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岗人员应对方式、控制感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待岗人员应对方式、控制感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一、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淑婷[1](2021)在《拖延和任务性质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余伊宁[2](2018)在《死亡提醒对外显和内隐权力动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权力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权力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拥有权力能够为个体带来显赫的地位以及财富,也能够让人更加幸福甚至帮人实现长寿。然而,有时候拥有权力也会带来多种消极影响。例如,成功掌握权力的人常常会采用刻板印象的方式知觉他人,形成同质印象从而忽视他人的异质特征;为了让自己分配到更多的利益,掌权者也会对他人实施压迫和强制行为。所以,研究权力动机的影响因素从而正确有效的干预个体的权力动机是非常有必要的。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差异是影响权力动机的因素之一,也有学者认为认为情境因素也很重要。Belmi P和Pfeffer J(2016)的研究结果证明死亡提醒情境能够导致个体的权力动机提高。然而,我们并不清楚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这种影响作用。所以,本研究将验证死亡提醒对于中国被试的权力动机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采用情境实验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死亡提醒对于外显权力动机和内隐权力动机的影响作用,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控制感在死亡提醒对外显权力动机影响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死亡提醒会导致个体的外显权力动机显着上升,然而,这种影响作用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在进行死亡提醒之后,男性被试的外显权力动机会显着的上升,然而女性被试的外显权力动机变化不显着。(2)死亡提醒后,个体无论是渴望获得权力的动机还是畏惧失去权力的动机都没有显着变化,内隐权力动机总分也没有显着变化,所以,在本研究中死亡提醒对于内隐权力动机的影响作用不显着。(3)控制感在死亡提醒和外显权力动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死亡提醒是通过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影响外显权力动机的。

杨楠[3](2018)在《失独者重获控制感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控制感对维持个体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失去独生子女一个重要的影响是破坏个体对现实世界和对生活的控制感。而个体具有修复伤痛的内在力量,部分失独者丧失后能够重获控制感,并积极生活。本研究探究失独者丧失后如何从失控过渡到有控制感的状态,发现失独者自身的积极力量和资源,为有效的心理帮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深入访谈法,采用一般领域控制感量表对40位失独者的控制感状况进行测量,按27%百分位得分进行高中低分组,选取高控制感组6位失独者进行访谈,女性5人,男性1人,平均年龄(65±6)岁,均在婚。采用半结构访谈方式,了解被访者从孩子去世到现在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的变化历程。研究结果如下:(1)被访者丧失独生子女后出现失控反应,具体表现在:情绪层面无力和无助感、心里空落落、自责、恐惧和不安全感;行为层面哭泣、隐瞒孩子去世、不自主想孩子、回避刺激、社会性退缩、拼命工作占据时间;认知层面无法对灾难进行合理解释,丧失快乐、希望和动力,为养老、医疗、后事焦虑;躯体层面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发变白、梦到孩子、失眠等。(2)被访者出现失控反应后采用多种控制策略调节自我进而重获控制感,具体包括重新安排并适应丧失后的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关注身体健康、配偶间互相照顾)、掌控情绪(适当回避刺激、调节情绪、向他人求助和倾诉、社会比较获得安慰和激励、随时间淡忘)、逐渐理解和接受丧失(认为事件发生具有随机性、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去世、面对现实)、发现继续生活的动力和意义(照顾家庭、帮助他人、奉献国家)、理解政策和相信政府(政策是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强大的国家可以依靠)。(3)被访者遇到新的丧失事件后会再次激发失控反应,也会使用控制策略重获控制感。一些失控反应也表现为长期存在,继续受到控制策略的调节。(4)被访者能够重获控制感可能受其独立内控、乐于交往的性格特征、配偶/亲属/其他失独者等的支持资源、其他现实条件(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受教育状况、年龄、丧失时间)等的影响。失独引发强烈的失控反应,失控反应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面对丧失失独者能够调动多种控制策略补偿丧失的影响,修复控制感。被访者控制策略的使用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胡海青[4](2013)在《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护理生应付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职护理生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扬州职业大学28例高职护理生作为被试,为其实施8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辅导前后分别测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付方式问卷(CSQ),对干预前后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团体心理辅导使高职护理生的应付方式总分、社会支持总分、主观社会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是改善高职护理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之一。

程红[5](2013)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12%,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消极应对和抑郁高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焦虑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消极应对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显着负相关。

胡朋利[6](2013)在《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及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特点研究》文中认为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总体倾向,反应了个体普遍的、持久的、充沛的信心,包括可理解感(comprehensibility)、可控感(manageability)、意义感(meaningfulness)三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心理一致感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生活压力的重要应对资源。然而,目前关于心理一致感发挥保护性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也鲜有研究对此进行探讨。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特点与差异,试图从情绪信息加工的角度对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首先通过心理一致感量表对中学生进行实测,筛选出高心理一致感和低心理一致感被试,然后进行正式实验研究。正式实验研究包括两部分:研究一,以56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相关编码任务(SRET),以积极情绪词、消极情绪词为刺激材料,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特点。结果显示:在认可量上,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的认可量明显多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而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消极情绪词的认可量则明显多于高心理一致感;在认可反应时上,尽管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对积极情绪词的反应时间明显短于低心理一致感,而在消极情绪词的认可反应时上,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却没有表现出对消极情绪词语的快速加工;在再认量和再认时间上,高低心理一致感均没有对自身相关情绪信息表现出加工优势。研究二,以56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线索—靶子任务,以积极情绪词、消极情绪词、中性词为刺激材料,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在有效线索中,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的反应时短于中性词,这表明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在无效线索中,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的反应时长于中性词,表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也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在注意偏向指数的分析中发现,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的卷入指数显着大于0,这说明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更高的注意警觉,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词的脱离指数显着小于0,表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回避的倾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具有不同的情绪自我图式,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具有偏积极的情绪自我图式,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具有偏消极的情绪自我图式。(2)青少年阶段的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虽然已具有了不同情绪自我图式的倾向,但是这种情绪自我图式尚未完全发展起来。(3)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的警觉,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回避的倾向,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是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应对生活压力时发挥效用的重要认知机制。

罗瑞霞[7](2013)在《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比较特殊的高三复读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等统计方法进行了以下两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对学业求助量表的修订。本部分研究以甘肃省三所中学的160名高三复读生为被试,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由3个因子,12个项目组成的学业求助量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4。经检验,修订后的学业求助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第二部分研究选取甘肃省三所中学545名高三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等统计方法,考察高三复读生的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求助行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求助行为各自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分别对三个变量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比较了高三复读生与高三应届生在上述三个变量上的差异,最后探讨了高三复读生的心理控制感在影响学业求助行为过程中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得出:(1)高三复读生的心理控制感总体倾向于内部控制,并在性别、学科、复读意愿和复读期望方面差异显着。学业自我概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业成就价值、学业行为自控和学业情感体验三个因子在性别、学科、复读意愿和复读期望方面差异显着。在学业求助行为中,工具性求助行为在性别、学科、复读意愿和复读期望方面差异显着,在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行为上,均表现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理科得分高于文科,非自愿复读得分高于自愿复读,复读期望的得分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三本、二本、一本。(2)高三复读生比应届生更倾向于内部控制;与应届生相比,复读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显着高于应届生;复读生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显着高于应届生,而应届生的执行性求助行为显着高于复读生,在回避性求助维度上二者差异不显着。(3)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高三复读生的心理控制感和学业自我概念的学业行为自控、学业成就价值和学业情感体验三个因子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负相关,心理控制感对学业行为自控、学业成就价值和学业情感体验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概念的学业行为自控、学业成就价值和学业情感体验与工具性求助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学业行为自控、学业成就价值和学业情感体验对工具性求助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行为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感与工具性求助行为之间呈极其显着的负相关,与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心理控制感对工具性求助具有非常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对执行性和回避性求助具有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及中介效应的检验发现,高三复读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在心理控制感和学业求助行为之间有完全中介作用。

程红,孟秀红[8](2012)在《高职与本科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的差异,为探讨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随机抽取的阜阳市高职、"2+3"五年制高职和本科院校各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学生和本科学生的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得分高于"2+3"五年制高职学生,本科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高职和"2+3"五年制高职学生,高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高于"2+3"五年制高职和本科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结论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程红[9](2013)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阜阳市两所高校15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等工具,对高职、“3+2”五年制高职和本科院校各500名学生进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的测量。结果:(1)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得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城乡、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和高校类别间存在显着差异(P值均<0.01)。(2)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抑郁、焦虑呈显着负相关,有抑郁、焦虑症状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分别显着低于无抑郁和无焦虑症状的大学生(P值均<0.01)。(3)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正相关(r=0.623,P<0.01);积极应对方式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着正相关(r=0.431,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0.3543,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r=0.325,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223,P<0.01)。(4)积极应对方式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社会总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各自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4.56%、16.69%、15.19%和13.30%;消极应对方式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社会总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各自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9.17%、9.23%、8.98%和8.09%。结论:(1)大学生女生生活满意度高于男生,大一大二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大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和中等的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3+2”高职和本科院校的学生。(2)抑郁和焦虑水平高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较低,抑郁和焦虑水平低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高。(3)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均与生活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关联。(4)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起显着的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任芳芳[10](2012)在《基于控制点的航运企业高级船员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以大连地区航运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就像一把双刃剑,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个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组织内成员面对组织内外部激烈的竞争,无形之中会感受到更高的压力。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可能会出现工作绩效降低、满意度降低等各种情况,在影响员工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各个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工作压力的管理,工作压力管理不容忽视。近年来,职业倦怠越来越受东西方学者的关注,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出了许多职业倦怠方面的结论。而对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高级船员,是指取得相应任职资格的大副、二副、三副、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通信人员以及其他在船舶上任职的高级技术或者管理人员。①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对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航运企业的核心员工,他们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航运企业的发展。他们面临特殊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性质,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极大的挑战,是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感高的高发人群。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高级船员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职业倦怠、工作压力以及控制点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然后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控制点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综述,为展开此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次,对研究对象的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各个研究变量进行界定,提出了研究假设和设计了研究模型并对问卷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情况进行介绍。最后,对发放问卷回收的数据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研究所提的假设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研究结论。本文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来证实一开始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出以下结论:(1)大连高级船员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水平都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控制点趋于中间偏外控倾向。(2)人口统计变量中的年龄、学历、职位和工作时间对三个变量都存在显着差异。(3)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成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个人成就感低落相关性最强,情绪衰竭次之,疏离最小。控制点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成显着负相关关系,其中,与个人成就感低落相关性最强,情绪衰竭次之,疏离最小(4)角色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对情绪衰竭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工作特征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对疏离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角色压力对个人成就感低落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控制点对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落有显着的负向影响。(5)控制点在人际关系压力与疏离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控制点在工作特征压力与个人成就感低落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本文根据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管理建议,希望能给企业以及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死亡提醒对外显和内隐权力动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1.1 恐惧管理理论及死亡提醒相关文献综述
        1.1.1 恐惧管理理论
        1.1.2 死亡提醒的概念
        1.1.3 死亡提醒的操作方式
        1.1.4 恐惧管理理论中的远端防御机制
    1.2 权力及权力动机相关文献综述
        1.2.1 权力的含义及权力动机的概念
        1.2.2 权力动机的分类
        1.2.3 权力动机的测量
    1.3 死亡提醒和权力动机的关系概述
    1.4 控制感相关文献综述
        1.4.1 控制感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4.2 控制感与死亡提醒的关系
        1.4.3 控制感与权力动机的关系
    1.5 问题提出
        1.5.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设计与框架
        1.5.3 研究意义
2 死亡提醒对外显权力动机的影响作用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
        2.3.2 研究材料
        2.3.3 实验设计
        2.3.4 研究程序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外显权力动机量表和情绪量表信度分析
        2.4.2 情境启动方式对情绪的影响作用分析
        2.4.3 情境启动方式和性别差异对外显权力动机的影响作用
    2.5 讨论
        2.5.1 情境启动方式对情绪的影响作用
        2.5.2 死亡提醒和性别对外显权力动机的影响分析
    2.6 小结
3 死亡提醒对内隐权力动机的影响作用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研究材料
        3.3.3 实验设计
        3.3.4 实验程序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情境启动方式对情绪的影响作用分析
        3.4.2 情境启动方式和性别差异对内隐权力动机的影响作用
    3.5 讨论
    3.6 小结
4 控制感在死亡提醒对外显权力动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研究材料
        4.3.3 实验设计
        4.3.4 研究程序
        4.3.5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情境启动方式对情绪的影响作用分析
        4.5.2 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5 综合讨论和研究结论
    5.1 综合讨论
        5.1.1 死亡焦虑与死亡教育
        5.1.2 死亡提醒与权力动机的关系
        5.1.3 控制感的中介作用
    5.2 研究结论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5.3.1 研究局限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失独者重获控制感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失独者的相关研究
        1.3.1 失独者概念的界定
        1.3.2 失独者现实生活状况
        1.3.3 失独者心理健康状况
        1.3.4 经历丧失与创伤性事件对控制感的影响
    1.4 控制感与控制感理论
        1.4.1 控制感的概念界定
        1.4.2 控制感的相关理论
    1.5 控制感的相关研究
        1.5.1 控制感与心理健康
        1.5.2 失去控制感的反应
        1.5.3 重获控制感的策略研究
        1.5.4 控制感的影响因素
    1.6 文献述评
第2章 研究过程
    2.1 研究内容
    2.2 关键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工具
    2.5 研究对象
    2.6 资料的收集
    2.7 资料的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失独者丧子后出现失控反应
        3.1.1 情绪层面的失控反应
        3.1.2 行为层面的失控反应
        3.1.3 认知层面的失控反应
        3.1.4 躯体层面的失控反应
    3.2 失独者采用多种控制策略重获控制感
        3.2.1 重新安排并适应丧失后的生活
        3.2.2 能够掌控情绪
        3.2.3 逐渐理解和接受丧失
        3.2.4 发现继续生活的动力和意义
        3.2.5 理解政策和相信政府
    3.3 失独者再次经历从失控到可控的循环
        3.3.1 被访者经历新的丧失事件激发失控反应
        3.3.2 被访者部分失控反应长期存在并持续受控制策略调节
    3.4 失独者重获控制感的影响因素
        3.4.1 被访者的个性特征
        3.4.2 被访者的支持资源
        3.4.3 其他因素:丧失时间、现实条件
第4章 讨论
    4.1 面对独生子女死亡的失控反应
    4.2 失独者丧失后控制策略的运用
    4.3 失独者控制策略和失控反应相互作用和影响
    4.4 影响失独者重获控制感的多种因素
    4.5 基于文化背景的重获控制感的方式——“解脱”和“想开”
    4.6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一般领域控制感量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访谈提纲
    附录 D 资料分析过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护理生应付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
        1.2.2 应付方式问卷 (CSQ)
    1.3 研究方法
    1.4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护理生应付方式的影响
    2.2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护理生社会支持的影响
3 讨论
    3.1 团体心理辅导使高职护理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3.2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提高高职护理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5)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概念
    1.1 焦虑
    1.2 抑郁
    1.3 应对方式
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
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3.1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2 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3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3.4 学校与家庭相配合,实现“整体护理”的教育模式

(6)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及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一致感研究概述
        1.1.1 心理一致感与健康有益模型
        1.1.2 心理一致感与身心健康的研究现状
        1.1.3 心理一致感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1.2 自我图式及其情绪自我图式研究概述
        1.2.1 自我图式概述
        1.2.2 情绪自我图式概述
    1.3 注意偏向及其测量
        1.3.1 注意偏向概述
        1.3.2 注意偏向的测量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研究一 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特点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材料
        3.2.3 实验程序
    3.3 结果分析
        3.3.1 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两类情绪词认可量的差异分析
        3.3.2 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两类情绪词认可反应时的差异分析
        3.3.3 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两类情绪词再认数的差异分析
        3.3.4 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两类情绪词再认反应时的差异分析
    3.4 讨论
4 研究二 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特点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材料
        4.2.3 实验程序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差异分析
        4.3.2 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注意偏向指数差异分析
    4.4 讨论
5 总讨论
6 总结及改进
    6.1 本研究的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7)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三复读生的特点及相关研究
        1.1.1 高三复读生
        1.1.2 有关高三复读生的相关研究
    1.2 心理控制感的研究综述
        1.2.1 心理控制感的概念
        1.2.2 心理控制感的测量
        1.2.3 心理控制感的相关研究
    1.3 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1.3.1 学业自我概念的界定
        1.3.2 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1.4 学业求助行为的研究综述
        1.4.1 学业求助行为的概念
        1.4.2 学业求助行为的相关研究
    1.5 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求助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
        1.5.1 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
        1.5.2 心理控制感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
        1.5.3 心理控制感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
        1.5.4 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
第2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
        2.1.1 问题提出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假设
    2.2 本研究的意义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思路
        2.3.2 统计方法
第3章 量表修订
    3.1 预测研究被试
    3.2 预测研究程序
        3.2.1 项目分析
        3.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3.3 《学业求助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3.1 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施测与数据处理
        3.3.4 信度分析
        3.3.5 效度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
    4.1 被试
    4.2 研究工具
        4.2.1 学业求助量表
        4.2.2 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
        4.2.3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
    4.3 数据处理及其统计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的研究结果
        4.4.2 高三复读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结果
        4.4.3 高三复读生学业求助行为的研究结果
        4.4.4 高三复读生和应届生在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上的差异
        4.4.5 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4.4.6 高三复读生学业自我概念在心理控制感与学业求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的总体状况
    5.2 高三复读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状况
    5.3 高三复读生学业求助行为的总体状况
    5.4 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复读生和应届生差异
    5.5 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5.6 高三复读生学业自我概念在心理控制感与学业求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职与本科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工具
        1.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12]
        1.2.2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 [13]
        1.2.3 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 [15]
    1.3 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9)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0)基于控制点的航运企业高级船员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以大连地区航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职业倦怠理论研究综述
        2.1.1 职业倦怠的概念和发展
        2.1.2 职业倦怠的理论基础
        2.1.3 职业倦怠的维度
        2.1.4 职业倦怠的测量
    2.2 工作压力理论研究综述
        2.2.1 工作压力的概念及界定
        2.2.2 压力研究的理论
        2.2.3 压力源
        2.2.4 工作压力的测量
    2.3 控制点理论研究综述
        2.3.1 控制点的概念
        2.3.2 控制点的测量
        2.3.3 控制点相关因素研究
    2.4 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控制点关系研究综述
        2.4.1 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2.4.2 职业倦怠与控制点关系研究
        2.4.3 控制点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变量的界定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模型
    3.4 问卷设计
    3.5 数据分析方法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4.1.1 效度分析
        4.1.2 信度分析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样本分析
        4.2.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差异性分析
        4.3.1 年龄对高级船员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控制点的差异性分析
        4.3.2 职位对高级船员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控制点的差异性分析
        4.3.3 工作时间对高级船员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控制点的差异性分析
        4.3.4 学历对高级船员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控制点的差异性分析
    4.4 相关分析
    4.5 回归分析
        4.5.1 控制点和工作压力各维度对情绪衰竭的回归
        4.5.2 控制点和工作压力各维度对疏离的回归
        4.5.3 控制点和工作压力各维度对个人成就感低落的回归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实证研究结论与分析
        5.1.2 研究假设检验
    5.2 管理建议
        5.2.1 提高高级船员的控制点水平
        5.2.2 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拖延和任务性质对时间估计的影响[D]. 董淑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死亡提醒对外显和内隐权力动机的影响[D]. 余伊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失独者重获控制感的质性研究[D]. 杨楠.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4]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护理生应付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干预研究[J]. 胡海青. 中国民康医学, 2013(22)
  • [5]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程红.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3)
  • [6]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及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 胡朋利. 西南大学, 2013(12)
  • [7]高三复读生心理控制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D]. 罗瑞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3)
  • [8]高职与本科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比较[J]. 程红,孟秀红. 中国学校卫生, 2012(11)
  • [9]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相关因素研究[D]. 程红.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5)
  • [10]基于控制点的航运企业高级船员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以大连地区航运企业为例[D]. 任芳芳.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待岗人员应对方式、控制感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