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进出口情况简介

2003年11月进出口情况简介

一、2003年11月进出口简况(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课题组,曹廷[1](2020)在《中拉“一带一路”合作:挑战与深化路径》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大批拉美国家加入,成为中拉合作的"新平台、新抓手",中拉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当前,拉美地区正处于政治左右拉锯、经济复苏艰难、社会形势恶化的特殊困难期,美国借机加大对拉美控制,中拉"一带一路"合作面临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中拉应坚定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扎实推进"全产业合作""多维度合作""高质量合作",努力构建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互利共赢关系。

邓秉德[2](2019)在《宏观审慎视角下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均要面对的重大金融课题。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虽被同列为银行防范的主要风险,但流动性风险具有多层次、隐蔽、传染、复杂等特点,不到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反而容易受到忽视。2008年金融危机让人们看到:在当年流动性过剩的货币环境以及对大型金融机构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流动性冲击所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所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以BaselⅢ为代表的监管新规全面的强化了资本充足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中国银监会自2009年9月推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后,此后几易其稿,于2018年7月开始正式实施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在金融危机后受到空间重视,以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流动性风险符合学术趋势与实践需要。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比较分散,结合宏观审慎视角的研究就更不多见。一般的,可将流动性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流动性、银行流动性以及市场流动性。宏观审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可划分为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本文以宏观审慎为视角,构建了一个多层次与多维度的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研究框架。全篇以中国银行系统为研究对象,但同时也关注了宏观流动性和微观个体银行的流动性调节行为,尝试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但其宗旨是服务于宏观审慎,防范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各部分研究概要如下。宏观流动性与银行系统流动性之间的相依结构分析安排在第二章。2013年6月间的“钱荒”事件引人瞩目,在宏观货币供给充分的环境下,商业银行接连出现流动性紧张、银行隔夜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这一事件的启示是什么?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Copula模型的计算可知,中国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外汇占款对流动性有着双向调节作用,这些均能通过统计数据及模型得到验证。从宏观审慎视角出发,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分析设置在了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应用压力测试方法分析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在时间维度上特征。应用19家上市银行2007年至2017年的流动性指标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流动性指数BLI,在此基础上应用动态回归模型建立了宏观经济变量同BLI之间的压力测试模型。压力测试表明在诸多宏观经济变量中,GDP、存款准备金率、PPI以及进出口的季度增速是影响银行系统流动性水平的主要指标;敏感性测试对上述变量对BLI的影响均进行了模拟分析;情景分析表明短期激烈的经济下行对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冲击最大,但总体而言中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是平稳的,在受到冲击后均能在3期内得以回调。防范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在空间维度上发生就要节制商业银行将信贷等重要金融资源过于集中地投放于单一领域。就目前来看,银行同业业务、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最值得关切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房地产业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处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状态,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都应当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形成流动性冲击给经济体造成损失。基于数据等多方面的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空间维度上形成的网络关系仍不能确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是监管部门把握全局风险的一个有效工具。为此,本文结合FSB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对中国上市银行开展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一直是受到重视的。宏观审慎政策一定要在明确微观经济个体影响机制下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商业银行承受着来自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在利润最大化和监管要求之间反复权衡,其在监管约束下的流动性调节机制是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重要微观基础。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是逆周期的,“大而不能倒”的影响因素客观存在,小型银行对融资成本更加敏感,大型银行对流动性管理更加严格,流动性冲击对银行下一期的信贷存在影响。中国目前正在逐步完善其自身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已经形成了以央行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从宏观审慎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设立平行于央行的宏观审慎委员会是发展趋势。央行目前创设的MLF、SLF等新型流动性管理工具源于金融危机中的救助措施,目前成为日常流动性管理工具不值得推崇,这不利于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推进。宏观审慎政策应当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做好协调,避免政策之间的掣肘。

刘真,刘颖甜,程斌秀,曾凤伟[3](2017)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四国政府共同推进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构想,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六大重要经济走廊之一。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将带动东亚、东南亚、南亚三大经济区域联动发展。当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在"一带一路"中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显现出来。本文在分析四国政治互信、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的基础上,指明共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面临的中印政治互信度低、交通落后亟需更新换代、人文交流合作不足、区域内贸易竞争加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促进"一带一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

闫曼华[4](2013)在《俄罗斯石油公司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石油合作》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2012年末,它以560亿美元收购秋明—BP石油公司,预计交易在2013年上半年完成。完成收购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即晋升为在产量和资源储量上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此次收购将对俄罗斯乃至世界能源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并将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开展。

唐琼琼[5](2013)在《贸易救济中的国内产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了国内产业这一贸易救济的基础性概念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通过分析WTO争端解决机构就有关问题的裁决,试图阐明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其对贸易救济调查的启动和损害确定的影响。论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作了概括性介绍。贸易救济是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贸易救济类争议是WTO的DSB所受理的最主要的一类争议,中国所遭受的贸易救济摩擦也在逐年增多,因此加强对贸易救济规则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产业”是贸易救济中的基础性概念,它是判断贸易救济调查的申请人是否具有合法资格的基准,也是损害确定的对象,值得做专题研究。论文第二章首先回顾了GATT对国内产业规定的演变历程。肯尼迪回合《反倾销守则》最早对“产业”作出定义,这一定义后来被东京回合的《反补贴守则》所借用。GATT时期涉及“国内产业”定义的3起案件涉及了“国内产业”界定的核心问题:国内产业横向范围的确定和纵向范围的确定。新西兰变电器案明确了国内产业横向范围的确定取决于同类产品的范围;美国葡萄酒案和加拿大牛肉案明确了产业的纵向融合程度不会对国内产业的纵向范围产生影响。在介绍和分析了GATT时期的规定及有关案件后,第二章继续对WTO有关协定对“国内产业”的规定进行了介绍和分析。WTO贸易救济协定继承了GATT有关守则对“国内产业”的规定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国内产业”条款不仅是一个定义式的条款,也给WTO成员方施加了遵守这一定义的义务,成员方不按照该定义条款的规定行事将构成对该条款的违反。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国内产业”的两种定义方式是并列的,成员方可以任选其一。WTO规定了“关联”生产者和自身为进口商的生产者可以作为“国内产业”定义的例外,但没有给成员方调查机构行使该项裁量权设置一定的标准或限制。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规则谈判过程中,成员方对限制该项裁量权的行使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没有达成共识。WTO主要成员方对国内产业的定义与WTO有关协定基本一致,但对关联生产者例外这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标准,凸显了WTO在这方面形成统一规则的必要性。论文第三章解析了“国内产业”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并分析了“国内产业”这一概念与贸易救济调查启动的关系。WTO贸易救济协定对“国内产业”的定义包含了“同类产品”、“生产者”和“主要部分”三项要素,协定对“同类产品”的认定赋予了成员方很大自由的裁量权,也没有解释“生产者”和“主要部分”的含义。本文主要结合DSB的裁决进行分析,以期探明“国内产业”这一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同类产品”的认定取决于被调查产品的界定以及与国内受影响的产品相同或相似性的认定。由于WTO有关协定对被调查产品的界定没有做出任何规定,在贸易救济的实践中,调查机关对被调查产品的确定存在较大随意性,而WTO对此没有规定有效的规制方法。在个别案件中,调查机构通过对同类产品的特殊界定方式将部分同类产品予以排除,从而影响国内产业的范围,这种做法被专家组认定为违反“国内产业”的定义。DSB通过美国羊肉案、多米尼加保障措施案、欧盟鲑鱼案和墨西哥橄榄油案明确了几种特殊情况下生产者的认定规则:原材料的生产者一般不属于成品的生产者,仅参与部分生产工序但是将产品直接推向市场的生产者是该最终产品的生产者,不要求生产者在申请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损害调查期间都持续进行生产。在对“生产者”的含义进行解释时,应首先做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并参照上下文和贸易救济协定的目的和宗旨进行解释。“主要部分”是“国内产业”定义中的核心概念。阿根廷禽肉反倾销案的专家组首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认为“主要”意味着“重要的、严重的或显着的”,“主要部分”国内生产者的总产量可以低于同类产品国内总产量的50%。这一解释引起部分WTO成员方的焦虑,导致他们在多哈回合反倾销规则谈判过程中提议对“国内产业”定义进行修改,但成员方对此未达成一致。上诉机构通过欧盟紧固件案,对“主要部分”的解释提出了三项指导性意见,这三项意见既考虑了调查机构个案灵活处理的需要,又对调查机构的裁量权做出了适度限制。在欧盟鲑鱼案和欧盟紧固件案中,欧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只要调查机构所界定的国内产业已经包括了国内总产量“主要部分”的生产者,调查机构就可以将某些种类的生产者排除在国内产业的范围外。本文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国内产业的概念与申请人的资格息息相关,在多哈反倾销规则的谈判中涉及了与申请人资格有关的两个问题:行业协会代表国内产业提出调查申请的资格问题以及申请的支持率问题。目前为止规则谈判在这两个问题上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对此我们要给予持续的关注。论文第四章分析了国内产业与损害确定之间的关系。由于现行WTO协定的损害确定规则赋予了成员方调查机构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以及规则本身的不充分、不严谨,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动下,各国在损害的确定上往往表现出相当大的随意性。在损害确定过程中,调查机构在国内产业问题上的一些做法容易引起争议。首先,调查机构会根据需要对损害确定的对象范围进行灵活地调整,例如使用国内产业范围之外的信息来证明损害(欧盟床上用品案中欧盟的做法),使用国内产业中的部分生产者的信息来证明损害(墨西哥钢管反倾销案中墨西哥的做法),将国内产业中的特定部分或部门所遭受的损害等同于该产业整体所遭受的损害(墨西哥高果糖玉米糖浆案中墨西哥的做法),或者对国内产业中的特定部分或部门的信息给予了格外的关注(美国热轧钢案中美国的做法)。笔者主张,调查机构不得依据“国内产业”范围之外的国内生产者信息进行损害确定;不得前后不一致地选择使用不同组别生产者的数据来证明损害的存在;在对国内生产者进行抽样时,只能使用被抽样企业的信息进行损害确定,不得选择性地使用被抽样企业和未被抽样企业的信息来证明损害;不得以对“国内产业”中一部分市场的分析来替代对“国内产业”整体的分析。其次,调查机构在损害确定的过程中往往对“国内产业”中的生产者进行抽样,从而缩小了损害确定的信息来源,影响损害确定结果的客观性。欧盟鲑鱼案的专家组肯定了损害确定中抽样的合法性。在欧盟紧固件案中,中国对调查机关抽样方式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即被抽样企业能否充分代表国内产业。该案专家组裁决,被抽样企业在产量上足以代表国内产业即满足了代表性的要求。笔者认为,被抽样企业在产量上的代表性只是衡量抽样恰当性的因素之一,如果申诉方证明调查机构存在将特定种类的生产者从抽样备选对象中剔除的事实,就证明了调查机构的做法会增加调查结果被扭曲的风险,从而违反WTO对损害确定客观性的要求。论文第五章分析了我国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我国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入世之前,我国对国内产业的定义与WTO有关协定的定义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将国内产业定义为国内生产者全体或者占全部总产量“大部分”的生产者,而非“主要部分”的生产者;其次,没有对“相同或类似产品”的含义做出解释;第三,没有区域产业例外的规定;第四,没有对“关联”生产者进行解释。我国调查机构在入世之前的贸易救济实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没有认清国内产业的界定和申请人的资格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入世之后,我国对国内产业的规定逐渐完善,与WTO规则趋于一致。贸易救济调查的实践对国内产业问题的处理也越来越符合WTO规则。首先,在形式上克服了入世前将国内产业和申请人的资格相混淆的缺陷;其次,坚持以总产量达到同类产品国内总产量50%作为界定国内产业的门槛;第三,灵活、公正地处理关联生产者和进口经营者是否予以排除的问题。我国在DSB被诉的案件有两起涉及国内产业问题,笔者根据分析认为,商务部的做法确有待改进之处。

中意[6](2013)在《国际化视野中的城市公共外交研究 ——以重庆为案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进入中段,城市以其更有针对性、更加多样化的对外交流方式成为中国外交的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与国际社会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的程度也得到有力推动。笔者既关注城市参与国际交往的理论研究,也关心城市国际化的实践经验,因此,本研究糅合定性分析、历史分析、归纳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在定义“城市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上,回答城市国际化的实践中城市公共外交发挥的作用。首先,关于地区和城市开展的外交行为,定义繁多。有国外学者定义为非国家行为体外交,国内也曾沿用;有的使用美国学者在联邦制背景下定义的“次国家政府”外交、“多层外交”、“城市外交”;有的将城市行为体作为国际行为体进行研究;等等。在以上研究中,对于城市参与国际事务的行为表述都不统一,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多种不同表述。笔者认同“除了传统的政府对政府的外交,其他的外交行为体和外交对象之间的组合关系,都属于公共外交”,但公共外交的“软实力”并非城市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如果说公共外交是通过对他国公众产生积极“影响”,从非物质层面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那么,城市公共外交是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促进地方发展。文中分析了几个概念间的差异,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详细剖析的城市公共外交的内涵。其次,城市公共外交与城市国际化一样,都在动态发展之中。在城市国际化的不同阶段,需要的城市公共外交政策、机制和体制并不相同,城市公共外交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完全一样。在城市国际化的初期,城市公共外交全方位参与城市国际化的每个步骤,从出台政策性的战略指导,到搭建融资平台给予经济支持,再到构思各种交流合作方式,扩大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往来。这个过程是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公共外交的主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经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迅速而深刻的变化,是城市公共外交帮助城市成就并适应了这些变化;同时,城市内部事务与外部事务的分界线逐步被打破,传统的外交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城市在这些变化中的作用、问题和未来的方向。本研究选取的案例城市重庆,是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内陆城市,但论及面积、人口和行政级别,又不仅是一个城市,兼具城市与地区的双重特征。尽管地理区位上逊色于沿海城市,但借助笔者身居其中的信息优势,更能够发掘城市国际化起步阶段,城市公共外交所显示的雏形以及逐步完备的过程。本文略微回顾了重庆被世界所知的历史沿革,着墨于巴国文化、钓鱼城战役、半殖民地时期的内陆口岸、外事机构和租界、民国时期的涉外团体、陪都外交等,试图勾勒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在世界中的角色,对比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变迁,特别是直辖以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国际都市目标的推进,展现地方政府通过城市公共外交所发挥的作用。凭借直辖和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优势,重庆利用内陆保税港和国家级开发新区等开放平台吸引跨国企业,创新内陆加工贸易模式;借助国家部委力量参与国际谈判,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对外开放速度和质量跻身全国前列。第三,地方政府是城市公共外交的“总导演”。地方政府主导着城市公共外交的战略方向、经济来源和活动方式,进而决定着城市国际化的速度和目标。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政策设计和行政管理方面,还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民间社团管理等各种权限,发展有实力“走出去”的企业和民间组织。以本文选取的旅游系统为例,管理部门不仅拟定政策,还亲自参与到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生产之中,形成了景区、酒店、游轮、旅行社、地产和行业管理“六位一体”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地方政府的导演模式,即城市公共外交的政策设计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全方位的氛围营造;二是设定具体明确的量化目标及实现时间;三是为实现既定目标的集体行动。反映到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中,则进一步印证了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以致于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公共外交中难以生长。然而,随着城市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和社交方式革命的出现,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公共外交的局面将要发生改变。特别是在变化莫测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城市国际化程度越深,集聚效应越强,城市越无法独立掌控自身命运和发展方向。这时,城市公共外交需要依靠城市全体,而不单纯是地方政府,去选择和确定国际化的方向,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盛极而衰。双轨制的城市公共外交时代会随之到来。总之,城市公共外交是城市代表内部利益集团在国际社会寻求自身定位和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城市公共外交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引导和控制作用;城市公共外交保证了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导地位,提供了大众参与的可能;城市公共外交的方式和方法为城市国际化树立了有公信度的形象。

张喜东[7](2013)在《阳逻港物流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物流业的高速发展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作为港口大国,我国的上海港、深圳港、舟山港、青岛港、天津港都已名列世界级大港,港口物流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沿海港口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内河港口也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我国把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沿江港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武汉阳逻港的物流发展进行了适时研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以港口物流发展史为突破口,通过不同阶段港口特征的比较,以及对武汉阳逻港个案的深入研究,再运用现代物流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本逻辑给出武汉阳逻港应采用的物流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文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课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接下来介绍了研究中要用到概念、理论、国内外港口物流研究成果;在做了上述理论铺垫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武汉阳逻港的概况、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文中对武汉阳逻港物流发展的内外环境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港口物流理论研究与实践对该港口的物流发展给出了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建议;最后,对全文研究工作做出总结,希望研究成果能对武汉阳逻港以及同类内河港口的物流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

汪艺[8](2013)在《寻找经济下滑压力下的“生存法则”——MTDF2012纪实报道》文中认为2012年11月22-23日,第25届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论坛暨2013年运营形势研讨会(MTDF2012)在江西赣州如期召开,这个论坛持续25届,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会议。面对2012年机床行业的下滑形势,这次会议以"寻找经济下滑压力下的生存法则"为主题,进行了探讨。领导报告走"专、特、精"发展道路与客户共同成长——中国机床总公司总裁郝明

郑国伟[9](2013)在《机床工具行业如何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2012第25届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论坛暨2013年运营形势研讨会上的发言》文中研究说明1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简况据海关统计,机床工具行业2011年进出口280.54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以下简称同比)增长30.11%。其中进口207.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4%;出口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72%。进出口逆差134.3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逆差102.91亿美元,增加31.42亿美元(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范围,下同)。

杨青[10](2011)在《后危机时代中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1990年以来,我国机械工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我国机械工业设备出口贸易金额占总出口的17.73%。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大幅衰退,全球贸易受到严重影响。自2009年3月,世界经济复苏迹象趋于明显,可能标志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但全球经济依然十分脆弱,并表现出多重特征。受国际大的经济环境影响,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在2009年1月跌入最低谷,在政府一系列拉动内需等的政策出台后,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数据低谷震荡之后缓慢攀升,于2010年底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缩影,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优化等。但是在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时应立足本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贸易理论。

二、2003年11月进出口简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1月进出口简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拉“一带一路”合作:挑战与深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拉“一带一路”合作进展
    (一)政策沟通持续加强
    (二)贸易合作提质升级
    (三)设施联通不断推进
    (四)金融合作网络初步形成
    (五)民心相通进一步加强
二、中拉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动因
    (一)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二)助力拉美国家走出发展困局
    (三)破除中拉合作阶段性难题
    (四)应对世界复杂局势变化
三、中拉“一带一路”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中方相关工作有待完善
    (二)拉美多重风险交织
    (三)域外因素影响加大
四、深化中拉“一带一路”合作的路径
    (一)总体原则和思路
    (二)全面推进“五通”工程
    (三)加强其他配套工作
五、结语

(2)宏观审慎视角下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流动性风险的概念与基础理论
        1.2.1 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1.2.2 流动性风险的相关理论
    1.3 宏观审慎视角下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1.3.1 宏观审慎视角下流动性风险的内涵
        1.3.2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框架、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及结构安排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宏观流动性与银行系统流动性相依结构分析
    2.1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其监测指标
        2.1.1 银行系统流动性影响因素
        2.1.2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相关指标
    2.2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流动性调节
        2.2.1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及其流动性调节
        2.2.2 基于“双重目标、双重工具”模型的理论分析
    2.3 宏观流动性与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相依结构
        2.3.1 指标选择与测度方法
        2.3.2 货币供给、经济产出与银行流动性的相依结构分析
        2.3.3 实证结论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
    3.1 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3.1.1 流动性压力测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3.1.2 流动性压力测试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宏观审慎视角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分析
        3.2.1 宏观审慎与流动性压力测试
        3.2.2 银行系统流动性压力测试设计
    3.3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研究
        3.3.1 银行系统流动性水平的测度
        3.3.2 压力测试实施
        3.3.3 敏感性分析
        3.3.4 情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空间维度分析
    4.1 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的空间来源
        4.1.1 银行同业渠道
        4.1.2 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渠道
    4.2 大额风险暴露与传染性分析
        4.2.1 大额风险暴露的监管要求
        4.2.2 银行间流动性的传染分析
    4.3 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
        4.3.1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
        4.3.2 基于熵值法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约束下的银行风险承担
    5.1 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回顾
        5.1.1 资本充足的监管演化
        5.1.2 .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演进
        5.1.3 研究评述
    5.2 银行流动性调节的机制分析
        5.2.1 理论分析
        5.2.2 资本约束下的流动性调节分析
        5.2.3 流动性约束下的流动性调节分析
    5.3 实证研究
        5.3.1 研究设计
        5.3.2 样本及描述性统计
        5.3.3 实证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流动性监管思考
    6.1 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1.1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原则
        6.1.2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国际经验
        6.1.3 完善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2 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流动性工具
        6.2.1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实践
        6.2.2 完善国内流动性管理工具
        6.2.3 健全流动性救助制度
    6.3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协调
        6.3.1 宏观审慎监管同财政政策的协调
        6.3.2 宏观审慎监管同货币政策的协调
        6.3.3 宏观审慎监管同产业政策的协调
    6.4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一带一路”背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带一路”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二、孟、印、缅三国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态度
    (一) 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兴趣与戒心并存
    (二) 孟加拉国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高度支持
    (三) 缅甸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给予积极评价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进展
    (一) 四国间互联互通建设
    (二) 四国多领域人文科技交流活动
    (三)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经贸合作
        1. 双边贸易稳步增长
        2. 能源合作稳中求进
        3. 投资与项目建设发展迅速
        4. 境外合作园区建设有序开展
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 中印政治互信度低
    (二) 交通互联互通落后
    (三) 人文交流合作不足
    (四) 区域内贸易竞争加剧
五、“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对策建议
    (一) 以共同利益为着力点, 进一步加强中印政治互信
    (二) 从公路、铁路和口岸建设入手, 推动四国互联互通建设
    (三) 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 加大四国人文交流合作力度
    (四) 创新传统合作模式, 提升四国经贸合作水平

(5)贸易救济中的国内产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WTO 受理的贸易救济类争议概况
        二、 中国接受和实施贸易救济调查的概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产业问题概述
    第一节 经济学上的产业概念
    第二节 GATT 时期有关协定对国内产业的规定及相关案件
        一、 GATT 时期有关协定对国内产业的规定
        二、 GATT 时期有关国内产业的案件
    第三节 WTO 有关协定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
        一、 国内产业定义条款的基本内容
        二、 国内产业定义条款的法律性质
        三、 国内产业两种定义方式之间的关系
        四、 “关联”生产者和兼具进口商身份的生产者例外
        五、 区域产业例外
    第四节 WTO 主要成员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一、 美国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二、 欧盟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产业与贸易救济调查的发起
    第一节 同类产品的界定
        一、 同类产品的含义
        二、 同类产品的界定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第二节 生产者的含义
        一、 生产者的一般意义
        二、 DSB 案件中有关生产者认定的特殊问题
        三、 对“生产者”含义的总结与思考
    第三节 国内产业范围的确定
        一、 “主要部分”的含义
        二、 “主要部分”生产者的选择
    第四节 申请贸易救济调查的资格
        一、 行业协会代表国内产业提出调查申请的资格问题
        二、 申请的支持率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产业与贸易救济调查中损害的确定
    第一节 损害确定概述
        一、 损害确定概述
        二、 损害确定与调查期间
    第二节 国内产业与损害确定的对象
        一、 不同组别数据的选择性使用
        二、 选择性市场分析
    第三节 国内产业与损害确定中抽样的使用
        一、 在损害确定中进行抽样的合法性
        二、 在损害确定中抽样方式的恰当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贸易救济调查中的国内产业问题
    第一节 我国贸易救济的法律及实践概述
        一、 我国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二、 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概况
    第二节 我国有关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及实践
        一、 我国入世之前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
        二、 我国入世之前对国内产业问题的实践
        三、 我国入世之后对国内产业问题的规定
        四、 我国入世之后对国内产业问题的实践
    第三节 我国在 DSB 被诉案件中涉及的国内产业问题
        一、 白羽肉鸡案
        二、 汽车案
        三、 案件反思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国际化视野中的城市公共外交研究 ——以重庆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三、 学术研究概况
        (一) 关于城市公共外交的研究
        (二) 关于城市国际化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案例操作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五、 论文结构的安排
第一章 城市公共外交与城市国际化的概念辨析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外交的相关概念
        一、 外交与公共外交
        二、 公共外交与城市
        三、 所谓的平行外交概念
        四、 城市公共外交的多层结构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外交中的几个要素
        一、 城市公共外交的政治要素
        二、 城市公共外交的经济要素
    第三节 城市国际化的概念与衡量标准
        一、 城市国际化是政府主导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功能国际化的过程
        三、 城市的国际化与专业化
        四、 城市国际化的衡量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公共外交对城市国际化的推动与拓展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外交对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一、 为城市国际化提供战略指导
        二、 为城市国际化提供经济支持
        三、 决定城市国际化的活动方式
        四、 城市国际化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外交的政策设计分析
        一、 政策出台前的准备
        二、 先行一步的探索
        三、 全员攻坚的整体行动
    第三节 城市公共外交的历史沿革——以重庆为例
        一、 城市国际化的历程
        二、 城市公共外交的主要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外交机制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外交的多部门合作机制
        一、 总体目标
        二、 目标分解及合作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外交的执行策略
    第三节 城市公共外交机制的个案分析——以重庆市旅游局为例
        一、 市旅游局在城市公共外交中承担的主要工作
        二、 城市公共外交机制中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
        三、 对城市公共外交机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公共外交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公共外交
        一、 扩大了城市公共外交的覆盖面
        二、 削弱了地方政府在城市公共外交的优势
        三、 加大了城市公共外交的资金需求量
        四、 城市公共外交的政治动机受到质疑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外交中的民间机构
    第三节 推动城市公共外交体制机制的改革
        一、 在变革中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城市国际化定位的修正与调整
        三、 积极推动城市公共外交的双轨制发展
        四、 调整城市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
        五、 回归现实主义的城市公共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阳逻港物流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武汉阳逻港发展概述
    3.1 阳逻港概况
    3.2 阳逻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3.3 阳逻港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4 阳逻港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4.1 阳逻港运营外部环境分析
    4.2 阳逻港运营内部环境分析
    4.3 阳逻港物流发展的 SWOT 分析
5 阳逻港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5.1 阳逻港物流发展战略
    5.2 阳逻港物流发展模式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寻找经济下滑压力下的“生存法则”——MTDF2012纪实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领导报告
    走“专、特、精”发展道路与客户共同成长——中国机床总公司总裁郝明
    创新驱动、攻坚克难、加速推进机床工具业由大变强——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装备司机械处处长王建宇
    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及行业状况分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杨学桐
    机床工具行业如何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国伟
    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及趋势——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陈琛
专家报告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对机床工具业的影响及对策——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江林教授
市场需求报告
    汽轮机、燃气轮机市场对机床工具业的新需求——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副总工艺师吴天明
    澳克泰切削刀具发展之路——赣州澳克泰工具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丹
    抓住机遇, 开拓潜力巨大的俄罗斯机床市场——中国机床总公司部门经理王雪松
    创新是机床发展的不懈动力——上海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徐正平

(9)机床工具行业如何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2012第25届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论坛暨2013年运营形势研讨会上的发言(论文提纲范文)

1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简况
    1.1 进口高速增长, 创历史新高
    1.2 出口较快增长, 也创历史新高
2 2012年1-9月进出口形势
    2.1 进口增速大幅下降, 加工中心、组合机床进口较快增长
    2.2 出口继续增长, 但增速大幅回落
3 近两年来我国政府发布的有关机床工具进出口政策
    3.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公布
    3.2 鼓励进口的先进技术和高档机床目录 (2011年版) 发布
    3.3 4种高档机床进口政策调整
    3.4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
4 当前形势下, 务必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4.1 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
    4.2 重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大力提高创新能力
    4.3 多元化地开拓市场, 扩大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4.4 把握俄罗斯入世机遇, 努力扩大出口
    4.5 实施走出去战略, 促进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4.6 努力规避汇率风险

(10)后危机时代中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1.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3.3 调查分析法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 机械工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概述
    2.1 机械工业进出口产品的一些概念
    2.2 机械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历史回顾
        2.2.1 机械设备和技术进口的第一时期(1950-1978)
        2.2.2 机械设备和技术进口的第二阶段(1979年到现在)
        2.2.3 我国机械设备和机械技术出口历史和特点
    2.3 轴承工业进出口贸易是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的缩影
        2.3.1 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历史
        2.3.2 1991年至2004年轴承进出口分析
        2.3.3 制约轴承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
3 后危机时代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外贸
    3.1 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的特点
        3.1.1 什么是后危机时代
        3.1.2 全球历次主要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3.1.3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对全球贸易投资造成的影响
    3.2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外贸
        3.2.1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2.2 我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措施
        3.2.3 2009---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4 后危机时代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情况
    4.1 2000-2007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简况
    4.2 2008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情况
    4.3 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贸易情况分析
        4.3.1 2009年机械工业生产、进出口指数月度分析
        4.3.2. 2009年机械工业进出口主要地区和国家分析
    4.4 2010年我国机械工业贸易情况分析
        4.4.1 2010年我国机械工业生产和贸易情况
        4.4.2 2010年机械工业生产、进出口指数月度分析
    4.5 2009-2010年机械工业生产以及进出口贸易存在问题及特点
        4.5.1 产能过剩风险加大
        4.5.2 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的距离
        4.5.3 产业发展低效率、低效益,结构发展不合理
        4.5.4 机械行业企业结构的合理发展
        4.5.5 贸易方式进出口规模的变化
5 结论
6 后记
7 参考文献
8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四、2003年11月进出口简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拉“一带一路”合作:挑战与深化路径[J].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课题组,曹廷. 国际问题研究, 2020(02)
  • [2]宏观审慎视角下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D]. 邓秉德. 吉林大学, 2019(10)
  • [3]“一带一路”背景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刘真,刘颖甜,程斌秀,曾凤伟.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17(06)
  • [4]俄罗斯石油公司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石油合作[J]. 闫曼华. 西伯利亚研究, 2013(04)
  • [5]贸易救济中的国内产业问题研究[D]. 唐琼琼.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6]国际化视野中的城市公共外交研究 ——以重庆为案例[D]. 中意.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 [7]阳逻港物流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研究[D]. 张喜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8]寻找经济下滑压力下的“生存法则”——MTDF2012纪实报道[J]. 汪艺.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3(01)
  • [9]机床工具行业如何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2012第25届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论坛暨2013年运营形势研讨会上的发言[J]. 郑国伟.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3(01)
  • [10]后危机时代中国机械工业进出口贸易的研究[D]. 杨青.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2003年11月进出口情况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