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颁布马兜铃科药物管理办法

新加坡颁布马兜铃科药物管理办法

一、新加坡颁布对马兜铃科属药物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昊,张冰,林志健,张晓朦[1](2021)在《国际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对比与思考》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发展,为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检索欧美英、大洋洲、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南规范,浏览其药品监管机构官方网站,分析其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监管机构设置、职责和法规内容等。结果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工作在各国家和地区药物警戒系统中均有涉及,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围绕中药及天然药物已建立相关监管机构及颁布了具体的法律法规,但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体系仍需建设。结论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已成为各国家和地区药物警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体系相对完善,应协同各国家和地区相关药物警戒的发展,推动中药及天然药药物警戒持续研究,为健全全球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体系提供参考。

史成琳[2](2020)在《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现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城市生物多样性这一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组成部分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寻求自然与城市这一人工环境共存且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已是每个现代化城市的必然要求。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已逐渐被全球范围内各学者、专家所关注,甚至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在普通大众中也已经普及。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市为研究对象,以国内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相关理论,为东营市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等方式,从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方面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经现状分析发现,东营市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乡土及野生植物种类少,植被类型单一且以草甸、沼泽植被为主体;鸟类和水生动物种类丰富、动物均具有明显的湿地特征;湿地景观面积广阔且类型多样;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存在的特点与问题,本文从规划总论、空间布局、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六个部分着手制定了保护规划方案。在规划总论方面,提出规划理念、规划原则,列举规划依据,制定规划目标、规划范围和期限;在空间布局方面,划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分区,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制定乡土植物、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城市绿地植物、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古树名木相关保护规划;在动物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鸟类、鱼类从栖息地保护修复角度制定保护规划,提出了两栖爬行类、兽类的保护措施和建议;在遗传多样性方面,重点针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提出了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措施;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制定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湿地植物群落设计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提升规划,制定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主要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和基于盐碱地分级的树种规划,制定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包括海洋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希望本文针对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所做的研究和保护规划,能为东营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希望能对今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

岑小波,韩玲[3](2016)在《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药物的三大基本要求,中药也不例外。在当前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药也迎来发展的崭新时代。面对中药悠久的文化沉淀、现代药理毒理学、当代相关国际技术法规以及人们对药物安全性的期待,如何科学合理地研究评价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已成为中药研发的一个关键。本文主要阐述当前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要求,重点分析复方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难点与特点。结合笔者对药物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认识与实践,对中药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技术要求和重点关注领域等进行阐述。

徐靖[4](2016)在《全球遗传资源多边惠益分享机制模式与中国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Global Multilateral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GMBSM)问题是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谈判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名古屋议定书》通过后,各方就建立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必要性和模式进行了磋商。作者梳理了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问题的由来和主要内容,分析了遗传资源提供国和使用国的立场。非洲集团虽支持建立该机制,但限于能力,无法有效主导议题;巴西等部分提供国未表支持,担忧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不利于国家行使主权;使用国代表为拖延议题进程,提出许多技术性难题。结果表明,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可能成为《名古屋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焦点,甚至可能因此产生《生物多样性公约》新的补充议定书,但其进程将十分艰难。通过分析谈判进程,谈判中有三个主要问题:1)多国共有的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问题;2)《议定书》生效前获取的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问题;3)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问题。了解以上三个问题,对于我国立场的确定至关重要。案例研究一:我国与他国共有种子植物资源多边惠益分享问题。我国与他国共有种子植物资源多边惠益分享问题是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谈判中的重要议题。我国邻国众多,掌握我国共有种子植物中药用植物的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格局是我国参加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谈判应当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对我国共有种子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名古屋议定书》缔约方国内立法情况,并以中韩共有的遗传资源人参为研究对象,进行共有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与其他国家共有的种子植物15140种,占《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收录植物总数的42.40%。其中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物种数量共计4365种,占共有植物物种总数的28.17%。在区域尺度,我国与他国共有药用植物有58.83%仅在亚洲地区分布,世界广布种仅有5.21%;在亚洲次区域尺度,我国药用植物多与东南亚、东北亚及南亚所共有;在国家尺度上,我国与越南共有的药用植物数量最多,其次为日本,再次为缅甸,第四为印度。我国共有药用物种呈现地区集中性。议定书缔约方立法现状分析结果显示,仅有21%的缔约方制定了国家(区域)立法,说明议定书缔约方对两国或多国共有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问题重视不够,《名古屋议定书》目前难以在解决跨境合作问题上发挥作用。人参案例研究显示,我国在人参产业链中位于上游,而韩国在人参产业链中位居下游,掌握人参及产品定价权。结果表明:1)对我国与他国共有植物遗传资源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层面单独建立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对于我国解决共有植物的获取和惠益分享并无实质性帮助;2)中韩共有的遗传资源人参案例研究表明,与亚洲国家探讨建立区域性质的多边惠益分享机制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可优先探讨在东北亚区域建立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可能性;3)由于《名古屋议定书》跨境合作条款短时间内仍难发挥作用,目前仍应支持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讨论,为我国完善国内立法和推动次区域谈判争取空间。案例研究二:《议定书》生效前我国流失遗传资源惠益分享问题。《公约》(《名古屋议定书》生效前)获取的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问题也是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谈判的焦点问题。虽然国际法一般不具有追溯性,但部分使用者可能在《公约》生效后至《名古屋议定书》生效前这段时间中,仍然对我国流失的我国特有遗传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这些公司仍然负有惠益分享义务,我国需要对此类情况进行了解后方能确定立场。专利申请是判断遗传资源是否能够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核心指标。本研究对2001-2014年间国外公司对银杏、杜仲、黄连、大黄及八角茴香等5个我国特有药用植物在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球及中国范围内银杏等5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相关技术专利申请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于我国是银杏等5种特有药用植物相关产品的重要市场,我国也成为银杏等5种药用植物相关专利技术最重要的布局目的国。韩国、日本及美国是除我国以外银杏等5种我国特有药用植物专利的主要来源国。在国内专利申请方面,韩国、日本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也已着手进行专利布局。对专利检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绝大部分专利申请并未披露来源。银杏开发利用案例研究结果显示,国外很早就开展了以银杏为对象的天然药物商业化研发活动且利润丰厚。我国虽是银杏的原产国,但研发能力弱,获利少。结果表明:1)特有药用植物在《议定书》生效前已被开发利用;2)《议定书》存在法律空缺;3)绝大部分专利申请并未披露来源,削弱《议定书》的法律效力。案例研究三: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遗传资源多边惠益分享问题。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面临着更大挑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执行协定已不能较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为此,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工作组,拟订新的国际协定,以解决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的养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建立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是该议题的焦点问题之一,但是目前各国对新的国际执行协定应当包含哪些要素还缺乏共同理解。我国近年来在海洋科研和产业开发方面进展较大,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的谈判走向将直接对我国相关工作产生影响。本研究从获取能力、非商业化科研、专利申请和商业化开发利用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在海洋遗传资源开发方面的能力。分析表明,我国在海洋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基础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实力,但与欧美日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专利方面,我国与欧美日等差距较大,在海洋药物的产业化生产方面的能力也十分薄弱。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海洋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的构建建议:(1)在排除海洋捕捞等海洋生物多样性传统利用方式的前提下,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洋遗传资源不可自由获取;(2)海洋遗传资源的定义应当涵盖海洋生物代谢生成的海洋天然产物:(3)惠益分享责任适用于在新执行协定生效前获取,但在其生效后进行开发利用的遗传资源;(4)获取活动都应得到主管当局批准,并签订材料转让协议或共同商定条件;(5)应为非商业化的获取活动制定简化程序,在人类健康、粮食安全等受到重大威胁而急需获取海洋遗传资源时,也应适用简化程序,但后续商业化活动须分享惠益;(6)针对海洋遗传资源的不同研发环节,设置惠益分享类型,并就后续利用进行披露和监测,确保惠益得到分享。案例研究四: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概念框架与国家策略。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可行模式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与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相关的国际条约等分别提出了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建立原则及概念性框架。本研究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公约》、《名古屋议定书》及《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在遗传资源的范围、获取条件及惠益分享要求等方面的异同,对三个国际法律文书的构建原则、适用范围、获取、利用及惠益分享等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主要框架。同时,结合前面几章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参加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谈判的立场、具体策略和我国国内的应对措施。

张利[5](2016)在《马鞍山市植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植物多样性逐渐下降,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组成和空间格局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植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城市园林生态功能是否完善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人居舒适度好坏的重要指标。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不仅可以提高生活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而言,在城市范围内对植物多样性进行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手段,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想要长远的发展,离不开合理可行的规划,对其上位规划的稳定进行和景观丰富度的多样化也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保证。马鞍山横跨长江、与南京接壤,曾为六朝畿辅、十代京畿,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的美称。本文以马鞍山城市野生植物与栽培植物为研究对象,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资源植物学及保护生物学方法,研究并分析了马鞍山城市种子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科属地理成分、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马鞍山城市植物的现状,同时通过这四个层次分析建立植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体系,进而对马鞍山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现状进行比较探讨。以此揭示马鞍山市城市植物多样性现状现存的各种生态问题,而后在分析了解现存问题的前提下,对马鞍山市城市植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马鞍山市森林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马鞍山境内现共有维管束植物167科、642属、1442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14属、15种,裸子植物9科、25属、84种,被子植物143科、603属、1343种,马鞍山市拥有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植物14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5种,如银杏、水杉、中华水韭、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6种,如金钱松、马褂木、厚朴、凹叶厚朴、毛红椿、喜树等;属于安徽省级保护的有3种,如杜仲、青檀、榉树,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一般。(2)据调查,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现有园林绿化植物97个科,304种。木本植物70个科,共262个种。一般来说,马鞍山的观花观叶植物都是灌木绿篱为主,例如紫荆、紫薇、红花石榴、木槿、石楠、紫叶李、乐昌含笑,金丝桃、八仙花等等。马鞍山的经济林常见主要有板栗、柿子、梨、枣等等;油料类主要有油桐、乌桕、黄连木;工业原料类主要有栓皮、松脂等;药用植物种类较多,有各种中药材近500多种,主要有丹皮、半夏、明党参、桔梗、芡实、沙参、麦冬、夏枯草、紫苏、地榆、茵陈蒿、龙牙草等。(3)马鞍山现有的市区内道路绿化呈现“绿色”现象,市区内道路绿化单调,例如马鞍山市内各大主干道,都选用了速生树香樟作为基调绿化树种,香樟易成活易生长易成林,相对其他行道树而言,价格便宜,绿化效果佳。自然成了争相选用的树种,但是考虑到城市的特色性,还应该增加另外一些常用的行道树,不能“千城一面”,其它植物树种也只有龙柏、悬铃木等常见的树种。广玉兰、杜英、黄山栾树等虽有部分种植,但不呈规模。(4)各类树种的数量比例失衡。调查可知,以种类为例,马鞍山市城区的行道树中,常绿树种占18.9%,共12种,而落叶树种占80.1%,在实际调查中只有香樟和广玉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绿化规模,但是以钢城着称的马鞍山市更应注重城市的绿化养护、生态环境,更应该对城区内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合理比例做好规划。正常情况下,针对植物的生长,常绿树生长缓慢,而落叶树生长较快,针对这一特征,更要合理规划其比例,保证季相变化,群落特色,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步移景异。(5)植物景观群落类型单一、抵抗力不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后建议在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应该着力于提高乡土植物植物利用,古木名木的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外来树种科学合理的驯化、构建功能更加完善的迁地保护-植物园的建立,维持复杂的城市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严暄暄[6](2016)在《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通 ——以英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西方社会而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是他们眼中不折不扣的“他者”;而对于我(们),研究中医在海外传通的中国学者和读者,“老外”是相对于中医源文化的“他者”。“他者”(中医药)在“他者”(西方)的社会中现状如何?中医药跨文化传通有着怎样的境遇和问题?本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作为实证方法,以英国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为区域研究目标,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临床活动、教育学会、商业运作、政策立法等方面,考察中医药作为“他者”在英国跨文化传通中的传播者、受传者、内容、方式、过程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境遇,及其在与异文化的传通互动中作出的适应性调整和改变,分析传通活动的规律、特点和传播障碍,为找到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系统的良性运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观察。这些人类学观察揭示了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中的复杂具体的社会文化互动和政治经济境遇,这些远远超出了纯粹医学的领域。在英国,中医药是对主流的国民健康体系NHS的补充,与其他替代医学多元共存和竞争。英国中医形态以针灸、个体经营为主,无论在临床、教育还是商业运营中,呈现非常明显的本地化倾向。英国中医药表现出明显的“东方文化”“异国情调”“自然疗法”色彩,以“古老文明的医疗技艺”的面目大行其道,这凸显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和“东方主义”等社会文化的本地构建作用。英国中医现貌是中医及中国文化与“他者”社会文化在传通中双方互动、进行意义协商和文化调适的结果。中医在英国立法的曲折历程揭示了“他者”在“他者”社会中制度层面的脆弱和多方利益角力纷争的政治境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表明,中医在英国的传播隔阂仍非常明显,传播系统不够完善,传播手段简单,传播能力有限,明显“去中国化”。建议树立传播意识,多领域多学科介入,完善传播体系,把传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完善传播途径,改善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有效性;注重人才培养,普及跨文化交际培训,提高传播能力;发展国内中医,形成对海外中医的有力支持;政府主导作为传播的组织者,把中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来打造;把握话语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田小藕,郭婷婷,雷锋林,李国春[7](2014)在《专利之“毒”,不可小觑——浅析中药专利申请中毒性药材的使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层出不穷,中药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毒性药材的使用。为此本文针对具体情形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中药专利申请中毒性药材的使用,探讨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专利保护,为中药领域的申请人与代理人提供参考。

王颜[8](2010)在《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民族都曾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与渊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科学,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科学,长期以来交相辉映,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古代科技对当时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科技总体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唐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灿烂辉煌,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医学、天文、农学、制瓷、造纸、印刷、纺织、冶金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是对中国悠久科学传统文化的一个再发现,可以改变过去的片面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对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状况的深层发掘,向人们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东、西方科学的结合,才能在未来的科学发展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本文主要想通过对公元七至十世纪初中国与欧洲、阿拉伯、印度、日本以及朝鲜等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了解这一时期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以便客观地评估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以及对创建未来科学的影响。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介,同时对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资料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基础科学的地位。具体论述了唐朝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与当时世界各国的交流情况。通过这些研究,搞清唐朝在这些基础科学方面对世界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从而明确这一时期中国的基础科学在当时世界上的实际地位。第三章应用科学的地位。分别对唐朝在医药学、天文历法和地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搞清了唐朝在这些应用科学方面所取得的具体成果,认为在这些领域中唐朝的水平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同时还对唐朝在这些应用科学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情况进行详细的论述,唐朝在应用科学方面的进步离不开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科学成果的吸收,与此同时,唐朝的科技成就反过来又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其社会的进步。第四章技术科学的地位。分别论述了唐朝在农业生产技术、制瓷技术、造纸术、印刷术、酿酒技术、制糖技术、指南针、纺织技术、造船与冶金术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继承了中国历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从而取得了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唐朝又敞开了巨大胸怀,广泛吸收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科技成果,结合中国固有的技术优势,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同时还确立了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在技术科学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第五章科技教育的地位与特点。唐代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比较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是密切相关的。本章主要对唐代科技教育的体系、教育内容、考试制度、科技教育的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对当时世界各国的科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考试制度进行了详尽地考察,以了解其与唐朝在这些方面有何异同。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唐朝在这些方面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无论是科技教育的体制还是内容、考试制度,都比其他要国家完善得多。此外,唐朝的科技教育体制还对东亚各国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它们纷纷仿效唐制建立了各自的科技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其社会的进步。第六章科技繁荣的原因及历史贡献。着重探讨了唐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及其时代特点。对唐代科技发展的总体特点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也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唐代科技发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对我国古代科学成就虽然很大,但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唐代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雄厚的历史积淀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与前代相比,还是与同时代世界各国相比,都具有新特点,其体系更完备,门类更齐全,这一切既得益于中国文明的长期积淀和唐代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与唐朝实行的社会开放政策,善于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唐代科技作为研究对象,首次从世界视野的角度考察了唐代科技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上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外科技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剖析和寻觅了唐代科技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轨迹,揭示了各国科技文化的内在结构、发展模式以及文明融合的基本情况,从而对唐代科技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有一个较为清晰地定位,开拓了研究新视野。

童丽丽[9](2007)在《南京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及优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2004年9月~2007年4月间,按照“城区-郊区-农区”生态梯度采样法(“Urban suburban rural”gradient),根据南京城市森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所处位置与修建时间的不同进行采样,从群落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对郊县4个典型的次生林群落、3个人工纯林群落、10大公园五种风景林类型50个群落、18个市民广场36个典型样地、20个居民小区40个典型样地、11个秦淮河及滨江水系样地、84条行道树的物种组成、15个行道树样地共159个样地进行了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并通过调查、采集标本、查阅文献,对南京城市森林的植物区系进行了总结。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南京城市森林共有维管束植物1500种(含种下等级),隶属172科,572属,其中蕨类植物25科36属63种,裸子植物8科23属54种;被子植物139科,513属,138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114科,395属,1156种,单子叶植物有25科,118属,227种。种子植物中野生植物共有420属,777种。引种栽培植物共有355属,660种。木本维管束植物有694种,其中乔木为393种,灌木为235种,木质藤本有66种,草本植物有806种,其中一年生:多年生:草质藤本约为4∶9∶1。南京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中在科、属的等级上,以热带分布类型占优势,可见该地区的蕨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倾向。在种的水平上,有超过一半的物种是东亚分布类型,证明了该区的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与日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南京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较为复杂,整个植物区系应属温带和热带成分组成,而温带属占绝对优势,R/T比值说明南京市的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热带性质,具有明显的过渡性。2.调查的次生林群落的物种丰富,种群结构已相对比较稳定,生态效益好,符合群落的顺行演替。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44.75,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K平均值为1.49,叶面积指数平均值为20.53,南京牛首山森林公园苦槠次生林群落的发现证明了常绿阔叶林是南京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说明南京具有形成常绿阔叶林的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同时也为南京市的城市森林人工群落中模拟北亚热带常绿群落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3.南京地区人工林群落的物种比较丰富,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35,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K平均值为1.27,叶面积指数平均值为4.97。针阔混交林的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针叶林与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在未来的演替中,这些针叶林群落和毛竹林群落最终会演替为落叶阔叶林。4.10大公园风景林各类型样地中的植物物种都比较丰富,以垂直郁闭型风景林样地中的植物最为丰富,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27.7,空旷型风景林样地中的植物相对最少,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16.8。各风景林类型样地的结构层次均比较分明,物种的常绿与落叶之比约在1∶2~1∶3。园林栽培树种至少占6成以上。各类型样地中的乔木层物种数一般集中在1~6种。在相同面积的样地中,乔木物种的个体数的多寡一般与其平均高度、胸径、冠幅呈负相关。灌木层物种一般集中在19~25种,常见物种为孝顺竹、大叶黄杨、海桐、毛鹃、红花檵木等。乔木更新层中的物种一般在10种(含10种)以上,更新小苗以乡土树种(如枫杨)为主,而园林树种中更新苗最多的为棕榈。马尼拉是各样地草本层使用最为广泛、盖度最高的草坪植物,其次为麦冬。野生物种中早熟禾、酢浆草、婆婆纳、蛇莓的相对盖度、相对频度也较高。各样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乔、灌、草的物种数有直接的相关性,而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的高低与该样地的乔、灌、草的物种数与个体数的多寡有较为直接的关系。5.南京市民广场的群落的物种相对比较单调,层次结构比较分明。乔木层中一般每个样地的物种数集中在3~6种,以桂花与香樟出现频率最高,乔木的生长强健的不足7成。灌木层中占主导地位为瓜子黄杨、红花檵木、金叶女贞、毛鹃、小叶女贞等。常见的草坪地被植物主要集中在高羊茅、马尼拉。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性指数、叶面积指数相对较低,分别只有0.59和1.48,生态效益相对较低。市民广场的植物物种的多寡与广场建立的时间以及所处区域的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一般,建成时间较早、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市民广场的物种较少。6.居住区植物物种的多寡与小区建成的时间不成正比,新建小区的物种并不一定丰富。物种的多寡与小区的面积大小、小区的档次有关。在中高档小区中,会经常使用比较新颖的植物素材。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标与小区的档次有一定直接联系,但不成比例。各居住区植物群落层次结构比较明显,但垂直绿化使用较少。同等胸径的老小区的乔木树冠的平均值大大高于新小区的乔木树冠的平均值,说明重剪、截头的现象在新小区中普遍存在。每个居住区带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泡桐、构树、悬铃木这些速生树种在20世纪80年代或更早以前建造的小区里出现的频率为100%,而在1998年后营建的小区中则更多地出现色叶树种、季相树种。各居住区的植物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7.南京秦淮河水系植物种类相对单一。乔木层的主要物种有垂柳、水杉、枫杨、香樟等,灌木层的物种主要集中在珊瑚树、金叶女贞、毛鹃、夹竹桃、迎春等,草本层中的草坪以马尼拉为主,水生、湿生植物使用较少。滨水绿带的植物群落结构一般比较复杂,但偏远地段的群落结构比较单一,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也相对较差。抚育管护相对较差,植物的生长势相对较弱。8.南京行道树的物种比较丰富,但以园林栽培树种占绝大多数,乡土树种应用较少,行道树缺乏地方性特色。南京行道树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径阶20cm以下,树高在3~8m,冠幅在4m以下的行道树占调查数据的一半以上,而大树的冠幅受到了重剪的株数已达到相当多的数量。近四成的道路种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速生、慢生树种搭配不够合理。在分析大量的实地调查数据、参阅相关文献以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南京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的因子与权重,根据18个不同评价因子,建立完全相关得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体系的指标,对城市森林的不同组成部分的159个样地进行打分。根据专家的意见,把得分70以上的群落作为基本配置模式,并对各种类型群落的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补充与扩展。

吴嘉瑞[10](2007)在《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及其严重不良反应造成的显着危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医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由于高质量中药注射剂安全信息平台的阙如等问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水平始终处于瓶颈。正是基于对这样现状的思辨,本论文选择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为切入点,应用文献学、统计学、数据库技术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一、文献综述本论文文献综述部分系统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中药安全性问题;②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问题;③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及其方法。以上这些论述为论文的整体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建立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数据库包涵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息(其中详细个案病例2333例,群案病例3091例,合计5424例),中药注射剂基本药物信息(包括116种中药注射剂和34种中药来源的化学注射剂信息),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信息(包括164种组方药物的药性、功效、传统警戒论述、现代研究等信息)和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信息。三、基于数据库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研究本部分研究中,我们依托数据库平台,应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总体信息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重点品种(包括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和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过敏史、剂型、用药剂量、配液情况、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病案来源地等流行病学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与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药品剂型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四、基于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本部分研究中,我们首先对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源流和学术思想内涵进行考证和阐释。进而对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的警戒论述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中查阅古今本草医籍原着50余部。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依据证候禁忌、妊娠禁忌和配伍禁忌理论,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使用提出新的见解。本研究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成果方面:基于ACCESS数据库平台,构建了既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具备注射剂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信息的查询和分析研究提供了高质量平台。2.方法学方面:依托数据库平台,应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算法和Apriori关联算法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案信息进行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对中药注射剂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3.学术思想方面:系统考证了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历史源流并明确阐释了其学术思想内涵。并以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的传统药物警戒论述为依据,对部分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安全使用提出新的见解。

二、新加坡颁布对马兜铃科属药物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颁布对马兜铃科属药物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对比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欧美英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药物警戒
    1.1 欧盟
    1.2 英国
    1.3 美国
2 大洋洲国家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药物警戒
3 亚洲国家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药物警戒
    3.1 日本
    3.2 印度
    3.3 新加坡
    3.4 韩国
4 思考
    4.1 我国对中药及天然药药物警戒的示范引领
    4.2 各国传统药物警戒体系的协同发展
    4.3 推动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持续研究

(2)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解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
        1.2.2 城市生物多样性
        1.2.3 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1.2.4 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地理区位概况
    2.3 自然环境概况
    2.4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1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1.1 植物多样性现状
        4.1.2 植物区系分布区型分析
        4.1.3 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4.1.4 外来入侵植物物种现状
        4.1.5 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析
        4.1.6 东营市植被现状及分析
    4.2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2.1 鸟类多样性现状
        4.2.2 鱼类多样性现状
        4.2.2.1 海洋鱼类
        4.2.2.2 淡水鱼类
        4.2.3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现状
        4.2.4 兽类多样性现状
    4.3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3.1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3.2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3.3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
    4.4 东营市景观多样性现状及分析
    4.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特点
5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1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总论
        5.1.1 规划理念
        5.1.2 规划原则
        5.1.3 规划依据
        5.1.4 规划目标
        5.1.4.1 总体目标
        5.1.4.2 分期目标
        5.1.5 规划范围与期限
    5.2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布局规划
        5.2.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规划
        5.2.2 生物栖息地保护网络规划
        5.2.2.1 斑块规划
        5.2.2.2 廊道规划
    5.3 东营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3.1 乡土植物保护规划
        5.3.2 重点保护和濒危植物种类及保护建议
        5.3.3 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规划
        5.3.3.1 城市绿地植物树种推荐
        5.3.4 野生植物保护规划
        5.3.5 入侵植物防治
        5.3.6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3.6.1 保护范围
        5.3.6.2 保护措施
    5.4 东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4.1 鸟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4.1.1 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鸟类
        5.4.1.2 东营市鸟类栖息地保护布局
        5.4.1.3 湿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5.4.1.4 林地栖息地保护规划
        5.4.2 鱼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4.2.1 鱼类栖息地保护
        5.4.2.2 鱼类栖息地修复和构建
        5.4.3 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4.4 兽类多样性保护规划
    5.5 东营市遗传多样性保护规划
        5.5.1 黄河三角洲野大豆遗传多样性保护
    5.6 东营市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规划
        5.6.1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5.6.1.1 湿地自然植物群落保护规划
        5.6.1.2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提升
        5.6.2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5.6.3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内容
2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技术特点和难点
    2.1 毒性试验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2.2 部分中药质控成分与安全性关联性差
    2.3 动物给药量大带来的试验干扰
    2.4 外用制剂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难点
    2.5 药效或药理关联效应在毒性试验中的缺失
        2.5.1 未能科学合理地设计针对性、指示性的毒性检测指标
        2.5.2 复方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2.5.3 中药的“倒钟型”效应
3 人体应用经验在复方中药安全性研究评价中的价值
    3.1 临床观察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决定了临床人体信息的价值
    3.2 潜在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等特殊毒性在临床实践中难以观察
    3.3 对产生毒性的原因与机制了解甚少
    3.4 现代中药提取制备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差异,也会带来安全性的风险或担忧
4 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
    4.1 复方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技术要求的发展变迁
    4.2 复方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技术要求的思考
    4.3 一般毒性试验中动物种属选择的考虑
    4.4 疾病模型动物与健康动物应用的思考
    4.5 关注肝、肾之外其他脏器系统的毒性研究
    4.6 关注生殖毒性
    4.7 关注遗传毒性
    4.8 加强有毒中药的基础研究
5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展望

(4)全球遗传资源多边惠益分享机制模式与中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名古屋议定书》背景
    第二节 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问题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
        二、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选题意义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谈判进程分析
        二、焦点问题分析与研究
        三、制度设计及国家应对措施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参与谈判进程
        二、文献研究
        三、机构调研
        四、统计分析
    第四节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谈判进展及焦点分析
    第一节 《议定书》通过前的谈判进程分析
        一、获取和惠益分享工作组第9-2次会议
        二、获取和惠益分享工作组第9-3次会议
        三、《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
    第二节 《议定书》通过后的谈判进程分析
        一、郝泽华南森研究所会议
        二、《名古屋议定书》政府间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三、《名古屋议定书》第10条专家会议
        四、《名古屋议定书》政府间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五、《名古屋议定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
    第三节 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焦点问题识别
        一、谈判方观点分析
        二、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焦点问题分析
        三、我国应关注的谈判焦点识别
第四章 我国与他国共有植物资源多边惠益分享问题案例研究
    第一节 要点概述
    第二节 我国与他国共有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与利益分析
        一、数据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第三节 问题与解决途径
        一、全球性的多边惠益分享机制于我帮助不大
        二、次区域尺度多边惠益分享机制于我十分重要
        三、解决跨境合作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议定书》
第五章 《议定书》生效前我国流失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案例研究
    第一节 要点概述
    第二节 生效前我国遗传资源流失与国外利用状况分析
        一 筛选研究对象
        二、数据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节 问题与解决途径
        一、《议定书》生效前获取资源的开发应受管制
        二、专利审查应披露来源和惠益分享信息
第六章 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遗传资源多边惠益分享机制案例研究
    第一节 要点概述
    第二节 海洋遗传资源问题分析
        一、问题的由来
        二、联大讨论进程
    第三节 我国利用公海生物遗传资源状况分析
        一、获取能力
        二、非商业化研究
        三、专利申请
        四、商业化开发
        五、定位分析
    第四节 问题与解决途径
        一、参加谈判的总体原则
        二、新执行协定的核心要素
        三、新执行协定的运作模式
第七章 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框架与国家策略研究
    第一节 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内容框架
        一、构建原则
        二、适用范围
        三、遗传资源的获取
        四、遗传资源利用及其惠益分享
        五、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框架设计
    第二节 我国参与获取和惠益分享多边机制的国际谈判立场与具体策略
        一、谈判立场
        二、具体策略
    第三节 我国的立法、政策与行动措施建议
        一、立法措施
        二、政策措施
        三、其他措施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谈判的焦点
        二、我国与他国共有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
        三、国际法律文书生效前获取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
        四、国家管辖范围外获取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
        五、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可能模式
    第二节 主要建议
        一、跨境共有的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
        二、国际法律文书生效前获取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
        三、国家管辖范围外获取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
        四、全球多边惠益分享机制的可能模式
    第三节 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5)马鞍山市植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生物多样性
        1.1.2 城市生物多样性
        1.1.3 城市植物多样性
        1.1.4 植物遗传多样性
        1.1.5 植物物种多样性
        1.1.6 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1.1.7 植物景观多样性
    1.2 相关理论研究
        1.2.1 保护生物学理论基础
        1.2.2 植物学理论基础
        1.2.3 植物群落理论基础
        1.2.4 植物分类学理论基础
        1.2.5 植物生态学理论基础
    1.3 研究进展
        1.3.1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3.2 国外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
        1.3.3 国内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
        1.3.4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规划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分析法
        2.4.2 实地调查取样法
        2.4.3 监测编目法
        2.4.4 案例研究法
    2.5 技术路线
3 城市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
    3.1 城市植物多样性调查内容与方法
        3.1.1 城市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内容
        3.1.2 城市植物多样性的调查方法
    3.2 城市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
    3.3 城市植物多样性评价内容
        3.3.1 乡土物种指数评价
        3.3.2 物种丰富度指数评价
        3.3.3 Pielou均匀度指数
        3.3.4 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
        3.3.5 植物多样性综合指数
4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途径
    4.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及保护途径
        4.1.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4.1.2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途径
    4.2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涵及实践
        4.2.1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内涵
        4.2.2 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实践
5 马鞍山市城市植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马鞍山市社会、自然、植被资源概况
        5.1.1 马鞍山市社会概况
        5.1.2 马鞍山市自然概况
        5.1.3 马鞍山市植被资源状况
    5.2 马鞍山市城市植物多样性现状
        5.2.1 城市植物多样性调查方法与内容
        5.2.2 植物遗传多样性现状
        5.2.3 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5.2.4 植物群落多样性现状
        5.2.5 植物景观多样性现状
    5.3 马鞍山市城市植物多样性现状存在的问题
    5.4 马鞍山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5.4.1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依据
        5.4.2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原则
        5.4.3 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
        5.4.4 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研究
        5.4.5 植物景观多样性保护研究
        5.4.6 保护规划生态管理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马鞍山市市域植物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通 ——以英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主题与方法
    1. 缘起与背景
    2. 相关概念厘定
    3. 研究现状及问题
    4. 研究内容与思路
    5. 研究方法与数据
        5.1 人类学方法
        5.1.1 为何本研究使用人类学方法
        5.1.2 田野调查
        5.1.3 其他研究方法
        5.2 为何以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英国中医为个案
        5.3 关于田野志撰写
    6.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田野志:“他者”在“他者”的社会
    1.速写“他者”:中医在英国
        1.1 历史:上世纪70年代至今
        1.1.1 上世纪90年代之前缓慢增长
        1.1.2 上世纪90年代早期—90年代中后期迅速增长
        1.1.3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5年前后爆发式增长
        1.1.4 2005年-2008年之后市场淘汰休整期
        1.2 英国中医现存形态
    2.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一):卫生保健体系,医患与临床活动,交流与传播
        2.1 中医,NHS与CAM:补充什么?替代谁?
        2.1.1 中医与NHS(国民健康体系)
        2.1.2 中医与CAM(补充与替代医学)
        2.2 作为“他者”的移民中医从业者
        2.2.1 移民动机
        2.2.2 移民生活
        2.3 顾客及常见疾病
        2.3.1 顾客
        2.3.1.1 群体特点
        2.3.1.2 就医动机
        2.3.2 常见疾病与文化
        2.4 作为私人医疗的服务过程、价格及“规则”
        2.5 医患交流与传播
        2.5.1 对客人解释“什么是中医”
        2.5.2 在沟通中如何处理中医术语
        2.5.3 如何解释针灸
        2.5.4 如何处理对中药的质疑
        2.6 小结
    3. 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二):教育出版,行业学会,本土化
        3.1 教育体系与课程
        3.1.1 学位学制设置
        3.1.2 课程体系和课程安排
        3.2 教师
        3.3 学生
        3.4 教材与出版物
        3.5 行业学会
        3.5.1 主要学会
        3.5.2 学会功能
        3.6 奇葩还是怪胎:“西方中医”
        3.7 小结
    4.中医药跨文化传通(三):商业经营,立法管制,政治境遇
        4.1 英国政府对中医药的管制
        4.2 商业运营
        4.2.1 开店
        4.2.2 经营模式
        4.2.2.1 高街模式(High Street Shops)
        4.2.2.2 社区/家庭模式(Community-based Shops/Clinics)
        4.2.2.3 其他模式
        4.2.3 与商业经营相关的“临床经验”
        4.3 英国中医立法
        4.3.1 立法背景
        4.3.2 英国中医立法进程记要
        4.3.2.1 第一阶段:第一次中医药立法管理工作组与第一次公众咨询(2001—2005年)
        4.3.2.2 第二阶段:第二次立法管理工作组(2006—2008年)
        4.3.2.3 第三阶段 : 第二次公众咨询及之后 (2008年 -2012年)
        4.3.2.4 第四阶段:第三次立法工作组及报告(2013年以后)
        4.3.3 利益角逐的场域:英国中医立法的政治境遇
        4.3.3.1 国家作为立法者: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4.3.3.2 三次立法管理工作组的人员组成与权力结构
        4.3.3.3 中医药界与西医药界的博弈
        4.3.3.4 华裔中医师与英国本地中医、针灸从业者的博弈
        4.3.3.5 中医师团体和针灸师团体的博弈
        4.3.3.6 中医师团体与西草药师团体的博弈
        4.3.3.7 华裔中医师团体之间的内耗
        4.4 小结
第三部分: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互动律”
    1. 传通的主体性:谁主动?
        1.1 西方的主动“来拿”
        1.2 中国的主动输出
    2. 传通中的文化适应与互动:英国中医的“求同”与“排异”
        2.1 地方性知识与文化“求同”
        2.1.1 共鸣的地方性知识
        2.1.2 臆想的求同:“东方主义”
        2.2 文化差异与文化“排异”
        2.3 文化调适与意义协商
第四部分: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问题与决策建议
    1.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问题
        1.1 传播隔阂非常明显
        1.2 传播系统不够完善
        1.3 传播手段简单,传播能力有限
        1.4 去中国化
    2.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决策建议
        2.1 树立传播意识,多领域多学科介入,完善传播体系,把传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2.2 完善传播途径,改善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有效性
        2.3 注重人才培养,普及跨文化交际培训,提高传播能力
        2.4 发展国内中医,形成对海外中医的有力支持
        2.5 政府主导作为传播的组织者,把中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来打造
        2.6 把握话语权,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他者”在“他者”的社会——关于中医药跨文化传通的人类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英国中医立法大事记》
附录三: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研究史的回顾
        1. 国内研究状况
        2. 海外研究状况
    二.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三. 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思路与范围
第二章 基础科学的地位
    一. 数学的地位
        1. 数学的成就
        2. 中、印、阿数学比较
        3. 中西数学比较
    二. 物理学的地位
        1. 物理学的成就
        2. 中外物理学的交流
    三. 化学的地位
        1. 化学的成就
        2. 中外化学的交流
第三章 应用科学的地位
    一. 医药学的地位
        1. 医学的成就
        2. 药学的成就
        3. 医药学的地位
    二. 天文历法方面的地位
        1. 天文学的成就
        2. 编制历法的成就
        3. 频繁的中外交流
    三. 地理学的地位
        1. 地理学的成就
        2. 地理学的地位
第四章 技术科学的地位
    一. 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
        1.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 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与交流
    二. 制瓷技术的提高与外传
        1. 制瓷技术的提高
        2. 制瓷技术的外传
    三. 造纸术的提高与技术外传
        1. 造纸技术的提高
        2. 造纸术的外传
    四. 印刷术的外传与影响
        1. 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2. 印刷术的外传及影响
    五. 酿酒与制糖技术的交流
        1. 酿酒技术的提高与交流
        2. 制糖技术的交流
    六. 指南针与纺织技术的外传
        1. 指南针的外传
        2. 纺织技术的交流
    七. 造船与建筑技术的交流
        1. 造船技术的提高与外传
        2. 冶金技术的交流与外传
第五章 科技教育的地位与特点
    一. 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二. 教育内容的先进性
    三. 考试制度的严格性
    四. 教育体制之异同
    五. 科技教育的特点
第六章 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及历史贡献
    一. 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1. 历史原因
        2. 经济原因
        3. 政治原因
        4. 文化原因
        5. 社会原因
    二. 唐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三. 如何看待唐代科技的局限性
    四. 唐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南京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及优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动态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城市森林的研究现状
    1.4 城市森林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及区系特征的研究
    3.1 引言
    3.2 南京城市森林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
    3.3 南京城市森林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3.4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3.5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南京次生林典型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南京城市森林次生林植物群落类型
    4.3 南京城市森林次生林典型群落的结构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南京人工林群落的结构分析
    5.1 针叶林
    5.2 竹林
    5.3 各人工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5.4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南京十大公园风景林群落结构的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3 垂直郁闭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6.4 水平郁闭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6.5 稀疏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6.6 空旷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6.7 园林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南京市民广场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分析
    7.4 存在的问题
    7.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南京居住区人工群落的结构分析
    8.1 引言
    8.2 研究方法
    8.3 结果分析
    8.4 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
    8.5 小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南京秦淮河水系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
    9.1 引言
    9.2 研究方法
    9.3 结果分析
    9.4 小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南京城市行道树结构分析
    10.1 引言
    10.2 研究方法
    10.3 南京行道树的物种组成及分布、生长状况
    10.4 南京行道树的结构分析
    10.5 南京行道树存在的问题
    10.6 适宜作南京地区城市行道树的选择标准
    10.7 南京城市行道树发展对策
    10.8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综合评价体系
    11.1 引言
    1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11.4 城市森林群落评价指标的定量计算方法
    11.5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各评价因子的评分标准
    11.6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11.7 结果与分析
    11.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优化模式的研究
    12.1 引言
    12.2 构建南京城市森林群落优化模式的指导思想
    12.3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的优化模式
    12.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讨论与结论
    13.1 讨论
    13.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名录
详细摘要

(10)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安全性问题概述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问题概述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及其方法概述
第二章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数据库建立
    第一节 数据库整体构建思路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个案报告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群案报告数据库的建立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第五节 中药注射剂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第六节 中药来源的化学注射剂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第七节 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数据库的建立
     本章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数据库分析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第一节 数据库中不良反应信息总体分析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重点品种的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研究二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研究三 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研究四 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专项文献研究
    本章研究的总结和讨论
第四章 基于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中药注射剂组方药物传统警戒论述的整理研究
    第三节 中药注射剂警戒表述的探索性研究
     本章研究的总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作者简介

四、新加坡颁布对马兜铃科属药物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药物警戒对比与思考[J]. 吴昊,张冰,林志健,张晓朦. 中国药物警戒, 2021(05)
  • [2]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 史成琳.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中药新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的思考[J]. 岑小波,韩玲.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12)
  • [4]全球遗传资源多边惠益分享机制模式与中国策略研究[D]. 徐靖.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5]马鞍山市植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研究[D]. 张利.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6]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医药跨文化传通 ——以英国为例[D]. 严暄暄.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专利之“毒”,不可小觑——浅析中药专利申请中毒性药材的使用[A]. 田小藕,郭婷婷,雷锋林,李国春. 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三部分), 2014
  • [8]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兼论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D]. 王颜. 陕西师范大学, 2010(11)
  • [9]南京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及优化模式研究[D]. 童丽丽.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基于文献数据库和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研究[D]. 吴嘉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新加坡颁布马兜铃科药物管理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