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现代计量体系(讨论稿)

建立中国现代计量体系(讨论稿)

一、建立中国现代计量体系(讨论稿)(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瑶[1](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贾巧玉[2](2020)在《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指出从改革开放的成功到“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再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向来致力于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取推动内地资本市场达到“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发展状态。内地企业赴境外交叉上市是我国资本市场连接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香港作为亚洲与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是我国内地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窗口,也是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之地。本文以在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同时交叉上市的A+H企业为样本,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探讨香港更为严格的法律和信息披露标准是否能够发挥绑定作用。绑定假说(Bonding Hypothesis)是近年来学术界用以解释交叉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特征的重要理论,主要内容为企业到外部监管更严格的资本市场交叉上市,有利于缓解代理问题,改善公司治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方法日益创新,国内学者们采用不同数据对绑定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沈红波等,2009;辛清泉等,2010;王亚星等,2012;李双燕等,2013;周开国等,2014;董秀良等,2016)。已有相关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度量并不全面,且止步于探讨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继续研究该影响带来的企业绩效变动。因此,鉴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多样性,很难评价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利弊。本文利用2007年至2016年A+H交叉上市企业及其配对纯A股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引发的企业未来业绩的变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就法律体系而言,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效率均高于内地;就信息披露标准而言,以两地资本市场采用的会计准则为比较对象研究发现,相较遵循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利润表,遵循IFRS的利润表具有增量信息,反映出香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标准更为严格的事实。第二,A+H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均显着低于配对的纯A股企业,说明香港更为严格的法律制度和信息披露标准发挥了绑定作用,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约束其盈余管理行为。第三,资本市场中应计盈余管理以有效契约观为主导动机,其与企业未来业绩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占主导地位,其与企业未来业绩负相关。因此,采用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交叉上市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负向影响,而减少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正向影响。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首先,已有研究探讨了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没有直接度量盈余管理水平,或者仅考虑应计盈余管理而忽略了真实盈余管理,鉴于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已有研究未能全面呈现交叉上市的影响,且说服力不强。因此,本文同时考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检验交叉上市对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可能存在重复计量的问题,本文在度量应计盈余管理时,尽量剔除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干扰,证明了交叉上市对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准确且全面。其次,传统研究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与企业未来业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普遍认为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业绩有负向影响,但是,在不考虑企业未来业绩真实性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是不严谨的。企业未来披露的业绩可能受到当期盈余管理在未来各期反转的影响,也可能受到未来各期实施盈余管理的影响,因而不能代表企业未来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本文改进了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度量方法,从当期披露业绩中剔除来自盈余管理的部分,得到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进而检验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经营业绩的影响,得到了与传统研究不同的结论,即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正向影响,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有负向影响。其中,应计盈余管理对于维持债务契约有效性有显着作用的研究结果,打破了外界认为盈余管理是投机行为的固有偏见,证明了盈余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益的一面。再次,已有研究关注了交叉上市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但很少有研究检验其影响路径。本文在检验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之后,继续将盈余管理作为中介变量提取出来,检验了交叉上市通过影响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真实业绩产生的影响,不仅分离出交叉上市影响企业未来业绩的盈余管理路径,也明确了交叉上市影响盈余管理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有助于客观评价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会计准则比较视角对比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信息披露标准,尽管我国2007年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趋同,但二者在利润表格式与准则内容两方面尚存差异。与以往比较我国旧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内容差异的研究不同,本文立足于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准则内容和报表格式两方面差异,研究发现两方面尚存差异均能给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利润表数据越大,越能够给A股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反映出香港信息披露制度更加严格的现实,同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基于我国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和信息披露标准的差异,检验了A+H交叉上市通过影响盈余管理继而对企业未来业绩产生的影响,研究结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监管者及投资者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支持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鉴于投资者关注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经营利润、资产减值和资产重估,建议会计准则制定者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将这些项目作为核心数据加以列报,以便于投资者对盈余数据加以比较,增强其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理解。其次,研究结论有助于监管者和投资者洞悉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被大股东和管理层视作攫取私利的主要手段,而资本市场中大多应计盈余管理旨在缓解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维护企业价值,从而维护债务契约有效性。因此,在我国内地资本市场借鉴吸收境外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盈余管理作为企业重要财务战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避免轻易给盈余管理贴上“管理层舞弊”的标签,从而一味追求高盈余质量。

刘佳蓉[3](2019)在《基于负债与权益区分角度研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会计处理 ——以小米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私募股权的增加,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这一创新金融工具成为了创业企业募集资金的“新宠”。然而由于其发行条款的灵活性使得它在会计处理中涉及到国际性难题——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近年来,因对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会计处理不当所导致财务报表“偏离”企业真实价值的案例愈来愈多,频频造成投资者对发行企业真实价值的误读,随之也暴露出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处理此类金融工具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此形势下,结合财务会计准则研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会计处理对于我国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18年5月小米集团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时由于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在国际会计准则下确认为金融负债,后续计量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随着小米集团本身估值的增高,实力增强反而导致其呈现巨额亏损的财务状况。2017年小米利润表呈现-439亿元,这其中541亿元是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后计入金融负债所导致的,剔除其影响后小米2017年净利润为54亿元。本文基于此案例,通过对IFRS与US GAAP中区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条款进行梳理归纳后展开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阐述了小米集团依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优先股计入金融负债的过程及相关会计处理。发现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计入金融负债后导致小米集团在营业收入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呈现“巨额亏损”,资产负债率畸高,企业价值亏损等问题。(2)依据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将该优先股进计入位于负债与权益中间的夹层权益,本文详细论述了其计入依据及重新编制了美国准则下小米集团简要的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3)对比上述两种不同的确认方式后发现计入夹层权益后的财务景象与小米真实的财务状况更为接近。而且基于理性人假设在赎回权不被行使的情况下小米集团并没有义务付出现金对价,因此小米集团所发行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也并不符合金融负债的定义。(4)本文末针对小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从其他角度提出建议,一是可以将估值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其次,投资者及企业可以借助于非公认会计原则。

郑雁[4](2016)在《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晚近,跨国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利润转移已经成为其逃避税的重要手段。基于无形资产的独特性和垄断性,传统正常交易原则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上的适用面临严重挑战。为了应对此种挑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本文以BEPS行动计划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重大影响为时代背景,以美国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和OECD转让定价指南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承认、无形资产的界定、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以及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等领域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则的形成、适用及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对比、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我国转让定价立法的应对之策。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确认的三大原则“经济实质原则”、“现实可行选择”和“商业理性标准”的形成、发展及适用进行探讨。传统正常交易原则适用范围的扩张表现在税务机关转让定价审查的范围从定价审查向交易架构审查的扩大,而上述原则的引入为税务机关在一定条件下行使交易否定权或重新定性权提供了依据。本章重点针对2015新指南在上述三个原则方面的新发展进行评析,指出仍需完善与改进之处。第二章对无形资产界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美国无形资产界定相关立法及实践以及OECD转让定价指南相关规定的研究,分析在无形资产界定问题上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与发展趋势。重点围绕“商誉和持续经营价值”、“集合劳动力/在岗劳动力”以及“集团协同作用”等“软性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界定问题上的争议进行剖析,并系统评介2015新指南在无形资产界定方面的新规定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2015新指南虽未将“选址节约”等区位优势认定为无形资产,但允许在可比性分析中作为可比性因素加以考虑,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争取区位优势带来的超额利润。最后,针对我国在无形资产界定方面的最新立法发展,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第三章分别从营销型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所有权归属、价值回报三个方面探讨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晚近营销型无形资产的界定有逐渐扩大趋势,而“明线检验标准”并未成为各国普遍承认的营销型无形资产产生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极易引发争议。在所有权归属上,系统介绍了美国财政部规章这方面的立法发展及司法实践,以及新指南对美国相关规定的借鉴与发展。在价值回报上,区分不拥有商标或商号的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价值回报和联合品牌情形下经销商的价值回报两种情形,分别进行探讨。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的发展动向可以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第四章探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问题。首先以美国的“最佳方法规则”和OECD指南的“最适当方法”规则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选择上的规则发展。接着,针对全球价值链下交易利润分割法的适用可行性展开研究。各国对于交易利润分割法的适用持谨慎态度,反对其扩大适用。交易利润分割法在实践中仍存在较难解决的困难,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价值链下交易利润分割法适用规则的制定,将对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维护本国应有的税收权益。

吴春雷[5](2016)在《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焦点,引发了企业对外报告的变革。但是,经济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分离相应地导致了企业对外报告呈现各自分离的状态,即独立的年报(以财务报告为主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不利于有关价值创造的沟通,所以,国际会计界提出一种旨在整合各类报告的“综合报告”,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也于2013年12月正式发布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已有文献丰富了可持续性与企业报告的相关研究,但仍有两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综合报告的理论依据问题,即构建综合报告的价值主线是什么?二是综合报告的构建问题,即在上述价值主线下,采用什么样的整合方法来构建综合报告?本文按照“理论基础——理论拓展——理论落脚点”的逻辑思路,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了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并重新审视了会计本质理论,进一步研究了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的企业综合报告的整合方法,继而设计了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力图建立一个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的、以会计本质为起点的、内在一致的综合报告理论体系。通过研究上述内容,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综合报告的整合思想和可持续性价值主线并非偶然,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可持续性科学理论之中,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可持续性科学的概念、研究论题和可持续性定量评估方法中。另一方面,以往关于会计本质的各种观点是相互渗透的,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是历史的、发展的过程,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视阈下有所推进,从而为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构建综合报告提供理论起点。第二,没有企业可持续性的整合理论就没有综合报告的整合方法和框架。本文提出的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是一种以价值为导向,以机会成本思想和资本效率方法为手段,以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全部资本价值贡献的评估为基础,对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给予整合性度量的货币化评价方法。该方法适合任何形式的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输入模型的资本的数量不限于是否货币化计量;它以整合价值的方式,从市场层面上解决了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可持续地使用了资源这一问题。这一理论表明企业不可能通过最大化一种资本而忽视其他资本来创造可持续性价值。总体看,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符合可持续性整合的统一、贡献和平等原则。本文的统计分析展示了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第三,可持续性价值方法的提出将企业价值观拓展为可持续性价值最大化,可持续性在企业内部的整合发生在从治理系统、战略和商业模式到绩效评价和报告的各种层面,并导致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深化。在可持续性视阈下,会计在本质上是组织主体采用专门方法,通过计量投入的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这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进而确定主体可持续性价值的一种工具。会计的作用表现为计量企业的可持续性价值,并且通过提供企业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相关信息,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会计的目标是确定特定主体的可持续性价值,会计本质的核心是对可持续性价值的计量,也对可持续性价值信息的真实性和整合性提出了要求。会计计量的结果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者传达可持续性价值相关信息。从财务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展到综合报告是历史性演化过程,是会计本质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综合报告与其他报告间既有区别也有继承关系。第四,综合报告的实质是披露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工具,所以应该以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整合局部报告信息、整合关键绩效指标信息、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按照信息连通性水平,分为弱式整合、一般式整合和强式整合三种方法整合局部报告信息形成综合报告,其中强势整合方法是实质意义上的整合。按照可持续性价值主线,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基本方面与“竞争对手和最佳实践”、“价值链”、“创新和知识”、“内部流程”四个维度相结合,嵌入财务资本、制造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环境资本以及社会关系资本,来构建整合的绩效衡量理论框架。构建商业模式和战略的整合模型,采用整合的三阶段方法,在综合报告中突出强调商业模式和战略系统的高度动态化特征。第五,我国企业报告具备了迈向可持续性综合报告的可行性,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运用上述整合方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的企业综合报告框架。国际案例启示是:综合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应该以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为逻辑主线,以整合性思维为前提条件,以信息连通性为灵魂,以整合的商业模式及其战略为核心,以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为反映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定量信息源。本文构建的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由目标、信息质量特征、编制原则、内容要素构成。我国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是完整地解释企业如何创造可持续性价值,为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有决策相关性、信息连通性、重要性、简洁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该遵循可持续性价值导向、利益相关者导向和决策有用导向三项原则;以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为主线,综合报告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概述、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公司治理、风险和机遇、企业绩效和未来展望等。本文的价值贡献在于:提出了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评价理论,深化了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设计了综合报告信息的整合方法,继而构建了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从而拓展了相关理论,也为实践提供参考。

董江春,王如峰[6](2016)在《名义金额:含义、定性、运用与展望》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允许采用名义金额计量特定类别资产的有关规定为出发点,界定了名义金额的含义,探讨了名义金额的度量,进而分析认为在会计领域内名义金额的性质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名义金额可以在会计计量环节运用,但是在会计确认环节应当有限度、有限制地采用名义金额。从IASB和美国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截至目前的阶段性成果反映出来的趋势看,联合概念框架自身以及受联合概念框架影响的会计标准中将极有可能取消名义金额。

段雪冰[7](2015)在《我国财务报表列报的趋同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是记录企业业务经营状况、成果、现金流量的各种资料数据,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报告、附注等形式传递给企业投资者、债务人、债权人等现时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一套有效的、高质量的、高透明度的财务报表将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2008年的金融风暴使各国看清了应联合建立起一套高质量且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IASB和FASB两大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8年10月16日联合发布《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意见》,它的发布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会计学者称之为“财务报表列报革命”。在之后的几年IASB和FASB致力于全球会计准则的趋同不断努力,设定了八个阶段作为国际趋同的发展目标。两委员会的建立起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将坚持“持续趋同”的方针,努力实现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国际趋同。本文从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制定背景开始介绍,阐明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列举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内容、缺陷、改进措施的研究状况。首先,描述IASB和FASB联合促进国际会计准则改进与发展的进程,从联合概念框架的建立、发展到阶段性成果,以及近期取得的成果介绍。其次,描述在全球联合概念框架影响下,对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国际趋同情况分析。我国国际趋同从产生到全面趋同的全过程,以及同国际准则相比,我国现行的财务报表准则的忧劣性和发展趋势。再次介绍我国虽然在国际趋同的工作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研究我国财务报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先提出我国财务报表存在的总体问题,诸如报表关系松弛、分类不合理、分解不细等,之后具体分析现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存在的问题。最后,也是本文创新之处的章节。我国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国际最新概念框架,借鉴国际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现状,针对我国现行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财务报表列报的目标、分类模式、计量属性、实现全面收益观等的改进思路,初步设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列报模式。

王秋红,汤湘希,陈丽[8](2014)在《基于会计控制论视角的资产概念重述——兼论2013年IASB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文中研究说明资产概念的明确界定是实施全面有效会计控制的基础。然而,现行资产概念(主要是指FASB、IASB及中国界定的概念)却存在着未能明确反映资产本质、"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不统一及"拥有或控制"与产权理论相冲突等问题。因此,文章借鉴现代产权理论,立足于会计控制论视角,阐述了2013年IASB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中拟定资产概念"能够明确反映资产本质"、"将会计控制与资源配置有效结合"及"将会计控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的积极意义,并结合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与差异化的特殊时期,建议将我国资产概念修订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特定产权主体控制的现时经济资源"。

孟旭[9](2013)在《改进财务报表列报的成本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财务报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突显,财务报表列报的改进工作受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重视。2010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发布了《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该草案中提出了改进财务报表的相关建议,阐述了财务报表列报的目标、核心原则和分类列报的格式,建议将财务报表按照经营部分、筹资部分进行重新分类列示,将所得税部分单独列示并在原有财务报表基础上增加了终止经营部分的列报。我国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实现国际趋同,在面对国际财务报表列报可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国现有财务报表是否能适应新的改进报表:如果改进财务报表,能够给报表使用者的提供多少更为实用的会计信息;改进财务报表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少,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探讨。本文对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中建议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分别列示、说明和对比,认为改进的财务报表的确能够提供一些重要的目前报表中没有反映的信息。对上市公司“哈药股份”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进行了重新编制,并分析了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现行的财务报表有些科目的设置需要分解后才可列报于改进的财务报表之中。在改编的财务状况表和综合收益表基础之上,对“哈药股份”的资本和资产结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又将杜邦分析的部分指标进行改进,对改进的财务报表进行获利能力分析。经过分析得出,改进的财务报表能够提供一些用于某方面用途的资产信息,也能够增加一些更为具体的财务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做出管理方面的决策,但对外部使用者而言这些指标的可利用性并不高,并不足以改变投资者或债权人的决策。若要实施改进的财务报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财务人员,甚至报表使用者,都需要为之付出相应的成本。经本文分析认为,当前修改会计准则,将分类列报的财务报表推行,将会付出极大的成本。我国在面对财务报表列报变革时应当积极参与但不可盲目推行。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变化动向;另一方面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谨慎地进行渐进式地改进。

王海连[10](2012)在《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文中提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就是计量。从运用复式簿记记录经济业务,到编制财务报表披露财务信息,都离不开计量。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会计计量的核心和关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先天的可靠性特别是可验证性,一直占据着计量的统治地位。但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固有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所以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而确认或披露的财务信息之于决策,缺乏现时相关性。因此,理论与实务界也在不断探寻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青睐。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已有近百年的应用与发展历史,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迅猛发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美国FASB在2006年发布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开创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应用之先河。而IASB更是六年磨一剑,于2011年5月,颁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领域与美国实现了基本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受到普遍关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部也多次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基本立场,那么,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我国是与IASB和FASB齐头并进、保持一致步调,还是结合国情保留中国特色?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当有人剑指公允价值,将其定义为危机“祸首”时,就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众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更是趋之若鹜,但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等理论层面的,实务运用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准则出台这几年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补充现有研究结论。实践表明,任何准则的出台与变动,都是与特定时期的经济事件息息相关的。只有立足过去,才能分析未来。本文在系统回顾与梳理美国与IASB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全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项目中的运用现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其中,规范研究方法具体又以归纳法占主导,尤其体现在文章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阐述、美国公允价值发展的回顾,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研究进展几个部分。即从大量文献资料的归集、整理、比较与分析中,概括归纳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研究结论。案例分析法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部分。为了分析、观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在整理2007年至2010年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四年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准则运用情况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性分析(如运用总体情况、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对主要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具体影响分析以及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指明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贡献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三个层次,系统梳理了公允价值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从计量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述及FASB、IASB及我国公允价值内涵的演进,并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为后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从会计目标论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要求,从收益理论来看,公允价值契合全面收益观念,从资本保全理论来看,公允价值能体现实物资本保全;分别从有效契约观和机会主义观两方面,为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选择构建理论基础。第四章,美国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启示。本章系统梳理了美国在各个时期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的主要成果,将美国公允价值早期理论与实务界的研究成果,按SEC的态度不同划分为SEC全面封杀和SEC全力维护的两个阶段;重点描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开创先河之作——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针对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危机时期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全面分析了危机时期SEC的研究报告,并介绍了FASB的应对之策。第五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IASB是全球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发起者与运作者,本章在回顾、总结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各个重要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与趋同障碍,并指出,各国经济利益是趋同的基础、相互学习是趋同路径、积极互动是趋同过程;通过分析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国际趋同,提出我国在趋同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发展、积极参与以及增值国家信誉几个关键点。第六章,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本章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的简短历程,然后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重点分析了在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应用的总体情况,最后指出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因素。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本章在上章的基础上,分别就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提炼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治理对策。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重申文章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过程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并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和中国的现时市场环境对未来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1.在构建公允价值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美国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前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SFAS157,和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系列重大经济事件或重要的市场环境的变动。美国作为最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最早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系统总结并分析美国经验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有直接的借鉴意义。2.2011年5月,IASB发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该准则的发布标志着IASB与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已经实现了全面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实质上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而且,在2010年我国财政部又重申了这一趋同立场,那么在现有国际环境下,就很有必要梳理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来判定我国下一步的趋同方式,是直接采纳还是实质趋同或者是暂缓趋同。IFRS13的一大缺陷是以美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制定,未全面考虑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成为准则全球趋同的一个硬伤。3.自2007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本文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分别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纳税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情况。并针对我国特殊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深入探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一般应用情况分析,而对于实务当中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研究涉及不多,这也是作者今后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而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法,限于时间和精力,未对年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进行论证,也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二、建立中国现代计量体系(讨论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中国现代计量体系(讨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1)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重要概念的界定
        1.2.1 交叉上市
        1.2.2 盈余管理
        1.2.3 企业绩效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主要创新与学术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法与金融理论
        2.1.2 绑定假说
        2.1.3 框架效应
        2.1.4 盈余管理动机
    2.2 文献综述
        2.2.1 交叉上市动因理论与文献综述
        2.2.2 交叉上市与企业绩效的文献综述
        2.2.3 盈余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第3章 交叉上市的法律约束和信息披露约束
    3.1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法律约束
        3.1.1 引言
        3.1.2 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3.1.3 本节小结
    3.2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信息披露约束
        3.2.1 引言
        3.2.2 相关文献回顾
        3.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4 研究设计
        3.2.5 变量设计
        3.2.6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2.7 实证结果与分析
        3.2.8 稳健性检验
        3.2.9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 研究设计
        4.3.1 模型设定
        4.3.2 变量设计
        4.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内生性检验
        4.5.2 “A+B”股作为控制样本的检验
        4.5.3 联立方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叉上市约束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研究设计
        5.3.1 模型设定
        5.3.2 变量设计
        5.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回归分析
        5.4.3 进一步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基于市场绩效的检验
        5.5.2 结构方程模型(SEM)
        5.5.3 真实盈余管理重新度量
    5.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3)基于负债与权益区分角度研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会计处理 ——以小米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及区别
        2.1.1 “负债”的概念变迁
        2.1.2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变迁
        2.1.3 区分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理论基础
    2.2 区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理论基础
        2.2.1 IFRS下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概念
        2.2.2 US GAAP下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概念
        2.2.3 IFRS与US GAAP规定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
    2.3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概念
        2.3.1 优先股及其类型
        2.3.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及其特征
3 小米集团概况及优先股发行情况描述
    3.1 小米集团概况
        3.1.1 小米集团基本情况
        3.1.2 小米集团经营状况
        3.1.3 小米集团财务状况
        3.1.4 小米集团市场估值
    3.2 优先股发行情况
        3.2.1 小米集团上市过程
        3.2.2 优先股发行情况描述
        3.2.3 对优先股的会计处理
4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确认为金融负债及其影响
    4.1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计入金融负债的依据
        4.1.1 IFRS下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原则
        4.1.2 小米集团对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会计分类
    4.2 优先股计入金融负债产生的影响
        4.2.1 利润表大额亏损
        4.2.2 资产负债率畸高
        4.2.3 公司价值亏损
5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确认为夹层权益及其财务结果
    5.1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计入夹层权益的依据
        5.1.1 US GAAP下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区分的原则
        5.1.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计入夹层权益的过程
    5.2 优先股计入夹层权益后的财务状况
6 优先股不同确认方式下的比较及其他会计处理建议
    6.1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不同确认方式下的对比分析
    6.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经济实质分析
    6.3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会计处理的其他建议
        6.3.1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6.3.2 使用非公认会计原则业绩指标
7 案例启示及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案例启示
        7.2.1 对IFRS下创新金融工具的会计分类的思考
        7.2.2 创业企业采用优先股募集资金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案例表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的确认原则
    第一节 经济实质原则
        一、OECD指南中经济实质原则概述
        二、2015新指南对经济实质原则的发展
        三、经济实质原则适用之评析
    第二节 现实可行选择
        一、美国对现实可行选择的相关规定
        二、OECD转让定价指南对现实可行选择概念的发展
        三、“现实可行选择”概念之适用及评析
    第三节 商业理性标准
        一、19950ECD指南中“商业理性标准”的提出
        二、2008“企业重组讨论稿”对“商业理性标准”的讨论
        三、2014年“转让定价指南第一章修订讨论稿”的扩大解释
        四、对商业理性标准的反思与批判
第二章 无形资产的界定问题
    第一节 美国对无形资产界定之规定及实践
        一、概述
        二、美国立法中无形资产界定问题的争议焦点
    第二节 OECD转让定价指南对无形资产界定的探索与发展
        一、OECD旧指南对无形资产的传统界定
        二、BEPS行动计划成果对无形资产界定的新发展
    第三节 转让定价意义上无形资产界定问题的思考及启示
        一、对新指南关于“软性无形资产”规定的再思考
        二、“无形资产”的新界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三、新指南规定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
    第一节 营销型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
        一、营销型无形资产的定义
        二、营销型无形资产产生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营销型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归属
        一、美国《国内收入法典》第482节相关规定的发展及评析
        二、OECD转让定价指南对所有权归属规定的发展
    第三节 营销型无形资产的价值回报
        一、不拥有商标或商号的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价值回报
        二、联合品牌情形下经销商的价值回报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
        一、印度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的发展动向
        二、对我国营销型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的启示
第四章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
    第一节 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的选择
        一、美国“最佳方法规则”
        二、OECD指南“最适当方法规则”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交易利润分割法的适用
        一、转让定价中价值链分析方法的提出
        二、OECD《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利润分割的适用》讨论稿评述
        三、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交易利润分割法适用的困难及对我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可持续性及其三个维度
    1.2.2 编制综合报告的必要性研究
    1.2.3 综合报告的定义及其框架研究
    1.2.4 综合报告的影响因素
    1.2.5 综合报告的实施效果
    1.2.6 学术界对IIRC《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的质疑
    1.2.7 文献评价与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及其价值贡献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分析
2.1 可持续性科学中的整合思想
    2.1.1 可持续性科学概念中的整合思想
    2.1.2 可持续性科学研究论题中的整合思想
    2.1.3 可持续性定量评估方法中的整合思想
2.2 企业价值:从经济价值观到社会价值观
    2.2.1 经济价值观
    2.2.2 社会价值观
2.3 会计本质理论
    2.3.1 会计的本质
    2.3.2 对会计本质理论的几点思考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与整合:可持续性价值创造
3.1 从一个决策难题谈起
3.2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
    3.2.1 企业可持续性的多赢范式及其局限性
    3.2.2 企业可持续性的权衡框架
3.3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可持续性的整合理论
    3.3.1 可持续性目标与资本
    3.3.2 企业可持续性的整合原则、衡量方法与当前的误区
    3.3.3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能力:经济、环境和社会资本的整合
    3.3.4 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理论的优点和局限
3.4 我国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的统计分析
    3.4.1 研究设计
    3.4.2 统计过程及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4.4 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价值观拓展、会计本质再认识与企业报告演化
4.1 企业价值观的拓展及其在企业内部的整合
    4.1.1 企业价值观拓展至可持续性价值最大化
    4.1.2 可持续性在企业内部的整合
4.2 可持续性视阈下的会计本质
    4.2.1 会计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4.2.2 可持续性视阈下会计本质的再认识
    4.2.3 深化后的会计本质突出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和整合性
4.3 企业报告模式的演化、比较及其内在联系
    4.3.1 企业报告主要模式的演化
    4.3.2 各种报告模式的特征比较
    4.3.3 各种报告模式的功能比较
    4.3.4 综合报告与其他报告的联系
4.4 本章小结 5 可持续性价值视阈下综合报告信息的整合方法
5.1 从IIRC(2013)的综合报告理论看信息整合要点
    5.1.1 IIRC(2013)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5.1.2 整合要点归纳
5.2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局部报告的方法:信息连通性
    5.2.1 信息连通性
    5.2.2 局部报告在信息连通性中的作用
    5.2.3 弱式整合方法与“局部强化型综合报告”
    5.2.4 一般式整合方法与“拼接型综合报告”
    5.2.5 强式整合方法与“实质型综合报告”
5.3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关键绩效信息的方法
    5.3.1 综合报告中的资本
    5.3.2 综合报告中绩效信息的作用
    5.3.3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的整合绩效框架设计
5.4 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的方法
    5.4.1 商业模式与战略
    5.4.2 综合报告中的商业模式要素及其披露
    5.4.3 整合商业模式和战略信息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可行性与框架设计: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
6.1 可持续性视阈下的国外综合报告案例分析与启示
    6.1.1 可持续性视阈下南非沃达康综合报告案例分析
    6.1.2 可持续性视阈下意大利埃尼综合报告案例分析
    6.1.3 案例启示
6.2 我国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编制综合报告的可行性分析
    6.2.1 我国企业局部报告为“整合”提供了大量可持续性信息源
    6.2.2 我国上市公司积累了迈向可持续性综合报告的宝贵经验
    6.2.3 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企业有动力、政府有推力、技术有支撑
6.3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框架设计:以可持续性价值为主线
    6.3.1 我国企业综合报告的目标
    6.3.2 企业综合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
    6.3.3 企业综合报告编制的原则
    6.3.4 企业综合报告的内容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名义金额:含义、定性、运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义金额的含义
二、名义金额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定性
    (一)从会计计量的基本组成要素来看,名义金额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
    (二)会计计量属性组成体系并没有将名义金额排除在外
    (三)从立法技术的角度看,名义金额是一种会计计量属性
三、名义金额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运用
四、名义金额前景展望

(7)我国财务报表列报的趋同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架构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际趋同形势下财务报表列报的发展与成果
    2.1 IASB与FASB的联合趋同
        2.1.1 IASB与FASB的对立与合作
    2.2 2013年IASB的创新理念
        2.2.1 资产负债表项目修订
        2.2.2 修订“综合收益”的有关内容
        2.2.3 整合指南、讲解等规范性条款,充实完善相关内容
第三章 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国际趋同情况分析
    3.1 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国际趋同进程
        3.1.1 借鉴国际列报准则的阶段(1978年至1997年)
        3.1.2 与国际列报准则初步协调阶段(1997年至2001年)
        3.1.3 与国际列报准则基本趋同阶段(2001年至2005年)
        3.1.4 与国际列报准则持续趋同阶段(2006年至今)
    3.2 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改进前后比较
        3.2.1 财务报表列报基本要求改进前后比较
        3.2.2 “新准则”综合收益项目的国际趋同
第四章 我国财务报表存在问题分析
    4.1 我国财务报表列报整体存在问题
    4.2 资产负债表存在问题
        4.2.1 资产负债表缺乏可比性
        4.2.2 资产与负债功能、用途表现不足
        4.2.3 资产负债表预测性弱
        4.2.4 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存在问题
        4.2.5 重分类界定标准不明确
    4.3 利润表存在问题
    4.4 现金流量表存在问题
        4.4.1 业务分类界限模糊
第五章 我国财务报表列报改革策略
    5.1 我国财务报表列报总体改革策略
        5.1.1 确立有效的财务报表列报通用目标
        5.1.2 双重计量属性
        5.1.3 合理分类列报项目
        5.1.4 逐步实现全面收益观
        5.1.5 扩大报表信息的披露范围
        5.1.6 增强报表间的一致性
    5.2 我国财务报表列报具体改革策略
        5.2.1 资产负债表改革策略
        5.2.2 利润表改革策略
        5.2.3 现金流量表改革策略
        5.2.4 报表附注改革策略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基于会计控制论视角的资产概念重述——兼论2013年IASB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资产概念的发展演进
    (一) 会计准则形成前的资产概念
    (二) 会计准则形成后对资产概念的界定
    (三) 我国会计中资产概念的演变
三、对现行资产概念的评析
    (一) 未来经济利益本身指代不明
    (二) “交易或事项”的范围不统一
    (三) “拥有”或“控制”的使用与现代产权理论冲突
四、IASB 2013年发布的《讨论稿》对资产概念的初步观点及评析
    (一) 《讨论稿》中资产概念的初步观点
    (二) 对《讨论稿》中资产概念观点的评析
        1.《讨论稿》中资产概念的界定, 将过去控制、现在控制及未来控制予以紧密结合
        2.《讨论稿》中拟定的资产概念, 将会计控制和企业资源配置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3.《讨论稿》中拟定的资产概念, 将会计控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五、对我国资产概念的改进建议
    (一) 经济资源更能反映资产的本质
    (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差异性需要
    (三) 转型升级会计控制的需要

(9)改进财务报表列报的成本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概要
    2.1 财务报表列报联合项目介绍
    2.2 《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的主要内容
        2.2.1 财务报表列报目标
        2.2.2 财务报表列报的核心原则
        2.2.3 财务报表分类与格式
        2.2.4 各财务报表的要点
    2.3 《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的主要改进
        2.3.1 财务报表列报目标的改进
        2.3.2 财务报表列报原则的改进
        2.3.3 财务报表分类与格式的改进
    2.4 本章小结
3 改进我国财务报表列报
    3.1 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3.1.1 我国现行资产负债表
        3.1.2 改进的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表
    3.2 综合收益表的改进
        3.2.1 我国现行利润表
        3.2.2 改进的利润表——综合收益表
    3.3 本章小结
4 改进财务报表列报的效益分析
    4.1 以哈药股份为例重新编制财务报表
        4.1.1 以哈药股份为例重新编制财务状况表
        4.1.2 以哈药股份为例重新编制综合收益表
    4.2 基于改进的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
        4.2.1 资产结构分析
        4.2.2 资本结构分析
        4.2.3 偿债能力分析
        4.2.4 盈利能力分析
    4.3 财务分析效益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改进财务报表的成本分析
    5.1 政府投入成本
        5.1.1 理论研究成本
        5.1.2 准则制定成本
        5.1.3 准则实施成本
        5.1.4 准则实施情况监管成本
    5.2 企业投入成本
        5.2.1 升级会计信息系统成本
        5.2.2 账户设置成本
        5.2.3 审计成本
    5.3 财务人员投入成本
        5.3.1 相关培训和教育成本
        5.3.2 记账成本
    5.4 使用者投入成本
        5.4.1 财务分析成本
        5.4.2 财务评价成本
    5.5 本章小结
6 建议和展望
    6.1 对我国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的建议
        6.1.1 坚持国际趋同
        6.1.2 加强理论研究
        6.1.3 实行渐进改革
    6.2 对我国未来财务报表发展的展望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1.3.1 本文主要贡献
        1.3.2 今后研究方向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2.1.1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2.1.2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2.1.3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2.1.4 小结与评价
    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2.2.1 总体分析与评价
        2.2.2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2.2.3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2.2.4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3 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3.1 公允价值基本内涵
        3.1.1 计量、会计计量与计量属性
        3.1.2 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3.2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探源
        3.2.1 会计目标理论:决策有用观
        3.2.2 收益理论:全面收益观
        3.2.3 资本保全理论:实物资本保全观
        3.2.4 产权理论:有效契约观与机会主义观
4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与启示
    4.1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回顾
        4.1.1 美国早期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考察
        4.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面封杀
        4.1.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力维护
        4.1.4 SEC对公允价值态度转变的原因
    4.2 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4.2.1 SFAS157号的发布背景
        4.2.2 SFAS157号的主要内容
        4.2.3 对SFAS157的评析
        4.2.4 SFAS157对我国的启示
    4.3 金融危机背景下SEC与FASB的应对
        4.3.1 金融危机的背景
        4.3.2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4.3.3 SEC《市值会计研究报告》的内容及启示
        4.3.4 FASB的应对
5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
    5.1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
        5.1.1 IASB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及发展概况
        5.1.2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讨论稿》
        5.1.3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征求意见稿》
        5.1.4 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5.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进展及障碍
        5.2.1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
        5.2.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
    5.3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述评及启示
        5.3.1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述评:基础与过程
        5.3.2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启示:发展及参与
6 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
    6.1 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回顾
        6.1.1 最初尝试阶段(1998年——2000年)
        6.1.2 全面回避阶段(2001年——2005年)
        6.1.3 谨慎运用阶段(2006年——现在)
    6.2 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规定
        6.2.1 CAS3的具体规定及其与IAS40的差异
        6.2.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6.3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运用概况
        6.3.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的总体情况分析
        6.3.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分析
        6.3.3 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6.4 影响采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因素
        6.4.1 严格的市场管制
        6.4.2 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程度不高
        6.4.3 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6.4.4 会计准则导向的影响
        6.4.5 公允价值确认条件过于严苛
        6.4.6 信息披露成本高
        6.4.7 市场参与者成熟度较低
7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
    7.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7.1.1 对企业资产价值的影响
        7.1.2 对企业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影响
        7.1.3 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7.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表的影响分析
        7.2.1 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
        7.2.2 利润波动的风险
    7.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
        7.3.1 公允价值变动的纳税影响
        7.3.2 不提折旧或摊销的纳税影响
    7.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7.4.1 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执行成本问题
        7.4.2 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不完善
        7.4.3 企业对财务指标的调控问题
        7.4.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估值问题
        7.4.5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问题
        7.4.6 财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问题
    7.5 提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7.5.1 修订会计准则导向
        7.5.2 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
        7.5.3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估价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7.5.4 理性处理“三非”市场状态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
        7.5.5 降低公允价值执行成本
        7.5.6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
        7.5.7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
        7.5.8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审计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有益探索
        8.1.1 研究结论
        8.1.2 有益探索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建立中国现代计量体系(讨论稿)(论文参考文献)

  • [1]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交叉上市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贾巧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基于负债与权益区分角度研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会计处理 ——以小米集团为例[D]. 刘佳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晚近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与启示[D]. 郑雁. 厦门大学, 2016(07)
  • [5]基于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企业综合报告研究[D]. 吴春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9)
  • [6]名义金额:含义、定性、运用与展望[J]. 董江春,王如峰. 财会通讯, 2016(01)
  • [7]我国财务报表列报的趋同及改进研究[D]. 段雪冰. 广西大学, 2015(02)
  • [8]基于会计控制论视角的资产概念重述——兼论2013年IASB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讨论稿)》[J]. 王秋红,汤湘希,陈丽. 当代财经, 2014(12)
  • [9]改进财务报表列报的成本效益研究[D]. 孟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10]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D]. 王海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建立中国现代计量体系(讨论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