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

小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

一、小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苏瑞智[1](2021)在《基于余热回收的CO2动力循环系统热力学分析与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氧化碳无毒无害、廉价易得,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工质的热力循环系统具有良好做功性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动力循环(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recompression power cycle,SCRPC)与跨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Transcritical carbon dioxide power cycle,TCPC)作为两种常用的CO2热力循环,其热源适应性强、能量转化率高,可用于回收发电系统如燃气轮机(Gas Turbine,GT)和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的排气余热,组合成联合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系统效率。本文首先构建基于特性曲线的微小型燃气轮机与SOFC的数学模型,然后对SCRPC和TCPC循环进行热力学研究,最后探索将动力源与余热回收系统进行结合,同时引入液化天然气(liquified natural gas,LNG),提出三种联合循环系统,对各联合循环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与多目标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微型燃气轮机(Micro Gas Turbine,MGT)为动力源,构建MGT/TCPC联合循环系统。额定工况下,系统热效率和(?)效率分别达到51.86%和32.01%,发电功率为212.1kW,相比单MGT提高了 42.81kW。(?)分析结果表明,燃烧室和冷凝器是系统(?)损较大的部件,(?)损主要来源于燃烧反应的不可逆损失以及较大的换热温差。参数分析结果显示,MGT采用变转速控制策略运行时,轴转速、空气与燃料流量、透平入口及回热出口烟温均随MGT负荷的降低而降低,同时MGT负荷的下降也会导致TCPC循环净功减少,使得系统总发电功率下降。多目标优化程序中选取TCPC循环高压与循环低压作为决策变量,利用粒子群算法与TOPSIS决策方法,在Pareto前沿中选择得到最优点。其次,将SOFC与MGT/TCPC进行耦合集成,构建SOFC/MGT/TCPC联合循环系统。联供系统热效率与(?)效率分别达到70.04%与53.05%,和分供系统相比,耦合系统性能显着提高。(?)分析显示,SOFC电堆由于存在不平衡电位差造成的过电压损耗,成为系统(?)损最大的部件。参数分析结果表明MGT部分负荷率,阳极回流比和MGT循环压比等参数变化均会对系统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多目标优化研究中,分别选取系统发电输出与装置运行成本、系统热效率与装置运行成本以及系统(?)效率与装置运行成本作为三组多目标优化函数,利用粒子群算法与TOPSIS决策理论确定最终优化结果。最后,以小型燃气轮机为动力源,针对其排烟温度较高的特点,基于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构建GT/SCRPC/TCPC联合循环系统。该系统通过在透平尾部加装分流器,可根据燃气轮机负荷情况,控制进入SCRPC与TCPC的烟气流量,实现发电效率最大化。在设计工况下,系统的热效率和(?)效率分别为52.94%和30.27%。GT采用变流量控制策略运行,其负荷升降主要通过燃料量进行调节。当GT升负荷运行时,燃料需求量大幅增加,而空气量与空气增压比基本不变,负荷的提升主要来源于透平做功量的增大,同时GT发电效率也有所上升。此外,分析了透平I入口温度、TCPC冷凝压力、TCPC回热效率、SCRPC与TCPC循环高压、HTR与LTR换热效率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上述7个参数作为决策变量,选取发电输出与运行成本、总能量输出与运行成本、总(?)量输出与运行成本、热效率与运行成本以及(?)效率与运行成本作为五组多目标优化函数组合,运用遗传算法与基于熵权的TOPSIS决策方法选出最优设计参数,并对其所对应的系统各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比较。

伍赛特[2](2021)在《舰艇主推进装置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舰艇主推进装置的技术要求及历史发展,重点对蒸汽动力装置、柴油机动力装置、燃气轮机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联合动力装置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归纳,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海防技术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从而为相关技术研究、科学实验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或参考。

付晓旭[3](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王树成[4](2020)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联合循环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为了保证持续的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了重点发展“分布式能源、电力储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此外,分布式供能系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能源领域四项前沿技术之一的新型供能方式,集节能、环保、经济、可靠等优势于一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依托北京市自然基金、中央高校基金、中丹国际合作、留学基金等项目,利用理论研究、模拟仿真,实验/试验,技术集成等方法对以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大型分布式供能系统、船用中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以及基于二甲醚内燃机的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中联合循环的耦合特性、能的梯级利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主要部件及主要循环单元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分布式供能系统的集成原则,即:能量的梯级利用及物理能与化学能的梯级利用。阐述了系统中的高品位、中品位、低品位热能的耦合机理。其次,采用(?)分析方法对以燃气轮机为原动机的大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中主要部件的(?)损进行分析,揭示了系统各主要部件能量损失的不可逆程度。结果表明,(?)损占比最大的部件为燃烧室,58.8%;其次是太阳能集热器,14.3%。采用先进(?)分析方法将系统主要部件的(?)损划分为:内补(?)损/外部(?)损,可避免(?)损/不可避免(?)拟。从系统部件的自身结构和拓扑结构两个角度揭示了(?)损产生的原因。提出“瞬时(?)损”的概念,对所提出的大型分布式供能系统各主要部件的(?)损进行了逐时分析。再次,阐述了二甲醚在未来能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及采用二甲醚作为系统燃料的原因。介绍了二甲醚的生产流程,并对原有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设计,提出基于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新型二甲醚的绿色生产流程,将生物质中碳元素的转化率提高到90%。分析了基于绿色燃料甲醚的船用分布式系统特性。对系统在不同工况下,采用不同有机工质,不同燃料下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适用于该船用分布式系统的有机工质。此外,对斯特林热机和有机朗肯循环在回收烟气余热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内燃机负荷及排烟温度下,斯特林发动机回收烟气余热的性能优于有机朗肯循环。然后,介绍了基于燃用一甲醚内燃机的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冷热电的供能方式。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了系统中内燃机在非满负荷工况下的主要热力学参数,并建立了系统中其它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以上海地区某宾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在典型夏至日和冬至日时的运行特性。最后,以系统年运行收益和年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对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中使用的内燃机和燃气轮机的适用性及各自的经济性进行研究。表明当原动机功率小于2.8MW时,选用内燃机作为原动机是比较好的选择。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以系统年均投资、一次能源节约率、二氧化碳减排率为目标函数,对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中集热器面积进行优化,得到了在该案例下的最佳的集热器面积数值,为类似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给出了二甲醚替代柴油和天然气时的燃料替代价格比系数:rD=1.47,rN=1.69。分析了二甲醚作为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燃料时在价格上的优势。

周桥[5](2020)在《微小型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及控制规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小型燃气轮机具有功率密度高、排放低、启动快、维修简单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分布式供能、特种电源和战车动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高技术集成型热-功转化装备。微小型燃气轮机存在效率偏低和变工况性能衰减的技术瓶颈,而回热循环是提高微小型燃气轮机全工况热效率的有效方式。本文以广泛应用的两种典型回热循环燃气轮机,即单轴燃气轮机和动力涡轮导叶可调式三轴燃气轮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仿真模型研究,改善模型的收敛性与实时性;随后,开展回热器精细化建模,提高回热器仿真模型精度与维度;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单轴与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研究,获得最优控制规律与最优控制策略;最后,进行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总体特性研究,分析控制参数调节速度与回热器热惯性对回热循环燃气轮机非稳态响应的影响,并提出快速实现非稳态控制的调控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部件法建立基于MATLAB/m语言的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仿真程序,解决回热循环燃气轮机,特别是结构复杂的动力涡轮导叶可调式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仿真模型收敛性难题,结果表明非稳态性能仿真的实时性显着改善。(2)采用基于换热微元的回热器换热仿真方法,推导获得适用于逆流、顺流与叉流式回热器的改进换热仿真模型。该模型可有效提高回热器剧烈运行工况的仿真精度,并可获得回热器温度沿流向的分布,从而提高模型仿真维度。该模型还具备模拟回热器内部泄漏与纵向换热效应的潜力。(3)开展单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整机性能研究。对恒转速与变转速两种控制模式进行对比,获得了最优变转速控制规律,证明保持涡轮出口温度为设计值是显着改善燃气轮机全工况性能的最优控制策略。进一步研究发现,回热器性能衰退对变转速控制模式的整机性能恶化影响更为严重。(4)开展动力涡轮导叶可调式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整机性能研究。对动力涡轮转速与导叶角度调节两种控制模式进行对比,阐明了导叶角度调节与回热器耦合作用可以改善整机性能的内在机理,获得了动力涡轮转速与导叶角度的联合最优控制规律。进一步研究表明,单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的最优控制策略亦适用于动力涡轮导叶可调式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在联合最优控制规律下,当高压轴相对物理转速分别为0.95、0.90、0.85时,可获得6.37%、15.88%、47.80%的输出功率提升,以及10.84%、25.59%、64.97%的热效率提升。(5)开展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总体特性研究,分析其非稳态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回热循环燃气轮机非稳态响应主要由控制参数调节速率与回热器热惯性决定。在单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中,回热器热惯性导致燃气轮机参数变化出现迟滞性,易造成参数超调。在动力涡轮导叶可调式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中,燃油流量与导叶角度调节对整机非稳态响应起决定作用,而动力涡轮转速调节影响相对较小。回热器热惯性使整机非稳态响应分为快速响应区与回热器滞后区。控制参数的快速调节有助于缩短整机稳定时间,并且燃油流量与导叶角度联合调节有利于快速实现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非稳态响应。

刘家鑫[6](2020)在《舰船小型分布式动力装置振动噪声分析及布置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发电机组作为舰船的动力装置,也是舰船振动噪声主要来源。舰船在低速航行时,结构噪声在全船声辐射中占主要作用,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减小船舶动力装置的振动是降低舰船振动噪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传统舰船动力装置采用的汽轮发电机组工作时转速偏低,机组功率密度偏低,低频振动难以控制,振动能量大,是舰艇主要振动噪声源之一,同时,由于机组功率大,外形尺寸偏大,后期出舱维护困难较大。相比于传统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小型径流式汽轮发电机组具有整机外形尺寸小、重量轻、制造工艺与方法简单、低振动,低噪音,寿命长等诸多优点。采用多台小型高速径流式汽轮发电机组并分布布置,通过优化布局,可显着降低汽发机组整体振动。本文基于汽轮发电机组典型激励(不平衡激励、汽流激励、电磁激励)机理,开展在耦合激励作用下两种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特性研究,基于有限元分析理论,建立两种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简化模型,分析两种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刚性支撑、弹性支撑下前两阶模态,开展不平衡激励、汽流激励、电磁激励共同作用下两种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性仿真分析。依据耦合激励作用下两种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性计算结果,结合汽轮发电机组结构进气参数,建立两种不同功率动力系统简化模型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通过有限元软件来仿真计算动力系统耦合机理作用下的振动响应,探究小型分布式动力装置的减振效果,验证高速小型汽轮发电机组的减振优势。最后,在保持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组的布置位置,采用几种较为典型的分布方式,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不同分布方案下动力系统的振动噪声,得到分布式小型动力装置的最优布置方案。

施泉生,丁建勇,刘坤,晏伟[7](2019)在《含电、气、热3种储能的微网综合能源系统经济优化运行》文中研究说明风电的反调峰特性和供暖季"以热定电"模式导致弃风现象严重,造成能源浪费。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和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以及各种储能方式的出现,通过建立含有电、气、热3种储能方式的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方式,可以提高风电的利用率。将蓄电池、蓄热电锅炉和电转气(P2G)技术应用于微网系统,以成本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微网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优化运行模型。对比分析了4种方案,通过算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风电出力和负荷不确定性对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3种储能方式的综合能源系统可以减少弃风电量,降低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唐旎[8](2019)在《基于分布式资源价值的能源互联系统供需双侧多能协调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系统的快速发展,通过燃气轮机组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的耦合日益加深。然而,由于燃气轮机组属于优先级较低的天然气负荷,当天然气源供气紧张时,燃气轮机组常常会被削减而改变电力系统的潮流状态,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为了解决上述通过燃气轮机组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的运行问题,本文考虑鼓励用户侧充分调用其管辖范围内的分布式资源,通过提交报价曲线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调度,提高电气互联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基于考虑网损的直流最优潮流模型,导出包含能量分量、网损分量及阻塞分量的节点电价模型;基于对天然气管道及压缩机的线性化,建立了天然气稳态最优潮流模型,并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节点气价模型;建立适合通过燃气轮机组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的联合调度模型,验证了该调度模型能有效产生反应网络运行状况的价格信号;通过一特定场景验证电气互联系统的联动影响:局部天然气负荷增长导致天然气系统延时约束起作用产生高节点气价的同时,燃气轮机组负荷被削减导致部分线路阻塞产生高节点电价。(2)基于配电网潮流的线性化及配电网网损因子,建立了线性化配电网最优潮流模型;针对天然气配网气压较低、管道较短等特点,对天然气主网稳态潮流模型进行修改,建立线性化配气网最优潮流模型;建立考虑耦合分布式资源(电转气、小型燃气轮机)及单能分布式资源(可中断负荷、储气罐)的配网间电气能量交易框架,模拟不同主网补偿价格形成阶梯状报价曲线;单能配网的负荷调整量仅与本身主网的补偿价格有关,耦合配网的负荷调整量则与电、气两网的补偿价格均有关。(3)建立了双侧报价的电气互联系统调度模型及调度框架,允许主网负荷(即配网运营商)在收到第一次节点价格结果后根据配网内分布式资源提交报价曲线参与主网运行,主网运营商根据收集到的报价曲线进行第二次调度形成新的价格信号;验证了分布式资源通过报价曲线的形式参与主网运行后能有效缓解气网的延时情况及电网的阻塞情况,在供能侧及用户侧均创造了一定经济价值;耦合分布式资源的调度灵活性更高,具有更好的调节能力。

黄曼曼[9](2019)在《基于压气机抽气储能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电力生产格局不断优化。燃气轮机分布式供能系统具有环境友好、安全可靠等优势,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受需求侧负荷波动等多因素影响,难以全工况高效、灵活实现供需平衡,故运行热电比偏低,综合能效远未达到其额定值。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压气机旁路抽气储/释能燃气轮机供能系统,以及可行的机组负荷调控策略;采用变工况典型性能解析分析方法研究压气机抽气对燃气轮机部件、机组的影响;探讨基于抽气储/释能调控策略的CHP系统变工况性能;以系统满足一种简单延时阶跃函数分布的逐时电负荷为例,研究峰谷比、负荷频率等特征参数对压气机抽气系统设计参数及效率的影响。结论表明:压气机抽气致压气机进口流量略有增加,压气机压比下降,可改善压气机防喘性能以及燃气透平的变工况性能;技术上燃气透平能等排气温度工作于本文所设的最大抽气系数为0.3的范围内;燃气轮机效率-负荷特性劣于基准系统,但提高了供热品位。旁路储气过程中,通流截面随抽气系数的增大逐渐增高,节流损失则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释气过程中,释气流量越大,温度越高,空气透平对外做功能力越强;空气透平可扩大该供能系统最大出力,与透平设计参数有关,本文研究对象下,可扩大到燃气轮机额定功率的114.6%。当燃气轮机组相对功率减小至设计值的50%时,抽气系统中余热锅炉效率变化为额定功率的92.5%,基准系统中则变化为额定功率的85%;热电比在抽气系统及基准系统中分别变化为额定值的1.47倍以及1.147倍,抽气系统中余热回收率更高。空气透平设计工况下,燃气负荷为50%时,CHP系统综合能源相对利用率在抽气系统及基准系统中分别为92%、89%。当峰荷为4600kW、峰谷比为3、谷荷频率为0.375时,燃气轮机设计功率为4048kW,系统增效达2.02个百分点。联产机组为了提高大峰谷比情景下的系统效率及灵活性,可以考虑引入太阳能光热储能,提高空气透平的进气参数。

叶超[10](2018)在《煤炭部分气化分级转化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一次能源在目前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以煤炭为主,面对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如何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能源转化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煤中不同组分的不同性质将热解、气化与燃烧有机结合,实现煤炭资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是解决我国如何实现清洁高效的利用化石燃料问题的技术之一。浙江大学针对目前煤炭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双流化床煤炭部分气化分级转化技术,将循环流化床煤炭部分气化技术和循环流化床半焦燃烧技术有机结合,将煤炭中易于转化的部分转化为煤气,煤气可用于燃气轮机发电或者化工原料,半焦经燃烧后用于发电。通过对煤炭的分级转化利用,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的利用。本文在煤颗粒在不同气氛中的反应机理以及在循环流化床反应器中的气化特性研究基础上,在lMWt双流化床中试试验台上进行验证性试验研究,并模拟了煤炭部分气化能量转化系统,对其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在改造后的热天平试验装置上开展了煤炭半焦的部分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半焦在H20,CO2以及H20和CO2混合气氛下的气化反应动力学试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采用均相反应模型和Langmuir-Hinshelwood(L-H)模型联立预测了半焦气化的反应速率,分析了温度和反应气氛对气化速率的影响,验证了不共用活性位和共用活性位反应机理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在H2O和C02的混合气氛下,当温度不高于900℃时,不共用活性位假说更符合实验结果;当温度高于9000℃共用活性位假说更符合实验结果。结合对不同碳转化率下半焦比表面积的测试得出,随着反应的进行,气化反应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反应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大反应速率,半焦比表面积对气化速率有重要影响。然后,在自行搭建的小型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开展了典型煤种的部分气化实验,分别采用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氧气两种气氛,获得了气化温度、氧煤比和蒸汽煤比等运行参数对于部分气化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化温度或者氧煤比的提高,有效气体成分、合成气低位热值、半焦产量、焦油含量均下降,而碳转化率上升;随着蒸汽煤比的增加,有效气体成分、合成气低位热值、半焦产量、焦油含量以及碳转化率均增大。在水蒸气-氧气的实验工况下,气化气有效成分最高含量可达70%,此时氧煤比为0.46,蒸汽煤比为0.31,气化温度为900℃,碳转化率为84.23%,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和傅里叶红外分析仪对不同条件下的半焦进行测试,拉曼光谱的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半焦中无序碳结构显着减少,石墨化程度总体上提高;而在二氧化碳-氧气气氛中,有效气体成分随着氧煤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当氧煤比为0.57时达到最大,约为40%,合成气低位热值为5.58 MJ/Nm3。通过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随着反应气体进入煤颗粒内部,颗粒表面的孔隙逐渐打开,CO2进入半焦内部并与半焦发生反应,产生更多的含氧官能团和芳香族化合物,含氧官能团及芳香族化合物的产生使得半焦无序性增加。在lMWt双流化床气化燃烧实验台上开展煤炭空气部分气化实验,该实验主要分为三个工况,气化温度分别为790℃、850℃和920℃,每个工况持续3个小时左右。试验期间,各工况下系统运行稳定,调节方便,燃烧炉和气化炉能够正常协调运行。气化炉以空气作为气化介质进行部分气化,产生煤气和焦油,并将半焦送到燃烧炉中稳定燃烧,燃烧炉在燃用全部半焦的条件下可以稳定运行。试验结果表明,以空气作为气化介质时可以获得较高的煤气产量,随着工况温度的提高,依据煤气放散流量计算的每千克煤气产量也相应的提高,920℃工况下的煤气产量最高;在三个运行工况下,获得的焦油产量都很低,尤其是在920℃下,基本不产生焦油;燃烧炉燃用来自气化炉气化所剩半焦时运行稳定可靠,从密相区至炉膛出口沿炉高方向温度分布均匀,并获得较好的燃烧效率。在Aspen Plus软件平台上开展了煤炭部分气化分级转化系统的流程模拟,构建了给煤量为4320t/h的常压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加压部分气化发电系统以及煤炭部分气化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其技术路线为:煤炭首先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与O2/H2O发生反应产生煤气;煤气经过净化处理后送至燃气轮机发电或者用于甲醇合成;剩余的半焦用于燃烧发电,蒸汽参数为超临界参数。通过系统模拟,获得了气化压力、碳转化率、蒸汽煤比、氧煤比、甲醇合成温度等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及设备投资性能等参数,并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随着碳转化率的增加,系统效率先增加后减少,在碳转化率为80%左右时,系统效率达到最高,此时加压部分气化发电系统的效率达到了 55.96%,常压部分气化系统的发电效率为54.43%,均高于IGCC的系统效率(53.11%);随着甲醇合成温度提高,甲醇产量和系统效率均下降,随着循环尾气比例的提高,甲醇产量随之提高,系统效率随之下降,当甲醇合成温度为220℃,循环尾气比例为0.5时,此时的甲醇产量为76220kg/h,系统效率为56.8%。在经济性方面,常压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投资回报率为15.2%,远高于IGCC的3.4%;投资回报期为7.21年,远短于IGCC的18.06年,而煤炭部分气化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的内部收益率为24.1%,投资回报期仅为4.14年。由于在进行经济性分析的过程中,未将公司分工、员工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因此煤炭部分气化能量转化系统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报期都好处于较高水平。结果表明,基于煤炭部分气化技术的三类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效率,在经济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一项值得推广利用的煤炭利用技术。最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构建了煤炭处理量为4320t/h煤炭空气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和煤炭空气部分气化热电燃气联产系统,其中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技术方案为:煤炭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与空气发生反应,产生煤气;煤气经过净化后送入低热值燃气轮机进行发电;剩余半焦送入循环流化床燃烧炉中燃烧,产生的热量用于生产高参数蒸汽,进而用于发电。热电燃气联产系统的技术方案为:煤炭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与空气反应产生煤气;煤气经过净化后直接供应给工业用户;剩余的半焦用于燃烧发电。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空气煤比、碳转化率等对于气化温度、燃气组分、燃气热值及系统效率等参数的影响,并获得最佳运行参数,并对两个系统的经济学性能进行分析,获得其设备投资、内部收益率及投资回报年限等参数。通过热力学分析可得,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达到了 53.56%,热电燃气联产系统的系统效率为69.19%,两个系统的效率远高于IGCC系统效率及现有的常规煤粉电厂效率。通过经济性分析可得,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内部收益率为17.1%,投资回报年限为5.79年,热电燃气联产系统的内部收益率为30.2%,投资回报年限为3.29年。根据计算结果可知两个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二、小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余热回收的CO2动力循环系统热力学分析与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小型燃气轮机与SOFC/GT研究现状
        1.2.1 微小型燃气轮机研究现状
        1.2.2 SOFC/GT研究现状
    1.3 CO_2动力循环系统研究现状
    1.4 多目标优化算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燃气轮机与SOFC建模
    2.1 燃气轮机建模
        2.1.1 基本工作原理
        2.1.2 空气压缩机
        2.1.3 透平
        2.1.4 燃烧室
        2.1.5 回热器
        2.1.6 系统各部件耦合
    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建模
        2.2.1 基本工作原理
        2.2.2 SOFC建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碳动力循环系统分析
    3.1 跨临界CO_2动力循环系统
        3.1.1 系统描述
        3.1.2 模型建立
        3.1.3 评价指标
        3.1.4 模型验证
        3.1.5 结果与讨论
        3.1.5.1 计算结果
        3.1.5.2 参数分析
    3.2 超临界CO_2再压缩动力循环系统
        3.2.1 系统描述
        3.2.2 模型建立
        3.2.3 评价指标
        3.2.4 模型验证
        3.2.5 结果与讨论
        3.2.5.1 计算结果
        3.2.5.2 参数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GT/TCPC联合循环系统
    4.1 系统描述
    4.2 建模与评价
        4.2.1 热力学模型
        4.2.1.1 燃气轮机模型
        4.2.1.2 TCPC模型
        4.2.1.3 系统(?)损模型
        4.2.2 经济学模型
        4.2.3 评价指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计算结果
        4.3.2 敏感性分析
        4.3.2.1 MGT部分负荷运行
        4.3.2.2 TCPC循环高压与循环低压
    4.4 多目标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OFC/MGT/TCPC联合循环系统
    5.1 系统描述
    5.2 建模与评价
        5.2.1 热力学模型
        5.2.2 经济学模型
        5.2.3 评价指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计算结果
        5.3.2 敏感性分析
        5.3.2.1 MGT部分负荷运行
        5.3.2.2 阳极回流比
        5.3.2.3 MGT循环压比
    5.4 多目标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T/SCRPC/TCPC联合循环系统
    6.1 系统描述
    6.2 建模与评价
        6.2.1 热力学模型
        6.2.1.1 燃气轮机模型
        6.2.1.2 SCRPC及TCPC模型
        6.2.1.3 系统(?)损模型
        6.2.2 经济学模型
        6.2.3 评价指标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计算结果
        6.3.2 敏感性分析
        6.3.2.1 GT部分负荷运行
        6.3.2.2 透平I入口温度
        6.3.2.3 TCPC冷凝压力
        6.3.2.4 TCPC回热效率
        6.3.2.5 SCRPC与TCPC循环高压
        6.3.2.6 HTR与LTR换热效率
    6.4 多目标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舰艇主推进装置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艇动力装置简介
2 舰艇主推进装置发展概述
3 各类舰艇主推进装置及其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3.1 蒸汽动力装置
    3.2 柴油机动力装置
    3.3 燃气轮机动力装置
    3.4 核动力装置
    3.5 联合动力装置
4 舰艇主推进装置应用前景展望
5 结论

(3)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4.7.4 算例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5.3.3 基础数据
        5.3.4 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6.3.3 算例分析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6.4.3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1 引言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7.4.2 指标赋权模型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7.4.4 实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联合循环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
        1.1.2 国内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
    1.2 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动态
        1.2.1 燃气轮机为核心的大型分布式供能系统
        1.2.2 内燃机为核心的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
        1.2.3 有机朗肯循环和斯特林热机在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1.2.4 分布式供能系统中不同原动机的特点
    1.3 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趋势
        1.3.1 耦合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供能系统
        1.3.2 基于生物质气化的分布式供能系统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循环单元及能量转换机理
    2.1 引言
    2.2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组成部件
    2.3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循环单元
        2.3.1 布雷顿循环
        2.3.2 狄赛尔循环
        2.3.3 朗肯循环
        2.3.4 有机朗肯循环
        2.3.5 斯特林循环
        2.3.6 压缩式制冷循环
        2.3.7 吸收式制冷循环
    2.4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集成原则及耦合机理
        2.4.1 热能的梯级利用
        2.4.2 物理能与化学能的梯级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燃气轮机的大型分布式供能系统
    3.1 引言
    3.2 基于燃气轮机的大型分布式供能系统
        3.2.1 系统设计参数
        3.2.2 系统数学模型
        3.2.3 系统性能评价准则
    3.3 系统联合循环热力学特性
    3.4 系统静态(?)特性
        3.4.1 传统(?)分析
        3.4.2 先进(?)分析
        3.4.3 瞬时(?)损
    3.5 系统逐时(?)特性
        3.5.1 系统整体逐时(?)特性
        3.5.2 布雷顿循环逐时(?)特性
        3.5.3 朗肯循环逐时(?)特性
        3.5.4 太阳能集热器逐时(?)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绿色燃料的船用中型分布式供能系统
    4.1 引言
    4.2 分布式供能系统中二甲醚燃料的制备
        4.2.1 二甲醚燃料特性
        4.2.2 二甲醚燃料制备系统
        4.2.3 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4.3 基于绿色燃料的船用分布式联合循环系统
        4.3.1 系统设计参数
        4.3.2 有机朗肯循环回收烟气余热性能分析
    4.4 有机朗肯循环与斯特林发动机余热回收对比
        4.4.1 所需热源温度及热效率对比
        4.4.2 输出功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二甲醚内燃机的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
    5.1 引言
    5.2 以内燃机为原动机的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
    5.3 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内燃机的实验特性
        5.3.1 内燃机实验台
        5.3.2 实验测量设备
        5.3.3 实验台控制设备
    5.4 内燃机的性能指标
        5.4.1 指示指标
        5.4.2 有效指标
    5.5 实验工况及结果
    5.6 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方法
        5.6.1 部件数学模型
        5.6.2 能量平衡方程
        5.6.3 系统评价准则
        5.6.4 系统计算流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特性及优化分析
    6.1 引言
    6.2 小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特性
        6.2.1 用户建筑能耗分析
        6.2.2 系统能源供应逐时分析
        6.2.3 系统性能逐时分析
    6.3 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内燃机与燃气轮机对比
        6.3.1 主要设备参数计算
        6.3.2 原动机对比分析
    6.4 分布式供能系统集热器面积优化
        6.4.1 优化理论
        6.4.2 结果分析
    6.5 系统敏感性分析
        6.5.1 能源价格对投资回收期影响
        6.5.2 不同燃料价格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微小型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及控制规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燃气轮机性能仿真方法研究
        1.2.2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分析与控制规律优化研究
        1.2.3 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分析与控制规律优化研究
        1.2.4 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部件法的燃气轮机建模方法与仿真程序
    2.1 引言
    2.2 工质热力性质与变比热计算方法
    2.3 燃气轮机设计点仿真模型
        2.3.1 大气环境建模方法
        2.3.2 进/排气道及过渡段建模方法
        2.3.3 压气机建模方法
        2.3.4 燃烧室建模方法
        2.3.5 燃气发生器涡轮建模方法
        2.3.6 动力涡轮建模方法
        2.3.7 回热器建模方法
    2.4 燃气轮机非设计点仿真模型
        2.4.1 部件特性图的处理与插值方法
        2.4.2 燃气轮机部件法稳态仿真模型
        2.4.3 燃气轮机部件法非稳态仿真模型
    2.5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方法
    2.6 基于Matlab/m语言的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仿真程序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回热器性能实验与仿真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回热器实验台介绍
    3.3 回热器性能实验研究
        3.3.1 不考虑性能衰退的回热器性能
        3.3.2 考虑性能衰退的回热器性能
    3.4 回热器仿真模型研究
        3.4.1 基于换热有效度的回热器换热仿真模型
        3.4.2 基于换热系数的回热器换热仿真模型
        3.4.3 基于换热微元的换热仿真模型后续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分析与控制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稳态仿真模型验证
    4.3 总体性能分析与控制规律优化
        4.3.1 恒转速控制模式
        4.3.2 变转速控制模式
    4.4 回热器性能衰退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分析与控制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稳态仿真模型验证
    5.3 动力涡轮转速调节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5.4 动力涡轮导叶角度调节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5.4.1 性能改善作用验证与机理分析
        5.4.2 安全运行限制条件
        5.4.3 最优导叶角度控制规律
        5.4.4 大气温度对最优导叶角度控制规律的影响
    5.5 动力涡轮转速与导叶角度联合调节控制规律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热循环燃气轮机非稳态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单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非稳态性能
        6.2.1 非稳态仿真模型验证
        6.2.2 恒转速控制模式
        6.2.3 变转速控制模式
    6.3 动力涡轮导叶可调式三轴回热循环燃气轮机非稳态性能
        6.3.1 非稳态仿真模型验证
        6.3.2 单一燃油调节模式
        6.3.3 燃油与动力涡轮转速联合调节模式
        6.3.4 燃油、动力涡轮转速与导叶角度联合调节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舰船小型分布式动力装置振动噪声分析及布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舰船动力装置减振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隔振系统发展
        1.2.2 微型燃气轮机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轮发电机组典型激励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不平衡激励力分析
    2.3 汽流激励力分析
    2.4 电磁激励力分析
    2.5 简单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2.5.1 不平衡激励动力学特性分析
        2.5.2 不平衡激励和汽流激励耦合作用动力学特性分析
        2.5.3 不平衡激励和电磁激励耦合作用动力学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激励作用下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典型激励作用下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特性分析
        3.2.1 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组转子模态计算
        3.2.2 耦合激励力作用下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转子振动响应分析
    3.3 典型激励作用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特性分析
        3.3.1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转子模态计算
        3.3.2 耦合激励力作用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转子振动响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舰船动力系统振动噪声分析
    4.1 引言
    4.2 谐响应分析基本理论
    4.3 动力系统组合件建模
        4.3.1 小型高速径流式汽轮发电机组模型
        4.3.2 大型径轴流混合式汽轮发电机模型
        4.3.3 浮筏隔振模型
    4.4 动力系统整机建模
        4.4.1 分布式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组动力系统模型
        4.4.2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动力系统模型
    4.5 舰船动力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4.5.1 分布式小型汽轮发电机组动力系统谐响应分析
        4.5.2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动力系统噪谐响应分析
    4.6 分布式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组减振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组布置方案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汽轮机分布位置对浮筏振动特性的影响
        5.2.1 竖向对称型方案
        5.2.2 竖向紧凑型方案
        5.2.3 横向规律型方案
    5.3 分布式小型高速汽轮发电机组优化布置方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含电、气、热3种储能的微网综合能源系统经济优化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综合能源系统模型构建
    1.1 微网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
    1.2 目标函数
    1.3 设备模型及约束条件
        1.3.1 风电机组
        1.3.2 小型燃气轮机
        1.3.3 蓄热电锅炉
        1.3.4 蓄电池
        1.3.5 P2G设备
        1.3.6 网络约束
        1.3.7 综合能源系统平衡约束
    1.4 静态投资回收期
2 优化模型的求解
    2.1 模糊机会约束规划
    2.2 模糊约束条件的处理
3 算例分析
    3.1 基本方案分析
    3.2 微网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运行结果分析
    3.3 经济效益与投资回收期分析
    3.4 风电及负荷不确定性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4 结论

(8)基于分布式资源价值的能源互联系统供需双侧多能协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电气互联网络联合调度研究现状
        1.2.2 节点价格研究现状
        1.2.3 配网最优潮流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单侧报价的能源互联系统下节点电/气价模型
    2.1 引言
    2.2 基于直流最优潮流的节点电价模型
        2.2.1 忽略网损的直流最优潮流模型
        2.2.2 考虑网损的直流最优潮流模型
        2.2.3 基于直流最优潮流的节点电价
    2.3 基于稳态最优潮流的节点气价模型
        2.3.1 天然气稳态网络模型
        2.3.2 天然气网络最优潮流模型及其线性化
        2.3.3 天然气节点气价
    2.4 算例分析
        2.4.1 场景1:可行性验证
        2.4.2 场景2:局部天然气负荷增长导致电气联动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分布式资源的配网运营商报价策略
    3.1 引言
    3.2 考虑分布式资源的配电网报价曲线
        3.2.1 线性配电网潮流
        3.2.2 配电网网损
        3.2.3 配电网报价曲线形成
    3.3 考虑分布式资源的配气网报价曲线
        3.3.1 线性配气网最优潮流模型
        3.3.2 配气网报价曲线形成
    3.4 算例分析
        3.4.1 单能配网报价曲线
        3.4.2 耦合配网报价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侧报价的能源互联系统下分布式资源价值分析
    4.1 引言
    4.2 双侧报价的能源互联系统调度模型
    4.3 考虑负荷侧报价的能源互联系统调度流程
    4.4 分布式资源价值分析
        4.4.1 单能分布式资源价值分析
        4.4.2 耦合分布式资源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压气机抽气储能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天然气发电现状
        1.1.2 分布式燃气轮机供能系统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发展
        1.2.2 燃气轮机组供能系统负荷调控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燃气轮机组变工况性能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燃气轮机工作过程与循环分析
        2.2.1 压气机
        2.2.2 燃烧室
        2.2.3 燃气透平
        2.2.4 燃气轮机
    2.3 燃气轮机设计参数
    2.4 燃气轮机变工况典型特性解析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气机抽气储/释能燃气轮机组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压气机旁路抽气的应用
    3.3 抽气储/释能的燃气轮机系统描述
        3.3.1 系统构成与流程
        3.3.2 系统运行的基本思想
        3.3.3 负荷控制方法
        3.3.4 系统变工况计算
    3.4 压气机抽气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3.4.1 对压气机运行参数的影响
        3.4.2 对喘振裕度的影响
        3.4.3 对热部件冷却的影响
        3.4.4 对燃气透平运行参数的影响
        3.4.5 对燃气轮机组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抽气储/释能调控策略的CHP系统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恒压差作用下抽气管路的流量特征
        4.2.1 绝热节流
        4.2.2 节流损失
    4.3 释气过程变工况性能分析
        4.3.1 储/释能过程对系统功率的影响
        4.3.2 储/释能过程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4.4 CHP系统性能分析
        4.4.1 抽气储/释能调控策略对余热锅炉的影响
        4.4.2 抽气储/释能调控策略对能源利用率的影响
        4.4.3 抽气储/释能调控策略对热电比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灵活性初探
    5.1 引言
    5.2 源荷平衡
    5.3 需求侧电负荷分布
    5.4 源测参数设计方法
        5.4.1 基准燃气轮机系统
        5.4.2 抽气储能/释能的燃气轮机系统
    5.5 源侧设计参数受负荷分布特征参数的影响
        5.5.1 燃气轮机设计功率
        5.5.2 储气室设计容积
        5.5.3 空气透平设计功率
    5.6 源侧运行效率受负荷分布特征参数的影响
        5.6.1 抽气储/释能燃气轮机系统的运行效率
        5.6.2 系统运行效率与基准系统比较
    5.7 本章小结
结论
    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2 本文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煤炭部分气化分级转化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能源背景
    1.2 中国的煤炭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2.1 中国的煤炭资源概况
        1.2.2 煤炭利用现状
    1.3 煤炭分级转化多联产利用技术
2 煤炭部分气化多联产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2.1 浙江大学提出的煤炭部分气化技术
    2.2 东南大学提出的煤炭部分气化利用技术
    2.3 山西煤化所提出的煤炭部分气化技术
    2.4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出的煤炭空气部分气化技术
    2.5 “展望21”计划中的部分气化模块
    2.6 英国三井煤炭部分气化技术
    2.7 本文工作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2.7.1 本文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2.7.2 本文研究内容
3 典型煤种部分气化反应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过程
    3.3 反应动力学模型选择
    3.4 实验数据分析
    3.5 实验结果
        3.5.1 在单一气氛中反应气氛浓度和温度对半焦气化的影响
        3.5.2 半焦在CO_2和H_2O混合气氛下的反应特性
        3.5.3 半焦结构对于最大反应速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煤炭循环流化床部分气化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程序
        4.2.4 分析测试方法
        4.2.5 气化反应
        4.2.6 碳转化率、煤气低位热值的计算方法
    4.3 在O_2/H_2O气氛下的实验结果
        4.3.1 氧煤比对部分气化特性的影响
        4.3.2 蒸汽煤比对部分气化特性的影响
        4.3.3 碳平衡计算
        4.3.4 半焦特性分析
    4.4 在O_2/CO_2气氛下的实验结果
        4.4.1 氧煤比对煤炭气化特性的影响
        4.4.2 碳平衡计算
        4.4.3 气化过程中半焦特性变化
    4.5 本章小结
5 1MWt双流化床煤炭空气部分气化试验研究
    5.1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5.1.1 试验装置
        5.1.2 试验系统操作流程
        5.1.3 试验煤种
        5.1.4 测试分析方法
        5.1.5 试验工况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典型煤种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的气化特性分析
        5.2.2 气化炉焦渣特性
        5.2.3 半焦及灰渣特性
        5.2.4 燃烧炉烟气特性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O_2/H_2O气氛的煤炭部分气化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6.1 前言
    6.2 基于煤炭部分气化技术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和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介绍
        6.2.1 双流化床煤炭部分气化半焦燃烧单元
        6.2.2 空气分离单元
        6.2.3 煤气净化单元
        6.2.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单元
        6.2.5 甲醇合成单元
    6.3 系统模拟
        6.3.1 双流化床煤炭部分气化半焦燃烧反应单元
        6.3.2 空气分离单元模拟
        6.3.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单元
        6.3.4 甲醇合成单元
        6.3.5 IGCC系统模拟
    6.4 计算方法
        6.4.1 热力学性能指标
        6.4.2 经济学性能指标
    6.5 结果与讨论
        6.5.1 系统参数对于煤炭部分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影响
        6.5.2 系统参数对于煤炭部分气化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的影响
        6.5.3 优化参数
        6.5.4 煤炭部分气化半焦燃烧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及甲醇电力多联产系统与IGCC系统的性能对比
        6.5.5 经济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煤炭空气部分气化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7.1 前言
    7.2 分析方法
        7.2.1 热力学参数
        7.2.2 经济性参数
    7.3 基于煤炭空气部分气化技术的联合循环发电和热电燃气联产系统介绍
        7.3.1 双流化床煤炭空气部分气化半焦燃烧单元
        7.3.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
        7.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7.3.4 系统经济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煤炭半焦在不同气氛下的反应机理研究
        煤炭循环流化床部分气化特性研究
        煤炭部分气化分级转化多联产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教育经历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四、小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余热回收的CO2动力循环系统热力学分析与多目标优化研究[D]. 苏瑞智. 山东大学, 2021(12)
  • [2]舰艇主推进装置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J]. 伍赛特. 机电技术, 2021(02)
  • [3]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分布式供能系统中的联合循环特性研究[D]. 王树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5]微小型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及控制规律优化研究[D]. 周桥.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6]舰船小型分布式动力装置振动噪声分析及布置优化[D]. 刘家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含电、气、热3种储能的微网综合能源系统经济优化运行[J]. 施泉生,丁建勇,刘坤,晏伟.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9(08)
  • [8]基于分布式资源价值的能源互联系统供需双侧多能协调优化研究[D]. 唐旎. 东南大学, 2019(05)
  • [9]基于压气机抽气储能的燃气轮机供能系统特性研究[D]. 黄曼曼.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煤炭部分气化分级转化关键技术的研究[D]. 叶超. 浙江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小型燃气轮机的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