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隧道(孔)施工地质工作与技术

论隧道(孔)施工地质工作与技术

一、论隧道(洞)施工地质工作与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何发亮[1](2021)在《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问题及其解决》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地质复杂地区长大深埋隧道发生地质灾害事故地质背锅、风险原因"地质不确定"一语概之的现象频现。文章在论述不确定定义及其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产生的原因,总结提出了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的类型及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

周关学,曾诚,付开隆[2](2021)在《城际铁路隧道大型溶洞特征及处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茨冲一号隧道DK95+730~DK96+017段施工开挖揭示出大型溶洞群,采用溶洞形态测量、隧底岩溶物探探测、桩基地质钻探及补充调绘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隧道洞身及隧底大型溶洞的形态特征,以及该区域水文地质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隧道洞身采用混凝土护拱、护墙及C20混凝土加固;拱部采用"锚网喷+型钢钢架"防护;隧底采用桩筏、"横向托梁+筏板"跨越和采用C25混凝土换填或回填,并加强隧道周边引排水措施,以确保岩溶水畅通。

彭欣[3](2020)在《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隧道施工中塌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灾害,由于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和未知性,板岩、千枚岩等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大变形、支护受损破坏,甚至出现塌方事故。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对塌方的发生机制和处治措施进行总结,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论文以四川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洞内变形塌方及仰坡失稳事故为例,利用地质调查、补充地质勘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水牛家隧道的变形及塌方机制进行总结,并对其对应处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提出了该类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支护参数优化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水牛家隧道洞口段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其初期支护大变形发生的过程,总结出水牛家隧道洞口段塌方的主要因素是隧道洞口段围岩的工程地质环境极差,周围岩层主要为软岩,其岩质较软,而且岩体层间结合较差,隧道开挖临空后,受重力及卸荷变形影响,岩体层间摩阻力不足以支撑上部岩土体重力,从而产生软岩变形,造成隧道拱顶发生大变形。(2)通过对水牛家隧道洞身段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补充勘测后,发现隧道洞身塌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程地质因素造成的。可将工程地质因素归纳为两方面原因:(1)隧道洞身段围岩与洞口段围岩类似,岩体均属于软岩,强度极低,而且岩层产状陡倾。(2)隧道左洞上方地表存在冲沟地貌,勘察资料表明冲沟下方疑似存在隐伏断层,易汇水下渗,软化围岩导致左洞岩层力学性质较差。(3)对隧道地表仰坡的物探勘察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隧道地表仰坡位于明显的深切河谷地形,此地形的地应力分布存在应力分区现象,即岸坡存在应力变动区和原岩应力区,河谷谷底存在应力集中区,隧道的施工加剧了河谷应力场演化过程,致使软弱岩体发生水平蠕变,导致地表裂缝产生,进而致使仰坡失稳。(4)针对水牛家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塌方的机制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隧道总体加固方案采取洞外桥改路施工→仰坡抗滑桩加固→洞口临时支撑段换拱施工→17m自进式管棚施工→二衬台车分解逐段拆除→对于塌方体端部进行喷射混凝土加固反压→使用地质雷达对前方塌体进行扫描探测→掘进施工。(5)为了对支护体系进行优化,本文借助有限元软件开展了正交试验,分析了16组试验组的位移情况,塑性区分布,支护结构受力等一系列指标,经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完成了支护体系的优化,获得了最优支护体系参数如下,钢拱架间距0.5m,锁脚锚杆长度7m,系统锚杆长度7m。

田四明,赵勇,石少帅,胡杰[4](2019)在《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灾害防控方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建设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介绍突水突泥、塌方、大变形、岩爆、有害气体、高地温、冻害等7种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的工程灾害,根据致灾类型对每种灾害案例进行初步归纳梳理。针对近年来一些典型灾害防控案例,详细介绍其灾害发生过程、致灾机理及具体的处置方法,可为今后类似的工程灾害防控提供参考。在总结铁路隧道灾害防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灾害防控应重点关注的方向:重视隧址区域宏观地质分析,发展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完善隧道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施工期灾害风险信息化管控水平;发展大型机械化配套施工;加强隧道施工安全质量管理。

王双存[5](2019)在《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坍塌、塌方、岩爆、突水、放射性异常等因素诱发事故屡屡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过程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理念不够。基于以上主要原因,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三种方法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以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阶段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采用专家调查法,针对该隧道的位于秦岭褶皱带,穿越多条断层、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应力高、埋深大、富水量较大等特征,分析得出该隧道的主要风险因素有洞口失稳坍塌、塌方、变形、突水(泥)事故、岩爆、放射性异常、环境破坏、工期及成本增加等。建立D秦岭隧道的风险指标体系,以风险指标体系为基础,对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划分各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及接受准则,对风险等级为“高度”和“极高”的风险事件需采取相应风险处理措施以降低风险等级。在施工过程中的建立风险控制机构,采用有效的施工技术风险处理措施、控制措施和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隧道施工过程的重大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避免施工中出现重大施工事故的发生,其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隧道的工程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为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科学理论价值。

陈浩栋[6](2019)在《大临铁路红豆山非煤系隧道有害气体成因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许多工程呈现出趋于高原化、地质条件复杂化、地质问题多样化等特点。例如因有害气体而导致安全事故的隧道工程与日俱增,目前在建的大(理)临(沧)铁路多座隧道中发现了多种有害气体的存在,其中红豆山隧道1号斜井在施工过程中曾发生了囊状高压气体爆突事故。经现场测试,发现高压气体主要为高浓度CO2气体,其次还含有高浓度的H2S气体。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邻近地区相关研究成果、地方志及图件等资料,采用地质调查、隧道有害气体现场监测数据总结分析、室内试验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红豆山隧道有害气体的成因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其研究成果将对非煤系隧道工程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得到如下认识:(1)经现场长期监测,红豆山隧道内主要有害气体为CO2、H2S,及较低浓度CO、H2、S02、NH3、C12等气体。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主要为高压气体的爆突威胁、有毒气体对隧道内工作人员的健康和人身危害。红豆山隧道有害气体具有多样性、多重危害性(毒性、可燃性及可爆性)、气体种类随机性、分布不均一性、逸出间歇性等特征。(2)碳同位素鉴定法是目前辨别CO2来源最有效的方法。红豆山隧道中CO2气体的碳同位素δ13C·CO2值为-7.6%。~-2.5%。,隧址区内温泉气中CO2气体的δ13C·CO2值为-7.2‰~-0.3‰。红豆山隧道有害气体中He成分在5.21~9.81 X 10-6mol/mol之间。碳同位素值表明含有幔源-岩浆成因的C02,具有深部特征的He也可表明有害气体很可能来自于地幔深处。此外,总结隧道中与温泉气中CO2的δ13C·CO2值,其中也存在变质成因的 CO2。(3)有害气体成因机制模式可概括为:来自地幔深处的幔源物质,通过深切割、长延伸的深大断裂,被运移至地层浅部及地表。当遭遇隧道空腔,便直接或通过次级断裂、节理裂隙等构造逸出进入隧道形成影响工程的有害气体。此过程中,也有变质成因的气体成分加入。此外发育的水热活动证明了地下水深循环也沟通着地层浅部(或地表)与深部的物质交换,加速了物质的运移。(4)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红豆山隧道1号斜井应力场和渗流场模拟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拱顶和底板中部等位置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围岩中有害气体渗流速度随着围岩暴露时间逐渐降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节理的逸出方式较裂隙逸出方式越占主导优势。(5)经TSP探测技术对红豆山隧道1#斜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并根据其预报成果对有害气体进行预测。随着施工实时监测,总结其预测范围内有害气体的变化情况。发现TSP探测技术对非煤系隧道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做好非煤系隧道有害气体防治技术,要做好以下几点:①真正认识有害气体的危害性;②采用多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相结合使用;③加强有害气体监测、通风工作的管理工作;④保持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

康柯[7](2019)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秦巴山区公路隧道洞身开挖质量变异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国防基地,同时也是国家几条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秦巴山区地质结构复杂,在秦巴山区修建公路隧道,对隧道的质量控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洞身开挖质量控制方面。本文依托典型的秦巴山区隧道——城开隧道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工程调研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洞身开挖质量变异与控制方法做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以秦巴山区地理环境为研究背景,并结合勘测设计等技术资料,分析总结了秦巴山区复杂地质特征和隧道洞身开挖必然遇到的难点,并介绍了城开隧道工程项目的特点。其次,建立一套洞身开挖质量变异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评判机制。指标体系包括超欠挖系和轮廓规整系在内的平均线性超挖、最大线性超挖、最大线性欠挖、周边眼痕迹保存率、炮眼利用率、两茬炮衔接最大尺寸六个关键指标。以相关规范为指导,分别对各指标阶段测量结果进行变异性分析和过程质量保障能力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洞身开挖过程质量保障能力整体水平较低,超欠挖系是导致洞身开挖质量变异的主要指标,并对此进行目标设定。然后,建立超欠挖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得到影响超欠挖变异性的主要因素排序,并确定了保证钻孔精度和爆破技术参数的质量保障方案。建立BP神经网络的超欠挖预测模型,依据正交试验设计原理对选定的9组爆破技术参数进行了预测,从而得到爆破技术参数的进一步质量改进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复杂地质条件下洞身开挖质量持续优化调整方案。最后,建立综合集成赋权法评价模型,对运用至城开隧道洞身开挖质量改进方案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质量保障能力提升明显,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较好,验证了洞身开挖质量改进方案的可行性,也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刘伟,吴朝钢,张瑞,周飞棚[8](2018)在《云桂线富宁隧道围岩分级变更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隧道勘察围岩分级的准确性,减小施工阶段围岩变更率,对云桂线富宁隧道围岩分级变更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1)造成该隧道围岩分级变更的主要原因是物探解译不准、岩溶发育、岩体层间挤压破碎和地下水发育,其中物探解译不准的原因有异常段飘移、断层破碎带解译过宽及解译错误等;2)岩溶发育造成的变更量也较大,应重视可溶岩段围岩分级的确定,避免出现长段高围岩分级;3)因岩体层间挤压破碎及地下水发育造成的围岩变更率一般较小,需在施工阶段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变更;4)地质条件复杂的长大深埋隧道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是适宜的,但应解决物探解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布置钻孔对物探异常区进行验证,提高解译精度;5)目前采用的综合勘察手段仍是确定铁路隧道围岩分级的主要方法,施工中应重视超前地质预报及施工地质工作。

何振宁[9](2016)在《铁路隧道疑难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以30多座典型隧道工程为例》文中指出以30多座在施工中发生与地质因素有关的工程事件为例,归纳为15类疑难工程地质问题:高压富水岩溶、软弱围岩大变形、太古界硬质变质岩大变形、侵入岩脉蚀变风化破碎岩体塌方和突泥、富水逆掩断层破碎带大规模突泥、层状地层大规模顺层塌方、中更新统老黄土崩塌、新第三系地层突泥涌砂、泥岩页岩可燃气体燃烧和爆炸、白云岩剪涨裂缝突砂涌砂、岩溶地面沉降、含石膏地层围岩变形、断层破碎带与软岩层面组合围岩变形、新第三系粉质黏土岩(土)垂直节理坍塌变形及石英砂岩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分析各类疑难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原因,总结其工程地质特征。针对高压富水岩溶的分类、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和大变形问题、高压地下水的防治、高位选线、大变形及大变形分级标准、挤压大变形和卸荷大变形、隧道顺层偏压构造的危害、5种围岩变形失稳类型的特征对比、隧道围岩压力现场实测、岩溶地面塌陷、Q2老黄土和N2黏土层垂直节理渗水崩塌、N2弱胶结地层"流变"、石膏地层隧道衬砌开裂以及非煤系地层的可燃气等14类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依法合规性、地质不确定性、专项地质工作、工程劣质岩、修订围岩分级和纳入规范等方面提出6条建议。

李忠[10](2009)在《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形成机制、预报及防治》文中指出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是在建铁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本文选取了近几年铁路隧道修建中所发生的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典型案例,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与隧道围岩、地质构造、地下水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物质-构造-动力”是各种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于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超前预测预报的方法。本文在总结大量铁路隧道围岩中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事故的基础上,建立了6种主要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工程地质模式:(1)岩溶地区泥砂混和物突发型特大突涌灾害;(2)富水区隐伏含水构造引发的特大型突水灾害;(3)强风化岩溶地区稳定型特大突涌灾害;(4)富水区非可溶岩石接触界限引发的中型突水灾害;(5)断层破碎带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6)岩溶陷落柱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同时发现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在许多非可溶性岩地区、地下水并不发育地区也可以发生且规模较大。而在含煤地层下伏的可溶性岩中形成发育的岩溶构造,其岩溶发育速度和强度均远远大于周围没有含煤地层的普通地下水活动区域。本文通过研究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发展过程,提出了铁路隧道围岩中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认为在自然环境下,只要具备足够储量、足够压力的地下水、丰富的沉积物、通畅的各种成因(构造、风化、岩溶成因)的通道三个基本条件,再加上一定的触发因素(施工、地震等)就可能发生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本文提出水在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发生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5个作用”:一方面水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水也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形成空间和突涌通道的主要形成营力;5个作用是:(1)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中碎屑物的主要搬运载体;(2)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主要动力的提供者;(3)是储存水砂突涌混合物和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突涌通道的主要形成营力;(4)在岩溶不发育地区或者非可溶性岩地区,是对原有的构造裂隙进行改造和扩展,进而形成一系列的隐伏含水构造的主要物质;(5)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中的主要成分,水的含量也是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分类因素之一。本文在总结施工现场治理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综合治理的“三原则”,即:(1)超前预报与地质工作相结合,探明成因、建立模型;(2)隧道排水与注浆加固相结合,因地制宜、排堵结合;(3)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相结合,控制灾害、保证安全。并指出: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和施工地质工作,摸清主要控制因素,建立工程地质模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是铁路隧道施工中防治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合理途径。

二、论隧道(洞)施工地质工作与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隧道(洞)施工地质工作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问题及其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不确定或不确定性定义及其分类
    2.1 不确定或不确定性定义
    2.2 不确定或不确定性分类
3 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产生原因与地质不确定性及其类型
    3.1 地质不确定产生原因
        3.1.1 隧道本身地质条件复杂性
        3.1.2 勘察及其成果分析
        3.1.3 认识不足
        3.1.4 预报和探测
    3.2 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及其类型
        3.2.1 致灾构造遗漏和致灾构造位置的不确定
        3.2.2 致灾构造性质的不确定
        3.2.3 致灾构造与隧道开挖工作面间岩土盘状态的不确定
        3.2.4 隧道施工开挖揭露后致灾构造变化不确定
4 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问题的解决
    4.1 确保勘察精度、强化勘察和成果专家咨询
    4.2 实施隧道施工地质预报和隧道周边探测
    4.3 开展隧道施工地质工作
    4.4 掌握致灾构造性质与施工地质灾害关系、预判致灾构造变化
5 结论

(2)城际铁路隧道大型溶洞特征及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溶洞所处的岩溶地质环境
    1.1 地层岩性与地貌特征
    1.2 地质构造
    1.3 水文地质
2 加深岩溶隧道施工地质工作
    2.1 溶洞形态测量
    2.2 隧底岩溶物探探测
    2.3 隧底岩溶地质钻探
    2.4 补充岩溶地质调绘
3 溶洞的基本特征
    3.1 DK95+730~+785段
    3.2 DK95+794~DK95+905溶洞的基本特征
    3.3 DK95+945~DK96+017段
4 溶洞处理措施设计
    4.1 隧道洞身岩溶处理
    4.2 隧底岩溶处理
    4.3 引排水措施
5 结语

(3)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塌方成因分析研究现状
        1.2.2 塌方机制研究现状
        1.2.3 隧道塌方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2.4 隧道塌方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牛家隧道洞口段变形及原因分析
    2.1 水牛家隧道工程概括
        2.1.1 隧道基本情况概况
        2.1.2 隧道地质情况
    2.2 水牛家隧道洞口段变形过程
    2.3 初期支护变形应急处置方案
    2.4 初期支护变形原因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机制及原因分析
    3.1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情况
        3.1.1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过程
        3.1.2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现状
    3.2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分析
    3.3 水牛家隧道仰坡失稳原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及仰坡失稳处治方案
    4.1 水牛家隧道边坡补充勘察
        4.1.1 补充勘察情况
        4.1.2 工程地质评价
        4.1.3 结论与建议
    4.2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处治方案
        4.2.1 总体处治思路
        4.2.2 具体设计
        4.2.3 施工方案
    4.3 水牛家隧道仰坡失稳处治方案
        4.3.1 总体方案
        4.3.2 具体设计
    4.4 施工注意事项
        4.4.1 洞内塌方处治施工注意事项
        4.4.2 仰坡变形处治施工注意事项
    4.5 小结
第五章 水牛家隧道支护方案优化研究
    5.1 数值模型建立
    5.2 正交试验设计
    5.3 正交试验数值计算结果
        5.3.1 位移分析
        5.3.2 塑性区分析
        5.3.3 超前支护内力分析
        5.3.4 钢拱架内力分析
        5.3.5 喷射混凝土内力分析
        5.3.6 锚杆轴力分析
        5.3.7 初期支护体系优化
    5.4 最优初期支护体系数值模拟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灾害防控方法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铁路隧道典型灾害统计
    1.1 主要灾害类型
        1.1.1 突水突泥
        1.1.2 塌方
        1.1.3 大变形
        1.1.4 岩爆
        1.1.5 有害气体
        1.1.6 高地温
        1.1.7 冻害
    1.2 案例统计分析
2 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2.1 怀邵衡铁路岩鹰鞍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1.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1.4 灾害防控方法
    2.2 南黎铁路那适二号隧道塌方灾害防控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2.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2.4 灾害防控方法
    2.3 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大变形灾害防控实践
        2.3.1 工程概况
        2.3.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3.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3.4 灾害防控方法
    2.4 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岩爆灾害防控
        2.4.1 工程概况
        2.4.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4.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4.4 灾害防控方法
    2.5 大临铁路红豆山隧道有害气体灾害防控
        2.5.1 工程概况
        2.5.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5.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5.4 灾害防控方法
    2.6 拉林铁路桑珠岭隧道高地温灾害防控
        2.6.1 工程概况
        2.6.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6.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6.4 灾害防控方法
    2.7 北同蒲铁路雁门关隧道冻害灾害防控
        2.7.1 工程概况
        2.7.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7.3 灾害过程及致灾机理
        2.7.4 灾害防控方法
3 隧道施工典型灾害防控现状、对策
    3.1 突水突泥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2 大变形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3 塌方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4 岩爆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5 有害气体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6 高地温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3.7 冰冻灾害防控现状与对策
4 结论

(5)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析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2.1 铁路隧道风险管理概述
        2.1.1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2.1.2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2.2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与分析
        2.2.1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类型
        2.2.2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
        2.2.3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
    2.3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
        2.3.1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方法
        2.3.2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评估过程
    2.4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控制
        2.4.1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2.4.2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接受准则
        2.4.3 铁路隧道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3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风险识别与分析
    3.1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工程概况
        3.1.1 项目沿线自然及地形地貌特征
        3.1.2 项目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用资源情况
    3.2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风险识别与分析
        3.2.1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风险识别
        3.2.2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风险指标体系
4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风险评估
    4.1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风险评估程序
    4.2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风险分级及接受准则
    4.3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风险评估
5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风险控制
    5.1 隧道风险控制机构
    5.2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技术风险处理及控制措施
        5.2.1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技术风险处理措施
        5.2.2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技术风险控制措施
    5.3 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风险管理措施
        5.3.1 质量管理措施
        5.3.2 安全管理措施
        5.3.3 进度管理措施
        5.3.4 成本管理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大临铁路红豆山非煤系隧道有害气体成因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事故的发生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非煤系隧道研究现状
        1.2.2 以CO_2、H_2S为主的地层气研究现状
    1.3 依托工程及有害气体概况
        1.3.1 工程概况
        1.3.2 有害气体概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隧址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气象条件
    2.3 地层岩性
    2.4 岩浆岩
    2.5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2.5.1 地质构造
        2.5.2 地震
    2.6 水文地质特征
        2.6.1 地表水
        2.6.2 地下水
    2.7 不良地质现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水热活动特征
    3.1 水热活动带的分布
    3.2 温泉的分布
        3.2.1 茂兰温泉
        3.2.2 大兴温泉
        3.2.3 大控蚌温泉
    3.3 导热断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豆山隧道有害气体成因机制分析
    4.1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数据分析
        4.1.1 检测阶段隧道施工进度及概况
        4.1.2 检测内容与方法
        4.1.3 检测数据总结分析
    4.2 室内试验分析
        4.2.1 岩石薄片观察试验
        4.2.2 气样分析
        4.2.3 水样分析
        4.2.4 碳同位素分析
    4.3 成因机制分析
        4.3.1 定性分析
        4.3.2 定量分析
        4.3.3 有害气体逸出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害气体运移气固耦合数值模拟
    5.1 COMSOL Multiphysics概述
    5.2 仿真模型建立
        5.2.1 参数的选取
        5.2.2 模型边界
        5.2.3 边界条件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围岩应力分析
        5.3.2 气固耦合渗流分析
        5.3.3 现场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有害气体防治技术
    6.1 有害气体的危害性
    6.2 危险等级评价
    6.3 超前地质预报
        6.3.1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6.3.2 超前地质预报对有害气体的预测
        6.3.3 超前钻探实时监测
        6.3.4 超前钻孔钻进的准备事项和注意事项
    6.4 施工过程中有害气体测试
        6.4.1 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6.4.2 有害气体人工检测
    6.5 通风措施
        6.5.1 通风方案
        6.5.2 风机及风管配置
        6.5.3 通风管理
    6.6 有害气体的封堵与排放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复杂地质条件下秦巴山区公路隧道洞身开挖质量变异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隧道洞身开挖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洞身开挖质量控制研究的不足
    1.4 公路隧道洞身开挖的特点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秦巴山区复杂地质特征与隧道洞身开挖质量控制难点分析
    2.1 秦巴山区复杂地质特征
        2.1.1 秦巴山区区域特征
        2.1.2 秦巴山区地层岩性与构造
        2.1.3 秦巴山区水文地质
        2.1.4 秦巴山区复杂地质情况
    2.2 秦巴山区公路隧道洞身开挖的难点分析
        2.2.1 围岩等级与勘测设计不符合性
        2.2.2 围岩变化带来开挖方法调整
        2.2.3 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洞身开挖困难
        2.2.4 对新的施工工艺与技术熟悉度不够
        2.2.5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苛刻严格
    2.3 城开隧道工程项目特点
        2.3.1 地形地貌特点
        2.3.2 气候水文特点
        2.3.3 洞身复杂地质条件
        2.3.4 周边环境要求
        2.3.5 洞身开挖方法的选择
第3章 洞身开挖质量变异性研究
    3.1 洞身开挖质量变异性理论
        3.1.1 质量的变异性
        3.1.2 质量变异的规律性
        3.1.3 变异系数法
        3.1.4 HURST系数法
    3.2 洞身开挖质量变异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
        3.2.1 超欠挖系指标检测
        3.2.2 轮廓规整系指标检测
    3.3 洞身开挖质量变异性分析的实施
        3.3.1 变异系数法分析洞身开挖质量的变异性
        3.3.2 HURST系数法分析洞身开挖质量的变异性
        3.3.3 联合分析洞身开挖质量的变异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洞身开挖过程质量保障能力分析
    4.1 洞身开挖过程质量保障能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4.1.1 过程能力指数理论
        4.1.2 休哈特控制图理论
        4.1.3 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与评级标准
        4.1.4 过程能力指数与不合格率之间的关系
    4.2 城开隧道洞身开挖过程质量保障能力分析
        4.2.1 洞身开挖指标正态分布检验
        4.2.2 洞身超欠挖系质量保障能力分析
        4.2.3 洞身轮廓规整系质量保障能力分析
    4.3 秦巴山区城开隧道开挖质量保障能力的评价与应控制的目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洞身开挖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及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形成
    5.1 洞身开挖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2 洞身开挖质量影响因素排序
    5.3 洞身开挖钻孔精度控制方案
        5.3.1 钻孔精度的偏差分析
        5.3.2 钻孔精度与隧道超欠挖的关系
        5.3.3 秦巴山区城开隧道周边孔钻孔精度的控制方案
    5.4 洞身开挖中爆破技术参数的设计与质量控制方案
        5.4.1 洞身开挖中爆破技术参数的设计
        5.4.2 秦巴山区城开隧道周边孔爆破技术参数的控制方案
    5.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爆破技术参数优化
        5.5.1 BP神经网络介绍
        5.5.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5.5.3 BP神经网络训练流程
        5.5.4 BP神经网络样本训练与偏差分析
        5.5.5 BP神经网络的应用
    5.6 复杂地质条件下洞身开挖质量优化调整方案的形成
        5.6.1 超前地质预报
        5.6.2 复杂地质情况的超前处理措施
        5.6.3 洞身开挖质量的持续优化调整方案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洞身开挖质量改进方案的综合评价
    6.1 开挖质量综合评价
        6.1.1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6.1.2 综合评价模型计算
    6.2 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的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云桂线富宁隧道围岩分级变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隧道概况及勘察情况
    1.1 隧道概况
    1.2 勘察情况
2 勘察围岩分级的确定
    2.1 围岩分级确定依据
    2.2 勘察围岩分级
3 施工围岩分级的变更
    3.1 超前地质预报及施工地质工作
    3.2 围岩分级的变更
4 围岩变更原因分析
    4.1 物探解译不准
        4.1.1 异常段飘移
        4.1.2 断层破碎带解译过宽
        4.1.3 物探多解性造成的解译错误
    4.2 岩溶发育
    4.3 层间挤压破碎带
    4.4 地下水发育
5 勘察工作反思
6 结论与建议

(9)铁路隧道疑难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以30多座典型隧道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压富水岩溶问题
    1.1 3个重大工程实例
    1.2 工程地质特征
2 软弱围岩大变形问题
    2.1 高构造应力环境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
        2.1.1 典型工程实例
        2.1.2 高构造应力环境下的软弱围岩大变形的工程地质特征
    2.2 山体压力作用下软岩大变形
        2.2.1 典型工程实例
        2.2.2 山体压力作用下软岩大变形的特征
    2.3 局部陡坡地形因素造成隧道浅埋段变形的问题
3 太古界硬质变质岩大变形问题
    3.1 典型工程实例
    3.2 太古界变质岩的工程地质特征[7]
4 侵入岩脉蚀变风化破碎岩体塌方和突泥问题
5 富水逆掩断层破碎带大规模突泥
6 层状地层大规模顺层塌方
    6.1 工程实例
        6.1.1 沪昆客专半山隧道进口段塌方
        6.1.2 黎南铁路那适二号隧道DK698处塌方
    6.2 层状地层顺层塌方特征
7 中更新统老黄土崩塌
8 新第三系地层突泥涌砂
    8.1 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涌砂塌方
    8.2 牡绥铁路双丰隧道塌方和涌泥、砂
9 泥、页岩可燃气体燃烧和爆炸
    9.1 2个工程案例
    9.2 可燃气母体分类
1 0 白云岩剪涨裂缝涌水、涌砂
1 1 隧道岩溶地面沉降
1 2 含石膏地层隧道衬砌开裂
1 3 断层破碎带与软岩层面组合形成围岩顺层性蠕滑变形
    1 3.1 地质条件和成因分析
        1 3.1.1 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陡倾结构面的顺层性坍滑因素
        1 3.1.2 岩石层面和岩组界面的顺层性滑移因素
        1 3.1.3 隧道开挖致滑因素
    1 3.2 变形特征
    1 3.3 工程措施建议
1 4 新第三系粉质黏土岩(土)垂直节理坍塌变形
1 5 石英砂岩断裂密集破碎带突水涌砂
    1 5.1 F4断层虽然不是区域性主干断层,但规模大
    1 5.2 坚硬的石英砂岩也可能形成“构造破碎—风化深槽”
    1 5.3 F4断层破碎带具备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的条件,保住岩盘很重要
    1 5.4 设计单位提出采取“泄水洞—超前长管棚帷幕注浆—迂回导坑”的方案可行
16讨论
    16.1关于高压富水岩溶的分类问题
    16.2关于断层破碎带突水涌砂和大变形问题
    16.3关于高压地下水的防治
    16.4关于高位选线
    16.5关于大变形及大变形分级标准
    16.6关于挤压大变形和卸荷大变形
    16.7关于隧道顺层偏压构造的危害
    16.8关于5种围岩变形失稳类型的特征对比[10]
    16.9关于隧道围岩压力现场实测
    16.10关于岩溶地面塌陷
    16.11 Q2老黄土和N2黏土层垂直节理渗水崩塌
    16.12 新第三系(N2)弱胶结地层特性
    16.13关于石膏地层隧道衬砌开裂
    16.14关于非煤系地层的可燃气问题
17体会和建议
    17.1关于“依法合规”性
    17.2关于地质不确定性
    17.3关于加深地质工作和专项地质工作
    17.4关于工程劣质岩
    17.5关于修订围岩分级
    17.6关于纳入规范问题
18结束语

(10)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形成机制、预报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Abstract(detailed)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前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2 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形成的控制条件
    2.1 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物质条件
    2.2 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构造条件
    2.3 铁路隧道围岩中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水的条件
3 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工程地质特征
    3.1 灾害的分类
    3.2 岩溶地区泥砂混和物突发型特大突涌灾害
    3.3 富水区隐伏含水构造引发的特大型突水灾害
    3.4 强风化岩溶地区稳定型特大突涌灾害
    3.5 富水区非可溶岩石接触界限引发的中型突水灾害
    3.6 断层破碎带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
    3.7 岩溶陷落住引发的泥砾石型特大突涌灾害
4 对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超前地质预报
    4.1 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流程及方法
    4.2 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和步骤
    4.3 长期超前地质预报
    4.4 短期超前地质预报
    4.5 超前水平钻
    4.6 施工地质灾害临近警报
    4.7 现场地质调查
5 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防治措施
    5.1 防治原则
    5.2 隧道施工中水砂突涌的防治原则
    5.3 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防治措施
    5.4 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治理工程实例
6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论隧道(洞)施工地质工作与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隧道施工“地质不确定”问题及其解决[J]. 何发亮. 现代隧道技术, 2021(02)
  • [2]城际铁路隧道大型溶洞特征及处理技术[J]. 周关学,曾诚,付开隆. 铁道勘察, 2021(02)
  • [3]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D]. 彭欣. 长安大学, 2020(06)
  • [4]中国铁路隧道建设期典型灾害防控方法现状、问题与对策[J]. 田四明,赵勇,石少帅,胡杰.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02)
  • [5]西成客专D秦岭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王双存.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大临铁路红豆山非煤系隧道有害气体成因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D]. 陈浩栋.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复杂地质条件下秦巴山区公路隧道洞身开挖质量变异与控制方法研究[D]. 康柯.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云桂线富宁隧道围岩分级变更分析[J]. 刘伟,吴朝钢,张瑞,周飞棚.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18(06)
  • [9]铁路隧道疑难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以30多座典型隧道工程为例[J]. 何振宁. 隧道建设, 2016(06)
  • [10]在建铁路隧道水砂混合物突涌灾害的形成机制、预报及防治[D]. 李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论隧道(孔)施工地质工作与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