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中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队列中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一、出行队列中的乐舞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裕春[1](2015)在《中国古代唐朝与吐蕃音乐文化交流研究》文中认为公元8、9世纪唐朝与吐蕃进行了繁荣的音乐文化交流过程,其交流时间大致从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到吐蕃王朝灭亡,在此过程中藏汉民族音乐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文章首先从直观的文献整理,从乐器、乐舞、乐曲、音乐表演等几个方面对唐蕃时期藏汉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内容进行分析。其次,以唐蕃交流时间顺序为线索,唐蕃的和平政治事件如和亲、议和或会盟过程中进行了各种音乐文化交流过程,到中唐唐蕃间在战争、占领的政治事件中也出现的许多音乐文化交流事象。唐蕃音乐不仅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还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两种特性是藏汉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前提条件,也是相互融合的基础。从谐钦与大曲的比较发现大曲不但传入吐蕃,并对以谐钦为代表的吐蕃音乐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壁画内容的相似性而发现唐朝流行百戏传入吐蕃,吐蕃民间舞在河陇等占领地流行,汉地特色鸟乐舞表演也被传入吐蕃,吐蕃反弹三弦影响了唐朝乐器演奏方法而出现“反弹琵琶”。由于唐时以说唱方式进行宣传佛教这一特点,唐传佛教传入吐蕃的同时也间接地传播了民间说唱音乐。藏汉民族音乐的融合特征是以两民族间相互影响而进行,以敦煌为中心向周围发展,其融合顺序是从上层的积极主动到下层的广泛进行。

姚榕华[2](2012)在《《长恨歌》与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篇古体叙事诗《长恨歌》以其独特的文学审美韵致感染着世世代代的读者。事实上,《长恨歌》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文学领域,辐射到了文化的多个层面。《长恨歌》作为一个突出的文本案例,深刻地阐释了唐朝历史乃至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下半叶感伤、世俗、浪漫的文化风气,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恨歌》因其叙述历史的严谨性与涉及文化内容的广泛性,以及作为诗歌所蕴蓄的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自由的想象和隽永优美的语言,一直激发着人们的强烈的研究热情。《长恨歌》在问世之初就已经产生了“童子解吟长恨曲”的巨大社会影响,千余年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研究兴趣丝毫未减,历代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释和解读,在学术上取得了异常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长恨歌》研究的侧重点整体偏向于对其主题思想的讨论,由史学大师陈寅恪所创建并完善的现代“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对《长恨歌》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现象和内涵进行了综合的考证分析,肯定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影响甚为深远。《长恨歌》铺展了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悲剧情节,抒发了对人生和历史的痛切深邃的无限感伤,同时,《长恨歌》还通过作者委婉细腻的笔调,涵盖了唐代宫廷文化生活多个角度的大量细节情况,包括唐代的贵族女性服饰妆容、宫廷宴酺游赏、霓裳羽衣乐舞等多个方面的丰富信息,这些信息不但是反映唐代宫廷生活形态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凝结着唐代的社会面貌、文化风气及审美趣味等深层文化内涵。本文立足于前人对《长恨歌》的研究成果,从《长恨歌》的历史价值角度入手,征引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唐代考古发现的成果,对诗中有关唐代宫廷文化生活方面的描写进行综合考证分析。通过这种互证研究可以进一步还原唐代宫廷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对《长恨歌》这部现实主义史诗的写实性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进而对诗歌所映射出的唐代宫廷生活习俗及审美趣尚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发现和认同《长恨歌》的史料价值。本文从《长恨歌》中所涉及的唐代宫廷生活多个方面的大量细节当中,选取了“云鬓”、“翠翘”、“金雀”、“玉搔头”、“钿合”、“金步摇”、“花冠”、“粉黛”、“花颜”、“玉容”、“蛾眉”、“柳眉”、“仙袂”、“侍宴”、“春游”、“霓裳羽衣”等最具典型性的名目,分成了“女性发式、首饰和簪花”、“女性妆容”、“女性裙袖”、“宴饮春游”、“《霓裳羽衣》乐舞”五大类对诗歌、历史文献、考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长恨歌》中的女性发式、首饰和簪花研究《长恨歌》两次用“云鬓”形容杨贵妃的发式,“云鬓花颜金步摇”所指的“云鬓”是一种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的宽而薄的鬓发样式,又称为“蝉鬓”,见于李宪墓壁画及张萱、周昉的传世画作中的女性形象;“云鬓半偏新睡觉”之“云鬓”可能指的是一种发髻,《新唐书》、《明皇杂录》等史料记载杨贵妃好用义髻来装饰头发,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义髻实物与头戴义髻的女俑以及长安唐墓出土的壁画、石椁线刻中的侍女形象均可表明义髻在唐代的流行情况。《长恨歌》中对女性首饰的刻画尤为突出,不但列举出了唐代流行的玉簪、金钗、金步摇等首饰门类中的大部分名目,而且用“翠翘”、“玉搔头”等词强调玉簪的材质,弱化其纹饰,却用“金雀”强调金钗的纹样特点,这些描写与“玉簪重实用功能而簪首纹饰简单、金钗重装饰功能而钗首纹饰繁缛”的考古发现结果完全符合。《长恨歌》结尾所说的“钿合”指的是一种盒盖与盒底饰有同样花纹,可以分为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的、无圈足的妆盒样式,考古研究表明这种形制妆盒的流行时间下限为天宝末年,中唐不再流行,因此白居易在诗中的表述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同时也体现出其使用“追体验”的创作方法,来记述盛唐妆盒的形制。“花冠”为大团簪花的女性发饰样式,考古文物资料表明,“花冠”从中、晚唐时开始流行,但无确凿的资料证明盛唐时无花冠,故阙疑。二、《长恨歌》中的女性妆容研究《长恨歌》中对女性妆容的描写可分为四类,即粉妆类、红妆类、贴饰类、画眉类。女子化妆使用妆粉可上溯至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的化妆方式,至唐代白妆已较少流行,仅杨贵妃、虢国夫人等宫廷女性为求新异而偶然用之。红妆是唐代女性的主流妆容样式,《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面妆描写主要体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花妆”风格,与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情况相符,同时也与全诗所营造的感伤基调相协调。唐代花钿的形状主要分点形、花形、动物形三类,色彩主要分红色、翠色、金色三类,诗中出现的“落钿”意象为唐代诗人所常用。唐代女性的眉妆样式总体上是由细到阔,又由阔到细,盛唐时代的女性眉妆种类呈爆发性的多样化态势,《长恨歌》中分别用“蛾眉”和“柳眉”形容杨贵妃的眉妆,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属于“应情应景”之笔。三、《长恨歌》中的女性裙袖样式研究开元天宝时代的女性服装的袖式较为丰富,小袖样式受胡服的影响,属于“女着男装”,自居易诗云:“小头鞋履窄衣裳,……天宝末年时世妆”,可见小袖服装为盛唐社会最为流行的常服,而大袖样式则多见于盛唐命妇的礼服或宫廷舞蹈服装,又另有小袖与大袖的混合样式。《长恨歌》用“风吹仙袂飘飘举”形容杨贵妃在仙界美轮美奂的姿态,显然诗中所说的大袖的舞服并不符合杨贵妃“新睡觉”时的燕居着装常理,但是这种虚构的形象描写却属于一种“艺术的真实”,对于全诗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四、《长恨歌》中的宫廷宴饮春游研究“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体现了杨贵妃“六宫专宠”的事实,宫廷宴酣与春日游赏是开元天宝时代皇室宫廷中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根据《旧唐书》、《开元天宝遗事》、《唐音癸笺》、《唐会要》等史籍记载,盛唐时代宫廷宴醣游赏活动的大肆盛行与唐玄宗不遗余力的大力提倡大有关系。另外,经查检相关史料以及白居易的诗文可发现,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之时,对宴酶游赏等宫廷文化活动已有耳闻目睹,而且对其抱有极大的兴趣,依此证明他在《长恨歌》中所言不虚。五、《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乐舞研究《霓裳羽衣》乐舞是《长恨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亦是贯穿全诗意境与李、杨爱情故事铺陈结构的一条至关重要的线索。“霓裳羽衣”在诗中被提到过三次,分别为“缓歌慢舞凝丝竹”、“惊破霓裳羽衣曲”、“犹似霓裳羽衣舞”,这三处描写分别指代盛世风情、烽烟乍起、追怀往昔等不同诗意,对传达全诗的主题思想极为关键。《霓裳羽衣》乐舞是盛唐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乐曲风格、舞蹈姿态、舞者服饰等,无不全面而深刻地传递出雍容盛美的大唐气息。白居易无疑对《霓裳羽衣》乐舞有着特殊的精通与痴迷,他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是研究《霓裳羽衣》乐舞的最重要的古代第一手文献资料。《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意象不仅承载着帝王与妃子的“爱情悲剧之恨”,更承载着“盛世故国之恨”,同时也承载着以自居易为代表的中唐文人的“盛世情结”,为《长恨歌》全诗的点睛之笔所在。通过对《长恨歌》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与综合分析研究,使《长恨歌》中有关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的内容基本上都得到了史籍记载的支持和考古资料的证实,因此可以充分证明《长恨歌》在唐代宫廷生活方面的叙述和描写是精准而客观的,也是忠于历史真实情况的,而且在很深的程度上映射出了盛唐至中唐文化形态的重大转变。可以肯定地说,《长恨歌》是一部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性与历史的真实性共融一炉的伟大史诗作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长恨歌》中的历史文化信息的认知将更有凭恃,对《长恨歌》艺术美感的领悟将更为圆融,从而也进一步具备了真正读懂《长恨歌》的条件。

程旭[3](2012)在《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唐代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为唐代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全面丰富、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为主要基于传统文献史料而进行的唐代民族关系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为切入点来研究唐代民族关系史,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已发掘出土的唐墓壁画资料与有关唐代民族关系的史料加以整合,通过3章16节的篇幅支撑起唐墓壁画与民族关系史交叉研究的叙述框架与逻辑推理过程,建立起从唐墓壁画视角考察唐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体系,在综合图像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新社会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搭建起独特的“叙事大厦”。首先,在系统总结唐墓壁画分布、出土与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生活、建筑、艺术、民族往来以及星象等方面,对唐墓壁画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研究。其次,在系统整理唐墓壁画题材类别的基础上从胡人(使者、仪卫、贡人、胡客)、胡物(器物、动物)、胡乐胡舞、胡服胡饰、胡食胡饮、马球运动、百戏以及宗教题材与因素等方面,详细剖析唐墓壁画中各类周边民族文化因素的渊源、流徙与变异轨迹,及其对所流布地区的影响,并对其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论述。最后,在分析唐代民族关系演变背景的基础上,将唐墓壁画中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与各阶段的民族关系实践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演变脉络,唐朝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政权、族群)的非对等关系,唐代朝贡、互市等政策的特点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进一步演变的重要影响,以及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及其影响等主要问题着重加以讨论。唐墓壁画中出现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既是唐代胡风胡化兴盛的图像反映,又是唐代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再现,在唐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研究中涉及的唐文化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唐代胡风胡化的时尚以及唐代胡人墓葬与汉人墓葬的比较研究等问题涉及尚浅,有待深化。

冷焱[4](2003)在《出行队列中的乐舞艺术》文中研究表明 被世人瞩目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36年十六国时期至公元1368年元代成吉思汗时期,跨越十个世纪,开凿492座石窟,共拥有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和两千多尊塑像,堪称举世无双的宏伟艺术工程。唐代的壁画和雕塑作品,无论题材上还是数

二、出行队列中的乐舞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行队列中的乐舞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唐朝与吐蕃音乐文化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第二章 吐蕃与唐朝音乐文化交流史料
    2.1 文献中关于吐蕃与唐朝的乐器和器乐的传播发展
        2.1.1 乐器传播
        2.1.2 民族乐器交流发展
    2.2 从乐舞中显示的唐蕃融合
        2.2.1 从书籍文献中看乐舞交流
        2.2.2 从壁画看乐舞交流
    2.3 乐曲方面的融合
    2.4 音乐表演及政治交流事件中的相互音乐文化交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蕃在和亲与议和(或会盟)过程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3.1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为唐乐入蕃开启新的篇章
        3.1.1 松赞干布的兼收并蓄促成藏汉音乐文化交流
        3.1.2 功勋卓着的文成公主将汉文化和技工带往吐蕃(即,文成公主的贡献)
        3.1.3 人民大众在联姻后表现的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
    3.2 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联姻为唐蕃音乐融合提供条件
        3.2.1 客观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结果
        3.2.2 主观上音乐文化交流现象
    3.3 从大曲与谐钦的比较看藏汉音乐文化交流
        3.3.1 文成公主入藏前的谐钦与大曲
        3.3.2 吐蕃王朝后谐钦与大曲
        3.3.3 大曲传入吐蕃并影响谐钦的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蕃战争与占领地(以敦煌为例)所带来的音乐文化融合
    4.1 从壁画内容的相似性看汉藏音乐文化交流
        4.1.1 唐蕃两地壁画“鸟乐舞表演”具有相似性。
        4.1.2 唐蕃两地壁画都有藏族民间舞的描绘。
        4.1.3 敦煌壁画的反弹琵琶与藏地反弹三弦的联系
        4.1.4 从壁画内容看唐蕃两地盛行的百戏表演。
    4.2 河陇等地在吐蕃占领期音乐文化上的融合现象
        4.2.1 民间歌舞交流
        4.2.2 乐器方面的融合现象
    4.3 佛教传播过程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4.3.1 佛教传播过程中的音乐文化交流
        4.3.2 敦煌等地繁荣的宗教音乐文化交流促进藏戏的发展、繁荣
    4.4 从战事过程中所表现的音乐文化交流
        4.4.1“原产地“式唐蕃音乐文化交流
        4.4.2 唐蕃民间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蕃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前提与特征
    5.1 吐蕃时期的藏民族音乐个性
        5.1.1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5.1.2 宗教音乐是其音乐生活的主题!
        5.1.3 藏民族特色结尾“吉祥的尾声”
    5.2 唐朝时期的音乐个性
        5.2.1 以“丰满”为审美标准在音乐中的体现
        5.2.2 音乐的思维上及表演上开放、热情
        5.2.3 严格、细致的音乐特性
    5.3 唐蕃民族音乐共性
        5.3.1 对优秀音乐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兼容性、融合性
        5.3.2 对于集合歌、舞、器为一体的大型歌舞有特别的喜爱之情
        5.3.3 不同程度地将佛教伴以音乐进行宣传
    5.4 藏汉音乐的融合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古籍类
    着作类
    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致谢

(2)《长恨歌》与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 《长恨歌》研究现状
        二 陈寅恪的“诗史互证”研究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长恨歌》与唐代女性发式、首饰和簪花研究
    第一节 发式
    第二节 《长恨歌》中的首饰
        一 簪
        二 钗
        三 金步摇
        四 钿合
    第三节 《长恨歌》中的簪花
        一 唐人簪花的文献记载
        二 唐人簪花的图像史料
第二章 《长恨歌》与唐代女性妆容研究
    第一节 粉妆
    第二节 红妆
    第三节 贴饰
        一 花钿形状
        二 花钿色彩
        三 落钿
    第四节 画眉
        一 眉色
        二 眉式
第三章 《长恨歌》与女性裙袖研究
    第一节 《长恨歌》服装袖式研究
        一 小袖样式
        二 小袖与大袖混合样式
        三 大袖样式
    第二节 杨贵妃裙色考证
第四章 《长恨歌》与《霓裳羽衣》乐舞研究
    第一节 《霓裳羽衣》乐舞溯源
        一 《霓裳羽衣》
        二 《霓裳羽衣曲》
        三 《霓裳羽衣舞》
    第二节 《霓裳羽衣》乐舞的视觉形态
        一 乐队构成与乐器
        二 舞者的舞姿
        三 舞者与乐者的服饰
        四 《霓裳羽衣》乐舞的舞台
    第三节 《霓裳羽衣》乐舞在考古资料中的迹象
        一 墓葬艺术中的《霓裳羽衣》
        二 寺观壁画艺术中的《霓裳羽衣》
    第四节 “霓裳羽衣”与《长恨歌》
第五章 《长恨歌》与唐代宫廷宴饮春游研究
    第一节 六宫专宠
    第二节 宫廷宴飨酺会
    第三节 春游
第六章 《长恨歌》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
    第二节 《长恨歌》是反映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的重要史料
    第三节 《长恨歌》体现了盛唐至中唐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唐代民族关系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唐代民族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基本资料
    三、唐墓壁画的研究现状及价值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唐代周边民族活动的区域
    六、本文研究的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墓壁画概述
    第一节 出土壁画唐墓的分布及发掘概况
        一、陕西地区
        二、北方其他省份发掘的唐代壁画墓
        三、南方地区发掘的壁画墓
    第二节 唐墓壁画的题材和内容
        一、神灵世界
        二、皇家礼仪
        三、世俗生活
        四、建筑
        五、艺术
        六、民族往来
        七、星象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唐墓壁画中的周边民族文化因素
    第一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人
        一、使者
        二、仪卫
        三、贡人
        四、胡客
        五、小结
    第二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物
        一、美轮美奂的器物
        二、异域他乡的动物
    第三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乐胡舞
        一、胡乐胡舞的流行与兴盛
        二、胡乐胡舞的种类
        三、胡乐舞中的乐器
        四、小结
    第四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服胡饰
        一、唐墓壁画中人物的基本服饰
        二、胡服的兴起
        三、胡服胡饰的特点及种类
        四、胡服胡饰的消失
    第五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食胡饮
        一、唐人的饮食
        二、胡食胡饮的种类
        三、唐墓壁画中的《野宴图》
    第六节 唐墓壁画中的马球运动
        一、唐代马球运动的流行与兴盛
        二、唐墓壁画中的《马球图》
    第七节 唐墓壁画中的百戏
        一、唐代百戏的类别
        二、唐墓壁画中的《百戏图》
    第八节 唐墓壁画中的宗教题材与因素
        一、唐墓壁画中的佛教因素
        二、唐墓壁画中的其它宗教因素
第三章 唐墓壁画中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唐代民族关系的背景
    第二节 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一、唐代民族政策综述
        二、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唐墓壁画所反映的民族关系
        一、唐墓壁画与民族关系政策在时间上的阶段性特征
        二、《客使图》中的使者与民族关系
        三、《客使图》高昌使者说质疑
    第四节 唐墓壁画中的胡物与民族关系
        一、朝贡
        二、商业贸易
        三、战争
        四、礼物
    第五节 唐代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及其影响
        一、中原文化对边疆文化的吸纳
        二、唐朝文化向边疆地区的输出及其对周边民族的影响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唐墓壁画中的内侍图
    附表2:唐墓壁画中的屏风图
    附表3: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简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出行队列中的乐舞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唐朝与吐蕃音乐文化交流研究[D]. 林裕春. 西藏大学, 2015(10)
  • [2]《长恨歌》与唐代宫廷文化生活研究[D]. 姚榕华. 山东大学, 2012(05)
  • [3]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D]. 程旭. 兰州大学, 2012(09)
  • [4]出行队列中的乐舞艺术[J]. 冷焱. 舞蹈, 2003(01)

标签:;  ;  ;  ;  ;  

队列中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