) 明代游记流变概述
        (二) 《游记》的文学审美价值
        (三) 《游记》文学体裁的创新
    二、明代地理类文献长足发展的结晶
        (一) 明代地理方志
        (二) 明代游记、舆图、西传地理文献
        (三) 《游记》与地理文献的关系
    三、个人性情与科学精神的彰显
        (一) 家风影响与父母支持
        (二) 个人兴趣与读书偏好
        (三) 重视实践与追求真知
结语
附录一 《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索引
附录二 《徐霞客游记》征引非地理类文献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研学实践
        2.案例
    (二)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基础
        2.教育学理论基础
        3.地理教学论
二、基于研学实践的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发展研学实践的教材背景
    (二)适宜研学实践的教材内容
        1.内容选择的必要性
        2.适宜研学实践的具体内容
        3.适宜研学实践的内容特点
    (三)本文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说明
        1.《地图的阅读》内容说明
        2.《地形图的判读》内容说明
三、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设计
    (一)研学实践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说明
        2.案例具体分析
        3.案例分析启示
    (二)研学实践案例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安全性原则
        4.地理性原则
    (三)研学实践案例设计程序
        1.考察研学基地
        2.确定研学目的
        3.开发研学项目
        4.设计评价方案
    (四)研学实践设计案例
        1.案例一:不用指南针也能辨方向
        2.案例二:定向寻宝
        3.案例三:林地绘图
        4.案例四:地形的观察
四、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的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
        2.具体实施阶段
        3.反馈评价阶段
    (二)案例实施的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学实践案例分析
附录2 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手册内容
附录3 初中地理研学实践各案例背景资料
附录4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环境
第二章 唐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族群演变
    第一节 早期居民及其族群演变
    第二节 陈元光父子与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
    第三节 “北溪四乔木”与开漳将士后裔肇基考
第三章 宋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文化
    第一节 自然开发与人文科举——以碧溪杨氏为例
    第二节 南宋北溪中下游地区的理学与民间信仰
第四章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的强化与经营空间的扩展——以银塘赵氏为例
    第一节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强化概况
    第二节 银塘赵氏家族经营述略
    第三节 明代银塘赵氏诗书传家
    第四节 明代银塘赵氏通婚网络
    第五节 银塘赵氏与龙潭十八景、龙潭墟的经营
第五章 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以浦南墟为例
    第一节 明代漳州的商业氛围
    第二节 明清浦南墟的商业发展
    第三节 浦南墟与漳州地方社会
第六章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宗族势力的消长与地方秩序的重建——以玉兰、碧溪宗族械斗为例
    第一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宗族械斗
    第二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玉兰、碧溪宗族械斗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徐霞客本人的研究
     (一) 徐霞客成才原因研究
     (二) 徐霞客思想、方法研究
     (三) 徐霞客游程及其他方面研究
二、对《游记》的研究
     (一) 《游记》地理学价值研究
     (二) 《游记》文学价值研究
     (三) 《游记》旅游学价值研究
     (四) 《游记》社会学价值研究
     (五) 《游记》版本及其他方面研究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 以往研究的不足
     (二) 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展望

(8)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9)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思想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想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概况
        (二) 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的演变历史
        (三) 我国地理实践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四、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及其价值
    一、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解析
    二、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
        (一) 体现地理学独特观察世界的视角与价值
        (二) 全面落实地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第三章 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 个体经验与隐性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
        (二)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知行分离
        (三) 完善经验获得与知行统一
    二、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设计
第四章 中学各个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分析
    一、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一)统计分析
    二、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二)统计分析
        (一) 三所学校快班与普通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比较分析
        (二) 八所学校学生初二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三、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三)统计分析
        (一) 五所学校学生高一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对比分析
        (二) 八所学校学生高一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四、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四)统计分析
    五、中学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素养构成分析及结论
第五章 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
    一、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概说
        (一) 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途径
        (二)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
    二、中学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概括
        (一) 地理观测的方法
        (二) 野外考察的方法
        (三) 地理实验的方法
        (四)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
    三、中学人文地理实践方法概括
        (一) 人文地理考察方法
        (二) 人文地理调查法
        (三) 角色扮演法
        (四) 人文地理决策法
    四、中学区域地理实践方法概括
        (一) 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实践方法
        (二) 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
    五、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创设
        (一)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的特征
        (二)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类型及创设
第六章 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宄
    一、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二、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三、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区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10)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的定义
        1.2.2 研究对象的时间限定——关于“清代”
        1.2.3 研究对象的空间限定——关于“湖南”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3.1 文献综述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影响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的主要因素
    2.1 历史因素
        2.1.1 古代教育机制的发展概况
        2.1.2 湖南古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2.2 自然因素
        2.2.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2.2 地形与地貌
        2.2.3 地质与地方材料
    2.3 社会因素
        2.3.1 社会制度——选士制度
        2.3.2 社会经济——学田制
        2.3.3 社会心理——宗族情结
        2.3.4 社会文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南清代官学文教建筑——学宫
    3.1 历史沿革
        3.1.1 兴盛时期——顺治时期(1644年——1661年)
        3.1.2 普及时期——康熙到雍正时期(1662年——1735年)
        3.1.3 衰落时期——乾隆到光绪二十八年(1736年——1902年)
    3.2 遗存现状
    3.3 学宫选址
        3.3.1 选址来源
        3.3.2 选址方位
    3.4 学宫基址规模与布局
        3.4.1 基址规模
        3.4.2 庙学布局
    3.5 学庙的功能分区与建筑形制
        3.5.1 前导功能区
        3.5.2 主体功能区
        3.5.3 附属功能区
    3.6 学署的功能分区与建筑形制
        3.6.1 前导空间
        3.6.2 教学用房
        3.6.3 教学管理用房
        3.6.4 其他用房
    3.7 建筑装饰艺术
        3.7.1 装饰题材与内容
        3.7.2 装饰材料与工艺
        3.7.3 装饰色彩
    3.8 建筑实例分析
        3.8.1 府学——岳州府学
        3.8.2 直隶州学——澧州州学
        3.8.3 直隶厅学——乾州厅学
        3.8.4 县学——浏阳县学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清代私学文教建筑——书院
    4.1 历史沿革
        4.1.1 萧条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
        4.1.2 繁荣时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乾隆末年(1736年)
        4.1.3 动荡时期:嘉庆至咸丰年问
        4.1.4 改造时期:同治光绪年间
    4.2 遗存现状
        4.2.1 遗存实物及资料
        4.2.2 规模及分类
    4.3 书院选址
        4.3.1 选址主因
        4.3.2 选址类型及界面处理
    4.4 书院的功能布局
        4.4.1 布局原则——礼乐相成
        4.4.2 原型建筑的影响
        4.4.3 功能分区
        4.4.4 布局类型
    4.5 书院建筑的庭园空间
        4.5.1 构景要素
        4.5.2 庭园与建筑的主要结合方式
        4.5.3 主要构成形态
        4.5.4 主要围合方式
        4.5.5 量化分析
    4.6 建筑形制
        4.6.1 院门
        4.6.2 讲堂
        4.6.3 藏书楼
        4.6.4 大成殿
        4.6.5 专祠
        4.6.6 考棚
        4.6.7 斋舍
    4.7 书院建筑的装饰艺术
        4.7.1 装饰内容
        4.7.2 装饰色彩
        4.7.3 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
    4.8 建筑实例分析
        4.8.1 省会书院——长沙岳麓书院
        4.8.2 县级书院——醴陵渌江书院
        4.8.3 乡村书院——溆浦崇实书院
        4.8.4 祭祀书院——汝城濂溪书院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清代官学和私学文教建筑比较
    5.1 发展历程
    5.2 选址环境
        5.2.1 主要选址观
        5.2.2 选址位置
    5.3 功能布局
        5.3.1 共同原则
        5.3.2 功能分区
        5.3.3 布局模式
    5.4 建筑形制
        5.4.1 教学建筑
        5.4.2 祭祀建筑
        5.4.3 藏书建筑
        5.4.4 泮池
    5.5 建筑装饰
        5.5.1 装饰内容与题材
        5.5.2 装饰材料与工艺
        5.5.3 装饰色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南清代文教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6.1 建筑现状调查及评估分析
        6.1.1 评估标准
        6.1.2 现状评述
    6.2 保护与利用方法
        6.2.1 基本理念
        6.2.2 数字化信息记录
        6.2.3 动态化保护利用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B 清代湖南各级官学生员名额统计表
附录C 清代湖南官学办学情况简表
附录D 清代湖南书院办学情况简表
附录E 清代湖南书院地区分布表
附录F 35所现存清代文教建筑现状调查评估表

四、《徐霞客游记》与云南乡土地理教育——以徐霞客对珠江水系源流的科考徒步游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广西全州蒋氏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D]. 岳宗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 杨杨帆. 浙江大学, 2021
  • [3]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 陈甜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徐霞客游记》征引地理类文献研究[D]. 何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初中地理研学实践案例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例[D]. 郑玥.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6]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D]. 黄艺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J]. 牛明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2)
  • [8]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 陈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10]湖南清代文教建筑研究[D]. 罗明. 湖南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徐霞客游记》与云南乡村地理教育——以徐霞客珠江源头科考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