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一、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蒲小剑[1](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认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朱统泉,宋全昊,孟祥锋[2](2020)在《不同生长因素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驻马店市近10年小麦生产情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小麦播种面积常年在66.67万hm2以上,是河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小麦生产基地。为深入了解该地区气象、土壤、病虫害和品种等因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好地指导小麦生产,对2010-2019年当地气象、土壤、病虫害和品种等因素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与小麦单产存在明显关联。生长期的降水量与小麦品质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尤其是5月份的降水量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至关重要,在未构成干旱胁迫的条件下,降水量与降水天数的适度减少可提高籽粒品质。土壤养分的提升可促进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以及防治面积与总发病面积占比均与小麦的单产和品质变化趋势一致。主导品种面积占比与产量和品质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

陈楠[3](2020)在《淮南市寿县水稻害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在寿县实验稻田的实地调查,并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根据淮南市寿县水稻害虫2019年的发生危害情况,制定了寿县稻田害虫绿色防控方案,防重兼次,紧抓防控关键期,优先使用抗虫品种、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安全合理用药,严格遵守粮食安全、生态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主要结果如下:1、初步查明淮南市寿县2019年水稻共发生害虫26种,隶属6目、15科,稻田天敌16种,隶属3纲、6目、12科;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危害最为严重,属于重要害虫,是重点防控对象;稻蓟马、稻黑蝽、中华稻蝗为常发害虫,在部分乡镇亦可以造成明显为害;大螟有上升为害趋势。2、2019年淮南市寿县稻飞虱全生育期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稻纵卷叶螟以第5代发生危害为主,第6代为害会有加重的趋势;二化螟则以第2代和第3代作为主害代,但为害程度仍呈下降趋势。水稻害虫为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稻蓟马主要为害苗期至分蘖前期,影响水稻苗长势;分蘖期及孕穗破口至灌浆期主要受到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黑蝽等害虫的危害,尤其后一阶段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加显着,是水稻害虫防控的关键时期。尽管稻田天敌种类较多,但在自然状态下,控制作用并不明显,因此,稻田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中,不仅要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还应采取人工释放补充高效天敌。3、6%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亮泰(?))、22.2%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迈舒平(?))和25%噻虫嗪(阿克泰(?))的科学组合使用能够较好地解决水稻主要虫害问题。其中:当6%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施药量为40mL/667m2时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最好;22.2%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不仅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且还能促进水稻苗期生长;当25%噻虫嗪的施药量为4g/667m2时对稻飞虱有着突出的防治效果,见效快,持效期也长。并且一季水稻多次使用后性价比高,经济效益(亩效益和投入产出比)更可观。每亩收益大概要比自主用药区多出约178元的收益,并能符合我国农业部倡导的农药与化肥减量使用的战略目标,适合大面积在水稻上推广应用。4、目标水稻害虫的总体控制效果要达到85%以上,其中重要害虫防控率要超过90%,将害虫为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要实现零增长,并且专业化的防治面积达到40%以上。制定了“秧苗期预防,分蘖期放宽,成穗期保护”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原则,围绕农田生态系统,在农业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选择抗性品种、优化耕作制度、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等环境友好防治技术,提高稻田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做好准确的害虫发生预测工作,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控制重要害虫兼制常发和次要害虫为目标,促进绿色防治与专业防御和统治相结合,确保稻田绿色稻米效率和生态安全。制定了以非化学防治技术为主,通过准确测报,抓住关键时期,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为辅助的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李广阔[4](2018)在《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还可增加生态多样性,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种植模式。新疆南疆地区发展果粮间作种植也是基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证该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随着果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及树龄的增大,棉花、玉米等作物由于对光、水、肥等的需求与果树有较大的冲突,逐步退出了与果树间作的种植模式。小麦是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与果树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小麦与果树间作成为新疆南疆地区主要的农林复合生产模式,其中核桃-小麦间作是主要间作模式。病虫草害作为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发生危害与作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比较单作麦田,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的光照、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均有一定的差异,受此影响,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田主要病害、虫害以及麦田杂草等的发生、危害情况可能与单作麦田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为明确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及与单作麦田的差异性,我们在南疆核桃-小麦间作较为普遍的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试验研究:(1)两种模式下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叶锈病(Puccinia tritiina)的发生规律研究及差异性分析;(2)两种模式下小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发生规律及差异性分析比较;(3)间作模式下小麦田杂草危害特点、群落结构研究;单作模式下小麦田杂草危害特点、群落结构等研究。通过连续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程度在两种模式下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白粉病的始发生时间提前,从2012年的5月16日始见病害到2016年5月1日始见,白粉病的始发生时间提前了 15天;二是从单一年份比较来看,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白粉病的田间病情指数最高年份达84.22,而同期单作麦田白粉病病情指数为31.56,间作麦田白粉病的田间病情指数显着高于单作麦田白粉病病情指数,田间危害重于单作麦田;三是从不同年份白粉病发生来看,2012年至2016年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白粉病发生危害整体上呈加重趋势。核桃—小麦间作不利于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流行危害。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的始发生时期与单作麦田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发生危害程度、病害流行速度均低于单作麦田,高峰期的病性指数显着低于单作麦田叶锈病发病指数。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不同年份间发生危害无显着性差异,单作麦田小麦叶锈病不同年份间病情指数有显着性差异。与单作麦田相比,核桃—小麦间作不利于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流行危害。核桃-小麦间作加剧了小麦长管蚜的田间危害。研究表明,核桃—小麦间作田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始发生时间略早于单作麦田始发生时间,核桃—小麦间作麦田麦长管蚜田间发生流行速度快,田间蚜虫高峰期的百株蚜量远高于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发生年度间变化较大,2012年至2016年度间,2012年、2013年发生量大,百株蚜量显着高于其他年份发生量。明确了新疆南疆地区麦田杂草种类及两种模式下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新疆南部地区冬麦田杂草的种类有14科33属共39种,其中菊科8种、禾本科7种、藜科5种、十字花科、蓼科、豆科等各3种、其它科1~2种杂草。核桃—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与小麦单作模式麦田优势杂草种为基本一致,主要有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篇蓄(Polygonum aviculare)、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离蕊芥(Malcolmia Africana)、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和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等9种杂草,优势杂草的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小麦单作田利于篇蓄的发生和为害,而苣荬菜和离蕊芥则在核麦间作田密度较高,其它几种优势杂草在两种模式下危害基本相同。龙葵(Solanum nigrum)、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区域性优势杂草在核桃—小麦间作田发生重于小麦单作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等区域性优势杂草在小麦单作田发生重于核桃—小麦间作田。核桃—小麦间作模式麦田杂草物种丰富度高于单作麦田杂草的物种丰富度,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高于单作麦田;核桃—小麦间作丰富了麦田杂草物种数,增加了小麦田杂草的多样性。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明确了核桃—小麦间作后麦田小麦白粉病、叶锈病、麦长管蚜及麦田杂草等主要有害生物的田间发生时间、发生流行规律及危害特点等,为该区域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麦田主要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方[5](2017)在《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主要病害虫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速度呈下降趋势,其中病虫害是导致粮食产出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不了解,不能抓住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往往既造成了药剂浪费、环境污染和经济负担的加重,又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为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总结旬阳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未来发生趋势,阐明今后预测预报的关注重点和考虑因素,对进一步做好重大病虫害的长期预报和短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的调查、总结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麦蚜、小麦吸浆虫、地下害虫;黑穗病、小麦条绣病、小麦黄矮病、小麦白粉病及小麦全蚀病。(2)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气候是造成小麦根部病害重发生的根本原因,菌源普遍存在是造成小麦根部病害重发生的先决条件,土壤、品种是造成地块间发病差异的主要因素。(3)提高旬阳地区夏田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对策有: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探索农业结构调整后小麦病虫发生新特点,做好病虫发生区划研究;加速先进测报工具的开发和引进;加快现代化技术在小麦病虫测报中的应用。(4)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领导重视,提早部署,行政推动是保障;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是亮点;突出专业化统防,带动群防群治是突破口;强化行政督导与技术检查指导是动力;科学预报,适时早防是关键;科学配方最重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大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威胁将长期存在,需要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及农民共同努力、常抓不懈,不可有丝毫麻痹思想。就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而言,需要我们加深认识、提高警惕,继续坚持做好病虫基数调查、发育进度调查、病虫情普查等基础工作,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同时要密切跟踪发生关键期天气条件,及时准确发布预报,科学指导防控。

商艳兰[6](2016)在《小麦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无人机施药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摄取来源,是世界上总产量占第二位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小麦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因而小麦高质量、高产量的生产是我国粮食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冬小麦是无棣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6000hm2以上。小麦害虫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十几年来,小麦上害虫发生严重,特别是穗期危害更重,每年产量损失在1200万kg左右。化学防治在小麦害虫综合防治过程中占重要比例,每年仅吡虫啉消耗2500kg,菊酯类(包括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等)消耗7500L,化学农药的“高毒、高残留和高污染”等问题不仅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因受药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施药手段难以达到短期内普遍防治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无棣县小麦害虫和主要天敌种类做了系统调查,同时试验了无人机防治小麦蚜虫和叶峰的防治效果,为更好地防治小麦虫害,提高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调查明确了无棣小麦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动态。在同一实验地内对小麦(临麦2号)害虫发生种类和动态进行了为期5年的系统调查,发现无棣小麦主要有5种(类)害虫:蚜虫、麦叶蜂、棉铃虫、粘虫和红蜘蛛。其中蚜虫和麦叶蜂的发生量较大,是无棣小麦上的主要害虫。2015年在500个单茎上共发现蚜虫总数量高达12000头,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峰。小麦蚜虫从小麦拔节期开始出现到扬花期达到顶峰,然后呈下降趋势,直到小麦成熟蚜虫还会存在。小麦蚜虫严重的年份,进入小麦乳熟期时折百株蚜量能达230头。通过田间调查小麦害虫主要天敌种群消长动态发现:在小麦品种临麦2号的试验田共发现3类天敌:食蚜蝇、瓢虫和蚜茧蜂。瓢虫类数量最多,蚜茧蜂次之,食蚜蝇很少出现。瓢虫于小麦孕穗期开始出现,4月下旬开始成虫数量多于幼虫数量,到5月中旬成虫几乎消失幼虫数量达到顶峰。瓢虫出现期短,仅为1个月的时间,小麦进入乳熟期后慢慢消失。小麦穗期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阶段,充分掌握并利用好这一时段天敌的发生规律,结合农事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化学防治的次数,更好的保持农田生态平衡。通过R-10Lplus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和背负式喷雾两种不同药械,针对我县两种主要害虫蚜虫和麦叶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麦叶蜂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不适宜施药的天气情况下,利用R-10L plus植保无人机喷施相同剂量杀虫剂后,分别在施药后第1天和第3天进行调查,发现对麦叶峰的防治效果为85.26%和98.45%,无人机能够克服困难更好地完成作业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蚜虫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效果,与背负式喷雾器相比,在相同高剂量杀虫剂的情况下,药后1d、3d和7d二者之间的防效相当,无明显差异,在杀虫剂减量使用的情况下,第1天至第3天差异显着,无人机的防治效果低于高剂量的背负式喷雾器,第7天无人机的防治效果达到最佳,与高剂量的背负式喷雾器的防治效果相当,说明杀虫剂可以减量使用达到控制麦蚜的目的。在相同喷施面积的情况下,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人工喷药的5.76倍,明显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陈海涛,范丽丽[7](2016)在《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小麦生产大国,产量虽高,但是人均保有量比较低,依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为了确保小麦可以增收增产,需要加强其病虫害防治。基于此,论述如何根据小麦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做好其综合防治工作。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王汉芳,郭瑞,程红建,谢耀丽[8](2010)在《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豫中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是病虫害易发区。为此,开展了不同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后期病虫害会造成产量不同程度地降低,其中赤霉病和吸浆虫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通过防治赤霉病和吸浆虫,可分别提高产量13.3%和8.17%,原因在于防治赤霉病和吸浆虫有效提高了穗粒数(45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较常规病虫管理措施可使小麦产量提高4.45%13.34%,尤其后期对纹枯病和蚜虫等防治到位,可使千粒重提高3.212.2 g。

闫智臣[9](2020)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基地,绿肥-主作物间作是该区常见的种植模式。目前尚不明确该系统下主作物病害发生、危害及绿肥对主作物病害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调查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绿洲灌区武威试验站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主作物病害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结构多样性,并在温室内就该区主要栽培模式毛苕子(Vicia villosa)间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系统主作物及绿肥对病害的调控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探索发展生态绿色病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玉米(Zea mays)、小麦、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间作系统下,3种主作物病害主要为:玉米的锈病(Puccinia sorghi)、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orokiniana)、圆斑病(Bipolaris zeicola),小麦的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B.sorokiniana)以及马铃薯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2、间作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毛苕子、针叶豌豆(Pisum sativum)和甜豌豆(Lathyrus odoratus)等绿肥可降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发病率1.97%39.37%:(1)间作箭筈豌豆降低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叶斑病发病率10.53%13.63%;间作箭筈豌豆+毛苕子降低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发病率25.27%,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4%29.6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26.38%。(2)间作针叶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1.97%34.80%;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率2.83%29.90%,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39.37%。(3)间作甜豌豆降低玉米锈病发病率2.93%28.87%,马铃薯炭疽病发病率14.00%。3、温室模拟田间毛苕子-小麦间作发现,毛苕子、小麦可相互影响彼此病害的发生:间作小麦使毛苕子发病率显着增高48.67%143.62%;小麦离蠕孢综合症可造成小麦产量减产16.04%42.81%,间作毛苕子减少小麦产量损失5.98%8.10%。4、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可影响土壤中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田间试验中共检测到4目8科13属23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科(Glomeraceae)占各样本的46.67%81.09%,为所有样本的优势科,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层状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lamellosum)为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在10.97%54.11%和15.15%45.56%之间。主作物的种类是影响AM真菌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间作绿肥可相对提高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显着影响土壤AM真菌群落,且AM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越高,主作物病害发病率越低。对田间土壤养分与病害发生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早疫病与AK显着正相关,玉米叶斑病和SOM显着负相关。因此可通过间作绿肥和适当施肥,实现该区作物病害的绿色防治。

李向敏[10](2014)在《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高达2400万公顷左右。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逐年提高,小麦多种病虫害也呈现出了严重走高趋势,这严重影响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及优产形势,春季是小麦病虫害的多发季节,摸清其发生规律,预测好其发生趋势,进而抓好综合防治措施,对小麦实现大丰收至关重要。

二、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主要研究内容
        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害症状观察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前言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1.5 Unigene的注释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1.2.2 构建表达载体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不同生长因素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驻马店市近10年小麦生产情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因素
        2.1.1 小麦单产与生育期降水量的关联性
        2.1.2 小麦单产与生育期平均气温的关联
        2.1.3 小麦单产与生育期日照时数的关联性
        2.1.4 气候条件与品质的关系
    2.2 土壤因素
    2.3 病虫害因素
        2.3.1 病虫害发生、防治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2.3.2 小麦病虫害发生、防治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2.3.3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气候、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2.4 品种应用因素
        2.4.1 小麦品种应用与产量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生育期的适度干旱胁迫对小麦丰产提质具有促进作用
    3.2 土壤肥力提升对小麦生产具有基础性作用
    3.3 植物保护发挥了止损增效的积极作用
    3.4 品种的改良提升对小麦增产提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4 结论

(3)淮南市寿县水稻害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生产及害虫发生概况
    1.2 淮南市寿县基本概况
    1.3 寿县水稻主要害虫介绍
        1.3.1 灰飞虱
        1.3.2 白背飞虱
        1.3.3 褐飞虱
        1.3.4 蓟马
        1.3.5 稻纵卷叶螟
        1.3.6 大螟
        1.3.7 二化螟
        1.3.8 三化螟
    1.4 害虫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1.4.1 物理防治
        1.4.2 生物防治
        1.4.3 农业防治
        1.4.4 科学用药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农产品和生态安全的需求
        1.5.2 水稻害虫可持续治理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水稻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普查
    2.2 水稻主要害虫系统调查
        2.2.1 调查方法
    2.3 水稻害虫药剂筛选
        2.3.1 实验田基本情况
        2.3.2 水稻品种
        2.3.3 肥水管理
        2.3.4 杂草防治
        2.3.5 供试药剂
        2.3.6 试验设计
        2.3.7 天气记载
        2.3.8 统计分析
    2.4 寿县害虫发生情况
        2.4.1 蓟马
        2.4.2 稻飞虱
        2.4.3 二化螟
        2.4.4 稻纵卷叶螟
    2.5 测产
        2.5.1 面积测量
        2.5.2 产量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寿县水稻害虫及天敌
    3.2 寿县水稻害虫发生情况
        3.2.1 稻飞虱
        3.2.2 稻纵卷叶螟
        3.2.3 二化螟
    3.3 高效药剂筛选
        3.3.1 药剂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
        3.3.2 稻蓟马的防效
        3.3.3 稻飞虱的防效
        3.3.4 二化螟的防效
        3.3.5 稻纵卷叶螟
        3.3.6 药剂处理效益分析
    3.4 寿县2019年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
        3.4.1 防控目标
        3.4.2 综合防治策略
        3.4.3 绿色防控体系
        3.4.4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3.4.5 害虫防治指标
        3.4.6 推荐药剂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白粉病影响研究
        1.2.2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叶锈病影响研究
        1.2.3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长管蚜影响研究
        1.2.4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发生危害及群落结构影响
        1.2.5 核桃-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有害生物化学药剂防治试验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白粉病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模式下小麦白粉病的田间消长
        2.2.2 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及小麦单作田白粉病发生的差异性
        2.2.3 两种模式下小麦白粉病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叶锈病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及计算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两种种植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田间消长
        3.2.2 两种种植模式下小麦叶锈病差异比较
        3.2.3 两种模式下小麦叶锈病不同年份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长管蚜发生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
        4.2.2 两种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的差异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发生危害及群落结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南疆麦田杂草种类组成
        5.2.2 两种模式下麦田优势杂草分布
        5.2.3 麦田优势杂草在两种模式下密度差异性分析结果
        5.2.4 核桃-小麦间作模式杂草群落结构
        5.2.5 单作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田主要有害生物防控药剂试验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地点、小麦品种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防治结果
        6.2.2 药剂对小麦长管蚜的防治结果
        6.2.3 麦田除草剂试验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发布的相关标准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
    获得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5)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主要病害虫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研究进展
    1.2 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1.2.1 我国小麦病虫害发生整体情况
        1.2.2 小麦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
        1.2.3 小麦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
    1.3 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1.3.1 农作物病害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1.3.2 农作物病害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1.4 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主要防治技术
        1.4.1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4.2 栽培措施
    1.5 旬阳地区农业概况
        1.5.1 自然条件简介
        1.5.2 旬阳地区农业生产概况
    1.6 论文的提出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旬阳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情况调查
    2.1 调查方法
    2.2 旬阳地区近两年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调查
    2.3 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第三章 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监测预警对策研究
    3.1 提高旬阳地区夏田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的对策
        3.1.1 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3.1.2 探索农业结构调整后小麦病虫发生新特点,做好病虫发生区划研究
        3.1.3 加速先进测报工具的开发和引进
        3.1.4 加快现代化技术在小麦病虫测报中的应用
    3.2 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3.2.1 领导重视,提早部署,行政推动是保障
        3.2.2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是亮点
        3.2.3 突出专业化统防,带动群防群治是突破口
        3.2.4 强化行政督导与技术检查指导是动力
        3.2.5 科学预报,适时早防是关键
        3.2.6 科学配方最重要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4.2.1 病虫害重发威胁长期存在,监测预警不可松懈
        4.2.2 小环境特异化导致病虫害发生分布差异大,区域精准化预报要求高
        4.2.3 人为防治因素显着影响病虫害发生程度,预报判断需客观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小麦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无人机施药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主要害虫
        1.1.1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危害
        1.1.2 小麦叶蜂的发生与危害
        1.1.3 其它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1.1.3.1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
        1.1.3.2 粘虫的生物学特性
        1.1.3.3 小麦红蜘蛛的生物学特性
    1.2 小麦害虫主要天敌
        1.2.1 天敌蚜茧蜂、瓢虫的消长
    1.3 小麦害虫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1.3.1 农业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3.1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情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地条件
        2.1.2 供试药械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2.2.1 无人机防治小麦蚜虫试验方法与设计
        2.2.1.1 试验设计及安排
        2.2.1.2 防治效果调查记载方法
        2.2.2 无人机防治麦叶蜂实验方法与设计
        2.2.2.1 试验设计及安排
        2.2.2.2 防效调查记载方法
        2.2.3 计算方法
        2.2.3.1 防治效果
        2.2.3.2 作业效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害虫消长系统调查
        3.1.1 麦蚜种群发生动态
        3.1.2 小麦叶蜂种群发生动态
        3.1.3 其他害虫种群发生动态
    3.2 小麦害虫主要天敌消长系统
    3.3 无人机与人工式喷雾器械的试验对比
        3.3.1 小麦蚜虫防治效果
        3.3.2 麦叶蜂防治效果
4 讨论
    4.1 小麦害虫田间种群动态
    4.2 无棣县小麦害虫天敌发生动态调查分析
    4.3 无人机对小麦蚜虫和麦叶蜂的防治效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虫害防治试验
        1.1.1 小麦吸浆虫防治试验
        1.1.2 小麦赤霉病防治试验
        1.1.3 小麦纹枯病防治试验
        1.1.4 小麦叶枯病防治试验
    1.2 纹枯病和蚜虫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试验
        1.2.1 纹枯病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1.2.2 蚜虫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1.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1.4 测定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与不防治地块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2.2 病虫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1 吸浆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2 赤霉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3 纹枯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4 叶枯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3 病虫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2.4 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1) 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2) 防治纹枯病。
    (3) 做好后期病虫害防治。

(9)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肃省玉米、小麦、马铃薯主要病害
        2.1.1 玉米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1.2 小麦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1.3 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2.2 不同绿肥-主作物模式病害防控研究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4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病害调查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样地设立情况
        3.1.3 田间管理措施
        3.1.4 病害调查方法
        3.1.5 病原的分离鉴定
        3.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
        3.2.1 绿肥间作玉米病害
        3.2.2 绿肥间作小麦病害
        3.2.3 绿肥间作马铃薯病害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毛苕子-小麦系统病害发生情况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试验数据采集
        4.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
        4.2.1 小麦离蠕孢综合症的发病情况
        4.2.2 毛苕子匐柄霉叶斑病的发病情况
        4.2.3 小麦、毛苕子生长及生理生化
        4.2.4 不同处理对温室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5 各生理指标与小麦、毛苕子发病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绿肥-主作物间作系统土壤AM真菌多样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设立
        5.1.2 土壤采集
        5.1.3 土壤DNA提取及PCR扩增
        5.1.4 高通量测序分析
        5.1.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1.6 数据的分析处理
    5.2 结果
        5.2.1 土壤养分含量
        5.2.2 OTU聚类分析
        5.2.3 AM真菌群落多样性
        5.2.4 AM真菌群落组成
        5.2.5 组间差异分析
        5.2.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特点
    1.近年来小麦发生的主要虫害
    2.近年来小麦发生的主要病害
二、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
三、小麦病虫害预防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发生的动态监测
    2.大力推广虫害防治技术
    3.加强农作物种植的组织领导

四、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生长因素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驻马店市近10年小麦生产情况为例[J]. 朱统泉,宋全昊,孟祥锋. 作物杂志, 2020(06)
  • [3]淮南市寿县水稻害虫高效控制技术研究[D]. 陈楠.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4]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影响研究[D]. 李广阔.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5]旬阳地区夏田作物小麦主要病害虫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李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6]小麦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无人机施药防治效果研究[D]. 商艳兰.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7]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J]. 陈海涛,范丽丽. 河南农业, 2016(11)
  • [8]主要病虫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张德奇,季书勤,李向东,王汉芳,郭瑞,程红建,谢耀丽. 河南农业科学, 2010(02)
  • [9]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间作绿肥对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病害影响的研究[D]. 闫智臣. 兰州大学, 2020(12)
  • [10]春季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J]. 李向敏. 农民致富之友, 2014(08)

标签:;  ;  ;  ;  ;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