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启示

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启示

一、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刘丹丹[2](2020)在《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是公共外交关注的重要领域,一国拥有大量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有助于提升该国的国际话语权,并增强其在国家舞台的综合影响力。近几年,海外印度人群体在世界舞台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引发世界关注。无论是美国硅谷和世界五百强中印度管理层人数的增长,世界各大名校中印度裔教授比例的增加,还是国际组织、美国国会中越发活跃的印裔美国人,无一不在彰显着印度裔优秀的专业素质和领导力,值得注意的是,这批在美国和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印度人多是在印度出生并完成本科教育,而后通过读研或工作签证的方式赴美国深造,一步步登上美国和世界舞台。随着他们自身影响力的扩大,他们开始积极回报母国,每年为印度贡献巨额外汇,回国创办企业,投资印度项目,投身母国公益事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积极推动所在国与母国的关系,充当印度公共外交的代理人,成为印度重要的战略资源。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海外印度人在推动美印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这不禁引发笔者思考:为什么这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出自国内问题繁多的印度?对此,笔者试图从印度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尤其是印度国家重点学院系统中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以及其国际化合作办学的背景来尝试解答。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写就,包括但不仅限于印度政府官方网站如人力资源与开发部、高等教育部和外交部官网、印度政府历年的教育报告,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据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几年报告文献,知名智库和基金会如兰德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皮尤研究中心等发布的最新报告。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1章:绪论,阐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情况。第2章:以在美印裔群体为例来看海外印度人取得的成绩,并对该群体的教育背景加以分析,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并点出印度的教育优势才是印度培养国际化人才背后的奥秘所在。第3章:从印度的高度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出发,理清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印度国家重点学院系统如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两个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印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论述。第4章:重点关注海外印度人对印美关系的推动,论述作为印度重要战略资源的海外印度人对母国经济、文化和公共外交等领域的贡献以及印度政府为加强与海外印度人的联系出台的一些列措施。中印两国互为邻国,在西方媒体的语境中,中印两国都是崛起中的大国,也常常将两国拿来对比。美国更是将印度视为最大的民主国家,是其在亚太地区制衡中国的重要盟友。通过对印度高等教育演进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对海外印度人作为印度重要的战略资源维系美印关系的重要角色建立更为清晰的认知。从而为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的制定,包括积极发挥海外华人在促进中国与他国关系中的桥梁作用方面提供参考。

苏海鑫[3](2019)在《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印度经济复苏,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尤其是软件业。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是金砖四国的成员国之一,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手机客户群体的逐渐庞大,软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与印度的合作,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定了很多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硬件的研发上,从根上就制约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可以得出有利于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建议。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都有较好的先天资源,对印度软件业的成功进行研究和分析,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借鉴其成功的地方来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缩短在这方面与印度的差距,这对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及国家在该产业方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时间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印度和中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国家政策的体系和工具进行了对比,以社交软件为例,对两个国家的政策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目前两个国家在软件业发展上各有利弊,需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前两个章节是文章的绪论部分,对文章的整体框架以及选题背景做了详细的说明。第二章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分别以德洛尔的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做了介绍。第三章到第五章,是对两个国家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的发展过程、体系以及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分别作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为文章的第六章奠定政策基础。第六章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了两国的社交软件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对两个国家社交软件呢的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七章是对我国发展软件产业的建议。

覃红春[4](2019)在《人才战略背景下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纷纷把人才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印度的人才战略萌芽于20世纪80、90年代,成型于21世纪初。实施人才战略以来,印度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发展迅速。印度以软件行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以及大规模的、高质量的IT人才都让世界刮目相看。本论文以印度国家人才战略为切入点,探究这一背景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印度政府的法律法规、人才政策及文化建设等几个角度对印度国家人才战略及其意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然后,从整体上对印度人才战略背景下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个案,以印证印度国家人才战略对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及成效;最后,研究归纳出印度实施人才战略、开展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四点启示。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同属于亚洲重要的经济体,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两国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印度迅速崛起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与借鉴。本文研究认为,虽然印度与我国国情不一,人才理念各异,人才工作的政策和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人才的需求是相同的。印度的人才战略和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对中国的启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创新人才发展理念,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文化生态,加强人才发展的制度供给和提高教师薪酬福利水平。

林惠玲[5](2018)在《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当前世界服务贸易高速增长,服务业国际转移日渐增多,一国服务贸易收入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一国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越来越重要。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竞争力,调整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为服务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而且有利于在国际服务市场上形成优势地位,控制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如资金、知识、信息等。正因为如此,推进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之一。服务创新对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我国15个省市(区域)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以此推进我国外贸转型并增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现实经济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理论界根据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加强研究通过服务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服务创新为视角,首先梳理服务贸易竞争力和服务创新的相关文献和概念,阐述了服务创新与服务贸易竞争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概况、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特征,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服务创新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接着回顾了 1980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轨迹,阐明服务创新如何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以及对提升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引入服务创新因素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进行探讨,构建了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中国与G20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其优劣势。本文还分析和借鉴了一些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贾凯[6](2018)在《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软件行业作为我国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产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钢铁、煤炭、石化等重工业产业向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筹办冬奥会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仍存在着龙头企业较少、产业结构不优、园区建设滞后等问题。结合EMBA学习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求,本文依据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在充分分析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波特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政府和机遇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软件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发展新业态应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以及借力京津软件产业发展机遇等对策,并给出了这些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重视地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以期为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供发展思路,为其他省份提供参考。

单丽敏[7](2018)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投入和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关于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成为时代的焦点。印度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大国,在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亦是如此。印度政府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弥补教育资源不均衡、实现优质教育,这一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题,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梳理信息技术支持下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单向式、交互式和泛在式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从管理体系和实施体系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管理体系中包括人力资源开发部、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国家教师教育委员会和邦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实施体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开放大学以及中小学校。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以课程资源为实施基础,以门户网站为实施平台,以技术支持下的级联培训模式、远程培训模式、混合式培训模式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四大模式为实施途径,以评估激励机制为实施保障。第四部分,信息技术支持下印度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印度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加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加丰富,教师专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信息技术专业能力稳步提升。体现出政府主导、多方合作,重视网络平台资源建设,突出多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强化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的特点。第五部分,对我国提出三点启示,要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鼓励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方琼兰[8](2017)在《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比较》文中指出近年来,印度成为世界经济体中的黑马,GDP增速则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印度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与此同时,对印度企业管理的研究也开始成为热点。印度和中国作为同处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管理上都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但在软件外包行业,印度是全球IT服务市场最大的承接商,在国际外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中国作为新兴软件外包服务承接国,在软件外包行业与印度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从软件外包企业的管理特点入手,比较中印两国的企业管理特点差异,寻找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的管理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不足的一方面是在研究内容上更多的关注于中印两国国家整体层面上的管理比较或者是对于管理的某一个模块进行比较,具体到软件外包企业时则主要集中在对整个软件外包产业层面上;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大量文献选择了文献研究法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分析,在可比性和科学性上有所欠缺,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比较汇总。扎根理论在科学地进行定性研究上有独特优势。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取了印度具有代表性的3家企业塔塔咨询、英孚瑟斯和威普罗及中国具有代表性的3家企业文思海辉、软通动力和浙大网新作为研究的样本企业,从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4个维度出发,运用扎根理论对两国软件外包企业的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在整体上都采用市场开拓战略和业务多元化的战略;在企业文化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追求卓越、倡导员工多元化和精英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与学术界紧密联系、成熟的培训体系和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的特点;在企业控制上则具有规范化流程控制体系和多方位风险控制的特点。与中国企业比较之后,发现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倡导员工多元化、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成熟的培训体系和规范化的流程体系对我国软件外包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创新性的采用了扎根理论,在研究思路上提供了多案例分析比较研究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的新思路,同时搭建了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比较的分析框架。

郭荣[9](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层面提出的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主张,国内相关省份尤其是西北五省区将这视为加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纷纷寻找适合自身的目标定位。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加快建设内陆开发开放高地的目标。然而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行各业有知识、有能力、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其新起点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陕西作为科教大省,人才资源的现状怎样,人才资源开发的手段及影响因素如何,怎样有效利用自身科教资源优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贡献力量的人才,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陕西人才资源开发为切入点,运用SWOT分析法阐述了陕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梳理出陕西人才资源存在结构失衡、地域分布不均、人才流失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科技教育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法规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陕西人才资源开发的五大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培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现有人才的潜能;建立人才信息库和储备库,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晋升培训等人才资源管理制度,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者的才能得以彰显等促进陕西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人才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的必然产物。时势造英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亿万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二是与物质资源开发不同,教育、培训、激励和科学管理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教育是开发人才智能的根本途径;培训是开发人才技能,实现人才资源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激励是开发人才潜能,挖掘人才潜力的重要抓手;科学管理是开发人才效能,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三是政产学研相结合是加速人才成长,是实现科技创新人才价值的重要途径。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全省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随着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人才数量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必将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成为一种常态。

王晓莉[10](2013)在《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博弈及演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具受到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的关注。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亦或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新人口红利”的获得,都要经由人力资源开发解决人才问题进而形成内生性、可持续的竞争力。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现有理论观点与实践成果间分歧颇多,就开发主体而言,企业、政府、大学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核心主体,学者们习惯于将三者区分开来,或是宏观或是微观、或是培训或是教育,从单一主体的视角分析开发问题与策略。尽管人力资源开发的多个主体是彼此独立的社会组织,但相互之间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紧密地互动关系,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人类社会复杂系统。系统成员各自的目标与行为会影响其它成员、同时受到其它成员的影响,最终也会影响整体层面的目标实现情况。因此多主体之间的融合才是完整的研究视阈,实现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才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多赢目标的路径。本文试图从开发的多主体角度切入,对不同层面、不同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所实施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及其理论支持进行研究,尝试使用主体建模这种研究复杂动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工具,试图打开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运作机制的“黑箱”,进而解释现实中的困境问题并提供解决路径。本文以人力资源开发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文献研究、理论思辩、主体建模、案例研究为基本方法,以“文献综述—理论推演—模型构建—实例验证—应用策略”为研究思路框架根据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全文共分为6章,其基本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原因,阐述论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继而明确论文的关键概念与研究问题,说明论题研究的概念框架;之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进行说明,介绍文章的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最后提出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章为文献评述,对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及其行为的概念界定、理论支持基础、国内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整理与评析。首先梳理并拓展了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内涵界定与类型,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观作为本文的观点立场,为论题研究明确了分析视角。继而整理了人力资源开发不同主体行为决策的理论基础,将经济学理论、学习理论与系统理论列为人力资源开发宏观主体、微观主体及主体协作的支撑理论,从而为本研究搭建了理论基础的平台。之后,对微观与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行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比较,对各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形式与效果及相互冲突问题进行论述,进而揭示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整合与协同的研究价值。第3章从视阈融合这一方法论哲学入手,论述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一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着视阈割裂的研究局限,而视阈融合将为人力资源开发呈现研究与实践的“全景图”。之后以该方法论哲学为指导,对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关系的模式与特点进行探究,指出人力资源开发目前的主体关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大学合作关系,未来趋势是向多主体、多中心的治理模式转型。以该关系模式为基础,本章对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间的静态博弈行为进行了主体建模分析,得出:企业、高校、政府作为独立主体进行自由博弈行为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时,各方的收益较低,整体的收益也较低;当其中两个主体愿意合作时,收益情况对双方都有改善,整体收益也有提高;而当三方合作形成时,各主体及整体的收益水平都达到最大。理论分析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第4章以“政府—大学—企业”三螺旋模型为框架研究了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合作演化博弈行为及稳定策略。基于主体建模后的演化博弈分析从动态角度对有限理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主体间博弈行为进行探究,得出如下多主体最优合作的对策和建议:第一,政府对大学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但不应该直接干涉各种市场活动,而是应该充当市场调节下的补充。第二,“大学-企业”合作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概率随着各自开发成本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各自开发实力的增降而提高,随双方合作时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的增加而增大。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分配比例,能够促使双方合作的意愿最大化。第三,“大学-企业”合作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概率随着投机行为所获背叛收益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投机行为所获背叛惩罚的增加而增大。双方应明确各自的开发义务与责任边界,形成自身开发特色,这将有利于合作的开展。三螺旋环境下的中间组织包括双边组织与三边组织两种类型,为三螺旋模型的实现发挥合作平台与沟通枢纽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政府、产业和大学间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三方合作。第5章为案例研究与应用,以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为实证案例,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与实践应用。先对高技术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加以概述,分析产业特点与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培养的特点,说明选择该产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铺垫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之后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分析高技术服务业设计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产业因素及环境因素,利用第3章的博弈分析结果讨论该产业的多主体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最后以第4章演化模型的理论分析结果为指导,结合高技术服务业与辽宁省情况,设计了由政府、大学、企业及中间组织共同构成的辽宁高技术服务多主体协同化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具体包括:政府应由传统型公共管理模式转而实践整体性治理模式;大学应由教学型、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化;企业应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进而构建开发型组织;中间组织则应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第四螺旋”。第6章为结束语,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整合,进而对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及人力资源开发主体整合机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总结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为后续研究及同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就研究的创新性而言,本文试图在以下三方面有所贡献:第一,以视阈融合的方法论哲学为指导,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评析,界定了各开发主体的角色与责任,从而构建了多主体协同的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关系模型。第二,将基于主体建模的方法引入人力资源开发主体间行为的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博弈互动与动态演化的运作机制,进而解释现实中的困境问题并寻找多元合作的优化路径。第三,为辽宁高技术服务业构建了多主体协同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依据三螺旋模型对政府、大学、企业、中间组织分别设计了转型目标,弥补了对该产业及其它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匮乏。

二、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高等教育与海外印度人的卓越表现
    2.1 海外印度人的成就:以在美印裔群体为例
    2.2 教育优势与海外印度人的成功
第3章 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3.1 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
    3.2 印度国家重点学院系统
    3.3 印度高等教育中的国际合作
第4章 海外印度人的重要战略作用
    4.1 印度政府对海外印度人的政策
    4.2 海外印度人对母国的经济贡献
    4.3 海外印度人对印美关系的推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5.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软件产业的定义
        2.1.2 科技政策的定义
    2.2 中印软件业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
        2.2.1 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理论-德洛尔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后发优势理论
    2.3 中印软件业政策比较的必要性
第3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
    3.1 中国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3.1.1 深化改革阶段(1978 年-2008 年)
        3.1.2 创新发展阶段(2008 年-2012 年)
        3.1.3 创新驱动阶段(2012 年至今)
    3.2 印度科技政策及软件业政策发展历程
        3.2.1 科技基础设施建立阶段(1950 年-1960 年)
        3.2.2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阶段(1970 年-1990 年)
        3.2.3 形成科技竞争力阶段(1990 年-2001 年)
        3.2.4 迈向创新型国家阶段(2010 年至今)
    3.3 总结
第4章 中印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比较
    4.1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目标比较
        4.1.1 我国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4.1.2 印度发展软件业的科技政策目标
    4.2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比较
        4.2.1 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4.2.2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制定主体
    4.3 中印两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比较
        4.3.1 我国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4.3.2 印度科技政策的管理体制
    4.4 总结
第5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工具比较
    5.1 中印两国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比较
        5.1.1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5.1.2 中国和印度软件业人才培政策
    5.2 中印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5.2.1 我国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5.2.2 印度软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5.3 中印两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比
        5.3.1 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5.3.2 印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5.4 总结
第6章 中印两国软件业的相关政策及实施—以社交软件为例
    6.1 中国-微信(即时通信)和抖音(音乐短视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6.1.1 微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6.1.2 抖音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6.2 印度-Whatsapp(即时通信)和(Tik Tok)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6.2.1 Whatsapp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6.2.2 Tik Tok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
    6.3 中印两国软件业政策实施效果对比
        6.3.1 政策的制定以及法律法规应该以当前的用户市场为导向
        6.3.2 软件业的发展要具有包容性
第7章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建议
    7.1 印度软件业科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1.1 建立健全的科技政策决策程序
        7.1.2 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政策
        7.1.3 优惠软件业税收政策
    7.2 完善我国软件业科技政策的对策
        7.2.1 将软件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心
        7.2.2 建立完善的政策及创新体系
        7.2.3 加快软件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7.2.4 落实人才培养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7.2.5 加强和印度及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人才战略背景下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世界各国都将人才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1.1.2 印度经济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同样得益于人才战略的实施
        1.1.3 研究印度人才战略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印度人才战略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印度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
        1.3.4 小结
    1.4 基本理论
        1.4.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4.2 人力资本理论
        1.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印度人才战略主要内容和影响
    2.1 印度人才战略制定实施的背景
        2.1.1 外因:世界各国实施人才战略的外部压力
        2.1.2 内因:印度国内遭遇的各种人才问题
    2.2 印度人才战略的主要内容
        2.2.1 修订完善法律,增强人才吸引力度
        2.2.2 出台各类优惠政策,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2.2.3 规划科技发展目标,加强人才发展引导
        2.2.4 重视民族文化氛围,作为印度人才回流隐性推力
    2.3 印度实施人才战略的影响
        2.3.1 印度人才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3.2 印度人才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3 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内容与成效
    3.1 印度“十二五”规划确立的高等教育目标
        3.1.1 宏观上创建国家“宏大学”
        3.1.2 中观上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3.1.3 微观上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3.2 印度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3.2.1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
        3.2.2 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3.3 印度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
        3.3.1 完善高校人才队伍管理制度
        3.3.2 提高高校人才队伍薪酬福利待遇
        3.3.3 重视高校人才队伍专业发展
    3.4 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性成效
        3.4.1 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阶段性成果
        3.4.2 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4 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个案:印度理工学院
    4.1 印度理工学院总况
        4.1.1 印度理工学院院校分布
        4.1.2 印度理工学院管理体制
        4.1.3 印度理工学院财政投入
    4.2 印度理工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举措
        4.2.1 完善人才聘用制度
        4.2.2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4.2.3 规范人才晋升流程
        4.2.4 完善人才薪酬与福利体系
5 经验与启示
    5.1 创新人才发展理念
    5.2 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文化生态
    5.3 加强人才发展的制度供给
    5.4 提高教师薪酬福利水平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服务创新的文献综述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三、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主要创新点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内涵
        一、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二、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
        三、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服务创新概述
        一、服务创新的定义
        二、服务创新的特征
        三、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
    第三节 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一、服务经济理论
        二、国际贸易理论
        三、竞争理论
        四、创新思想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技术创新理论
        四、新增长贸易理论
第二章 服务创新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第一节 服务创新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服务创新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度
        二、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优化
        三、服务创新成为服务贸易市场垄断的主导力量
        四、服务创新推动服务贸易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是服务创新的动力
        一、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业是服务创新最主要的使用者
        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创新的方向
        三、服务贸易是服务创新最重要的推广途径之一
        四、服务贸易为不同服务创新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第三节 服务创新、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
第三章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二、中国服务业内部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三、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特征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
    第三节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项目的开发
        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产品的质量
        四、服务创新影响服务贸易品牌打造
        五、服务创新影响服务贸易产品价格优势的形成
        六、服务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商业模式发展
    第四节 服务创新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
第四章 服务创新推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概况
        一、国际服务贸易1980年以来的发展轨迹
        二、现阶段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服务创新对服务贸易四种提供方式的影响
        一、服务创新对跨境交付的影响
        二、服务创新对境外消费的影响
        三、服务创新对商业存在的影响
        四、服务创新对自然人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服务创新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
        一、服务创新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二、服务创新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模型的发展—从“钻石模型”到“加核钻石模型”
第五章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基于“加核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方法
        一、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的指标评价方法
        二、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综合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第二节 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
        三、评价对象和数据收集
    第三节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过程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三、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第六章 服务创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障碍分析
    第一节 当前服务贸易发展中服务创新呈现出的几种趋势
        一、服务创新的外部环境变化发展越来越快
        二、服务创新领域不断扩大
        三、服务创新的人才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
        四、服务创新带来的贸易收益不断增加
    第二节 服务创新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服务创新投资强度增大制约服务创新的发展
        二、服务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弱化了服务创新的动力
        三、服务创新政策管制过严影响了服务创新活力
        四、服务创新人才不足制约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服务创新能力偏弱制约了服务贸易收入的增长
第七章 一些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做法和经验
    第一节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
        一、美国服务贸易的创新路径
        二、日本的东京模式
        三、德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
    第二节 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一、印度软件服务贸易业的成功经验
        二、巴西服务贸易发展及其促进政策
    第三节 上述国家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经验启示
        一、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二、不断优化服务创新环境
        三、重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四、大力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
第八章 基于服务创新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宏观环境
        一、进一步改革创新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二、加强研究和出台有针对性的服务贸易产业支持政策
        三、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服务贸易竞争法制环境
        四、建设有利于服务创新协同发展的新型组织和共用技术平台
        五、进一步强化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创新发展的话语权
    第二节 以强化规划完善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中观战略
        一、开展特色性的服务创新促进区域服务贸易发展
        二、优化服务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服务贸易效率
        三、建设服务创新园区攻克区域服务贸易发展瓶颈
    第三节 以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微观基础
        一、以服务创新战略改善服务贸易企业的市场竞争态势
        二、以服务创新要素汇聚提高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绩效
        三、以服务创新知识管理促进形成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以服务创新人才培育持续保持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基础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1 国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1.1 美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1.2 日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1.3 印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2 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2.1 北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2.2 广东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2.3 浙江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第三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概况
    3.1 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3.2 人才结构发展概况
    3.3 营业收入发展概况
    3.4 研发水平发展概况
第四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竞争优势分析
    4.1 生产要素分析
    4.2 需求条件分析
    4.3 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4.4 企业战略分析
    4.5 政策环境分析
    4.6 发展机遇分析
第五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软件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5.2 优化产业布局
    5.3 构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5.4 发展新业态应用
    5.5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5.6 借力京津软件产业发展机遇
第六章 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重视地区顶层设计
    6.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4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7)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目的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核心概念
    (六) 理论基础
一、信息技术支持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产生
    (一) 单向式发展阶段
    (二) 交互式发展阶段
    (三) 泛在式发展阶段
二、信息技术支持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
    (一) 管理体系
    (二) 实施体系
三、信息技术支持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
    (一) 实施基础: 课程资源
    (二) 实施平台: 门户网站
    (三) 实施途径: 四种模式
    (四) 实施保障: 评估与教师激励
四、信息技术支持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与特点
    (一) 信息技术支持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
    (二) 信息技术支持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五、对我国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 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二) 鼓励教师进行反思性实践
    (三) 健全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所获奖励
致谢

(8)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软件外包企业
        1.2.1 软件外包概念与分类
        1.2.2 软件外包企业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印两国软件外包产业比较研究
        1.3.2 中印比较管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安排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比较管理
        2.1.1 比较管理的概念与理论学派
        2.1.2 比较管理的研究方法
        2.1.3 比较管理的经典范式
        2.1.4 管理移植
    2.2 扎根理论
        2.2.1 扎根理论的概念与类型
        2.2.2 扎根理论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2.3 本研究选择扎根理论的原因
        2.2.4 扎根理论的操作步骤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比较框架
    3.2 样本选择
        3.2.1 案例的选择标准
        3.2.2 样本案例选择
    3.3 数据来源
    3.4 数据分析策略
第4章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的扎根理论研究
    4.1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战略特点扎根研究
        4.1.1 印度软件外包企业战略特点扎根研究
        4.1.2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战略特点扎根研究
    4.2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文化特点扎根研究
        4.2.1 印度软件外包企业文化特点扎根研究
        4.2.2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企业文化特点扎根研究
    4.3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扎根研究
        4.3.1 印度软件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扎根研究
        4.3.2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扎根研究
    4.4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控制特点扎根研究
        4.4.1 印度软件外包企业控制特点扎根研究
        4.4.2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控制特点扎根研究
第5章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比较及借鉴
    5.1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比较
        5.1.1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战略特点比较
        5.1.2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文化特点比较
        5.1.3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比较
        5.1.4 中印软件外包企业控制特点比较
    5.2 印度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5.2.1 可持续发展战略
        5.2.2 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5.2.3 倡导员工多元化,反对歧视
        5.2.4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5.2.5 成熟的培训体系
        5.2.6 规范化的流程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管理建议
        6.1.1 研究结论及分析
        6.1.2 管理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9)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人才资源开发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才资源
        2.1.2 人才资源开发
        2.1.3 丝绸之路经济带
    2.2 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学习理论
        2.2.3 激励理论
3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的SWOT分析
        3.1.1 自身发展优势分析
        3.1.2 自身发展劣势分析
        3.1.3 外部机遇
        3.1.4 外部威胁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人才结构失衡
        3.2.2 人才分布不合理
        3.2.3 人才流失严重
        3.2.4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3.2.5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3.3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人才开发需求导向不明确
        3.3.2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3.3.3 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3.3.4 地域报酬环境较差
        3.3.5 缺乏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和政策支持
4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4.1 陕西人才资源开发调查概况
        4.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4.1.2 调查问卷设计
    4.2 研究过程及结果
        4.2.1 样本的有效性说明
        4.2.2 样本的统计分析
        4.2.3 结果分析
5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促进陕西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5.1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5.1.1 优化高校教育模式,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5.1.2 加强教育合作,培养国际性人才
    5.2 改革培养模式及培训制度,提高人才技能
        5.2.1 改革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5.2.2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5.2.3 建设高标准、开放式、公益性公共实训基地
    5.3 灵活运用激励方式,挖掘人才潜能
        5.3.1 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优秀人才
        5.3.2 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现有人才
    5.4 加强科学管理,高效使用人才
        5.4.1 建立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供求的无障碍对接
        5.4.2 建立人才储备库,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5.4.3 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实现人才使用效益最大化
    5.5 增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加快人才成长速度
        5.5.1 依托研究型大学创建高科技园区
        5.5.2 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中心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关于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10)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博弈及演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驱动
        1.1.2 现实召唤
    1.2 研究问题
        1.2.1 基础理论层面
        1.2.2 问题解决层面
        1.2.3 决策应用层面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行为的理论述评
    2.1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界定
        2.1.1 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边界
        2.1.2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类型与范围
        2.1.3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国内研究评析
    2.2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行为的理论基础构建
        2.2.1 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行为的理论基础
        2.2.2 微观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行为的理论基础
        2.2.3 多主体协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2.3 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行为的反思
        2.3.1 组织内人力资源开发——微观层
        2.3.2 组织外人力资源开发——宏观层
    2.4 本章小结
3 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关系分析与行为博弈
    3.1 视阈融合的哲学与方法论
        3.1.1 视阈与视域
        3.1.2 视阈融合
        3.1.3 视阈融合下的人力资源开发
    3.2 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关系分析
        3.2.1 多主体关系模式的类型确定
        3.2.2 多主体关系模式的特征分析
    3.3 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行为博弈
        3.3.1 组织主体之间的博弈
        3.3.2 组织内主体之间的博弈
        3.3.3 组织外主体之间的博弈
    3.4 本章小结
4 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协同演化模型构建
    4.1 三螺旋理论与应用述评
        4.1.1 三螺旋理论的概念结构
        4.1.2 三螺旋理论的国内研究与应用
    4.2 基于三螺旋的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演化博弈模型
        4.2.1 多主体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2.2 多主体合作的演化稳定策略
    4.3 基于三螺旋的人力资源开发中间组织角色分析
        4.3.1 中间组织的结构形式
        4.3.2 中间组织扮演的角色分析
        4.3.3 中间组织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作用
    4.4 本章小结
5 多主体协同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计:以辽宁高技术服务业为例
    5.1 高技术服务业及其人力资源开发特点分析
        5.1.1 高技术服务业的界定与特征
        5.1.2 高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特点分析
    5.2 高技术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5.2.2 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5.2.3 多主体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5.3 高技术服务业多主体协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设计
        5.3.1 政府:实践整体性治理
        5.3.2 大学:构建创业型大学
        5.3.3 企业:建设开发型组织
        5.3.4 中间组织:成为第四螺旋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与展望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D]. 刘丹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中印软件业科技政策比较研究[D]. 苏海鑫. 湘潭大学, 2019(02)
  • [4]人才战略背景下印度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覃红春.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服务创新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林惠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河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 贾凯.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7]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单丽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8]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印软件外包企业管理特点比较[D]. 方琼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3)
  • [9]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人才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 郭荣.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10]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博弈及演化模型研究[D]. 王晓莉.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