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蒙古林业苗木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浅谈内蒙古林业苗木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一、浅议内蒙古林业种苗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岩[1](2017)在《优化科技档案管理 助推高校科技创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校科研创新的深入开展,做好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日益重要。新形势下,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强化职责,全面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更好发挥科技档案对高校科研创新的服务作用,对发挥科技档案自身价值,促进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柯[2](2013)在《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基层林业站是在乡镇设立的具有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论文从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改革与建设模式、建设目标与内容、建设途径和办法、保障体系与政策建议等方面对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对林业站发展各阶段及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林业站建设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具有很大影响,建设中的行政命令手段起很大作用;在建设中往往强调硬件建设而职能建设滞后,注重投资建设而疏于内涵提升;由于诸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林业站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低下;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不足是基层林业站建设亟待破解的两大难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既有管理体系不顺、组织系统欠完善、硬件设施落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低效工资待遇、机构不稳定等内在原因,也有乡村社会环境恶化等外在原因。对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的选择既符合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乡村林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在确立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模式基础上,从综合目标体系和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两个层面,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设定基层林业站改革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内容主要有组织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要对目前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和林业站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职能完备、运行有效的林业站组织体系。要注重各项制度的有机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发挥作用。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要注重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系统相互作用,将行为制度化,采用有效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基层林业站有效发挥职能。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途径、建设方法、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强化各级政府与林业行政部门职能,改革现行资金投入渠道与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采用分区域分类型分步骤建设、监督检查和投资制约、优化乡村社会环境等办法,实施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通过净化执法环境、加强执法、优化政策环境为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提供政策法律保障,通过指导管理、控制监督、技术支撑为其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进行资金补助和奖励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提升人员素质、调整人才配置结构为其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办公条件改善为其提供硬件设施保障;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社会意识保障;实施有偿服务和补贴奖励政策,推动基层林业站职能有效发挥。

黄景艳[3](2012)在《试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科学性》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历史的慨念。自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人类社会就进入了不同时代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运用,现代化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也是在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形式下展开的。

郭丽洁[4](2010)在《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陕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入手,探讨了森林病虫的发生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关系,通过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再结合近几年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得出结论: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造成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经常发生的病虫种类的面积一直持续偏高,突发性病虫接连发生成灾,危险性病虫仍有蔓延传播的可能且机率大。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贸易往来增多,森林病虫害对陕西林业的危害正在不断加剧,已经成为威胁陕西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由生物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制约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已严重威胁到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生态环境恶化不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作者综述了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其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和影响,根据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出了对我省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对策,一是要加强森防检疫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是要加大森防工作的宣传力度。三是要抓好监测预警,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四是要严把检疫关做好引进苗木、种子的调运检疫工作。五是要实施工程治理,提高防治成效。六是要树立健康森林的理念,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治理。七是要明确目标责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八是要广泛筹集资金,保证防治需要。九是要建立应对林业灾害快速反应机制。十是提倡推广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次数,保护天敌和生态环境。

王洪荣[5](2010)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文中提出本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调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情况,研究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管理部门在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县级林业管理部门的需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基于GIS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本研究设计了系统的所有功能结构、基础数据库,并开发实现了综合分析与评价模块。研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严格按照工程实施的业务流程对工程涉及的数据进行管理,具有工程辅助规划设计、工程动态管理、辅助检查验收、工程监测、工程效益评价、统计报表、系统维护等功能;系统结合景观格局、沙化土地监测与预测方法,设计并实现了综合分析模块;结合工程实施综合质量的指标,设计并实现了工程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模块;结合社会经济效益指标,设计并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模块。系统基于GIS,具有高效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维护能力、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空间分析功能,能为工程管理及时获取信息和决策分析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化平台,该系统的建立对及时准确的掌握工程建设的进展和质量、工程区沙化土地的现状、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沙治沙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沙化土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沈雄勇[6](2009)在《福州市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树名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它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园林和人文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城市景观。随着福州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古树名木及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古树名木需要进行保护与恢复。近年来,福州市关于古树名木的树体和生境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古树名木的景观及其保护与恢复工作重视不够,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上仍存在问题,迫切需要针对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设计及实践应用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体系为具体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以福州城市背景下的古树名木的景观作为保护与恢复设计的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总结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福州市的古树名木资源,古树名木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古树名木主要有景观结构和功能的退化问题;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具有技术保障不足、技术实施有难度、工作开展有瓶颈以及景观营造不受重视等方面问题。其次,从植物本身的生长状态、与生长相关的生态环境、古树名木的园林景观及人文景观等方面入手结合实例和图片,对古树名木的景观进行了细分,其中运用盆景学对桩景类盆景的研究将古树名木的植物景观划分为体态、枝梢、色彩和整体四类;古树名木的园林景观按园林要素具体分为与山石、水体、建筑小品、道路的组合景观;从植物文化、诗词文化、传说与典故、宗教文化以及古树“崇拜”五个方面对古树名木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具体介绍;生态景观主要分为天然景观、农田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景观四大类。整个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设计以古树树体、生境生态和古树景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保护、改良、恢复、创造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进行具体的阐释。此外,从后备资源、全局景系、生态技术应用和文脉的延续和再生四个方面就提出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本文的保护与恢复设计理论,分别以同寿路古樟树和古树公园古树群作为古树单体和古树群落的典型案例,运用理论研究进行了景观的保护与恢复设计。

冯律君[7](2007)在《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咸宁市地处湘鄂赣三省交会要地,是湖北省的南大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光热资源充足,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且危害比较严重。全市林业有害生物100余种,常见的有5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造成经济损失与危及生态安全的有三大类(松树类害虫、杨树类害虫、竹类害虫)10余种;并存在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威胁。因此建立覆盖全市的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深入调查研究了咸宁市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林业有害生物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系统科学、信息学、生态学、林学等理论为指导,运用3S及其集成技术初步建立了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收集了研究区有关林业有害生物的历史档案资料、积累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材料,同时将3S技术与地面调查结合起来,建立了林业有害生物疫情动态监测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2)分析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动态监测理论和技术基础,阐明了动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论述了建立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的可行性,构建了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的框架。(3)依据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的设计思想、设计步骤、设计内容及其实施方案。(4)详细设计了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和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并实现了有害生物远程移动监控和监测数据实时获取等基本功能。后续研究工作包括:(1)政府、专家参与并指导体系建设;(2)建立长效、规范的指标和标准体系。

朱庆华[8](2006)在《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服务创新》文中提出

郭起荣[9](2006)在《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遗传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基础资源之一。本报告是在科技部中央级别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森林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编目”(项目编号:2001DEA10002、2002DEA10009)的资助下,试图对世界,特别是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做一个总体性整理和某些横断。大致分为世界篇、理论与技术篇、实践篇和创新利用篇。 在纵览全球、区域、国际组织和技术先进国家植物种质资源保育的策略、方法与技术,国家计划及优先策略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历程和保育现状。 立足项目,开展了林木种质资源保育技术规程研制,以此为据,承前启后,开展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准的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实践工作;制定了种质编目规范和数据标准,开展了种质编目实践,下一步拟开展全国性国家层面上林木种质资源编目工作。 构建了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信息表达系统FGR.CN(Forest Germplasm Resources,CHINA),首次实现了我国林木种质信息的网络实时查询,进行了3次版本更新,目前是3.9版。FGR.CN种质资源信息网络(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Accession)系统主要由6个数据库:种质份表(GRINAccession)、种质专家(GRINExpert)、种质项目(GRINProject) 、种苗标本

朱志正[10](2006)在《基于GIS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以泰格林纸集团纸浆林信息系统研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综述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基础上,运用森林测计学、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林业系统工程、森林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提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营模式的思想:即根据国家对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多种效益和社会功能的要求,运用数字工程的思想,按照特定的经营目标、技术格局和经营措施而设计的一种经营技术体系。该理论以现代林业科学技术为依托,体现了森林经营系统性、可操作性和规范化的特点。 在系统经营思想指导下,本文构建了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并以泰格林纸集团纸浆林信息系统研建为实例,利用Access建立属性数据库,运用Delphi和MapObjects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建立了林业企业纸浆林一体化经营管理的平台,探索了基层林业单位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为数字林业建设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浅议内蒙古林业种苗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内蒙古林业种苗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优化科技档案管理 助推高校科技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对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
    1.1 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
    1.2 科技档案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具有激励作用
    1.3 科技档案对高校科技创新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2.1 科技档案管理存在滞后性特别是科技查新工作管理不规范
    2.2 科技档案管理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没有做到完全对接
    2.3 现有的高校科技档案资料核心内容较为缺乏
    2.4 高校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有待破题
3 优化科技档案管理助推高校科技创新的策略
    3.1 不断提高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
    3.2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综合素质能力高的科技档案管理队伍
    3.3 创新和完善现代高校科技档案管理模式
    3.4 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查新管理制度,提高查新人员的专业素质

(2)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概述
    2.1 林业站基本概念
        2.1.1 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1.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关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3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2.4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基层林业站建设与发展历程
    3.1 基层林业站建立和缓慢发展期
        3.1.1 基层林业站建立初期
        3.1.2 基层林业站的缓慢发展
    3.2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时期
        3.2.1 国家提出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战略
        3.2.2 林业部加快林业站建设的措施
        3.2.3 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支持
        3.2.4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情况
    3.3 基层林业站建设的巩固提高时期
        3.3.1 基础设施建设
        3.3.2 人员稳定与素质提升
        3.3.3 制度建设与职能发挥
        3.3.4 创办经济实体
    3.4 基层林业站重点建设时期
        3.4.1 投资建设资金大幅增加
        3.4.2 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4.3 稳定机构与从业人员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
        4.1.1 全国林业站管理体系现状
        4.1.2 全国乡镇林业站数量 设置形式及管理体制
        4.1.3 全国乡镇林业站从业人员总体状况
        4.1.4 全国乡镇林业站硬件设施总体状况
        4.1.5 全国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现状
    4.2 中国基层林业站目前存在的根本问题
        4.2.1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
        4.2.2 服务能力不足
    4.3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及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体系欠完善
        4.3.2 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滞后
        4.3.3 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4.3.4 工资待遇低
        4.3.5 机构缺乏稳定性
        4.3.6 社会环境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目标
    5.1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必要性及客观需求
        5.1.1 强化基层林业站职能建设的客观必要性
        5.1.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现实需求
    5.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
        5.2.1 综合目标体系
        5.2.2 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
    5.3 本章小结
6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
    6.1 组织体系建设
        6.1.1 改革调整现有相关部门和机构
        6.1.2 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
    6.2 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6.2.1 岗位责任制度建设
        6.2.2 目标责任制度建设
        6.2.3 素质提升制度建设
        6.2.4 项目公开制度建设
        6.2.5 考核奖惩制度建设
        6.2.6 管理制度体系的效用分析
    6.3 管理机制建设
        6.3.1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6.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3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途径与办法
    7.1 建设途径
        7.1.1 调整组织职能 推动林业站建设
        7.1.2 改革投资路径 优化投资办法
        7.1.3 实施项目带动 促进建设工作
    7.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实施办法
        7.2.1 分区域分类型建设
        7.2.2 分步实施 整体推进
        7.2.3 监督检查,投资制约
        7.2.4 优化乡村环境
    7.3 本章小结
8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相关政策建议
    8.1 职能发挥保障体系
        8.1.1 政策法规保障
        8.1.2 组织系统保障
        8.1.3 资金投入保障
        8.1.4 技术人才保障
        8.1.5 硬件设施保障
        8.1.6 社会意识保障
    8.2 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服务职能的主要政策建议
        8.2.1 有偿服务政策建议
        8.2.2 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补贴奖励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之处
    9.3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二 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国林业站本底调查汇总表

(3)试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科学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工作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二、现代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行为的基础
三、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科学化
    1、档案组织管理方法
    2、档案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运用

(4)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国外发达国家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现状
        1.1.1 德国
        1.1.2 日本
        1.1.3 美国
    1.2 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
        1.2.1 我国本土主要森林病虫害
        1.2.2 我国危险性重大的外来病虫害
    1.3 陕西省基本情况和森林资源概况
        1.3.1 陕西省基本情况
        1.3.2 森林资源状况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研究
        1.4.2 调查材料分析
        1.4.3 组织研讨
第二章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特点
    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
        2.1.1 病害类
        2.1.2 虫害类
        2.1.3 鼠兔类
    2.2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
        2.2.1 常发性病虫面积居高不下
        2.2.2 突发性病虫接连暴发成灾
        2.2.3 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第三章 森林病虫害入侵途径、危害及原因分析
    3.1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的入侵途径
        3.1.1 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3.1.2 人类主观有意引入
        3.1.3 自然传入
    3.2 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3.2.1 森林病虫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2 森林病虫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2.3 森林病虫害对农林业的影响
        3.2.4 森林病虫害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2.5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
    3.3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3.3.1 自然因素
        3.3.2 社会因素
        3.3.3 人为因素
        3.3.4 其他因素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综合防治对策
    4.1 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中存在问题
        4.1.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4.1.2 构成成灾的病虫害种类增加,造成损失严重
        4.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4.1.4 个别病虫反复发生难防治,时有暴发
    4.2 综合防治对策
        4.2.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率
        4.2.2 加强林业可持续措施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保障生态安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5.1.2 保护动植物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5.1.3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构筑和谐社会
        5.1.4 提高科研水平,提升防控能力
    5.2 建议
        5.2.1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5.2.2 积极研究和运用先进科研成果,提高森防设施建设科技含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科学防治能力
        5.2.3 生态效益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与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步调一致,重点发展生物防治
        5.2.4 坚持包片到户的责任管理制度,整合社会力量提高森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概述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1.3 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1.4 发展趋势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基础
    2.1 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2.1.1 数据库技术
        2.1.2 地理信息系统
        2.1.3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2.2 景观分析、沙化土地监测与面积变化预测方法
        2.2.1 景观分析原理与方法
        2.2.2 沙化土地监测方法
        2.2.3 面积变化预测方法
    2.3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方法与指标
        2.3.1 系统评价方法
        2.3.2 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
    2.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分析与评价方法
    2.5 小结
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
        3.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管理现状分析
        3.1.3 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总体结构
        3.2.2 系统功能结构
        3.2.3 系统数据流程
        3.2.4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3.3 小结
4 系统综合分析与评价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景观分析子模块
        4.1.1 景观分析子模块功能结构
        4.1.2 景观指数计算
        4.1.3 景观类型面积统计
        4.1.4 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4.1.5 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趋势预测
    4.2 沙化土地分析子模块
        4.2.1 沙化土地分析子模块功能结构设计
        4.2.2 沙化土地分析子模块数据库设计
        4.2.3 沙化土地面积相关计算
        4.2.4 沙化土地类型分析
        4.2.5 土地沙化程度分析
        4.2.6 土地沙化面积变化趋势预测
    4.3 工程实施综合质量评价子模块
    4.4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子模块
    4.5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构建子模块
    4.6 小结
5 系统模块运行实例
    5.1系统数据管理模块
    5.2 综合分析
        5.2.1 景观分析
        5.2.2 沙化土地分析
    5.3 综合评价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福州市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古树名木相关概念
        1.1.1 古树名木
        1.1.2 景观
        1.1.3 古树名木景观
    1.2 研究动态
        1.2.1 古树名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1.2.2 古树名木的复壮
        1.2.3 景观与生态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的相关理论探讨
    2.1 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2.1.1 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释义
        2.1.2 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范畴
        2.1.3 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关系
        2.1.4 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发展现状
    2.2 古树名木景观遭破坏的原因
        2.2.1 景观结构退化
        2.2.2 景观功能退化
        2.2.3 文化景观的破坏
    2.3 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所遭遇的难题
        2.3.1 技术上的难题
        2.3.2 实施难题
        2.3.3 现实难题
        2.3.4 景观的营造难题
        2.3.5 文化内涵的挖掘难题
    2.4 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相关理论探讨
        2.4.1 恢复生态学
        2.4.2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2.4.3 景观生态学
        2.4.4 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恢复
        2.4.5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景观
        2.4.6 文化景观
第三章 福州市常见的古树名木景观
    3.1 福州市古树名木的景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1.1 福州市的社会地理环境
        3.1.2 “榕”城的发展
        3.1.3 福州市的古树资源调查发展情况
        3.1.4 福州市的古树资源调查分析
    3.2 古树名木的景观研究的学科背景
        3.2.1 园林树木学
        3.2.2 盆景学
        3.2.3 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生态学)
        3.2.4 园林规划设计
        3.2.5 美学理论
    3.3 福州市常见的古树名木景观类型
        3.3.1 古树名木的植物景观
        3.3.2 古树名木的园林景观
        3.3.3 古树名木的人文景观
        3.3.4 古树名木的生态景观
第四章 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方案设计
    4.1 景观保护与恢复的总体思路与指导思想
        4.1.1 总体思路
        4.1.2 指导思想
    4.2 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
        4.2.1 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
        4.2.2 古树名木的景观改良
        4.2.3 古树名木的景观恢复
        4.2.4 古树名木的景观创造
    4.3 常见的古树保护与恢复技术
        4.3.1 防腐固化技术
        4.3.2 支撑加固处理
        4.3.3 科学施肥
        4.3.4 土壤改良
        4.3.5 绿化技术
    4.4 古树名木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4.4.1 提高社会重视程度
        4.4.2 健全保护法制体系
        4.4.3 明确和落实管护责任
        4.4.4 切实到位管护措施
        4.4.5 保障管护技术
        4.4.6 提供充足的保护资金
第五章 古树名木景观保护与恢复的可持续发展
    5.1 古树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2 构建全局景系
    5.3 生态技术的应用
    5.4 文脉的延续和再生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古树单体案例:同寿路古樟树王保护和绿地景观设计
        6.1.1 设计总则
        6.1.2 古樟王保护方案
        6.1.3 古樟树王保护性绿地景观设计
        6.1.4 小结
    6.2 古树群落案例:古树公园规划
        6.2.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6.2.2 规划总则
        6.2.3 建设范围、建设期和功能分区
        6.2.4 环境容量估算与游赏规划
        6.2.5 典型景观规划
        6.2.6 基础工程规划
        6.2.7 规划实施措施
        6.2.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林业有害生物概述
        1.2.1.1 基本概念
        1.2.1.2 危害状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理论基础
        1.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4.2 系统工程理论
        1.2.4.3 信息学理论
        1.2.4.4 管理学理论
        1.2.4.5 经济学理论
        1.2.5 技术与手段
        1.2.5.1 监测技术
        1.2.5.2 监测手段
        1.2.5.3 监测的对象及要素
        1.2.6 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
        1.2.6.1 存在的问题
        1.2.6.2 前景展望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步骤及技术线路
        1.4.1 研究步骤
        1.4.2 技术线路
2 研究区概况
    2.1 社会经济状况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林业资源现状
        2.3.1 动植物资源
        2.3.2 林业生产建设
    2.4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2.4.1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2.4.2 危害现状
    2.5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现状
        2.5.1 监测现状
        2.5.1.1 监测网络体系
        2.5.1.2 基础工作
        2.5.1.3 管理机构
        2.5.2 存在问题
3 动态监测的范围与实施
    3.1 监测范围
        3.1.1 林业有害生物
        3.1.2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3.1.3 森林资源状况
        3.1.4 环境因素
        3.1.5 防治与检疫情况
        3.1.6 历史资料
    3.2 实施途径
        3.2.1 监测指标、标准确定
        3.2.1.1 监测指标确定
        3.2.1.2 发生程度标准制定
        3.2.1.3 危害程度标准确定
        3.2.2 监测信息获取
        3.2.2.1 基本方法
        3.2.2.2 基础数据确定
        3.2.2.3 数据统计
        3.2.3 实施要求
4 动态监测体系框架
    4.1 可行性
        4.1.1 技术可行性
        4.1.2 管理可行性
        4.1.3 基础可行性
    4.2 动态监测体系框架
        4.2.1 网络体系
        4.2.2 技术体系
        4.2.3 指标体系
        4.2.4 管理体系
        4.2.5 支撑体系
        4.2.6 质量监督体系
5 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5.1 设计思路
        5.1.1 设计目标
        5.1.2 设计依据
        5.1.3 必要性
        5.1.4 遵循原则
    5.2 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5.2.1 系统组成
        5.2.1.1 系统总体构成
        5.2.1.2 系统功能
        5.2.1.3 系统数据流程
        5.2.2 数据库设计
    5.3 主要功能模块
        5.3.1 卫星监测
        5.3.1.1 卫星监测原理
        5.3.1.2 卫星监测功能模块
        5.3.2 人工地面监测调查
        5.3.3 林业有害生物档案管理
        5.3.4 气象因子观察
        5.3.5 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
        5.3.6 检疫拦截封锁与除害
        5.3.7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5.3.7.1 林业有害生物预测
        5.3.7.2 林业有害生物预报
        5.3.8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决策
        5.3.9 报表与专题图输出
        5.3.10 系统管理
    5.4 系统维护与更新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基本认识(代前言)
    1 植物资源
    2 种质资源
        2.1 基础概念
        2.2 保育方法
        2.3 技术程序
        2.4 遗传背景评价
第一章 世界植物种质资源工作综览
    1 保育方略与技术
        1.1 异地保存
        1.2 原地保护
    2 世界保藏量与地区分布
    3 国际协议与规范
    4 全球通路和行动
        4.1 CGIAR
        4.1.1 IPGRI
        4.1.2 ICRAF
        4.1.3 CIFOR
        4.2 FAO
        4.2.1 REFORGEN
        4.2.2 WIEWS
        4.2.3 SIS
        4.2.4 HORTIVAR
        4.2.5 GRASSLAND INDEX/GBASE
        4.2.6 GIEWS
        4.2.7 GEONETWORK
        4.2.8 FORESTRY LINKS DATABASE
        4.2.9 FPMIS
        4.2.10 FORIS
        4.2.11 FAOTERM
        4.2.12 ECOCROP~1
        4.2.13 ECOCROP~2
        4.3 IUCN Red list
        4.4 Tree Conservation Database by WCMC
        4.5 CAB Forestry Compendium
        4.6 Dendrome
        4.7 The World Directory of Forest Geneticists and Tree Breeders of IUFRO
        4.8 CAMCORE
        4.9 SPRIG
        4.10 FGRWG of NAFC
        4.11 DFSC
        4.12 GRIN
        4.13 UK PGRG
        4.14 澳大利亚
        4.15 GENRES
        4.16 CGN
        4.17 日本的种质资源
        4.18 BGR
        4.19 Database of 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of Korea
        4.20 印度
        4.21 一些特别种类的国际性遗传资源工作网络
    5 我国种质资源基本工作
第二章 保育技术纲要
    1 保育现状
    2 保育对象
    3 保育单元
    4 存量资源收集整理
    5 增量资源的收集
    6 种质保存
    7 保存样本约定
第三章 保育实践
    1 种质份保育
        1.1 保存方式计量
        1.2 保存地点计量
        1.3 保存机构计量
    2 种质专家
    3 种质项目
    4 种苗标本
    5 蜡叶标本
    6 木材标本
第四章 种质编目
    1 种质编目描述简表
    2 种质编目描述规范
        2.1 描述规范制定原则与方法
        2.2 范围
        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2.4 概念与方法
    3 种质编目数据标准
    4 附录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编目数据采集表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编目表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情况报告格式
        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情况登记表
    5 编目结果
    6 与国家平台“植物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表(试行)的衔接
第五章 信息表达与共享
    1 数据基本流程
    2 数据库构建
        2.1 数据库定义规范
        2.2 数据库表设计
        2.2.1 用户注册表
        2.2.2 种质资源编目登录表
        2.2.3 种质专家信息表
        2.2.4 种质项目信息表
        2.2.5 种苗信息表
    3 系统结构
        3.1 系统软件结构
        3.2 系统硬件结构
    4 网站功能与使用
        4.1 前台主要功能
        4.1.1 主页
        4.1.2 种质在线
        4.1.3 会员注册
        4.1.4 种质发布
        4.1.5 种质查询
        4.1.6 种质专家
        4.1.7 种苗标本
        4.1.8 腊叶标本
        4.1.9 木材标本
        4.1.10 相关链接
        4.1.9.11 关于我们
        4.2 后台主要功能
        4.2.1 后台登录页面
        4.2.2 后台主页
        4.2.3 后台查询
        4.2.4 栏目分类管理
        4.2.5 份表发布
        4.2.6 份表浏览
        4.2.7 种质项目发布
        4.2.8 种质项目浏览
        4.2.9 专家信息发布
        4.2.10 专家信息浏览
        4.2.11 种质资料交流
        4.2.12 发布种苗标本
        4.2.13 种苗标本浏览
        4.2.14 会员管理
        4.2.15 访问量统计
    5 共享机制讨论
    6 网络功能的进一步优化
第六章 种质评价与创新利用
    1 不同种质的生物质TGA分析
        1.1 黄檀树种组种质TGA分析
        1.2 西南地区集中典型薪炭材树种TGA分析
        1.3 几种具有“厚壁”性状竹子的TGA分析
    2 部分竹子种质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初探
    3 特异/优异种质—厚壁毛竹光合性能
        3.1 竹子光合研究进展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4 对“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4467-93)的修正
第七章 工作展望
    1 切实加强国家行动计划和优先保藏种类的制定
    2 加强种质资源保育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国际协同、接轨和研究
    3 加强保藏种质评价、鉴定和创新应用研究
    4 加强林木种质保藏能力建设
    5 切实加强国家与地方、行业与行业、国内与国际的合作、协作
    6 加强保藏种质信息规范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站期间主要工作
附件

(10)基于GIS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以泰格林纸集团纸浆林信息系统研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
    2.2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发展概述
    2.3 国内外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3.1 国内外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2.4 研究意义与目的
        2.4.1 研究意义
        2.4.2 研究目的
    2.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5.1 研究对象概况
        2.5.2 研究内容
        2.5.3 研究方法
        2.5.4 技术路线
        2.5.5 资料收集
    2.6 系统开发平台及关键技术
        2.6.1 系统开发平台
        2.6.2 数据访问技术
        2.6.3 Delphi+MO组件二次开发
3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构思和框架设计
    3.1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营模式理论形成及发展过程
    3.2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3.3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分析
4 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1 空间数据库设计
        4.1.1 建库流程
        4.1.2 专题图分类与设计
    4.2 属性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收集与分类
        4.2.2 数据库总体设计
    4.3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联接
5 实例开发-泰格林纸纸浆林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目标
    5.2 系统设计原则
    5.3 系统分析
        5.3.1 需求分析
        5.3.2 业务流程分析
        5.3.3 数据流分析
    5.4 系统设计
        5.4.1 功能模块设计
        5.4.2 代码设计
        5.4.3 数据表结构设计
        5.4.4 界面设计
        5.4.5 程序设计
    5.5 功能实现
        5.5.1 立地条件数量化评估
        5.5.2 生长预测功能实现
        5.5.3 作业设计与作业验收
        5.5.4 经济核算
        5.5.5 图形管理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1 造林验收小班分布图
附录 A2 中都林场纸浆林基地 DEM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浅议内蒙古林业种苗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优化科技档案管理 助推高校科技创新[J]. 刘岩. 中国高校科技, 2017(Z1)
  • [2]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D]. 陈柯.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3]试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与科学性[J]. 黄景艳. 才智, 2012(12)
  • [4]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 郭丽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3)
  • [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D]. 王洪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6]福州市古树名木的景观保护与恢复研究[D]. 沈雄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7]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研究[D]. 冯律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03)
  • [8]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服务创新[J]. 朱庆华. 北京档案, 2006(06)
  • [9]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保育[D]. 郭起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12)
  • [10]基于GIS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以泰格林纸集团纸浆林信息系统研建为例[D]. 朱志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浅谈内蒙古林业苗木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