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形种植体弯曲角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

叶形种植体弯曲角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

一、叶状种植体弯制角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阴哲炜[1](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龚铭[2](2021)在《自攻型牙种植体在即刻种植中的生物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比较临床上常用的自攻型与非自攻型种植体在即刻种植方式中的初期稳定性,骨结合及新骨形成能力。采用在比格犬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分别即刻植入骨水平及软组织水平自攻型与非自攻型种植体的体内实验方法,评价为自攻型种植体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实验方法:1.选取健康雄性成年比格实验犬36只,微创拔牙后,行种植体即刻植入术。每只实验犬下颌第二前磨牙区植入骨水平自攻型种植体(BLE),骨水平非自攻型种植体(BL),软组织水平自攻型种植体(TLE),软组织水平非自攻型种植体(TL)各一枚。分别在种植体植入后4,8,12周取材。2.记录并分析种植体植入时的旋入扭矩。3.应用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仪量化分析自攻型牙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4.应用micro-CT观察并计算骨体积分数(骨体积/总体积,BV/TV,%)、骨小梁厚度(Tb.Th,mm)、骨小梁数量(Tb N,1/mm)、骨小梁间距(Tb.Sp,mm)和骨表面积/骨体积(BS/BV,1/mm)分析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5.应用荧光标记物盐酸四环素及茜素红进行示踪标记,经硬组织切片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比较自攻型种植体与非自攻型种植体新生骨面积及骨矿化沉积率。6.应用组织形态学亚甲基蓝与酸性品红染色分析并计算种植体骨接触率(BIC),分析自攻型牙种植体的骨结合性能。实验结果:1.自攻型种植体的植入扭矩和ISQ值使其表现出优于非自攻型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2.对比4周、8周、12周的ISQ值与BIC,自攻型种植体的骨结合优于非自攻型种植体。3.通过micro-CT测量并计算种植体周围各项参数,自攻型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性能及新骨形成性能优于非自攻型种植体。4.自攻型种植体周围新生骨能力及骨矿化沉积率高于非自攻型种植体。结论:在即刻种植中,自攻型种植体初期稳定性、骨结合强于非自攻型种植体,并且在骨改建及新骨形成方面略强于非自攻型种植体。

郑鑫辉[3](2021)在《医用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构建及其免疫反应和成骨分化研究》文中提出第1章医用钛表面微/纳米结构的构建目的采用水热法,在Ti表面构建不同的微/纳米形貌,以研究不同微/纳米形貌对细胞行为的调控。方法混酸预处理钛片,采用水热法在Ti表面构建Mg-Al-LDH薄膜。通过调整反应液Mg(NO3)2、Al(NO3)3和尿素的浓度,在钛表面构建出不同的微/纳米形貌。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样品形貌,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薄膜的物相组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样品化学成分和化学状态,视频接触角测量仪检测样品表面润湿性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检测样品离子释放。结果SEM结果显示,水热处理的Ti表面呈现均匀的纳米叶(Nano)、微米片(Micro)和微/纳米混合(MN)结构。微/纳米结构样品元素和物相组成相同。与Ti样品相比,Nano样品水接触角显着降低,MN样品与Ti样品接近,Micro样品水接触角明显提高。ICP结果表明,Nano样品Mg2+、Al3+释放量最低,MN样品次之,而Micro样品Mg2+、Al3+释放量最高。结论三组微/纳米结构样品中,Nano样品具有最好的亲水性,Mg2+、Al3+释放量最低,而Micro样品疏水性较强,Mg2+、Al3+释放量最高。第2章医用钛表面微/纳米结构对巨噬细胞免疫反应的调控目的探究Ti表面不同微/纳米形貌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M1/M2极化和免疫反应的调控方法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接种在不同样品表面进行培养。采用alamarBlueTM试剂盒检测样品表面巨噬细胞的增殖情况,SEM观察样品表面巨噬细胞的形貌,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M2极化状况,ELISA检测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量,实时定量PCR(RT-qRCP)检测样品表面巨噬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微/纳米形貌样品对巨噬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Nano样品表面巨噬细胞呈梭形,伪足少;Micro、MN与Ti样品表面巨噬细胞形貌相似,均呈球形,伪足多。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Ti样品相比,Nano样品能够显着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MN样品可以同时促进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Micro则能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ELISA和PCR结果显示,与Ti样品相比,Nano样品能够促进巨噬细胞抑炎基因高表达,抑制炎症基因表达,促进抑炎因子合成与释放;MN样品次之;Micro则能促进巨噬细胞炎症基因表达,抑制抗炎基因和抑炎因子释放。结论Ti表面微/纳米形貌可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反应。三组样品均可以促进巨噬细胞活化,且形貌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大于Mg2+、Al3+释放的影响。Nano样品可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炎症反应;Micro样品则促进M1型巨噬细胞极化,增强炎症反应;MN样品由于其特殊的形貌可同时促进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第3章医用钛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免疫成骨性能研究目的研究不同微纳米结构的成骨性能及其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免疫反应对BMSCs成骨性能的影响方法建立(间接)共培养模型,收集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采用ALP染色试剂盒和ALP试剂盒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情况,RT-PCR检测样品表面BMSCs成骨基因BMP-2、OPN和OCN的表达。结果单独培养时,与Ti样品相比,Micro样品可促进BMSCs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Nano与MN样品无明显促成骨分化作用。各样品表面BMSCs的ALP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条件培养基培养时,Nano样品表面巨噬细胞所分泌产物能够明显促进BMSCs成骨分化,ALP表达量和成骨相关基因(BMP-2、OPN、OCN)表达水平最高;Micro样品表面巨噬细胞所分泌产物也可促进BMSC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但ALP表达量与MN、Ti样品无显着性差异;MN样品无明显促成骨分化作用。结论样品表面微米形貌(Micro)可促进BMSCs成骨分化。M2型巨噬细胞分泌产物能够促进样品表面BMSCs成骨分化。

梁佳越[4](2020)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骨组织在三种牙弓形态中的应力分布》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创建下颌前牙区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模型,分析三种牙弓形态中种植体周围骨皮质应力的分布特点,从而为下前牙连续缺失的情况提供更符合生物力学分布的种植修复方式。材料和方法:1实验设备本实验使用锥形束CBCT扫描机(Philips Company荷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为:华硕Windows7,处理器为Intel(R)CPU B820@1.70GHz,8G内存,1TB硬盘。使用的软件为:Mimics(Materialise Software Company,比利时);Geomagic Studio(3D System Company,美国);Solid Works(Dassault Company法国);Ansys Workbench19.0(Swanson Analysis Company美国)。2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创建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获取下颌骨DICOM形式数据,将CBCT扫描获取的牙齿、颌骨初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通过Geomagic、Solidworks三维软件重建生成左下尖牙(33)至右下尖牙(43)连续缺失的下颌骨块、种植体、基台、牙冠的三维有限元部件并进行组合与装配,得到以下三种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模型:有限元模型1,左下尖牙(33)和右下尖牙(43)位点植入2枚种植体;有限元模型2,左下尖牙(33)和右下尖牙(43)位点植入2枚种植体,右下中切牙(41)植入1枚种植体;有限元模型3,左下尖牙(33)和右下尖牙(43)位点植入2枚种植体,两侧中切牙位点(31、41)植入2枚种植体。3有限元模型与在三种牙弓形态中拟合将3M公司成品MBTTM系统3型牙弓函数导入计算机,分别将模型1、模型2、模型3与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牙弓组合,共获得9组模型。将9组模型导入Workbench中进行网格划分。4测试加载应力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19.0(Swanson Analysis Company美国)进行模型力的加载和分析。为了模仿下颌牙齿在一般咀嚼运动时的受力形式,采用2种加载方式,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求解,运用静态分析对模型施加作用力。结果:1、建立了三种牙弓形态中下颌前牙区连续缺失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的有限元模型;2、种植体周围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颈部皮质骨层;种植体周围骨质应力大小与加载方式密切相关,同一模型的同种牙弓形态中,斜向加载时种植体周围骨皮质最大应力总是大于平行牙体长轴加载方式。在模型1中,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牙弓中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应力最大值在斜向加载时分别为垂直向加载的1.26、1.80、1.65倍;在模型2中,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牙弓中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应力最大值在斜向加载时分别为垂直向加载的1.10、1.43、1.65倍;在模型3中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牙弓中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应力最大值在斜向加载时分别为垂直向加载的1.56、1.55、1.65倍;3、垂直向加载时,方圆形牙弓中种植体周围应力最大值在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呈递减趋势(87.13MPa>67.49MPa>39.57MPa),卵圆形牙弓中在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呈递减趋势(91.98MPa>37.02MPa>28.62MPa),尖圆形牙弓中在模型1、模型2、模型3中呈递减趋势(112.02MPa>40.69MPa>22.93MPa)。方圆形牙弓中,模型1与模型2、模型2与模型3的绝对值差值分别为19.64、27.92;卵圆形牙弓中,模型1与模型2、模型2与模型3的绝对差值为54.96、8.40;尖圆形牙弓中,模型1与模型2、模型2与模型3的绝对差值为71.33、17.76。通过对比以上差值,可以发现种植体数目对应力大小的影响在三种牙弓形态中有明显差异:在卵圆形、尖圆形牙弓中,选择3颗种植体较2颗种植体时应力明显减小(54.96、71.33),在方圆形牙弓中,这种差异明显小于其他两种牙弓形态(19.64);在卵圆形、尖圆形牙弓中,选择4颗种植体与3颗种植体时应力变化较小(8.40、17.76)。斜向加载时,在同种牙弓形态中遵从同种规律。4、模型1中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在模型1中,垂直向与斜向加载时,种植体周围应力在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牙弓递增,方圆形牙弓中应力值最小。同时在应力分布图中,尖圆形牙弓种植体周围骨质红色与黄色的范围也更大,应力分布不均匀。根据实验数据也可观察到,在3种牙弓形态与3种种植固定桥的模型的排列组合中,尖圆形牙弓在模型1的种植体周围应力值最大。5、模型3中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在模型3中,种植体周围应力值较模型1中显着降低,种植体周围应力在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牙弓递减(39.57MPa>28.621MPa>22.933MPa);在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图中,3种牙弓形态均以绿色、蓝色为主,表明应力分布较均匀,应力集中区域较少。在模型3中,相比于种植基牙排列较直、分布相对集中的方圆形牙弓,尖圆形的牙弓曲率在同种加载方式下通过种植体的传导优于其他两种牙弓形态。结论:1、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在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牙弓形态中存在明显差别;2、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是模拟计算不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在不同牙弓形态中应力分布情况的有效方法;3、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骨应力分布与加载方式密切相关,载荷相同时斜向加载时种植体周围骨应力大于垂直加载;4、下颌3343连续缺失时,无论何种牙弓形态,随着种植体数目的增加,种植术后安全性均增加;5、下颌3343连续缺失,仅于双侧尖牙区植入2颗种植体时,方圆形牙弓种植安全性高于卵圆形、尖圆形牙弓;6、下颌3343连续缺失时,对于卵圆形、尖圆形牙弓形态,选择3颗或4颗种植体较2颗可明显增加种植安全性;但4颗种植体较3颗在种植安全性增加上意义不大;7、本实验为各种牙弓形态提供临床优化参考,具体选择应结合临床。

龚昕[5](2020)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数字化技术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评价其对鼻、上颌牙槽骨的塑形效果。方法:使用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获取单侧唇腭裂(UCLP)和双侧唇腭裂(BCLP)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各30个,与相应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临床常用测量项目上的差异,并进行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检验。以口内扫描获取的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为基础;在虚拟环境中精确、量化移动牙槽骨各骨段,实现缩小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计算机辅助各分解步骤数字模型的设计;基于每个矫治阶段的数字模型设计矫治器的数字化模型;3D打印制作个体化鼻-牙槽骨塑形(NAM)矫治器,建立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并检测3D打印矫治器的精度。使用3d MDface系统采集10例U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面部软组织图像,测量矫治前后鼻部形态的三维变化,评价其对鼻的塑形效果。通过对20例UCLP和15例BCLP婴儿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口内扫描数字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其对牙槽骨的塑形效果。结果: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石膏模型的各项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90。3D打印NAM矫治器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三维模型相比,UCLP的标准偏差为0.0544mm,BCLP的标准偏差为0.1924mm。全数字化NAM可显着改善UCLP婴儿的鼻部偏斜(P<0.01),鼻小柱比、鼻孔高度比、鼻孔宽度比和鼻小柱倾斜角的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牙槽骨的裂隙宽度、中线偏斜、矢状长度等测量项目在全数字化NAM矫治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结节间宽度在矫治后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扫描获取的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可替代传统石膏模型在临床和科研中的应用;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能提高诊疗精度和效率、降低诊疗风险;不仅可以塑形鼻翼软骨,延长鼻小柱,明显提高鼻的对称性,改善鼻外观;还能有效矫正错位的牙槽骨段,缩窄牙槽骨裂隙,恢复正常牙弓形态。

陈威[6](2020)在《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例7至10岁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患者(共计10颗),使用一种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进行牵引治疗,在牵引术前和术后即刻拍摄CBCT,术后对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治疗组)及对侧同名牙(对照组)进行牙髓电活力测试及牙周探诊,检查记录牙髓活力电测值、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以及唇腭侧牙龈高度,于CBCT软件上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和术后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唇腭侧根管壁厚度并计算其变化值,同时测量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唇腭侧牙槽骨水平和牙槽骨厚度,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0例患者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治疗组无松动、无牙龈红肿、牙龈退缩、牙髓坏死、牙周袋出现,但治疗组唇侧牙龈高度略高,其唇侧牙龈高度(10.58±0.45)mm高于对照组(9.47±0.31)mm(P<0.01)。牵引期间治疗组生长发育水平高于对照组:其根长变化量(2.80±1.09)mm及根尖孔变化量(1.79±0.59)mm,高于对照组(1.84±0.97)mm、(0.96±0.40)mm,且根尖孔变化量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治疗组牙根发育迟滞,其根长(7.28±1.03)mm与对照组(9.80±1.46)mm相比较短(P<0.01),根尖孔宽度(2.18±0.63)mm与对照组(1.26±0.40)mm相比较大(P<0.01);牵引结束时,治疗组根长(10.08±0.63)mm仍短于对照组(11.75±0.90)mm(P<0.01),且唇侧牙槽骨水平(1.77±0.37)mm高于对照组(1.25±0.26)mm,差异显着(P<0.01)。腭侧牙槽骨水平治疗组(1.23±0.21)mm也高于对照组(1.05±0.15)mm,差异略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唇侧牙槽骨厚度(1.49±0.31)mm与对照组(1.80±0.11)mm相比较薄(P<0.01)。但两组在牙髓活力电测值、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腭侧牙龈高度、唇腭侧根管壁厚度及其变化值、术后根尖孔宽度、牙根长度变化值、腭侧牙槽骨厚度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牵引治疗能促进牙根发育,且治疗后牙周牙髓状况良好。

程康杰[7](2020)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复合结构植入体优化设计及制备研究》文中指出由外伤、感染和肿瘤切除造成的下颌骨连续性缺损是颌面部常见缺损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容貌、语言、咀嚼、吞咽和呼吸等生理功能。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目标是恢复患者下颌骨外形,保证重建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义齿修复及咬合功能重建,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下颌骨功能恢复。目前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缺损下颌骨的方法由于骨垂直高度与体积不足而导致牙科假体修复成功率不高,因此很难保证咬合功能的恢复;金属植入体可以直接在相应的牙冠修复位置预留出修复基台的安装结构以恢复咬合功能,但金属与人体骨组织存在刚度等机械性能及导热性等热学性能方面的差异,容易产生应力屏蔽效应而导致植入体失效;组织工程骨移植方法作为一种最有潜力的修复方法,其主要问题在于还不能有效地保证组织工程支架与自体骨组织两者之间的骨愈合,短期内难以实现临床应用。目前,下颌骨修复重建中的生物力学问题仍不够清晰,修复所需的软组织塑型、初期稳定性、支撑咬合及骨生长引导无法同时得到满足,特别是无法实现符合下颌骨理想力学性能的精确重建。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下颌骨缺损重建在生物力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下颌骨重建的生物力学原则,提出并设计一种具有复合结构(包括塑型、固定、支撑咬合及生长单元)的个性化下颌骨植入体,以提高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稳定性和成功率。首先对腓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评估,提出了下颌骨植入体设计的生物力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引入骨功能适应性理论,结合拓扑优化技术设计得到了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复合结构植入体;通过动物试验评估钛合金复合结构植入体在结构、生物学、力学方面进行下颌骨缺损重建的可行性;针对金属复合结构植入体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聚合物PEEK非降解支撑固定结构(包括塑型单元、固定单元、支撑咬合单元)和PLA可降解支架生长结构(生长单元)的个性化复合结构植入体,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及仿真模型试验验证了其力学性能满足人体骨组织植入物的要求。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从CBCT数据精准构建下颌骨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的方法,以生物力学特性及下颌骨应力分布规律作为验证指标,验证了所构建的下颌骨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2)针对目前临床最常使用的腓骨移植修复重建缺损下颌骨的方法,创建了腓骨位于不同高度位置的重建下颌骨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法分析比较各组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行为,得出自体腓骨植入体修复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改善临床常用的下颌骨修复重建方法和研发新型植入体奠定良好基础。(3)构建了骨-支架系统的应变能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作为支架引导下骨生长的生物力学机理,提出了复合结构植入体的设计思想,利用拓扑优化技术设计得到了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复合结构植入体。(4)以比格犬下颌骨为例,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得到了个性化钛合金复合结构植入体,通过动物试验验证了复合结构植入体用于下颌骨缺损重建的可行性和制备技术的有效性,明确了金属材料植入体存在的主要问题。(5)以PEEK高分子材料作为植入体材料,通过有限元法与组建的下颌骨生物力学测试平台对比分析了具有PEEK非降解支撑固定结构和PLA可降解支架生长结构的复合结构植入体重建下颌骨系统与含重建钛板的腓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验证了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初步证实了PEEK材料作为下颌骨植入体的良好潜力。

雒静[8](2019)在《微纳米形貌调控小鼠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种植体表面成骨分化的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植体表面形貌可以有效地改善骨整合,其中巨噬细胞在成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巨噬细胞在不同的局部微环境中以不同的形式极化(促炎型M1或抗炎型M2)。极化方向决定骨整合效果,即M1极化则引发炎症反应和促进骨组织吸收,M2极化有利于炎症消退和骨组织形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纯钛表面形成的微纳米结构可以有效的促进巨噬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的变化。但是这种微纳米结构如何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功能,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针对该问题,从细胞自噬的角度,系统性探索了微纳米形貌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的调控机制。同时我们还对微纳米形貌进行了化学药物修饰,将地塞米松加载在微纳米形貌表面增强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功能,改善成骨微环境,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为改善种植体骨整合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首先,通过酸蚀和阳极氧化在纯钛表面构建不同的微纳米形貌。检测巨噬细胞中极化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筛选出可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的NT-30微纳米形貌;其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NT-30微纳米形貌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的相关分子机制;最后合成负载地塞米松(DEX)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通过电泳沉积(EPD)沉积在NT-30表面,检测试样促M2极化能力,并通过与小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间接共培养,评估BMSC的成骨分化情况。本研究初步探索了材料表面形貌介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为我们定向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方向提供了新靶点,为研制新型靶向药物及设计靶向生物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并针对材料表面形貌优化做了一点尝试,为研发抑炎且促进骨生成的骨生物材料提供了新方法。研究目的1.观察不同微纳米形貌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生物学行为的影响2.探索微纳米形貌诱导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发生M2型极化的分子机制,为指导材料表面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形貌及化学药物相结合,共同调控巨噬细胞M2极化来增强不同形貌表面成骨作用研究方法1.采用酸蚀及阳极氧化的方法构建出含不同管径TiO2纳米管的微纳米形貌,分别标记为NT-30、NT-100,同时设置对照组P组。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接触角测量仪对试样进行表征。2.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接种于不同微纳米形貌表面,经不同的时间培养后采用SEM、共聚焦显微镜(CLSM)分析RAW264.7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CR7/CD206、iNOS/Arg1等M1/M2极化标记物的表达,比较不同微纳米形貌对小鼠RAW264.7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3.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接种于不同微纳米形貌表面,透射电镜(TEM)、CLSM用于检测自噬小体,western blot用于检测自噬蛋白LC3Ⅰ、LC3Ⅱ、Beclin-1及ERK、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用自噬抑制剂3-MA、自噬激活剂RAPA、自噬晚期抑制剂巴弗洛霉素(BAF)和巴弗洛霉素+雷帕霉素(BAF+RAPA)及ERK抑制剂U0126分别处理接种于不同形貌表面的RAW264.7细胞,通过透射电镜、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及M2极化特异性蛋白Arg1的表达。4.采用常规“溶胶-凝胶”法,以四乙基硅酸盐(TEOS)和模板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原料,在碱性水溶液中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通过搅拌将地塞米松(DEX)加载到MSN中,透析法测定DEX@MSN中DEX的释放。采用TEM、SEM、AFM观察和动态光散射分析(DLS)对DEX和DEX@MSN颗粒进行了表征。CCK-8试剂盒用于测试DEX@MSN的细胞相容性,qRT-PCR用于检测M2型巨噬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Arg1的表达。之后,在5V下用阳极氧化预处理Ti试样表面形成直径约30nm的二氧化钛纳米管(NT-30),通过电泳沉积(EPD)将壳聚糖与DEX@MSN共沉积在NT-30表面。CCK-8检测(DEX@MSN)Chi-Ti的细胞相容性,qRT-PCR检测Arg1 mRNA表达水平。通过二者优化沉积参数后,收集接种于(DEX@MSN)Chi-Ti 5 min组及NT-30组试样表面RAW264.7细胞的上清液以刺激小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通过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产生分析评估BMSC的成骨分化。研究结果1.通过酸蚀和阳极氧化成功在纯钛表面构建管径为30nm和100nm纳米管阵列的微纳米复合形貌。AFM获得粗糙度:即P组<NT-30组<NT-100组。接触角测量结果得出P组>NT-30组>NT-100组,则润湿性及亲水性为P组<NT-30组<NT-100组,其中NT-30组及NT-100组为超亲水表面。蛋白吸附水平总体趋势:P组<NT-30组<NT-100组,吸脱附达到平衡需约12小时。2.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培养于不同表面形貌钛材料,发现在3种表面细胞初期粘附P组最多,其次是NT-100组。通过SEM和CLSM可发现形貌会影响巨噬细胞形态,P组表面细胞增殖最快,其次是NT-100组,两组均呈M1表型(“星”型),而NT-30组表面细胞最少,呈现M2表型(“纺锤”状)。qRT-PCR、WB及FC结果均提示NT-30组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更多向M2型极化,而P组和NT-100组材料更多诱导发生M1型极化。3.与对照组P组相比,NT-30组能够引起小鼠RAW264.7细胞的自噬反应。通过MDC和CYTO-ID染色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证实,NT-30表面上的自噬泡(AVs)数量显着增加,WB显示P组及NT-30组均诱导LC3-II形成,甚至在NT-30表面上进一步增强。此外,通过3-甲基腺嘌呤(3-MA)或雷帕霉素(RAPA)干预自噬,MDC和CYTO-ID染色以及TEM发现分别减少或增加自噬体数量,WB证实LC3-II及Arg1表达分别被减弱或增强。此外,通过巴弗洛霉素(BAF)阻断自噬体和溶酶体之间的融合,无论雷帕霉素存在与否,AVs形成均增强,LC3-II表达也显着增强,但Arg1表达均显着降低。最后,在NT-30表面上检测MAPK信号通路,发现NT-30表面选择性地上调ERK磷酸化及Beclin-1的表达。用U0126抑制ERK活性,P组及NT-30组表面AVs数明显减少,LC3-II、Beclin-1和Arg1表达也显着降低。4.TEM及SEM观察MSN显示出特征性的100nm球形,其内部含约4nm直径的纳米隧道。DEX加载后,纳米隧道不可见,而粒径没有变化。DEX@MSN的平均载药量约为5.32%,平均包封率约为54.5%。DEX@MSN可以体外持续释放DEX。在适当浓度下DEX@MSN显示出有利的细胞相容性。与未处理的细胞组相比,DEX@MSN作用于RAW264.7细胞显示出高出10倍以上的Arg1表达。将DEX@MSN与壳聚糖共沉积在NT-30表面,加载时间不同而获得不同组(DEX@MSN)Chi-Ti试样。各组(DEX@MSN)Chi-Ti在1天和3天均表现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相较于其他组,(DEX@MSN)Chi-Ti 5min组表面显着增强Arg1表达至5倍以上。此外,在加入NT-30或者EPD组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与BMSCs共培养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发现各组均可见深蓝色结晶及深红色的矿化结节,其中EPD组明显多于NT-30组,成骨分化显着增强。结论1.成功构建管径为30nm和100nm纳米管阵列的微纳米复合形貌。2.NT-30组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更多向M2型极化,而P组和NT-100组材料更多诱导发生M1型极化。3.NT-30复合形貌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形成利于组织修复的微环境。其机制是通过ERK通路介导的自噬反应促进了巨噬细胞M2型极化。提供微纳米形貌结构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机制的新见解,并提出干预该通路影响成骨微环境的新策略。4.通过MSN为载体构建了载药局部缓释纳米递送系统,联合钛表面微纳米复合形貌协同调节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M2方向)极化,从而优化成骨微环境以利于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本研究丰富了缓释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又启发我们利用免疫细胞与骨组织再生的关系,为设计新型生物材料启发了新思路。

郭亚娟,潘硕,郭晓宇[9](2018)在《牙种植体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审评关注点》文中认为牙种植体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影响牙种植体产品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目前上市的牙种植体产品数以百计,基于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需求、研发人员和生产企业思变创新,种植体产品结构设计不断推陈出新。本文就牙种植体产品的外形设计、尺寸设计、颈部设计、根端设计、种植体-基台连接设计、平台转移设计阐述了牙种植体结构设计的发展现状。结合该类产品上市注册的技术审评情况,对牙种植体产品结构设计相关的器械特征、性能研究、生产制造、典型性型号选择等技术审评关注点进行讨论,以期共同探讨如何科学有效控制牙种植体产品结构设计相关的临床使用风险,指导牙种植体系统产品的研发申报,提高技术审评效率,从而推动口腔种植产业蓬勃发展。

吴玉禄[10](2017)在《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形态优化设计与制备及其理化特性和骨整合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微种植体是直径小于3.0mm的种植体,主要用于解决缺牙区近远中距离较小,或颊舌向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需求。微种植体修复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不适感低等优点。然而,微种植体的成功率较低,五年成功率约为83.9%-89%。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纯钛微种植体的机械强度低,在行使咀嚼功能时,折断风险较高;微种植体表面积小,与骨组织接触面积小,骨结合强度低,造成微种植体的松动和脱落。因此,提高微种植体的机械强度、增加其骨接触面积是解决微种植体临床应用受限的关键问题。晶粒细化能够提高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等通道挤压技术是细化晶粒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使用等通道挤压技术制备超细晶纯钛材料,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微种植体的螺纹形态进行优化增加其骨接触面积,然后制备出优化形态的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对其破坏强度、疲劳强度及耐腐蚀性能等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最后将微种植体经表面处理后植入兔股骨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对其周围骨组织形态、骨整合性能及骨结合强度进行分析,为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形态优化设计及制备1.超细晶纯钛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室温下,对粗晶纯钛进行四道次BC路径等通道挤压处理,挤压速度4mm/min,然后观察其微观组织结构并测试其力学性能。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超细晶纯钛材料的晶粒细化均匀,平均晶粒尺寸约为300nm。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超细晶纯钛的维氏硬度由粗晶纯钛的1499MPa提高为2488MPa,拉伸和压缩屈服强度分别为682MPa和700MPa,较粗晶纯钛的拉伸和压缩屈服强度分别提高51%和53%,同时保留了粗晶纯钛良好的延伸率和弹性模量。2.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形态优化设计及制备使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对直径2.5mm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的螺纹高度和距离进行双变量优化,以微种植体的表面积、周围骨组织中的最大等效应力以及微种植体强度值预判等因素确定优化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微种植体的螺纹形态对周围骨组织应力及骨接触面积具有明显影响。当螺纹高度为0.3mm,螺纹距离为0.67mm时,微种植体周围皮质骨和松质骨上的最大等效应力值分别下降28%和33.1%,微种植体骨接触面积增加了19%,且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强度预估值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然后,使用数控机床制备出精度符合研究要求的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第二部分: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理化性能的研究1.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破坏强度实验按照ISO14801种植体破坏强度实验标准,制作破坏强度实验装置。在微种植体上加工钴铬合金冠,冠的旋转中心与模拟骨水平面距离为11mm,载荷方向与微种植体长轴夹角为30°。研究结果表明,直径2.5mm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的破坏强度值为327.85±21.18N,显着大于粗晶纯钛微种植体对照组的破坏强度值197.39±11.49N,强度值提高66%。使用超细晶纯钛制作微种植体能够显着提高微种植体的机械强度。2.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疲劳强度实验按照ISO14801种植体疲劳强度实验标准,对微种植体的疲劳强度进行测试,载荷施加形式为正弦曲线,最小载荷为最大载荷的10%,加载频率为10Hz。结果表明,超细晶纯钛和粗晶纯钛微种植体载荷循环数为106次时的载荷值分别为150N和90N,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的疲劳强度明显优于粗晶纯钛微种植体,其疲劳强度能够满足临床修复要求。3.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材料耐腐蚀性能实验在不同p H值和氟离子浓度下,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超细晶和粗晶纯钛的阻抗谱和极化曲线等耐腐蚀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并对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进行观察。腐蚀电流和电位测试结果表明,在中性唾液环境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加,两种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下降,超细晶与粗晶纯钛的耐腐蚀性能相似。在酸性唾液环境随着氟离子浓度的增加,两种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下降,高氟离子浓度时,超细晶纯钛的耐腐蚀性能优于粗晶纯钛。腐蚀形貌和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超细晶纯钛表面的腐蚀产物少于粗晶纯钛。4.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材料表面处理后的形貌特征按照课题组优化的喷砂酸蚀参数对超细晶和粗晶纯钛进行表面处理。喷砂处理使用Al2O3颗粒,压力为0.6MPa,距离10mm,时间15s;酸蚀处理使用混合酸,酸蚀温度为80℃,时间为5min。然后使用三维形貌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其形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面处理后的超细晶和粗晶纯钛具有喷砂形成的一级结构和酸蚀形成的二级结构,超细晶和粗晶纯钛表面的粗糙度Sa分别为1.67±0.18μm和1.74±0.15μm,均为适宜的种植体表面粗糙度范围。第三部分: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骨整合性能的研究1.微种植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骨结合性能分析使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微种植体动物模型,植入位点为富含松质骨的股骨远心端。将经过表面处理的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植入兔股骨,术后X线检查结果表明,微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愈合良好,未见骨吸收。术后2个月取材,对包含微种植体的股骨组织进行Micro-CT扫描,并结合骨硬组织切片VG染色,对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分析。结果表明,超细晶纯钛优化形态微种植体与粗晶纯钛优化形态微种植体的骨组织形态学统计结果无区别,优于超细晶纯钛标准形态微种植体。组织学结果表明,超细晶和粗晶纯钛微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2.微种植体骨结合强度实验对微种植体进行拔出强度实验,超细晶纯钛优化形态微种植体的拔出力(422.50±50.29N)显着大于超细晶纯钛标准螺纹微种植体(302.50±34.09N),与粗晶纯钛优化形态微种植体的拔出力(413.17±36.06N)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形态优化后微种植体的骨结合强度显着提高。

二、叶状种植体弯制角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状种植体弯制角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自攻型牙种植体在即刻种植中的生物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种植体植入的时机
    1.2 骨结合良好的重要性
    1.3 自攻型种植体的优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1.1 主要实验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种植体即刻植入模型的建立和分组
        2.2.2 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检测
        2.2.3 下颌骨标本的制取
        2.2.4 取材时种植体稳定系数的测量
        2.2.5 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性能的micro-CT检测
        2.2.6 硬组织切片的制取
        2.2.7 荧光双标记染色
        2.2.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新骨形成
        2.2.9 硬组织切片组织学染色
        2.2.10 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学切片
        2.2.11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种植体最大植入扭矩
    3.3 植入时ISQ值
    3.4 植入后4周,8周和12周ISQ值
    3.5 micro-CT分析并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参数
    3.6 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种植体-骨接触面
    3.7 骨-种植体结合率的测量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医用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构建及其免疫反应和成骨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纯钛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2章 纯钛表面微纳米形貌对巨噬细胞M1/M2 极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3章 钛表面微纳米形貌通过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影响成骨分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医用钛表面改性调控免疫反应和成骨分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骨组织在三种牙弓形态中的应力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在临床的应用
    3 下前牙美学区特点及牙弓形态的分型
    4 三维有限元法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设备
    2 数据的获取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下颌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种植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牙冠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 有限元模型与在三种牙弓形态中拟合
    4 三维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
    5 三维有限元模型接触面设定
    6 测试加载应力
    7 有限元模型划分单元数和节点数
    8 测量分析指标与方法
结果
    1 提取种植体周围Von-Mises值
    2 模型1中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
    3 模型2中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
    4 模型3中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
讨论
    1 实验选用加载力
    2 实验选择的材料属性
    3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 不同牙弓形态中的应力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5)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绪论
第一部分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准确性的比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模型获取
        2.2.1 传统印模制取
        2.2.2 数字化模型采集
        2.3 模型测量内容与测量方法
        2.3.1 模型测量内容
        2.3.2 测量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的准确性
        3.2 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
        3.3 测量者间数字化模型测量的可重复性
    4 讨论
        4.1 样本选择
        4.2 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骨的标志点
        4.3 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
        4.4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的优势
        4.4.1 提高安全性
        4.4.2 扫描实时性和灵活性
        4.4.3 高效性
        4.4.4 便于资料长期保存
        4.4.5 避免个别托盘的交叉感染
        4.5 口内扫描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存在的问题
        4.5.1 口内扫描系统的改进
        4.5.2 唇腭裂婴儿本身固有的因素
    5 结论
第二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
    1 文献回顾
        1.1 唇腭裂序列治疗
        1.2 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的发展
        1.3 数字化技术在唇腭裂婴儿术前矫治中的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口内扫描获取唇腭裂婴儿上颌牙槽骨三维数字化模型
        2.2 矫治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模型设计
        2.2.1 三维重建上颌牙槽骨数字化模型
        2.2.2 牙槽骨的分割、虚拟移动及数字化模型设计
        2.3 NAM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2.3.1 矫治器数字化模型设计
        2.3.2 鼻撑数字化模型设计
        2.4 3D打印生产NAM矫治器
        2.4.1 3D打印生产矫治器和鼻撑
        2.4.2 NAM矫治器制作完成
        2.5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
        2.6 全数字化NAM临床矫治流程
        2.6.1 牙槽骨塑形(alveolar molding)
        2.6.2 鼻软骨塑形(nasal cartilage molding)
    3 结果
        3.1 3D打印矫治器精度检测结果
        3.2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口内扫描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4.2 CAD/CAM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4.3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工作流程
        4.4 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5 结论
第三部分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临床评价
    一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鼻部矫正效果的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设备
        2.3 图像采集与处理
        2.3.1 图像采集
        2.3.2 数据处理
        2.4 鼻部软组织测量内容
        2.4.1 确立坐标系
        2.4.2 面部软组织标志点与鼻部测量项目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图像采集次数
        3.2 统计学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3dMDface应用于唇腭裂婴儿面部软组织评价的优势
        4.2 图像采集
        4.3 全数字化NAM矫治后鼻部形态的改善
        4.4 3dMDface技术应用于唇腭裂婴儿软组织评价存在的问题
        4.5 本部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5 结论
    二 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牙槽骨矫正效果的三维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与测量内容
        1.2.1 数字模型测量方法
        1.2.2 数字模型测量内容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U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2.2 BCLP统计学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上颌牙槽骨的横向宽度
        3.2 U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3.3 BCLP上颌牙槽骨塑形效果
        3.4 上颌牙槽骨数字模型重叠分析的意义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6)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患病率
    1.2 致病因素
    1.3 诊断方法
    1.4 并发症
    1.5 治疗方法
        1.5.1 自体牙移植
        1.5.2 开窗助萌
        1.5.3 拔除术
        1.5.4 外科助萌联合正畸牵引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手术仪器和材料
    2.3 治疗方案
        2.3.1 资料获取
        2.3.2 定位
        2.3.3 术前准备
        2.3.4 助萌手术
        2.3.5 牵引治疗
    2.4 数据采集
        2.4.1 松动度检查
        2.4.2 牙髓电活力测试
        2.4.3 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及牙龈高度测量
        2.4.4 牙根长度
        2.4.5 根尖孔宽度
        2.4.6 唇腭侧根管壁厚度、牙槽骨板厚度、牙槽骨水平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成功率
    3.2 临床检查
    3.3 CBCT检查
        3.3.1 牙根状况
        3.3.2 牙周状况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5.1 牵引时机
    5.2 手术方式
    5.3 牵引力值和方向
    5.4 牵引方法
    5.5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致谢
10 综述 上颌阻生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复合结构植入体优化设计及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
        1.1.2 个性化钛金属植入体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1.1.3 组织工程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探索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下颌骨生物力学分析的实验测试
        1.2.2 下颌骨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1.2.3 个性化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1.2.4 PAEKs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2.5 拓扑优化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与课题来源
        1.4.1 研究意义
        1.4.2 课题来源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下颌骨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2.1 下颌骨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2.1.1 下颌骨三维模型的构建
        2.1.2 网格划分
        2.1.3 下颌骨材料属性的赋值
        2.1.4 下颌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理论
        2.1.5 下颌骨有限元仿真分析的求解办法
        2.1.6 下颌骨咬合力的施加方式与边界条件
    2.2 下颌骨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2.2.1 生物力学特性
        2.2.2 下颌骨应力分布规律
    2.3 下颌骨缺损重建仿真结果的评判标准
        2.3.1 下颌骨的缺损分类
        2.3.2 失效准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腓骨移植修复重建的生物力学分析及植入体设计的生物力学原则
    3.1 腓骨移植重建下颌骨的有限元模型设计
        3.1.1 下颌骨和腓骨三维模型的构建
        3.1.2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3.2 腓骨位于不同高度位置时下颌骨重建系统的生物力学响应结果
    3.3 下颌骨植入体的生物力学原则
        3.3.1 力学性能
        3.3.2 功能与美学恢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结构植入体及基于下颌骨生物力学原则的设计
    4.1 复合结构植入体的提出
        4.1.1 结构要求
        4.1.2 生物学要求
        4.1.3 力学要求
        4.1.4 支架引导下骨生长的生物力学机理
        4.1.5 设计目标
        4.1.6 评价指标
    4.2 复合结构植入体的优化设计
        4.2.1 拓扑优化方法的概述
        4.2.2 塑型与咬合单元的设计
        4.2.3 固定单元的设计
        4.2.4 支撑单元的设计
        4.2.5 生长单元的设计
        4.2.6 复合结构植入体的力学性能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钛合金复合结构植入体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动物试验
    5.1 钛合金复合结构植入体的设计
        5.1.1 比格犬下颌骨三维模型的构建
        5.1.2 钛合金复合结构植入体的设计方法
        5.1.3 钛合金复合结构植入体的力学性能
        5.1.4 截颌骨导板的设计
    5.2 钛合金复合结构植入体的制备
        5.2.1 3D打印成型
        5.2.2 后处理
        5.2.3 外部表征及评价
    5.3 动物试验及评价
        5.3.1 实验动物
        5.3.2 试验步骤
        5.3.3 观察、取材及检测
        5.3.4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EEK复合结构植入体的力学性能、生物力学分析及试验评估
    6.1 基于PEEK/PLA的复合结构植入体
    6.2 力学性能试验
        6.2.1 实验耗材及仪器设备
        6.2.2 试验过程
        6.2.3 结果与讨论
    6.3 复合结构植入体的生物力学分析
        6.3.1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6.3.2 有限元计算的结果
        6.3.3 讨论
    6.4 两种重建系统的仿真模型试验
        6.4.1 仿真模型的3D打印成型
        6.4.2 测试平台的组建
        6.4.3 两种重建系统生物力学实体模型的构建
        6.4.4 两种重建系统应变的测量
        6.4.5 测试结果及讨论
        6.4.6 试验与仿真数据的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微纳米形貌调控小鼠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种植体表面成骨分化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不同微纳米形貌钛试样的制备及表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微纳米形貌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微纳米形貌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M2 极化调控机制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微纳米形貌联合地塞米松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影响成骨分化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牙种植体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审评关注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牙种植体结构设计发展现状
    1.1 种植体外形设计
    1.2 种植体尺寸设计
        1.2.1 种植体直径
        1.2.2 种植体长度
    1.3 种植体颈部设计
        1.3.1 骨水平种植体颈部设计
        1.3.2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颈部设计
    1.4 种植体根端设计
    1.5 种植体-基台连接设计
        1.5.1 外基台连接
        1.5.2 内基台连接
    1.6 平台转移设计
2. 牙种植体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审评关注点
    2.1 综述资料
    2.2 研究资料
    2.3 生产制造信息
    2.4 技术要求中关于结构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
    2.5 典型性选择
3. 牙种植体结构设计发展展望

(10)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形态优化设计与制备及其理化特性和骨整合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形态优化设计及制备
    实验一 超细晶纯钛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螺纹高度和距离的双变量优化
        1 软件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的制备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理化性能的研究
    实验一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破坏强度的研究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疲劳强度的研究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材料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四 喷砂酸蚀后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材料表面形貌的研究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骨整合性能的研究
    实验一 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骨结合强度的研究
        1 材料和设备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叶状种植体弯制角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自攻型牙种植体在即刻种植中的生物学性能研究[D]. 龚铭. 吉林大学, 2021(01)
  • [3]医用钛表面微/纳米结构构建及其免疫反应和成骨分化研究[D]. 郑鑫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种植体支持式固定桥骨组织在三种牙弓形态中的应力分布[D]. 梁佳越. 青岛大学, 2020(01)
  • [5]唇腭裂婴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全数字化流程的建立及临床评价[D]. 龚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可调式活动牵引器联合外科助萌牵引上颌唇侧倒置阻生中切牙的临床研究[D]. 陈威.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复合结构植入体优化设计及制备研究[D]. 程康杰.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8]微纳米形貌调控小鼠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种植体表面成骨分化的机制及应用研究[D]. 雒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牙种植体产品结构设计技术审评关注点[J]. 郭亚娟,潘硕,郭晓宇.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8(05)
  • [10]超细晶纯钛微种植体形态优化设计与制备及其理化特性和骨整合性能的研究[D]. 吴玉禄.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叶形种植体弯曲角度测量仪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