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与综合治理

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与综合治理

一、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及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英[1](2022)在《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2022年1月6日)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21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与任务,部署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一、2021年工作回顾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入海口视察,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保护、

李国英[2](2022)在《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指明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21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与任务,部署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一、 2021年工作回顾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入海口视察,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向雁[3](2020)在《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水和耕地是支撑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种植结构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其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对促进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1990-2017年时序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态势;利用LMDI、虚拟耕地、综合灌溉定额等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与耕地、水资源利用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阐明了三者的关联状况;建立了LSTM模型,预测了水-耕地-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诊断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的基本态势和时空演变特征。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偏少,地下水供水比例及灌溉用水占比偏高,水资源总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错位,三大平原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偏高。1996年以来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耕地去向由生态用地为主,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主,增加耕地来源以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为主,形成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占用生态用地”占补格局;耕地利用结构主要变化方向为旱地向水田转化,水田面积及占比上升。1990-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09.82万hm2;水稻和玉米面积占比分别上升11.09个和14.00个百分点,大豆、小麦、杂粮分别下降3.16个、13.42个、8.51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向三江和松嫩平原地区聚集,玉米生产在中部至南部地区发展较快。(2)剖析了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二元关联关系。粮食-耕地关联分析表明,粮食生产中的低产作物转向高产作物,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0.24 hm2/t降至2017年的0.17 hm2/t,粮食种植结构向节地方向发展。粮食-水关联分析表明,水稻面积占比上升,旱地作物面积占比下降,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1838.30 m3/hm2增至2017年的2192.52 m3/hm2,粮食种植结构向耗水型方向发展。水土匹配分析表明,基于水资源自然本底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两种水土资源匹配状况差距较大。(3)建立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WLF),测算了四种情境下的关联关系。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域尺度均处于不平衡状态,并且均缺水;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87.96%和82.41%的地市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为缺水状态。表明将全部耕地发展为灌溉耕地是不现实的。基于粮食生产现有灌溉耕地面积,无论在水资源本底情境,还是在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省级尺度均处于平衡状态,说明在不增加灌溉面积情况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是平衡的;地市级尺度,两种情境下分别有47.22%和44.44%的地市处于水多地少状态,说明还有一定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潜力。水多地少区域主要集中于山区,可采取水权流转方式实现山区与平原地区的区域均衡。(4)构建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三者关联状况,提出了相应调控策略。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情境下,基于粮食生产用地总面积,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仍处于缺水状态;基于粮食灌溉耕地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总体将继续保持平衡状态,黑龙江省将变为轻度缺水状态。耕地资源、水资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溉定额等因素对水-耕地-粮食关联具有直接的影响,针对各地市水-耕地-粮食关联特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水土资源配置,是改善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的有效手段。创新点:(1)构建了水-耕地-粮食关联模型,评价水、耕地与粮食生产的适宜和满足程度;(2)建立了水-耕地-粮食的LSTM综合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3)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结构调整与水、耕地资源的关系,提出精准调控策略。

冯建平[4](2020)在《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区域洪水灾害系统恢复力评价方法薄弱、恢复力驱动机制研究匮乏、不合理农业种植结构促使区域洪涝灾害的抵抗力逐渐降低,农业生产饱受洪水灾害威胁等问题,在解析恢复力概念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内涵、构建适宜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相关系数,将洪水灾害恢复力作为种植约束条件,建立区域农业种植结构模型,引入风驱动优化算法(Wind Driven Optimization,WDO),提出一种改进的洪水灾害恢复力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PP)评价模型、熵权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及最小二乘与多项式拟合种植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管辖的各个农场为主要研究范围,经分析基础资料,查找红兴隆管理局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基于探讨洪水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明确洪水灾害恢复力概念,解析恢复力发展历史,因洪水灾害产生特点,提出指标层次框架图,海选包含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和防洪技术四个准则层共43个初选指标,参照目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主、客观评价因素,采用R聚类—因子分析筛选方法,最终确定15个优选指标,为后续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及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提供有效前提保障。(2)通过Rastrigin和Schaffer两种函数测试风驱动优化、改进粒子群(APSO)、改进遗传(AGA)三种算法性能,WDO算法展现出的寻优成功率明显高于APSO、AGA两种算法。同时在收敛曲线图中,WDO算法展现出收敛速度快,拟合效果最好的效果。进而采用WDO优化PP模型,并结合区域现状,对12个农场进行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分析,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2002-2009年间洪水灾害恢复力等级处于较差的IV级农场数量由整体的25%下降至8.3%;2009-2016年,除八五二与曙光两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指数降低,其余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均有提升。2002-2016年,红兴隆管理局中部地区的五九七、双鸭山、曙光及红旗岭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较差,其余洪水灾害恢复力较好农场主要分布在红兴隆管理局东西两侧临江区域。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整体洪水灾害恢复力分布特征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由沿江两侧向中心内陆逐渐降低”趋势。(3)采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对红兴隆管理局下辖12农场分别进行洪水灾害恢复力驱动因子识别,确定森林覆盖率、水田覆盖率、防护林占森林面积比、第一产业比重、农业用水利用率、排灌能力为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同时关注其余指标变化情况,解析12农场各自洪水灾害恢复力演变趋势。此外,继续采用风驱动优化投影寻踪模型(WDO-PP)评估红兴隆管理局整体驱动力情况,发现“森林覆盖率”、“农业用水利用率”及“防护林占森林面积比”为整体研究区域的主要驱动力,并进一步分析红兴隆管理局洪水灾害恢复力指数变化趋势,印证WDO-PP模型及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可同时识别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演化特征。为红兴隆管理局洪水灾害恢复力稳定性与维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力支撑。(4)解析目前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研究,以红兴隆管理局及下辖12个农场为例,基于最小二乘与多项式拟合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明确种植结构研究中各项决策变量间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在常见约束条件中添加洪水灾害恢复力系数及其他辅助模型,计算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情况,预测该农场2020、2025及2030年作物需求量,作物种植面积等信息,并采用均方误差方法,讨论该农场加入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前后结果稳定性及合理性。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红兴隆管理局整体效益呈现向好状态,未来作物种植总面积逐步扩大,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占比明显提升,作物需求继续扩大,添加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系数后,预测结果均方误差平均缩小3倍以上。类比于其他以玉米、大豆、水稻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进行种植的区域,在生产过程中保证各区域经济提升的同时,需要继续丰富种植区域植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环境抵御灾害能力。未来可凭借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达到提升区域农场范围内抵抗洪水灾害能力、提供合理的水旱作物种植比例、降低洪水灾害危险风险的目标,为未来农场区域农业种植结构研究提供新思路。

田俊峰[5](2020)在《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机制与优化 ——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转型概念提出以来,伴随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及土地变化科学的形成,以探讨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重要议题。土地利用转型包含着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的改变。但是,当前研究仍存在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关注不足、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割裂、在政策制度性因素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综合作用机理方面认识不清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探索。当前中国正在经历深刻地经济社会转型与生态变革过程,国土空间利用过程中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为表征的人地矛盾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且日益突出,形成对深化与发展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迫切需求。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突显,土地利用问题突出,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生态安全保护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土地资源管理、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政策作用下的典型区域,其土地利用转型呈现出显着的政策主导特征。探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机制对解决当前中国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总结,基于土地变化科学、地理学等学科重要基础理论,提出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构建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理论框架。以东北三省为例,对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内涵、过程、机制进行系统解析,并基于当前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的突出问题以及土地利用转型新背景与新挑战,从政策系统的视角提出针对性的土地利用转型优化调控路径与措施,形成系统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范式。论文为综合解读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问题提供分析范式与分析路径参考;此外,论文将远程耦合理论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破除了既有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存在的区域与尺度局限性问题,发现了土地利用转型社会—生态反馈路径下外生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补充与拓展了土地利用转型相关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科学模拟与预测区域土地利用演化过程,并通过对政策的合理优化以引导区域土地利用向可持续方向演进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也可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方向参考与决策依据。本研究共分为八章,主要观点与内容如下:1.在中国以东北三省为代表、经济社会发展受政策作用显着的欠发达地区,存在一种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即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其实质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政策性因素的直接作用以及政策性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下,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呈现出―空间冲突——低级协调——冲突加剧——高级协调‖的―渐进上升式‖演进过程;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阶段性、外部性与外生性、复杂性与系统性、趋向性与不稳定性。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应从土地稀缺与土地集约化、区域功能定位、经济现代化与城镇化、市场化与全球化、人口增长与迁移等方面进行系统综合解析。2.基于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过程、经济增速、产业与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可将东北三省1995—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城镇化与人口发展停滞期(1995—2005年);经济发展过渡,人口转型期(2005—2010年);工业化中期,经济与人口衰退期(2010—2015年)。伴随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东北三省发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3.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是包含显性形态转型与隐性形态转型的综合过程。显性形态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耕地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先降后升,耕地内部水田占比持续上升,耕地增长来源由林地与草地向未利用地转变,耕地的空间扩张集中于三江平原地区;林地、草地、水域呈―下降—趋稳—再下降‖的转折性变化,三种用地类型向耕地的大规模转出导致区域生态用地数量减少;未利用地向耕地转出规模持续扩大,导致未利用地面积加速下降,未利用地的减少亦集中发生于三江平原地区,且其范围逐渐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加速增长,建设用地内部非农建设用地占比持续上升,建设用地增长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城市—城市带与沿海沿边地区—哈长城市群核心区‖的转移路径。4.东北三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核心在于功能转型,其土地利用功能可划分为发展支撑功能、发展动力功能、生态基础功能三大核心功能。其中,发展支撑功能包含农业生产与农村稳定两个子功能,发展动力功能包含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子功能。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功能结构演进方面,区域土地利用功能以发展动力功能为主导,存在―多元化特征—单一性突出—再趋多元化‖的演化过程。在功能水平时空演化方面,区域土地发展支撑功能呈―缓慢退化—恢复提升—提升加速‖的变化过程,空间特征由―西高东低‖向―北高南低‖转化;发展动力功能呈―缓慢退化—高速提升—缓慢提升‖的剧烈变化过程,功能两极分化日益明显;生态基础功能呈―缓慢退化—趋向稳定—加速退化‖的变化过程,空间特征表现为―东高西低‖。在功能间协调关系方面,区域土地农业生产功能与农村稳定功能间协调性―由降转升‖,但整体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协调性―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日益凸显;区域土地经济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间关系失调严重,但呈由退化转向改善的过程,―东强西弱‖的空间特征逐渐显现。5.对于以东北三省为代表的受多重政策影响作用明显、经济市场化程度低的欠发达地区,其土地利用转型是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是一个远程耦合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远程耦合系统中,区域外部土地利用系统与全球系统构成发送系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为接收系统。发送系统以资金流、信息流、政策流、物质流为主要载体,以全球化、远程连接、宏观统筹为主要形式作用于接收系统。在发送系统的作用下,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交互作用,形成主导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的两大路径,即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生态反馈路径与政策影响下的经济—社会变化诱发路径。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生态反馈路径控制不同类型土地的供给,―引导‖区域及个体土地利用行为,―约束‖并形成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基本框架,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方向;政策影响下的经济—社会变化诱发路径控制不同类型土地的需求,决定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速度与强度。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是远程耦合框架内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生态反馈路径与政策影响下的社会—经济变化诱发路径交互耦合与拮抗的结果,以市场环境与全球化发展为代表的区域外生性过程是两大路径交互的关键过程。6.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存在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土地经济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失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面临土地空间冲突与功能冲突加剧恶化的―新挑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优化的直接目标、控制目标和最终目标,并从国土空间治理、土地管理政策优化与制度创新、城镇化政策设计、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优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系统性的政策设计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有序转型。

谌薇[6](2020)在《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教育部提出要发展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地理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改革明确提到要重视问题教学。《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让学生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这些都体现了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主题式问题教学是初中阶段学习区域地理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对主题式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有利于增强初中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在查阅并研读地理主题和问题教学相关文献之后,以江门市外海中学八年级学生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且在此基础上使用试题检测法对学生进行检测,以确定区域地理五大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现状。根据调查和检测结果,分析存在问题之后,本人提出了针对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把策略融合于教学设计并且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课堂开展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和2019年广东省地理中考综合题的检测结果都表明,目前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课堂中存在部分不足。主要表现在问题教学未突出区域地理五大主题、地理素材选取不精细、缺乏设置有效问题链贯穿课堂、地理核心素养落实不到位等方面。(2)为了发挥主题式问题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课堂的有效性,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四大策略:精细选取区域主题素材;精心设计区域主题式问题;注重不同主题式问题的有效学习方式;聚焦核心素养分析主题式问题。(3)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以上四大教学策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对区域地理五大主题问题有了更详细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增强,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友好。本研究从区域地理五大主题式问题入手,对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课堂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从主题素材选取、主题问题设计、主题问题的课堂学习方式和核心素养角度提出了有效教学策略,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区域地理日常教学提供了参考,也为有效地增强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支持。

侯百君[7](2019)在《聚焦弱项补短板 突出重点强监管 全力夯实龙江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在2019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这次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按照年初以来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以及省委相关系列重要会议的决策部署,认真总结2018年水利工作,全面部署2019年重点工作,分析研判形势,厘清工作思路,明确主攻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开拓创新,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全力夯实龙江水利高质量发展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龙江全面振兴

陆兵[8](2013)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国家、我省有关重要会议精神,总结五年来,特别是2012年水利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今后五年和2013年水利工作,进一步动员全省水利系统广大职工凝心聚力,为全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努力奋斗!下面,我讲四个问题。一、强基固本,水利保障能力显着提升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省水利保障能力提升最快、抗灾减灾成效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省水利建设总投资638亿元,占建国以来总

陆兵[9](2012)在《不辱使命 克难奋进 推进龙江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2月16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在国家和我省大兴水利,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机遇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国家和我省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表彰先进,总结回顾2011年水利工作,分析研判水利改革发展形势,全面部署2012年水利工作。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维峰副省长莅临会议,

刘文志,尹效辉,隋文志[10](2012)在《三江平原地区农田渍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及展望》文中提出农田渍涝灾害是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之一,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目前三江平原农田渍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并对今后治理三江平原农田渍涝灾害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二、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及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及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工作回顾
二、形势与任务
三、2022年重点工作

(2)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工作回顾
二、形势与任务
三、2022年重点工作

(3)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耕地-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1.2 我国水-耕地-粮食安全出现新的挑战
        1.1.3 东北地区面临新一轮粮食生产及种植结构调整的压力较为突出
    1.2 研究意义
        1.2.1 为水土资源匹配以及水土粮的关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2.2 为相关部门提供“控”与“调”的决策参考
        1.2.3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灌溉定额及灌溉需求的认识
        1.2.4 有助于强化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源信息复合
        1.4.2 多模型与多指标综合
        1.4.3 多研究尺度整合
        1.4.4 总体研究与分类研究结合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耕地-粮食的研究进展
    2.1 耕地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1.1 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的表征关系
        2.1.2 耕地数量保障范畴与目标争议
        2.1.3 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两大类方向
        2.1.4 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2.2 水资源利用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2.1 水资源配置思想的转变
        2.2.2 水资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2.2.3 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承载力
        2.2.4 粮食作物虚拟水与水足迹
        2.2.5 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
        2.2.6 灌溉与雨养的产量差距
        2.2.7 灌溉定额与种植结构
    2.3 水土资源匹配及粮食生产研究进展
        2.3.1 水土资源匹配的重要性
        2.3.2 水土资源匹配的生态学与地理学解释
        2.3.3 水土资源匹配测算
        2.3.4 粮食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
    2.4 总结评述
        2.4.1 粮食结构调整对不同时空尺度的耕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
        2.4.2 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待加强
        2.4.3 水土资源匹配的测度存在较大差异
        2.4.4 水-耕地-粮食三者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2.4.5 耕地、水、粮食的未来情景预测方法仍有改进与丰富的空间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概述
    3.1 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3.2.1 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
        3.2.2 农业经济学理论
        3.2.3 资源地理学理论
    3.3 分析模型
        3.3.1 耕地利用与粮食空间分布分析模型
        3.3.2 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3 水-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4 水-耕地-粮食关联分析模型
        3.3.5 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
    3.4 研究区概况
        3.4.1 地形地貌
        3.4.2 气候特征
        3.4.3 土壤条件
    3.5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水-耕地-粮食时序变化特征
    4.1 耕地变化特征
        4.1.1 耕地总量
        4.1.2 耕地利用结构
        4.1.3 耕地灌溉面积
        4.1.4 耕地质量等别
    4.2 水资源变化特征
        4.2.1 水资源总量
        4.2.2 供水能力
        4.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2.4 用水量变化
        4.2.5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4.2.6 农田灌溉用水
    4.3 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4.3.1 粮食生产
        4.3.2 水稻生产
        4.3.3 玉米生产
        4.3.4 小麦生产
        4.3.5 大豆生产
        4.3.6 杂粮生产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水-耕地-粮食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 耕地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1.1 水田与旱地的空间分布
        5.1.2 “水改田”与“旱改水”分布区域
        5.1.3 新增耕地来源与分布区域
        5.1.4 减少耕地去向与分布区域
    5.2 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2.1 水资源总量空间分布
        5.2.2 供水量空间分布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级分区评价
        5.2.4 水资源总量与用水量的空间匹配分布
        5.2.5 灌溉用水量空间分布变化
    5.3 粮食作物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5.3.1 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分析
        5.3.2 粮食生产重心移动特征
        5.3.3 粮食生产空间分布
        5.3.4 各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分布
        5.3.5 粮食种植结构空间聚类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粮食-耕地(LF)关联研究
    6.1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效应
        6.1.1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6.1.2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时序差异
        6.1.3 耕地利用效应分解因素的空间分异
        6.1.4 耕地利用效应主导因素
    6.2 粮食生产结构对虚拟耕地的影响
        6.2.1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特征
        6.2.2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6.2.3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空间聚类
        6.2.4 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
        6.2.5 粮食生产变化对虚拟耕地含量影响的空间差异
        6.2.6 结构及单产变化对粮食虚拟耕地含量增减变化的影响
    6.3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粮食-水(WF)关联研究
    7.1 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对综合灌溉定额影响
        7.1.1 粮食作物综合灌溉定额时序变化
        7.1.2 粮食种植结构对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的阶段特征
        7.1.3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空间分布
        7.1.4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变化影响因素
    7.2 粮食生产变化对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
        7.2.1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
        7.2.2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时序变化的影响因素
        7.2.3 粮食生产变化对需水强度的影响
        7.2.4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空间分布
        7.2.5 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变化影响因素空间特征
        7.2.6 粮食作物需水强度主要影响因素
    7.3 章节小结
第八章 水-耕地-粮食(WLF)关联研究
    8.1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8.1.1 粮食生产可利用水资源
        8.1.2 粮食生产可利用耕地资源
        8.1.3 粮食生产水土资源匹配变化
    8.2 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研究
        8.2.1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时空变化
        8.2.2 不同情境下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变化影响因素
    8.3 章节小结
第九章 未来水-耕地-粮食(WLF)关联及调控
    9.1 预测模型构建
        9.1.1 LSTM模型构建
        9.1.2 对比模型构建
        9.1.3 模型评价指标
    9.2 粮食生产的耕地利用情况预测
        9.2.1 耕地总面积预测
        9.2.2 耕地复种指数变化预测
        9.2.3 粮食面积比例变化预测
    9.3 粮食种植结构变化预测
        9.3.1 水稻播种面积预测
        9.3.2 玉米播种面积预测
        9.3.3 大豆播种面积预测
        9.3.4 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9.3.5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预测
    9.4 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情况预测
        9.4.1 粮食综合灌溉定额预测
        9.4.2 粮食灌溉用水量预测
        9.4.3 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预测
        9.4.4 灌溉耕地面积预测
    9.5 未来水-耕地-粮食关联关系预测
    9.6 水-耕地-粮食关联调控策略
        9.6.1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9.6.2 灌溉水资源管理
        9.6.3 灌溉用水效率优化
        9.6.4 灌溉定额管理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之处
        10.2.1 方法创新
        10.2.2 内容创新
        10.2.3 实践创新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恢复力概念辨析
        1.3.2 洪水灾害恢复力研究
        1.3.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研究区域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分区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水资源特征
        2.1.4 经济及土地利用特征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布
        2.3.3 评价指标内涵解析
        2.3.4 指标筛选数据处理
        2.3.5 指标层信息筛选—R聚类
        2.3.6 聚类数目合理性验证—K-W检验
        2.3.7 指标信息含量最大化
        2.3.8 指标体系合理性判定
        2.3.9 指标筛选流程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投影寻踪模型
        3.1.2 改进遗传算法
        3.1.3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1.4 风驱动优化算法
        3.1.5 风驱动优化投影寻踪模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标准
        3.2.2 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3.3 讨论
        3.3.1 模型参数设置
        3.3.2 模型性能测试
        3.3.3 模型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区域农业种植结构驱动机制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熵权法
        4.1.2 灰色关联法
        4.1.3 综合测度模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洪水灾害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4.2.2 洪水灾害恢复力驱动力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区域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多目标优化
        5.1.2 相关参数预测模型
        5.1.3 模型求解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相关参数预测分析
        5.2.2 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机制与优化 ——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1.2 转型变革新时代,对深化相关研究提出新要求
    1.1.3 土地利用过程中政策制度因素影响作用日益凸显
    1.1.4 东北三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阅与归纳分析
    1.4.2 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
    1.4.3 空间分析方法与空间计量方法 第2章 研究进展与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土地利用转型内涵与理论
    2.1.2 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转型特征
    2.1.3 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与驱动机制
    2.1.4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相关概念
    2.2.1 土地利用形态
    2.2.2 土地利用转型
    2.2.3 概念辨析
2.3 基础理论
    2.3.1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2.3.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3.3 远程耦合理论
    2.3.4 土地扩张与土地集约化理论
    2.3.5 土地节约与反弹效应理论
    2.3.6 土地利用转型理论
2.4 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内涵
    2.4.1 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内涵
    2.4.2 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机制解析框架 第3章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条件与背景
3.1 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
    3.1.1 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
    3.1.2 发展历史
    3.1.3 功能分区
3.2 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
    3.2.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3.2.2 人口变化
    3.2.3 城镇化进程
    3.2.4 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特征
3.3 国家及区域政策环境与背景
    3.3.1 国家宏观政策演变
    3.3.2 区域发展政策的演进与解构 第4章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显性形态转型过程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
    4.2.1 类型规模及内部结构变化
    4.2.2 类型间转化规模与转化方向变化
4.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
    4.3.1 类型分布与类型转化空间变化
    4.3.2 土地利用重心空间迁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过程
5.1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核心表征——功能形态相关问题
    5.1.1 土地利用功能与多功能内涵
    5.1.2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与解构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1 评价指标选取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来源
5.3 土地利用核心功能分析
    5.3.1 土地利用功能演进特征
    5.3.2 发展支撑功能演变特征
    5.3.3 发展动力功能演变特征
    5.3.4 生态基础功能演变特征
5.4 土地利用子功能分析
    5.4.1 农业生产功能演变时空格局
    5.4.2 农村稳定功能演变时空格局
    5.4.3 经济发展功能演变时空格局
    5.4.4 社会发展功能演变时空格局
5.5 土地利用子功能耦合作用时空特征
    5.5.1 发展支撑功能耦合作用时空特征
    5.5.2 发展动力功能耦合作用时空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机制
6.1 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分析模型
    6.1.1 影响因素的选取
    6.1.2 分析模型的选取与原理
    6.1.3 分析模型选择结果
6.2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
    6.2.1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城镇化与人口发展停滞期
    6.2.2 经济发展过渡,人口转型期
    6.2.3 工业化中期,经济与人口衰退期
6.3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机制
    6.3.1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总结
    6.3.2 转型路径与转型机制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优化
7.1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7.1.1 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7.1.2 土地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功能失衡
    7.1.3 耕地的不可持续利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7.1.4 耕地粗放低效利用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
7.2 土地利用转型:新背景、新要求、新挑战
    7.2.1 国家宏观背景
    7.2.2 新一轮东北振兴:新政策与新要求
    7.2.3 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
    7.2.4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面临的新挑战
7.3 土地利用转型优化调控建议与措施
    7.3.1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优化目标
    7.3.2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转型政策优化路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理论基础
        1.认识论基础
        2.地理学科基础
        3.心理学基础
        4.教育学基础
    (六)相关概念界定
        1.区域地理
        2.主题式问题
        3.区域主题问题分类
二、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基于问卷调查的现状分析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4.现状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二)基于试题检测的现状分析
        1.检测对象
        2.检测内容
        3.检测结果与分析
    (三)初中地理主题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问题教学设计过程存在问题及分析
        2.主题问题教学实施过程存在问题及分析
三、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精细选取区域主题素材
        1.考量课本素材与主题式问题的适用度
        2.查找与主题式问题相匹配的课外素材
        3.围绕主题式问题加工主题素材
    (二)精心设计区域主题式问题
        1.研读课标,明确主题式问题的设计要求
        2.主题式问题的表述需精炼准确
        3.设计主题式问题需体现发展性原则
        4.创设情境,以主题问题链贯穿课堂
    (三)注重不同主题式问题的有效学习方式
        1.区域位置问题学习方式
        2.区域特征问题学习方式
        3.区域差异问题学习方式
        4.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学习方式
        5.区域联系问题学习方式
    (四)聚焦核心素养分析主题式问题
        1.聚焦区域认知分析主题式问题
        2.聚焦综合思维分析主题式问题
        3.聚焦人地协调观分析主题式问题
        4.聚焦地理实践力分析主题式问题
四、初中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时间
    (五)实验内容
    (六)实验典型案例展示---《陕西省》课例展示
        1.教学实验前期准备
        2.教学实验实施过程
五、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实验结果
    (一)实验后地理成绩检测结果
        1.成绩对比
        2.成绩对比分析
    (二)实验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问卷设计维度
        4.问卷调查结果
六、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1.研究创新点
        2.研究不足
    (三)前景展望
        1.针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研究
        2.主题式问题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7)聚焦弱项补短板 突出重点强监管 全力夯实龙江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在2019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全省水利工作成效显着, 对实现“十三五”水利发展目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清醒认识新矛盾新形势新任务, 进一步明确今后治水管水的努力方向
三、紧盯目标任务不动摇, 全力做好2019年各项工作
    (一) 摸清“一个”底数。
    (二) 守住“两大”底线。
        第一, 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第二, 守住水利工程安全底线。
    (三) 抓好“三项”改革。
        第一, 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
        第二, 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
        第三,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四) 打好“四大”攻坚战。
        第一, 要打好三江平原14处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攻坚战。
        第二, 要打好水利工程建设攻坚战。
        第三, 要打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
        第四, 要打好河湖治理“清四乱”攻坚战。
    (五) 狠抓“五个”再加强。
        第一, 加强水利规划前期工作及项目储备。
        第二, 加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第三, 加强依法治水管水。
        第四, 加强水利信息化和科技创新。
        第五, 加强水利行业基础能力建设。
四、采取有力措施抓落实, 切实保障年度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 以党建提升工程为引领, 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二) 以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为动力, 促进工作作风再转变。
    (三) 以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为契机, 促进工作提档升级。
    (四) 以健全督促考核机制为保障, 促进行业能力不断加强。

(8)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基固本, 水利保障能力显着提升
    (一) 水利工程建设势头强劲
    (二) 防汛抗旱夺取全面胜利。
    (三)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落实。
    (四) 依法治水管水力度加大。
    (五) 水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六) 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七) 规划和前期工作取得突破。
    (八) 科教兴水步伐加快。
    (九) 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二、认清形势, 水利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赋予水利事业崭新内涵。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给水利事业带来重大机遇。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水利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三、乘势而上,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一) 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二)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三) 抓好项目前期工作。
    (四) 严格水资源节约保护。
    (五) 坚持科学管水依法治水。
    (六) 深化重点领域水利改革。
    (七) 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八) 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和廉政建设。
四、强化措施, 一以贯之抓落实
    (一) 深刻领会,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二) 改进作风, 振奋精神干事创业。
    (三) 拓宽渠道, 千方百计落实资金。
    (四) 加强管理, 强化安全发展意识。
    (五) 加强协调, 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六) 重视宣传,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及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国英. 中国水利, 2022(02)
  • [2]在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李国英. 水利发展研究, 2022(01)
  • [3]东北地区水—耕地—粮食关联研究[D]. 向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D]. 冯建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政策主导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机制与优化 ——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D]. 田俊峰. 吉林大学, 2020(08)
  • [6]初中区域地理主题式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D]. 谌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聚焦弱项补短板 突出重点强监管 全力夯实龙江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在2019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侯百君.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9(02)
  • [8]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陆兵. 水利天地, 2013(03)
  • [9]不辱使命 克难奋进 推进龙江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J]. 陆兵. 水利天地, 2012(03)
  • [10]三江平原地区农田渍涝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及展望[J]. 刘文志,尹效辉,隋文志. 现代化农业, 2012(02)

标签:;  ;  ;  ;  ;  

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与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