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

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

一、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段丽云,连凤梅[1](2021)在《地榆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地榆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汤剂剂量范围为:2.9~74 g,临床常用剂量9~30 g;丸、散剂常用剂量范围为:3~30 g;外用常用剂量范围为:3~60 g。结合疾病、证型及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如凉血止血、化瘀解毒治疗崩漏、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时,常用10~30 g;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治疗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时,常用3~30 g,丸、散剂常用3~20 g;清热解毒、敛疮治疗银屑病、带状疱疹、烧烫伤等皮肤病时,常用10~30 g,外用常用10~60 g;凉血止血治疗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血等泌尿系统疾病时,可用12~60 g;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疗肺结核、哮喘咳血、咯血等呼吸系统疾病时,常用9~30 g。根据所治疗疾病的不同,地榆有不同的配伍药物,如清热凉血止血时常配伍槐角、槐花、黄芩、白茅根、白及等;凉血解毒、利尿通淋时常配伍生槐角、白花蛇舌草等;化瘀止血时常配伍三七、蒲黄等;收敛止血时常配伍黄芪、党参、升麻等。

刘淑珍[2](2019)在《地银方冷敷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地银方治疗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旨在为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玫瑰痤疮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门诊确诊的玫瑰痤疮患者78例,分成A、B、C三组,每组26例。A组:地银方冷敷+甲硝唑凝胶外涂;B组:地银方冷敷;C组:甲硝唑凝胶外涂,三组均予基础方:银花汤加减方,日一剂,早晚分服,三组患者均治疗7天,在治疗第3、5、7天记录主观指标、客观指标的治疗前后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三组研究对象在民族,性别,职业,年龄,病程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三组临床疗效:A组治愈3例占比3.85%,显效21例,占比26.92%,B组治愈0例占比0.00%,显效15例,占比19.23%,C组治愈1例占比1.28%,显效7例,占比8.97%,A组治愈和显效人数明显多于B组和C组,临床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三组间治疗前总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总评分和总疗效指数比较:对于三组的治疗后总评分和总疗效率比较,发现治疗后总评分和总疗效指数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总评分和总疗效指数:A组优于B、C两组;(4)观察指标比较情况:干燥评分:治疗后7天的干燥评分,三组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组和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灼热评分:治疗后7天的灼热评分,三组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组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组和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瘙痒、刺痛、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治疗后7天的瘙痒、刺痛、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各组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评分都呈现下降趋势。三组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良反应比较:C组有2例出现皮疹加重及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结论:(1)A组对主观指标(干燥,灼热)的改善优于B、C组,即联合用药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用药。(2)A、B、C三组主观指标(瘙痒、刺痛)、客观指标(红斑、丘疹脓疱和毛细血管扩张)在治疗第3天、5天、7天均有改善,但三组间在治疗第3天、5天、7天的改善差异不大。总之地银方在治疗玫瑰痤疮中对主观指标(干燥、灼热)的改善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可靠。

陈红宇,沈洪[3](2017)在《地榆活性成分及抗炎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有关地榆的研究文献,综述了地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证明地榆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等药理作用,也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焦莹[4](2017)在《三妙散外用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三妙散外用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治疗后肛周局部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评估对比,证实使用三妙散外用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湿热型)的效果,为进一步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择2015年06月-2016年06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亚急性肛周湿疹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三妙散组)35例,对照组(蛇黄膏组)34例。对纳入标准的69例患者进行姓名、年龄、性别的记录,临床资料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记录,进行肛周湿疹、肛门指检、肛门镜检等专科检查,进行中医辨证、证型分析,并对治疗前患者瘙痒自觉症状及局部体征进行积分评价。治疗上两组均予以温水清洗肛门,局部清洁干燥后,试验组采用三妙散制成的软膏外涂肛周,纱布包扎固定;对照组予以蛇黄膏外涂肛周,纱布包扎固定。两组患者均以7天为一个疗程,每日用药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的局部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记录评分,同时注意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对痊愈患者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本研究外用三妙散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湿热型),与外用蛇黄膏形成对照,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有33例患者完成试验,总有效率达90.9%,对照组有31例患者完成试验,总有效率达87.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妙散与蛇黄膏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湿热型)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体征及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妙散与蛇黄膏均可明显改善其症状及体征。两组治疗后各症状及体征进行比较,得出在改善瘙痒、皮疹形态、缩小皮疹面积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3.两组在改善渗液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证明三妙散在改善肛周渗液方面疗效优于蛇黄膏外用。4.经统计学分析,治疗1个疗程及治疗2个疗程后,在各症状、体征及各症状总积分方面,两组组间比较,P均大于0.05,无明显差异。两组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表明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疗效越显着。5.两组中痊愈的患者3个月随访结果:试验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16.7%;对照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25.0%;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3个月的复发率相当。结论:1.三妙散与蛇黄膏均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型亚急性肛周湿疹,二者疗效相当;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疗效越显着。2.在改善肛周湿疹瘙痒情况及皮疹形态、缩小皮疹范围方面,三妙散与蛇黄膏疗效相当;3.在改善肛周湿疹渗液方面,三妙散疗效优于蛇黄膏,临床值得推广。4.三妙散与蛇黄膏治疗后3个月随访,两组复发率相当。

代良敏,熊永爱,范奎,林影影,杨明[5](2016)在《地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地榆为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地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地榆含有鞣质、皂苷类及黄酮类与甾体类等化学成分,在止血、抗肿瘤、抗过敏、抗炎消肿、改变血液系统及广泛的抗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榆的化学成分研究较深入,近年来地榆作为一类新型的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药物引起较大的关注,现代研究发现,地榆还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炎、抗菌等作用,对肿瘤有抑制作用。虽然目前地榆的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研究深入,但地榆具有的物质基础与其药理活性的发挥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深入的发掘。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有关地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文献,综述地榆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结果显示地榆具有止血、抗炎、抗肿瘤、改变血液成分等多种药理作用,提示具有开发价值,也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王旭鹏,党维霞,赵德华[6](2015)在《宁夏六盘山栽培地榆质量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宁夏六盘山栽培地榆进行质量考察。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地榆项下的检测项目检测。结果被检测10批地榆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灰分均符合药典规定,浸出物平均含量30.6%、鞣质平均含量18.0%,没食子酸平均含量2.4%。结论宁夏栽培地榆浸出物、鞣质、没食子酸的含量明显高于《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规定,六盘山栽培地榆外形好,产量大,质量佳,可进行推广和规范化种植。

孟丽萍[7](2013)在《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古今药方纵横,梳理、分析古今医家运用有毒中药山豆根的理论与经验,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查询检索系统”和“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探讨山豆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既能控制山豆根的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进行合理配伍,提供文献支持和临床用药参考。方法:文献学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中医文献学的方法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对山豆根的记载,构建“山豆根方药数据库统计分析系统”平台,利用频数描述和多元分析方法,总结分析山豆根方的基本用药特点,包括方源、给药途径(内服与局部用药)、剂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挖掘山豆根不同主治病证常见药物组合,探究其配伍规律。结果:通过频数分析,得到了与山豆根配伍药物的频数分布特征,以功效归类,提炼、总结出常与其配伍的高频药物与相应的主治病证范围;通过多元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山豆根处方中对其功用、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搭配,为分析山豆根减毒增效配伍组合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论:山豆根在方剂中的减毒增效配伍方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研究运用频数和多因素分析,初步总结出山豆根减毒增效的配伍规律:配伍甘草,是解山豆根之毒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合麦冬、生地、白芍等,可防苦燥伤阴之偏。与桔梗、甘草合用,是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的有效组合;治疗心肺之火上攻之咽喉肿痛,与射干、板蓝根、玄参等为伍,也颇为常用;治痘毒咽痛,则与升麻、紫草、葛根等相配;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咳喘,多与半夏、细辛、陈皮、麻黄配伍;治肺热阴虚之咳喘,每与麦冬、生地、白芍、知母、丹皮搭配;治痈疮肿毒,常与连翘、银花、重楼、板蓝根合用;治急性肝炎,多与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配伍;治慢性肝炎,每配伍连翘、白花蛇舌草清除余毒,合以丹参、丹皮、枳壳等调畅气血;配以黄芪、白术、当归等扶助正气;银屑病,常与连翘、土茯苓、板蓝根、赤芍、丹皮等配伍。若与大黄、神曲为伍,可能使毒性增强。本课题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编号:2009CB522800)的资助。

邱玉梅[8](2012)在《裴氏黄白散治疗易瑞沙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裴氏黄白散外敷治疗易瑞沙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口服易瑞沙治疗后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非小细胞肺癌Ⅳ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裴氏黄白散外敷,对照组采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皮炎平)涂擦,观察2组皮肤反应在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第7天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78.1%,较对照组略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第14天和第28天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对照组第14天和第28天总有效率分别为81.3%、84.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裴氏黄白散外敷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所致皮肤不良反应,具有很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

夏红旻,孙立立,孙敬勇,仲英[9](2009)在《地榆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地榆为中医临床常用止血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文对地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地榆提供参考。

董晓利[10](2001)在《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文中认为

二、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榆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1 朱良春
    2.2 夏桂成
    2.3 李振华
    2.4 丁泽民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白及
    4.2 配伍槐花
    4.3 配伍大黄
5 总结与分析

(2)地银方冷敷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试验方法
        3.1 试验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不良反应观察
    4.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6.疗效评价
    7.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3)地榆活性成分及抗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活性成分
    1.1 鞣质类化合物
    1.2 三萜皂苷类
    1.3 黄酮及其他类
2 与抗炎相关的药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2.2 免疫调节作用
    2.3 抗氧化作用
    2.4 抑制炎症介质的作用
3 临床应用
4 前景展望

(4)三妙散外用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2.1 诊断依据
        2.2.2.2 证候分类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药物来源
        3.2.1 试验组
        3.2.2 对照组
    3.3 治疗方法及疗程
4 注意事项
5 应急处理
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6.1 观察内容及指标
        6.1.1 瘙痒积分
        6.1.2 皮疹面积积分
        6.1.3 皮疹形态积分
        6.1.4 肛周渗液积分
    6.2 疗效判定标准
        6.2.1 观察判定方法
        6.2.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6.3 安全性评价
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入组人群分析
    8.2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8.2.1 性别比较
        8.2.2 年龄比较
        8.2.3 瘙痒积分比较
        8.2.4 皮疹面积积分比较
        8.2.5 皮疹形态积分比较
        8.2.6 渗液积分比较
        8.2.7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
    8.3 治疗结果分析
        8.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积分比较
        8.3.1.1 试验组治疗前后瘙痒积分比较
        8.3.1.2 对照组治疗前后瘙痒积分比较
        8.3.1.3 两组治疗后瘙痒积分比较
        8.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疹面积积分比较
        8.3.2.1 试验组治疗前后皮疹面积积分比较
        8.3.2.2 对照组治疗前后皮疹面积积分比较
        8.3.2.3 两组治疗后皮疹面积积分比较
        8.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疹形态积分比较
        8.3.3.1 试验组治疗前后皮疹形态积分比较
        8.3.3.2 对照组治疗前后皮疹形态积分比较
        8.3.3.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疹形态积分比较
        8.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渗液积分比较
        8.3.4.1 试验组治疗前后渗液积分比较
        8.3.4.2 对照组治疗前后渗液积分比较
        8.3.4.3 两组治疗后渗液积分比较
        8.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8.3.5.1 试验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8.3.5.2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8.3.5.3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8.3.6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8.3.6.1 试验组治疗1个疗程与2个疗程疗效比较
        8.3.6.2 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与2个疗程疗效比较
        8.3.6.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8.4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对比
    8.5 安全性评估
    8.6 结果分析
9 讨论
    9.1 中医学对肛周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9.2 西医学对肛周湿疹的病因、病理的认识
        9.2.1 病因
        9.2.1.1 内因
        9.2.1.2 外因
        9.2.1.3 诱发因素
        9.2.2 病理
    9.3 肛周湿疹的临床表现
        9.3.1 症状
        9.3.2 体征
    9.4 分类
        9.4.1 按病情分类
        9.4.2 按皮损特点分类
    9.5 肛周湿疹的治疗
        9.5.1 中医治疗
        9.5.1.1 中药内服
        9.5.1.2 中药熏洗治疗
        9.5.1.3 中药及中成药外用
        9.5.1.4 穴位埋线疗法
        9.5.1.5 针刺
        9.5.1.6 小针刀
        9.5.2 西医治疗
        9.5.2.1 口服抗组胺类药物
        9.5.2.2 口服甘草酸类药物
        9.5.2.3 非特异性抗敏药物的应用
        9.5.2.4 免疫调节剂
        9.5.2.5 糖皮质激素、抗菌素外用
        9.5.3 物理治疗
        9.5.4 肛周封闭治疗
        9.5.5 手术治疗
    9.6 预防与调护
    9.7 中药外用治疗的机理及优点
        9.7.1 中药外用的机理
        9.7.2 中药外用的优点
    9.8 蛇黄膏作用机理探讨
        9.8.1 蛇黄膏的来源及药物组成
        9.8.2 蛇黄膏方解
        9.8.3 蛇黄膏现代药理学研究
    9.9 三妙散作用机理探讨
        9.9.1 三妙散的来源及药物组成
        9.9.2 三妙散方解
        9.9.3 三妙散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5)地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鞣质等酚酸性化合物
    1.2 皂苷及其苷元
    1.3 黄酮及其苷类
    1.4 甾体及其苷类
    1.5 多糖类
    1.6 其他
2 药理作用
    2.1 止血作用
    2.2 抗肿瘤作用
    2.3 免疫调节作用
    2.4 抗氧化作用
    2.5 抗过敏作用
    2.6 抗炎消肿作用
    2.7 对血液系统影响
    2.8 对皮肤的影响
    2.9 抗菌作用
    2.1 0 对α-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2.1 1 止泻和抗溃疡作用
    2.1 2 其他作用
3 结语与展望

(6)宁夏六盘山栽培地榆质量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试药与仪器:地榆对照药材、没食子酸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 批号为1 2 1 2 8 6-200402、110831-200803;含量使用甲醇均为色谱纯, 水为超纯水,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仪器:Canon 60D照相机, OLYMPUS-SZX10显微镜, KQ3200超声波清洗机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 Agilengt 1 260高效液相色谱, CAMAG-TLCSCAN-NER4薄层扫描仪, Agilent自动进样器, AgilentV WD检测器, Kromasil C18 (4.6 mm×250 mm, 5μm) 色谱柱。
    1.2 性状鉴别:
2 结果
    2.1 性状:地榆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 稍弯凸, 长5~25 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 粗糙, 有纵纹, 质硬, 断面较平坦, 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 气微、味微苦涩。
    2.2 显微鉴别:
    2.3 薄层鉴别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2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取地榆对照药材1 g, 同供试品溶液方法制备成对照药材溶液。
        2.3.3 展开:
        2.3.4 结果:供试品与对照药材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4 其它:
    2.5 含量测定
        2.5.1 鞣质: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 (附录ⅩB) 每份样品平行测定3次, 结果见表1。
        2.5.2 没食子酸
        2.5.2.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照品3.75 mg、5 mL量瓶中, 用水溶解并定容至刻度, 精密量取1 mL置25 m的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即得。
        2.5.2. 3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实验:
        2.5.2. 4 结果:
3 讨论

(7)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山豆根药性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一、 性味归经
        1.性味
        2.归经
    二、 毒性
        1.毒性认知演变
        2.毒性反应
    三、 功效主治
    四、 用量用法
    五、 影响山豆根毒效相关因素研究
        1.炮制
        2.用量
        3.煎法
        4.服法
        5.病证
        6.配伍
        7.品种
        8.个体差异
第二部分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1.山豆根药名规范
        2.山豆根方选择标准
        3.药物数据规范
        4.病证数据规范
        (二) 研究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各历史时期山豆根方配伍用药与主治病证分布
        1.山豆根内服方
        2.局部用药方
        (二) 古今山豆根方主治病证与配伍用药总体分析
        1.频数分布
        2.因子分析
    三、 讨论
        (一) 减毒配伍
        (二) 增效配伍
第三部分 山豆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一、 材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文献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 分析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资料分布
        (二) 临床应用
        1.适应症
        2.临床疗效
        3.不良反应
        (三) 剂量
        (四) 用法
        1.剂型
        2.给药方法
        (五) 配伍
    三、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8)裴氏黄白散治疗易瑞沙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毒性分级标准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4.2 观察组
    1.5 疗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第7天时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第14天时临床疗效比较
    2.3 治疗第28天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9)地榆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三萜及其皂苷类
    1.2 鞣质类化合物
    1.3 黄酮及其它类
2 药理作用研究
    2.1 止血作用
    2.2 抗氧化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抗菌作用
    2.5 抗炎消肿作用
    2.6 其他作用
3 临床应用
    3.1 止血
    3.2 治疗烧烫伤
    3.3 抗炎
4 结语

(10)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四、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榆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段丽云,连凤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2]地银方冷敷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淑珍.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3]地榆活性成分及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 陈红宇,沈洪. 中医药导报, 2017(17)
  • [4]三妙散外用治疗亚急性肛周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焦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5]地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代良敏,熊永爱,范奎,林影影,杨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20)
  • [6]宁夏六盘山栽培地榆质量考察[J]. 王旭鹏,党维霞,赵德华. 宁夏医学杂志, 2015(01)
  • [7]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D]. 孟丽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3)
  • [8]裴氏黄白散治疗易瑞沙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J]. 邱玉梅. 西部中医药, 2012(11)
  • [9]地榆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夏红旻,孙立立,孙敬勇,仲英. 食品与药品, 2009(07)
  • [10]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J]. 董晓利.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1(06)

标签:;  ;  ;  ;  ;  

地榆大黄寒冰散治疗带状疱疹1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