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替代一些局部麻醉剂用于盆腔手术

芬太尼替代一些局部麻醉剂用于盆腔手术

一、芬太尼替代部分局麻药用于盆腔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1](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胡玉龙[2](2021)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两种阻滞技术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8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0-80岁,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32kg/m2,将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分别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两组患者在全麻诱导前分别行双侧超声引导下QLB或TPVB,每侧给予20ml 0.375%罗哌卡因,所有受试者均于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予舒芬太尼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患者手术切皮前即刻和切皮后5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数据,计算数据差值△MBP、△HR;测试并记录阻滞15min、30min后双侧腹部皮肤感觉阻滞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累计用量、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h、4h、6h、12h、24h、48h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0~12 h、12~24 h、24~48 h不同时段PCIA按压次数;记录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Q组同侧比较,T组阻滞15min后左右两侧T6、T7、T12、L1以及右侧T8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更多(P<0.05),阻滞30min后左右两侧T6、L1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更多(P<0.05);同一时段同组两侧同一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Q组比较,T组术后6h运动VAS评分更低(P=0.048<0.05),两组其余各时段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阿片类药物用量、首次PCIA按压时间、不同时段PCI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种阻滞技术均可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两者镇痛效果相似,在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方面也无明显差异。

章扬[3](2021)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阻滞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筋膜麻醉神经阻滞技术,其可为乳腺内侧前胸正中区域相关手术切口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联合其他神经阻滞也可为相关胸壁切口部位的手术提供完善的麻醉效果。TTMP阻滞是将局麻药准确的注射到肋间内肌与胸横肌之间,其可有效阻滞经过该筋膜平面的肋间神经前皮支,从而达到为相关手术提供良好围术期镇痛的目的。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麻醉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及普及,超声引导下的TTMP阻滞逐渐走进麻醉医生的视野,其在心脏外科、胸外科、乳腺外科及心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但是国内外对TTMP阻滞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多集中在病例报道中,其相关临床应用规范及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从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最佳的临床策略、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在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临床策略的相关探索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阻滞的扩散范围、最佳的穿刺间隙、穿刺入路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需行TTMP阻滞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开胸心脏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T3/4间隙进行TTMP阻滞;B组:在T4/5间隙进行TTMP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扩散平面的差异,并对所有患者阻滞扩散范围进行分析,以确定TTMP阻滞的扩散范围情况。同时对该150例患者随机采用胸骨旁矢状位平面内法及胸骨旁横轴平面内法穿刺进行比较,观察其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碰到骨质的次数及胸廓内动静脉显示率。同时统计围术期出现与TTMP阻滞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感染、血肿、气胸、胸廓内动静脉损伤、心包及心脏损伤)。结果:TTMP阻滞范围主要为乳腺内侧前胸正中区域T2-T6水平(左T2平面阻滞率:64.3%;右T2平面阻滞率:42.8%;左T3平面阻滞率:89.3%;右T3平面阻滞率:87.9%;左T4平面阻滞率:99.3%;右T4平面阻滞率:100%;左T5平面阻滞率:100%;右T5平面阻滞率:100%;左T6平面阻滞率:100%;右T6平面阻滞率:99.3%)。还有极少部分TTMP阻滞患者出现T1及T7平面的阻滞(左T1平面阻滞率:7.14%;右T1平面阻滞率:2.86%;左T7平面阻滞率:5.71%;右T7平面阻滞率:10.7%)。A组与B组患者在T1、T3、T4、T5四个平面扩散情况没有统计学差异,但A组患者在T2、T6、T7三个平面扩散率显着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平面:46.4%vs 61.4%,p<0.05;T6平面:76.4%vs 100%,p<0.05;T7平面:3.57%vs 8.57%,p<0.05)。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采用胸骨旁横轴平面内穿刺法与胸骨旁矢状位平面内穿刺法相比,后者所需的穿刺时间更长(8.3±2.7min vs 5.4±2.1min,p<0.05);穿刺次数更多(3.5±0.5次vs 1.5±0.5次,p<0.05);胸廓内动静脉显示率更低(64.3%vs 86.4%,p<0.05);但碰到骨质的次数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TTMP阻滞患者中只有一例发生轻度感染,一例出现轻度血肿,均未出现气胸、胸廓内动静脉损伤、心包及心脏损伤。结论:1)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扩散范围主要为乳腺内侧前胸正中区域T2-T6水平,极少数患者在T1、T7平面也有阻滞效果。2)胸骨旁横轴平面内穿刺法更加适用于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3)T4/5间隙进行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其阻滞扩散范围更广,所以推荐T4/5间隙进行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4)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临床应用是安全的。第二部分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胸部正中切口痛是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主要来源。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阻滞可有效阻滞肋间神经前皮支T2-T6平面。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TTMP阻滞用于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双侧TTMP阻滞组(TP组)和对照组(CO组),每组53例。本研究的主要指标是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次要指标包括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术后2天睡眠质量、术后气管导管拔除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ICU滞留时间、拔管后再次插管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TP组患者术后1小时(1.2 vs 3.2,p<0.01)、2小时(1.3 vs 3.3,p<0.01)、6小时(1.2 vs 3.5,p<0.01)、12小时(1.4 vs 3.7,p<0.01)、24小时(1.7 vs 3.8,p<0.01)的静息NRS评分均低于CO组患者,但是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TP组患者术后1小时(1.4 vs 4.3,p<0.01)、2小时(1.5 vs 4.5,p<0.01)、6小时(1.6 vs 4.6,p<0.01)、12小时(1.5 vs 4.7,p<0.01)、24小时(1.9 vs 4.8,p<0.01)的运动NRS评分与CO组相比在这五个时间点也明显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运动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TP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74±10μg vs 125±30μg,p<0.01)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60±10μg vs98±10μg,p<0.01)均低于CO组。CO组患者术后48小时氟比洛芬酯用量显着高于TP组(225±100 mg vs 125±100mg,p<0.01),且有统计学差异。与CO组患者相比,TP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8.6±2.7h vs 2.6±1.1h,p=0.03)、首次排气时间(34±16h vs 26±6h,p<0.01)、ICU滞留时间(25±10h vs 15±8h,p=0.04)及住院天数(195±36h vs152±28h,p<0.05)都明显减低。TP组患者术后第一晚(4.1±2.8 vs 6.8±3.2,p<0.05)及第二晚(6.7±2.8 vs 4.6±2.3,p<0.05)的睡眠质量与CO组相比,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TP组患者PONV发生率显着低于CO组(8%vs 20%,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拔管后再次插管率及首次排便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TTMP阻滞可为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并促进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第三部分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围术期常常遭受剧烈疼痛。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s muscle plane,TTMP)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在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择期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接受联合神经阻滞组(NR组)和非神经阻滞组(CN组),每组53例。本研究的主要指标是起搏器植入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次要指标包括术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48小时的静息及运动NRS评分、术中瑞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用量、术后24小时酮咯酸丁三醇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住院天数、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及镇静评分。结果:NR组患者在囊袋植入(2.3±1.7 vs 0,p<0.001),导线A(2.1±1.1 vs 0,p<0.001)及导线B植入(1.9±1.2 vs 0,p<0.001)三个过程中,其CPOT评分均明显低于C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组患者在术后1小时(3.2 vs 0.5,p<0.05)、3小时(3.1 vs 0.6,p<0.05)、6小时(2.9 vs 0.7,p<0.05)、12小时(3.0 vs 0.9,p<0.05)、24小时(2.8 vs 1.2,p<0.05)的静息NRS评分均高于NR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48小时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NR组患者术后1小时(1.1vs 3.5,p<0.05)、3小时(1.0 vs 3.7,p<0.05)、6小时(1.2 vs 3.4,p<0.05)、12小时(1.4 vs3.2,p<0.05)、24小时(1.5 vs 3.1,p<0.05)的运动NRS评分与CN组相比在这五个时间点也明显降低并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运动NR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与CN组患者相比,NR组患者术中右美托咪定用量(1.1±0.3μg/kg vs0.4±0.2μg/kg,p<0.0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75±32μg/kg vs 0μg/kg,p<0.001)、术后舒芬太尼用量(86±15μg vs 42±8μg,p<0.01)及术后酮咯酸丁三醇用量(60±30mg vs15±15mg,p<0.01)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组患者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NR组(37.5%vs 2.5%,p<0.01),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R组患者术中Ramsay评分明显低于CN组(4±2 vs 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联合SAPB可为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提供完善麻醉效果及良好的术后镇痛,同时减少术中镇痛镇静药物的用量。

陈宇[4](2021)在《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优势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对传统硬膜外分娩镇痛进行细微的改进,为分娩镇痛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方法:选择我院足月妊娠且符合入选标准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三组:EP组:硬膜外镇痛组;DPE组: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镇痛组;CSE组:腰-硬联合镇痛组。DPE组和CSE组使用25G穿刺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其中CSE组在硬膜外置管前在蛛网膜下腔给予3ml 0.1%罗哌卡因+20μg/ml氢吗啡酮混合液,DPE组蛛网膜下腔不给药,三组所有产妇均常规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先给予8ml 0.1%罗哌卡因+20μg/ml氢吗啡酮混合液的初始剂量,之后给予相同混合液维持,设置维持剂量8ml,追加8ml,锁时20min。记录所有入选产妇分娩镇痛前(T0)及分娩镇痛后10min(T1)、20min(T2)、30min(T3)、1h(T4)、3h(T5)这六个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同时记录三组患者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第一次镇痛泵按压时间、电子镇痛泵按压次数、及罗哌卡因使用量;记录患者分娩时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骚痒、低血压等并记录出生后1min及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1、三组产妇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EP组产妇相比,DPE组与CSE组产妇PCA次数、罗哌卡因消耗量以及单位时间罗哌卡因消耗量明显减少(P<0.05),各时间段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SE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与EP组及DPE组产妇相比明显缩短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P组产妇与DPE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与CSE组产妇相比,DPE组与EP组产妇分娩时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低血压、胎心率减慢发生率、Apgar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与腰-硬联合阻滞技术相比,其分娩时相关副作用更少,与传统连续硬膜外阻滞技术相比,其镇痛效果更佳,阻滞效果更完善,是临床用于分娩镇痛的新选择。

孙艳萍[5](2021)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ART)指以建立妊娠为目的,在体外进行的有关人类配子或者胚胎的治疗方法或过程的总称,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及其衍生技术等。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取卵术是其关键步骤之一。大多数患者进行取卵术时会感受到中度以上的疼痛。取卵术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般在门诊完成,这要求麻醉诱导起效快,恢复完全。迄今尚缺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目前关于麻醉药如丙泊酚、瑞芬太尼等对ART结局的影响也不清楚。研究目的(1)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取卵术(以下简称取卵术)的麻醉效果。(2)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ART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实验一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麻醉效果选取因输卵管性不孕行取卵术的患者,共16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4组(每组n=40)。丙泊酚组(P组):术中仅给予丙泊酚维持麻醉;瑞芬太尼低剂量复合丙泊酚组(R1组);麻醉诱导静注瑞芬太尼0.2μg/kg同时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瑞芬太尼中剂量复合丙泊酚组(R2组):麻醉诱导静注瑞芬太尼0.25μg/kg同时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瑞芬太尼高剂量复合丙泊酚组(R3组):麻醉诱导静注瑞芬太尼0.3μg/kg同时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麻醉质量评价主要指标分别为体动次数、体动程度、辅助呼吸例数、手控呼吸例数、术毕睁眼例数、术毕清醒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睁眼时OAA/S、入恢复室至完全清醒持续时间、术后下腹部疼痛评分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实验二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ART结局的影响为了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ART结局的影响,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n=95)。空白对照组(Con组),丙泊酚组(P组)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P组),Con组患者清醒状态下取卵,P组给予单纯丙泊酚麻醉,R+P组根据实验一的结果,选择最佳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ART结局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获卵数、MII卵数、获卵率、MII卵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研究结果实验一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麻醉效果1.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R2及R3组显着低于P组与R1组(P<0.05),R2、R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患者术中不良反应评价,术中呛咳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动次数、小于2次体动例数、3级体动例数R2及R3组低于P和R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2、R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辅助呼吸例数(包含手控呼吸例数),R2与P、R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3组显着多于P组、R1和R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术后苏醒质量评价指标,术毕睁眼占比、术毕及睁眼时OAA/S值R2、R3组明显高于P组及R1组(P<0.05),R2、R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恢复室至完全清醒持续时间R2及R3组明显短于P组及R1组(P<0.05),R2、R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评价,术后下腹部疼痛及恶心、呕吐发生率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ART结局的影响1.获卵数、MII卵数、获卵率、MII卵率、正常受精率、多PN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D3无可利用胚胎周期率、因卵子质量差或精卵结合障碍改ICSI率等指标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等指标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可以改善无痛取卵术的麻醉效果,其中以瑞芬太尼0.25μg/kg复合丙泊酚麻醉组麻醉效果最佳。2.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辅助生殖结局(获卵率、MII卵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不产生不良影响。

罗曼[6](2021)在《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TAPB联合两种全身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TAPB联合两种传统的全身麻醉方式(即: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发生情况,拟优选组合推荐用于临床。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120),均为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随机分为TAPB联合静吸复合麻醉组(复合组)与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麻醉诱导方案及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两组相同,麻醉维持方案:复合组设置吸入浓度为1.0 MAC的七氟烷,辅助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泵注,根据麻醉深度需要调节泵注速度;静脉组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25-4 ug/(kg.min)维持麻醉深度。两组均在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术后PCIA配方:舒芬太尼2 ug/kg+甲氧氯普胺30 mg溶解至NS 100 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年龄、身高、体重、BMI、民族等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入室血流动力学。(2)研究主要指标:PONV总发生率、分级、历时PONV发生人次、历时PONV发生次数及术后补救情况等信息。(3)研究次要指标: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不良事件;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及PACU停留时间等苏醒期信息;总住院和术后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随访期信息;术后VAS评分、镇痛药物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等镇痛评价。结果:1.纳入患者120例,每组各60例,剔除病例14例,脱落率为11.7%。其中复合组剔除8例,静脉组剔除6例,最终106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复合组52例,静脉组54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PONV总发生率及分级: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发生PONV;复合组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高于静脉组(P<0.0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4级以上的病例;复合组组间比较,2级PONV发生率高于1级(P<0.05)。(2)历时PONV发生人次:复合组术后2-4h PONV发生人次高于静脉组(P<0.05);术后0-2h、4-6h、6-24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术后24-48h均未发生PONV。(3)历时PONV发生次数:复合组术后2-4h PONV发生次数高于静脉组(P<0.05);术后0-2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皮肤瘙痒及过度镇静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MAP及SpO2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麻醉药物使用: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镇痛泵舒芬太尼消耗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复苏时间、PACU停留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复合组长于静脉组(P<0.05)。(5)镇痛评价:术后2h、4h、6h、24h、48h VAS评分、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均有PONV发生,但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PONV较低,故推荐优先选择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临床。第二部分TAPB联合TIV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及阿片类药物的节制效应目的:本研究基于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前实施TAPB术后联合PCIA镇痛的情况下,观察能否取消术毕静脉镇痛负荷量的应用,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进而减少副作用PONV的发生。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TAPB+F组与TAPB+NS组。两组患者麻醉方案基于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麻醉维持方案为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25-4 ug/(kg.min)维持麻醉深度。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相同,TAPB+F组于术毕给予静脉镇痛负荷量舒芬太尼10ug;TAPB+NS组于术毕给予安慰剂2ml。两种患者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术后PCIA配方:舒芬太尼2 ug/kg+甲氧氯普胺30 mg溶解至NS 100 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吸烟史、PONV史或晕动病史、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等,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2)研究主要指标:术后VAS评分、镇痛药物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等镇痛评价;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3)研究次要指标:围术期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尿管拔出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等,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结果:1.纳入患者120例,每组各60例,共剔除11例,脱落率为9.2%。其中TAPB+F组剔除6例,TAPB+NS组剔除5例,最终109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TAPB+F组54例,TAPB+NS组55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及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等麻醉与手术信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镇痛评价:术后2h、4h、6h、24h、48h VAS评分、镇痛药物舒芬太尼消耗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ONV发生情况:PONV总发生率及分级: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PONV;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PB+F组PONV发生率为44.4%,TAPB+NS组PONV发生率为34.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PONV 4级的情况;术后0-2h、2-4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及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皮肤瘙痒及过度镇静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及SpO2等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TAPB+F组MAP低于TAPB+NS组(P<0.05);其余观察点MA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围术期镇痛药物使用情况:TAPB+F组术中舒芬太尼及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多于TAPB+NS组(P<0.05);镇痛泵舒芬太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TAPB+F组复苏及PACU停留时间长于TAPB+NS组(P<0.05);尿管和引流管拔出时间、总住院和术后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毕取消静脉镇痛负荷量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术后疼痛、PONV影响不明显,但可缩短患者术后复苏时间,节约阿片类药物。第三部分TAPB联合少阿片化PCI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拟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实施TAPB作为基础镇痛的情况下,能否采用少阿片化镇痛方案?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72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TAPB+S组与TAPB+N组。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方案采用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相同,术毕取消静脉镇痛负荷量的应用,两种患者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基于第二部分试验的结果发现TAPB联合镇痛配方为2 ug/kg舒芬太尼术后PCIA可为患者提供良好镇痛,但同时PONV发生率较高。本部分试验我们根据药物等效强度的相对效价比采用少阿片化PCIA镇痛配方,TAPB+S组:舒芬太尼1ug/kg+甲氧氯普胺30mg溶解至NS 100ml;TAPB+N组:纳布啡1mg/kg+甲氧氯普胺30mg溶解至NS 100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同本研究第二部分。(2)研究主要指标:术后Ramsay镇静评分;余同本研究第二部分。(3)研究次要指标:随访期各观察点血流动力学变化;余同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1.纳入患者72例,每组各36例,共剔除7例,脱落率为9.7%。其中TAPB+S组剔除4例,TAPB+N组剔除3例,最终65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TAPB+S组32例,TAPB+N组33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镇痛评价:TAPB+S组术后2h、4h、6h VAS评分高于TAPB+N组(P<0.05);术后24h、48h 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4h、6h、24h、48h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纳布啡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amsay镇静评分:TAPB+S组术后2h、4h、6h Ramsay镇静评分高于TAPB+N组(P<0.05);术后24h、48h Ramsay镇静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ONV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PONV;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PONV 4级的情况;术后0-2h、2-4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及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及皮肤瘙痒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死亡率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2)随访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MAP及SpO2等血流动学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复苏时间、PACU停留时间、尿管拔出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前实施TAPB作为基础镇痛,术后少阿片化的镇痛方案能为患者提供优良的镇痛作用,但PONV仍有发生,阿片类药物不是PONV的唯一诱因。

白子娟[7](2021)在《不同配比舒芬太尼与酮咯酸氨丁三醇静脉输注对妇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不同配比的舒芬太尼与酮咯酸氨丁三醇静脉输注在妇科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指标的差异,并比较其不良反应,探讨去阿片化麻醉(Opioid-free Anesthesia,OFA)在术后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选择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妇科进行手术并自愿接受经静脉给药术后镇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拟观察6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18.5~24kg/m2,ASA分级I-II级,无相关药物使用禁忌,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舒芬太尼按0.06ug.kg-1.-1计算;B组舒芬太尼按0.03ug.kg-1.h-1计算并加入酮咯酸氨丁三醇60mg;C组舒芬太尼按0.015ug.kg-1.h-1计算并加入酮咯酸氨丁三醇120mg;D组镇痛泵中仅加入酮咯酸氨丁三醇240mg。由麻醉护士将上述各组患者术后静脉镇痛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ml备用。镇痛方法:四组患者均按首次剂量5ml、持续泵注剂量3ml/h、自控给药剂量2ml/次设定,自控给药锁定时间均为设为20分钟。分别观察记录四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4h、12h、24h、36h及48h的静态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同时记录恶心呕吐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按压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不良反应。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以静吸复合麻醉维持麻醉深度,术毕均静注地塞米松5mg后接镇痛泵开始术后镇痛。[结果]:共65例患者入组观察,因镇痛泵故障、泵管堵塞及患者要求提前终止镇痛等原因排除4例,实际观察到患者共61例。四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等人口统计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史、ASA分级等基本情况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手术时长、手术种类及手术术式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四组患者术后镇痛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各组生命体征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镇痛评分中A组患者在术后48h时的静态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余时段的静态VAS疼痛评分、动态VAS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患者PCA按压总次数及需要用药处理急性疼痛需要的患者例数明显高于A组(P<0.05)。A组需要用药缓解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例数及术后12h、24h、36h恶心呕吐的VAS评分高于其他组(P>0.05),术后48h的恶心呕吐VAS评分及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例数较D组高。A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较其他三组延长(P<0.05)。观察过程中A组出现头晕的病例较多,但仅与C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用药方案镇痛效果最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利于患者早期康复。D组患者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镇痛效果欠佳。C组用药方案在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的同时较其他组PONV及眩晕发生率低,对术后早期康复指标影响小。在妇科外科手术术后镇痛治疗中,配比小的舒芬太尼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可以减少舒芬太尼镇痛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杨雄眺[8](2021)在《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上肢手术的区域麻醉通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包括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及腋路等。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在臂丛终末分支水平阻滞产生远端的上肢麻醉,其适应症部位包括肱骨远端、肘关节、尺桡骨和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肩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及镇痛需求。联合腋神经阻滞可能补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局限的不足,达到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同等阻滞范围,且并发症更少。本研究随机对照试验检验以下假设:与锁骨上阻滞相比,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在术中麻醉质量具有等效性。方法选取ASA I~III级,上臂、肘部及前臂手术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腋路组:0.4%罗哌卡因20ml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各5ml)+腋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ml);锁骨上组:0.4%罗哌卡因25ml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主要观察指标:注射局部麻醉药30min内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包括:(1)给药后10min、20min及30min时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效果;(2)术中麻醉质量评价:切皮时、切皮后30min及术毕时的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患者主观感受评分和术后镇痛维持时间评分。次要观察指标:(1)与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操作总时间(sec)、、感觉阻滞总时间(h)、运动阻滞总时间(h);(2)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前5min(T1)、给药后30min(T2)、切皮时(T3)、切皮后30min(T4)及术毕即刻时间点(T5)的生命体征(包括:SBP、DBP、HR及SPO2);(3)Ramsay和VAS相关指标:术后2h、6h、24h及48h时间点的两组Ramsay评分和VAS评分;(4)辅助药物相关指标:使用舒芬太尼例数(%)、使用丙泊酚例数(%)、使用Dex剂量(μg)、及术后补救镇痛例数(%)。(5)两组相关不良事件:霍纳氏综合征、膈神经阻滞、呼吸困难、气胸、局麻药毒性反应、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及窦性心动过缓。结果主要观察指标:(1)两组给药后30min内痛觉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各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两组间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腋神经痛觉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后30min内运动阻滞比较:在给药后10min,两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腋路组对比,锁骨上组的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0min,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min,锁骨上组的腋神运动完全消失例数(%)较腋路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腋路组和锁骨上组麻醉质量好及优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76.7%。两组均无麻醉失败病例。两组均能达到手术麻醉镇痛需求,两组麻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观察指标:(1)与腋路组比较,锁骨上组的操作总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感觉及运动阻滞总时间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两组术中补救镇痛比例相同,达到36.7%。两组术后48小时内所需额外镇痛比例均大于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同组的T0时间点比较,腋路组T2、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上组T3、T4及T5的RR,T4和T5的HR,T5的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T0、T1、T3、T4及T5的SBP、DBP、RR及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时间点的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h、6h、24h及48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腋路组比,锁骨上组的霍纳氏综合征和膈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路组和锁骨上组分别有9例(30%)和10例(33.3%)术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3.3%)血管神经损伤1例(3.3%)神经损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阻滞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具有类似的手术麻醉质量,且未增加舒芬太尼的使用量,亦未增加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一定价值。

左君[9](2021)在《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及MRGPRX2参与类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局麻药(Local Anesthetics,LAs)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极广,特别是在局部麻醉、区域神经阻滞和疼痛治疗中。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目前没有明确报道。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使用局麻药引起过敏反应的风险是一个值得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一家麻醉过敏门诊10年期间就诊患者局麻药过敏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医疗记录,这些患者被转诊到中国的一家麻醉过敏门诊,并在2009年至2019年的10年间接受了局麻药过敏检测。从患者的病历中收集以下信息:人口学特征、转诊原因、药物超敏反应(drug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DHR)的临床特征以及对潜在致敏药物的测试结果。通过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对疑似局麻药进行过敏检测。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了 109名患者,主要转诊原因是手术后存在可疑的局麻药DHR(n=68,62%),第二常见转诊原因是患者有使用其他药物的DHR病史,并需要在即将进行的手术中使用局麻药(n=41,38%)。这些患者中只有6人(6%)对局麻药表现出真正的过敏,在皮肤试验或BAT中呈阳性结果。对于有其他药物DHR病史的41例患者,皮肤试验和BAT均为阴性。结论:局麻药过敏的风险可能是非常低的。然而,对怀疑有局麻药DHR病史的患者应当考虑进行过敏检测,完整的过敏检测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必要的。在临床实践中,皮肤试验和BAT有助于局麻药过敏的调查和诊断,识别罕见的局麻药过敏病例。目的:近年来,围术期麻醉药物引起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y)的报道逐渐增多。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MRGPRX2参与了多种药物引起的类过敏反应。因此,可利用MRGPRX2作为药物类过敏反应的作用靶点,建立一种有效的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方法,对麻醉药物潜在的类过敏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将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到HEK293T细胞,构建稳定过表达MRGPRX2受体的细胞模型MRGPRX2-HEK293T;用RT-PCR方法检测MRGPRX2的表达;通过钙流检测证明表达的MRGPRX2是否具有完整的受体功能活性;利用构建成功的MRGPRX2-HEK293T细胞系评估麻醉药物(吗啡,芬太尼,利多卡因,顺阿曲库铵)潜在的类过敏作用。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基于过表达细胞系HEK293T-MRGPRX2的体外评价药物靶点激活的细胞模型。该重组细胞转染了包含MrgprX2全长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其细胞膜上能够稳定表达MRGPRX2受体分子,且具有完整的受体功能活性。吗啡、顺阿曲库铵可以激活MRGPRX2-HEK293T细胞产生钙流信号,利多卡因、芬太尼作用于MRGPRX2-HEK293T细胞上没有产生钙流信号。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稳定过表达MRGPRX2的细胞模型MRGPRX2-HEK293T,可以用于麻醉药物潜在的类过敏作用评价。钙流检测初步证实吗啡和顺阿曲库铵是MRGPRX2靶点的激动剂,可能是潜在的引发类过敏反应的麻醉药物。利多卡因和芬太尼对MRGPRX2靶点无激活作用,可能无潜在的类过敏作用。该细胞模型同时为进一步研究类过敏反应的机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目的:吗啡不仅可以通过IgE依赖途径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还可以通过非IgE依赖途径活化肥大细胞,引起类过敏反应(pseudo-allergy)。最新的研究已经证实,肥大细胞表面受体MRGPRX2是参与多种药物的类过敏反应极其重要的靶点。但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是否有MRGPRX2受体的参与目前尚不明确,另外其与阿片受体(opioidreceptors,O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无研究。本部分的研究主要探讨吗啡对肥大细胞的非IgE依赖活化途径,并通过细胞实验阐明细胞活化后脱颗粒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本研究选取人LAD2肥大细胞,通过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明确吗啡是否可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通过RT-PCR检测,比较LAD2肥大细胞上MRGPRX2受体和阿片受体的表达量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基于稳定过表达MRGPRX2的转染细胞系MRGPRX2-RBL-2H3肥大细胞,加入阿片受体抑制剂(纳洛酮)、MRGPRX2抑制剂(QWF)、Gαi抑制剂(PTx)、Gαq抑制剂(YM)干预、钙通道抑制剂(La3+),通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的测定和钙流检测两项指标来研究肥大细胞的激活机制。结果:吗啡可以诱导明显的LAD2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且吗啡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百分率随吗啡终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LAD2肥大细胞上MRGPRX2表达明显高于阿片受体的表达量;吗啡可以诱导MRGPRX2-RBL-2H3转染细胞系脱颗粒,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同时可以引起细胞内钙流释放;QWF可以明显抑制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纳洛酮不能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La3+、YM、PTx均可明显抑制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同时,La3+、YM可以明显抑制细胞内钙流信号。但是,PTx不能抑制吗啡引起的肥大细胞内钙流信号。结论: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是通过MRGPRX2受体的激活介导,与阿片受体的活化无直接相关性。吗啡诱导的肥大细胞活化后下游信号通路可能涉及Gαq,Ca2+信号通路,此外还可能涉及Gαi通路的活化。

何颖[10](2021)在《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L2椎体水平的前路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质量。方法:选择63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Ⅱ级、诊断为肾肿瘤拟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31)、QLB组(Q组,n=32)。Q组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L2椎体水平的前路QLB,注射0.5%罗哌卡因25~30m L,30~40min后进行疼痛感觉阻滞平面测定;C组未进行神经阻滞。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以及有创血压。全身麻醉诱导使用咪达唑仑2~3mg、丙泊酚1~1.5mg/kg和舒芬太尼0.5μg/kg静脉缓慢推注后,待患者BIS值低于50后,静脉缓慢注射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5mg/kg,随后进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均采用丙泊酚3~4mg/kg/h、瑞芬太尼0.15μg/kg/min、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mg/kg/h全凭静脉麻醉,并根据BIS值、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urgical Pleth Index,SPI)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调整麻醉用药,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10μg以加强镇痛,术中维持血压值在基础血压值±20%,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于35~45mm Hg,BIS值于40~60,SPI指数于20~50。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和托烷司琼5mg。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PCIA泵的配置药物为舒芬太尼200μg和托烷司琼10m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00m L。参数设置:无背景剂量,锁定时间15min,PCIA量每次2m L,最大剂量8m L/h。记录围术期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切皮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和舒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静息和动态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和补救镇痛的发生率、术后至出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和麻醉满意度等。结果:共59例患者纳入研究(C组n=29,Q组n=30)。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Q组围术期舒芬太尼总消耗量、术中、术后0~6h、6~12h及12~24h的舒芬太尼用量均显着低于C组(P<0.05),但是两组术后24~48h舒芬太尼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Q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疼痛感觉阻滞平面在T9~L1之间。C组切皮前后血压及心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组切皮前后的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Q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动态NRS评分及术后补救镇痛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PONV的发生率、术后至出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麻醉满意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L2椎体水平行前路QLB复合全身麻醉可以减少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但是未见明显改善术后恢复质量和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

二、芬太尼替代部分局麻药用于盆腔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芬太尼替代部分局麻药用于盆腔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1.1 ERAS定义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1.2.1 术前宣教
        1.2.2 术前戒烟、戒酒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1.2.4 预康复
        1.2.5 术前营养支持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1.2.7 术前禁食禁饮
        1.2.8 术前肠道准备
        1.2.9 术前麻醉用药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1.3.4 炎症管理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1.3.6 脑保护策略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1.3.8术中体温管理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1.3.1 2 腹腔引流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1.5.1 术后疼痛管理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1.5.3 术后饮食
        1.5.4 术后贫血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1.5.6 出院基本标准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2.1 术前宣教
    2.2 多学科评估
    2.3 专科评估
    2.4 手术规划
    2.5 控制术中出血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2.7 控制手术时间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2.1 5 引流管管理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2.17出院标准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3.3 预康复
    3.4 术前胆管引流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3.6 术前肠道准备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3.9 术中液体治疗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4.1 术前宣教
    4.2 预康复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4.5.3 内环境的管理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4.6 手术方式
        4.6.1 腹腔镜手术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4.1 5 出院标准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5.1 术前宣教
    5.2 预康复
        5.2.1 术前风险评估
        5.2.2 预康复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5.3 术前肠道准备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5.5 麻醉前用药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5.8 PONV的防治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5.9.1 腹腔镜技术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5.9.5 转流性造口
    5.1 0 鼻胃管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5.1 4 导尿管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5.17术后镇痛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5.17.3外周神经阻滞
        5.17.4镇痛辅助用药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2)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实验仪器及主要药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病例分组
        2.3.2 研究实施
        2.3.3 观察时间点和观察指标
        2.3.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筛选
    3.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双侧腹部感觉阻滞范围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PCIA 按压时间及不同时段PCIA 按压次数
    3.7 两组患者术后补救性镇痛、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情况比较
    3.8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镇痛满意度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4.2 镇痛方式的选择及影响
    4.3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3)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临床策略的相关探索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监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2.3 实验分组
        2.4 麻醉方法
        2.5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超声引导下TTMP阻滞扩散范围
        3.3 两组患者TTMP阻滞在不同平面扩散率的比较
        3.4 两种不同穿刺方式的对比
        3.5 TTMP阻滞相关并发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胸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监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2.3 麻醉方法
        2.4 随机与盲法
        2.5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后静息及运动NRS评分
        3.3 其他临床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监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2.3 随机与盲法
        2.4 麻醉与手术
        2.5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中CPOT评分及术后静息与运动NRS评分
        3.3 其他临床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胸横肌平面阻滞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4)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仪器设备、药物
        2.2.1 监测仪器设备
        2.2.2 药物
    2.3 研究流程
        2.3.1 分组
        2.3.2 麻醉方法
        2.3.3 监测内容及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三组产妇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三组产妇各时间点VAS评分的比较
    3.3 三组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的比较
    3.4 三组产妇分娩镇痛相关指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的发展
    4.2 本研究的镇痛方案的临床应用
    4.3 分娩镇痛实施时机与方式的选择
    4.4 影响局麻药通过硬脊膜孔速率的因素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娩疼痛及镇痛的研究现状
    References

(5)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一 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麻醉效果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的筛选及剔除
        2 各组间人口基线特征比较
        3 各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4 各组间取卵时间及术中丙泊酚用量比较
        5 各组间术中不良反应比较
        6 各组间术后苏醒质量比较
        7 各组间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二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ART结局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的筛选及剔除
        2 各组间基本特征比较
        3 各组间胚胎实验室质控指标比较
        4 各组间妊娠结果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麻醉药物用于取卵术对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TAPB联合两种全身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研究
    1 材料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TAPB联合TIV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及阿片类药物的节制效应
    1 材料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TAPB联合少阿片化PCI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
    1 材料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防治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病例报告表
附件二 受试者须知及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7)不同配比舒芬太尼与酮咯酸氨丁三醇静脉输注对妇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切除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致谢

(8)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引言
研究目标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腋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及MRGPRX2参与类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临床研究 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础研究
    第一部分 稳定过表达MRGPRX2细胞模型用于评价麻醉药物潜在的类过敏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RGPRX2参与吗啡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RGPRX2在类过敏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药品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试验流程图解
    3.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麻醉相关指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比较
    3.4 腰方肌阻滞麻醉诱导前感觉阻滞平面测定
    3.5 两组患者切皮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比较
    3.6 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
    3.7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NRS评分比较
    3.8 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补救镇痛发生率比较
    3.9 两组患者术后至出院时间、QoR 40评分及麻醉满意度比较
4 讨论
    4.1 前路腰方肌阻滞的围术期镇痛效果
    4.2 前路腰方肌阻滞不同入路的特点及操作要求
    4.3 前路腰方肌阻滞的并发症
    4.4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入路腰方肌阻滞的扩散范围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芬太尼替代部分局麻药用于盆腔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2]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D]. 胡玉龙. 南昌大学, 2021(01)
  • [3]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的相关临床研究[D]. 章扬. 南昌大学, 2021(01)
  • [4]穿破硬脊膜的硬膜外阻滞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D]. 陈宇. 南昌大学, 2021(01)
  • [5]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取卵术的临床研究[D]. 孙艳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6]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D]. 罗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7]不同配比舒芬太尼与酮咯酸氨丁三醇静脉输注对妇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D]. 白子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超声引导下腋神经辅助腋路臂丛与锁骨上臂丛阻滞对比研究[D]. 杨雄眺.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局麻药过敏的回顾性分析及MRGPRX2参与类过敏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机制研究[D]. 左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10]前路腰方肌阻滞对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研究[D]. 何颖.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芬太尼替代一些局部麻醉剂用于盆腔手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