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晶体管-逻辑与非电路

晶体管-晶体管-逻辑与非电路

一、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与非门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周鹏飞[1](2021)在《基于二值忆阻器的忆阻三值数字逻辑电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规模集成电路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半导体晶体管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减,集成电路的尺寸和性能也已逼近物理极限,使得摩尔定律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延续摩尔定律,人们提出了许多思路,其中之一是寻找尺寸更小的器件,用以代替传统的CMOS晶体管。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路元件,具有尺寸小、结构简单、易于集成、功耗低等特性,被认为是代替现有晶体管,延续摩尔定律的有力候选者。由于忆阻器具有独特的性质,使其有望在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一体化的新型计算机体系架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三值逻辑相较于传统的二值逻辑,其电路的单线携带信息能力更强,并能提高传输信号线与集成电路的信息密度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由于忆阻器具有纳米尺度优势,在电路上更容易集成,且与传统的CMOS技术兼容。因此,研究三值忆阻逻辑在提升电路信息存储能力、传输效率和减小功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Knowm忆阻器设计了基于二值忆阻器的三值基本逻辑门电路。首先,建立了Knowm忆阻器的SPICE电路模型,通过LTSpice仿真验证了该电路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基于该模型,设计了一组完整的三值基本逻辑门电路,包括三值“与”门、三值“或”门和三值“非”门电路,并对三种基本数字逻辑门的电路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LTSpice仿真完成了上述门电路各项功能的验证。(2)基于上述三值基本逻辑门电路,进一步设计了三值复合逻辑门电路。具体包括三值“与非”门、三值“或非”门、三值“同或”门、三值“异或”门以及处理三值数据的“最大值”电路和“最小值”电路。通过LTSpice仿真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符合实验预期。(3)设计了1位三值编码器和三值译码器电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组合逻辑电路,包括1位三值半加器、1位三值全加器、1位三值乘法器以及1位三值数值比较器。对各电路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通过LTSpice仿真验证了上述各组合逻辑电路的有效性。

杨亚刚[2](2021)在《基于LC滤波电路的逆变器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国内外能源市场的需求持续紧张,全球对于新能源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寻找新型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发电方式,以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建设周期短等优点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逆变器作为一种可以使能量双向流动的转换装置,是光伏发电的关键核心,对改善电能质量、提高供电稳定性和转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逆变器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LC型滤波电路的单相全桥逆变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逆变器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和PCB设计,对系统进行了功能调试和性能测试。论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根据逆变器系统的技术指标要求,对主功率单元的拓扑结构进行了选取,完成了逆变器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确定了功率开关管、数据采集芯片、驱动芯片等主要元器件的选型。完成系统硬件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之上完成电路的总体设计并对电路的功耗进行了计算。(2)对逆变器系统具体硬件电路和PCB进行了设计。根据电路的功能划分,主要完成了主功率单元、驱动单元、数据采集模块和电源模块的详细电路设计,重点完成了LC滤波器的参数设计和驱动电路的设计。根据抑制反射和串扰的策略,分别完成了主功率大板和驱动板的器件布局和走线设计。(3)完成了逆变器系统的软件设计和模型仿真。运用模块化的思想,主要对系统的主程序、SDFM采样子程序、离散开关序列控制子程序和PWM定时中断子程序进行了设计。采用一种新型的离散开关序列控制算法,用MATLAB对主功率单元进行了建模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现有的控制算法相比,此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系统的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4)在完成逆变器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基础之上,对实验平台进行了搭建,然后分别对主功率大板和驱动板进行了系统调试,对各单元进行了功能测试,验证了硬件电路的有效性,实现了逆变器系统的技术指标。

叶富邦[3](2020)在《基于非接触测量的数控机床热误差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生产中,数控机床处在生产线的关键位置,其正常、高效的加工是生产线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数控机床的精度,决定了产品的精度。热误差极大地影响了机床的精度,占据机床总误差的40~70%,减小热误差可有效地保证生产质量、提升产品品质。为数控机床设计一套热误差测控装置可有效地提升机床精度、保证加工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非接触测量的热误差测控系统,通过红外热像仪和电涡流传感器测量出机床的温度变化值和热变形量,并根据两者建立了机床热误差模型。通过设计能够实现数据远程传输的补偿系统,实现了对机床热误差的补偿。本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以红外热像仪为核心设计了温度测量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标定,此系统能获得机床主轴的温度场数据。2.设计了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热变形测量系统,对其进行了软件设计,并通过此系统获取了机床的热变形数据。3.根据热像仪的温度数据和电涡流传感器的热变形数据,实现了机床的热误差模型的创建。4.设计了能够实现无线控制的热误差补偿系统,并将其运用到了机床,结果表明,补偿效果良好。

郭功华[4](2019)在《基于氧化锌的应变门控器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变门控器件是对基于压电特性材料所设计的具有压电效应的一类电子元器件的统称。在数字电路的设计中,具有压电效应的应变逻辑纳米器件是近几年新提出的一个研究方向。早期所设计的应变器件多采用的是钛酸钡、石英晶体等材料,然而其材料本身的不稳定性,导致其无法长期使用。随着电子学和材料学的发展,纳米应变器件的问世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了原有应变器件的不足。因此,本课题以纳米应变器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纳米材料的基本应变门控器件的性能特点,研究了基于氧化锌纳米材料应变门控器件的设计方法,并以应变门控器件为基本单元,设计了一系列全新的门电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介绍了应变门控器件的基本原理和逻辑门控的基本原理。首先,阐述应变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特点,应变是某些特殊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然后,介绍了应变门控晶体管的基本原理,应变门控晶体管可以在半导体的界面区施加应变而获得压电电势;最后,介绍了现有的逻辑门与非门、逻辑或非门、逻辑异或门电路的基本功能。(2)分析了基本的应变门控器件的组成模块和性能。首先,分析了构成氧化锌应变门控器件的两个基本模块的基本性能,应变门控晶体管和应变门控反相器;其次,分析了氧化锌应变与非门、或非门和异或门的性能特点和输入输出信号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构成氮化镓应变门控器件的组成模块;最后,分析了现有的氮化镓应变门控器件,诸如氮化镓一位半加器的性能。(3)研究了基于氧化锌纳米材料应变门控器件的设计方法。首先,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设计氧化锌应变逻辑与门和氧化锌应变逻辑或门这两种基本应变门控器件;同时根据对氧化锌材料特性的分析,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应变与门和应变或门的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其次,考虑到氧化锌和氮化镓材料之间的相似性,采用氧化锌来设计一个全新的一位半加器,并根据氧化锌材料的性质特点,推导氧化锌一位半加器的真值表;然后,针对目前技术上的局限性,讨论了将两个应变门控器件进行组合这一思路,并对应的提出放大电路和电机电路的设计思路;最后,设计了将多个门电路整合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门电路模块。实验结果表明,应变门控器件可以实现应变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化。在基于NEMS纳机电系统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其可以广泛的应用在电路和医学设备等领域来处理一些十分复杂繁琐的运算。

丁洁,张欣[5](2013)在《TTL与非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全面详细地介绍了TTL与非门的检验方法、转换为其它电路的方法,及在电力电路方面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由TTL与非门构成的电路具有结构简单、工作稳定、速度快等优点。

王淑娜[6](2013)在《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商业等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化工、制药等新型合成产品被不断引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大量兴建,致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越来越不容乐观,城市恶臭污染时有发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研发一种能真实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的智能化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课题基于电子鼻技术,针对混合恶臭气体完成了一种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完整信号采集和预处理工作。通过阅读文献和大量调研工作,确定了系统总体结构,提出了上位机—下位机的系统构架。其中下位机以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采集,同时实现温度补偿及相关的辅助控制功能。上位机是工业控制计算机,通过LabVIEW编程实现虚拟仪器设计。上位机的功能主要有两个,第一,实现信号的处理与分离,包括复杂信号的模式识别;第二,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采集过程的控制、显示。上下位机之间通过串口进行数据通讯。除硬件电路部分外,系统还对气体采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气路部分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气路的工作流程,并对其中的关键器件作了简要说明。课题深入研究了各类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性能。根据系统要求,选择了五个型号不同且有较大交叉响应的气体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阵列来对混合恶臭气体进行采集。确定了各传感器的信号调理电路,并通过大量实验对所选传感器在不同样本条件下的响应情况进行测试,为实现系统最终目标—混合恶臭气体定量监测提供了方法依据。系统将以目前成熟且应用广泛的人工嗅辨法为依据来标定系统的测试结果,实现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大量整机采样实验表明,该系统的重复性好,稳定性高,采样过程方便、易于操作。可靠性及实时性都能满足课题的要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创新价值。

庞伟区[7](2008)在《数模混合信号芯片的测试与可测性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成电路设计与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电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而其尺寸却在不断缩小,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测试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困难的问题,特别是进入深亚微米工艺以及超高集成度发展阶段以来,通过集成各种IP核,系统级芯片(SOC)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也带来一系列设计和测试问题。测试和可测性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已经成为VLSI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十分突出的价值。本文从集成电路基本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开始,逐步深入地对系统级模数混合信号芯片的可测性进行研究。首先,对系统级芯片进行可测性分析,从基本的故障模型开始,对故障的分类、故障模拟、测试生成及其算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然后对可测性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扫描测试、边界扫描测试、内建自测试和IDDQ测试,并且使用FPGA芯片实现了一个BIST的例子,其包括测试向量发生器、被测内核和特征分析器。通过对被测内核注入故障,然后对正常电路和注入故障后的电路分别进行仿真来说明BIST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接着,对混合信号电路测试进行了专门的探讨,通过对模拟电路的仿真策略和混合信号的仿真策略进行比较来说明混合信号电路设计和仿真的困难性,并且对用来描述混合电路设计和仿真的VHDL-AMS语言进行介绍,指出用VHDL-AMS语言来设计的基本流程和VHDL-AMS中扩展的新概念,同时也介绍了混合信号测试总线1149.4标准在VLSI中的应用。本文最后介绍了DSP测试混合信号电路的原理,通过利用DSP测试DAC的具体方案来说明混合电路测试的方法,并且介绍了参与研发的基于DSP的集成电路及PCB板的智能测试仪器的软硬件设计。总之,具有低廉的测试成本、尽可能高的故障覆盖率和高度可靠的混合信号芯片的可测性设计方法将是系统级芯片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郭丹枫[8](2006)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数字电子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不但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电子测量、仪表、通信、自动控制领域,而且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要使学生具备数字电路基础知识,就应从数字电路的特点、分类等方面入手及时对基础课程和技能方面做适当更新,以适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白玉成,王海红[9](2002)在《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与非门电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TTL与非门电路的结构分析、定性、定量地分析了输入、输出电平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该电路实现的逻辑功能。

吴斌[10](2002)在《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硬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远程实验是工科类专业远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推动远程教学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远程实验的研究势在必行。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结合远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本文阐述了笔者开展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硬件系统研究的主要成果。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 提出了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系统的方案,实验系统由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硬件平台和远程实验软件平台所组成。通过小规模实验系统的研制,验证了远程实验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实验主板、信号源、数字示波器于一体的全数字化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硬件平台方案。实验用户可远程、全数字化、实时地控制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硬件平台完成实验操作。(2) 研制了全数字化实验主板,本方案选择模拟电子开关组成16选1的节点选择器,构成了16节点的通用实验主板,可数字化设置实验主板上的元件节点的连接,选取数字式电阻作为实验电阻的元件库,选取不同参数值的电容和电感组成电感元件库和电容元件库,由模拟电子开关对电容和电感元件参数作数字化选择。根据实验主板的硬件结构,设计的专用电路网表转化程序,将便于用户理解的图形化的电路描述转化为便于实际硬件操作的电路网表。控制实验主板的单片机借助于电路网表所提供的信息,完成实验电路结构和参数的全数字化设置,从而实现了在同一实验主板上完成不同的电工电子实验。(3) 对直接数字合成技术DDS(Direct Digital Synthesis)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较,应用DDS技术设计了任意波形发生器AWG(Arbitrary Waveform Generator),为了能提高该信号源的参数指标和便于实验操作,本方案选择了以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为控制核心组成DDS任意波形发生器系统,实现了波形参数的全数字化远程控制。(4) 通过了远程实验系统的联合调试,完成了远程电工电子实验样机的研制,可在用户端操作10个实验。

二、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与非门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与非门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二值忆阻器的忆阻三值数字逻辑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忆阻器器件及模型研究现状
        1.2.2 忆阻数字逻辑电路研究现状
        1.2.3 三值逻辑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Knowm忆阻器及三值基本逻辑门电路设计
    2.1 Knowm忆阻器及其特性分析
        2.1.1 Knowm忆阻器及其数学模型
        2.1.2 Knowm忆阻器SPICE电路模型
        2.1.3 Knowm忆阻器仿真与分析
    2.2 忆阻三值基本逻辑门电路设计
        2.2.1 三值逻辑“与”门电路设计
        2.2.2 三值逻辑“或”门电路设计
        2.2.3 三值逻辑“非”门电路设计
    2.3 基本逻辑门的电路仿真与分析
        2.3.1 三值逻辑“与”门仿真与分析
        2.3.2 三值逻辑“或”门仿真与分析
        2.3.3 三值逻辑“非”门仿真与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忆阻三值复合逻辑门电路设计
    3.1 三值与非、或非门电路
        3.1.1 三值“与非”、“或非”门电路设计
        3.1.2 与非、或非门电路仿真与分析
    3.2 三值异或、同或门电路
        3.2.1 异或、同或门电路设计
        3.2.2 异或、同或仿真与分析
    3.3 最大值、最小值电路
        3.3.1 最大值电路设计
        3.3.2 最小值电路设计
        3.3.3 最大值和最小值电路仿真和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三值编码器、译码器及其应用电路设计
    4.1 三值编码器和译码器电路设计
        4.1.1 三值编码器电路设计
        4.1.2 三值译码器电路设计
        4.1.3 三值编码器和译码器仿真和分析
    4.2 三值加法器电路设计
        4.2.1 三值半加器电路设计
        4.2.2 三值全加器电路设计
        4.2.3 三值加法器仿真和分析
    4.3 三值乘法器电路设计
        4.3.1 三值乘法器电路设计
        4.3.2 三值乘法器电路仿真和分析
    4.4 三值数值比较器电路设计
        4.4.1 三值数值比较器电路设计
        4.4.2 三值数值比较器仿真和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2)基于LC滤波电路的逆变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逆变器相关技术
        1.3.1 逆变器控制方法
        1.3.2 逆变器输出滤波电路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逆变器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逆变器系统的技术指标
    2.2 逆变器系统的主拓扑选取
        2.2.1 输入电源性质
        2.2.2 逆变桥形式
        2.2.3 滤波器类型
        2.2.4 逆变器系统主电路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逆变器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4 逆变器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2.4.1 电路总体设计
        2.4.2 主要元器件选型
        2.4.3 电路功耗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逆变器系统的电路与PCB设计
    3.1 逆变器系统电路原理框图
    3.2 主功率单元的电路设计
        3.2.1 LC滤波电路的设计
        3.2.2 直流侧滤波电容参数设计
        3.2.3 功率器件IGBT选型
        3.2.4 功率器件IGBT保护电路设计
        3.2.5 EMI滤波器电路设计
        3.2.6 继电器控制电路设计
    3.3 驱动单元的电路设计
        3.3.1 正激电源电路设计
        3.3.2 IGBT光耦隔离驱动电路设计
    3.4 数据采集单元的电路设计
        3.4.1 Sigma-Delta滤波器采样电路设计
        3.4.2 ADC采样电路设计
    3.5 电源模块的电路设计
    3.6 印制电路板设计
        3.6.1 元器件布局
        3.6.2 走线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变器系统的软件设计与硬件测试
    4.1 逆变器系统的软件设计
        4.1.1 软件总体设计
        4.1.2 主程序设计
        4.1.3 PWM定时中断子程序设计
        4.1.4 离散开关序列控制子程序设计
        4.1.5 SDFM采样子程序设计
        4.1.6 保护中断子程序设计
    4.2 主功率单元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4.2.1 仿真模型
        4.2.2 仿真结果
    4.3 测试环境的搭建
    4.4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1 系统电路调试
        4.4.2 驱动电路测试
        4.4.3 SDFM采样电路测试
        4.4.4 直流母线电压测试
        4.4.5 负载电流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非接触测量的数控机床热误差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热误差测控系统的设计思路
    2.1 热误差测量系统设计
        2.1.1 温度测量系统设计
        2.1.2 热变形测量系统设计
    2.2 热误差补偿系统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测温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红外热像仪的选择与介绍
        3.1.1 传感器的选择
        3.1.2 传感器的介绍
    3.2 红外测温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2.1 红外热像仪启动电路设计
        3.2.2 红外热像仪控制电路设计
        3.2.3 红外热像仪通信电路设计
    3.3 红外测温系统的PCB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外测温系统的软件系统设计
    4.1 CCI控制程序的设计
        4.1.1 CCI介绍
        4.1.2 热像仪寄存器的读写设计
        4.1.3 CCI通信程序设计
    4.2 SPI通信程序的设计
        4.2.1 SPI介绍
        4.2.2 SPI数据获取
        4.2.3 SPI通信设计
    4.3 嵌入式程序整体设计
    4.4 LABVIEW程序的设计
        4.4.1 LABVIEW程序框图设计
        4.4.2 LABVIEW前面板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外测温系统的标定
    5.1 影响热像仪测量精度的因素
        5.1.1 发射率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5.1.2 其他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5.1.3 热像仪灰度和温度的关系
    5.2 标定实验的设计
        5.2.1 标定实验的设计思路
        5.2.2 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5.2.3 湿度传感器的设计
        5.2.4 标定实验的步骤
    5.3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5.4 红外测温系统的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变形测量系统的设计和热误差模型的建立
    6.1 热变形测量系统的组成与设计
    6.2 热变形采集实验方案
    6.3 热误差数据的处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热误差补偿系统设计
    7.1 热误差补偿方案设计
    7.2 补偿系统电路设计
    7.3 补偿系统程序设计
    7.4 补偿效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基于氧化锌的应变门控器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逻辑门电路发展情况
        1.2.2 应变器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应变门控器件的基本原理
    2.1 应变
    2.2 压电
        2.2.1 压电效应
        2.2.2 压电材料
        2.2.3 压电的基本理论
        2.2.4 压电晶体管的基本原理
    2.3 逻辑门
        2.3.1 与非门电路
        2.3.2 或非门电路
        2.3.3 异或门电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应变门控器件性能分析
    3.1 氧化锌压电材料背景介绍
    3.2 氧化锌应变门控器件
        3.2.1 氧化锌应变门控晶体管
        3.2.2 氧化锌应变门控反相器
        3.2.3 氧化锌应变与非门、或非门
        3.2.4 氧化锌应变异或门
    3.3 氮化镓压电材料背景介绍
    3.4 氮化镓应变门控器件
        3.4.1 氮化镓应变门控反相器
        3.4.2 氮化镓应变与非门和或非门
        3.4.3 氮化镓一位半加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锌应变门控器件设计
    4.1 氧化锌应变与门、或门
        4.1.1 氧化锌应变与门
        4.1.2 氧化锌应变或门
    4.2 氧化锌应变一位半加器
    4.3 全加器
        4.3.1 放大电路
        4.3.2 电机电路
    4.4 具有三种门功能的应变门控器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5)TTL与非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TTL与非门好坏的检验方法
2 由TTL与非门组成的其它门电路
    2.1 组成非门
    2.2 组成与门
    2.3 组成或门和基本RS触发器
3 与非门的应用
4 结束语

(6)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恶臭污染概述
        1-2-1 恶臭的产生及治理现状
        1-2-2 恶臭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3 恶臭测定方法简介
    §1-3 电子鼻系统简介
        1-3-1 电子鼻概述
        1-3-2 恶臭电子鼻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课题任务及难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描述
    §2-2 典型测控系统概述
        2-2-1 测控系统结构
        2-2-2 信号处理模块概述
    §2-3 系统整体方案制定
        2-3-1 系统控制方案讨论
        2-3-2 系统最终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感器阵列的选择
    §3-1 气体传感器概述
        3-1-1 气体传感器的主要特性
        3-1-2 气体传感器选择
        3-1-3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3-2 系统传感器选择
        3-2-1 目标气体成分及浓度要求
        3-2-2 确定传感器阵列
        3-2-3 NE-X 系列电化学传感器
        3-2-4 TGS 系列金属氧化物传感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控制电路的设计
        4-1-1 下位核心控制器的选择
        4-1-2 气体信号采集模块
        4-1-3 系统电源模块
        4-1-4 温度补偿模块
        4-1-5 气路控制
        4-1-6 I/O 端口的扩展与预留
        4-1-7 用户界面
        4-1-8 上下位机数据通讯
    §4-2 气路部分
        4-2-1 运作方式及气路流程简介
        4-2-2 气路主要功能器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采样调试
    §5-1 下位机程序设计
        5-1-1 程序基本结构概述
        5-1-2 下位主程序
        5-1-3 中断程序
    §5-2 下位机调试
    §5-3 上位机程序设计
        5-3-1 LabVIEW 简介
        5-3-2 上下位机通讯协议
        5-3-3 上位自动采样程序
    §5-4 采样数据列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附件B
致谢

(7)数模混合信号芯片的测试与可测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级芯片的可测性分析及其系统建模
    2.1 故障模型
        2.1.1 故障以及它的物理表现形式
        2.1.2 故障的分类及其各种模型
    2.2 测试方法
        2.2.1 测试的相关概念
        2.2.2 测试类型
        2.2.3 故障测试的质量评价
    2.3 故障模拟
        2.3.1 故障模拟的基本概念
        2.3.2 故障模拟的应用
        2.3.3 故障模拟的方法
    2.4 测试生成
        2.4.1 测试生成概述
        2.4.2 测试生成算法中的一些基本的概念
        2.4.3 单路径敏化法
        2.4.4 D 算法
第3章 系统级芯片可测性设计方法
    3.1 可测性设计(DFT)
    3.2 专用可测性设计技术
    3.3 扫描设计
    3.4 边界扫描测试
        3.4.1 背景
        3.4.2 边界扫描单元
        3.4.3 边界扫描结构
    3.5 内建自测试方法(BIST)
        3.5.1 RAM BIST
        3.5.2 ROM BIST
        3.5.3 BIST 的 FPGA 实现
    3.6 IDDQ 测试
    3.7 小结
第4章 数模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测试
    4.1 概况
        4.1.1 混合信号概况
        4.1.2 混合信号仿真策略
        4.1.3 VHDL-AMS 介绍
    4.2 混合信号测试总线1149.4
    4.3 基于DSP 的混合信号测试
        4.3.1 基于DSP 的测试
        4.3.2 混合信号电路测试方法
    4.4 小结
第5章 集成电路测试仪的研发
    5.1 集成电路测试仪的基本原理
    5.2 系统硬件电路组成
    5.3 激励源的产生
    5.4 PC 与DSP 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5.4.1 通信模块硬件电路组成
        5.4.2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5.5 运算放大器的测试
        5.5.1 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及其测试原理
        5.5.2 故障字典的建立
        5.5.3 硬件组成
    5.6 数字芯片的测试
        5.6.1 被测对象简介
        5.6.2 数字芯片测试原理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BIST 的FPGA 实现源代码和测试程序

(8)计算机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电路的特点
二、数字电路中的三种基本逻辑电路
    1.与门电路:“与”逻辑电路图如图1-1所示
    2.或门电路:“或”逻辑电路图如图2-1所示
    3.非门电路:“非”逻辑电路图如图3-1所示
三、数字电路的分类[2] (P35)
    1.TTL型和CMOS型数字集成电路。
    2.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四、数字电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时钟脉冲发生器:
    2.计数器。
    3.译码显示。
    4.调整电路。

(9)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与非门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电路组成
2工作原理
    2.1定性分析
    2.2定量估算分析
        2.2.1输入全部为高电位UA=UB=3.6V(如图7)
        2.2.2输入有一个或多个为低电位UIL=0.2V(如图8)
3电路的电压功能表(如表1)
4 TTL与非门逻辑真值表(如表2)
5 TTL与非门逻辑功能

(10)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硬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
    2.1 系统工作原理
    2.2 电工电子网上实验系统结构
        2.2.1 系统总体方案的提出及前期小实验系统的验证
        2.2.2 远程实验专用硬件平台研制方案
3 全数字化实验主板及主控电路板
    3.1 实验主板的系统结构
    3.2 用模拟电子开关实现16个节点内电路的任意搭接
    3.3 用数字式电阻实现电阻库
        3.3.1 数字式电阻的工作原理
        3.3.2 数字式电阻与电子开关在实验主板中的运用
    3.4 其它元件参数的设置
    3.5 主体控制电路板
    3.6 系统抗干扰措施
        3.6.1 去耦电路
        3.6.2 电路中的接地
        3.6.3 Watchdog电路
4 全数字化实验主板软件研制
    4.1 电路网表转化的实现
        4.1.1 电路网表转化的提出
        4.1.2 电路网表转化的方案
        4.1.3 全数字化实验主板的结构特点
        4.1.4 单片机利用电路网表数据设置电路结构和参数的步骤
        4.1.5 电路网表转化程序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实现
    4.2 电工电子主板单片机程序
        4.2.1 主板单片机主程序
        4.2.2 初始化程序
        4.2.3 串行通讯程序
        4.2.4 数字式电阻参数设置程序
        4.2.5 电容、电感元件参数设置和电路结构设置程序设计
        4.2.6 与信号源和数字示波器硬件板的程序接口设计
        4.2.7 复位程序设计
5 基于DDS技术的任意波形发生器
    5.1 各种波形发生器的方案比较
        5.1.1 传统的模拟式波形发生器
        5.1.2 采用直接合成方式的AWG方案
        5.1.3 采用间接合成的AWG方案
    5.2 直接数字合成(DDS)技术
        5.2.1 DDS技术的特点和应用现状
        5.2.2 DDS系统的结构组成
        5.2.3 DDS技术的理论分析
    5.3 应用DDS技术的AWG的方案
6 应用CPLD实现的基于DDS技术的AWG的设计
    6.1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
        6.1.1 PLD概述
        6.1.2 Altera公司的Flex10K系列器件
    6.2 应用CPLD实现的并行流水线的高速相位累加器
    6.3 CPLD主控制单元与高速RAM和高速DAC的单元接口设计
    6.4 输出信号的调理
    6.5 单片机的程序流程
    6.6 与实验主板和数字示波器的接口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论文相关专业术语
附录B远程实验硬件系统扫描图片
附录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与非门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二值忆阻器的忆阻三值数字逻辑电路研究[D]. 周鹏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LC滤波电路的逆变器研究与设计[D]. 杨亚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非接触测量的数控机床热误差测控系统研究[D]. 叶富邦.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氧化锌的应变门控器件设计方法研究[D]. 郭功华.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5]TTL与非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 丁洁,张欣.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2)
  • [6]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信号采集[D]. 王淑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7]数模混合信号芯片的测试与可测性设计研究[D]. 庞伟区. 湖南大学, 2008(12)
  • [8]计算机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应用[J]. 郭丹枫.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3)
  • [9]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与非门电路[J]. 白玉成,王海红. 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2002(04)
  • [10]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硬件系统的研究[D]. 吴斌. 重庆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晶体管-晶体管-逻辑与非电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