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阳宫广场施工勘察

南京太阳宫广场施工勘察

一、南京太阳宫广场建筑施工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燕[1](2021)在《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连续性研究》文中认为

查迎[2](2021)在《THEVERYMANY事务所表皮自承式参数化装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苏春婷[3](2021)在《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对时代更迭,城市中老旧小区的数量日益增多,公共空间范围广泛,“自上而下”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以渐进式和参与式的更新方式有利于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空间品质、促进居民的公共交往与交流活动,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数据统计、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详细分析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造情况,基于社区营造理念,探索提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的策略和途径。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和关注聚焦;其次,对社区营造、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和景观微更新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阐明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继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第三章论说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老旧小区广场空间、绿地空间、停车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构成要素,并按照不同类型对公共空间分类和特征总结。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对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记录、分类和分析。第五部分,文章基于调研情况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总结,并根据评价体系提出具有更新潜力的公共空间。文章的第六部分针对现状问题和案例分析,基于社区营造的理念,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总结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原则与目标、更新设计机制和更新策略。文章第七部分基于更新策略结合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北辰福第小区公共空间绿地微更新实践项目深入挖掘参与式更新途径的可能性。本文期翼通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整体品质提升,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许立瑶[4](2020)在《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更长远的要求,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正式发布,为我国在新阶段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向指引。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铁路客运站建造与改造项目不断增长。铁路客运站含有高大空间,建筑面积大、功能复杂、使用者数量多目的广,导致其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具有难点和特殊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绿色客运站评价体系,推进铁路客运站的绿色建筑发展势在必行。针对以上背景及问题,本文首先对于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这一研究对象进行限定词拆分和研究,从南方地区地域特征、客运站房建筑特点和绿色设计难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等方面出发,深度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和特征。其次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多个相关绿色设计评价体系,确定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总结适合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笔者为不同评价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平台,便于指标内容的比较、分析和筛选。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该评价体系借鉴了国内外多个评价体系的结构、理念和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将最新的绿色设计方式和节能技术融入其中。最后以上海南站为实例,利用GRSAS-SA对上海南站项目进行绿色设计方面的分析和评价,给出具体的评价结果,并针对项目提出设计反思和优化建议,同时验证了GRSAS-SA的可行性。

宋少达[5](2020)在《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研究》文中认为综合性公园是多功能城市公共性绿地公园,它能综合协调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在城市的综合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综合性公园面积大、绿地率高,为居民提供了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综合性公园场地丰富、设施完备,为居民提供了享受健康休闲生活的活动场地。综合性公园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从其吸引力指标来分析评价。“吸引力”是公园因自身资源的丰富程度而产生的公园吸引居民进行游憩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以往在综合性公园中,对吸引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这一领域。本文从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中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关于公园吸引力的研究基础,基于对综合性公园大量网络评论的分析、归纳和整理,初步建立综合性公园吸引力影响因素框架。在持续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中,笔者发放了大量调查问卷,取得了较为详实的一手数据。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构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综合性公园吸引力影响因子进行评价与分析,对不同游客群体的吸引力差异进行评价与分析,据此提出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的提升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经研究,得到了由7个影响因子和22个评价指标构成的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评价体系。其中,7个影响因子为:自然生态因子、公园特色因子、公园活动因子、山水景观因子、亲友活动因子、公共服务设施因子、建筑小品因子。(2)根据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评价体系,对6个综合性公园的综合吸引力进行排序,排序结果显示吸引力大小为:陶然亭公园>龙潭公园>紫竹院公园>玉渊潭公园>团结湖公园>青年湖公园。(3)对评价体系中7个吸引力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自然生态因子对于综合性公园至关重要,但研究涉及的6个综合性公园在此项上提升余地不大;公园特色因子、公园活动因子、山水景观因子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子对提升综合公园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较难通过亲友活动因子提升公园综合吸引力;建筑小品因子对公园综合吸引力的提升并不显着。(4)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对不同游客群体的综合吸引力差异表现为:性别方面,公园对女性的吸引力高于男性;年龄方面,公园对19-29岁游客的吸引力低于其他年龄群体;学历方面,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随学历的提高而降低;职业方面,公园对退休游客的吸引力最高,其次是在职游客,对于学生和自由职业者的吸引力最低。(5)提出6个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提升策略。分别是提升景观品质、挖掘公园特色、协调公园活动、完善服务设施、吸引年轻群体、重视主体人群。

卢薪升[6](2020)在《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品质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北京很早开始了在城乡郊野地区进行绿化隔离带的建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张,绿化隔离带的功能由单一的生态保护作用向同时提供游憩服务的双重功能转变。郊野游憩空间建设对于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的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了完善城乡郊野地区的绿色空间结构,建设新郊野公园环,位于一道绿隔地区的现存郊野公园在未来将会进行定位上的转变。为此,郊野游憩空间的景观品质应当得到重视和保障,研究已有郊野游憩空间的景观品质优劣,对于现有空间的优化以及未来新郊野游憩空间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北京现存的郊野公园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现有郊野公园的空间布局,选取了九个具有代表性的郊野公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次,综合郊野公园现状,通过查阅各风景园林评价体系资料及专家咨询等方式,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针对郊野公园的游憩空间景观品质评价体系,确立了三个目的层:宏观的游憩空间区位特征、中观的游憩空间游憩资源品质及微观的景观环境舒适度,具体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获取其相关程度的权重大小,并进行了不同评价等级的分数赋值。接下来,通过多重且细化的评价指标,采用对应的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网络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仪器测量及GIS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处理后,得到各典型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各项指标评价内容及结果,将评价结果转化为评分,利于直观判断。依据评价过程中的研究分析以及最终评价的结果,从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整体品质的角度及各项指标具体得分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了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景观品质优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与评价结果相对应,分别从规划层面与设计层面各提出了四点主要优化策略。从规划上,首先建立有效且完善的品质管理手段,其次强化以空间及社会公平、居民认知需求为导向的上位规划方法,然后介入城市事件与活动来激发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活力,最后提升优势的游憩资源利用率,将资源效益最大化。从设计上,首先完善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规范与设计导则,其次介入建成前与建成后的多时段回溯评价体系,然后是关注时下公共健康与舒适的人居环境热点问题,最终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具体设计策略,进行景观空间的设计改造提升。同时,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应用软件模拟验证,对比前后热舒适度的变化,提供新的设计改造与评价评估思路,确保对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景观品质进行有效的优化提升。

姜家骅[7](2020)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文中认为北京市的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绿隔)规划与建设经历了60多年,第一道绿化隔离带位于本市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涉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6个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朝阳区总面积467平方公里,处于第一道绿隔区域内的面积约为111.5平方公里,占了全市绿隔面积的近一半。为给全市探索经验,加快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朝阳区选取一绿范围内规划绿地实现率高、剩余搬迁农民少、常规办法推进难的6个乡作为试点,太阳宫乡作为试点之一,其新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为朝阳区城乡结合部治理提供参考意见,同时对于北京市能否解决绿隔离地区历史遗留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针对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介绍了北京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一绿地区)建设历程、朝阳区太阳宫乡一绿试点建设情况以及太阳宫乡新型社区的建设层次和发展情况,并简要概述了新型社区与一般城市社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作者以较为典型的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对绿隔地区的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从硬件设施、管理体制、居民层次、参与程度和专业建设力量五个方面总结了新型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对城市规划滞后、政府过多干预、居民参与不足、社区人员专业度不足和智慧社区建设力度不够等造成新型社区建设缓慢原因进行分析,分别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提高居民参与度、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驱动智慧社区等方面提出了新型社区的发展策略。希望能有助于北京市绿隔地区内新型社区的建设,解决绿隔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并对我国其他城市的绿隔地区新型社区建设有所启示。

牛佳宝[8](2020)在《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震灾害频发,避难场所近年来总体数量虽不断增长,但随着城市的扩张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大多数城市中的避难场所仍存在设置数量不足、地点分布不均的问题。且避难场所大多数选用拥有开阔场地的公园、广场类公共设施作避难场所。忽视了基于就近服务的原则设置的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优势。本论文选择坐落在地震带的唐山市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是以绿色建筑理念为出发点的适宜性研究。文中在调研唐山市中小学的分布、规模、功能构成、空间特征等分析基础上,结合唐山市气候条件影响下的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可能的避难场所设计。分析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适宜性和唐山地区中小学校作为避难场所的发展潜力。同时从人的行为心理研究着手,找寻避难行为心理的趋光性与归属感等规律,得出特殊时空下对于临时居住空间、配套设施、外部场地空间相应需求。密切避难空间体系与避难行为心理研究之间的联系,总结出城市居民的避难行为规律,为避难建筑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对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体系进行补充。基于CFD系统的PHEONICS软件和ECOTECT软件进行避难空间优化研究与分析模拟。提出适宜唐山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季节的量化指标,完善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优化设计策略及理论。进而总结出中小学校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方法。对于研究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如暨有避难场所位置与核心城区中小学校分布情况的可视化分析,建筑单体室外风压与通风情况分析等,宜于唐山地区避难场所建设活动的开展。本文的研究设定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可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将避难场所的空间充分利用。提高避难期间空间使用舒适度,以缓解避难行为心理压力。通过计算机模拟,结合物理环境进行综合优化,找寻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时适宜的绿色设计手法。对于避难空间布局要求、环境布局建议、光环境优化、植物配置、场所道路设计以及避难场所做了相应的研究,为此类避难建筑的发展提供设计借鉴。

刘国臻[9](2020)在《北京市雨水口内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以来,国民经济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经济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建筑面积越来越多,改变了城市原本的气候条件,导致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城市发展迅速,硬化地面也就越来越多,受季风气候和城市热岛效应等的影响,降雨逐渐呈现出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所以,当雨季来临时,降水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受到经济成本的制约,北京市大多数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还是保持最初设计施工时的一年一遇的标准,从而使得汇入雨水口内的降水量大于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排水能力,内涝灾害和低洼处积水问题越来越严重。要缓解因城市发展和扩大而加重的雨洪灾害及城市内涝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等方式,增加对雨洪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科学利用雨水的方法;另一方面,雨水口内的沉积物如果清理不及时,会严重削弱排水管道的输水能力,并且腐蚀管道,加重城市内涝和积水问题,同时,随着城市建筑增多,工程用土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可以考虑将雨水口内的沉积物投入到工程实践中,变废为宝。鉴于此,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在市区内的三环线、四环线、欧美汇购物中心、安苑东里社区、日坛公园、莲花河、以及四条城市主要道路上,选取了159个雨水口进行沉积物的取样,并做室内土工试验,利用试验数据计算求得沉积物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掌握了雨水口内沉积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区间范围:含水率[29.1,34.9]%,密度在[1.32,1.93]g/cm3,孔隙比[0.39,1.02],液限[36.8,61.8]%,塑限[25.8,49.3]%,塑性指数[5.2,18.1],压缩系数[0.05,0.48]MPa-1,压缩模量[3.92,28.40]MPa,内聚力[2.17,12.55]KPa,内摩擦角[22.55,43.62]°。通过回归分析的手段,确定了各个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和对应的相关性方程。对不同位置的雨水口内沉积物进行土壤质地分类,结合各个土壤质地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了雨水口内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在空间上的差异性。通过以上研究,为今后雨水口内沉积物的应用提供数据理论方面的参考,并为海绵城市的建造提出相关的建议。

孙唐圣娃[10](2019)在《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水上娱乐的需求,以及室内建筑天然的恒温恒湿,不受自然气候影响等优势,室内水上娱乐中心近年来的建设量和在建量与日俱增。但是,一方面,现有国内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的快速建设的出现了种种空间功能,形态,结构,环境的弊端;另一方面,现有对于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通过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发现现有关于水上娱乐中心的研究,倾向于室外园区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经营管理,消防工程,设备技术等方面,缺少关于室内水上娱乐中心这一建筑类型系统的建筑空间研究。因而,本人在旨在填补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空间策略这一部分研究的空白。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实态调查法,交叉学科法三种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基础研究确定调研框架及对象,调研得出基本设计现状及问题,最后总结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特征,进而解析空间设计策略,对未来提出展望。首先,本文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既有研究,解析了室内水上娱乐中心兴起动因及发展历程,总结出规模集聚性,全年龄段适用性,环境舒适性,地域及文化差异性,较明显的淡旺季特征等特征。进而,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规范,实例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四城四座典型室内水上娱乐中心项目进行详细调研,分别是:哈尔滨波塞冬水乐园,北京水立方嬉水乐园,成都环球中心天堂岛,杭州开元森泊水乐园,发现既有建筑存在诸多问题。最后,深入研究室内水上娱乐中心室内空间功能策略、空间形态策略、空间结构策略、空间环境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四方面空间设计策略;另外,对未来提出了淡季功能转化,主题和故事线多样化,多业态商业旅游综合体化,以及多元发展的三项发展趋势。这些研究成果,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和理论需求上,都具有积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缺口。除此之外,本文也为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的建设提供可行的设计策略,为推动室内水上娱乐中心发展,大空间建筑类型扩充,娱乐体育建筑内涵,文旅产业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南京太阳宫广场建筑施工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太阳宫广场建筑施工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发展现状
        1.1.3 关注聚焦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1.2.2 社区营造
        1.2.3 景观微更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归纳演绎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实践调研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性
        1.7.1 研究理念
        1.7.2 实践例证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社区营造、“参与式”国际社区更新运动
        2.1.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3 景观微更新相关理论及研究
    2.2 相关案例借鉴
        2.2.1 历史文脉激活与社区营造
        2.2.2 景观空间营造与社会价值
        2.2.3 小微绿地介入与景观价值
        2.2.4 艺术激活空间与美学提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以北京市为例
    3.1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
    3.2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3.2.1 公共活动空间
        3.2.2 绿地空间
        3.2.3 停车空间
        3.2.4 公共服务设施
    3.3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3.3.1 形态空间类型及特征
        3.3.2 环境空间类型及特征
        3.3.3 使用空间类型及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以北京市为例
    4.1 主要活动与功能空间
        4.1.1 必要性活动与公共活动功能空间
        4.1.2 自发性活动与自发公共使用空间
        4.1.3 社会性活动与复合活动功能空间
    4.2 北京市老旧小区空间权属、管理维护现状与更新组织模式
        4.2.1 空间权属与管理维护现状
        4.2.2 空间更新组织模式
    4.3 北京市老旧小区示范区与试点区公共空间现状
        4.3.1 示范区公共空间现状——劲松二区示范区
        4.3.2 试点区公共空间现状——苹果社区“井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和更新评价要素——以北京市为例
    5.1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
        5.1.1 空间现状与环境品质需求的矛盾
        5.1.2 空间现状与居住人口结构的矛盾
        5.1.3 空间现状与居民生活原真性的矛盾
        5.1.4 空间现状与社区历史文化的矛盾
    5.2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评价要素
        5.2.1 空间更新评价要素
        5.2.2 具有更新潜力的公共空间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原则、目标与策略
    6.1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原则与目标
        6.1.1 更新原则
        6.1.2 更新目标
    6.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机制策略
        6.2.1 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6.2.2 社区观察与MAPPING
        6.2.3 参与式设计与营造工作坊
        6.2.4 参与式共建和可持续维护机制
    6.3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与途径
        6.3.1 重塑全局构想,织补空间功能
        6.3.2 保留社区文脉,挖掘生活原真性
        6.3.3 引导设计介入,激发景观触媒
        6.3.4 种植可食地景,打造共享景观
        6.3.5 延伸实体空间,创造弹性空间
        6.3.6 应用模块化方法,营建模式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社区营造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实践探索
    7.1 设计选址与基地现状问题
        7.1.1 设计选址
        7.1.2 基地现状及问题
    7.2 小微绿地景观微更新设计机制策略
        7.2.1 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7.2.2 营建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7.2.3 参与式共建与维护机制
    7.3 小微绿地景观微更新策略与途径
        7.3.1 挖掘社区空间居民原真性
        7.3.2 开放空间边界与道路设计
        7.3.3 资源整合与空间功能织补
        7.3.4 营造可持续性的景观空间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4)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1.2 大型交通建筑绿色设计的发展与挑战
        1.1.3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建筑特点及发展
    2.1 南方地区环境及文化
        2.1.1 自然环境与区域文化
        2.1.2 经济发展与客运发展
    2.2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
        2.2.1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历程
        2.2.2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近十年发展状况
        2.2.3 中国铁路客运站的未来发展及规划
    2.3 铁路客运站的建筑特点
        2.3.1 铁路客运站的规划特点和空间特点
        2.3.2 铁路客运站绿色设计的特殊性
    2.4 绿色铁路客运站案例、反思及总结
        2.4.1 典型绿色车站项目分析
        2.4.2 绿色措施总结及反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概述
    3.1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3.1.1 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3.1.2 绿色建筑设计内涵及要点
    3.2 中国相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规范
        3.2.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2.2 行业规范、设计规范
    3.3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的比较分析
        3.3.1 框架调整
        3.3.2 术语部分
        3.3.3 具体指标对比分析
        3.3.4 权重调整与等级划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绿建评价体系及统一平台构建
    4.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比较
        4.1.1 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4.1.2 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选择
        4.1.3 基于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的日本CASBEE
    4.2 国内绿色评价体系介绍
        4.2.1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介绍
        4.2.2 《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TB/T10429-2014(ESGRS)介绍
        4.2.3 其他有借鉴意义的绿色评价体系
    4.3 日本CASBEE体系与中国部分绿建评价体系的对比
        4.3.1 选取体系之间的关系(ESGB-2019、GOBAS、ESGRS)
        4.3.2 优劣比较
    4.4 统一平台的构建
        4.4.1 ESGB-2019 再梳理
        4.4.2 ESGRS再梳理
        4.4.3 CASBEE-2016 再梳理
        4.4.4 GOBAS再梳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统一平台下的指标内容对比分析
    5.1 增加指标的整理
        5.1.1 安全耐久
        5.1.2 健康舒适
        5.1.3 生活便利
        5.1.4 资源节约
        5.1.5 环境宜居
    5.2 同类条目的对比选择
        5.2.1 安全耐久
        5.2.2 健康舒适
        5.2.3 生活便利
        5.2.4 资源节约
        5.2.5 环境宜居
    5.3 其他评价体系内容的借鉴和思考
        5.3.1 《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GB/T51148
        5.3.2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
        5.3.3 英国BREEAM体系
        5.3.4 美国LEED体系
        5.3.5 德国DGNB体系
        5.3.6 其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RSAS-SA的构建及分析
    6.1 GRSAS-SA指标内容构建
        6.1.1 安全耐久
        6.1.2 健康舒适
        6.1.3 生活便利
        6.1.4 资源节约
        6.1.5 环境宜居
        6.1.6 提高与创新
    6.2 GRSAS-SA内容整理
    6.3 GRSAS-SA指标权重计算
        6.3.1 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
        6.3.2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计算方式
        6.3.3 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计算权重
        6.3.4 基于AHP法的GRSAS-SA权重和分值设定
    6.4 GRSAS-SA体系分析
        6.4.1 条目内容总体概况
        6.4.2 GRSAS-SA与现有评价体系的比较
    6.5 对于南方地区绿色铁路客运站设计的指导意义
        6.5.1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层面
        6.5.2 站房内外物理环境的改善
        6.5.3 被动式节能设计
        6.5.4 便捷化和人性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GRSAS-SA实例验证——以上海南站为例
    7.1 上海南站项目概况
        7.1.1 城市规划与交通格局
        7.1.2 场地设计与规划
        7.1.3 主站房设计
    7.2 评价得分状况
        7.2.1 安全耐久
        7.2.2 健康舒适
        7.2.3 生活便利
        7.2.4 资源节约
        7.2.5 环境宜居
    7.3 主要结论
        7.3.1 GRSAS-SA中上海南站的评分情况
        7.3.2 与ESGB-2019 评分的对比
    7.4 改进意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A 铁路客运站建筑绿色设计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B 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条文内容
致谢

(5)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外吸引力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吸引力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代表性综合公园游客活动情况调查
    2.1 青年湖公园
        2.1.1 概述
        2.1.2 游客活动情况调查
    2.2 紫竹院公园
        2.2.1 概述
        2.2.2 游客活动情况调查
    2.3 玉渊潭公园
        2.3.1 概述
        2.3.2 游客活动情况调查
    2.4 陶然亭公园
        2.4.1 概述
        2.4.2 游客活动情况调查
    2.5 龙潭公园
        2.5.1 概述
        2.5.2 游客活动情况调查
    2.6 团结湖公园
        2.6.1 概述
        2.6.2 游客活动情况调查
第三章 综合性公园吸引力指标选取及问卷调查
    3.1 综合性公园吸引力评价指标选取
        3.1.1 综合性公园吸引力维度
        3.1.2 基于网络评价词频分析的吸引力因素提取
        3.1.3 吸引力评价指标选取
    3.2 综合性公园吸引力问卷调查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3 调查问卷信度检测
第四章 综合性公园吸引力评价体系构建
    4.1 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4.2 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4.2.1 第一次因子分析
        4.2.2 第二次因子分析
    4.3 吸引力计算公式的确定
    4.4 评价体系验证
第五章 综合性公园吸引力评价及影响因子分析
    5.1 综合吸引力及吸引力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
        5.1.1 综合吸引力评价与分析
        5.1.2 吸引力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
    5.2 基于不同游客群体的吸引力差异分析与评价
        5.2.1 不同性别群体对吸引力影响因子的差异
        5.2.2 不同年龄群体对吸引力影响因子的差异
        5.2.3 不同学历群体对吸引力影响因子的差异
        5.2.4 不同职业群体对吸引力影响因子的差异
第六章 基于吸引力评价的综合性公园提升对策
    6.1 提升景观品质
    6.2 挖掘公园特色
    6.3 协调公园活动
    6.4 完善服务设施
    6.5 吸引年轻群体
    6.6 重视主体人群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城六区公园名录表
附录2 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品质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郊野公园定义
        1.3.2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定义
        1.3.3 景观品质评价内容
    1.4 国内外郊野公园空间品质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北京郊野公园基础调查与景观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1 研究范围及数据来源
        2.1.1 研究范围
        2.1.2 数据来源
    2.2 北京市郊野公园发展历程
    2.3 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现状基础调查
        2.3.1 北京郊野公园基础调研现状情况
        2.3.2 典型郊野公园概况
    2.4 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品质评价体系构建
        2.4.1 相关评价方法与体系概述
        2.4.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方法
        2.4.3 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品质评价因素选取
        2.4.4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立过程
        2.4.5 评价体系权重结果
        2.4.6 评价标准释义与评价模型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北京典型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的区位特征评价研究
    3.1 与居住区用地空间关联分析
        3.1.1 典型郊公园与周边环境分析
        3.1.2 覆盖的居住区及村庄个数分析
        3.1.3 典型郊野公园与居住区用地关系评价
    3.2 公园服务压力评价分析
        3.2.1 北京郊野公园按行政区划统计
        3.2.2 各典型郊野公园服务压力分析
        3.2.3 典型郊野公园服务压力评分结果
    3.3 功能与尺度分布合理性分析
        3.3.1 北京郊野公园功能类型现状
        3.3.2 北京市郊野公园规模尺度分布统计分析
        3.3.3 典型郊野公园尺度功能分布合理性评分结果
    3.4 交通条件分析
        3.4.1 不同服务半径下市政道路及铁路覆盖密度与长度
        3.4.2 不同服务半径下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
        3.4.3 典型郊野公园交通条件综合评分结果
    3.5 市民需求程度分析
        3.5.1 基于高德位智大数据的人群热力分析
        3.5.2 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出行倾向调查
        3.5.3 居民需求程度评分结果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北京典型郊野公园游憩资源品质评价研究
    4.1 评价内容与技术方法概述
        4.1.1 评价分析对象
        4.1.2 评价分析技术方法概述
    4.2 郊野公游憩空间类型完备度
        4.2.1 郊野游憩空间类型分类
        4.2.2 典型郊野公园游憩空间现状
        4.2.3 游憩空间类型完备度评分结果
    4.3 游憩设施种类齐全度
        4.3.1 游憩设施分类
        4.3.2 典型游憩设施现状
        4.3.3 游憩设施种类齐全度评分结果
    4.4 游憩设施密度
        4.4.1 游憩设施服务范围分析
        4.4.2 游憩设施服务密度分析
        4.4.3 游憩设施密度评分结果
    4.5 游憩空间容量
        4.5.1 计算方法
        4.5.2 各典型郊野公园游憩空间容量
        4.5.3 评价结果分析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北京典型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舒适品质评价研究
    5.1 测量对象与评价方法概述
        5.1.1 测点与主要测量空间选取
        5.1.2 测量工具概述
        5.1.3 测量方法与方案概述
        5.1.4 实测时间
    5.2 游憩空间热舒适度实测分析
        5.2.1 移动测量获取数据处理
        5.2.2 微气候要素实测分析
        5.2.3 热舒适度指标拟合计算
        5.2.4 基于小气候数据的环境热舒适度分析
        5.2.5 环境热舒适度评价结果
    5.3 游憩空间污染物实测分析
        5.3.1 游憩空间景观品质的空气洁净度测量与评价方法
        5.3.2 游憩空间空气洁净度评测分析
        5.3.3 游憩空间中污染物分布分析
        5.3.4 空气洁净度评价结果
    5.4 景观环境优美度
        5.4.1 景观环境优美度评价方法
        5.4.2 游憩空间景观环境优美度分析
        5.4.3 游憩空间景观环境优美度评价结果
    5.5 植物层次丰富度
        5.5.1 植物层次丰富度评价方法
        5.5.2 各典型游憩空间的植物层次丰富度分析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基于景观品质评价结果的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优化策略
    6.1 景观品质体系评价的研究结果分析
        6.1.1 各典型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品质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6.1.2 景观品质评价体系各项指标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6.2 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品质的优势及主要问题
        6.2.1 环境品质管理缺失及利用率低
        6.2.2 游憩资源丰富,部分有待挖掘利用提升
        6.2.3 景观空间舒适品质有所欠缺
    6.3 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规划发展优化策略
        6.3.1 以空间公平性及公众需求为导向进行明确规划
        6.3.2 完善的品质管理与有效的居民认知相互促进景观品质提升
        6.3.3 景观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协调利用
        6.3.4 城市事件介入,提升资源利用率
    6.4 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品质设计改造提升
        6.4.1 郊野公园设计导则与规范
        6.4.2 方案设计预评估机制引入
        6.4.3 城市生态与人居公共卫生环境健康保障
        6.4.4 微观环境人居舒适品质提升与改造设计
    6.5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北京郊野公园基本信息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城市化进程中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
    (五)创新及难点
一、新型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治理理论
二、在一绿试点背景下太阳宫乡新型社区建设情况
    (一)北京一绿地区建设历程
    (二)太阳宫乡的一绿试点情况
    (三)太阳宫乡的绿隔地区新型社区的形成情况
    (四)太阳宫乡新型社区的特点
三、太阳宫乡新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社区硬件设施不完善
    (二)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居民层次多样性带来的管理挑战
    (四)居民参与新型社区建设的程度低
    (五)新型社区建设专业力量不足
四、太阳宫乡新型社区建设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一)城市规划滞后和政府投入不足
    (二)政府过多干预和社区自治不足
    (三)居民层次多样和参与社区建设不足
    (四)新型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度不足
    (五)智慧社区建设力度不够
五、完善北京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二)明确政府角色、党建引领居民自治
    (三)强化协同治理模式、提高居民参与度
    (四)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五)驱动智慧社区建设,引入全新科技力量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外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避难场所适宜性分析
    2.1 避难建筑的基本理论
        2.1.1 避难建筑的相关概念
        2.1.2 避难建筑的内部布置原则
        2.1.3 避难建筑的配套用房
        2.1.4 避难建筑的功能要求
        2.1.5 城市生命线恢复对避难场所的影响
    2.2 中小学校作避难建筑的优势
        2.2.1 中小学建筑规模及面积指标
        2.2.2 功能分区与空间特征
        2.2.3 中小学校作避难建筑的优势
        2.2.4 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
        2.2.5 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建筑可行性分析
    2.3 寒冷地区气候特性
        2.3.1 唐山地区气候特性
        2.3.2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能耗
        2.3.3 寒冷地区中小学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4 绿色建筑理念应用于避难场所适宜性分析
        2.4.1 绿色建筑理念
        2.4.2 绿色建筑理念在避难场所中应用优势
        2.4.3 中小学避难场所被动式设计方式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避难行为心理研究的建筑设计要求
    3.1 人的避难行为心理
        3.1.1 避难行为动机
        3.1.2 避难行为心理
    3.2 避难行为心理特点
        3.2.1 避难地点的认知调研
        3.2.2 紧急避难行为心理特点
        3.2.3 长期避难行为心理特点
    3.3 避难行为心理调研分析
        3.3.1 紧急避难行为心理规律调研分析
        3.3.2 中长期避难行为心理规律
    3.4 避难行为心理需求下的避难场所设计要素
        3.4.1 避难行为心理要求
        3.4.2 基于避难行为心理研究的建筑设计要求
    3.5 本章小结
4 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策略
    4.1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整体控制
        4.1.1 朝向及布局设计
        4.1.2 优化围护结构与体量组合
    4.2 确定有效避难面积
        4.2.1 中小学组织形式
        4.2.2 中小学避难服务半径的确定
        4.2.3 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
        4.2.4 中小学避难人数的确定
    4.3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平面组织优化
        4.3.1 绘制总平及各层平面图
        4.3.2 避难平面组织的平灾转换
        4.3.3 优化平面组织形式
    4.4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空间内部优化
        4.4.1 内部空间的划分
        4.4.2 教室避难空间风环境优化
        4.4.3 教室空间避难光环境优化
        4.4.4 中庭空间优化
    4.5 基于绿色理念下的外部场地设计
        4.5.1 场所出入口设计
        4.5.2 避难道路宽度设计
        4.5.3 设置安全隔离空间
        4.5.4 广场及可识别性
        4.5.5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4.6 基于避难行为心理规律的设施配套原则
        4.6.1 配套设施原则
        4.6.2 避难设施电气设计
        4.6.3 应急给排水系统
        4.6.4 标识设计
        4.6.5 其他设计经验启示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绿色理念下中小学校避难场所的优化设计
    5.1 项目概况
    5.2 总体规划设计
        5.2.1 平灾转换方案
    5.3 热辐射量与最佳朝向及被动式技术确定
    5.4 既有教学楼围护结构优化
    5.5 结合风环境的平面布置优化
        5.5.1 内部隔断布置
    5.6 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及优化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城市居民紧急避难行为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北京市雨水口内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1.2.2 物质成分和环境变化对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1.2.3 混合土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域、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区域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及气象
        2.3.1 水文
        2.3.2 气象
    2.4 北京市排水情况
3 北京市雨水口内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相关性
    3.1 现场勘察与取样
        3.1.1 雨水口情况勘察
        3.1.2 现场取样
    3.2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2.1 物理性质指标
        3.2.2 力学性质指标
    3.3 北京市雨水口内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统计
    3.4 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及分析
        3.4.1 含水率与其他物理力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及分析
        3.4.2 孔隙比与其他物理力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及分析
        3.4.3 抗剪强度与其他物理力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及分析
    3.5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
4 北京市雨水口内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差异
    4.1 雨水口内沉积物的土壤质地分类
    4.2 不同土壤质地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
    4.3 雨水口内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差异
5 总结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雨水口内沉积物相关研究建议
        5.2.2 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释义与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基本框架
第2章 室内水上娱乐中心基本解析
    2.1 水上娱乐中心兴起的影响动因
    2.2 国内外水上娱乐中心起源与发展
        2.2.1 中国水上娱乐中心发展历程
        2.2.2 国外水上娱乐中心发展历程
    2.3 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特征解析
        2.3.1 规模聚集性
        2.3.2 全年龄段适用特征
        2.3.3 环境舒适性
        2.3.4 地域及文化性差异
        2.3.6 较明显的淡季旺季区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水上娱乐中心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方法和实施
        3.1.1 调研方法
        3.1.2 实地调研法实施
    3.2 调研数据统计
        3.2.1 基本数据统计
        3.2.2 功能
        3.2.3 空间
        3.2.4 结构
        3.2.5 环境
    3.3 调研问题分析
        3.3.1 功能空间定位缺失
        3.3.2 冬季建筑闲置率高
        3.3.3 与自然景观互动性弱
        3.3.4 文化主题单一重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室内水上娱乐中心设计策略
    4.1 空间功能策略
        4.1.1 功能构成
        4.1.2 功能分区
        4.1.3 交通流线组织
    4.2 空间形态策略
        4.2.1 平面排布基本型
        4.2.2 空间形态及排布
    4.3 空间结构策略
        4.3.1 平面结构体系
        4.3.2 空间结构体系
    4.4 空间环境策略
        4.4.1 物理环境
        4.4.2 心理环境(主题)
    4.5 室内水上娱乐中心发展趋势
        4.5.1 弥补冬季空窗期
        4.5.2 发展模式多样化
        4.5.3 设计理念差异化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水上娱乐中心初步调研大纲
附录2 室内水上娱乐中心消费使用者问卷
附录3 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管理运营者问卷
附录4 资料调研国内室内水上娱乐中心总表
附录5 资料调研国外室内水上娱乐中心总表
致谢

四、南京太阳宫广场建筑施工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连续性研究[D]. 王晓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THEVERYMANY事务所表皮自承式参数化装置研究[D]. 查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苏春婷.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4]南方地区铁路客运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GRSAS-SA)研究[D]. 许立瑶. 东南大学, 2020
  • [5]北京城六区综合性公园吸引力研究[D]. 宋少达.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北京郊野公园游憩空间景观品质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卢薪升.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7]城市化进程中一绿地区新型社区建设的研究 ——以朝阳区太阳宫乡为例[D]. 姜家骅.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20(08)
  • [8]唐山市中小学校作避难场所的绿色设计研究[D]. 牛佳宝.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北京市雨水口内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相关研究[D]. 刘国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10]室内水上娱乐中心空间设计研究[D]. 孙唐圣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南京太阳宫广场施工勘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