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强力推动

“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强力推动

一、“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强大推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砚[1](2019)在《生态议题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资源型城市古交市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修正案,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正是关注到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基于朗氏夫妇提出的议题建构理论对1988年——2018年古交地方媒体中生态环境相关报道进行历时性考察,重点分析了地方媒体是如何对生态议题进行建构的以及不同时期媒体建构下的生态议题具有哪些特征,并基于此提出多媒介语境下资源型城市地方媒体生态议题的重塑路径。从结构上分为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次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背景的论述,梳理议题建构的相关文献,并确定此次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地方媒体生态环境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来探究古交地方媒体是如何建构生态议题的,具体而言,首先是从宏观层面把握地方媒体中生态议题的全貌,这一部分主要从媒体报道的社会语境、报道来源、报道内容、报道角度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生态议题报道进行了分析;其次是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时期地方媒体建构下生态议题具有怎样的特征,在国家、市场和社会视阈下环境议题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并以此反观环境议题与社会发生的种种勾连;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这一章是对本次研究的总结,着重分析了媒介议题建构的深层逻辑,对生态议题建构背后的三种主要的社会力量,经济效益、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的情感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反思了资源型城市的地方媒体生态议题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当今生态议题建构的启示。通过对三十年来地方媒体生态环境相关报道的历史性考察研究可以发现,地方媒体在生态议题建构的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社会意见各种观点的展示与交流平台的角色,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古交地方媒体建构下的生态环境议题是非常复杂的,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生态”议题,而是与地方政治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并且其中还融合着整个社会的情感结构变迁的生态议题。在议题建构过程中媒体要想扮演好观点交流平台的角色,就需要平衡好多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冲突,否则生态议题的建构将会出现偏差。研究发现古交地方媒体生态议题的建构就存在环境正义性、公共性、地方主体性没有被很好的彰显,媒体报道对科学技术被过度强调造成了生态科学性的扭曲的问题。因此,在多媒介语境下媒体要想通过对生态议题的建构来重塑受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就需要充分发挥出媒体平衡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

孙雪婧[2](2016)在《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战略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政策环境、市场格局和新技术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传统纸质媒体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从本世纪初至今,世界的报业都在走下坡路,发行数量逐年减少,报纸广告行业慢慢衰退。报业作为传统媒介早已失去了昔日的优势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报业公司发展瓶颈逐渐凸显。诸多报业尤其是小型民办类报刊企业面对着来自大型传媒集团抢夺市场和新媒体发展挤压空间的双重压力。报业如何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突破瓶颈,迫在眉睫。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作为一家经营多年的民办招聘类报刊,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建立并且发展,一方面有着其他公司不具备的地域优势和行业优势,另一方面也面临报纸行业的巨大变动。面对此形势,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要抓住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也要认识和改善自身的劣势。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本案例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文中涉及的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剖析了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报刊时效性的不足、信息资源的匮乏、报纸的单一性太强、广告费用大大减少等问题。运用战略管理及企业管理相关理论,对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的外部环境、行业环境和公司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对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经营涉及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和购买者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潜在进入者威胁,以及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能力及财务管理等情况,列出外部因素(EFE)矩阵和内部因素(IFE)矩阵。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得出结论: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优势大于弱势,总战略应该采用SO扩张型战略,具体有增长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为了公司的竞争优势更明显,同时选择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制定了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提出发展战略目标。最后,根据制定的目标和选择的战略提出回归本业,信息为王;注重品牌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多元化经营,产业升级;跨界发展,开辟新市场;做好“服务型报刊”;等几项战略措施的实施。并在人力和财务方面为措施的实施提供保障。以期为同类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钟艺童[3](2015)在《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研究 ——以福建古雷PX项目建设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承载重大石化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石化项目落户全国各地,然而由于石化项目的特殊性,尤其是政府在项目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舆论引导,导致像厦门、大连、宁波、彭州、昆明等地的石化项目相继因“石化妖魔化”而受阻甚至被叫停。因此,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必要认真分析研究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舆论引导工作,积极疏导社会及网络舆论,从中总结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来推广,这对各地政府树立良好形象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以作者亲身参与福建古雷重大石化项目舆论引导工作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的一些对策。

石慧[4](2013)在《传承与嬗变 ——《楚天都市报》2012年改版分析》文中提出从1995年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至今,中国的都市报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其办报思路、办报内容、办报实践以及经营模式等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报业。面对当今新闻传媒业深刻的转型与变迁,报纸无不求新求变以立足。改版成为了我国报纸行业实现吐纳出新的常态运用方式。《楚天都市报》从创刊开始,一直在积极探索发掘新的传播方式,以及适应读者新的阅读模式,进行了数十次报纸改版。它的改革力度与转型进度在都市报中具有典型性。2012年2月21日,《楚天都市报》实施了新一轮改版。此次的改版无论是在新闻、评论、专周刊板块的内容突破,还是版式风格的调整,既是对过去十五年改版经验的传承,也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创新。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节纵向梳理了《楚天都市报》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选取了两个转折节点,分三个时间区域段来进行阐述,分别是创刊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第二节从社会转型、外在竞争以及受众需求三个维度探析改版原因。第二章从内容和版式两个方面对《楚天都市报》2012年改版进行了详细分析。关于此次改版的内容调整,从新闻、评论以及副刊这三个方面进行详述;关于版式的变化,则通过封面报头、版面设置、版面分割、色彩字号行距等等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此次《楚天都市报》改版的整体效果以及对此的思考。从定位、市场影响力以及品牌塑造这三个方面肯定了此次《楚天都市报》改版的成绩。但也存在现实困境:一方面是都市报市民化与主流化的选择之困,另一方面是办报运作上的市场逻辑和社会责任。《楚天都市报》此次改版还有更大的提升改进空间,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思考和探索。

张雨薇[5](2013)在《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现象探析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趋激烈,“过劳”现象越来越突出,经媒体报道和舆论传播的“过劳”事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年知识分子、农民工“过劳”现象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现象。过劳直接危害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劳动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动力,其健康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还会影响用人单位的发展,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基本的方面之一。然而,目前过劳问题因为没有大规模爆发,而且不易观察和测量,往往被忽视。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知识水平低,更容易忽略过劳问题。因此,关注和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旨在通过对过劳问题的现象进行分析,探析过劳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过劳问题的对策。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过劳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章主要介绍劳动者过劳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通过分析过劳问题概念及影响,以及对过劳的相关理论、法律法规进行综述,为接下来的分析做出铺垫。第三章主要是阐述劳动者过劳问题现状,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劳动者——农民工和知识分子的过劳问题现状、日本和西方国家劳动者的过劳现状,进而引出接下来的原因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分析劳动者过劳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一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一般性问题分析,包括国家和社会原因、用人单位原因、劳动者个人原因分析;第二部分是以云南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章是对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首先根据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解决办法,发掘值得借鉴的经验;接下来从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角度对过劳问题提出一般性对策;最后根据云南省的状况,提出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问题解决对策。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对本文做出总结性概述。

邹志平[6](2010)在《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的状况。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无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1还是梁漱溟的乡村文化建设运动,2尽管他们看到了农民的问题是教育,但因教育不能在近期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而只有望梅止渴的幻境,失败是自然的。五十年代中期,农村合作化从互助组到合作化,到高级合作社,初衷是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大生产。由于后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抠苗助长,加上管理和考核的机制存在问题,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家庭联产承包制虽然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短期解决了问题,但三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变化不大,很多被土地分隔的农民,并没有真正从小农经济中跳出来,看来农村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这样一种手段就能改变的。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三农问题”的专家更多从制度层面对“三农”问题作了研究,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毕竟只是从现象上来分析,结果是一边倒的声音,认为城乡二元对立,难免有失偏颇。本研究认为在改革开放前,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方向是正确的,否则,兴修水利,农业机械化等就说不通。农村的落后、城乡差别、农产品的价格问题,仍是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素质造成的,原因应是执行层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存在着问题。农业的出路在哪里?毛主席说:“个体农民,增收有限,必须发展互助合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即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在中国大地创新实践,工业反哺农业、土地流转、现代农业等模式不断推广,农村终于按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安吉,作为黄浦江的源头,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积极借鉴其它县区在处理发展问题时的经验教训,在妥善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上保证了思考的时间,保留了宝贵的资源,以更加节约的资源和时间,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生态县的优势,在打造“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两张名片的基础上,寻找统筹城乡发展的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实施“环境提升工程、产业提升工程、素质提升工程、服务提升工程”,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中国美丽乡村。同时,做到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实现生态要素到生活要素到生产要素的转化,用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夯实乡村经营基础,用高效益的经营实现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形成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分别用了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所获取的丰富资料与信息进行归纳。认为新农村建设仍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齐头并进,采取一产“借二提三”,即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来整合一产(传统农业)、按二产的集约化管理方式经营现代农业,提升三产(服务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三农”发展必须要走过的重要的一步。

杨晓兰[7](2010)在《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研究(1949-2008)》文中指出城市建设是人类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列宁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在现代中国,城市更作为社会与经济现代化的策源地,其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凸显出来。我们要探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城市的兴起进程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城市作为人类聚落的一种方式,是一个社会有机体。“从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上看,城市就是人类在群居中选择和发展起来的产物”。本文运用城市发展功能理论,从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视角入手,全面审视一座新兴城市的变迁历程,也为后人研究中西部中小城市的发展史提供一些借鉴。论文首先探寻了怀化城市在短时间内兴起的原因:区位交通优势促进城市兴起与发展;“三线”建设带来怀化工业文明的曙光;内推外助催生怀化城市勃发生机;体制壁垒变革突破之后彰显城市功能。其次详细考察了怀化城镇建设兴起的历史发端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艰难起步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加速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四个阶段变化的状况及变迁过程。再次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对怀化城市兴起进行评价,概括了怀化城市变迁的四个特点:从兴起时间上看,怀化城市的兴起要晚于其他地级城市;与其他地级城市比,怀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城市;从城市内部结构看,怀化城区的商业中心区要比工业区发达;从政策收益面来看,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加速了其进程。指出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在我国中西经济结合部的地位及其发挥的应有作用。

陶小利,肖晓署[8](2008)在《浅析软新闻的“硬化”报道》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媒介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报纸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从传统的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化。它们深知:谁能争取更多的读者,谁就是这场角逐的获胜者。于是,以满足读者需要的通俗化新闻、娱乐化新闻等软新闻大量充斥版面,甚至有不少还走入了庸俗化的极端。因此,读者便又渴望能有更多的硬新闻。然而,符合硬新闻的事件毕竟有限,所以,对软新闻进行"硬化"报道就显得特别有必要。然而把软新闻进行"硬化"报道,使软新闻即非事件新闻经过"硬化"操作之后,便像硬新闻(事件性新闻)那样显示出较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感,它的操作手法正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本文从更深层次分析了软新闻"硬化"报道的必要性、表现和存在的不足,并试图探讨其在今后的新闻写作中改进的方向。

邹妙玲[9](2008)在《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底,报业寒冬论的提出引起了传媒业界及学界的热议,党报、都市报及晚报等都卷入了其中。但是,大家依旧可以看到,都市报的发展历经了10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报现象,而且有发展越来越强之势。其中,新闻策划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对于新闻策划的种种行为争议甚多,但不可否认,新闻策划已经成为了传媒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都市报的出现,改变了传媒的格局,加深了新闻策划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新闻策划在新时期表现得更加复杂。本文力求将都市报新闻策划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与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环境等结合起来,多方面阐释都市报新闻策划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出现了新的特色。笔者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南方都市报》“新闻策划”为主要观察点,从科学社会学的范式理论出发,结合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时代背景下,都市报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在新世纪逐步展开的“新主流媒体”化的转型以及给新闻策划带来的变化,追溯了《南方都市报》等主要都市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的新闻策划实践,总结了都市报自创办以来不同时期的新闻策划的原因、特色及意义。研究方法将以定性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主,涉及资料搜集和内容分析。

赵雅文[10](2008)在《社会转型与新闻平衡报道》文中研究表明平衡报道是一种报道理念和原则,也是一种报道方式和手法,更是一种报道理想和目标。平衡报道存在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度、每一类媒体中,若将它置于中国社会转型、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三重同时并存的背景下,就具有了特别的意味和特别的意义。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社会断裂”引发了系列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必然投射到新闻报道中,于是在报道内容方面出现了软硬新闻的失衡、报道题材的失衡以及报道正文与标题的失衡;在报道对象方面出现了区域报道的失衡、阶层报道的失衡和性别报道的失衡;在报道倾向方面出现了喜忧报道态度的失衡和偏向强弱报道主角的失衡;在报道角色方面出现了媒体越位、错位和缺位的失衡。议程设置通过“传者把关”深刻影响着平衡报道的实现,这在国际传播中最为突出,美国对“3.14西藏打砸烧抢事件”报道即是如此,这充分体现了美国一贯坚持的“政治偏见”。此外,经济利益的外部诱惑和文化差异也会引起报道的失衡,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失衡报道的客观性和平衡报道的相对性。媒体要实现平衡报道的理想,既要借鉴“精确新闻报道”这样的理论操作,也要参考半岛电视台和《每周质量报告》这样现成的经典案例,同时还要牢记内容真实、中立立场、中性操作和艺术表达等主要实现途径。平衡报道不仅是媒体自身的内在需求,而且也是和谐社会外在的深切呼唤,更是完成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战略。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传媒兴则社会兴,传媒衰则社会衰,传媒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二、“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强大推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强大推动(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议题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资源型城市古交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理论梳理与概念界定
        (一) 理论基础:议题建构理论
        (二) 相关概念界定:生态议题、生态议题报道
    三、文献综述
        (一) 议题建构相关研究现状
        (二) 生态议题相关研究现状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内容
        (二) 样本选择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媒体中生态议题报道的总体概况
    一、生态议题报道的社会语境分析
        (一) 工业建设时期(1988年——1997年)
        (二) 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98年——2001年)
        (三) 煤业发展“黄金十年”时期(2002年——2011年)
        (四) 矿业转型时期(2012年——2018年)
    二、生态议题报道的信源分析
        (一) 信源渠道:政府部门为主要信源
        (二) 信源类型:单一型信源
    三、生态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 报道领域:多维度的“生态”主题
        (二) 报道地域:地域特征弱化
    四、生态议题的报道角度: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方媒体建构下生态议题的变迁
    一、工业建设时期:笼罩在工业发展下的“生态”
        (一) 工业欢呼下的“生态遮蔽”
        (二) 致富驱动下的“生态妥协”
        (三) 充斥现代化色彩的生态共识制造
    二、结构调整期:强调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一) 平衡的实现:媒体塑造下的“环保型产业”
        (二) 平衡的强化:城市生态品牌的打造
    三、“黄金十年”时期: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
        (一) 共赢的实现:媒体报道中的“科学”诉求
        (二) 共赢的延伸:新农村议题中“生态”的内涵扩张
        (三) 共赢的质疑:媒体报道中的“环境正义”诉求
    四、矿业转型时期:生态的本位回归
        (一) 生态价值观的回归:工业时代的反思
        (二) 生态情感的回归:田园生活的怀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议题建构的偏差与重塑
    一、议题建构:多重主体的博弈与冲突
        (一) 从“工业强市”到“生态城市”:国家政策的导向
        (二) 从“自然生态”到“产业生态”:市场效益的驱动
        (三) 从“城市欢呼”到“田园怀旧”:情感结构的表达
    二、冲突与共谋:生态议题建构的偏差
        (一) 生态议题公共性的遮蔽
        (二) 生态议题正义性的搁置
        (三) 生态议题地方性的缺失
        (四) 生态议题科学性的扭曲
    三、路径选择:生态议题的重塑
        (一) 生态议题报道的伦理层面
        (二) 生态议题报道的策略层面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2)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战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案例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案例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第2章 案例正文
    2.1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简介
    2.2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历程
    2.3 《精英人才周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外部环境分析
    3.2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行业环境分析
    3.3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内部环境分析
    3.4 SWOT分析
第4章 方案设计
    4.1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战略目标
    4.2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战略选择
    4.3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战略实施
    4.4 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战略实施的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研究 ——以福建古雷PX项目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政府舆论引导的概述
    第一节 政府舆论引导基本概念
    第二节 我国政府舆论引导应坚持的原则
    第三节 政府舆论引导的艺术性
第二章 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石化产业情况
    第二节 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不当原因分析
第三章 古雷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舆论引导分析及其启示
    第一节 古雷重大石化项目建设时社会舆论情况
    第二节 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
    第三节 政府舆论引导工作的启示
第四章 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的对策
    第一节 健全政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
    第二节 加强政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第三节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传承与嬗变 ——《楚天都市报》2012年改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楚天都市报》发展历程及改版原因分析
    第一节 《楚天都市报》发展历程回顾
        一、创刊期:探索与实践中定位(1997——2001)
        二、发展期:稳定与成长中拓展(2001—2007)
        三、成熟期:转型与创新中突破(2007——至今)
    第二节 《楚天都市报》改版原因探因
        一、社会转型带来改版契机
        二、多元竞争促进改版进程
        三、受众需求推动改版变革
第二章 《楚天都市报》2012年改版分析
    第一节 内容调整:提升报纸核心竞争力
        一、新闻立报,做全息性大报
        二、言论兴报,凸显观点力量
        三、副刊留客,成为“悦读”标签
    第二节 版式变化:运用结构视觉营造空间层次感
        一、封面报头
        二、版面设置
        三、版面分割
        四、版面色彩
        五、字号行距
        六、标题摆放及图片使用
第三章 《楚天都市报》改版的思考
    第一节 《楚天都市报》改版的整体效果
        一、报纸的定位更加清晰
        二、成功稳定市场影响力
        三、形象打造强势品牌
    第二节 《楚天都市报》改版引发的思考
        一、都市报改版主流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二、改版尚有改进的空间
        三、都市报改版发展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现象探析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劳动者过劳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过劳的概念及影响
        一、 过劳的概念
        二、 过劳的影响
    第二节 过劳的相关理论
        一、 相关文献综述
        二、 有关过劳的制度和法律
第三章 劳动者过劳问题现状
    第一节 国内劳动者过劳问题现状
        一、 农民工群体过劳现状
        二、 知识分子过劳现状
    第二节 国外劳动者过劳问题现状
        一、 日本
        二、 欧美国家
第四章 劳动者过劳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一般性原因分析
        一、 社会原因
        二、 用人单位原因
        三、 劳动者个人原因
    第二节 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云南为例
        一、 调查情况总述
        二、 云南省劳动者过劳问题原因分析
第五章 劳动者过劳问题解决对策
    第一节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一、 日本:形成事前防控体系
        二、 欧美国家:重视事前预防和为员工减压
    第二节 一般性对策分析
        一、 社会层面
        二、 用人单位层面
        三、 劳动者个人层面
    第三节 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问题解决对策:以云南省为例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安吉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设想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主要结论
2 安吉经济社会发展概要
    2.1 安吉的地域经济概要
    2.2 安吉经济发展概要
    2.3 安吉经济的特点与优势(SWOT分析)
        2.3.1 优势(Strength)
        2.3.2 劣势(Weakness)
        2.3.3 机遇(Opportunity)
        2.3.4 威胁(Threat)
    2.4 村庄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
        2.4.1 率先进行村庄环境整治
        2.4.2 双十村示范村、双百村整治
3 国内外"美丽乡村"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3.1 国内乡村建设与经营
        3.1.1 浙江奉化滕头村
        3.1.2 成都三圣花乡
        3.1.3 江西婺源中国最美乡村
        3.1.4 江苏溧阳生态农业园
        3.1.5 浙江江山中国幸福乡村
        3.1.6 浙江长兴中国魅力乡村
        3.1.7 浙江德清"和美家园"创建
        3.1.8 台湾休闲农业
    3.2 国外乡村建设与经营
        3.2.1 日本白川乡乡村纶营
        3.2.2 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乡村经营
        3.2.3 国外乡村经营的成功经验
4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的创建
    4.1 发展历程
        4.1.1 太湖治理"零点行动"
        4.1.2 设立全国第一个生态日
        4.1.3 一地四区建设
        4.1.4 奋战五年,再造安吉
        4.1.5 激情创业
        4.1.6 安吉速度,安吉服务
    4.2 什么是"中国美丽乡村模式"
    4.3 安吉县城总体规划
        4.3.1 县域规划的发展目标
        4.3.2 县域空间总体布局
        4.3.3 城乡统筹与村庄建设
        4.3.4 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保护
        4.3.5 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4.4 "中国美丽乡村"总体规划
        4.4.1 中国美丽乡村的内涵
        4.4.2 发展策略与战略目标
        4.4.3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4.4.4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4.4.5 产业战略与发展重点
    4.5 "中国美丽乡村"与农业发展
    4.6 "中国美丽乡村"与工业生产
    4.7 "中国美丽乡村"与旅游业发展
    4.8 "中国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
    4.9 "中国美丽乡村"与文化建设
    4.10 "中国美丽乡村"与农村环境保护
    4.11 "中国美丽乡村"与部门资源整合
    4.12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
    4.13 "中国美丽乡村"与城市建设
        4.13.1 县域中部分区
        4.13.2 县城总体城市设计
        4.13.3 打造优雅县城
        4.13.4 森林城市建设
        4.13.5 首开"中国人居环境奖"
    4.14 "中国美丽乡村"与经营策略
    4.15 出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通用要求
5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经营模式
    5.1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
    5.2 安吉经营乡村行动计划
        5.2.1 一环四带六区建设
        5.2.2 安吉"十二五"旅游目的地建设
        5.2.3 安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5.2.4 部分乡、镇、村经营村庄实践
    5.3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5.3.1 指导思想
        5.3.2 拓宽村级经济增收渠道
        5.3.3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
        5.3.4 构建集体经济稳固增长机制
        5.3.5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
        5.3.6 加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
    5.4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5.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4.2 整治工作要求
        5.4.3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5.4.4 政策措施
    5.5 生态博物馆建设
        5.5.1 长三角一核九带空间布局
        5.5.2 一座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
        5.5.3 一中心四大类十二个展示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6.1.2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6.1.3 中国美丽乡村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6.1.4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成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研究(1949-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
        1.2.2 怀化城市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2.1 区位交通优势促使城市兴起与发展
    2.2 "三线"建设带来怀化工业文明的曙光
    2.3 内推外助催生怀化城市勃发生机
    2.4 体制壁垒变革突破之后彰显城市功能
第三章 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过程
    3.1 怀化城市建设的历史发端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3.2 怀化城镇建设艰难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
    3.3 怀化城镇建设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3.4 怀化城镇建设加快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章 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基本评价
    4.1 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特点
        4.1.1 从兴起时间上看,怀化城市的兴起要晚于其他地级城市
        4.1.2 与其它地级城市比,怀化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其它城市
        4.1.3 从城市内部结构看,怀化城区商业中心比工业区要发达
        4.1.4 从政策收益面来看,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加快了其进程
    4.2 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地位及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浅析软新闻的“硬化”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软新闻“硬化”报道的必要性
    1、软新闻“硬化”报道, 有利于提高信息的新闻价值。
    2、 软新闻“硬化”报道, 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品味。
    3、软新闻“硬化”报道, 有利于提高媒介的公信力
二、软新闻“硬化”报道的手段
    1、通过精心策划, 做到软新闻的“硬化”报道。
    2、通过对比联系, 寻找合适的新闻由头, 做到软新闻的“硬化”报道。
    3、通过提高社会新闻和文化娱乐新闻的新闻品位, 做到软新闻的“硬化”报道。
    4、通过对传统的专刊、副刊进行“新闻化” 处理, 做到软新闻的“硬化”报道。
三、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方向

(9)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 新闻策划的界定与范式理念的引进
    1.1 新闻策划的内涵及界定
    1.2 范式理念的内涵及意义
    1.3 在都市报新闻策划研究中引入范式理念的意义
2 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的形成
    2.1 都市报发展概貌
    2.2 都市报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都市报的主流化进程
    2.4 都市报新闻策划的范式形成中的四阶段
3 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的内涵及意义
    3.1 都市报新闻策划的范式内涵
    3.2 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的意义
4 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4.1 都市报新闻策划的困境
    4.2 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的改进之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10)社会转型与新闻平衡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社会转型期新闻报道的特征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矛盾冲突
        一、社会转型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转型期“社会断裂”引发的矛盾冲突
        一、群体强弱产生情绪对立
        二、结构断裂拉大城乡差别
        三、力量重组造成贫富悬殊
        四、利益博弈摧毁社会诚信
    第三节 转型期矛盾冲突在新闻报道中的投射
        一、报道内容的失衡
        二、报道对象的失衡
        三、报道倾向的失衡
        四、报道角色的失衡
第二章 新闻平衡报道的本性探究
    第一节 新闻平衡报道的起源与特征
        一、新闻平衡报道的历史渊源
        二、新闻平衡报道的涵义及特征
        三、新闻平衡报道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衡的客观表现
        一、新闻传媒的政治偏见
        二、经济利益的外部诱惑
        三、信息解读的文化差异
    第三节 新闻报道平衡的哲学思考
        一、真理相对性的启示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三、审美距离说的感悟
第三章 议程设置下的新闻平衡报道
    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与平衡报道
        一、议程设置通过“传者把关”影响平衡报道
        二、议程设置通过“政治偏见”影响平衡报道
        三、议程设置通过“强势力量”影响平衡报道
    第二节 议程设置方式与平衡报道
        一、议程设置与国际报道的失衡
        二、议程设置与媒体报道的失衡
    第三节 议程设置理念与平衡报道
        一、议程设置要体现出“全局性平衡”
        二、议程设置要体现出“创新性平衡”
        三、议程设置要体现出“历时性平衡”
第四章 新闻报道内容的平衡
    第一节 软新闻与硬新闻的报道平衡
        一、时政新闻的削弱与淡化
        二、娱乐新闻的强势与影响
        三、四大媒体软硬新闻的平衡处理
    第二节 新闻题材类型的报道平衡
        一、一般犯罪新闻报道的失衡表现
        二、“灭门”案报道的个案分析
        三、“灭门”案报道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新闻报道文与题吻合的平衡
        一、言过其实、细节失实的标题
        二、招揽眼球、令人费解的标题
        三、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标题
第五章 新闻报道对象的平衡
    第一节 区域报道的平衡
        一、报道对象在不同地域的差异体现
        二、报道对象在发达与非发达地区的差异体现
    第二节 社会阶层报道的平衡
        一、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的报道平衡
        二、媒体对不同阶层的扭曲刻画
    第三节 性别报道的平衡
        一、男性与女性报道的失衡差异
        二、女性报道失衡的现状扫描
        三、女性报道失衡的原因及危害
第六章 新闻报道倾向的平衡
    第一节 报道态度倾向的平衡
        一、“报喜不报忧”
        二、“报忧不报喜”
        三、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处理技巧
    第二节 报道主角倾向的平衡
        一、偏向强势一方
        二、偏向弱势一方
第七章 新闻报道角色的平衡
    第一节 新闻报道的角色越位
        一、媒体角色越位释义
        二、媒体角色越位案例
        三、媒体角色越位危害
    第二节 新闻报道的角色错位
        一、媒体角色错位释义
        二、媒体角色错位案例
        三、媒体角色错位的实质
    第三节 新闻报道的角色缺位
        一、媒体角色缺位释义
        二、媒体角色缺位特征体现
        三、媒体角色缺位危害
第八章 新闻平衡报道的运行借鉴
    第一节 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把握
        一、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特征
        二、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假象
        三、精确新闻报道的平衡实现
    第二节 半岛电视台的平衡秘诀
        一、平衡报道的理念体现
        二、平衡报道的实现条件
        三、平衡报道的追求意义
    第三节 《每周质量报告》的平衡技巧
        一、报道内容平衡:涉及衣食住行生活全方位
        二、报道倾向平衡:正面与负面信息协调呈现
        三、报道视角平衡:信源体现权威但风格贴近百姓
        四、报道力度平衡:由注重报道数量转为质与量并重
        五、报道时机平衡:调查发布与现实形成吻合联动
第九章 新闻平衡报道的实现途径
    第一节 以内容真实求平衡
        一、虚假新闻的避免
        二、部分事实的避免
        三、具体真实的避免
    第二节 以中立立场求平衡
        一、把握好媒体与报道对象的距离
        二、是谁改变了媒体与报道对象的距离
        三、半岛电视台的启示
    第三节 以中性操作求平衡
        一、樊云芳的中性报道笔法
        二、中国青年报的中性报道案例
        三、中性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以艺术表达求平衡
        一、语言的表达余地
        二、语言的转述使用
        三、语言的词性选择
第十章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平衡报道
    第一节 平衡报道是和谐舆论的前提
        一、“舆论工具”的启示
        二、“阶级属性”的启示
        三、“耳目喉舌”的启示
    第二节 平衡报道体现了传媒的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论”的主要思想
        二、“社会责任论”的意义与价值
        三、“社会责任论”对平衡报道的要求
    第三节 平衡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
        二、引导社会热点新闻
        三、协调复杂矛盾冲突
        四、避免舆论危机发生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强大推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议题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资源型城市古交市为中心[D]. 张子砚. 西南大学, 2019(05)
  • [2]上海运远文化《精英人才周刊》发展战略案例研究[D]. 孙雪婧. 吉林大学, 2016(09)
  • [3]重大石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舆论引导研究 ——以福建古雷PX项目建设为例[D]. 钟艺童.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4]传承与嬗变 ——《楚天都市报》2012年改版分析[D]. 石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5]中国西部地区劳动者过劳现象探析 ——以云南省为例[D]. 张雨薇. 云南财经大学, 2013(07)
  • [6]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研究[D]. 邹志平. 复旦大学, 2010(02)
  • [7]怀化城市兴起与发展研究(1949-2008)[D]. 杨晓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8]浅析软新闻的“硬化”报道[J]. 陶小利,肖晓署.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8(03)
  • [9]都市报新闻策划范式研究 ——以《南方都市报》为例[D]. 邹妙玲. 暨南大学, 2008(04)
  • [10]社会转型与新闻平衡报道[D]. 赵雅文. 复旦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硬化”——都市报“二次创业”的强力推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