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液体静脉滴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疗效观察

低温液体静脉滴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疗效观察

一、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覃黎葵[1](2016)在《银翘散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呼吸系统模型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世界范围的一个主要公共健康问题。RSV感染是导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也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流行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感染因素之一。RSV感染目前仍没有令人信服的安全的针对该病毒的疫苗,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目前可供临床选用治疗RSV的药物较少,一直以来,西药方面治疗RSV感染的药物主要有抗病毒药物、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类抗炎药和免疫调节剂等。但是这些药物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毒副作用,而疫苗又难以奏效。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毒副作用小,药源丰富,防治RSV感染具有的独特效果。中药防治RSV感染的优势在于通过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来增强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因此,在中医药宝库中寻找有效防止RSV感染的药物就成为一项有重大意义的工作。银翘散为中药复方,是中医辛凉解表法的代表方,是临床辨证治疗风热型流感的主要方剂;对流行性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等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的病毒性感染疾病等有切实疗效;其配方由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等10味药物组成;其中,金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薄荷、牛蒡子为辛凉之性疏风清热而利咽喉。荆芥穗、淡豆豉为辛温之性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芳香辟秽。竹叶可清上焦热;芦根可清热生津;桔梗可宣肺止咳。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研究表明银翘散中各组成分均能够可能发挥抑制RSV感染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体内RSV感染小鼠呼吸系统模型和体外RSV感染小鼠上皮细胞TC-1模型,采用低、中、高剂量银翘散(分别为150 mg/kg、300 mg/kg和600mg/kg)和利巴韦林(150mg/kg)进行治疗,通过对肺指数进行测定,HE染色观察肺组织和鼻黏膜组织炎性浸润等病理形态学改变,检测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从动物和细胞水平来观察银翘散对RSV所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是否具有改善的作用。RSV感染常常导致免疫损伤和炎症的出现。在活化炎症因子的过程中,NALP3炎性体有不可或缺的作用。NALP3炎性体是核苷酸结构域样受体(NALPs)家族成员,是体内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感受器,可识别病原体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反应。NALP3炎性体由NOD样受体家族成员3 (NALP3)、调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以及半胱天冬酶caspase-1组成。当配体与NALP3结合后促进炎症小体的形成,并对caspase-1进行自身激活,导致IL-1β和IL-18等各种炎性因子的成熟及分泌,引起各种免疫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建立RSV感染呼吸系统的体内外模型并给予银翘散干预后,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ALP3炎性体相关蛋白NAL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探讨银翘散治疗RSV感染作用与NALP3炎性体激活的关系,以期深入揭示银翘散抗RSV感染效应的免疫应答信号机制,为RSV感染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探讨银翘散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系统模型的治疗效果以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呼吸系统模型;采用低、中、高剂量银翘散(分别为150mg/kg、300mg/kg和600mg/kg)与利巴韦林阳性对照药(150mg/kg)进行治疗;通过称量小鼠体重和肺重量计算肺指数。HE染色检测小鼠鼻粘膜和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以及IL-6的表达水平。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组织中NALP3炎性体的相关因子NAL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第二部分: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肺上皮细胞TC-1的体外模型,采用银翘散与利巴韦林含药血清进行干预,或者通过转染NALP3小干扰RNA抑制NALP3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检测TC-1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以及IL-6的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AL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研究结果第一部分:体内实验表明采用银翘散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小鼠呼吸系统模型可以降低小鼠肺指数,减轻鼻黏膜上皮细胞和肺组织的损伤。并抑制NALP3炎性体相关蛋白NAL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降低炎性因子IL-1 β、TNF-α、IL-6的表达水平。且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呼吸系统的改善作用与利巴韦林阳性对照药的改善作用相当。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银翘散对RSV感染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NALP3炎性体激活相关。此外,给予NALP3小干扰RNA后发现其可逆转RSV感染TC-1细胞所致的IL-1β、TNF-α和IL-6及NALP3炎性体相关蛋白NALP3、ASC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升高。研究结论银翘散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能够改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道系统炎症,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ALP3炎性体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分泌相关。通过观察NALP3小分子干扰组对RSV感染的改善作用,进一步揭示银翘散治疗RSV感染作用与NALP3炎性体激活的关系,也为下一步分子靶向治疗RSV感染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庾小明[2](2015)在《外感高热患儿的降温方式》文中研究表明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发热时体温上升较快,体温急剧上升和持续不退易导致患儿脑组织等重要脏器缺氧,甚至引起全身抽搐和脱水,须紧急降温处理,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导致小儿死亡或遗留后遗症[1-2]。患儿发热,多因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其发病急骤,若邪热不解,热盛动风,可致神昏抽搐,变生多种其他疾病[3]。故一旦出现发热之症,应急退其热,积极降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临

王超超,朱小春,林永强[3](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给予酚磺乙胺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及地塞米松等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再给予中医治疗,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退热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及尿素氮恢复时间分别为(3.66±1.13)d、(5.87±1.43)d、(6.48±1.21)d及(8.22±1.65)d;观察组退热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及尿素氮恢复时间分别为(2.42±1.09)d、(3.98±1.21)d、(4.43±1.09)d及(5.67±1.55)d;观察组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3.8%(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4](2012)在《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损伤导致的一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由于持续高热可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细胞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缺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1]。2010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方法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5](2012)在《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损伤导致的一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由于持续高热可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细胞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缺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1]。2010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方法

李文娟[6](2009)在《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及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文献,阐述了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概念(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液体选择、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滴速、注射液体时的检测指标),及其在高热降温和亚低温脑保护中的应用,表明静脉注射低温液体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技术在心肺复苏亚低温脑保护后保护脑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琴,付菊芳,孙静,张敏,石雪芹,邹小梅,官浩[7](2008)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30%体表深Ⅱ度烫伤兔的降温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作内毒素攻击烧伤动物发热模型,模拟烧伤后内毒素致发热症状,评价中心静脉输入低温液体降温的疗效,为该疗法应用于烧伤患者提供确切的实验依据。方法制作30%体表总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兔背部深Ⅱ度烫伤模型,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200ng/kg)致其发热,发热后中心静脉输入低温[(4±1)℃]平衡液,滴速为5ml/min,总量<500ml;观察动物体表温度、中心温度的变化,并对输入低温液体动物的脉搏、呼吸、白细胞动员进行监测。结果烫伤发热兔中心静脉输注低温平衡液可以降低实验兔的皮下体温(2±0.3)℃和中心体温(1±0.4)℃,发热后立即输注比发热后15min输注效果好;输注低温液总体降温效果显着好于冰袋降温。输液低温液降低体温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实验兔的呼吸、心率,以及延缓白细胞动员,从而降低中性粒细胞数;其效果也明显好于冰袋降温。结论静脉滴注低温平衡液可降低30%深Ⅱ度烫伤发热兔体温,该方法可用作烧伤后内毒素致体温升高的降温措施之一。

刘红姣[8](2008)在《登革热湿热特征及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脑屏障损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登革热迄今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登革热有过许多次大流行。进入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规模不断扩大,流行频度不断增加。最近10年,由于城市化扩大,人口的快速增长,垃圾处理不当,国际旅游增多,全球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呈不断上升趋势,已广泛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25亿人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继疟疾之后的最重要的热带病。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在登革热病人的发生率为1.6%~4.3%,原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登革病毒性脑炎发病率又增加3~5倍,而登革脑炎患者则更易发展为DHF/DSS。登革热疫苗预防接种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虽近期有多篇文章报道了泰国Mahidol大学的研究者们在原代狗肾细胞中培养了活的减毒株,候选的单价、双价、三价和四价疫苗在泰国进行了Ⅰ期和Ⅱ期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但由于担心活的减毒疫苗会回复到有毒株,目前正在努力通过DNA重组技术产生单位疫苗。故近期内尚无可供广泛使用的疫苗。登革热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故在发热等症出现的早期,如何确诊、如何辨别轻型与重型,并对重型者,特别是已出现登革脑炎症状者,及早合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登革热早期诊断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DV的分离或登革热抗原检测均显苍白无力。因此登革热早期中医证治特点的研究便显得甚为重要。研究目的通过文献资料、临床病案及三种复合因素(DV感染、高脂饲料喂养、外环境湿热)共同干预所建立的BALB/C小鼠DV感染湿热证模型的综合研究,探讨登革热湿热特征和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血脑屏障损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登革热及登革脑炎的防治提供指导。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按由近及远顺序,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病案室采集2002年~2006年登革热病案共1200份。按笔录-梳理(统一辨证)-建库-表列-统计过程分步进行。所有病例经专科教授集中审核,按统一标准重新编制。统一采用SPSSV13.0统计软件包,对登革热发生流行时的气候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中医病位、病性、证型及其变证的证型等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先通过4个实验摸索出:①内湿热形成的条件——高脂饲料喂养4d;②在内湿热基础上,外湿热环境及干预时间——温度32±0.5℃,湿度60±5%,干预时间2h;③DV接种方法与接种量的探索——颅内接种,病毒液稀释浓度10-3;④三种因素干预顺序——先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4d,第5d给予DV颅内接种+外湿热环境;或DV颅内接种+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4d,第5d施予外湿热环境。再采用“颅内接种病毒+高脂饲料喂养+间断湿热外环境刺激”三种复合因素构建BALB/C小鼠登革病毒感染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脑屏障损伤的机理。将56只实验用BALB/C小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常规驯养2天后干预。A正常组普通饮食、正常饮水;B单纯DV感染组正常饮食饮水+DV感染;C DV感染+外湿热组正常饮食饮水+DV感染+置于气候模拟仓中;D DV感染+内湿热组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DV感染;E模型组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DV感染+置于气候模拟仓中;F中药1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蒿芩清胆汤灌胃;G中药2组在模型组基础上给予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杏仁、滑石方汤灌胃。根据前面造模条件摸索,为了操作方便,模型组及治疗组选用先DV颅内接种+高脂饲料、正常饮水喂养4d,再施予外湿热环境的干预顺序。除正常组外,于第1d 7:30AM开始,所有小鼠均给予DV颅内接种,同时给予相应饮食、正常饮水喂养。分别于第5d、7d、9d 10AM施予外湿热环境(使用前面摸索的条件)。中药灌胃予第5d开始实施,每日两次(9AM、5PM),每只0.4ml/次,连续灌胃4d(第5~8d)。第9d,剖取所有组小鼠肝脏、脑组织,采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放入4℃保存待测。其中A、B组小鼠在自然环境下操作;C、E、F、G组小鼠则在第三次施予外湿热环境干预2h后,直接在气候模拟舱内操作。体重、肛温的检测分别在第1d、5d、7d、9d的7:5 0AM进行。肝、脑内NF-κB和脑内AQP4、MMP9、GLUT1的表达水平的免疫组化检测及肝、脑组织切片由广州达辉生物有限公司完成。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分析结果,数据均以均数加标准差标示((?)±s),采用t检验或q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附三种复合因素干预BALB/C小鼠模型建立实验流程简图:研究结果1临床结果1200份病案,多发生在高温高湿气候环境,总体上病情较轻,重症登革热较为少见。出现脑膜脑炎者均在病程第4~6天发生。临床表现以剧烈头痛,谵妄,神智改变为主,查体可见颈项强直、克氏(Kemig)或布氏(Brudzinski)征阳性。经治疗后,多于2-4天症状明显缓解,无后遗症表现。辨证以湿热为主,湿热病邪是病变过程中主要致病因子。每例患者平均涉及病位3~4个,可能与湿热弥漫,毒邪随之流窜,多脏腑功能受损有关。证型以卫气同病、邪伏膜原等湿热证为主,但有湿热偏重的不同。湿热熏蒸、毒陷清窍则发生登革脑炎。2实验结果造模所用4周龄BALB/C小鼠为幼鼠,正常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体温逐渐略有下降,符合幼鼠发育规律。单独DV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活动、进食、摄水量减少。与正常组比较,体重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肛温骤升骤降,终可至正常。肝、脑组织内NF-κB及脑组织内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上调,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与单纯外或内湿热+DV病毒感染小鼠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脑细胞轻度受损。这与临床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可自愈。外或内湿热加DV病毒感染小鼠,肛温先骤升骤降,降至一定程度(相当于低热)后,下降缓慢,终可至正常。前者(外湿热+DV病毒感染小鼠)在气候模拟舱内先出现一段时间躁动期,活动、饮水量增多,汗出、体毛结穗,继而进入安静状态,活动减少,散在静卧,然整体来说是活动、进食、摄水量减少,体重下降;后者(内湿热+DV病毒感染小鼠)则先出现活动、进食、摄水量增加,体重增长,皮毛油亮光泽,粪便及排泄物增多,随后表现为蜷缩扎成堆,活动量、进食量、摄水量减少,粪便稀溏。肝、脑组织内NF-κB及脑组织内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上调,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与单纯DV病毒感染小鼠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中度受损,脑细胞轻度受损。这与临床典型登革热表现类似,因有内或外湿热病邪的干预,病程相对轻型较长,一般预后较好。内外湿热加DV病毒感染小鼠,先出现躁动,进食、摄水量、体重增加,皮毛油亮光泽,粪便及排泄物增多,随后表现为蜷缩扎成堆,活动量、进食量、摄水量减少,粪便稀溏。随着病情的进展,小鼠反应迟钝,体毛开始脱落,体重减轻,进食量及活动明显减少,出现弓背、后肢瘫痪等脑部症状表现后,于1~2d内死亡。肛温先骤升,升至一定程度(相当于中、高热)后,缠绵不降。肝、脑组织NF-κB及脑组织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显着(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体积增大,部分破裂,细胞核周围及胞浆内出现大量空泡,大小不等;脑组织多数神经细胞核固缩,核仁显不清,细胞外空隙明显增宽、间质疏松,显示细胞周围及间质水肿明显。这与临床重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死亡率极高。分别给予蒿芩清胆汤及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杏仁、滑石方汤干预小鼠,于干预后第2d(即第6d)开始,活动、进食、摄水量渐增,粪便渐接近正常,第7天肛温已降到与正常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肝、脑组织内NF-κB及脑组织内AQP4、MMP9、GLUT1平均光密度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肝、脑组织切片显示:肝、脑细胞有少许变化,但大致正常。研究结论1登革热的发生流行与当时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湿热体质者为易感人群。湿热体质者在湿温环境中更易出现登革脑炎、DHF/DSS等并发症。登革脑炎证型为湿热熏蒸、毒陷清窍,是DV感染开始至DHF/DSS发生的一个中间过程。2单纯DV感染小鼠,表现类似临床轻型登革热,病程3~5天,即可自愈;外或内湿热加DV病毒感染小鼠,与临床典型登革热表现类似,病程5~10天,预后较好;内外湿热相引加DV病毒感染小鼠,与临床重型登革热表现类似,出现脑炎表现者,死亡率极高。3模型小鼠发病之初,给予蒿芩清胆汤与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杏仁、滑石方干预,可阻止NF-κB、AQP4、MMP9、GLUT1的表达上调,使血脑屏障免受破坏,从而防止登革脑炎的发生。

孙艳梅,许传娟,周海燕[9](2007)在《流行性出血热36例护理体会》文中认为

张为朵,徐芝芳[10](2006)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有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高热,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护理新技术。方法:对2003年9月-2004年6月在接收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20例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结果:对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有显着疗效(P<0.05),并能有效预防休克期及少尿期,即使部分患者进入休克及少尿期后,也能明显缩短这两期的持续时间,减轻各种相应的症状。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是一项有效、安全、先进的护理新技术。

二、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银翘散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呼吸系统模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研究进展
        1.1 RSV概述
        1.2 RSV感染的发病机制
        1.3 诊断
        1.4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5 中医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认识
        1.6 中草药治疗研究进展
    第二节 银翘散应用研究进展
        2.1 银翘散的组成和功效
        2.2 银翘散的临床研究
        2.3 银翘散的药理实验研究
        2.4 银翘散的剂型研究
第二章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呼吸系统模型的作用研究
    2.0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细胞和动物
        2.1.2 实验药物
        2.1.3 试剂
        2.1.4 仪器
        2.1.5 病毒悬液制备以及TCID50测定
        2.1.6 药物处理
        2.1.7 模型构建(病毒感染)
        2.1.8 取材
        2.1.9 肺指数测定
        2.1.10 HE染色
        2.1.11 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 β、TNF-α、IL-6
        2.1.12 qPCR检测NALP3、ASC和caspase-1的变化
        2.1.13 Western blot检测
        2.1.14 数据统计
    2.2 结果
        2.2.1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肺指数的影响
        2.2.2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鼻粘膜炎性浸润等病理形态的影响
        2.2.3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肺组织炎性浸润等病理形态的影响
        2.2.4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肺泡灌洗液TNF-α、IL-1 β和IL-6表达水平的影响
        2.2.5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肺组织NALP3表达水平的影响
        2.2.6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肺组织ASC表达水平的影响
        2.2.7 银翘散对RSV感染小鼠肺组织caspase-1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银翘散对RSV感染细胞模型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细胞和病毒
        3.1.2 试剂和仪器
        3.1.3 方法
        3.1.4 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NALP3 siRNA的确定
        3.2.2 银翘散对RSV感染TC-1细胞的IL-1 β、TNF-α、IL-6表达水平的影响
        3.2.3 银翘散对RSV感染TC-1细胞的NALP3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3.2.4 银翘散对RSV感染TC-1细胞的ASC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3.2.5 银翘散对RSV感染TC-1细胞的caspase-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2)外感高热患儿的降温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外感高热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
2外感高热降温方式
    2.1物理降温
    2.2药物降温
    2.3物理降温结合药物降温
    2.4中医降温
    2.5耳部刺络放血治疗
4结论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 讨论

(4)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在正常情况下, 人是恒温的, 不因外界气候改变而有显着差异
    3.2 静脉滴注低温液体
    3.3脑功能的维护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生命呈正相关
    3.4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安全性

(5)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在正常情况下, 人是恒温的, 不因外界气候改变而有显着差异
    3.2静脉滴注低温液体
    3.3脑功能的维护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生命呈正相关
    3.4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安全性

(6)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概念
    1.1 静脉低温液体的液体选择
    1.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温度
    1.3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速度
    1.4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过程中的监测
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
    2.1 静脉输注低温液体在高热降温中的应用
        2.1.1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降温的机制
        2.1.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
    2.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在亚低温脑保护中的应用
        2.2.1 亚低温的概念
        2.2.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在亚低温脑保护中的临床应用
3 小结

(7)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30%体表深Ⅱ度烫伤兔的降温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3 主要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内毒素致发热烫伤兔模型的一般情况
    2.2 静脉输入低温液体对体温的影响
    2.3 静脉输入低温液体后心率与呼吸的变化
    2.4 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变化
3 讨论
    3.1 烧伤后高热是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3.2 物理降温
    3.3 静脉输入低温液体
    3.4 静脉输入低温液体的安全性

(8)登革热湿热特征及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脑屏障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登革热及登革脑炎西医研究概况
        1 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
        2 登革病毒的传播
        3 流行概况、特征及影响因素
        4 诊断标准与技术
        5 治疗与转归
        6 预防与免疫
        7 登革脑炎概况
    第二节 登革热中医证治特点研究概况
        1 登革热中医辨治概况
        2 登革热湿热特征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蒿芩清胆汤和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感染性疾病浅析
        1 蒿芩清胆汤治疗感染性疾病述略
        2 银翘散加减方治疗感染性疾病述略
    第四节 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因素
        1 脑屏障的发现、组成及意义
        2 决定脑屏障通透性的因素
        3 AOP4、MMP9、GLUT1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中篇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讨论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三种因素造模条件及干预顺序摸索
        1 高脂饮食喂养形成内湿热的时间摸索
        2 外湿热环境温度、湿度及干预时间的摸索
        3 登革病毒接种方式、剂量的摸索
        4 三种因素干预顺序摸索
    第二节 荧光定量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感染的可行性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三节 模型的建立及清热利湿法抗脑屏障损伤机理探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结语
    1 理论研究结论
    2 临床资料分析结论
    3 实验研究结论
    4 创新点
    5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银翘散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小鼠呼吸系统模型的作用研究[D]. 覃黎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2]外感高热患儿的降温方式[J]. 庾小明. 现代临床护理, 2015(06)
  • [3]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效果研究[J]. 王超超,朱小春,林永强.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06)
  • [4]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J].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8)
  • [5]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J].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6)
  • [6]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 李文娟. 中国当代医药, 2009(17)
  • [7]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30%体表深Ⅱ度烫伤兔的降温作用[J]. 周琴,付菊芳,孙静,张敏,石雪芹,邹小梅,官浩.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22)
  • [8]登革热湿热特征及清热利湿法抗登革脑炎脑屏障损伤机理研究[D]. 刘红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10)
  • [9]流行性出血热36例护理体会[J]. 孙艳梅,许传娟,周海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07(23)
  • [10]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治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 张为朵,徐芝芳.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6(07)

标签:;  ;  ;  ;  ;  

低温液体静脉滴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