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恐慌调查

转基因食品恐慌调查

一、转基因食品恐慌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21)在《民俗学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谣言研究》文中指出

张思璇[2](2020)在《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议下的受众心理及其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安全一直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受众围绕这一话题的观点表达也常常呈现出非理性化的特点。文章从传播心理角度归纳为风险规避心理、刻板印象、未知恐惧心理及从众心理四种受众心理类型。从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议入手,从媒体报道方式和中国传统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当下科普报道现状,最后有针对地提出科普报道的改进策略,以期对今后科普报道带来启示。

李敏[3](2020)在《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基因技术是通过人工提取出生物体的优良基因片段,并人工合成到指定生物体使基因表达并稳定遗传。转基因技术作为各国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之一,早已成功应用于农作物的性状优化领域。转基因技术能够优化农作物的抗虫性、抗盐碱性、存储周期、营养结构等性状。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究转基因技术,不断推进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进程。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缺口一直存在。同时,我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民主的国家,民意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在我国一直饱受争议。本文着眼于负面情感倾向的网络数据,对以网民为代表的中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从博弈视角寻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管理策略,以期为转基因食品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到以往研究多忽略网络数据和数据的情感倾向,而风险感知通常作为一个负面词语可能主要体现于带有负面情感色彩的数据中,因此本文借助LSTM情感分类模型提取出负面情感倾向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微博评论作为研究数据。通过对负面微博评论中消费者热议的有关转基因食品风险的话题进行整理,结合数据对应的情感判定值分析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消费者对知情权保障、管理层和专业人士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利益是否是转基因食品的驱动力以及转基因食品对食用者后代的安全威胁的揣测和怀疑显着影响我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总结信息和权利的保障对消费者的风险感知具有重要影响。(2)基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整体风险感知主要来源于信息可靠性低和相关权力的行使得不到保障。与政府权威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相比,普通消费者能够获得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较少且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较低。转基因食品问题已经造成消费者对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信任度降低等问题。转基因食品产品所示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的有效保障能有效提高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知,进而达到管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目的。政府和企业是转基因食品产品信息的重要责任主体,转基因食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以豆油为例,从博弈视角探讨了豆油生产企业和政府在实施转基因食品信息监管的决策演化过程中如何通过保障转基因食品信息的质量管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以及消费者反馈机制对豆油生产企业和政府博弈过程中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凭靠政府的监管难以规范转基因生产企业,需要借助消费者的监督反馈实现转基因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政府提高对披露真实信息的生产企业的补贴和奖励以及加大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有助于规范企业行为;政府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罚款分摊监管成本和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降低监管成本。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立法、规范企业行为和加强消费者参与三个角度提出了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的对策建议::一是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建立相关部门问责机制;二是加强科普力度,提高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正确认知;三是加强市场上转基因食品的标签管理,杜绝企业投机行为;四是奖励与惩罚并重,促进转基因食品市场健康发展;五是加强民众参与,保障民众权益。

高向辉[4](2020)在《转基因网络舆情分析及治理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自出现以来便面临这样一种情形:一方面被各国视为科技制高点和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点,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又伴随不断争议,长期保持较高的舆论热度。由转基因的安全性出发,引发了一系列激烈争论,话题涉及经济、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加之一系列负面事件的产生,严重影响到公众对转基因的看法与认知。舆论中充斥着大量非理性言论,影响着转基因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转基因战略、政策等的制定和实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打破了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吸引了大量用户,成为新兴舆论阵地。舆情借助网络呈几何倍数增加,影响更大,网络舆情已成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中转基因舆情热度更高,参与主体和话题更广,每当出现新的相关信息,各平台会产生大量激烈言论,一旦得不到及时引导,会导致负面情绪扩散,严重时甚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对转基因这一公众敏感度高、情感性强的舆情进行探究,了解其在网络中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对优化我国转基因舆情环境,促进转基因安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转基因网络舆情展开研究。首先,对本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其次,对研究涉及的转基因、网络舆情、情感倾向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使研究内容更加明确;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释,以公共治理、议程设置等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然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转基因网络舆情进行探究。一方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参与主体和舆情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从情感角度进行实证分析。通过Python爬虫程序采集大数据,运用分词与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及情感分析等技术对进行文本处理,之后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全面了解微博中舆情情感、信息传播和用户特征等情况。进一步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舆情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微博主题类型、传播效应特征、正文信息特征和评论特征中各变量对舆情情感影响各异。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政府行为和网络新媒体特征两方面思路出发,提出引导、治理转基因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改善转基因舆情环境需要政府、各类媒体、意见领袖等多主体共同努力。此外,还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白如金[5](2020)在《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的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敌意媒体效应指观点对立的双方都主观认为客观、均衡的新闻报道偏袒对方,而于己不利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质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偏见。该理论自1985年问世以来,经过35年发展、完善,目前已是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近年来国内学界也开始关注,但多为引进介绍性质,缺乏量化实证研究。因此,在中国大陆开展敌意媒体效应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敌意媒体效应为出发点,结合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以转基因食品议题为例,通过对全国6省(直辖市)6所高校843名高校学生关于转基因食品信息认知的实证研究,以及对55位采访对象的两次深度访谈,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社会参与、媒介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发现:1.敌意媒体效应是一种中等偏强的传播效果。2.总体来看,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社会参与、媒介素养是影响受众敌意媒体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阐明三者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本研究借鉴火箭运行原理,形成敌意媒体效应的运行机制——火箭模型。模型认为,受众对媒介信息倾向性的感知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火箭模型启动机制;受众的社会参与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火箭模型的外部反馈机制;受众的媒介素养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火箭模型的内部调整机制。三者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具体表现为:3.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1)从媒介形态角度看,不同媒介形态下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感知存在显着差异。大众传播形态与人际传播形态存在显着差异、与混合传播形态的差异性不显着;人际传播形态与其他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媒介形态下信息倾向性感知均能正向预测敌意媒体效应。从影响力大小上看依次为混合传播媒介形态、人际传播媒介形态、大众传播媒介形态。媒介公信力在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存在中介关系。(2)从传播渠道角度看,主流媒介和非主流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均能显着预测敌意媒体效应,但两者在影响方向上存在差异。非主流媒介的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呈显着正相关,而主流媒介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呈显着负相关。媒介公信力在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社会信任感、社会公正感能通过媒介公信力调节信息倾向性感知与敌意媒体之间的关系。4.提高社会参与能显着降低敌意媒体效应。从社会参与类型上看,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不仅存在大小差异,在影响方向上也存在不同。具体来说,奉献型社会参与、倾向型社会参与能负向影响敌意媒体效应,但活跃型社会参与正向影响敌意媒体效应。卷入在社会参与和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价值相关卷入、结果相关卷入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的不存在显着相关。印象相关卷入与敌意媒体效应存在显着相关关系。5.提升媒介素养能显着降低敌意媒体效应。人际沟通误解感知在媒介素养与敌意媒体效应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媒介依赖和群体压力能够通过人际沟通误解感知调节媒介素养与敌意媒体效应的关系。本研究对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报道组织与生产、受众舆论引导及政府社会治理等也有一定实践意义。

侯倩颖[6](2020)在《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港荣蒸蛋糕丙二醇超标”事件为例》文中指出食品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而食品风险的存在往往让公众陷入恐慌。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获取食品风险信息分享情绪、态度、意见的重要空间。而作为开放表达意见的微博平台依托自身优越的功能,成为社会舆情的集散地。微博平台虽然是网络构造的虚拟空间,但公众的“发声”表达的常为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利益的现实社会问题。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的出现,也正是公众对食品安全重视的体现,对自身生命健康保障的主观诉求。本文以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为研究对象,结合2019年典型食品风险事件——“港荣蒸蛋糕丙二醇超标”事件作为案例,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整合传播学、食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及公共治理理论等学科理论,从传播影响因素、传播路径、传播动力三方面对微博食品风险舆情的传播机制进行探究,同时明确由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本体、传播载体及传播渠道构成的食品风险舆情传播要素。在研究中,通过知微事见、铀媒、微热点等舆情可视化分析平台,对食品风险舆情数据进行分析,绘制舆情传播路径图。最后,针对微博食品风险舆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食品企业、新闻媒体、政府、微博平台和食品专家角度提出合理化的舆情引导策略。研究发现,食品风险信息来源、食品风险信息首发用户的传播能力、食品风险信息呈现形式、微博热搜、公众食品风险认知等因素影响着微博食品风险舆情的传播,其中微博热搜的影响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传播动力分为来自新闻媒体、意见领袖和微博平台功能机制的外在动力和食品风险事件的内在动力两大方面。内在动力中,食品风险事件的利益相关属性、话题属性、接近属性、风险属性成为舆情传播的关键推动因素。

任梓溪[7](2020)在《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文中认为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转基因食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不断增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也成为公众们关注的焦点。而新闻媒体既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公众参与交流的平台。因此,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在一定的新闻框架中也会呈现出多种报道形态。本文选取《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就转基因食品相关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媒体对转基因食品议题的不同报道模式。笔者选自2014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框架分析,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抽取样本共443个。并借鉴运用臧国仁框架分析的办法,从高、中、低三个结构层次对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将报道立场视角、议题内容以及文本呈现形态三个类目建构表分别放入高、中、低三个层次结构中去,运用内容分析的办法,对其做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等,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再次的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报道仍然存在视角固化、主题单一的问题,且就文本形态而言,多数报道以消息为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科普率较低等。因此,优化转基因食品报道不可或缺,本文提出平衡报道、增加科学性的深度报道以及提升编辑团队新闻专业和素养的对策用以全面提升报道品质,增加报道可读性。

魏泽[8](2020)在《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转基因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内在动力,但科技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科学家迄今仍无法完全掌握与预知其风险。而由于科技进步引发的讨论也不能由科学家独立完成,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争议性科技议题在主流媒体上是如何呈现的,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研究主要探讨中日两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新闻报道所表现出的,不同媒体之间的新闻基本资料,新闻框架以及科学研究资讯元素之间的差异,从议题注意周期角度,全面分析转基因技术在中日两国的报道特点。研究共收集《人民日报》从1988年至2018年转基因技术相关报道1001条,有效样本398条,《朝日新闻》从1984年至2018年转基因技术相关报道4038条,有效样本2555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报道量,议题注意周期,报道题材,信源,转基因技术议题类型,报道倾向性,新闻框架以及科学研究资讯元素的进行分析,比较中日两国媒体间报道的异同。研究发现两国对于转基因技术议题都符合议题注意周期模型。报道题材方面,《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均以新闻和专题报道为主,《朝日新闻》的报道题材较为多元。信源方面,《人民日报》以政府机构和媒体作为信源的新闻报道居多,《朝日新闻》以政府、基因科学领域科研专家和NGO组织/人士为主。议题类型方面,《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均侧重于对转基因农作物和转基因食品产业运用为主,此外《人民日报》关于转基因动物的报道也较多,《朝日新闻》议题类型比较丰富,且关于转基因技术医学运用方面报道较多。《人民日报》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报道以正向的报道立场为主,《朝日新闻》则以中立报道为主。新闻框架方面,《人民日报》多采用进步框架,在报道中较多提及收益,《朝日新闻》则多采用关切框架,在报道中多提及风险。关于科学研究资讯元素考量上《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在研究可信度,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描述和脉络因素上都比较完整,而在对研究的评价因素上均提及较少,《人民日报》在转基因技术议题上,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新闻报道比《朝日新闻》占比较高。研究在对两国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新闻报道框架比较之余,也着重考量了两国新闻报道框架的优势和不足。从两国政策,文化背景,办报理念的差异上分析两国新闻报道特点的异同及原因,以期为我国在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韩梅[9](2020)在《对“微信辟谣助手”中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文中认为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密集化、高速度和全覆盖的传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关系到大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谣言以更加迅猛、直接的方式出现在人们身边。具有“强关系”属性的微信,更是成为食品安全谣言的“重灾区”。泛滥于微信之中的食品安全类谣言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传播环境,也给微信用户群体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慌和焦虑,严重干预了人们的现实行为,甚至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亦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建立关于识别、揭示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解释框架,并追溯这些谣言持续不断泛滥于微信中的深层次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微信辟谣小程序“微信辟谣助手”中50则已证伪的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50例典型谣言样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和解读,同时辅以深度访谈法,探析诱发、滋生和传播此类谣言的原因。笔者首先梳理了食品安全微信谣言的具体类型、传播模式以及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从分布因素和文本特征方面对50则谣言样本的文本内容展开讨论,发现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造谣者深谙大众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的“软肋”,且善于利用和制造焦虑情绪,促使这些极具模糊性和迷惑性的谣言能够吸引众多微信用户相继阅读、转发。最后,笔者超越谣言文本,通过对15名经常在微信中主动或被动接收、转发食品安全谣言的微信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总结出了导致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屡禁不止、泛滥成灾的原因:一是有着封闭性、强关系性以及隐匿性的微信平台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二是理性不足却感性有余的微信用户易被煽动,成为谣言扩散的“帮凶”;三是专业素养缺失、伦理失范的自媒体公众号是造谣、传谣的“推手”;四是民生信息不公开、法律缺位等导致大众的“社会不稳定感”是导致谣言爆发的“导火索”。

李征[10](2020)在《不确定性科学新闻视角的转基因报道研究 ——以新世纪上海四份主流报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关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争议呈二元对立态势,传者和受者、传者和传者、受者和受者之间纷争不断。媒体该如何报道这种不确定性科学新闻(新兴和争议性科学新闻)?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为主,选取了上海四份主流报纸——严肃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大众报纸《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从中抽样595篇相关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传统媒体的传播框架有不同之处,严肃报纸更加重视科技成果,大众报纸更重视食品安全等民生话题;转基因新闻出现最频繁的版面为软文、广告版,篇数要超过具体新闻版,在软文、广告版中,转基因食品的形象100%均为负面;面对转基因题材,传统媒体中多数新闻报道采取了中性态度,其次持以负面态度,少数持正面态度;严肃报纸和大众报纸相当部分报道呈现中性倾向,大众报纸相当部分报道则呈现了负面倾向;科学记者相比非科学记者对于转基因的态度总体趋于中性;相比严肃报纸,大众报纸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价值判断稍显混乱……这些情况均影响了相关争议的延续。基于这一现实,本研究对相关转基因技术话题文章和版面的框架进行梳理分析,希望能为媒体设置议题、政府进行决策提供有效路径。

二、转基因食品恐慌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食品恐慌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议下的受众心理及其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观点表达的非理性化:求和求简式心理
    1.1 风险规避心理:判断后的趋利避害
    1.2 刻板印象:片面了解后强调反对或支持
    1.3 未知恐惧心理:制造联想式恐慌感
    1.4 从众心理:不做判断的简单决定
2 直接原因:结论式的新闻报道方式
    2.1 报道政府决策
    2.2 引述专家意见
3 深层原因:缺乏实证思维的文化传统
4 结语

(3)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现状
        1.2.2 消费者观点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博弈论在风险感知管理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介绍
    2.1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
        2.1.1 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
        2.1.2 循环神经网络
        2.1.3 长短记忆模型
    2.2 演化博弈相关理论
        2.2.1 经典博弈理论到演化博弈理论
        2.2.2 演化稳定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
        3.1.1 风险感知概念界定
        3.1.2 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3.2 数据准备
        3.2.1 数据获取与清洗
        3.2.2 数据向量化
    3.3 数据情感分类
        3.3.1 LSTM模型
        3.3.2 模型训练
        3.3.3 情感分类结果
    3.4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
        3.4.1 负面微博评论中消费者的风险感知表现
        3.4.2 以网民为代表的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挖掘
    3.5 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管理机制研究
    4.1 无消费者反馈机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
        4.1.1 模型参数假设
        4.1.2 模型的支付矩阵
        4.1.3 演化博弈的均衡点
        4.1.4 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4.2 消费者反馈机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
        4.2.1 消费者反馈机制下的模型支付矩阵
        4.2.2 消费者反馈机制下的演化博弈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4.3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管理策略
    5.1 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建立相关部门问责机制
    5.2 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力度,提高消费者认知
    5.3 加强转基因食品的标签管理,减少企业投机行为
    5.4 奖励与惩罚并重,促进转基因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5.5 加强民众参与,保障民众权益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附录B:原始数据

(4)转基因网络舆情分析及治理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1.1.2 围绕转基因的舆论争议
        1.1.3 互联网推动下的舆情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转基因舆情研究现状
        1.3.2 网络舆情及治理研究现状
        1.3.3 情感分析研究现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转基因
        2.1.2 网络舆情及舆情治理
        2.1.3 情感与情感分析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议程设置理论
        2.2.3 沉默螺旋与群体极化理论
        2.2.4 情绪认知理论
3 转基因网络舆情的表现与特点
    3.1 转基因网络舆情的表现
        3.1.1 转基因网络舆情产生的需求动机
        3.1.2 转基因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
        3.1.3 转基因网络舆情中的主体
    3.2 转基因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3.2.1 舆情持续性强、热度高
        3.2.2 舆情参与主体广泛,阵营划分明显
        3.2.3 舆情涉及话题广,安全性争议强
4 转基因网络舆情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1.1 研究假设
        4.1.2 模型构建
    4.2 数据采集与文本处理
        4.2.1 数据采集
        4.2.2 文本主题分析
        4.2.3 情感分析
    4.3 变量与模型信息
        4.3.1 研究变量与编码
        4.3.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模型选择与检验
    4.4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4.4.1 模型回归结果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5 主要结论
5 转基因网络舆情治理
    5.1 转基因网络舆情治理的思路
    5.2 转基因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5.2.1 政府行为角度
        5.2.2 网络新媒体特征角度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Python爬虫程序关键代码
附录 B 文本分析关键代码
附录 C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的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文献发表时间
        2.1.2 文献被引频次
        2.1.3 文献学科背景
        2.1.4 文献来源
        2.1.5 文献关键词分析
        2.1.6 文献研究主题分析
    2.2 国外研究述评
        2.2.1 两个阶段
        2.2.2 四个特征
        2.2.3 敌意媒体效应量的商榷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台湾学界研究状况
        2.3.2 港澳学界研究状况
        2.3.3 大陆学界研究状况
    2.4 国内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模型探究
    3.1 访谈对象
    3.2 资料分析与编码
    3.3 访谈内容分析
        3.3.1 信息倾向性感知的相关因素
        3.3.2 社会参与的相关因素
        3.3.3 媒介素养的相关因素
    3.4 访谈结论
    3.5 研究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数据采集与变量设置与测量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对象选择
        4.1.2 研究议题选择
        4.1.3 研究实验设计
    4.2 数据采集
        4.2.1 数据收集
        4.2.2 数据筛选
        4.2.3 数据录入
    4.3 变量设置与测量
        4.3.1 敌意媒体效应
        4.3.2 信息倾向性感知
        4.3.3 社会参与
        4.3.4 媒介素养
        4.3.5 卷入
        4.3.6 媒介公信力
        4.3.7 社会信任感
        4.3.8 社会公正感
        4.3.9 沟通误解感
        4.3.10 媒介依赖
        4.3.11 群体压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
    5.1 媒介形态视域下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
        5.1.1 研究问题与假设
        5.1.2 理论依据
        5.1.3 研究模型
        5.1.4 数据分析
    5.2 传播渠道视域下的信息倾向性感知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
        5.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5.2.2 理论依据
        5.2.3 研究模型
        5.2.4 数据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参与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6.3 理论依据
        6.3.1 社会参与理论
        6.3.2 卷入理论
    6.4 研究模型
    6.5 数据分析
        6.5.1 描述性分析
        6.5.2 验证性分析
    6.6 结论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介素养对敌意媒体效应的影响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7.3 理论依据
        7.3.1 媒介素养理论
        7.3.2 认知失调理论
    7.4 研究模型
    7.5 数据分析
        7.5.1 描述性分析
        7.5.2 验证性分析
    7.6 结论与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敌意媒体效应影响机制分析
    8.1 引言
    8.2 研究假设和概念模型
        8.2.1 研究理论
        8.2.2 研究假设
        8.2.3 研究模型
    8.3 数据分析
        8.3.1 描述性分析
        8.3.2 验证性分析
    8.4 访谈分析
    8.5 结论与讨论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9.1.1 关于敌意媒体效应量的商榷:敌意媒体效应是中等偏强的传播效果
        9.1.2 媒介信息的倾向性感知是敌意媒体效应火箭模型启动机制
        9.1.3 社会参与是敌意媒体效应火箭模型的外部反馈机制
        9.1.4 媒介素养是敌意媒体效应火箭模型的内部调整机制
    9.2 研究意义、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意义
        9.2.2 研究局限
        9.2.3 研究展望
        9.2.4 应对措施
附录
    1 访谈提纲
        1.1 开放式访谈提纲
        1.2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2 调研问卷
    3 实验流程手册
        3.1 第一组实验流程
        3.2 第二组实验流程
        3.3 第三组实验流程
    4 实验材料
        4.1 文字材料
        4.2 视频材料(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或在投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6)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港荣蒸蛋糕丙二醇超标”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食品风险
        1.2.2 食品舆情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理论支撑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与传播要素
    2.1 食品风险舆情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食品风险
        2.1.2 食品风险舆情
    2.2 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传播要素
        2.2.1 食品风险舆情传播主体
        2.2.2 食品风险舆情传播客体
        2.2.3 食品风险舆情传播本体
        2.2.4 食品风险舆情传播载体
        2.2.5 食品风险舆情传播渠道
    2.3 研究设计
        2.3.1 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
        2.3.2 调查问卷设计
第三章 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传播影响因素
    3.1 食品风险信息来源影响公众传播决策
    3.2 食品风险信息首发用户的传播能力影响舆情传播范围
    3.3 食品风险信息呈现形式影响公众传播行为
    3.4 食品风险议题登上热搜榜影响公众风险感知
    3.5 食品风险认知影响公众传播意愿
第四章 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的传播路径
    4.1 基于网络拓扑的“用户—用户”路径
        4.1.1 第一传播层级为食品风险舆情传播核心架构
        4.1.2 强影响力传播节点带动食品风险舆情扩散
    4.2 基于功能介质的“用户—微博热搜—用户”路径
第五章 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传播动力
    5.1 食品风险舆情传播的外在动力
        5.1.1 新闻媒体主动设置食品风险议程推动舆情传播
        5.1.2 意见领袖选择性参与助推食品风险舆情传播
        5.1.3 微博平台功能机制推动食品风险舆情传播
    5.2 食品风险舆情传播的内在动力
        5.2.1 食品风险事件利益相关属性驱动
        5.2.2 食品风险事件话题属性驱动
        5.2.3 食品风险事件接近属性驱动
        5.2.4 食品风险事件风险属性驱动
第六章 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引导策略
    6.1 食品企业合理利用微博平台第一时间承担责任
    6.2 新闻媒体科学及时报道食品风险信息
    6.3 政府加强食品风险沟通与食品风险知识普及
    6.4 微博平台依法整治虚假食品风险数据传播
    6.5 食品专家提升微博话语权减轻公众食品风险疑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框架理论下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框架理论
        2.1.1 框架理论概述
        2.1.2 框架概念的界定
        2.1.3 框架理论的应用
    2.2 研究设计与信度检验
        2.2.1 研究框架与假设
        2.2.2 研究样本选择
        2.2.3 类目建构
        2.2.4 信度检验
3 《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3.1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3.1.1 高层次报道立场视角清晰
        3.1.2 中层次议题内容明确
        3.1.3 低层次文体形态呈现单一
    3.2 澎湃新闻网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3.2.1 高层次报道立场视角多元
        3.2.2 中层次议题内容复杂
        3.2.3 低层次文本形态呈现较丰富
    3.3 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框架的对比分析
        3.3.1 《科技日报》与澎湃新闻网的相同点
        3.3.2 《科技日报》与澎湃新闻网的不同点
4 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4.1 高层次框架报道立场刻板
        4.1.1 信息来源分布不均,视角固化
        4.1.2 信息来源中缺少普通百姓的声音
    4.2 中层次框架议题全面但不平衡
        4.2.1 报道主题分布不均,角度单一
        4.2.2 转基因食品科普率仍然较低
    4.3 低层次框架文本形态专业性不足
        4.3.1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其他体裁占比很低
        4.3.2 报道文本形式单调,报道效果局限
5 优化转基因食品报道的对策建议
    5.1 践行平衡报道,全面提升报道品质
        5.1.1 平衡报道主题
        5.1.2 平衡消息来源
        5.1.3 平衡报道视角
    5.2 适当增加科学性的深度报道,增加报道可读性
        5.2.1 加强与科学界的互动,提高科普率
        5.2.2 完整报道,增加深度报道比重
        5.2.3 丰富报道文本形式
    5.3 提升编辑团队新闻专业主义和整体素养
        5.3.1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5.3.2 不断提高媒体记者素养
        5.3.3 积极回应公众的质疑和误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转基因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争议性科技
        (二)转基因技术
        (三)主流媒体
    二、理论框架
        (一)框架理论
        (二)议题注意周期
    三、主流媒体的转基因报道框架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媒体的选择
    二、样本时间段选择
    三、样本采集
    四、类目建构与编码表设计说明
    五、前测信度检验与资料分析方式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中日主流媒体的转基因报道总体状况对比分析
        (一)转基因技术报道的总量分析
        (二)转基因技术报道的议题注意周期历时性分析
        (三)转基因技术报道的题材分析
        (四)转基因技术报道的议题类型分析
        (五)转基因报道的信息来源分析
        (六)转基因报道的倾向分析
        (七)转基因报道的框架分析
        (八)转基因报道的科学研究资讯元素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两国主流媒体转基因技术报道比较结论
        (一)两国主流媒体的转基因技术报道相同点
        (二)两国主流媒体的转基因技术报道不同点
    二、日本主流媒体的转基因报道框架
        (一)优势
        (二)不足
    三、中国主流媒体的转基因报道框架
        (一)优势
        (二)不足
    四、中日主流媒体的转基因报道异同的原因
        (一)两国对转基因技术所采取的政策不同
        (二)两国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三)两国主流媒体的办报理念不同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对“微信辟谣助手”中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上位概念:谣言、网络谣言和微信谣言
        (二)下位概念: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
    五 现有文献梳理
        (一)有关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
        (二)有关微信谣言的研究
        (三)有关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
        (四)有关微信谣言产生和传播原因的研究
    六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七 理论支撑
        (一)谣言公式
        (二)回声室效应
        (三)集体记忆
        (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第一章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类型梳理、传播模式和典型案例
    第一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类型梳理
        一 编造事实类
        二 伪科学类
        三 相生相克类
        四 改头换面类
        五 夸大事实类
        六 偷换概念类
    第二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
        一 点对点聊天和朋友圈中的人际传播
        二 微信群中的群体传播
        三 微信公众号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典型案例
        一 “旧谣新传”
        二 食品“污名化”
        三 夸大食品功效
        四 “伪科普”
        五 抹黑食品企业
        六 捏造食品安全“事故”
第二章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分布要素与文本特征
    第一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分布要素
        一 地理区域分布
        二 发布时间分布
        三 食品种类分布
        四 文本形式分布
    第二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文本特征
        一 标题形式
        二 叙事主体
        三 叙事结构
        四 叙事主题
第三章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陷阱识别及成因研判
    第一节 传播渠道:微信平台是谣言温床
        一 “回声室”中的封闭式传播
        二 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会化平台
        三 隐匿的传播坏境
    第二节 微信用户:理性不足感性有余
        一 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二 不够单纯的利他主义
        三 既有立场引起偏颇吸收
    第三节 微信公众号:素养缺失伦理失范
        一 商业利益映射下的恶意营销
        二 注意力经济驱动下的“焦虑贩卖”
        三 专业素养缺失下的把关缺位
    第四节 社会环境:信息不畅法律缺位
        一 民生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二 群体记忆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酵
        三 法制不严监管缺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不确定性科学新闻视角的转基因报道研究 ——以新世纪上海四份主流报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转基因技术及上海媒体的报道
        1.1.2 不确定性科学新闻
        1.1.3 上海四份主流报纸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科学传播的研究概况
    2.2 关于不确定性科学新闻的研究概况
    2.3 关于转基因议题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框架理论
    3.2 科学传播及转基因食品报道的框架理论
第四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
        4.1.1 具体问题
        4.1.2 结果假设
        4.1.3 现实意义
    4.2 研究方法
        4.2.1 具体方法
        4.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3 类目建构
    4.3 交互信度
第五章 数据分析
    5.1 总体情况统计分析
    5.2 样本详解
        5.2.1 转基因新闻内容表现形式的特征
        5.2.2 转基因热点新闻报道举例分析
        5.2.3 转基因新闻呈现的作者特征
第六章 研究发现和总结分析
    6.1 主流报纸不确定性科学新闻的框架分析
        6.1.1 四份报纸转基因议题传播框架不同之处
        6.1.3 传统媒体中不确定性科学新闻议题传播框架的特点
    6.2 转基因新闻呈现的文本特征
        6.2.1 转基因新闻词频分析
    6.3 传统媒体中不确定性科学新闻的特点
    6.4 对传统媒体进行不确定性科学新闻报道的建议
    6.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转基因食品恐慌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民俗学视野下的转基因食品谣言研究[D]. 王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议下的受众心理及其原因分析[J]. 张思璇. 科技传播, 2020(19)
  • [3]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感知研究[D]. 李敏. 江南大学, 2020(01)
  • [4]转基因网络舆情分析及治理研究 ——以新浪微博为例[D]. 高向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的敌意媒体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D]. 白如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微博中食品风险舆情的传播机制研究 ——以“港荣蒸蛋糕丙二醇超标”事件为例[D]. 侯倩颖. 河北大学, 2020(08)
  • [7]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D]. 任梓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8]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报道框架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转基因报道为例[D]. 魏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对“微信辟谣助手”中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D]. 韩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不确定性科学新闻视角的转基因报道研究 ——以新世纪上海四份主流报纸为例[D]. 李征. 上海交通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转基因食品恐慌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