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就职庆典的轶事

美国总统就职庆典的轶事

一、美国总统就职庆典轶事(论文文献综述)

李向格[1](2019)在《“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大和战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建造的巨型战舰,1941年建成服役,1945年日本战败前被美军战机击沉。战后,“大和战舰”被历史文本、文学文本以及各种艺术媒介多方讲述,在战后七十余年里,形成了关于“大和战舰”的话语系列。本论文重点考察了日本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变历程。首先还原历史叙述中的大和战舰,其次,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和战舰”话语方式,对以大和战舰为主题的跨越小说、漫画、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媒介的文本进行梳理和解读。通过细查这些貌似盘根错节的互文性文本修辞,发现其间的话语范式,分析这些话语范式对日本人的情感倾向与国民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在这一反复讲述的过程中潜藏于话语构建背后的日本人的战争历史认知。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还原作为历史事件的“大和战舰”。由“日本近代海军建设”、“大和战舰参战始末”两部分构成。该部分通过对日本近代海军史的回顾,追寻大和战舰相关的历史真相。第二章,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初现”(1945-1973)。由“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三部分构成。将小说、电影等媒介中的“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45-1973年,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话语范畴中呈现的是“大和战舰”的“本来面目”,即历史中的大和战舰。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和战舰的幸存者以及参与大和战舰的设计者对“大和战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二次构建,形成了两种表述形态:悲情英雄主义的“大和”和代表先进技术的“大和”。“大和战舰”的书写由文本走向荧幕,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大和战舰”的悲剧性结尾随着电影的热映被更多人了解的同时,荧幕上的“威武”的大和战舰也成为“国民热血沸腾的材料”。第三章,“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生”(1974-2000)。由“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三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74-2000年,划分标准是自《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出现伊始,“大和战舰”脱离现实,走向科幻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大和战舰”逐渐脱离历史文脉,或化身“宇宙战舰”遨游太空,或“穿越”历史重述战争,在早期的“大和战舰”话语基础上不断“衍生”。第一部以大和战舰为题材的小说《大和战舰的末日》历经数次改稿,但其最初版本直到1980年代初才重见于世,围绕改稿问题的争论及其历史动因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要点。第四章,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扭曲”(2001-2019)。由“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以及“‘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四个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2005年以后,划分标准是进入新世纪后多种媒介特别是博物馆媒介等的介入令“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愈发多元、表达的价值观愈发扭曲。这一时期随着报纸、期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强势介入,“大和战舰”反复被重写成小说、电影、电视、动漫、漫画和游戏,在这一“热潮”中,“大和战舰”话语衍变愈发多元与复杂。第五章,“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由“‘大和战舰’话语作为‘集体文本’”、“‘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及“‘大和战舰’的记忆功能与历史认知构建”三部分构成。将围绕“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视为“集体文本”,分析其叙事选择与叙事原则,从集体记忆的存储与重构功能出发,解读在其反复讲述中呈现的日本国民战争认知的生成与变迁。大和战舰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文化符码化后转化为潜在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创作互为影响,同时多媒介的强势介入推动了其形象的衍变。通过对“大和战舰”话语修辞衍变的解读,寻觅日本战争文学、战争记忆的历史轨迹。七十余年来在作家与读者、评论者的积极参与下,“大和战舰”物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转化,被赋予“神风大和”、“昭和时代的平家物语”、“技术大和”、“战后败北的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价值观的大和”等多元意义属性,进而成为日本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为民众“自然”接受。“记忆”立足“现在”再造“过去”,并以此为基础面向未来,“遗忘”与“回忆”均源自当今行动主体面向未来的志向,因此,“国民记忆”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治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大和战舰”内化为日本国民记忆的漫长过程,然而,潜伏于其中的帝国民族主义的无意识能量无疑是巨大和恐怖的,时常为战后扭曲的战争观念与错误的历史认知推波助澜。

孙玉芳[2](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陈若萱[3](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吴文文[4](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事访问研究 ——基于国事来访数据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事访问外交惯例在实践中趋于完善和成熟。但学界,特别是我国学界有关国事访问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事访问为研究对象,以数据分析的方法,考察中国国事访问的一般过程与特征,分析与传统国事访问的异同及产生原因,剖析中国视角下的国事访问实践特点。本文认为中国的国事访问在实践过程中呈现以下特征:在举办频率上,中国政府官方并未明文对举办频次进行限制,年均稳定在14次左右,而近十几年则达到20次左右;在持续时间上,通常为2至10天不等,平均持续5天,并逐渐缩短为4天,而大国元首来访的持续时间则在2天左右,国际会议召开期间还会出现多国同时进行国事访问的情况;在访问者身份的界定上,不同历史时期之间会出现差异,有时总理或党政领导人等均可被纳为国家元首范围内,但在20世纪90年代趋于标准化,多为一国实质或形式上的最高代表。中国的国事访问与传统西方国事访问相比较,在流程安排和礼仪选择上基本一致,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非正式落地接待,正式欢迎仪式,国宴,适当的公众露面(记者招待会、公众演讲、国会演讲、开幕式出席等),参观拜访,答谢与送别。这是由于两者历史起源不同,中国沿用该外交惯例较晚,因而在形式上基本借鉴传统惯例;两者均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国事访问来往;国家元首在国家制度中的角色差异使两者呈现出不同特征,中国的国事访问在元首身份的转换过程中频次大幅度上升,并趋于完善和成熟。

何志伟[5](2018)在《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校友资源之于大学发展十分重要,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更加重要。本文研究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发生,为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适性,选取中外顶尖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案例。本研究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选题介绍,对选题的有关问题给予了说明,如研究的背景、思路、内容和方法等。第二部分为选题的理论探讨。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组织属性决定了大学发展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撑,校友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及其资源的多样性成为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第三部分讨论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间的关系。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培养卓杰人才与创新知识的学术组织,其校友资源相较一般高校具有优质性。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校友资源的构件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素息息相关;校友资源的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水平密切相关;培育优质校友资源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路径。第四部分从影响要素及影响机制两个方面讨论校友资源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影响,主要包括智力、财富和文化贡献。智力贡献包括作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来源和学校改革发展的高级智囊以及影响学校治理的第三方力量;财富贡献包括充盈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进而吸引优秀师生,提升教师水平及生源质量;文化贡献包括卓杰校友对于学校声誉的扩大和在校生的榜样激励。第五部分为国内外研究案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共同体”思维来实现校友资源对其发展的支持。清华大学通过重视校友,培养校友的清华情结来实现校友的感恩反哺,支持和促进母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第六部分为研究启示。校友资源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有校友智力支持方能满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高水平人才资源需求,有校友捐赠支持方能补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物质资源高消耗,有校友文化支持方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一流文化品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注意使用校友资源时存在的校友资源认识错位、关注失衡和缺乏有效使用的问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通过提升校友归属感、培育构建校友一母校共同体、重视校友研究和创新校友工作来重视发展校友资源。

王丹丹[6](2018)在《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是台湾文学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它的发展历程时盛时衰、时显时隐,曲折坎坷却不绝如缕。它的作家队伍整齐庞大,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性别的作家都积极投身于现代主义的书写之中。它的作品技艺精湛,小说文本所展示出来的繁复技巧、审美原则、语言锤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阐释意义,产生许多经典之作。它的影响广泛深远,既带来了台湾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变革,又遭遇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争议和评价。本文就聚焦这一纷繁复杂的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叙事景观,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地剖析论述。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六章)、结语三大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发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探讨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背景。现代主义美学在台湾的传播有其复杂的历史源流。本章从台湾具体时空背景和作家主体精神出发,探究台湾现代主义发生的多重历史因素,诠释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在地化的生成品质。第二章梳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流变。勾勒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所历经的发展图式。在现代主义嬗变的脉络梳理中窥见不同世代、不同群族或同一作家前后关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承嬗离合。第三章解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主体精神。台湾知识分子孤绝、脆弱与边缘性的精神处境深刻地体现在小说的创作肌理之中。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是浓重的荒原气息,跋涉在荒野之中的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这些孤立于世的生命个体在上下求索中体味着孤寂的滋味,寻找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现代主义作家们呈现出孤独的生命精神形态,抒发着悲情的生命情感话语。第四章阐述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存在书写意蕴。结合历史语境与文本解读,从个体、原乡两个层面切入,细致挖掘蕴含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之中的作家们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精神原乡的终极追寻与关怀。第五章分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和形式持有着高度的自觉和敏感。本章深入探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对语言文字与艺术形式的转化与建构。透过作家个性化的文体追求感受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境遇和对于个体存在的反思。第六章归纳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意义。在宏观视域下对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价值做出评释。在艺术情思表现上,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树立了新的美学范式、深化了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哲理思考。在文学传播影响上,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台湾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华丽篇章,而且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整体建构中的重要一支。并且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之风促进并推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成就了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书写。结语总结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在地化风貌以及对未尽研究的展望。

张光润[7](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叶介甫[8](2017)在《展军威 扬国威——人民军队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诞生始末》文中研究指明外交无小事,礼仪需先行。为适应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组建了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几十年来出色完成外交迎宾任务的同时,尽显我东方大国精神风范,为祖国赢得荣誉。本文详细披露了这三支特殊的部队从当初因陋就简组建到成熟规范的成长历程,以及部队官兵"场上精彩一分钟,场下艰辛十年功"的种种秘闻轶事。

马纹悦[9](2017)在《《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第一本综合类期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杂志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独立的品牌特色,即以文化性、新闻性、知识性着长。同时,杂志的成长培养了稳定的受众群体,他们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并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中产阶级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视野开阔,长期关注时代发展和国际风云。根据以上,笔者认为,多年来《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国际世界的专业平台,所以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和潜力。本文将对《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杂志所涉及的国际新闻报道内容进行抽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国际新闻报道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三联生活周刊》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发展对策。首先,文章从三个阶段梳理了《三联》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顺序,《三联》国际新闻报道是继承前身《生活》周刊的国际新闻报道理念,当时由邹韬奋担任杂志主编,专门开设了“海外栏目”。1995年《三联》正式创刊到2004年,正值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力阶段,这个时期周刊的国际新闻报道已经具备成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专业人员,所以,创下了杂志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最骄傲的成绩。第三阶段为2005年至今,2005年杂志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三联》国际新闻报道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所在。其次,作者抽样选取了 2005年到2016年48期的调查样本,分别从栏目设置、内容分类、选题等角度对《三联》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另外,笔者也利用文本分析法对这一时期的《三联》国际新闻报道特点做了研究,主要包括:把握舆论导向,内容丰富创新;视野开阔、挖掘背景、突出评论则体现了报道方式的专业化;新闻标题的制作精益求精,语言风格审慎凝练,结构特点灵活多变;高配置的新闻图片增强了国际新闻的感染力。最后,通过以上具体的量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笔者得出《三联》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还存在不足,例如部分重大国际新闻的缺失、选题类型过于偏向“文化性”、独家新闻竞争力也不胜从前。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也提出了改进的策略:放眼全球,着手局部做好独家新闻;调整议程设置,平衡国际新闻报道比例;培养高水平记者,重视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

朱安远[10](2015)在《有关“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中的一些史实澄清》文中研究指明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泰斗级物理学大师)、思想家、哲学家、和平主义者与人道主义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和集大成者,继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主要因光电效应定律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生追求自由与和平。冯八飞博士在大型文学刊物《当代》上连续发表戏说爱因斯坦生平事迹和贡献的"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寓科学性、趣闻性、知识性和史料性于一体,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值得一读。笔者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点就上述系列文章中所存在的一些史实错漏做出澄清,辨析时力求严密而精准。

二、美国总统就职庆典轶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总统就职庆典轶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大和战舰”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二)“大和战舰”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四)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历史真相的“大和战舰”
    第一节 日本近代海军建设
        一、从闭关锁国到“黑船事件”
        二、近代海军的创建
        三、对外扩张
    第二节 大和战舰参战始末
        一、“大舰巨炮主义”与“舰队决战思想”的确立
        二、大和战舰的设计与建造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二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叙述范式之“初现”(1945-1973)
    第一节 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悲情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二、“技术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第二节 “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
        二、作为“技术立国之基础”的大和赞美论
        三、“海军史观”之抬头
        四、大荧幕中的非主角的“大和战舰”
    第三节 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自发特攻”的“大和战舰”
        二、“大和战舰”科幻物语之初作
        三、儿童世界中“战记读物”热潮的批判与退潮
    小结
第三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衍生”(1974-2000)
    第一节 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电视媒介中的“大和战舰”
        二、“技术大和”话语之强化
        三、“正义大和”形象之构建
        四、“悲剧大和”之重现与质疑
        五、重回战争电影主角
    第二节 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回归战场重新“开战”的“大和战舰”
        二、穿越未来时空的“超级战舰大和”
    第三节 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
        一、文稿结尾部分之还原
        二、江藤淳之“批判”
        三、加藤典洋之“辩白”
    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扭曲”(2001-2019)
    第一节 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
        一、博物馆成立始末
        二、博物馆展品所构建的历史记忆
        三、炫耀与受难并存的话语态度
    第二节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重构历史记忆
        一、以“记忆传承”为目的的情节设置
        二、被构建的片面的“受害者”记忆
        三、“为守护而战”的战争逻辑传承
    第三节 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在“日常”与“战争”之间
        一、战争中的日常
        二、日常中的战争
        三、通过日常描写表现战争的可能性
    第四节 “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
        一、“重新起航”的“宇宙大和战舰号”
        二、假想战记中反复“战斗”的“大和战舰”
        三、拟人化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五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第一节 作为“集体文本”的“大和战舰”话语
        一、何谓“集体文本”
        二、大和战舰言说何以成为日本的“集体文本”
    第二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
        一、“大和战舰”话语的文化原型
        二、“大和”的科幻化言说——全球化语境下的宇宙“卫士”
        三、“大和”的技术化言说——日本人之“魂”的象征
    第三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历史构建功能
        一、集体记忆的存储与建构
        二、“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事访问研究 ——基于国事来访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及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创新与不足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章 传统国事访问的外交惯例
    第一节 传统国事访问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传统国事访问的一般流程
    第三节 传统国事访问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事来访的数据分析
    第一节 国事来访数据的历史维度分析
    第二节 国事来访数据的地理维度分析
    第三节 国事来访数据的国家元首维度分析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事来访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一: 大国元首的“匆匆”来访
    第二节 案例二: 国际会议期间的“扎堆”来访
第四章 基于来访数据分析的中国国事访问
    第一节 中国国事访问的一般流程
    第二节 中国国事访问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与传统国事访问的异同及产生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陈述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校友资源与大学发展之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大学组织的属性
        一、高层次人才培养
        二、知识创新
    第二节 大学的资源依赖与资源选择
        一、大学发展需要资源
        二、资源竞争与大学发展
        三、大学的资源选择
    第三节 校友资源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校友是大学的重要组成
        二、校友资源的特殊性与多样性
        三、校友资源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系
    第一节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
        一、卓杰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
        二、生源、师资的激烈竞争
        三、物质资源的高消耗
    第二节 世界一流大学校友资源的优质性
        一、高水平的人才库
        二、实力雄厚的校友捐赠
        三、卓越的校友文化
    第三节 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关系的讨论
        一、校友资源的构件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素息息相关
        二、校友资源的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水平密切相关
        三、培育优质校友资源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路径
第三章 校友资源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影响
    第一节 校友资源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智力贡献
        一、优秀教师的重要来源
        二、学校改革发展的高级智囊
        三、影响学校治理的第三方力量
    第二节 校友资源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财富贡献
        一、充盈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二、吸引优秀师生,提升教师水平及生源质量
    第三节 校友资源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贡献
        一、卓杰校友具有扩大学校声誉的作用
        二、卓杰校友是在校生的精神楷模
第四章 校友资源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卓杰校友资源
        二、“共同体”思维:校友资源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三、案例小结
    第二节 案例:清华大学
        一、THAA的完善
        二、感恩反哺:校友的清华情结
        三、案例小结
第五章 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校友资源之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
        一、有校友智力支持方能满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高水平人才资源需求
        二、有校友捐赠支持方能补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物质资源高消耗
        三、有校友文化支持方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一流文化品牌
    第二节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用校友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校友资源的认识错位
        二、校友资源的关注失衡
        三、校友资源缺乏有效使用
    第三节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重视发展校友资源
        一、提升校友归属感
        二、培育构建校友—母校共同体
        三、重视校友研究,创新校友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文化危机中的现代主义价值选择
        1.威权时空下的西方文化思潮影响
        2.现代主义与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遇合
    第二节 东方语境中的现代主义在地化生成
        1.五四精神的薪火相传
        2.中华文化的浅吟低唱
第二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流变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崛起
        1.夏氏兄弟对台湾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开启
        2.《自由中国》、《笔汇》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推动
        3.《现代文学》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引领
        4.新批评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助推
        5.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和繁荣
    第二节 七、八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与深化
        1.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经典的确立
        2.现代技法与乡土现实的结合
        3.现代主义性别议题的爆发
        4.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汇
    第三节 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美学坚守与多元发展
        1.语言形式的艺术突破
        2.文本主题的多重面向
        3.女性话语的历史叙述
        4.语体风格的多元繁复
        5.文化杂糅下“中文的纯化”
        6.文学新世代的现代主义精神承续
第三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主体精神
    第一节 孤独的生命映像
        1.无所依凭的虚无
        2.辗转漂泊的零丁
        3.身份迷失的孤愤
        4.与世疏离的孤寂
        5.西化之下的空虚
    第二节 悲情的生命话语
        1.叹时序变迁无常
        2.哀人生偃蹇困顿
        3.苦羁旅相思离愁
        4.伤生死离别痛楚
        5.悲人之异化空乏
第四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存在书写
    第一节 个体生存困境的言说
        1.力比多的困扰
        2.存在的迷惘
        3.死亡叙写
    第二节 原乡的失落与守望
        1.外省作家的血脉寻根
        2.本省作家的乡土之恋
        3.在台马华作家的原乡再造
第五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重表现的叙事技巧
        1.内视阈的叙事视角
        2.时空重组的蒙太奇手法
    第二节 多维度的叙事结构
        1.错时的叙事排列
        2.非线性叙事构架
    第三节 缤纷多彩的叙事话语
        1.博雅丰赡的温婉之美
        2.另类奇崛的惊艳之美
第六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意义
    第一节 艺术情思的深度开掘
        1.反叛与创新:标新立异的美学实践
        2.追寻与反思:生存意义的哲理思考
    第二节 文学格局的空间拓展
        1.引领与传承:台湾文学史中的华丽篇章
        2.互补与共融: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建构
        3.辐射与传播: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展军威 扬国威——人民军队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诞生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支仪仗队、仪仗营的诞生
第一支军乐团的诞生
第一支礼炮队的诞生

(9)《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西方学者的国际新闻研究
        2. 国际新闻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3. 《三联生活周刊》的研究现状和今后研究空间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三联生活周刊》介绍
        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界定
    1.1 国际新闻
    1.2 国际新闻的分类
    1.3 国际新闻报道策划
    1.4 议程设置理论
第二章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
    2.1 历史起源,前身《生活》周刊中的国际新闻报道
    2.2 成长发展阶段,国际新闻报道拓宽新时期(1995-2004年)
    2.3 2005年《三联生活周刊》改版后至今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量化分析
    3.1 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的选题内容分类
        3.1.1 样本采集
        3.1.2 类目构建
    3.2 样本数据分析
        3.2.1 《三联生活周刊》报道国际新闻的栏目分析
    3.3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3.3.1 国际时政新闻
        3.3.2 国际社会新闻
        3.3.3 国际文化新闻报道
        3.3.4 国际经济新闻
第四章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特点
    4.1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新闻内容丰富创新
    4.2 报道方式的专业化
        4.2.1 视野开阔,多角度寻找事件核心信源
        4.2.2 挖掘背景,实现重大新闻的深度报道
        4.2.3 突出评论,增强国际新闻的可读性
    4.3 标题制作精益求精
        4.3.1 审慎凝练的标题语言风格
        4.3.2 灵活多变的标题结构特点
    4.4 高配的新闻图片,增强国际新闻感染力
        4.4.1 照片的审美性
        4.4.2 照片的思想性
        4.4.3 照片的纪实性
第五章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5.1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5.1.1 部分重大国际新闻缺失
        5.1.2 选题类型有失偏颇
        5.1.3 独家新闻竞争力日渐衰弱
    5.2 《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的改进策略
        5.2.1 放眼全球,着手局部做好独家新闻
        5.2.2 调整议程设置,平衡国际新闻报道比例
        5.2.3 培养高水平国际记者,重视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有关“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中的一些史实澄清(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有关“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章中中的的一一些些史史实实澄澄清清
3结束语

四、美国总统就职庆典轶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D]. 李向格.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事访问研究 ——基于国事来访数据的分析[D]. 吴文文. 厦门大学, 2018(07)
  • [5]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关系研究[D]. 何志伟.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1)
  • [6]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王丹丹.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1)
  • [7]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8]展军威 扬国威——人民军队仪仗队、军乐团和礼炮队诞生始末[J]. 叶介甫. 文史春秋, 2017(10)
  • [9]《三联生活周刊》国际新闻报道研究[D]. 马纹悦.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10]有关“八飞说老爱”系列文章中的一些史实澄清[J]. 朱安远. 中国市场, 2015(44)

标签:;  ;  ;  ;  ;  

美国总统就职庆典的轶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