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通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

心脉通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

一、心脉通合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永聪,李菁,周丽,尤蕴,常丽,杨梅英,孟丹丹[2](2020)在《揿针疗法联合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揿针疗法联合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4月本院就诊的120例UA患者为研究对象,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揿针疗法联合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价生存质量,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PL,AS,AF,TS均有所升高(P <0.05),观察组治疗后PL,AS,AF,TS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揿针疗法联合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对改善UA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应用。

石兆峰,关曼柯,魏旭煦,蒋寅,胡嘉元,张晓雨,赵晨,商洪才[3](2021)在《中成药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并评价中成药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和在不同评价指标间的治疗优势。方法: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主流医学数据库检索中成药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以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心电图疗效、硝酸甘油减停率作为评价指标,并选用GRADEpro软件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估,GeMTC和Stata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随机对照试验和22种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脉通贴散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和常规西药、解毒通脉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对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较好;心痛舒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对于改善心电图疗效较好;解毒通脉胶囊联合常规西药、养阴活血颗粒联合常规西药对于硝酸甘油减停率效果较好。结论:心脉通贴散、芪参益气滴丸、解毒通脉胶囊、心痛舒胶囊、养阴活血颗粒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评价指标中具有一定治疗优势,但因受到文献质量限制,今后仍需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证据支持。

李拯宇[4](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人类的健康被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为主,这些技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同时也有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症状缓解不明显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由来已久,如何应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行PCI术,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行PCI术,并且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型)的病历98例。根据是否服用益气活血方,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党参、黄芪、丹参、黄精、赤芍、郁金、陈皮、桃仁、红花,每日一剂,服用1周。通过查阅病历并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半年再住院率),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其中胸痛、心悸、自汗,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而两组相比,胸闷、气喘、不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51.9%和77.3%,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2.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4%和59.1%。两组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电图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37.0%和43.2%。两组心电图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4.半年再住院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22%和1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可以显着降低胸痛、心悸和自汗的证候积分。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但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再住院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张彩凤[5](2020)在《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治疗情况,探讨此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4例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 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的基础上加服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疗程为14天。入组的第1天和第1 4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检查、血脂检测、hs-CRP检测、肝、肾功能检测,录入数据,观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在心绞痛疗效方面:试验组心绞痛疗效总积分及单项积分、心绞痛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硝酸甘油停减率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证候方面: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胸痛、胸闷、发热、口渴、面色、舌象等中医单项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治疗后,试验组心悸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治疗后,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其余3项血脂水平及hs-CR P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试验期间,两组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平稳,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可改善UA(瘀热相搏型)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及心电图情况,降低硝酸甘油使用量。2.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可降低UA(瘀热相搏型)患者的血脂水平及h s-CR P水平。3.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UA(瘀热相搏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安静[6](2020)在《养心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养心通络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参阅标准的诊断以及辩证分型,确定相关入组标准,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就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同时符合中医辩证属气虚血瘀者56例,依据统计教研室提供的随机信封,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试验组28例,试验组给予养心通络汤+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量表评分、记录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得出的数据全部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各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衡可比。(2)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测评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气虚血瘀症候疗效对比,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两组在降低LDL-C、TC、TG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LDL-C降低幅度试验组比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TC、TG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不良反应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各项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显示安全性好。结论:养心通络汤联合西药基础治疗对改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且具有安全性。

任素剑[7](2019)在《冠通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ELK1-MMP9通路调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增殖细胞抗原(PCNA)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P-smad3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含量;用PCR法检测ELK-1、MMP-9的表达变化,从多角度观察冠通方及其拆方对RS的影响,以阐明冠通方防治RS的细胞分子机制,为临床开发有效防治RS的中药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将6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冠通方中剂量组、化瘀拆方组、祛痰拆方组、冠通方大剂量组,冠通方小剂量组),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的每组5只大鼠;WB检测P-smad3的每组3只大鼠。正常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不进行球囊损伤;其余各组右侧颈总动脉进行球囊损伤。药物组术前4天至术后28天给予相应药物10ml/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正常组用等量NS灌胃。术后28天取大鼠右侧颈总动脉血管段,用免疫组化法测球囊损伤后PCNA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P-smad3蛋白表达。实验二:将10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冠通方中剂量组,冠通方大剂量组,冠通方小剂量组化瘀拆方组、祛痰拆方组),用于PCR检测的每组5只大鼠,用于ELISA法检测的每组8只大鼠。其余处理同实验一,术后28天大鼠腹主动脉取血,用PCR法检测ELK-1、MMP-9的表达,ELISA法测血清中MMP-9的水平影响。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法: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PCNA表达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PCNA的表达比其余各组高,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冠通方小剂量和大剂量组PCNA的表达降低(P<0.05),且与正常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中剂量为冠通方最佳剂量,治疗效果优于大、小剂量。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各拆方组PCNA的表达低(P<0.05)。化瘀拆方组PCNA的表达比祛痰拆方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印迹法: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P-Smad3相对灰度值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P-Smad3相对灰度值比其余各组高,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冠通方大剂量和小剂量组P-Smad3相对灰度值低(P<0.05),且与正常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中剂量为冠通方最佳剂量,治疗效果优于大、小剂量。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各拆方组P-Smad3相对灰度值低(P<0.05),化瘀拆方组比祛痰拆方组P-Smad3相对灰度值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检测MMP-9: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MMP-9表达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MMP-9表达高于其余各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冠通方大剂量和小剂量组MMP-9的表达降低(P<0.05),且与正常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断中剂量为冠通方最佳剂量,治疗效果优于大、小剂量。冠通方中剂量组MMP-9表达比各拆方组低(P<0.05),化瘀拆方组MMP-9表达比祛痰拆方组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T-PCR测ELK-1:和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ELK-1表达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ELK-1表达比其余各组高,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冠通方大剂量和小剂量组ELK-1表达相对降低(P<0.05),且与正常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中剂量为冠通方最佳剂量,治疗效果优于大、小剂量。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各拆方组ELK-1表达相对降低(P<0.05),化瘀拆方组比祛痰拆方组ELK-1表达相对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ELISA法测MMP-9:和正常组比较,假手术组MMP-9表达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MMP-9表达比其余各组高,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冠通方大剂量和小剂量组MMP-9表达相对降低(P<0.05),且与正常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中剂量为冠通方最佳剂量,治疗效果优于大、小剂量。冠通方中剂量组比各拆方组MMP-9表达相对降低(P<0.05),化瘀拆方组比祛痰拆方组MMP-9表达相对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通方防治R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CNA的阳性表达、降低P-smad3表达水平、抑制ELK-1和MMP-9表达有关。2.拆方研究表明,以全方组效果最好;拆方组间的比较显示,以化瘀拆方组效果较好,提示冠通方以活血化瘀药为主。

卓小媛[8](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收集与整理近年来与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对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用的中药汤剂组成或中药制剂成分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31日。手动检索AHA心血管年会、ACC心血管年会、ESC心血管年会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中国心脏病大会会议论文,获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研究结果。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审核各项研究,将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而在进行用药规律分析时,先采用Excel 2010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10软件对单味药物的使用频次频率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IBM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在Meta分析的研究中,严格按照纳排标准,最后纳入94篇研究,共涉及病例8439例。其中治疗组4244例,予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4195例,予术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而对于中医药干预措施,其中有45项研究使用的是中药煎煮汤剂,有6项研究使用的是中成药注射用针剂,有43项研究使用的是口服中成药(颗粒冲剂、片剂或胶囊)。纳入的研究有24篇属于高质量文章,Jadad评分为3-4分。其余的70篇为低质量文章,Jadad评分为1-2分。进行Meta分析后得出结果:1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2.4,95%CI=[-2.45,-2.34],效应量检验Z=82.31,P<0.01);(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血瘀证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4.84,95%CI=[-6.89,-2.78],效应量检验Z=4.61,P<0.01);(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气虚证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8.90,95%CI=[-9.98,-7.83],效应量检验Z=16.24,P<0.01);(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胸闷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8,95%CI=[-0.57,-0.39],效应量检验Z=10.27,P<0.01);(5)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胸痛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5,95%CI=[-0.71,-0.19],效应量检验Z=3.44,P<0.01);(6)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悸症状积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54,95%CI=[-0.90,-0.38],效应量检验Z=4.81,P<0.01);(7)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1.19,95%CI=[1.00,1.42],效应量检验Z=1.96,P=0.05);(8)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1,95%CI=[0.17,0.27],效应量检验Z=12.63,P<0.01)。2在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躯体活动受限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3.82,95%CI=[0.08,7.57],效应量检验Z=2,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99,95%CI=[0.10,1.88],效应量检验Z=2.19,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2.49,95%CI=[0.70,4.28],效应量检验Z=2.72,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治疗满意程度评分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4.82,95%CI=[1.56,8.09],效应量检验Z=2.89,P<0.05);(5)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疾病认知程度评分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MD=0.29,95%CI=[-0.80,1.37],效应量检验Z=0.51,P>0.05);(6)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电图疗效的有效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OR=1.05,95%CI=[0.85,1.30],效应量检验Z=0.49,P>0.05);(7)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电图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39,95%CI=[0.29,0.51],效应量检验Z=6.74,P<0.05);(8)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的有效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无差别,(OR=1.08,95%CI=[0.85,1.39],效应量检验Z=0.63,P>0.05);(9)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的无效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6,95%CI=[0.19,0.37],效应量检验Z=7.71,P<0.05)。3在血脂、糖代谢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总胆固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47,95%CI=[-0.74,-0.20],效应量检验Z=3.42,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甘油三酯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24,95%CI=[-0.36,-0.12],效应量检验Z=4.02,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12,95%CI=[0.01,0.23],效应量检验Z=2.06,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0.24,95%CI=[-0.36,-0.13],效应量检验Z=4.04,P<0.05)。4在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SMD=-1.51,95%CI=[-2.14,-0.89],效应量检验Z=4.76,P<0.05)。5在心脏结构、功能相关指标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大于单纯使用西药组,(MD=5.20,95%CI=[2.29,8.11],效应量检验Z=3.50,P=0.05)。6在终点心血管事件方面:(1)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支架再狭窄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31,95%CI=[0.24,0.40],效应量检验Z=9.17,P<0.05);(2)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OR=0.23,95%CI=[0.09,0.58],效应量检验Z=3.12,P<0.05);(3)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心源性死亡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OR=0.40,95%CI=[0.11,1.39],效应量检验Z=1.45,P>0.05);(4)治疗后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冠脉搭桥发生率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OR=0.54,95%CI=[0.27,1.09],效应量检验Z=1.73,P>0.05)。在用药规律分析的研究中,共纳入99个药方,其中包括中药煎煮汤剂47个,中药针剂1个,口服中成药51个。共含中药121味,使用频率795次。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单味药共有22味,主要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分别为丹参、川芎、红花,出现在该类药物频率前三名。而排名中药二联组合首位的为三七配丹参,中药三联组合首位的为郁金配川芎、丹参,中药四联组合首位的为瓜蒌皮配川芎、黄芪、丹参,中药五联组合首位的为桃仁配当归、赤芍、川芎、薤白。结论:(1)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能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调节血脂及血清中hs-CRP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支架再狭窄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中疾病认知程度积分、心电图和心绞痛疗效的有效率、心血管不良事件中的心源性死亡和冠脉搭桥术发生率方面,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与单纯使用西药组比较无差别。此次meta结果在某些层面上提示中药具有能在多靶点、多环节上改善冠心病支架术后相关病理因素及减少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优势。(2)中医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最常用的中药为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理气药。而丹参、黄芪、川芎这几味药常在联合治疗时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其用药规律与冠脉支架术后中医经脉受损、西医血管内膜损伤等病因病机相吻合。

刘敏[9](2017)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死亡率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粗)率仍位居各病之首,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严重损害了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冠心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经皮冠脉介入术(PCI)作为治疗方法之一,因见效快,疗效明确,受到大家一致的关注。但PCI仍然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如PCI术后再狭窄,术后生活质量未改善,心理状态不平稳,心绞痛的复发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医师和患者。祖国医学中没有冠心病、PCI术后胸痛等名词,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表现,类似于中医名词"胸痹心痛"所指范畴。中医的内治法和外治法在几千年的使用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如今西医在临床上也面临很多棘手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一直倡导辨证论治,始终提倡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因此在很多治疗方面可以很好的发挥其优势,和西医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以减轻患者的病痛。目的一:对160例行PCI术的且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以观察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痰瘀型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A、B、C组),每组40例,四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A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通贴散;治疗B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C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1包3次/日及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疗程共4周。观察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凝血功能(PT、APTT、TT、FIB)、Hs-CRP、MPO、血脂(TC、LDL、LPA)和FFA等的变化。结果:1.四组心绞痛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有一定的改善,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尤其是显效率更是明显,四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C组疗效最佳。2.四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其中四组治疗前后比较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和疾病认知程度(DP)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而治疗组在治疗后AS、AF、TS、DP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且C组优于A组、B组(P<0.05)。四组治疗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较治疗前改善,其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四组治疗后左室大小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3.四组凝血功能均有改善,其中四组治疗前后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均有明显改善,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治疗组在治疗后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且C组优于A组、B组(P<0.05)。4.四组患者治疗前后血Hs-CRP和MPO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四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Hs-CRP和MP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C组优于A组、B组(P<0.05)。四组在治疗后比较,中西医联合治疗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游离脂肪酸(FFA)的降幅也略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脉通贴散和芪参益气滴丸不但具有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的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候的作用,还具有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脂及不稳定斑块炎症因子水平(Hs-CRP、MPO),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提示芪参益气滴丸、心脉通贴散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有效药物,具有稳定不稳定性斑块及抗炎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目的二: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对大鼠行冠脉结扎,继则松开结扎线,使大鼠形成缺血再灌注损伤,然后分组予芪参益气滴丸联和心脉通贴散以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4周。最后分别监测各组的心脏彩超、血流动力学、心肌HE染色、NT-proBNP、CKMB、cTnI及炎症因子Hs-CRP、MPO。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大鼠LVEDD、LVESD不同程度降低(P<0.05),EF、FS及SV增加(P<0.05)。2.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和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组大鼠MAP、LVDP、+dp/dtmax、-dp/dtmax显着升高(P<0.05),LVEDP及ST显着降低(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NT-proBNP、Hs-CRP、MPO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NT-proBNP及Hs-CRP、MPO含量显着性降低(P<0.05)。

鹿暖[10](2016)在《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构建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检索CBM、CNKI、VIP、Wanfang data各国内中文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2)以有效、安全及统计结果稳定为标准,筛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优势治法、方药。结果:共检索到相关临床对照试验研究28704篇,最终纳入合格研究402篇。Jadad评分,60项研究得分≥3分,其余研究得分均<3分。涉及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155种,体现出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益气活血祛瘀等12种治法及其相应治则的临床指导作用。结论:(1)虚性病机—证治体系为气虚-气虚证-补气法-黄芪注射液;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麦注射液。(2)实性病机—证治体系为心血瘀阻-心血瘀阻证-活血祛瘀法-葛根素注射液、银丹心脑通胶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府逐瘀汤、杏丁注射液、心可舒片、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胶囊。(3)虚实夹杂病机—证治体系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法-稳心颗粒;气虚痰瘀阻络-气虚痰瘀阻络证-芳香开窍,益气活血祛瘀法-麝香保心丸;气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法-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

二、心脉通合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脉通合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揿针疗法联合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绞痛疗效
        1.3.2 中医证候积分
        1.3.3 生存质量评价
        1.3.4 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表2)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2.4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3)中成药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质量评价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表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1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
        2.4.2 心电图疗效
        2.4.3 硝酸甘油减停率
3 讨论

(4)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4. 中医治法与方药
    5.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2. UA的发病机制
    3. UA的危险分层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治疗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两组病例具体治疗方案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 记录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
        4.2 疗效指标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5.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4 半年再住院率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1.3 UA分级情况
        1.4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分布比较
        1.5 家族史
        1.6 吸烟史
        1.7 冠脉病变支数
        1.8 支架数
        1.9 支架类型
    2. 疗效性指标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2.2 心电图改变
        2.3 中医证候比较
        2.4 半年再住院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2. 气虚血瘀是PCI术后基本病机之一
    3. 益气活血方的研究
    4. 总结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

(5)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研究进展
        1.1 胸痹心痛病的病名源流
        1.2 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
        1.3 胸痹心痛病的辨证论治
    2.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研究进展
        2.1 UA瘀热相搏证的确立源流
        2.2 UA瘀热互搏证病因病机的初探
        2.3 UA瘀热相搏证的治疗
        2.4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情况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终止实验标准
        2.7 不良事件记录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与疗程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性判定标准
        3.5 统计分析
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3.心绞痛疗效情况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3.2 心绞痛总积分比较情况
        3.3 心绞痛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情况
    4.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5.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情况
    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6.3 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7.血脂水平比较
    8.HS-CRP水平比较
    9.安全性评价指标
讨论
    1.选方依据
    2.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的组方分析
    3.桂枝茯苓汤合黄连解毒汤治疗UA的机制辨析
        3.1 UA的发病机制与“瘀”、“热”的关联探讨
        3.2 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UA的药理作用
    4.黄连解毒汤和桂枝茯苓汤治疗UA(瘀热相搏型)的疗效分析
        4.1 西医学相关疗效指标分析
        4.2 中医学相关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6)养心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5
    1.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及脱落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的处理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试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冠通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ELK1-MMP9通路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冠通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PCNA、P-smad3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标本制备
        2.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增殖细胞核抗原
        2.5 WB检测P-smad3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免疫组化结果
        4.3 WB检测结果
第二部分 冠通方及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清MMP-9、ELK-1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标本制备
        2.4 RT-PCR检测ELK-1、MMP-9 表达的影响
        2.5 ELISA检测MMP-9 表达的影响
    3 统计数据
    4 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RT-PCR检测ELK-1m RNA、MMP-9m RNA表达的结果
        4.3 ELISA检测MMP-9 表达的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RS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的相关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RS的病因病机认识
    2 冠通方组方分析
    3 方剂拆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方剂量效关系
    5 再狭窄与PCNA、P-smad3、MMP-9、ELK-1 相关性研究
        5.1 再狭窄与PCNA的关系及冠通方的调控
        5.2 再狭窄与P-smad3 的关系及冠通方的调控
        5.3 再狭窄与MMP-9 的关系及冠通方的调控
        5.4 再狭窄与ELK-1 的关系及冠通方的调控
        5.5 ELK-1与MMP-9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PTCA术后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检索范围
        1.2.2 文献检索方法
        1.2.3 文献的选择标准
        1.2.4 文献的选取步骤
        1.2.5 文献的质量评价
        1.2.6 中药名规范统一
        1.2.7 文献的资料及数据提取
        1.2.8 系统评价的统计分析
        1.2.9 敏感性分析
        1.2.10 发表偏倚分析
        1.2.11 用药规律的统计分析
        1.2.1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Meta分析结果
        2.1.1 中医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2.1.2 西医临床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2.1.3 与血脂、糖代谢相关指标
        2.1.4 与炎性因子相关指标
        2.1.5 与心脏结抅、功能相关指标
        2.1.6 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安全性
    2.2 用药规律分析结果
        2.2.1 单味药使用规律
        2.2.2 药物组合规律
3 讨论
    3.1 中医对冠心病支架术后的认识
    3.2 Meta分析讨论
        3.2.1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对中医及西医临床疗效的影响
        3.2.2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3.2.3 中医药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及安全性
        3.2.4 结果局限性
    3.3 用药规律讨论
        3.3.1 单味药使用规律
        3.3.2 药物组合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中西医治疗进展
    第一节 中医关于胸痹心痛的论述
        1. 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4. 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与评价
        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理
        2. UAP相关的炎症因子
        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4. 中成药在冠心病领域的抗炎作用
    第三节 中医关于PCI术后的认识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介入治疗后证型研究现状
        2. UAP介入治疗后中医治疗现状
第二章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课题创新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系统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标准
        (二)文献排除标准
        (三)文献检索
        (四)文献筛选
        (五)资料提取
        (六)方法学质量评价
        (七)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结果
讨论
    一、基于临床疗效构建病机-证治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二、病机-证治理论体系构建模式与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二)中医药有效性分析
        (三)中医药安全性分析
        (四)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五)漏斗图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四、心脉通合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揿针疗法联合心脉通贴散穴位贴敷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 李永聪,李菁,周丽,尤蕴,常丽,杨梅英,孟丹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23)
  • [3]中成药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网状Meta分析[J]. 石兆峰,关曼柯,魏旭煦,蒋寅,胡嘉元,张晓雨,赵晨,商洪才. 世界中医药, 2021(01)
  • [4]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D]. 李拯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黄连解毒汤合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瘀热相搏型)的临床观察[D]. 张彩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养心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D]. 安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冠通方及其拆方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ELK1-MMP9通路调控研究[D]. 任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支架术后中医药用药规律研究及系统性评价[D]. 卓小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心脉通贴散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D]. 刘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D]. 鹿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心脉通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