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界构造应力场分析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界构造应力场分析

一、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肖安成,曹婷,张荣虎,魏红兴,余朝丰[1](2022)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领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是制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油气勘探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露头地层特征以及钻井资料,对北部构造带3个构造段(吐格尔明、迪北—吐孜、巴什)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解剖,恢复了构造演化史,并分析了变形特征,最后在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北部构造带的潜在勘探领域。结果表明,吐格尔明段为古隆起和基底卷入断层共同控制的背斜构造;迪北—吐孜段和巴什段均发育深浅两套变形系统,深层为基底逆冲断层控制的褶皱带,浅层发育相对简单的断层-褶皱体系。吐格尔明段、迪北—吐孜段、巴什段的构造活动分别始于白垩纪—古近纪早期、新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均定型于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新近系吉迪克组—康村组沉积期(23~5 Ma),迪北—吐孜段和吐格尔明段形成古油藏,巴什段下侏罗统形成大面积、低丰度的含油带;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期(5~2 Ma),早期古油藏遭到破坏,局部仍有古油藏保留,同时形成规模不等的天然气藏或凝析气藏;第四纪西域组沉积期(2 Ma~),先前形成的气藏及残留古油藏发生大规模调整改造,形成现今的成藏格局。吐格尔明段的油气勘探应避开核部剥蚀区,背斜北翼、南翼、东西倾伏端分别发育裂缝性岩性油气藏、孔隙型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迪北—吐孜段的迪北南斜坡是裂缝性致密砂岩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潜在领域,依奇克里克油田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现实领域,迪北2井区和巴什段的巴什1井单斜带均为高风险勘探领域;巴什段南部克拉苏构造带的中下侏罗统可作为后备风险勘探领域。北部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应以中下侏罗统为主,兼顾浅层多目的层系,从而进一步拓宽油气勘探领域。

韩强[2](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秦翔[3](2021)在《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文中认为横亘于欧亚大陆腹地的天山造山带是中亚地区最主要、规模最大的年轻陆内造山带之一,在经历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复杂的增生造山作用之后,中生代以来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多期陆内变形主要受塔里木板块南缘一些陆块的持续汇聚事件影响,如:羌塘地块、拉萨地块以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尤其是新生代以来,受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场效应影响,天山地区经历了多期强烈的陆内构造活动,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的库车坳陷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改造了前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格局。目前,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天山地区及天山南北两侧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而关于天山地区中生代陆内变形的特征却鲜有报道。而且,天山地区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起始时间、变形期次等也存在很大争议。本论文通过对南天山南缘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浅层地震剖面解译和生长地层识别等工作,完成对南天山中-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的研究。天山南缘库车坳陷12个来自早三叠系-第四系碎屑锆石样品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天山南缘自早中生代以来锆石物源区来自北侧的天山山脉,且绝大多是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95%)。12个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于145-3336Ma之间。这些年龄在统计学上可分为四个主要组分:210-250 Ma(峰值226 Ma)、260-350 Ma(峰值290 Ma)、360-460 Ma(峰值410 Ma)和500-3336 Ma(峰值886 Ma)。这四个年龄组分分别对应天山及周缘三叠纪火山和岩浆活动、南天山和伊犁-中天山地块晚古生代岩浆热事件、早古生代伊犁-中天山地块和南天山的碰撞以及随后的岩浆活动、南天山结晶基地及早古生代沉积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年龄统计分析指示南天山自早中生代以来经历6期主要物源变化阶段:(1)早中三叠世至中晚三叠世;(2)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3)晚白垩世-始新世;(4)始新世-早渐新世;(5)中新世-中中新世;(6)中新世-上新世。生长地层剖面分析在库车坳陷识别多套生长地层序列:(1)库车坳陷北部沿南天山褶皱冲断带前缘发育的中-晚三叠世克拉玛依组具有典型的同构造生长地层特征,生长层底部和顶部两个凝灰质砂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组分的U-Pb年龄分别为223.4±3.1Ma和215.5±2.9Ma,限定了克拉玛依组生长地层与南天山褶皱系三叠纪的活动时间为223–215Ma;(2)库车坳陷中部库姆格列木向斜内部首次识别始新世库姆格列木生长地层;(3)库姆格列木向斜北翼识别渐新世吉迪克组和中中新世康村组生长地层序列;(4)库车坳陷自北向南多条褶皱冲断中识别上新世库车组-更新世西域组的连续生长地层序列。结合生长地层、碎屑锆石U-Pb物源变化、沉积不整合、前人古地磁和低温热年代学冷却数据综合分析得出南天山-库车坳陷中新生代耦合过程:(1)中晚三叠世天山区域经历一期差异抬升为库车坳陷提供新的物源,并在南天山南缘断裂带前缘形成同构造生长地层记录(223–215Ma);(2)晚三叠纪至早中侏罗纪沉积物源稳定,并且也是主要的成煤阶段,反应天山地区在该阶段处于弱伸展阶段;(3)中侏罗至早白垩库车坳陷沉积物源的变化和早白垩“城墙”砾岩与晚侏罗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指示天山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一期挤压变形;(4)库车坳陷中部库姆格列木向斜内部始新世库姆格列木生长地层及底部物源变化记录了南天山新生代陆内变形的启动(~50Ma);(5)库车坳陷渐新世-中中新世的物源变化及两期生长地层序列(~36Ma和~13Ma)指示天山地区阶段性的构造隆升;(6)广泛发育于库车坳陷多条褶皱带内部的上新世库车组和更新世西域组连续生长地层序列指示南天山于库车坳陷新生代地貌格局形成于上新世以来(~6.5 Ma)。古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指示库车坳陷新生代以来主要受NNW-SSE方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多期挤压变形应力方向一致。库车多条褶皱冲断带的变形模式表现为分层收缩变形模式,深部中生代变形与基地变形一致,形成一系列叠瓦和双重构造;浅部新生代则发育典型的薄皮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发育于新生代膏岩层之上的滑脱褶皱和突破的断层传播褶皱。天山造山带中生代以来多期的陆内变形动力来源主要来自塔里木地块南缘的汇聚事件,尤其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塑造了天山现今地势地貌。

冯建伟,孙建芳,张亚军,戴俊生,魏荷花,权莲顺,任启强,赵力彬[4](2020)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断层相关褶皱对裂缝发育的控制》文中研究指明裂缝预测一直是石油地质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对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及机制仍未清晰认识。库车坳陷中的断层相关褶皱在多期演化过程中,派生或伴生大量的构造裂缝,空间分布十分复杂。以克深气田、大北气田、迪那气田和克拉气田为例,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从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分析入手,对单井裂缝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通过构造形迹分析和岩石声发射测试,恢复古构造应力场,划分裂缝发育期次。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指导,选取库车河野外剖面,以有限元数值模拟为手段,恢复各褶皱的构造演化过程,对比分析共生裂缝的发育规律及形成机制。最终,建立了库车坳陷断层相关褶皱区共生裂缝系统演化地质模式,并评价了优势裂缝发育带,如克深-大北气田为典型的顶部冲起型褶皱共生裂缝模式,迪那-克拉气田为典型的顶部地堑型共生裂缝模式,为库车坳陷山前冲断带的高效勘探部署和老油气田综合治理提供有效指导。

王珂,曹婷,魏红兴,肖安成,周露[5](2020)在《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及构造应力场恢复》文中指出库车坳陷东部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构造变形机制与南天山造山带密切相关。综合采用露头共轭节理及白垩系残余厚度分布,分析了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属性。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沟、库车河、卡普沙良河、吉迪克以及库车河西6条剖面的共轭节理分析表明,库车坳陷东部新生代构造挤压应力为NNW-SSE向,而中生代的构造挤压应力为NE-SW向。原型盆地恢复显示,库车坳陷白垩纪的沉积中心大致位于大北1井―吐北2井―克拉2井一线,且发育秋里塔格―新和―牙哈―提尔根古隆起带,白垩系原始沉积厚度总体上北厚南薄。在晚白垩世区域抬升剥蚀的构造背景下,坳陷东部受压隆升遭受剥蚀,白垩系残余厚度减薄,呈西厚东薄的趋势。位于坳陷东部的吐格尔明背斜在石炭纪―三叠纪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继承性沉积古隆起,晚白垩世进一步隆升形成构造古隆起,背斜周缘的白垩系残余厚度进一步减薄。吐格尔明背斜和背斜周缘白垩系残余厚度等值线以及库北1井和库车河剖面周缘白垩系残余厚度等值线的长轴方向均为NW-SE向,进一步证实了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的构造应力为NE-SW向。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与构造应力场属性主要与特提斯造山带中地体增生和拼贴作用导致的特提斯北缘盆地群中发生的区域性抬升有关。

张月[6](2020)在《强构造裂缝发育体系下的超深层碎屑岩储层流体示踪记录 ——以库车坳陷克深井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深井区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巴什基奇克组是埋深超过6000m的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上白垩系地层巴什基奇克组整体上一般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储集物性相对较好,原生粒间孔隙发育,这对于普遍埋深在6000m以下克深井区的碎屑岩地层而显得格外受到重视;二是储集物性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很强,作为埋深超过6000米的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库车坳陷克深井区白垩系储层表现为典型的孔缝型储层特征。裂缝的发育与分布是储层储集性能改善的重要因素。库车坳陷克深井区深层储层裂缝体系下流体活跃,主要表现为多尺度、多组分、多期次的胶结充填效应,经历了强烈的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着多期次流体的改造使得储层的演化过程表现的十分复杂且特殊,这对于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变得十分困难。流体在地层内迁移与交换被认为是一系列成岩改造的主导因素,因此储层和外界流体交换最受关注。然而前人研究中有关流体的活动特征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很少在研究储层成岩流体示踪工作的同时考虑到构造运动的制约,因而结合构造-流体-成岩开展工作,对深层-超深层有效储层的预测与分布规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本篇论文以库车坳陷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为研究靶区,在沉积和构造背景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结合碳、氧同位素实验分析与流体包裹体测温实验,针对研究区构造裂缝充填情况以及对构造裂缝的充填物质(成岩作用产物)进行期次分析,深入剖析流体的迁移期次,探讨不同井区的充填程度以及充填物的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克深井区北部构造裂缝充填程度大,南部充填程度低;裂缝充填物北部以方解石充填为主,南部以石膏充填为主。已封隔地层水矿化度表现出南部矿化度的值普遍要高于北部。PH值南部要大于北部,南部地层水偏碱性,北部地层水总体上呈现中-偏碱性。地层水SO42-离子的浓度值南部高,北部低。裂缝具有两期方解石充填的特点,存在两期大规模流体迁移活动,均发生在新近系以来喜马拉雅运动中期。第1期发生距今12.2~7.4Ma,对应地层快速下降再缓慢抬升过程;第2期发生在5.5~3.8Ma,地层发生快速沉降,流体进入裂缝发生胶结充填效应。

杨彦波[7](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蚀变作用特征及成因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新生代内陆沉积盆地,盆地北缘为强构造活化区,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于相对稳定构造区的成矿理论不甚一致。但随着盆地内的铀矿勘查工作的投入,近些年在盆地北缘相继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化点和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表明强构造活化的盆地北缘也具有形成中型、大型铀矿床的潜力,同时,也对强构造活化区砂岩型铀成矿理论提出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样品的分析,对目的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及演化特征、目的层成岩成矿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变化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并梳理了克孜勒努尔组含矿砂体后生改造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目的层砂体空间展布特征等地质因素,明确了后生改造作用对铀矿化形成的制约,建立了强构造活化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模型,为强构造活化区砂岩型铀矿勘探提供参考意见。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为近物源沉积的一套含煤碎屑岩,砂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目的层成岩演化程度较低,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过渡带中U、Re、Mo等元素明显正异常,U与Re、Mo呈正相关性,异常元素受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与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具有可对比性。因此,Re、Mo可作为塔里克地区铀矿找矿的指示性元素。目的层后生蚀变作用较强,可见层间氧化作用、油气还原作用等,自生矿物(如黄铁矿、褐铁矿、铀矿物等)在层间氧化带各蚀变分带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镜下鉴定,目的层最少存在两期大规模油气还原事件,且第一期油气参与了铀矿成矿过程,第二期对铀成矿贡献不大。研究区成岩成矿过程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同沉积—早成岩阶段,从目的层沉积开始,到晚白垩世结束,控制目的层的形成;第二期层间氧化大规模成矿阶段,从晚白垩世开始,到古近纪末结束,控制着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第三期深埋藏阶段,终止了层间氧化带铀成矿作用,中新世开始,更新世结束;第四期为现今表生流体作用阶段,目的层出露地表,开始接受地表水的淋滤和油气还原的改造作用,从更新世持续至今。

贾超[8](2019)在《敦煌盆地断裂体系对盆地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敦煌盆地是夹持于阿尔金断裂带与北山造山带之间、叠置在前侏罗纪变质岩系之上的中新生代构造盆地。前期钻探显示盆地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储量,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然而勘探进展缓慢,仅在五墩凹陷发现油气资源,主要是由于盆地基础地质研究薄弱,制约了该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敦煌盆地内部及周缘造山带的断裂体系构造特征、活动时限和应力状态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盆地的分布范围、沉积充填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研究敦煌盆地断裂体系,为盆地的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一定重要的地质基础。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处理与分析,运用构造解析法、地震剖面解释对敦煌盆地内部及周缘发育的断裂进行研究,分析断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及形成机制,以揭示敦煌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同时,对盆地周缘露头区沉积剖面进行实测研究,结合收集的区域资料,对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的沉积充填特征及盆地属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盆地内部的断裂体系中新生代的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侏罗纪时受NW向伸展应力形成的正断层,第二阶段为晚白垩世-古近纪受NE向挤压应力场形成的逆冲断层,第三阶段为新生代受近NE向挤压应力场发育的左行走滑断层,反映盆地此时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应力,其中阿尔金主断裂自中新世开始活动,三危山主断裂及北山断裂自更新世开始活动。2)综合锆石U-Pb测年法、重矿物分析法及露头分析等物源分析方法对盆地侏罗系物源进行分析得到:三危山在侏罗纪之前已经隆起,并为两侧的盆地提供充足的沉积物源,是盆地侏罗系沉积的主要物源区。3)侏罗纪时三危山两侧的沉积凹陷是受三危山两侧近东西走向正断层控制的同期断陷盆地,侏罗纪之后受到后期多次断裂体系活动的改造和控制,表现在早期白垩纪之后发育的逆冲断层,使盆地由伸展变为挤压隆升,盆地由断陷向坳陷转换,后期第三纪开始断裂体系整体的左行走滑运动,最终形成现今的走滑拉分盆地。4)敦煌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早侏罗纪初始裂陷期、中侏罗纪断陷发展鼎盛期、晚侏罗纪断陷发育晚期、早白垩纪坳陷盆地发育期、晚白垩纪-早第三纪盆地隆升及晚第三纪-第四纪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六个阶段。

文晨曦[9](2019)在《库车坳陷不同成因超压的识别与定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压成因的研究是压力预测和油气运移成藏的基础,目前对超压成因的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渐趋成熟,但多种超压机制共同作用下不同类型超压的识别及所占贡献的定量评价仍有待综合研究。库车坳陷各储层普遍存在超压现象,自喜马拉雅期以来的一系列构造活动使超压成因复杂,存在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构造挤压产生的超压、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不同类型超压的识别及定量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库车坳陷地处天山南缘前陆挤压背景下,是研究这一问题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识别库车坳陷上述三种原因引起的超压,建立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超压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本文综合运用了测井、钻井和分析测试等基础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库车坳陷的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和断裂传递引起超压等3种成因的超压进行了综合识别与定量评价。为弥补实测数据不足的实际情况,应用校正后的泥浆数据较为准确的分析了现今压力的分布特征;应用多种方法对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以及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进行了识别;应用等效深度法定量评价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建立了只考虑线应变下侧向缩短情况下的构造挤压评价新模型,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地应力,定量评价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应用改进的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模型定量评价断裂传递型超压,应用以上方法对迪那地区苏维依组和迪北—依南地区阿合组超压成因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各自贡献值。研究认为,(1)库车坳陷不同区域现今压力分布具有差异性,克深、克拉和大北剩余压力最大可达60MPa,迪那地区剩余压力最大可达80MPa,迪北地区剩余压力最大可达50MPa;(2)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对储层超压的贡献在不同区域有所不同,克深、克拉和大北地区欠压实作用较弱,一般在10MPa左右,而迪那地区剩余压力的范围为10-50MPa,迪北—依南地区剩余压力范围为0-30MPa。(3)阿合组构造挤压产生的超压范围为0-30MPa;(4)断裂传递型超压在克深、克拉、大北、迪那地区明显,断裂传递型超压的范围为10-30MPa,但在迪北、依南地区未发现明显的传递现象。(5)迪那地区苏维依组由于上覆膏盐层较高的破裂强度,使得在在历史过程中几乎没有压力的散失,各成因超压的剩余压力总量与现今剩余压力的误差在5%以内,其中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的贡献范围为29%—53%,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的贡献范围为23%—34%,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的贡献在10%以下;而迪北—依南地区阿合组各成因超压的剩余压力总量较现今压力小,这是由于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有压力的散失,这一现象与阿合组顶部封闭层的破裂密切相关。

张琰[10](2019)在《库车坳陷大北区块深层白垩系储层发育的构造-流体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库车坳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后期改造受控于构造和流体两大因素。本文以大北区块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研究对象,根据薄片及岩心观测、生产测试等分析储层特征;通过岩石磁组构法、声发射法、构造沉积学等手段,分析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分析构造演化、物性及地层压力,阐述构造成岩作用效应;运用流体包裹体、碳氧同位素等方法,恢复作用流体的类型和期次;以宏观和微观演化模型的形式说明构造-流体时空耦合关系。这对于厘清深层碎屑岩储层有利储集体的特征和分布、深化认识储层形成机理具有重大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区巴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亚相,巴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亚相,发育特低孔、特低渗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和裂缝为主;(2)喜山运动中期之前,目的层均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下,应力大小为27.4 MPa,喜山中期发生三期近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大小依次为39.3 MPa、55.7 MPa、63.6MPa)作用,喜山晚期应力方向稍有变化,大小为79.4 MPa;(3)构造成岩作用效应主要表现为断裂发育、构造减孔以及超压,北倾逆冲断层集中发育于喜山晚期,喜山中期、喜山晚期和现今构造期发育了三期构造裂缝,前两期充填程度较高;(4)目的层处于中成岩A2期,以压实、胶结作用为主,溶蚀作用较弱,在两期大气淡水作用下沉淀裂缝胶结物,燕山晚期存在一定的风化淋滤溶蚀作用。

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地质结构
    2.1 吐格尔明段
    2.2 迪北—吐孜段
    2.3 巴什段
3 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
    3.1 吐格尔明段
        (1)变形具有多期次特点。
        (2)变形为继承性的基底冲断构造。
        (3)变形在一些区域表现为反向基底冲断的特点。
        (4)变形表现为单一基底冲断的特点,冲断位移缺乏向南的水平分量。
        (5)导致变形的主压应力场方位为NNE—SSW。
    3.2 迪北—吐孜段
        (1)变形具有单期次特点。
        (2)变形为简单的基底冲断变形。
        (3)受盐构造影响,导致变形复杂化。
        (4)导致变形的主压应力场方位为NNW—SSE方向。
    3.3 巴什段
        (1)变形具有单期次特点。
        (2)深层变形具有多层次、被改造和复杂化的基底卷入冲断结构特征。
        (3)浅层变形强烈。
        (4)导致变形的主压应力场方位为NNW-SSE方向。
4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 勘探领域
    5.1 吐格尔明段
    5.2 迪北—吐孜段
    5.3 巴什段
6 讨论
7 结论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
        1.2.2 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野外地质填图
        1.4.2 生长地层分析
        1.4.3 构造解析
        1.4.4 平衡剖面制作与恢复
        1.4.5 碎屑锆石U-Pb物源分析
    1.5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沉积地层序列
        2.3.1 前二叠系沉积层序
        2.3.2 晚古生界-中生界地层序列
        2.3.3 新生界
第三章 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沉积响应
    3.1 三叠纪构造变形与沉积响应
        3.1.1 晚二叠-早三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指示
        3.1.2 中三叠统生长地层特征
        3.1.3 生长地层时代厘定
        3.1.4 地壳缩短量计算
    3.2 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沉积特征
    3.3 白垩纪沉积特征
    3.4 中生代物源变化及构造指示
        3.4.1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3.4.2 潜在物源区分析
        3.4.3 碎屑锆石物源变化对盆山耦合的指示
    3.5 小结
第四章 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沉积响应
    4.1 构造变形特征与古构造应力场
        4.1.1 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带及提克塔格推覆体
        4.1.2 比尤勒包谷孜构造带
        4.1.3 库姆格列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
        4.1.4 吉迪克构造带
        4.1.5 秋里塔格构造带
        4.1.6 小结
    4.2 生长地层对构造变形期次的限定
        4.2.1 始新统库姆格列木生长地层
        4.2.2 中新统吉迪克组和康村组生长地层
        4.2.3 上新世库车组生长地层和更新世西域组生长地层
        4.2.4 小结
    4.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与物源分析
        4.3.1 碎屑锆石组分变化
        4.3.2 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对盆山耦合的指示
    4.4 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
第五章 南天山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陆内变形动力学探讨
    5.1 中生代盆山耦合过程
    5.2 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山耦合历史
        5.2.1 新生代挤压变形的启动
        5.2.2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阶段性挤压
        5.2.3 中中新世阶快速隆升阶段
        5.2.4 上新世-更新世全面隆升阶段
    5.3 库车坳陷深部变形模式及地壳缩短量
    5.4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动力来源探讨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碎屑锆石U-Pb(LA-ICP-MS)测年数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断层相关褶皱对裂缝发育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背斜裂缝分布差异
    2.1 大北、克深气田裂缝分布特征
    2.2 迪那、克拉气田裂缝分布特征
    2.3 裂缝发育模地质模式
3 断层相关褶皱演化下的裂缝发育规律
    3.1 力学模型建立
    3.2 地应力与裂缝参数的定量关系
    3.3 古应力场及裂缝发育演化
    3.4 断层相关褶皱裂缝发育主控因素
4 结论

(5)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及构造应力场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共轭节理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野外数据分析
3 白垩系残余厚度分布
4 讨论
5 结论

(6)强构造裂缝发育体系下的超深层碎屑岩储层流体示踪记录 ——以库车坳陷克深井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成果和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及层段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构造属性及演化特征
    2.3 研究层段发育特征
    2.4 研究层段沉积特征
第3章 储层基本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
    3.3 储层孔隙类型
    3.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第4章 构造裂缝发育及充填特征
    4.1 构造裂缝发育特征
    4.2 裂缝充填程度分布特征
    4.3 裂缝充填物质分布特征
第5章 构造流体活动示踪记录
    5.1 取样及测试方法
    5.2 裂缝流体充填期次分析
    5.3 裂缝流体充填与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
第6章 讨论
第7章 主要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蚀变作用特征及成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1.6 主要的认识与成果
2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库车坳陷的基底和盖层
        2.2.1 基底
        2.2.2 盖层
    2.3 库车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2.4 矿产分布情况
        2.4.1 空间产出关系
        2.4.2 库车坳陷内油气特征
    2.5 研究区地质特征
        2.5.1 概述
        2.5.2 研究区地层
        2.5.3 研究区构造特征
        2.5.4 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矿化特征
3 目的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砂岩的物质成分
        3.1.2 结构特征
        3.1.3 砂岩类型
    3.2 成岩作用
        3.2.1 压实作用
        3.2.2 溶蚀作用
        3.2.3 胶结作用
        3.2.4 交代作用
    3.3 矿物生成序列
    3.4 成岩演化阶段
        3.4.1 同沉积—早成岩阶段
        3.4.2 古层间氧化阶段
        3.4.3 深埋藏阶段
        3.4.4 近现代表生流体作用阶段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3.1 微量元素在不同蚀变带内的变化规律
        4.3.2 特征元素迁移对铀富集的指示作用
    4.4 稀土元素特征
        4.4.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4.4.2 稀土元素在不同蚀变带内的变化规律
        4.4.3 δEu和δCe异常特征及意义
        4.4.4 稀土元素迁移对铀富集的指示作用
    4.5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铀成矿作用方式的指示
5 铀富集机理研究
    5.1 分析方法
        5.1.1 α蚀刻径迹
        5.1.2 电子探针分析
    5.2 铀矿物类型
        5.2.1 沥青铀矿
        5.2.2 其他铀矿物
    5.3 铀矿物的赋存状态
        5.3.1 吸附态铀
        5.3.2 独立铀矿物
    5.4 铀矿物成因
    5.5 蚀变矿物类型与空间分带
        5.5.1 氧化带
        5.5.2 过渡带
        5.5.3 还原带
    5.6 铀富集机理
6 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及成因模式
    6.1 铀矿成矿条件
        6.1.1 铀源条件
        6.1.2 构造条件
        6.1.3 岩相条件
        6.1.4 还原剂条件
    6.2 氧化带发育规模和矿体分布特征
        6.2.1 氧化带发育规模
        6.2.2 氧化带及铀矿体形态特征
        6.2.3 矿体空间分布规律
    6.3 矿床成因模式
        6.3.1 预富集阶段
        6.3.2 层间氧化成矿阶段
        6.3.3 深埋藏阶段
        6.3.4 近现代表生流体作用阶段
    6.4 找矿启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敦煌盆地断裂体系对盆地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敦煌盆地及邻区岩石组成
        2.1.1 盆地基底岩系
        2.1.2 敦煌盆地沉积地层
    2.2 敦煌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第三章 敦煌盆地断裂体系构造解析
    3.1 南部阿尔金主断裂带
        3.1.1 阿尔金西段阿克塞西断层
        3.1.2 阿尔金南缘断裂
        3.1.3 肃北东阿尔金断裂
        3.1.4 阿尔金山东段赤金堡断层
    3.2 中部三危山隆起带断裂构造
        3.2.1 三危山西多坝沟地区断裂
        3.2.2 三危山中段火焰山地区断裂
        3.2.3 三危山中段芦草沟地区断裂
        3.2.4 三危山内旱峡地区断裂
    3.3 盆地北缘断裂带
    3.4 盆地断裂古应力分析
    3.5 敦煌盆地断裂体系活动时限
第四章 三危山周缘侏罗系沉积体系
    4.1 三危山周缘侏罗系剖面
        4.1.1 多坝沟北侏罗系实测剖面
        4.1.2 多坝沟南侧侏罗系剖面
        4.1.3 三危山南湖庙湾墩墩山侏罗系剖面
        4.1.4 三危山莫高东段芦草沟侏罗系剖面
        4.1.5 三危山周缘侏罗系沉积模式分析
    4.2 侏罗纪盆地物源分析
        4.2.1 重矿物分析
        4.2.2 露头分析
        4.2.3 侏罗系碎屑锆石年龄分析
第五章 断裂体系对敦煌盆地的控制作用
    5.1 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
        5.1.1 敦煌盆地南北向地震剖面
        5.1.2 五墩凹陷地震剖面
    5.2 断裂体系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5.2.1 三危山的隆起及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5.2.2 断裂体系早期正断层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5.2.3 断裂体系中期逆冲断层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5.2.4 断裂体系晚期走滑断层对盆地的控制作用
        5.2.5 断裂对盆地沉积演化的影响
第六章 敦煌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6.1 宏观构造背景
    6.2 具体演化过程
结论及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库车坳陷不同成因超压的识别与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超压的识别方法
        1.2.2 超压定量评价方法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的认识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和沉积特征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特征
第三章 现今压力分布特征
    3.1 泥浆密度数据转换为实测压力数据
    3.2 实测剩余压力的纵向分布特征
    3.3 实测剩余压力剖面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
    4.1 多种方法综合识别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
        4.1.1 压实曲线法
        4.1.2 鲍尔斯曲线法
    4.2 欠压实的定量计算
        4.2.1 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的(剩余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4.2.2 压实与排水不平衡引起的超压(剩余压力)的剖面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
    5.1 构造挤压引起的超压的识别
        5.1.1 压实曲线法
        5.1.2 电阻率—声波时差交汇图法
    5.2 地应力的方向
    5.3 应力场数值模拟
        5.3.1 地质建模
        5.3.2 岩石力学属性特征
        5.3.3 网格化和边界条件
        5.3.4 数值模拟结果及误差分析
    5.4 构造挤压型超压的定量评价
        5.4.1 构造挤压增压模型的建立
        5.4.2 构造挤压增压量定量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断裂传递引起的超压
    6.1 多方法识别和计算传递型超压
        6.1.1 压实曲线法
        6.1.2 鲍尔斯曲线法
        6.1.3 孔隙度对比法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典型地区各超压成因贡献评价
    7.1 迪那地区苏维依组各超压成因贡献评价
    7.2 迪北—依南地区阿合组各超压成因贡献评价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库车坳陷大北区块深层白垩系储层发育的构造-流体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典例
        1.2.2 库车坳陷构造应力场
        1.2.3 构造成岩作用效应
        1.2.4 水-岩作用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工作量
    1.6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第2章 储层基本特征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工区构造位置
        2.1.2 沉积特征
        2.1.3 构造特征
        2.1.4 勘探开发概况
    2.2 储层特征
        2.2.1 沉积相
        2.2.2 岩石学特征
        2.2.3 储集特征
    2.3 区域构造背景
第3章 构造应力场演化
    3.1 构造应力方向演化
    3.2 构造应力大小及期次
    3.3 构造变形发生时间
    3.4 应力场总结
第4章 储层发育的构造成岩作用
    4.1 断层
        4.1.1 断层展布
        4.1.2 断层发育时间
    4.2 构造裂缝
        4.2.1 裂缝平面分布规律
        4.2.2 裂缝纵向分布规律
        4.2.3 裂缝发育期次与性质
        4.2.4 断裂演化综合模式
    4.3 构造减孔
    4.4 超压
第5章 储层发育的水-岩作用
    5.1 流体作用时间及古温压
        5.1.1 流体作用时间
        5.1.2 古温压演化恢复
    5.2 流体来源
        5.2.1 成岩环境与碳氧同位素
        5.2.2 采样与实验
        5.2.3 结论分析
    5.3 成岩作用
        5.3.1 成岩作用类型
        5.3.2 成岩作用分布
        5.3.3 成岩阶段
        5.3.4 主要成岩序列演化
第6章 储层发育的构造-流体模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领域[J]. 王珂,肖安成,曹婷,张荣虎,魏红兴,余朝丰. 地质学报, 2022
  • [2]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3]天山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D]. 秦翔.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4]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断层相关褶皱对裂缝发育的控制[J]. 冯建伟,孙建芳,张亚军,戴俊生,魏荷花,权莲顺,任启强,赵力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03)
  • [5]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及构造应力场恢复[J]. 王珂,曹婷,魏红兴,肖安成,周露. 地质学报, 2020(06)
  • [6]强构造裂缝发育体系下的超深层碎屑岩储层流体示踪记录 ——以库车坳陷克深井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例[D]. 张月. 长江大学, 2020(02)
  • [7]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克地区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蚀变作用特征及成因模式[D]. 杨彦波.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8]敦煌盆地断裂体系对盆地的控制作用[D]. 贾超. 西北大学, 2019(01)
  • [9]库车坳陷不同成因超压的识别与定量评价[D]. 文晨曦. 西北大学, 2019(01)
  • [10]库车坳陷大北区块深层白垩系储层发育的构造-流体模型[D]. 张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界构造应力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