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部分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铁矿成矿的关系(1978)

闽西南部分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铁矿成矿的关系(1978)

一、闽西南某些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铁矿成矿关系的探讨(1978)(论文文献综述)

张达,李芳,贺晓龙,胡擘捷,张鑫明,毕珉烽,王森,霍海龙,薛伟,刘松岩[1](2021)在《华南重要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控岩控矿机理》文中指出华南大陆中生代以来受华北板块、西南缘特提斯洋以及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会聚作用形成了多序次的构造变形及多期岩浆与成矿事件,并造就了多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带。文章在梳理成矿区带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矿化期次、矿体分布及成矿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构造变形序次及其控岩控矿的规律性完善了典型矿床成矿过程及成因机理。通过对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赣东北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以及滇东南老君山钨锡矿集区开展构造变形解析,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厘定出相对完整的印支期、中晚侏罗世及白垩纪3期变形序列,但其作用时限、构造性质、规模强度及变形样式却表现不一。通过构造控岩分析并结合已有同位素年代学得出,不同成矿区带都存在与变形序列相一致的岩浆或变质热事件,进而利用变形序列与岩浆期次对应规律明确了与马坑式铁多金属矿床、朱溪钨铜矿床以及南秧田钨矿床相关的多期岩浆活动。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多阶段矿化事件并提出3个典型矿床都存在多期叠加复合成矿的认识。从构造对矿床就位机制控制的角度分析了马坑式矿床分散多变矿体、朱溪矿床垂向大跨度矿化及深部巨型矿体、南秧田矿床层-脉叠加矿体分别受赋矿地层褶皱拆离、大规模双重逆冲以及2期构造变形复合控制的机理。文章最后探讨了不同阶段华南重要成矿区带构造变形及岩浆成矿的动力学背景。

张振杰,成秋明,杨玠,武国朋,葛云钊[2](2021)在《机器学习与成矿预测:以闽西南铁多金属矿预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近年来爆炸式发展的方法模型,机器学习为地质找矿提供了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本文探讨矿产预测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总结机器学习在矿产预测领域的特征信息提取和信息综合集成两个方面的应用现状,并讨论机器学习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领域面临的训练样本稀少且不均衡、模型训练中缺乏不确定性评估、缺少反哺研究、方法选择等困难和挑战。进一步以闽西南马坑式铁矿为实例论述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矿产预测基本流程:(1)通过成矿系统研究建立成矿模型,确定矿床控矿要素;(2)通过勘查系统研究建立找矿模型,并为评价预测提供相关的勘查数据;(3)通过预测评价系统研究,建立预测模型,并提取预测要素;(4)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预测要素进行信息综合集成,获取成矿有利度图;(5)对预测性能和结果进行不确定性评估;(6)找矿靶区/成矿远景区圈定及资源量估算。最后,总结建立以地学大数据和地球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预测评价系统"为研究路线的基于地学大数据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愿景。

袁远[3](2020)在《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文中认为闽西南地区是东南沿海乃至华南最具经济意义的铁、铜成矿带之一,带内已发现120余个铁多金属矿床,尤以马坑式矽卡岩型铁钼多金属矿最为典型。铁钼多金属矿化与集中出露于该区永定—德化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针对该阶段花岗岩类的研究程度仍比较低,致使该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铁钼多金属成矿的耦合关系还存在争议。据此,本文选取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相关的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为研究对象,包括十二排、大排与永福复式岩体,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矿物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详细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全面阐明了它们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及演化机制,精确厘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查明了典型铁钼矿床地质特征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事件的成因联系以及构造背景。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揭示了本文研究岩体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42~128Ma。通过对比分析区内已报道的同时期花岗岩类年代学与岩石学资料,新提出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存在一条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正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侵位时限为早白垩世早期(145~125Ma)。2.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花岗岩类显示高硅富钾,普遍贫钙、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组成上,它们均不同程度富集K、Rb、Th、U、Y和REE,显着亏损P、Ti、Sr、Ba、Nb、Ta等元素,具有中等至强负Eu异常和平缓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研究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体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3.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相关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很可能是由古元古代(麻源群)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岩浆发生混合,随后进一步通过较高程度分异结晶形成的。幔源岩浆不仅直接参与了成岩过程,并且地幔物质贡献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大,反映了深部趋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4.典型矿床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及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主要形成于145~130Ma,与永定—德化带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具有紧密时空关联。S-Pb-O-R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铁钼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流体与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与早白垩世高分异花岗岩类相似的壳源岩浆。通过综合对比,本文认为闽西南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侵入及相关的矽卡岩—斑岩型铁钼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引发的弧后伸展背景。5.通过对比分析前人对该区成矿系列的相关认识,本文将闽西南地区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有关的成矿系列重新厘定为“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有关的铁、钼、铅锌、铜成矿系列”,并进一步提出了铁钼多金属矿床的主攻类型及找矿方向。

徐清俊[4](2020)在《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文中研究表明华南板块在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从东-西向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其转换必然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有关,然而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仍然存在争议。华南板块东南缘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的叠合地带,其保留完好的沉积序列是研究和发掘中生代构造演化信息的理想载体,而且对弧后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板块俯冲历史与上覆板块盆地沉积关系的认识。本次研究以华南板块东南缘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整体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系统的采样、开展盆地沉积相、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研究,建立沉积盆地的“源-汇”体系,并结合华南中生代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岩相古地理、古流数据等地质资料,探讨华南板块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以及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盆地沉积相研究表明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在晚三叠世为浅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早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范围扩大;中侏罗世为湖泊相、扇三角洲,三角洲相、河流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为火山岩盆地,盆地沉积相的改变是华南东南缘对海侵-海退的响应,也是盆地由扩张到收缩的反映。(2)“源-汇”体系分析表明晚三叠世粤东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缘、海南岛地区、云开大山、南岭带等地,而永安盆地物源则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的南武夷山、南岭带东段、海南岛地区等地。早-中侏罗世,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具有多物源区域,既有克拉通内部的物源供给,包括云开地区、扬子西南缘、南武夷山、浙西南-闽东北、日本西南部、南岭构造带等,也有来自推测的东部大陆岩浆弧带。早白垩世,凝灰岩物源既有盆地北部、东部沿海地带、大陆岩浆弧物源的供给,同时也有浅部地壳物质和壳幔耦合物质的加入。(3)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碎屑岩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的变化,以及对应物源区域的转变,是对华南板块从古特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这种转变开始发生在早侏罗世时期,完成时间为165±5 Ma;综合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古太平洋板块于早侏罗世(~200 Ma)开始低角度向华南东南缘俯冲,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135 Ma),且俯冲角度不断变大。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200-135 Ma),华南板块东南缘东海-南海一带发育一条活动的大陆岩浆弧带,且向华南板块东南陆缘移动;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导致了浙西南-闽西北地区以及华南板块东部的隆升剥蚀,控制了华南板块东南缘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的物源特征和构造格局,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为受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的弧后前陆盆地。

马雪俐[5](2020)在《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大兴安岭南段泛指贺根山-黑河断裂以南和华北克拉通北缘断裂以北的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区域,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可划分为西坡、主峰和东坡三个北东向区带。其中,位于其东坡的天山-突泉成矿带发育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典型代表包括神山铁铜矿床、闹牛山铜矿床、莲花山铜银矿床、阿贵铜矿床及布敦化铜矿床等。根据矿床地质、矿化特征及成因可将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划分为矽卡岩型(神山铁铜矿床)、斑岩型(闹牛山和布敦化铜矿床)及热液脉型(莲花山铜银矿床和阿贵铜矿床)三种主要类型。其中,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产于哲斯组碳酸盐地层中或其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部位,其成矿作用经历了矽卡岩期及石英硫化物期两期成矿作用,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石英和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两个成矿阶段;闹牛山铜矿床和布敦化铜矿床分别产于晚侏罗世的花岗闪长斑岩及英云闪长斑岩中,热液成矿作用大体可划分为毒砂-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莲花山铜银矿床及阿贵热液脉型铜矿床均产于次火山岩中,前者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控制,而后者矿体的走向则与矿区北东向或近东西向断裂一致。莲花山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毒砂-石英、黄铁-黄铜-石英、黄铁-黄铜-闪锌矿-方铅矿-石英及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而阿贵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赤铁矿-磁铁矿-石英、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石英及闪锌矿-方铅矿-石英-方解石四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各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均与区内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神山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源于岩浆水及少量的大气降水;金属硫化物中的硫元素源自岩浆硫,而铅源于壳幔混源铅。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闹牛山和布敦化)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物质源于岩浆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莲花山和阿贵)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成矿流体前期以岩浆水为主,但在后期混入大量的大气降水;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元素源于岩浆硫,铅为壳幔混源铅。流体的沸腾作用在各典型矿床主要成矿阶段中均存在,表明其可能是导致金属矿物沉淀的关键成因机制。典型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成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兴南岭南段东坡存在印支期早三叠世、燕山晚期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三期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及古太平洋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共同作用的构造环境。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岩浆活动-热液成矿作用综合分析,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如下:1)印支期早三叠世,研究区受古亚洲洋闭合作用影响,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形成莲花山花岗闪长斑岩母岩浆,金属矿物在构造薄弱部位富集形成莲花山热液脉型铜银矿床(250Ma);2)燕山晚期晚侏罗世,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东呈剪刀式闭合,软流圈物质开始上涌并引发区内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新生及新生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作用,先后形成神山花岗闪长岩、布敦化英云闪长斑岩及闹牛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母岩浆。三种岩浆经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并逐渐发育成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160Ma)、布敦化铜矿床(150Ma)及闹牛山铜矿床(140Ma);3)至燕山晚期早白垩世,在蒙古-鄂霍茨克洋与太平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下,区内岩石圈发生大面的积伸展作用,壳幔物质混合后形成阿贵铜矿床(125Ma)。

王路[6](2020)在《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赋存有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的国家,随着碳时代的到来,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系石墨,属于隐晶质石墨,由煤的高变质作用阶段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对煤的石墨化作用研究较少,在煤的石墨化特征、煤成石墨化的影响因素、煤系石墨的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加强对煤系石墨的特征和石墨化过程的演化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研究,对煤系石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使用价值。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的湖南鲁塘矿区、闽西南地区和江西崇义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煤田地质学、矿物学、材料学、煤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采用了宏观标本描述、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对不同演化程度的高变质无烟煤-煤系石墨特征进行研究,以煤的石墨化特征为切入点,揭示了煤系石墨的宏观-微观-超微结构特征,深入研究了煤向石墨演化的特征,剖析了煤系石墨化的成矿控制因素,分析了煤系石墨的差异石墨化特征。在对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热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区域构造背景和赋煤区带特征为基础,划分了我国煤系石墨成矿区带。此外,探讨了煤系石墨与构造-热活动关系,提出了煤系石墨的成矿模式,并揭示了构造应力在煤系石墨化中的作用机制。(1)我国为由多个板块挤压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多期次、高强度的构造-岩浆活动,以我国区域构造格局和赋煤构造带为基础,结合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岩浆热地质条件,划分了我国煤系石墨成矿区带,包括4个成矿域和9个成矿带,一级成矿域呈现出“一纵三横”的格局,“一纵”为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NNE向展布的滨太平洋煤系石墨成矿域(I-1),“三横”为分别受控于3条EW向区域性构造–岩浆带的南岭煤系石墨成矿域(I-2)、秦岭–大别煤系石墨成矿域(I-3)和燕山–阴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4)。(2)基于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从不同尺度揭示了煤系石墨的特征。研究表明,煤系石墨中主要赋存三大类组分,分别为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碳和石墨化组分,石墨化组分呈颗粒状、丝状和鳞片状。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高,芳香大分子结构的结晶程度逐渐增高,002衍射峰逐渐由波状峰过渡为不对称峰,最终为高而尖锐的峰形,拉曼光谱中,D1、D2、D3和D4缺陷峰逐渐减弱直至消失,G峰逐渐增强,二级拉曼中S1峰逐渐强度增强,并逐渐呈不对称形态,代表着三维有序结构的形成。纳米尺度中,弯曲、无序、不定向的碳层随着石墨化程度的增强而逐渐趋于一致取向,在局部率先形成局部分子定向域LMOs,随着碳层的弯曲度逐渐降低,相互连接,碳层近于平直化,形成长程有序的碳层,构成了平直有序的石墨碳层。(3)在煤系石墨演化特征的基础上,以化学组成(FC、Vdaf、H/C)为基础参数,以结构参数(碳层间距d002和拉曼参数R2)为精确指标,提出了煤系石墨鉴定指标,并划分了煤系石墨类型,包括III级石墨化无烟煤,II2级煤系半石墨、II1级煤系半石墨和I级煤系石墨。湖南鲁塘矿区内大部分样品大部分属于I级煤系石墨,闽西南地区以II级煤系半石墨为主,其次为I级煤系半石墨和III级石墨化无烟煤,而江西崇义矿区则主要为III级石墨化无烟煤。(4)明确了煤系石墨成矿的控制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煤中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和矿物,不同煤岩有机组分的化学组成和大分子结构特征各不相同,对温度和压力的响应也不同,其石墨化行为则不同,粘土矿物等矿物在石墨化中则具有“催化”作用。外因主要为温度和构造应力,温度为煤的石墨化提供所需的活化能,由于温度作用的局限性,构造应力则在石墨化中起到关键作用。(5)煤系石墨成矿中呈现出差异性石墨化特征,在显微尺度表现为不同显微组分的差异石墨化,其中壳质组的石墨化速率最快,其次为镜质组,惰质组的石墨化速率最慢,在裂隙或孔隙边缘最先石墨化。不同构造变形造成的差异石墨化,即韧性变形样品相比脆性变形样品具有更高的石墨化程度。在空间尺度,由于构造-岩浆热多因素的影响,煤系石墨在空间分布呈不连续性特征,即与岩体相同距离条件下,样品的石墨化程度不同,与岩体不同距离条件下,可以发育相近石墨化程度的煤系石墨。(6)煤系石墨的成矿、石墨化程度和分布与构造-热地质背景密切相关。湖南鲁塘矿区内,煤的石墨化程度随着构造变形强度和岩浆热变质程度,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强;闽西南地区,中部含煤带内强烈复杂的构造-热地质条件,发育III级石墨化无烟煤-I级煤系石墨,西部含煤带构造-岩浆活动较弱,主要赋存高变质无烟煤-III级石墨化无烟煤,东部含煤带则主要赋存II级煤系半石墨-I级煤系石墨。(7)基于煤系石墨成矿的构造-热地质条件,提出了煤系石墨的成矿模式,即封闭式成矿模式,主要形成了高温-高压环境,赋存以I级煤系石墨为主,如湖南鲁塘矿区东部分区和闽西南中部含煤带;半封闭式成矿模式,形成以次高温-高压环境,赋存以II级煤系半石墨为主,如闽西南地区东部含煤带和湖南鲁塘矿区中部分区-中带;开放式成矿模式,形成低温低压环境,赋存以高变质无烟煤和III级石墨化无烟煤为主,如闽西南西部含煤带。(8)构造变形不仅可以造成煤的宏观和微观变形,同时可以导致无序结构的逐渐有序化。借鉴于矿物的动态重结晶作用机制,提出了构造应力作用在煤系石墨化中作用机制,即构造应变诱导石墨化。在韧性变形环境下,由于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应力集中,促使局部BSUs定向排列,形成局部定向域LMOs,随着碳层中位错等结构缺陷的调整、迁移,局部有序结构逐步扩展,样品的石墨化程度逐渐提高。

韦昌袭[7](2019)在《江西东乡盆地粗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文中研究指明东乡盆地位于赣东北地区,处于钦(州)—杭(州)结合带东段(铀矿地质界称为赣杭构造带)的南侧。盆地内的火山岩系不整合在新元古界双桥山群之上,由一套长英质火山岩组成,主要岩性包括流纹岩、粗面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可归入武夷群。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该火山岩系下部的红色、褐红色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火山岩可归入双峰岭组,上部的流纹岩、粗面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可归入鹅湖岭组。粗面岩产于鹅湖岭组中,两个样品的SHRIMP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4.8±1.4 Ma(N=18,MSWD=1.5)和131.3±1.3 Ma(N=16,MSWD=2.0),指示粗面岩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粗面岩呈灰紫色-浅紫色,断面粗糙,致密块状构造,斑状结构、粗面结构,主要成分为碱性长石、斜长石及暗化角闪石、黑云母,少量单斜辉石、石英等。SiO2=60.6%66.1%(平均为63.1%),富碱和钾,K2O=3.98%8.02%(平均为5.5%),Na2O=2.61%5.13%(平均为3.7%),(Na2O+K2O)=8.19%10.30%(平均为9.2%),K2O/Na2O比值为0.833.52(平均为1.7);在SiO2-(K20+Na2O)图中落入碱性系列粗面岩或粗面英安岩范围内,结合CIPW标准矿物石英(Q)的含量为9.7%19.6%(<20%),属粗面岩;在AFM图解中落入钙碱性系列范围内,在SiO2-K2O图解中落入橄榄玄粗岩系列范围内。Al2O3含量为14.3%18.0%(平均为16.0%),CaO含量为0.17%3.35%(平均为1.9%),A/CNK值为0.921.22(平均为1.00),具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CIPW标准矿物刚玉(C)的含量为0%3.4%(平均为0.94%,<1%),指示源岩具有岩浆岩特征。稀土总量较高,ΣREE含量为215×10-6330×10-6(平均为272.4×10-6),富集轻稀土,强烈亏损重稀土,Eu负异常不明显,LREE含量为189×10-6304×10-6,HREE含量为21.5×10-628.9×10-6,LREE/HREE比值为6.7713.2,(La/Yb)N比值为6.521.8(平均为11.5),δEu的值为0.641.03(平均为0.80),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特征,显示典型的高压型粗面岩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高场强元素Th、U、Zr、Hf,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较低的Ti/Zr、Nb/Ta比值和较高的Rb/Sr比值,显示壳源火山岩的特征;在Zr-Sr-Ba图解上落入高Sr-Ba英安岩-流纹岩区,显示出深部地壳来源的特征。锆石饱和温度TZr(℃)变化于885895℃之间,具有高温岩浆的特征。(87Sr/86Sr)i=0.7074880.708946,在(87Sr/86Sr)i-1000/Sr图解中样品投影点近水平分布,指示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地壳物质加入,在(87Sr/86Sr)i-t(Ga)图解落入地壳演化线与地幔演化线之间,表明物源既与地壳有关也与地幔有关;(143Nd/144Nd)i=0.5120740.512116,在(143Nd/144Nd)i-100/Nd图解中样品投影点近水平分布,也指示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地壳物质加入;εNd(t)=-7.63-6.81,在εNd(t)-t(Ma)图解中样品投影点落在华南元古代地壳演化区域之上、球粒陨石地幔演化线之下,也指示物源既与地壳有关也与地幔有关;tDM2=14791546 Ma,暗示岩浆是中元古代从地幔中分异出来的。(206Pb/204Pb)t=18.2418.35,(207Pb/204Pb)t=15.0316.01,(208Pb/204Pb)t=39.2839.49,在(208Pb/204Pb)t-(206Pb/204Pb)t图解中样品投影点落在Ⅱ型富集地幔(EMⅡ)与亏损地幔(DMM)的连线附近,指示源岩既与Ⅱ型富集地幔(EMⅡ)有关也与亏损地幔(DMM)有关。在(87Sr/86Sr)i-εNd(t)、(206Pb/204Pb)t-(143Nd/144Nd)i联合示踪图解中样品投影点也落在Ⅱ型富集地幔(EMⅡ)与亏损地幔(DMM)的连线附近,同样指示源岩既与Ⅱ型富集地幔(EMⅡ)有关也与亏损地幔(DMM)有关。在Al2O3-SiO2、TFeO/(TFeO+MgO)-SiO2、TFeO-MgO和(TFeO+MgO)-CaO主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和Rb-(Nb+Yb)、Nb-Y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均表现为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的特征,指示粗面岩是拉张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产物。综合上述特征,粗面岩的成因可用两阶段模式进行解释:中元古代源于亏损地幔(DMM)和Ⅱ型富集地幔(EMⅡ)的岩浆混合后底侵于下地壳,并遭受少量古老下地壳物质混染形成年轻下地壳;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的挤压构造事件导致地壳加厚,到了早白垩世早期在拉张构造环境下年轻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粗面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了粗面岩。

孟晓雷[8](2019)在《武夷山中段加里东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岩石学研究》文中提出华南地区自陆壳形成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地质构造背景极其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出露大规模的不同期次的花岗岩岩体,形成大量的稀有金属和稀土等矿产资源。因此,华南地区已成为我国花岗岩研究的重要区域。经过几十年不懈的研究,目前对多数岩体的形成年代及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以燕山期花岗岩类岩体出露规模及矿产资源量最为庞大,研究程度也最深,而相对而言对加里东期花岗岩的研究就薄弱的多,其成因类型和构造背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选取武夷山中段的上青岩体、黎川岩体和宁化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岩石学特征、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全岩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华南武夷山中段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构造背景等方面提供新的数据参考。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法获得上青岩体形成年龄为437.9±5.8Ma(MSWD=0.59),属加里东期早志留纪岩浆活动的产物。上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高钾、富碱、贫钛的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征,并且具有部分钾玄岩系列岩石的特征。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上青岩体具有铕的中等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和Ba、Sr等元素。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上青岩体的样品εHf(t)均小于零,且具有较古老的地壳模式年龄。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少量的针状磷灰石淬火结构,说明其来源可能以地壳物质为主,并有少量的地幔物质混入。黎川岩体锆石U-Pb年龄为435.7±2.5Ma(MSWD=1.13),与上青岩体形成时间较为接近,同属加里东期早志留纪岩浆活动的产物。黎川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富钾、富碱、贫钛的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并且有一定的钾玄岩系列岩石的特征。稀土和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黎川岩体具中等负铕异常,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具有明显的亏损。锆石Hf同位素显示,黎川岩体的εHf(t)值也都为负值,指示其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重熔。对宁化岩体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宁化岩体的成岩年龄为416.0±5.5Ma(MSWD=0.46),应属加里东期志留纪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对宁化岩体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宁化岩体为富钾、富碱、贫钛的弱过铝质-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S型花岗岩。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中,宁化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铕负异常,可能是斜长石结晶分异程度不同造成的。并且同样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属低Ba、Sr的陆壳成因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中,εHf(t)值全都为负值,说明宁化岩体为地壳物质来源。并且具有较高的锆石结晶温度,可能是受到地幔热源的影响。在地质现象中,加里东期花岗岩与围岩呈不整合的接触关系,并且缺乏相应的火山岩的特征;结合构造环境判别图,认为志留纪早期的上青岩体、黎川岩体和志留纪晚期的宁化岩体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垮塌环境下。

李童斐[9](2019)在《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研究表明,地壳及岩石圈的结构化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中生代以来,华南地区东部发生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形成了大量壳源重熔型花岗岩。钨多金属矿床在南岭成矿带中呈“爆发式”地集中产出以及成矿元素在流体中高度富集,最终形成含钨矿物,并在狭小的构造裂隙中大量堆积等一系列过程,属于典型的奇异性过程。而矿床作为奇异性过程的结果,其在空间上应服从分形分布,并且具有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本文以以西华山、漂塘钨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借助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探索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利用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定量刻画矿床在成矿带、矿集区以及矿床等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矿床在成矿带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模式引入到成矿远景预测中,以降低成矿远景预测中数据不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减小勘探风险,为该地区的找矿提供指导。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系统地搜集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总结前人对南岭成矿带热液脉型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等方面的研究;(2)以西华山、漂塘等热液型钨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岩心编录、坑道素描、含矿石英脉的脉幅、脉间距测量以及地质样品采集等野外地质工作,研究矿体的空间展布、控矿构造、矿石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3)开展室内研究工作,包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样品,进行光、薄片以及测温片的磨制,对光、薄片进行鉴定,研究矿石的组构、蚀变矿物组合;对测温片中的包裹体进行测温、利用激光拉曼分析包裹体中的成分,研究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对不同中段含矿石英脉的脉幅、脉间距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含矿石英脉垂向生长机制;(4)以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为基础,利用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矿床在不同尺度空间分布上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5)根据成矿模式,建立钨多金属矿预测模型,将矿床的空间分布模式引入成矿远景预测中,开展定量预测与评价。根据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1)西华山钨矿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84.45223.80℃,盐度集中在4.9610.11 wt%,密度范围为0.681.01 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49.1860.35 MPa,成矿深度约5.89 km。成矿流体是以岩浆水为主体,混合了大气降水的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富CO2等挥发分和碱质的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至少有三个阶段,并且在其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自然冷却以及与低温低盐度流体的混合作用。(2)热液脉型钨矿床石英脉脉幅、脉间距服从分形分布。其中,脉幅分维数不仅可以用于划分脉带,还可以用来指示矿化强弱。当分维数大于1时,矿化较弱;当分维数小于1时,分维数越小,矿化越强。(3)热液脉型钨矿床的形成是构造、流体演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重水力断裂的产生打破了成矿体系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多重水力断裂的形成为流体的运移、汇聚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大气降水与富含W、Sn等成矿元素的流体发生混合作用,温度、压力等迅速降低,pH、Eh和氧逸度升高,CO2逸失,含钨络合物/配合物解体,释放出大量WO42-。另一方面,溶液发生酸—碱分离,F、Cl等挥发分则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萤石、云母等,而K、Na、Al等碱金属元素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以及云英岩化等。在此过程中,体系的氧逸度降低,pH、Eh下降,围岩中Fe、Mn、Ca等元素以Fe2+、Mn2+形式进入溶液中,在较低的氧逸度、pH、Eh等条件下,与流体中大量赋存的WO42-结合,在先期形成的多重水力断裂中,形成长轴与脉壁呈高角度的黑钨矿集合体。(4)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定量刻画矿床在不同尺度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特征。Fry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钨多金属矿化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钨多金属矿床在不同尺度上分布的优势方位与燕山期以来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具体而言,在成矿带、矿集区尺度上主要受NE、NEE向构造控制,其次为NW、NS向构造;而在矿床尺度上,主要受近EW向构造控制。平均最近邻距离分析、K函数以及分形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钨多金属矿化在不同尺度上具有不均匀性的特征,钨多金属矿床在不同尺度上均服从分形丛集分布;(5)在利用集成学习算法进行成矿远景预测时,引入矿床分形丛集分布模式,可以可用于筛选不含矿单元。与此同时,采用SMOTE采样方式生成训练数据集,可以有效减弱数据不平衡的影响,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降低勘探风险。此外,在数据不平衡情况下进行预测模型评估,ROC曲线和原始的P-A图可能会得出过于乐观的评价结果,而改进的P-A图的评价结果更为可靠。(7)根据成矿远景预测结果,综合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概率以及经济地理等因素,圈定了大余—崇义—上犹、于都—会昌、始兴—全南、骑田岭—千里山等7个A类找矿远景区以及江永—灌县、茶陵—莲花、乐安—宜黄、封开—怀集、连州—乳源等5个B类找矿远景区;(8)建立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床径向密度模型和金属量径向密度模型,根据径向密度模型,保守估计该地区未发现矿床数为70个,未发现WO3金属量约为137.98万吨,表明该地区依然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王博[10](2019)在《华南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及动力学背景探讨》文中认为前人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野外实地观察,发现岩浆侵入体的等效长度与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几何化关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本文使用GIS对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进行统计,并利用拟合后的经验公式对岩体体积进行估算。统计结果表明:华南燕山早期(200-140Ma)花岗岩总体积约260000km3,岩浆平均添加速率近4300km3/myr。早侏罗世(200-180Ma)的岩浆活动较为薄弱,因此,中-晚侏罗世岩浆平均添加速率可达到6500km3/myr。本文按照铁指数、修改的碱钙指数、铝饱和指数等三个指标,对华南燕山早期花岗质岩体进行非成因的描述性分类,结果显示,铁质、钙碱性、过铝质系列的花岗岩和镁质、钙碱性、过铝质系列的花岗岩数量最多。华南燕山早期花岗岩以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主,其源岩主要为变质沉积物和英云闪长岩。通过锆饱和温度计算,发现华南存在多个岩浆高温区,在南岭地区形成了一个近东西向的高温带。利用Nd同位素进行壳幔物质比例计算,统计结果显示,燕山早期花岗岩以壳源型和壳幔混合型为主。通过汇编近年来华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测年数据,建立花岗岩年代学数据库。燕山早期出露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以西,燕山晚期花岗岩体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呈反“C”型围限着燕山早期岩体。燕山早期岩体整体上呈现出北东向发育,其中南岭地区岩体长轴以近东西向为主,岩体的长轴发育明显受先存的断裂带和裂谷的控制。华南燕山早期大规模的花岗岩主要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受印支后伸展和俯冲板片断离的双重影响;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主要产自岩石圈持续伸展-减薄背景下。

二、闽西南某些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铁矿成矿关系的探讨(197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西南某些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铁矿成矿关系的探讨(1978)(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重要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控岩控矿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成矿区带成矿地质特征
    2.1 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
        (1)成矿地质体特征
        (2)成矿空间
        (3)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过程
    2.2 赣东北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
        (1)成矿地质体
        (2)成矿空间
        (3)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过程
    2.3 滇东南老君山钨锡矿集区
        (1)成矿地质体
        (2)成矿空间
        (3)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过程
3 不同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1 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
        3.1.1 印支期构造变形(D1)
        3.1.2 中晚侏罗世推覆构造变形(D2)
        3.1.3 白垩纪伸展变形(D3)
    3.2 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2.1 印支期褶皱变形(D1)
        3.2.2 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推覆构造变形(D2)
        3.2.3 白垩纪伸展变形(D3)
    3.3 老君山钨锡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3.1 印支期末伸展拆离变形(D1)
        3.3.2 中晚侏罗世逆冲推覆变形(D2)
        3.3.3 早白垩世张扭性断裂及伸展滑脱构造变形(D3)
4 构造变形序列与成岩成矿时空分布的关系
    4.1 闽西南铁多金属成矿带构造变形序列与成岩成矿关系
        4.1.1 推覆构造变形对中生代岩浆岩与马坑式矿床时空分布的控制
        4.1.2 推覆构造对马坑式矿床赋矿层位的控制
        4.1.3 推覆构造对马坑式矿床矿体形态的控制
    4.2 赣东北塔前-赋春钨铜多金属成矿带
        4.2.1 推覆构造变形对中生代成矿岩浆侵位的控制
        4.2.2 构造变形对多期复合成矿及矿化就位空间的控制
    4.3 老君山钨锡矿集区构造变形序列与成岩成矿关系
        4.3.1 老君山钨锡矿集区构造变形与中生代多期成岩成矿作用
        4.3.2 构造变形对南秧田钨矿床似层状矽卡岩矿体的控制
5 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背景讨论
6 结论

(2)机器学习与成矿预测:以闽西南铁多金属矿预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产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2 基于机器学习的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3 基于机器学习的矿产预测基本流程
    3.1 成矿模型
    3.2 找矿模型
    3.3 预测模型
    3.4 信息综合与集成
    3.5 预测性能和不确定性评估
    3.6 找矿靶区/成矿远景区圈定
4 结论与展望

(3)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华南晚中生代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闽西南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1.2.3 闽西南晚中生代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实验分析方法
        1.5.1 锆石U-Pb测年
        1.5.2 锆石Lu-Hf同位素测定
        1.5.3 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
        1.5.4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1.5.5 全岩Sr-Nd同位素测定
        1.5.6 电子探针分析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系基底岩系
        2.1.2 上泥盆统-中三叠统岩系
        2.1.3 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及火山岩系
    2.2 侵入岩
        2.2.1 前中生代侵入岩
        2.2.2 早中生代侵入岩
        2.2.3 晚中生代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第3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
    3.1 十二排岩体
    3.2 大排岩体
    3.3 永福复式岩体
    3.4 洛阳岩体
    3.5 潘田岩体
第4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年代学特征
    4.1 十二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2 大排岩体年代学特征
    4.3 永福复式岩体年代学特征
第5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5.1 十二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1.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1.3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2 大排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2.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2.3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5.2.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5.3 永福复式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3.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5.3.3 矿物学特征
        5.3.4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5.3.5 各单元岩石的成因联系
第6章 典型铁钼矿床特征
    6.1 龙岩马坑铁(钼)矿
        6.1.1 矿区地质特征
        6.1.2 矿床地质特征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1.4 成矿时代
        6.1.5 矿床成因
    6.2 永定大排铁铅锌(钼)矿床
        6.2.1 矿区地质特征
        6.2.2 矿体特征
        6.2.3 围岩蚀变特征
        6.2.4 矿物共生组合与期次
        6.2.5 成矿时代
        6.2.6 矿床成因
    6.3 武平十二排钼矿
        6.3.1 矿区地质特征
        6.3.2 矿体特征
        6.3.3 蚀变与矿化特征
        6.3.4 成矿时代
        6.3.5 矿床成因
    6.4 漳平洛阳铁(钼)多金属矿床
        6.4.1 矿区地质特征
        6.4.2 矿床地质特征
        6.4.3 成矿物质来源
        6.4.4 成矿时代
        6.4.5 矿床成因
    6.5 安溪潘田—德化阳山铁矿床
        6.5.1 潘田铁矿床
        6.5.2 德化阳山铁矿
    6.6 马坑外围铁(钼)矿化点地质特征及矿化时代
        6.6.1 竹子炉钼矿点
        6.6.2 山坪头铁多金属矿点
    6.7 永福岩体外围矿化特征及及成矿年代学研究
        6.7.1 主要地质矿化特征
        6.7.2 矿化时代
第7章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成矿作用
    7.1 早白垩世花岗岩类与铁钼多金属矿床时空结构
    7.2 永定—德化早白垩世花岗质岩带与深部构造的空间关系
    7.3 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铁钼成矿的关系
        7.3.1 岩浆起源与演化
        7.3.2 成矿物质来源
        7.3.3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对铁钼成矿作用的启示
    7.4 闽西南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类相关铁钼多金属矿成矿系列的再认识
        7.4.1 前人对于闽西南及邻区成矿系列的划分方案
        7.4.2 闽西南铁钼多金属矿化作用成矿系列的重新厘定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成果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4)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南板块东南部中生代构造背景
        1.2.2 华南板块东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砂岩碎屑成分骨架颗粒统计与岩矿鉴定
        1.3.2 地质年代学
        1.3.3 氧逸度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的新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南板块大地构造演化
    2.2 华南东南部上三叠统-下白垩统地层
    2.3 华南东南部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2.3.2 新元古代岩浆岩
        2.3.3 加里东期(早古生代)岩浆岩
        2.3.4 海西期(石炭纪-二叠纪)岩浆岩
        2.3.5 印支期(三叠纪)岩浆岩
        2.3.6 早-中侏罗世(200-170 Ma)岩浆岩
        2.3.7 中-晚侏罗世(170-145 Ma)岩浆岩
3 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环境
    3.1 粤东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3.1.1 新丰-连平地区
        3.1.2 紫金-揭西地区
        3.1.3 海丰-惠来地区
    3.2 永安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3.2.1 梅县-大埔地区
        3.2.2 南靖地区
        3.2.3 漳平-尤溪地区
    3.3 小结
4 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与侏罗纪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
    4.1 样品采集
    4.2 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4.2.1 粤东盆地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4.2.2 永安盆地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4.3 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
        4.3.1 锆石阴极发光图以及微量元素
        4.3.2 粤东盆地年龄组成
        4.3.3 永安盆地年龄组成
    4.4 小结
5 早白垩世凝灰岩锆石年代学分析
    5.1 凝灰岩岩石学特征
    5.2 凝灰岩锆石U-Pb定年
    5.3 凝灰岩氧逸度
6 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6.1 年代地层格架
    6.2 “源-汇”体系
        6.2.1 上三叠统和侏罗纪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6.2.2 下白垩统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6.3 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6.4 小结
7 讨论:华南板块东南部构造体制转换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7.1 华南板块东南部构造体制转换时限
    7.2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5)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
        1.3.1 热液铜多金属矿床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矽卡岩型矿床
        3.1.1 神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2.1 闹牛山斑岩型铜矿床
        3.2.2 布敦化斑岩型铜矿床
    3.3 热液脉型矿床
        3.3.1 莲花山热液脉型铜银矿床
        3.3.2 阿贵热液脉型铜矿床
    3.4 小结
第4章 矿床成因研究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4.1.1 流体包裹体
        4.1.2 氢-氧同位素
        4.1.3 硫-铅同位素
    4.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2 成矿流体来源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硫源
        4.3.2 铅源
    4.4 矿床成因
        4.4.1 矽卡岩型矿床
        4.4.2 斑岩型矿床
        4.4.3 热液脉型矿床
第5章 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5.1.1 LA-ICP-MS锆石U-Pb
        5.1.2 辉钼矿Re-Os
        5.1.3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
        5.1.4 Lu-Hf同位素
    5.2 成岩成矿时代和岩石成因
        5.2.1 矽卡岩型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热液脉型矿床
    5.3 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及构造环境
        5.3.1 成矿时代
        5.3.2 成矿构造环境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构造演化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1 区域构造演化
    6.2 区域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6.2.1 印支期早三叠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2.2 燕山晚期晚侏罗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6.2.3 燕山晚期早白垩世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石墨的形成、性质和分类
        1.2.2 石墨矿床的类型和分布
        1.2.3 煤系石墨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创新点
2 主要成矿区带地质背景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2.1 成矿区带划分
    2.2 主要成矿区带地质背景
        2.2.1 滨太平洋煤系石墨成矿域(I-1)
        2.2.2 南岭煤系石墨成矿域(I-2)
        2.2.3 秦岭—大别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3)
        2.2.4 阴山—燕山煤系石墨成矿域(I-4)
    2.3 典型矿区地质特征
        2.3.1 湖南鲁塘矿区
        2.3.2 闽西南地区
        2.3.3 江西崇义矿区
    2.4 本章小结
3 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方法
    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1.1 工业分析
        3.1.2 元素分析
    3.2 X射线衍射
    3.3 激光拉曼光谱
    3.4 显微组分分析
    3.5 扫描电镜
    3.6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3.7 本章小结
4 煤系石墨的演化特征与分类
    4.1 高变质无烟煤-煤系石墨的特征
        4.1.1 宏观特征
        4.1.2 化学组成
        4.1.3 显微组分特征
        4.1.4 微观形态(SEM)
        4.1.5 大分子结构特征
        4.1.6 空间排列特征(HRTEM)
    4.2 石墨化程度的评价与煤系石墨分类
        4.2.1 石墨化度
        4.2.2 其它评价参数和方法
        4.2.3 煤系石墨的评价与分类
    4.3 煤成石墨化的演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煤系石墨的控制因素与差异石墨化特征
    5.1 煤成石墨化的控制因素
        5.1.1 内因
        5.1.2 外因
    5.2 差异石墨化
        5.2.1 不同显微组分的差异石墨化
        5.2.2 不同构造变形类型样品的差异石墨化
        5.2.3 宏观尺度的差异石墨化
    5.3 本章小结
6 构造应力在煤系石墨成矿中的作用机制
    6.1 研究区构造-热地质条件
        6.1.1 湖南鲁塘矿区
        6.1.2 闽西南地区
    6.2 煤系石墨成矿与构造-热活动关系
        6.2.1 石墨化程度与构造-热活动关系
        6.2.2 成矿模式
    6.3 构造应力在石墨化中的作用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江西东乡盆地粗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大地构造格局与演化
        1.1.1 前燕山构造阶段
        1.1.2 燕山构造阶段
        1.1.3 喜山构造阶段
    1.2 区域地层
        1.2.1 前白垩系
        1.2.2 白垩系
        1.2.3 新生界
    1.3 区域岩浆岩
        1.3.1 前燕山期岩浆事件
        1.3.2 燕山期岩浆事件
        1.3.3 喜山期岩浆事件
    1.4 区域断裂
2 盆地特征与岩石地层
    2.1 盆地地质特征
    2.2 代表性剖面简介
    2.3 岩石地层划分
3 分析方法
    3.1 锆石U-Pb定年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3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4 地质时代
    4.1 SHRIMP锆石U-Pb年龄
    4.2 问题讨论
5 岩石学特征
    5.1 岩相学特征
    5.2 岩石系列划分
        5.2.1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5.2.2 岩石系列的类型划分
6 地球化学特征
    6.1 主量元素
    6.2 稀土和微量元素
    6.3 Sr-Nd-Pb同位素
7 岩石成因
    7.1 岩浆源区特征
        7.1.1 主微量元素制约
        7.1.2 Sr-Nd-Pb同位素制约
    7.2 岩浆过程
    7.3 构造背景
    7.4 成因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武夷山中段加里东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岩石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6 交通地理位置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岩浆岩
    2.4 构造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岩石学特征
    3.1 上青岩体
        3.1.1 地质特征
        3.1.2 岩石学特征
    3.2 黎川岩体
        3.2.1 地质特征
        3.2.2 岩石学特征
    3.3 宁化岩体
        3.3.1 地质特征
        3.3.2 岩石学特征
第4章 花岗岩类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特征
    4.1 样品分析方法
    4.2 锆石U-Pb年龄测试
        4.2.1 上青岩体
        4.2.2 黎川岩体
        4.2.3 宁化岩体
    4.3 锆石Hf同位素测定
        4.3.1 上青岩体
        4.3.2 黎川岩体
        4.3.3 宁化岩体
第5章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主量元素
        5.2.1 上青岩体
        5.2.2 黎川岩体
        5.2.3 宁化岩体
    5.3 微量元素
        5.3.1 上青岩体
        5.3.2 黎川岩体
        5.3.3 宁化岩体
    5.4 锆石饱和温度
    5.5 与钾玄岩系列岩石的对比
第6章 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物质来源和构造-岩浆演化事件
    6.1 花岗岩类岩石成因及物质来源
        6.1.1 上青岩体
        6.1.2 黎川岩体
        6.1.3 宁化岩体
    6.2 花岗岩类形成构造环境
        6.2.1 上青岩体
        6.2.2 黎川岩体
        6.2.3 宁化岩体
    6.3 构造-岩浆演化事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9)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矿床空间分布定量研究及其与成矿预测的关系
        1.2.2 热液脉型钨矿构造—流体演化与资源潜力评价现状
        1.2.3 基于数据驱动的成矿远景定量预测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作用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1 地层元素特征
        2.6.2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2.7 区域矿产概况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体地质特征
        3.1.2 矿石特征
        3.1.3 蚀变特征
    3.2 漂塘钨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体地质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蚀变特征
第四章 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
    4.1 西华山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
        4.1.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4.1.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1.5 成矿流体演化
    4.2 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
    4.3 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
第五章 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模式
    5.1 矿床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5.1.1 矿床空间分布的方向性
        5.1.2 矿床空间分布的聚散性
    5.2 成矿带尺度矿床空间分布模式
    5.3 矿集区尺度矿床空间分布模式
    5.4 矿床尺度含矿石英脉空间分布模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资源潜力分析
    6.1 钨多金属矿床预测模型
        6.1.1 隐伏花岗岩体解译
        6.1.2 断裂构造
        6.1.3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
        6.1.4 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
    6.2 多重级联信息综合模型
    6.3 利用集成学习算法进行成矿远景预测
    6.4 成矿远景预测中的数据不平衡
    6.5 找矿远景区优选
    6.6 资源潜力分析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华南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及动力学背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岩体几何形态
    2.2 花岗岩分类
    2.3 华南构造-岩浆动力学模式
    2.4 花岗岩物源及壳幔作用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位置
    3.2 构造单元划分
    3.3 华南地区构造演化
    3.4 中生代侵入岩概况
第4章 岩体时空分布
    4.1 燕山早期岩体发育特征
    4.2 岩体年代学特征
第5章 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
    5.1 岩体体积估算原理
    5.2 燕山早期岩体体积
    5.3 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
第6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 花岗岩Frost分类
    6.2 燕山早期花岗岩类型
        6.2.1 A2a型花岗岩
        6.2.2 A2b型花岗岩
        6.2.3 A3a型花岗岩
        6.2.4 A3b型花岗岩
        6.2.5 A4b型花岗岩
        6.2.6 B1a型花岗岩
        6.2.7 B1b型花岗岩
        6.2.8 B2a型花岗岩
        6.2.9 B2b型花岗岩
        6.2.10 B3a型花岗岩
    6.3 锆饱和温度
    6.4 壳幔物质比例
第7章 讨论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闽西南某些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铁矿成矿关系的探讨(1978)(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南重要成矿区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控岩控矿机理[J]. 张达,李芳,贺晓龙,胡擘捷,张鑫明,毕珉烽,王森,霍海龙,薛伟,刘松岩. 地质力学学报, 2021
  • [2]机器学习与成矿预测:以闽西南铁多金属矿预测为例[J]. 张振杰,成秋明,杨玠,武国朋,葛云钊. 地学前缘, 2021(03)
  • [3]闽西南永定—德化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成因与铁—钼成矿作用[D]. 袁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D]. 徐清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大兴安岭南段东坡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马雪俐. 吉林大学, 2020(08)
  • [6]煤系石墨的构造-热成矿机制研究[D]. 王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7]江西东乡盆地粗面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D]. 韦昌袭.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8]武夷山中段加里东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岩石学研究[D]. 孟晓雷.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D]. 李童斐.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华南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强度及动力学背景探讨[D]. 王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标签:;  ;  ;  ;  ;  

闽西南部分燕山期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铁矿成矿的关系(197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