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50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一、50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凌[1](2021)在《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规律研究及防渗方案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中渗漏问题是设计和运行时的重中之重,工程中也采取多种措施来阻止上库盆渗漏,而针对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而言,上库库盆渗漏相较于常规更加重要。首先,在水库中渗漏等同于能量损耗;再者,渗漏会对库周建筑基础以及岸坡稳定产生影响;最后,针对电站生态环境而言,也会造成破坏。总之,在修建海水抽水蓄能相关工程时,上库防渗性能以及防渗材料等需要很高的要求,并且海水与淡水相比较腐蚀性会更强,对库盆材料影响会更加严重。为了研究淡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方案对海水抽水蓄能电站的适用性,本文结合日本冲绳海水抽水蓄能电站,通过VISUAL MODFLOW和GEOSTUDIO软件模拟上水库不同防渗方案下稳定性和地下水溶质运移分析,总结分析其规律,并且建立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方案体系,针对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形式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VISUALMODFLOW软件运用有限差分法,基于MODFLOW-2000水流模型和MT3DS溶质运移模型,研究冲绳抽水蓄能电站初始流域水系作用下上库盆海水离子化合物(TDS)运移场规律。结果表明:原始流域水系下,时间越长,离子扩散范围越大,对库周环境植被影响越大,且离子影响范围垂直方向数量级很小,溶质运移场多沿表层扩散。(2)通过GEOSTUDIO的SEEP/W-SLOPE/W-CTRAN/W运用有限元法耦合,选取氯离子浓度(Cl-)和海水离子化合物总量(TDS)作为特征离子,预测不同库盆防渗方案、是否存在排水结构、气象因素影响下海水离子溶质迁移以及对区域及地下水系统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库盆防渗方案能有效减少渗漏,降低浸润线,减小海水离子的运移浓度影响范围,采取防渗方案时离子浓度影响范围减小90%,安全系数增加86%;同一位置,同一时间,海水浓度越大,相应的离子浓度越高,海水浓度增加对离子运移速度起到促进作用:排水结构的存在使离子运移场明显减小,且强台风等天气因素作用下对稳定不利,加剧库盆渗漏离子溶质运移速率,扩大运移环境影响范围。(3)通过构建由5个二级、1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库盆防渗方案体系,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判不同防渗方案对海水抽水蓄能电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土工膜系列(PVC,HDPVC,HDPE)最终综合评价指标值相差不大,高密度(HD)系列比常规系列更优越;钢筋混凝土防渗方案得分最低(75.643),EPDM得分最高(85.519),验证了日本采用EPDM防渗方案的优越性。

童健[2](2021)在《水系变迁及其对淮安城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叶佳意[3](2021)在《近50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近50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了解在不同的大环流背景下金华地区冬季的降水特征,揭示金华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冬季降水的规律以及对全球气候的响应。本文利用1971~2018年实测降水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0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量、降水天数的变化特征;基于HYSPLIT模型对金华地区近50年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模拟计算了金华地区1971~1977、1978~1999和2000~2018年金华地区三个时间段不同高度层的水汽来源、路径和水汽贡献率;结合三个时间段不同高度层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来分析不同时期的水汽输送差异,探讨金华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各时间段内一次典型的异常降水情况,详细分析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1971~2018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天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的强度增大,极端降水事件在2000年以后呈现增加趋势,出现极端降水的频率上升;冬季12月、1月和2月的降水量、降水天数和降水强度变化差异较大。研究区冬季降水量存在4 a、12 a和28 a左右的周期震荡,能量最大,变化最明显;冬季降水天数的周期震荡总体来说并不明显,但单个月份的周期震荡较强烈。(2)金华地区近50年不同时期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通道主要有3条:欧亚非大陆的陆上通道和北大西洋地中海附近的远距离通道、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通道和局地水汽通道。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阿拉伯海、西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等海域。局地水汽是低层对流和蒸发的结果,低纬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对研究区降水量的多少起主要影响;高空主要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对研究区降水的贡献较小。1971~1977年,1978~1999年和2000~2018年三个时间段各水汽输送通道的贡献率和水汽输送特征均存在差异:1971~1977年和2000~2018年局地通道和孟加拉湾-南海通道为主要水汽通道,南支槽西南气流和南海转向气流水汽输送偏强,形成较强的辐合区,其中2000~2018年低纬暖湿气流输送更强。1978~1999年局地通道和欧亚大陆通道是主水汽通道,孟湾和南海的水汽显着减少,研究区水汽以欧亚大陆干冷空气为主。东亚冬季风、ENSO事件、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和局地蒸发是本文分析的金华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降水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3)通过分析冬季典型异常降水年份1972、1998和2018年的水汽输送和大环流特征可以发现,异常降水偏多年份主要水汽通道包括欧亚非大陆的陆上通道和北大西洋地中海附近的远距离通道、印度洋孟湾-南海通道、西太平洋通道和局地水汽通道。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阿拉伯海和青藏高原等低纬地区和海域,水汽含量充足,低纬水汽输送增强控制研究区。另外,大环流背景如El Ni(?)o、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正位相以及东亚冬季风偏弱是容易出现异常降水偏多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反则容易出现降水异常减少现象:异常降水偏少年份主要水汽通道包括欧亚非大陆的陆上通道和北大西洋地中海附近的远距离通道和印度洋孟湾-南海通道,水汽主要的贡献来源于西北内陆、西亚和孟加拉湾-南海等地区,水汽含量较少,研究区主要受偏北冷空气的控制,孟湾-南海水汽输送偏弱。

蓝琳[4](2021)在《基于网络DEA模型的中国洪涝灾害相对脆弱性评价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国家之一,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区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与影响范围扩大,随着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洪涝灾害风险加大,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脆弱性作为风险的核心要素,反映一个地区受到洪涝灾害不利影响的程度和减轻洪涝灾害不利影响的能力,是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状况的重要要素。本研究分别从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范畴界定脆弱性,将洪涝灾害发生前的地区潜在脆弱性定义为狭义脆弱性,洪涝灾害发生时具有短时响应措施的地区脆弱性定义为中义脆弱性,而洪涝灾害发生后采取人类适应性措施的地区脆弱性定义为广义脆弱性,并且采用结构化的脆弱性结构,构建网络数据包络评价模型,评估1997-2016年长江经济带的洪涝灾害脆弱性,比较狭义脆弱性、中义脆弱性和广义脆弱性指数。研究结论如下:(1)1997-2016年,长江经济带洪灾脆弱性指数呈现为狭义脆弱性指数>广义脆弱性指数>中义脆弱性指数,中义脆弱性指数较狭义脆弱性指数降低了56%,广义脆弱性指数较狭义脆弱性指数降低了23%,表明社会应急措施、适应措施可以缓解脆弱性指数上升趋势,而河网密度指标对脆弱性指数的影响比例达到42%,地形指标对脆弱性指数的影响比例为16%,本文认为高河网密度、地形复杂的地区更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城市化率、老弱人口比例过高会导致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增大。(2)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长江经济带的脆弱性指数的下降幅度明显呈现中义脆弱性>广义脆弱性,并且与长江经济带的广义脆弱性指数相比,中义脆弱性指数下降比例达到43%,表明长江经济带遭遇洪涝灾害时采取的短时应急措施对地区脆弱程度的减轻效果好于洪涝灾害后的长期适应性措施,即短时措施效率优于长时适应措施效率。(3)不同脆弱性评估模型适用范围不同,结构性脆弱性评价的数据包络模型由于考虑系统内部因素间的关系,评估结果通常较非结构性数据包络模型结果更低,其结果通常可以明确不同因素的作用机制及重要程度,而非结构性模型则通常从系统整体来评估地区脆弱性,在数据指标较少、作用机制难以确定时可以作为评估地区脆弱性指数,确定地区的脆弱程度。因此,通过的洪涝灾害脆弱性狭义、中义、广义概念的引入,扩展了现有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定义范围,明确了系统内部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重要程度,能分析洪涝灾害脆弱性差异的原因以及社会措施对洪涝灾害脆弱性的减缓作用,该研究创新了现有的洪灾脆弱性理论体系,可为洪涝灾害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常琳[5](2021)在《基于陕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世界各国已对地震超前预测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未研究出可行办法提前预测地震,只能对地震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对于我国建设工程防震减灾工作,需做好建设前的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以提高工程建设场地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通过选取合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以进行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达到有效防震减灾的目的。所以,研究场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十分重要的前提。俞言祥教授将中国划分为中国东部地震区、中强地震区、新疆区、青藏区四个地震区,其地震动衰减关系采用美国西部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在场地地震频次、震级大小和地震传播的地层结构等基础上建立的。更适用于地震频次高、地震数据丰富地区的工程场地,对于地震频次低、地震数据缺乏、地层结构复杂的地区,直接采用美国西部地震动衰减关系,其抗震设防参数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本论文对陕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在充分收集陕北及周边地区地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和多元稳健回归法对地震数据进行回归;同时,在椭圆长短轴联合衰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场地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工程场地地震烈度与地震动之间的联系,采用五种不同的映射原则,依据美国西部地震衰减关系对陕北地区地震衰减关系进行映射,得到相应原则下的映射数据;然后对映射得到的地震动参数数据采用分步回归法进行拟合,得到五种不同映射原则下的陕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研究出最适合陕北地区的映射转换原则即中线映射原则。通过与相邻的华北中强地震区和西部中强地震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可行性。其次,考虑到陕北工程场地条件和地层结构等影响,采用NGA计划中Campbel和Bozorgnia建立的CB08模型对其进行简化修正,该模型中需要的VS30值可采用钻孔实测值;对于缺乏VS30实测资料的地区,可通过VS30与坡度之间的联系,采用坡度计算法对VS30的值进行推算。建立与陕北地区工程场地条件适宜性更高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将其与中强地震区、西部地区以及采用映射转换法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对比,验证该衰减关系的可行性。最后,以陕北地区工程场地为例,根据本文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该工程场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得出场地未来50年超越概率63%、10%和2%以及未来100年超越概率63%、10%、2%的反应谱,并合成出相应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得到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使其满足本地区工程场地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要求。

魏盛昊[6](2020)在《冻融作用下路基填土力学特性及变形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青藏高原及中北部地区为冻土的主要分布区域。近年来,我国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在逐渐加快,然而由于多年冻土易随温度的升降产生明显的冻融变化,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受到的冻胀融沉等病害问题十分严重。随着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路基不断经历冻融循环,导致路基填土和活动层中的土颗粒产生了新的排列方式和结构连接,从而改变了土体的力学性质。与此同时,公路的建设活动改变了冻土内部的水热平衡状态,引起冻土内部温度的上升以及冻土上限的提高,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本文针对多年冻土区路基填土力学特性的变化及路基未来发生变形的预测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UU试验),研究含水率、围压、冻融循环次数的影响,分析了单因素下冻融循环对抗剪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以及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冻融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曲线不会改变反映形式,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在7次冻融循环后,都达到最小值,土的黏聚力则不断减小,而冻融循环对内摩擦角的影响不显着。(2)基于正交试验,采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研究了冻结温度、冻融次数、压实度、围压和含水率等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填土力学特性影响的显着性程度。结果表明:压实度、含水率以及围压与冻结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填土力学特性的影响最为显着。(3)通过室内冻胀融沉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干密度、荷载条件下,土体融沉系数和冻胀率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稳定冻胀率与稳定融沉系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融沉系数与冻胀率随含水率的增大都呈线性增大,冻胀率随干密度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随荷载的增大呈线性减小,融沉系数变化与之相反。(4)通过建立考虑孔隙冰含量、土体负温与水分迁移之间动态平衡关系的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研究了多年冻土区路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融沉系数与稳定冻胀率的研究成果,预测了路基的长期变形。结果表明:路基中心处15年内的累积变形量为101mm,路肩累积变形量达到97mm,两者的长期变形基本一致。

刘思伟[7](2020)在《基于优先保护鱼类的清潩河栖息地评估及恢复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生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现阶段的河流综合治理缺乏基于自然河流特征的水生态治理技术的关注,造成河流栖息地退化,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栖息地的修复通常需要建立基于保护物种的分析、规划与建设,而传统的栖息地修复技术主要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来确定优先保护物种,缺乏体系健全的评估方法,同时又受评估模型精度的影响,实际应用效果往往难以达到规划的生态目标。本研究归纳总结了优先保护鱼类评价、栖息地评估、栖息地修复实践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完善水生态系统结构与生物健康理念为指导,开展了基于优先保护鱼类的河流栖息地评估、规划与实践应用研究,为国内外同类型河流的栖息地修复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根据清潩河(许昌段)流域内无濒危保护物种这一特点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多维度的优先保护鱼类评价方法。该评价体系涵盖栖息地适宜性、结构稳定性、物种濒危程度、人为干扰程度、遗传价值与物种价值6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鱼类资源数据为基础,结合科学的评价方法最终筛选出草鱼、马口鱼、翘嘴鲌三种优先保护鱼类,进而对筛选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了优先保护鱼类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根据清潩河(许昌段)流域干支流生境现状与河道行洪要求,结合丁坝、砾石群、深槽-浅滩等微生境修复技术的技术特点与适用条件,确定了适宜于行洪河道的栖息地修复技术措施。以清潩河支流灞陵河为例,根据区域特点确定了微生境修复措施的布置位置及相关参数,并进行了河道行洪影响分析。为了提高模拟精度,本文分别建立了基于mamdani模糊逻辑的适宜度指数模型、推求水面线的一维模型HEC-RAS及二维栖息地模型River2D,并将三种模型耦合,模拟了不同流量下微生境修复措施对河流水动力及优先保护鱼类产卵栖息地面积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均流量0.88 m3/s与年最大流量2.0 m3/s的低流量条件下,微生境改善措施在中观尺度上仍有较好的表现,通过合理构建微生境修复技术将有助于重塑鱼类栖息地,但仍需要结合生态流量等方法共同促进河流栖息地的恢复。在4.0-5.0 m3/s的生态流量下,草鱼、马口鱼、翘嘴鲌的栖息地面积占比均达到了20%以上,能够满足鱼类产卵场的适宜面积需求。此外,本研究结合清潩河水资源短缺及多闸坝调控的现状背景,提出了在鱼类产卵期实施周期性的脉冲流量,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快速恢复天然鱼类资源。本文以鱼类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香农维纳指数、Margalef丰富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三种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对栖息地修复工程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栖息地修复措施实施后,研究河段出现了棒花鱼、斗鱼、黑鱼等共11种新增物种,新增鱼类具备与优先保护鱼类相似的水动力偏好需求与生态特征。研究河段鱼类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提高,一半以上的河段鱼类多样性提高了80%以上,且鱼类随着栖息地修复措施的构建出现了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应用效果与栖息地模拟效果具备一致性,从而间接表明本研究从优先保护鱼类的筛选、到栖息地修复技术体系的构建、评估与实施具备科学合理性。

孙雨[8](2020)在《副末开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副末开场是南戏与传奇剧本的组成部分,它是剧本创作及舞台呈现的首要环节。本文以“副末开场”为研究对象,在对《古本戏曲丛刊》之初集、二集、三集、五集中所收之382部南戏、传奇剧本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对南戏、传奇之副末开场的出目、开场词、问答辞、下场诗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分析,力求能够更加客观、系统地展现副末开场的全貌,并尽力分析其所以然。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绪论、正文、余论。绪论对“副末开场”进行概念界定,概述学术界对副末开场的研究情况,明确研究对象的选材范围,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对副末开场的出目进行研究。首先对出目的名称进行统计,明确“开场”一词的使用频率最高,并对该内容进行考察,得知“开场”为戏场俗语,可见出目的名称应由戏场俗语发展而来。其次对出目名称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其名称虽然颇杂,但大多并未脱离既成规律。然后对出目名称所侧重的内容进行梳理,可知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演变过程。第二章对副末开场的词进行研究。首先确定了382部南戏、传奇副末开场之“词”的性质,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其可呈现为一阕、两阕及三阕的情形。其次对副末开场的内容进行考察,认为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代言词,多为夸说之言、有补世道、情感宣泄以及戏剧观的表达;一类为家门词,意在对剧作情节进行概述,且夹杂作者的些许情感态度。然后对开场所用的词牌进行整理,可知词牌的选择与词牌的属性、体式以及剧作家的使用习惯、背景等相关。第三章对副末开场的问答辞进行研究。首先确定了副末开场的问答辞由两部分组成,并根据其内容与功能不同,将其命名为:询问剧名的问答辞与询问角色的问答辞。其次对问答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考察,可知其可呈现为问答式、叙述式以及照常式三种情形,皆具有吊场功能。两段问答辞的出现皆是出于舞台实际与开场丰富性等所作出的选择。第四章对副末开场的下场诗进行研究。首先对“下场诗由早期题目发展而来”这一观点予以肯定。其次对下场诗的形式进行考察,可知其常见为七、八言,亦有其他言数与特殊形式。再之对下场诗的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其常见形式为“人物+情节”,旨在叙事,另有少数下场诗包含宣传、评价等内容。最后对下场诗的舞台呈现进行分析,得出下场诗具有表演性,且可以通过脚色副末或后房子弟予以完成。余论对开场脚色副末、开场形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杂剧的“冲末”开场进行研究,得出“冲末”开场与南戏、传奇第二出相对应,且“冲末”不是脚色行当等结论。

吴钇辰[9](2019)在《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文中指出近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盛大繁荣局面,与潘絜兹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家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研究潘絜兹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人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潘絜兹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潘絜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被公认为学者型画家和工笔重彩画界的领袖,他为发展中国工笔重彩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潘絜兹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主要是艺术编辑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创作上能融合传统卷轴绘画和壁画的技巧,并吸收西画之长,有绚丽多彩、刚柔相济、明丽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大中国”观念,提倡在以工笔重彩为中心词,从宫廷和文人向民间扩展,从卷轴画向壁画扩展,坚持工写并举、彩墨同辉和汉唐风范,其提倡大俗大雅,曲高和众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他在以艺术家和编辑家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中,不辞劳苦,事事躬亲,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辟专题讨论,不但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入探索与思考,更以审时度势、洞彻古今的智者胸怀,栽培与提携了众多后辈艺术家。由此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潘絜兹先生身上体现出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的巨大能量;他凭借自己的精湛艺术功力、深厚学术素养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由衰败不堪转为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潮,带动群体,让中华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他提出的变革一个传统画种的艺术革新理念,不但有效地引发了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历史转型过程,也为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社会事业提供了先期表率,更为中国各门类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从陈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察史实的同时探讨潘絜兹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客观动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潘絜兹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引领作用:(1)从艺术创作实践层面总结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创作经验。(2)从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分析潘絜兹先生的艺术思想。(3)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探讨潘絜兹艺术理论和编辑活动对现代中国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第三个部分(第五章)是依据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画史高度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潘絜兹先生在这样宏大壮阔的历史场景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程锐辉[10](2019)在《上海地区河网水系脆弱性及热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网水系的自然功能、景观生态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对上海地区的发展一直具有重要作用。自开埠以来上海地区河网水系在人为活动干扰下呈现单一化、主干化,从而对水文、气候、景观生态、航运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有关河网水系的系统评价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针对河网水系的演变、评估和功能等进行研究,对于全面、多层次地认识城市发展规划与河网水系之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历史资料,利用GIS技术构建的上海老城厢历史河网水系,同时根据1965、1994、2013年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阐述历史时期和近几十年时期河网水系的演变及影响因素。以脆弱性为切入点,搭建河网脆弱性PSR模型的评估框架,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深入分析河网水系的脆弱性和空间分布,并讨论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此外,为分析河网水系的热环境效应,本文以上海外环线内为研究区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讨论季节、河网水系主干河流的热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地表覆被类型、河网水系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研究河网水系市级河流的降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结论如以下几点:(1)上海老城厢的河网水系演变历程可划分为开埠之前、开埠之后。根据老城厢水系中所有河流长度与护城河长度(填浜筑路后道路长度)之间比值和年际比值的变化,开埠之后至建国前河网水系演变可分为准备时期(1875—1901年)、开始时期(1901—1911年)、快速时期(1911—1918年)和结束时期(1918﹣1949年)。由于传统经济城镇思想观念的限制作用,老城厢河网水系演变时间滞后于原本乡村租界的演变时间。通过分析1965、1994、2013年中心城区(闸北虹口地区)、近郊区(莘庄工业区地区)、远郊区(惠南镇地区)的河网密度、水面率、盒维数等指标发现,闸北虹口地区河网水系退化基本发生在1965至1994年时期,1994至2013年时期基本未发生变化;莘庄工业区地区在两个时期水面率变化较为一致,而河道长度、盒维数变化并不一致;惠南镇地区在1994至2013年时期河网水系演变速率明显快于1965至1994年时期。(2)城市化造成上海不同区域间水系特征差异明显,浦东和青浦地区河网密布,中心城区河网稀疏。上海地区河网水系脆弱性由中心城区向郊区从高到低辐射,脆弱性程度面积占比排序为:轻度(31.93%)>中度(22.71%)>微度(20.71%)>重度(20.26%)>极度(4.38%)。河网水系脆弱性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空间聚集和异质性明显,河网水系脆弱性高和低地区之间具有明显界限。四类地表覆被类型与河网水系脆弱性都有显着相关性,建设用地是引起河网水系脆弱性升高的主要因素。(3)上海市外环线内季节时间尺度下地表温度空间分布有较大差异,春夏季之间相同程度高,与秋季有所出入,与冬季则完全不同。黄浦江等河流在春季、夏季形成明显低温廊道,而在秋季、冬季则不会形成。春夏季水域地表温度最低,而秋冬季城市绿地地表温度最低。根据地表覆被类型的DI值、面积占比与地表温度值的关系分析,地表覆被类型在秋冬季节时对于地表温度影响较小,春夏季节时影响较大。水域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面积占比达到0.20、0.35、0.20、0.15时,降温效益最好;建设用地春季、夏季其面积占比在0.70时,降温效果最明显。水面率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河网密度。水面率每增大10%,在春季、夏季时地表温度分别平均下降0.9682℃、0.6880℃。在春季、夏季时,河流面积、宽度、流速与河流地表温度、降温效应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河流降温效应研究中水体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温梯度分别为7.24℃/km、7.55℃/km、2.95℃/km、4.25℃/km。河流宽度增加10m,春季、夏季的降温幅度分别增长0.56℃、0.43℃;河流面积每扩增1km2,降温幅度分别增加2.56℃、1.94℃;河流流速增加0.1m/s,降温幅度分别增加1.63℃、1.48℃。对黄浦江的降温效应研究发现在东岸、西岸上降温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二、50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论文提纲范文)

(1)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规律研究及防渗方案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抽水蓄能电站现状分析
        1.2.2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现状分析
        1.2.3 库盆渗漏及防渗措施研究进展
        1.2.4 溶质运移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防渗方案概述
    2.1 国内抽水蓄能站址统计
    2.2 库盆防渗方案统计
        2.2.1 帷幕灌浆
        2.2.2 钢筋混凝土面板
        2.2.3 沥青混凝土
        2.2.4 土工膜
        2.2.5 新型材料分析
    2.3 工程造价以及施工难易程度分析
    2.4 海水腐蚀因素分析
    2.5 初拟防渗方案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流域模型分析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象条件
    3.2 工程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3 水文地质条件
    3.4 项目简述及参数
    3.5 流域模型分析
        3.5.1 理论基础
        3.5.2 边界条件
        3.5.3 模型建立
        3.5.4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工程典型剖面分析
    4.1 理论基础
    4.2 工况一(防渗形式)
        4.2.1 边界条件
        4.2.2 模型建立
        4.2.3 结果分析
    4.3 工况二(排水结构)
        4.3.1 边界条件
        4.3.2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4 工况三(台风影响)
        4.4.1 台风统计
        4.4.2 边界条件
        4.4.3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构建海水抽水蓄能电站防渗方案体系
    5.1 模糊综合评价的思路
    5.2 层次分析法
    5.3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5.4 指标体系构建
    5.5 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近50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季降水研究进展
        1.2.2 水汽输送研究进展
        1.2.3 HYSPLIT模型在水汽输送的应用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资料
    2.3 研究方法
        2.3.1 降水距平百分率
        2.3.2 小波分析
        2.3.3 HYSPLIT模型
        2.3.4 Meteo Info软件和聚类分析
        2.3.5 水汽贡献率
        2.3.6 水汽通量
第三章 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特征
    3.1 金华地区冬季降水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3.1.1 冬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特征
        3.1.2 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3.2 冬季降水天数变化特征
    3.3 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3.4 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的周期变化
        3.4.1 冬季降水量的周期变化
        3.4.2 降水天数的周期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金华地区冬季降水水汽输送特征
    4.1 轨迹模拟方案
    4.2 金华地区1971~2018 年冬季降水水汽来源和路径
        4.2.1 1971~1977 年冬季降水水汽来源和路径
        4.2.2 1971~1977 年冬季降水水汽输送特征
    4.3 金华地区1978~1999 年冬季降水水汽输送特征
        4.3.1 1978~1999 年冬季降水水汽来源和路径
        4.3.2 1978~1999 年冬季降水水汽输送特征
    4.4 金华地区2000~2018 年冬季降水水汽输送特征
        4.4.1 2000~2018 年冬季降水水汽来源和路径
        4.4.2 2000~2018 年冬季降水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4.5 金华地区冬季降水不同时间段水汽输送特征对比分析
    4.6 成因分析
        4.6.1 东亚冬季风
        4.6.2 ENSO
        4.6.3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
        4.6.4 局地蒸发
    4.7 小结
第五章 金华地区冬季典型异常降水事件成因分析
    5.1 降水过程分析
    5.2 轨迹模拟方案
    5.3 1972 年冬季降水偏多事件成因分析
        5.3.1 水汽通道分析
        5.3.2 水汽通量分析
        5.3.3 其他成因分析
    5.4 1998 年降水偏少事件成因分析
        5.4.1 水汽通道分析
        5.4.2 水汽通量分析
        5.4.3 其他成因分析
    5.5 2018 年降水偏多事件成因分析
        5.5.1 水汽通道分析
        5.5.2 水汽通量分析
        5.5.3 其他成因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网络DEA模型的中国洪涝灾害相对脆弱性评价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脆弱性定义
        1.3.2 脆弱性研究方法
        1.3.3 论文评述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经济概况
    2.2 洪灾情况变化分析
3 基于狭义洪涝灾害脆弱性指数评估
    3.1 狭义脆弱性DEA模型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3.3 模型结果与分析
        3.3.1 狭义脆弱性阶段指数分析
        3.3.2 狭义脆弱性指数空间分析
        3.3.3 影响因素分析
4 基于中义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
    4.1 中义脆弱性DEA模型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3 模型结果与分析
        4.3.1 中义脆弱性阶段分析
        4.3.2 中义脆弱性指数空间分析
        4.3.3 系统效率与混联系统效率对比
5 基于广义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
    5.1 广义脆弱性DEA模型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5.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1 广义脆弱性阶段分析
        5.3.2 广义脆弱性指数空间分析
        5.3.3 广义脆弱性定义下地区脆弱性对比分析
6 讨论
    6.1 不同范畴脆弱性评估对比
        6.1.1 脆弱性范畴辨析
        6.1.2 不同范畴脆弱性实证对比
    6.2 结构性脆弱性评估与非结构性脆弱性评估对比
        6.2.1 结构与非结构概念辨析
        6.2.2 结构性评估与非结构性评估实证对比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陕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研究意义
    1.3 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工程场地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
    2.1 地震烈度模型的选取
    2.2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回归方法
        2.2.1 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
        2.2.2 多元稳健回归法
    2.3 地震数据整理
    2.4 烈度衰减拟合结果
    2.5 与其他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分析
        2.5.1 与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
        2.5.2 与中国西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
        2.5.3 与中国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工程场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3.1 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方法
        3.1.1 经验性衰减关系
        3.1.2 理论计算法
        3.1.3 烈度转换法
    3.2 地震动衰减模型
        3.2.1 衰减模型的确定
        3.2.2 转换映射法
    3.3 分步回归方法
    3.4 地震动数据的选取
    3.5 基于映射法建立的陕北地震动衰减关系
        3.5.1 与华北地区衰减关系对比
        3.5.2 与西部地区衰减关系对比
        3.5.3 与中强地震活动区衰减关系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工程场地条件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4.1 基于NGA模型场地放大性的陕北地震动衰减关系
        4.1.1 场地放大性
        4.1.2 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Vs30)
        4.1.3 Vs30坡度计算方法
    4.2 陕北地震动衰减关系
        4.2.1 CB08地震动衰减模型
        4.2.2 回归方法
    4.3 与其他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
        4.3.1 与中强地震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
        4.3.2 与映射法建立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
        4.3.3 与西部地震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场地地震动衰减关系适应性分析
    5.1 概述
    5.2 工程实例适用性分析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场地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
        5.2.3 场地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反应谱
        5.2.4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6)冻融作用下路基填土力学特性及变形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融作用下土体力学特性变化研究现状
        1.2.2 土体冻胀融沉性质研究现状
        1.2.3 多年冻土区水热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冻融作用下路基填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2.1 基本物理特性试验
        2.1.1 颗粒级配分析试验
        2.1.2 界限含水率试验
        2.1.3 比重试验
        2.1.4 击实试验
    2.2 试验方案及操作步骤
    2.3 冻融循环对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
    2.4 冻融循环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2.5 冻融循环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2.6 冻融循环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
    2.7 小结
3 基于正交试验的填土力学性质多因素影响分析
    3.1 正交试验设计简介
    3.2 不考虑交互作用的直观分析
        3.2.1 极差分析法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的直观分析
    3.3 考虑交互作用的显着性分析
        3.3.1 方差分析法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的显着性分析
    3.4 小结
4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冻胀融沉试验
    4.1 土体的冻胀融沉机理
    4.2 土体的融化固结特性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含水率对冻胀率、融沉系数的影响
        4.4.2 干密度对冻胀率、融沉系数的影响
        4.4.3 荷载对冻胀率、融沉系数的影响
    4.5 稳定冻胀率和稳定融沉系数预测模型
    4.6 小结
5 基于水热耦合的冻土区路基变形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冻土区路基水热耦合求解微分方程组
        5.2.1 温度场控制方程
        5.2.2 水分场控制方程
        5.2.3 相变动态平衡关系
    5.3 基于COMSOL二次开发的水热耦合数值模拟
        5.3.1 COMSOL软件介绍
        5.3.2 数值模型
    5.4 数值模型验证
        5.4.1 融化试验模拟及分析
        5.4.2 冻结试验模拟及分析
    5.5 多年冻土区路基水热耦合模拟
        5.5.1 几何模型及物理参数
        5.5.2 边界条件
    5.6 路基水热模拟结果及分析
        5.6.1 路基温度场结果分析
        5.6.2 路基冻土上限预测
    5.7 冻土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5.7.1 变形预测原理
        5.7.2 路基长期变形预测
    5.8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优先保护鱼类的清潩河栖息地评估及恢复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优先保护鱼类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1.2.2 栖息地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1.2.3 栖息地修复工程实践研究进展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基于多维度的优先保护鱼类评价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1.2 优先保护鱼类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
    2.2 优先保护鱼类评价体系
        2.2.1 体系的构建及分级标准的确定
        2.2.2 指标权重的设定
        2.2.3 评价指标体系的采样与处理
    2.3 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清潩河流域(许昌段)优先保护鱼类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 鱼类资源现状分析
        3.3.1 鱼类所处生境现状
        3.3.2 鱼类的生态结构
        3.3.3 鱼类濒危程度
        3.3.4 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
        3.3.5 鱼类的遗传价值与物种价值
    3.4 清潩河(许昌段)优先保护鱼类评价结果
    3.5 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清潩河流域栖息地修复技术体系的构建
    4.1 清潩河生境概况
        4.1.1 主要干支流现状
        4.1.2 生境质量评估现状
    4.2 栖息地修复技术研究
        4.2.1 典型河段
        4.2.2 微生境改善技术效果
        4.2.3 微生境改善技术适用条件分析
    4.3 灞陵河栖息地修复技术体系的构建
        4.3.1 布置原则
        4.3.2 布置参数
    4.4 河道行洪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优先保护鱼类的水动力及栖息地模拟研究
    5.1 模拟理论基础
        5.1.1 River2D模型水动力模拟理论基础
        5.1.2 HEC-RAS模型理论基础
        5.1.3 模糊逻辑推理理论
        5.1.4 鱼类栖息地模型
    5.2 参数率定
        5.2.1 河床数据来源
        5.2.2 网格划分
        5.2.3 粗糙系数
        5.2.4 水位边界条件
        5.2.5 精度检验
    5.3 基于mamdani模糊推理的适宜性模型
        5.3.1 目标鱼类及其产卵特性
        5.3.2 基于Mamdani法的产卵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5.3.3 研究结果
    5.4 水动力模拟结果与分析
    5.5 栖息地评估结果与分析
    5.6 其他对策措施
        5.6.1 适宜生态流量
        5.6.2 增殖放流
    5.7 本章小结
6 栖息地修复工程的实践应用
    6.1 工程实施现状
    6.2 调查与评估
    6.3 生物调查结果
    6.4 生物数据分析
        6.4.1 分析方法
        6.4.2 分析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副末开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的选材范围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副末开场的出目
    第一节 出目的来源
    第二节 出目的分类
    第三节 出目的演变
第二章 副末开场的词
    第一节 开场辞的性质与形式
    第二节 开场词的内容
    第三节 开场词的词牌
第三章 副末开场的问答辞
    第一节 询问剧名的问答辞
    第二节 询问角色的问答辞
第四章 副末开场的下场诗
    第一节 下场诗的来源与现存情况
    第二节 下场诗的形式
    第三节 下场诗的内容
    第四节 下场诗的舞台呈现
余论
    一、关于开场脚色“副末”
    二、关于“开场”
    三、关于杂剧的“冲末”开场
参考文献
附录
    凡例
    附录 A、《初集》“副末开场”整理
    附录 B、《二集》“副末开场”整理
    附录 C、《三集》“副末开场”整理
    附录 D、《五集》“副末开场”整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潘絜兹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46 年之前)
        一、小学:安稳与动荡
        二、中学:结缘中国画
        三、北平:对艺术家身份的选择
        四、战场与敦煌的选择
    第二节 :潘絜兹的职业生涯(1946-2002)
        一、职业画家的最初三年
        二、潘絜兹与建国后美术发展
第二章 潘絜兹的工笔重彩艺术创作
    第一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期
        一、前期——学习和临摹为主
        二、中期——书写敦煌艺术
        三、后期——思想开放与艺术自觉
    第二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类
        一、敦煌题材
        二、现实生活
        三、诗意绘画
    第三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的美学特征
        一、骨法用笔——线条美
        二、雅俗共赏——色彩美
第三章 潘絜兹的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理论
    第一节 :反思传统——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史观
        一、认识传统
        二、创新传统
    第二节 :兼并包容——潘絜兹工笔重彩理论的“大中国画观”
        一、古今相融
        二、“大中国画”观
    第三节 :中国精神——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的美学内核
        一、传统美学概念及内涵
        二、现代工笔重彩艺术美学
第四章 潘絜兹推进工笔重彩复兴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举办个人展览与联展
        一、个人展览
        二、筹备艺术展
    第二节 :参与刊物编辑、出版
        一、潘絜兹与《国画通讯》杂志
        二、潘絜兹与《中国画》杂志
    第三节 :组织成立工笔重彩社团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会的成立
        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艺术活动
        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
第五章 潘絜兹与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之发展
    第一节 :带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发展
        一、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与社会同步成长
        二、坚守传统与突出文化自信
    第二节 :潘絜兹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影响
        一、打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新高度
        二、创立艺术团体与培养艺术人才
        三、潘絜兹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可商榷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潘絜兹年表
附件二 潘絜兹——绘画作品年表
附件三 潘絜兹——着作与文章年表
附件四 潘絜兹——纪念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上海地区河网水系脆弱性及热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系演化研究进展
        1.3.2 河网水系评价研究进展
        1.3.3 城市热环境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工作基础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上海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河网水系演变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处理
    2.2 历史时期上海地区河网水系演变
        2.2.1 上海地区地形地貌演变历史及现状
        2.2.2 上海地区河网水系历史演变
    2.3 16世纪至建国前时期上海老城厢河网水系演化
        2.3.1 开埠之前河网水系演化
        2.3.2 开埠到建国之前河网水系演化
    2.4 近50 年来上海典型区块河网水系演变
    2.5 小结
第三章 上海地区河网水系脆弱性探讨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河网水系脆弱性PSR模型框架
        3.1.2 指标体系构建
        3.1.3 数据处理
    3.2 上海地区河网水系脆弱性特征
        3.2.1 河网水系特征
        3.2.2 河网水系脆弱性特征
        3.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土地利用方式对河网水系脆弱性的影响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上海外环线内城市河网水系热环境效应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季节与河网水系主干河流的热环境特征
        4.2.1 季节热环境特征
        4.2.2 河网水系主干河流热环境特征
    4.3 地表覆被类型与季节地表温度关系
        4.3.1 地表覆被类型地表温度和其分布指数
        4.3.2 多尺度下地表覆被面积占比与地表温度相关性
        4.3.3 地表覆被类型热环境阈值
    4.4 河网水系与季节地表温度关系
        4.4.1 河网水系形态结构与地表温度关系
        4.4.2 控制建设用地比重下水面率与地表温度相关性
        4.4.3 市级河流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
        4.4.4 市级河流区域位置对河流地表温度的影响
    4.5 河网水系市级河流季节的降温效应
        4.5.1 市级河流水体的降温特征
        4.5.2 市级河流降温特征的影响因素
        4.5.3 黄浦江的降温效应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50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库盆渗漏规律研究及防渗方案安全评价[D]. 王梦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水系变迁及其对淮安城市的影响研究[D]. 童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近50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D]. 叶佳意.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网络DEA模型的中国洪涝灾害相对脆弱性评价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D]. 蓝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陕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研究[D]. 常琳.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6]冻融作用下路基填土力学特性及变形预测研究[D]. 魏盛昊.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优先保护鱼类的清潩河栖息地评估及恢复技术应用研究[D]. 刘思伟. 郑州大学, 2020(02)
  • [8]副末开场研究[D]. 孙雨.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D]. 吴钇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10]上海地区河网水系脆弱性及热环境效应研究[D]. 程锐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50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