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印经贸、科技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加强中印经贸、科技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一、加强中印经贸科技合作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冰[1](2021)在《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及演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

彭昕[2](2021)在《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制度的发展有深化合作和扩大规模两个方向。相对于深化合作直接实现内部提质、进一步促进制度的发展,制度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制度成员的增多,如若不基于强有力的约束协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制度功能的发挥、威胁制度的未来发展。诸如欧盟等强制度,因扩员而引起的内部协调困难、一体化进程延缓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约束力较弱的国际制度扩员就更易引起功能涣散、治理低效等问题。因此,弱约束性制度理应倾向于深化合作,谨慎扩员。然而,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实践的经验观察发现,即便在组织面临迫切提质需求的情况下,弱约束性制度仍然实现了扩员。这一选择逻辑上的反常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弱约束性制度为何选择扩员?弱约束性制度如何应对扩员后的功能低效?针对这一问题,就学理基础而言,制度变迁研究构成了研究的宏观理论背景;就经验积累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相关数据与文献为本文提供案例检验基础。但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当前以功能主义和理性选择为导向,大量聚焦强制度扩员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对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问题提供有效解释。针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制度扩员的经验研究,缺乏更进一步的学理提炼与整合,存在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在制度具备包容性特征且处于协调性制度互动背景的前提下,围绕国际制度功能的多重性内涵,提出了影响弱约束性制度扩员实现的权力制衡、规范扩散以及功能补偿三项基本假设。将其分别带入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从搁置(2001年至2007年)到进行法律准备(2008年至2014年)再到最终落实(2015年至2017年)的三个具体阶段予以验证。就上海合作组织案例而言,针对其弱约束性特征的判定既有其结构性的客观原因,也依据其一系列主观的规则设定。作为一项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主导的区域间合作制度,上海合作组织具有基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同一空间内众多的相似性制度供给,也在大国利益和小国需求的彼此兼容中维持了基本协调的互动关系。以此为前提,通过历时性比较上合组织扩员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发现:第一,在俄罗斯视角下,由于对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威胁感知不断提升,受到中国实力提升对中亚经济影响力增强的压力,其权力制衡需求呈现了持续增强,因此俄始终致力于积极推动扩员,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作为软制衡工具的作用;第二,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背景下,上合组织的制度成熟、成员国的实力增长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提升“上海精神”这一核心规范出现了日益增强的扩散需求,推升了各成员国寄希望于通过扩员提升制度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倾向;第三,2015年“一带一盟”对接的实现、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确立,通过制度间功能协调上合组织突破原有功能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扩员引起的功能弱化问题,解决了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引起低效问题的后顾之忧。基于系统的理论假设和经验论证,最终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制度成员国权力制衡和规范扩散需求的提升增强了制度扩员的可能,但不足以促成扩员的最终实现;功能补偿的出现,是在前两项需求不断增长、扩员可能不断累积的情况下促使上合扩员决策得以最终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当前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分析总结出可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一系列弱约束性国际制度借鉴的发展经验和政策建议:在逆全球化时代、国际制度普遍趋弱的大背景下,不论是既有弱约束性制度的未来发展,还是后发力量类似的制度供给,都应在关注内部功能建设的同时,重视制度间关系的维护,避免碎片化引起的制度消耗,追求在协调型互动中形成制度间功能的补偿甚至借用。2021年适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本文对于上合扩员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已完成的扩员实践,还在明晰扩员依据的基础上对上合新阶段从制度协调中获取的新兴发展动力做出了积极评估与展望。

牛志信[3](2021)在《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印建交以来,随着两国经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日趋紧密,合作领域也获得极大拓展。然而,随着中印双边贸易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各行业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显现,阻碍着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的发展,也对中印贸易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及世界贸易保护重新抬头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下,印度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推行的最大阻力国,并严重影响到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进程,因而研究和分析中国与印度在各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及贸易保护实施情况,并提出对应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贸易利益冲突、贸易保护与出口增长趋势变化的关系着手,论证分析了印度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导致贸易趋势变化的内在关系与机理,并预测2020、2021、2022年可能遭受贸易保护的行业。论文先从行业层面的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贸易失衡、贸易竞争和贸易依赖三方面测算出各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的程度与类型;然后,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各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程度展开预测,再结合行业贸易增长趋势发生改变的门限阈值来判断印度可能会实施贸易保护的行业。研究主要结论表明:第一,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论证了贸易利益冲突、贸易保护和贸易趋势变化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当某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超出进口国的“承受能力”时,便有可能引发贸易保护直至新的双边贸易趋势形成为止;第二,预测显示在蔬菜和水果、肥料、非塑料初级产品、化学材料及制品、橡胶生产及制品、办公和自动化办公仪器、服装和衣服配件共七个行业在预测期内可能会遭受贸易保护。最后,为应对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及寻求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主要政策建议:第一,应实时动态分析中印不同行业的贸易利益冲突程度与类型,预测未来有可能发生贸易保护的行业,并依据冲突类型积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第二,积极拓展中印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要开拓其它国家的出口市场以分散风险;第三,加大产业升级力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避免出口产品行业过度集中,同时拓展服务贸易的合作,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共同推进两国的合作与发展。

张立[4](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安全困境的变化及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困境"概念旨在描述世界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面临的永恒安全忧虑状态。在中印关系中,安全困境问题曾长期存在,而随着近年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与推进,中印安全困境也相应发生新变化,呈现出加剧势头,给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波动风险。究其原因,结构性问题、认知偏差、新倡议的冲击性影响、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及对"安全困境"问题的忽视等因素都不无作用,并对中印战略互信以及双边合作有可能带来不利后果。借鉴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欧盟、东盟的成功经验看,构建中印命运共同体才是应对中印安全困境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一思路不仅在理论上必要,在现实上也可行。中印两国可在坚持战略引领、重视机制建设、全面均衡推进、努力扩大两国共同利益和加强务实合作等原则指导下,稳步推动两国合作深化和安全困境问题的根本缓解。

张琪[5](2020)在《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化的态势。在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中,文化交流在发展大国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建设、促进多边合作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交流能够推动各文明的交流互鉴,多种文明的交融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010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式建成,经过十年的发展,金砖国家已经逐步形成了由经贸财经、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轮驱动”的合作架构。金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已经建立了定期多边部长级会议机制,在双边领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在蓬勃发展当中。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交流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研究的。在文中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四国双边文化交流现状的分析后发现,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既是中外文化发展的新高度,更是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在欧亚大陆,中国与俄罗斯以文化交流增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中国与印度则是文化交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典范,至于中国与巴西和南非的文化交流则分别是我国与拉美地区和非洲地区文化交流的范例。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因为金砖五国间交流历史、政府政策、发展情况的不同,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在本文的第三章,针对我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具体的发展路径:首先要抓好政府和人才这两大抓手,为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为了将交流活动长远发展下去必须做好机制和教育建设;再次可以从科技和体育入手开辟文化交流更广阔的路径;最后通过旅游合作和开展文艺活动让文化交流逐渐变得大众化。在本文的最后一章,是对前文所有交流情况的对比分析和前景展望。首先,通过交流现状的分析得出五国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延续性、广泛性、双向性、不平衡性、汉语推广扩大化和文化成果本土化的特点。其次,通过对交流路径的分析总结出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在本文的末尾,还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当前金砖五国进行文化交流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就能推动五国文化合作进一步发展。

赵志文[6](2020)在《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与中国同属历史悠久的亚洲大国,除了贸易和商业关系之外,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几乎相似地,在历经了殖民时代之后,最终成为全球焦点。在竞争与合作中,两个亚洲巨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充满全球性影响。双方都认为,中印双边关系可以在21世纪的亚洲乃至世界发挥重要性作用。中国和印度两国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正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力求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对中印两国关系可以总结为“老问题上会产生新的矛盾,而新形势下又会出现新的摩擦”。自冷战结束后,印度对华政策日益趋向现实主义。2014年莫迪上任印度总理以来,外交风格趋于务实与灵活,对华政策呈现出合作与防备并存的特点。经济方面,莫迪为实现国内发展,需要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提供发展助力。在文化方面,中印通过举办“太极瑜伽会”等活动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印两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通过互学互鉴的方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虽然印度与中国在多方面有积极合作的共同立场,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印度政府对中国始终呈现防范态度,例如中国和印度关于边界问题的摩擦时有发生,印度时常利用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印度公开承认南海的仲裁结果,以及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怀疑态度,甚至在2017年6月,印度与中国在洞朗地区爆发了长达72天的对峙,引发了中印双方自1962年以来时间最长的对峙,对两国关系造成了极大损害。因此,文章将以中印洞朗危机为分水岭,叙述洞朗危机爆发前后印度总理莫迪的对华政策,从西藏因素、巴基斯坦因素、印度国内外环境以及莫迪个人执政风格等角度分析莫迪对华政策的实施动机,最后得出结论,莫迪的对华政策不会取得突破,中印关系也不会恶化,要认识到中印双方在战略发展时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流需求,印中关系将会在困难中不断发展前进。

赵双剑[7](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张红霞[8](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印度作为中国南部的重要邻国和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无论是在地理结构、战略位置还是在经济往来、贸易合作方面,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互联互通来说都极为重要。然而印度是目前南亚七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加入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的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还保持怀疑消极的态度。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片面认知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印合作,而且加剧了南亚地区安全紧张局势。本文通过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消极行动谨慎的原因,探究了“一带一路”在印度的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表明,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及经济博弈下国家利益的权衡。印度在选择性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却又受经济、政治、安全多种因素的影响,担忧“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太地区的发展,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反制策略。长远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不仅有发展的可行性,也有扎实推行的持续性。本文指出,通过经贸发展上深化务实合作、区域合作上构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战略发展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三大措施,来探析“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路径及中国的应对之策,以此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

杨理伟[9](2020)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推进中尼印三方合作 ——模式变革与路径选择》文中提出发展合作是一国对外政策的有力工具。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三方合作项目以及参与三方合作的主体不断增加,三方合作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发展合作模式之一。在对新兴援助国发展合作路径的研究中,三方合作经历了从关注南北的经济技术合作向关注南南的发展合作转变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合作趋势,三方合作的目的在于满足三方的发展需求,共享各方的发展经验。今天,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新兴援助国随着实力的提升都在积极推动发展合作中三方合作的管理与实践。因此,三方合作可以视作新兴援助国国际发展合作路径的新探索。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格局逐渐呈现“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基本布局。在南亚区域内,“中尼印经济走廊”作为中国深入南亚地区,推进三国发展合作,实现中印市场对接,促成次区域发展合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目前为止,中尼印经济走廊倡议下三方合作的总体发展态势低于预期,且进展缓慢。具体而言,南南合作框架下推进中尼印三方合作模式变革和路径选择的趋向表现为:(一)中尼印三方合作的路径尚处于建构阶段。目前中尼印三方尚不存在成熟的合作机制,三方合作倡议地提出更多的是基于双边的关系互动和多边的平台连接。三国由于地缘上地接近、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属性,三方皆有现实上的发展合作需求,如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经贸投资合作等。但是中尼印三国对三方合作的需求度、贡献度是不同的,囿于三国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失衡、经济功能主义单一,地缘政治对三方发展合作的影响远远大于地缘经济。中国是三方合作的积极倡议者和推动者,无论是发展合作的意愿还是发展型公共产品的供给都最为积极;尼泊尔是三方合作的强需求方,印度是三方合作的不稳定因素,对安全的敏感迫使印度“关键大国”的角色经常性缺失。(二)推进中尼印次区域三方合作机制需要转变中尼印现有的发展合作模式,借鉴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路径。在模式上即以三国的双边竞合性发展合作态势逐渐向三国的双边+三方、三方合作转变。在路径上,根据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践,需要在供给主体上发挥关键大国的作用,增进政治互信、分割发展型公共产品的主导权;供给方式上强化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确保三方合作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增进收益预期;供给内容上对接三方发展需求,优势互补,丰富三方合作的内容。诚然,南南合作框架之下的中尼印三方合作对改善中尼印三边关系的互动维度、调节三边权力关系的结构、重构三边的利益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中尼印三方合作路径的建构对中国积极推进南南合作、开展更为有效的发展合作而言,不无启发。

王蕊[10](2019)在《中印结构性权力的演变及其对两国竞合关系的影响研究 ——以东南亚区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缘政治学理论自产生之初便成为国家间进行战略争夺、利益扩张的基础指导理论之一。然而,囿于过于重视地理因素、缺乏实践性与可行性的结合等诟病,在依据地缘政治理论制定对外战略时往往会忽略对本国国情的分析,由此导致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并造成对国家对外战略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基于一国国情和地缘影响力的分析是制定对外战略以及其战略能否实现的首要前提。中国与印度作为冷战结束之后新兴崛起的大国,也是发展中的大国,两国对其“辐射”范围内的区域地缘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作为东亚、南亚的区域性大国,两国对亚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有着相当大的贡献潜力。但由于政治历史、边界问题、战略互信等原因,中印两国关系在长时间内处于较为敏感复杂的状态。本文以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为基础,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理论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国家结构性权力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关统计数据,对冷战结束以来中印两国的结构性权力及其演变进行了定量测度。鉴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与印度两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本文选取东南亚作为区域范例,分别测度中国与印度在东南亚国家的结构性权力并对其演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结构性权力视域下,整体上中国的结构性权力比印度相对较大,同时中国在东南亚的结构性权力也要大于印度对东南亚结构性权力,且这种差距变得的越来越明显;第二,在中国、印度的结构性权力中每个要素的贡献度大小不同,其中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地缘影响力贡献度最大的要素为经济和生产结构,印度则为金融结构;第三,结构性权力对中、印两国加强在东南亚的战略互动的频率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印度单方面的战略意图,导致中印两国在东南亚的战略互动更多的表现为战略竞争;第四,基于中印两国结构性权力的要素构成分析,中印两国间虽然存在较强的战略竞争,但也蕴含有较大的合作潜力。基于对结构性权力及构成要素的贡献度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印两国加强区域合作及战略协作的可能路径选择。

二、加强中印经贸科技合作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中印经贸科技合作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二、既有研究回顾与评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第一节 研究问题:弱约束性制度为何扩员
    第二节 国际制度趋弱的现实背景
    第三节 既有学理逻辑的解释与不足
第二章 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可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弱约束性制度
    第二节 两个假定:包容性制度、协调型互动
    第三节 三个假设:权力制衡、规范扩散、功能补偿
第三章 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问题概述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弱约束性界定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的包容性特征和制度互动背景
第四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权力制衡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相关权力要素:俄罗斯、美欧、中国
    第二节 权力制衡需求:俄罗斯视角下的制衡需求与制衡可能
    第三节 权力制衡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权力制衡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五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规范扩散需求
    第一节 上合组织的价值规范要素:“上海精神”
    第二节 规范扩散需求:“上海精神”的扩散需求与扩散路径
    第三节 规范扩散需求对扩员进程的推动:历时比较
    本章小结 规范扩散需求影响但不决定弱约束性制度扩员
第六章 案例检验:上海合作组织扩员中的功能补偿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对接平台”定位的出现
    第二节 在对接协调中获取功能补偿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节 功能补偿对扩员决策的决定性影响
    本章小结 功能补偿是弱约束性制度扩员的必要条件
总结
    一、总结与结论
    二、基于结论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3)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贸易利益冲突的研究
        1.2.2 中印贸易关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中印贸易失衡的研究
        1.2.4 中印贸易保护、贸易摩擦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2.2 贸易利益冲突下的贸易保护理论
        2.2.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2.2 公平贸易论
        2.2.3 保护就业论
    2.3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影响机制分析
        2.3.1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基本条件
        2.3.2 贸易利益冲突引发贸易保护的模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历程
    3.2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3.2.1 印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3.2.2 中印贸易额逐年递增但不平衡问题愈渐突出
    3.3 印度对中国贸易保护现状与特点分析
        3.3.1 印度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现状与特点
        3.3.2 印度对中国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印双边贸易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综合测算
    4.1 实证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说明
    4.2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测算指标选取与方法说明
        4.2.1 贸易利益冲突测算指标选取说明
        4.2.2 主成分分析法测算行业贸易利益冲突程度与类型方法说明
    4.3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4.3.1 时间维度上的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4.3.2 行业维度上的贸易利益冲突测算与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度对中国贸易保护行业预测实证研究
    5.1 印度对华贸易保护行业预测方法说明
        5.1.1 门限回归与贸易利益冲突门限阈值获取方法说明
        5.1.2 ARIMA模型与贸易保护行业预测方法说明
    5.2 中印行业贸易利益冲突门限阈值测算与趋势突变分析
    5.3 印度对中国出口贸易保护行业预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安全困境的变化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全困境”概念
二、“一带一路”的印度认知及对中印安全困境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的出台与印度的复杂认知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安全困境的发展变化
    (三)中印安全困境加剧的原因
    (四)中印安全困境加剧的影响
        第一,加大双方的战略互疑、限制双边关系深入发展。
        第二,影响中印双边经贸合作。
        第三,影响中印开展区域与全球治理合作。
        第四,增大双方的安全及国防压力。
三、中印以构建命运共同体应对安全困境的思路及策略
    (一)构建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二)安全困境挑战下中印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中印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原则
    (四)以务实合作推动中印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5)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1.5.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1.5.2 列宁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1.5.3 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第二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
    2.1 文化交流增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范例:中国与俄罗斯
        2.1.1 中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
        2.1.1.1 主题年交流活动蓬勃发展
        2.1.1.2 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2.1.1.3 双方旅游往来规模庞大
        2.1.1.4 文艺交流形式多样
        2.1.1.5 科技合作进展颇丰
        2.1.2 中俄文化交流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促进作用
    2.2 文化交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范例:中国与印度
        2.2.1 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现状
        2.2.1.1 文化领域顶层机制建设
        2.2.1.2 青年学生交流频繁
        2.2.1.3 旅游合作潜力巨大
        2.2.1.4 瑜伽文化独具特色
        2.2.1.5 文艺活动多姿多彩
        2.2.2 中印文化交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示范作用
    2.3 新时代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的范例:中国与巴西
        2.3.1 中国与巴西文化交流现状
        2.3.1.1 青年培养活动众多
        2.3.1.2 旅游合作日趋活跃
        2.3.1.3 足球成为交流重要纽带
        2.3.1.4 航空航天领域合作成果显着
        2.3.2 中巴文化交流对新时代中拉文化交流的示范作用
    2.4 新时代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范例:中国与南非
        2.4.1 中国与南非文化交流现状
        2.4.1.1 文化交流机制建设
        2.4.1.2 教育合作稳步发展
        2.4.1.3 旅游合作日益增多
        2.4.1.4 多领域开展科技合作
        2.4.2 中南文化交流对新时代中非文化交流的示范作用
第三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路径探析
    3.1 文化交流中两大抓手:政府与人才
        3.1.1 政府在文化交流中起保障作用
        3.1.2 人才在文化交流中起关键作用
        3.1.2.1 培养高级复合型语言人才
        3.1.2.2 促进文学翻译工作的开展与推广
        3.1.2.3 培养国际化的专业导游人才
    3.2 文化交流的长远之计:机制和教育
        3.2.1 发挥文化交流机制的引领作用
        3.2.1.1 进一步完善多边文化交流机制
        3.2.1.2 巩固并发展双边文化交流机制
        3.2.2 加强教育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3.2.2.1 促进青年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3.2.2.2 扩大孔子学院的推广与传播
    3.3 开辟文化交流的广阔领域:科技和体育
        3.3.1 提升科技对文化交流的带动作用
        3.3.1.1 推动中俄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
        3.3.1.2 保持中巴科技持续稳定发展
        3.3.1.3 促进中南科技领域的务实合作
        3.3.2 增强特色体育对文化交流的助力作用
        3.3.2.1 逐步形成中国本土化的瑜伽文化
        3.3.2.2 实现中巴足球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3.4 文化交流中的大众化路径:旅游和文艺
        3.4.1 巩固旅游对文化交流的传播作用
        3.4.1.1 利用邻国优势推动中俄旅游合作
        3.4.1.2 加强中印旅游交流基础设施建设
        3.4.1.3 多渠道挖掘中巴旅游市场潜力
        3.4.1.4 扩大中南旅游领域的开发与互动
        3.4.2 强化文艺活动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3.4.2.1 政府为文艺交流保驾护航
        3.4.2.2 多领域开展民间文艺交流
    3.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路径的整体分析
第四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对比研究与前景展望
    4.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
        4.1.1 交流历史的延续性
        4.1.2 交流内容的广泛性
        4.1.3 交流过程的双向性
        4.1.4 交流程度的不平衡性
        4.1.5 汉语推广逐步扩大化
        4.1.6 文化成果日益本土化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
        4.2.1 实施官民并举的文化交流方式
        4.2.2 重点发展合作优势领域
        4.2.3 交流成效应落到实处
        4.2.4 增加交流中的文化内涵
    4.3 金砖五国间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4.3.1 有利于增进五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4.3.2 有利于加深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
        4.3.3 有利于五国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
        4.3.4 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多元共生
        4.3.5 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发展前景展望
        4.4.1 难得的发展机遇
        4.4.1.1 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4.4.1.2 五国有共同的发展意愿
        4.4.1.3 深厚的文化交流基础
        4.4.2 未来的发展走向
        4.4.2.1 多边领域
        4.4.2.2 双边领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6)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莫迪上台前印度对华政策回顾
    第一节 从印度独立到冷战前(1947—1989)
    第二节 冷战结束后(1989—2014)
第二章 洞朗危机前的莫迪对华政策
    第一节 “高开低走”的整体走向
        一 莫迪上台伊始与华关系回暖
        二 印度在中国南海问题发声
        三 洞朗危机使中印关系降至冰点
    第二节 印度对华呈现两面性——合作与防备并存
        一 莫迪与中国的合作成果显着
        二 中印边界摩擦不断
        三 印度对“一带一路”持消极态度
第三章 洞朗危机结束后莫迪的对华政策
    第一节 武汉会晤重启中印关系进程
        一 印度对藏独分子态度“冷淡”
        二 印中高层互动
    第二节 金奈会谈促进中印关系进程稳中有进
    第三节 基于共同利益—对华政策呈现更务实的特点
        一 印中共同发声反对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
        二 印中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三 印度推进与中国的反恐合作
第四章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实施的因素
    第一节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实施的有利因素
        一 印度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 印度的大国理念
        三 印度的中立主义外交传统
        四 中国对印度的睦邻政策
    第二节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实施的不利因素
        一 印度的“西藏”筹码
        二 巴基斯坦因素影响莫迪对华政策
        三 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四 中印在核战略上的分歧
    第三节 莫迪个人的执政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3.1.1 经济走廊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3.2.1 本地溢出模型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4.5.3 金融业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6.2 实证分析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6.2.3 描述性统计
        6.2.4 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7.2.1 样本选取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7.3.4 模型估计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的理论创新
        (一)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
        (二)继承发展了中国周边外交思想
        (三)推动实践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过程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成果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现状
    一、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
        (一)消极怀疑:基于国家威胁论和地缘战略论的零和博弈
        (二)谨慎行动: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选择性参与
    二、“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现实推进
        (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进展
        (二)中印共同推进的国际区域协作
    三、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制策略
        (一)印度提出的替代方案
        (二)印度参与的其他区域合作计划
第三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消极行动谨慎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一)中印双边贸易失衡的矛盾
        (二)印度经济发展优势的削弱
    二、政治因素
        (一)印度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削弱
        (二)印度对“珍珠链”战略的担忧
    三、安全因素
        (一)印度东北部地区的管控难度
        (二)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争端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经济需求
        (一)“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印双边经贸发展合作
        (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印度国内基础设施建设
    二、政治领域
        (一)“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印度洋地区的海洋建设
        (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印度东北部发展与稳定
    三、战略契机
        (一)“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重塑印度周边外交关系
        (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印倡议对接合作发展
第五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一、推动中印两国贸易畅通,深化经贸务实合作
        (一)搁置领土争议,缓解中印贸易不平衡
        (二)优化外贸结构,加深互补性经贸合作
    二、构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一)深化合作领域,扩大利益汇合点
        (二)促进设施联通,实现发展战略对接
    三、发挥人文交流纽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加强高层政策沟通,增强政治互信
        (二)推进中印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致谢

(9)南南合作框架下推进中尼印三方合作 ——模式变革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创新和限制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尼印三方合作的理论框架:次区域公共产品的国家合作
    第一节 次区域主义与三方合作
        一、次区域经济合作下的三方合作
        二、次区域三方合作的结构性要素
        三、次区域三方合作的互动性要素
    第二节 次区域公共产品的国家合作
        一、次区域公共产品的概念界定
        二、次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影响因素
        三、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第三节 三方合作与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一、次区域三方公共产品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次区域三方公共产品国家合作的制约因素
        三、次区域三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优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尼、印三方合作:政策、机构与行动
    第一节 中国与尼泊尔发展合作关系
        一、政策原则:平等互利
        二、管理与机构:层级管理,区域统筹
        三、发展与现状:援助+合作
    第二节 印度与尼泊尔发展合作关系
        一、政策原则:双重原则
        二、管理与机构:部门协调,国别优先
        三、发展与现状:援助+合作
    第三节 中国与印度发展合作关系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二、经贸合作的互补及前景
        三、多边主义的合作
        四、发展合作倡议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较中、尼、印双边发展合作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第一节 中、尼、印双边发展合作的同质性
        一、南南合作的原则规范
        二、“发展”的目标导向
    第二节 中、尼、印双边发展合作的异质性
        一、中国与尼泊尔:水平式的发展合作
        二、印度与尼泊尔:垂直式的发展合作
    第三节 中、尼、印次区域三方合作的基础和困境
        一、合作基础——双边关系与合作机制泛化效应
        二、合作困境——地缘政治与战略需求消极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研究——中尼印经济走廊的推进及实践
    第一节 中尼印经济走廊——三边关系的互动
        一、中、尼、印三方权力结构
        二、中、尼、印双边互动关系
        三、中、尼、印三边关系的互动
    第二节 中尼印经济走廊——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
        一、供给主体:主体差异,利益多元
        二、供给方式:中国倡议,三方参与
        三、供给内容:发展合作、互联互通
    第三节 中尼印经济走廊——次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一、三方合作机制的建设
        二、三方合作的内容丰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尼印三方合作的未来路径探讨
    第一节 中尼印次区域三方关系的互动
        一、三边关系的认知
        二、外源性行为体的介入
        三、中尼印三边关系的互动——中印主导
    第二节 中尼印次区域三方合作的路径
        一、供给主体:大国的协调合作
        二、供给方式:次区域三方合作的制度化
        三、供给内容:互联互通的外溢效应
    第三节 中尼印次区域三方合作机制的未来趋势
        一、中尼印次区域三方合作机制——地区多边形式
        二、中尼印次区域三方合作的方向——互联互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中印结构性权力的演变及其对两国竞合关系的影响研究 ——以东南亚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印边界历史遗留问题引发学界对中印关系的高度关注
        1.1.2 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激发了印度的大国想象
        1.1.3 印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和地区重要合作伙伴
        1.1.4 “龙象之争”日益成为印度国内关注的的舆论热点之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国内外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评述
        1.3.2 国内外结构性权力理论研究进展及评述
        1.3.3 国内外关于中印关系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1.6.1 论文研究的重点
        1.6.2 论文研究难点
        1.6.3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家结构性权力理论分析框架及其评价方法
    2.1 斯特兰奇结构性权力理论
        2.1.1 结构性权力理论的概念及理论框架
        2.1.2 结构性权力的理论意义
    2.2 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悖论”
        2.2.1 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资源匹配度分析的缺失
        2.2.2 国家结构性权力分析框架下的地缘战略互动
    2.3 国家结构性权力的定量测度方法
        2.3.1 定量分析框架
        2.3.2 定量分析方法
第3章 中印结构性权力的演变及其比较分析
    3.1 指标解读与数据来源
        3.1.1 指标解读与计算
        3.1.2 数据来源
    3.2 中印结构性权力的测度结果分析
        3.2.1 测度方法
        3.2.2 测度结果
    3.3 中印结构性权力的演变比较
        3.3.1 中印结构性权力的总体值比较
        3.3.2 结构性权力的分项值比较
第4章 中印在东南亚结构性权力的演变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测度模型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研究区域范围选取
        4.1.2 结构性权力影响力测度模型
        4.1.3 数据来源
    4.2 中印在东南亚结构性权力的演变
        4.2.1 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结构性权力测度结果及分析
        4.2.2 印度在东南亚结构性权力的演变
    4.3 中印两国在东南亚结构性权力的对比
        4.3.1 结构性权力值的总体比较
第5章 结构性权力影响下的中印东南亚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5.1 分要素视域下中印在东南亚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5.1.1 经济和生产结构方面的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5.1.2 安全结构方面的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5.1.3 金融结构方面的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5.1.4 技术和文化辐射方面的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5.2 整体性视域下中印在东南亚的区域竞合关系变迁
        5.2.1 战略竞争
        5.2.2 战略合作
第6章 结构性权力要素下中印战略合作潜力及合作路径分析
    6.1 经济和生产结构方面的战略合作潜力与合作路径分析
    6.2 安全结构方面的战略合作潜力与合作路径分析
    6.3 金融结构方面的战略合作潜力与合作路径分析
    6.4 技术和文化辐射结构方面的战略合作潜力与合作路径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与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加强中印经贸科技合作 促进经济共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及演化机制研究[D]. 李燕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弱约束性制度的扩员研究 ——以上海合作组织的扩员实践为例[D]. 彭昕. 外交学院, 2021(10)
  • [3]贸易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印度对华贸易保护预测及应对研究[D]. 牛志信. 河北大学, 2021(02)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印安全困境的变化及应对[J]. 张立. 南亚研究, 2020(03)
  • [5]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研究[D]. 张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赵志文. 郑州大学, 2020(06)
  • [7]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8]“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D]. 张红霞. 武汉大学, 2020(04)
  • [9]南南合作框架下推进中尼印三方合作 ——模式变革与路径选择[D]. 杨理伟.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2020(08)
  • [10]中印结构性权力的演变及其对两国竞合关系的影响研究 ——以东南亚区域为例[D]. 王蕊.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加强中印经贸、科技合作,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