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成活率的影响

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成活率的影响

一、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静[1](2021)在《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中华通草蛉是我国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捕食蚜虫、蓟马等多种害虫及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在生物防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当前我国对害虫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药剂施用后不仅会对靶标害虫造成致死作用,同时捕食性天敌昆虫等非靶标生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研究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研究通过药膜法测定了唑虫酰胺对草蛉幼虫的急性毒性,研究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和繁殖力的影响,及对草蛉2龄幼虫捕食能力的影响,并且研究了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明确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指型管药膜法,测定了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毒性,其LC50值为54.66 mg/L。确定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开展唑虫酰胺对草蛉亚致死效应的研究,三种亚致死浓度分别为3.84 mg/L、9.56 mg/L和18.45 mg/L。2.在唑虫酰胺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下,草蛉的化蛹率、蛹重、蛹羽化率、成虫成活率以及卵孵化率均显着降低;蛹期、幼虫的发育历期显着延长;LC10浓度下草蛉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显着增加,平均单雌产卵量为949.65±27.15粒,与对照组的857±21.57粒相比增加了10.74%;而LC20、LC30浓度下显着降低,其中LC20处理组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为661.05±43.95粒,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2.86%,LC30处理组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为596.9±35.78粒,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30.35%。试验记录了草蛉从羽化到死亡整个产卵历期的日均单雌产卵量变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三种亚致死浓度处理后产卵高峰均有所提前。LC20和LC30处理组的日均最大单雌产卵量和产卵历期均有所下降和缩短,而LC10处理组草蛉的最大单雌产卵量虽有所降低,但是产卵历期明显延长;另外对草蛉幼虫成活率没有显着影响。3.在唑虫酰胺LC10、LC20、LC30三种亚致死浓度下,草蛉的捕食量下降,捕食速率降低,寻找效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当蚕豆蚜密度为20头/皿时,LC10处理组的草蛉捕食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不显着,其他处理组,各处理浓度在蚕豆蚜密度不同的情况下,均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草蛉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没有发生改变,仍为HollingⅡ反应模型。与对照组相比,三种亚致死浓度LC10、LC20、LC30处理后,瞬时攻击率分别减少了8.8%、48.95%和64.89%;处理猎物时间分别延长了0.56倍、1.69倍和1.71倍;另外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降低了10.55%、62.79%和63.07%。4.测定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的物质含量变化和保护酶、解毒酶的活性变化以及靶标酶与ATP能量合成情况,草蛉幼虫体内的ROS和MDA含量整体有增加的趋势,在同一时间内,随唑虫酰胺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ROS和MDA在草蛉体内积累越多。同时,三种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升高,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升高。不同时间段内ATP含量与线粒体呼吸传递链复合体Ⅰ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处理2天、4天、5天时,LC20浓度处理组的MRCCⅠ及ATP含量均最低,并且在处理后第4天开始急速下降。综上,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的生长发育、种群数量、繁殖以及捕食能力造成了显着影响,并且造成了活性氧、丙二醛等有害物质在草蛉体内的积累,诱导了保护酶、解毒酶活力的升高,对草蛉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并抑制了唑虫酰胺靶标酶活性以及线粒体呼吸过程中ATP的合成,减少了机体能量的提供,影响了草蛉正常的生命活动。

万银平[2](2021)在《不同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糖源物质是花蜜,花外蜜和蜜露的主要组成成分,对天敌昆虫的行为反应、生长生殖和控害具有显着影响。本研究以人工糖源代替花蜜、花外蜜和蜜露中的糖分物质,研究其对异色瓢虫行为反应,种群扩繁和控害效果的影响,进而筛选了部分可以替代人工糖源的蜜源植物,测定是否可以有助于提高异色瓢虫的增殖控害效果,为进一步利用异色瓢虫控害提供可供参考的基础。(1)糖源对异色瓢虫的增殖和控害有显着影响。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异色瓢虫对不同人工糖源蔗糖、果糖、蜂蜜和葡萄糖的选择趋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不同糖源的选择趋性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01)。补充蔗糖和果糖可以显着提高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提升4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体重,蔗糖处理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最高达94.03%,蔗糖处理4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体重最大达0.0314g和0.0224。仅饲喂蜂蜜、蔗糖和葡萄糖异色瓢虫1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与空白对照相比生存时间显着延长。幼虫期补充蜂蜜和蔗糖,成虫耐饥饿时间显着延长。仅饲喂果蝇幼虫异色瓢虫不产卵,补充人工糖源可以促使异色瓢虫产卵,补充蔗糖处理异色瓢虫5日产卵量最大91.55粒。(2)补充人工糖源8日异色瓢虫成虫捕食果蝇幼虫量显着提升,补充蔗糖8日异色瓢虫成虫捕食量0.0734g与补充蜂蜜、果糖、葡萄糖及清水对照差异显着(P<0.05)。幼虫期补充蔗糖处理异色瓢虫4龄幼虫和初羽化成虫捕食果蝇幼虫量显着提升与补充蜂蜜、果糖、葡萄糖和清水处理差异显着(P<0.05),幼虫期补充蔗糖饲养异色瓢虫4龄幼虫24h捕食量0.0132g、初羽化成虫24h捕食量0.0147g。(3)利用“Y”形嗅觉仪测定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结果表明:蜜源植物一串红、万寿菊、绣球和藿香蓟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与对照差异极显着(P<0.001),月季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4)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有显着影响。万寿菊处理下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为90.62%与清水对照相比显着提高(P<0.05)。仅饲喂藿香蓟处理下异色瓢虫成虫的耐饥饿时间最长6.56d与空白对照差异显着(P<0.05)。仅饲喂果蝇幼虫异色瓢虫不产卵,添加万寿菊处理下异色瓢虫产卵量最大为47.10粒。四种蜜源植物中绣球处理异色瓢虫捕食绿盲蝽的效果最好。

刘梅,张昌容,班菲雪,尚小丽,刘少兰,曾广,郭军,孙月华[3](2021)在《小花蝽人工饲养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小花蝽是农业生产上一类极具利用和开发前景的捕食天敌昆虫,人工饲养扩繁是小花蝽广泛应用的前提,然而在大规模饲养中产卵基质、饲料和饲养条件等制约了人工饲养扩繁。为小花蝽大规模生产及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从小花蝽人工饲养(产卵基质、饲料、饲养条件、饲养工具及储藏条件)、捕食能力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综述小花蝽的研究进展,。

谢欣[4](2020)在《八种除草剂对碱蓬及二种天敌昆虫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棉田边缘植物碱蓬Suaeda glauca(Bunge)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Fabricius)等天敌昆虫具有保育作用。实际生产中经常使用除草剂防除田边恶性杂草,棉田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也较为广泛,使得化学除草剂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非棉田生境并对其中的碱蓬群落产生影响。本研究对碱蓬集中区域按照除草剂的推荐浓度进行喷施,明确了八种除草剂对碱蓬及其中昆虫群落的影响,采用喷雾塔对多异瓢虫、大灰食蚜蝇喷施除草剂,明确了除草剂对两种天敌昆虫不同虫态的的安全性,其结论如下:1.研究表明苄嘧唑草酮、双氟唑草酮导致碱蓬植株萎蔫,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氯氟吡氧乙酸、乙氧氟草醚、苯磺隆影响碱蓬正常生长,高效氟吡甲禾灵、烯草酮、精喹禾灵对碱蓬影响较小,对碱蓬安全。高效氟吡甲禾灵对碱蓬昆虫群落影响较小,乙氧氟草醚、氯氟吡氧乙酸处理对碱蓬昆虫群落影响较大。烯草酮、苯磺隆、精喹禾灵、双氟唑草酮、苄嘧唑草酮导致碱蓬昆虫群落个体数量降低,对昆虫群落结构影响较小。2.八种除草剂喷施对多异瓢虫卵孵化率、蛹羽化率、成虫存活率均无显着影响,精喹禾灵、苯磺隆、精恶唑禾草灵处理后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而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氯氟吡氧乙酸、乙氧氟草醚对幼虫存活率无显着影响。利用高效氟吡甲禾灵、乙氧氟草醚处理多异瓢虫卵后,除了高效氟吡甲禾灵处理组幼虫化蛹率明显降低,对卵、幼虫、蛹历期以及各虫态存活率、蛹重等均无明显影响。利用高效氟吡甲禾灵、乙氧氟草醚处理3龄幼虫后,对其生长发育没有显着影响。本研究表明八种除草剂对多异瓢虫比较安全,无明显的毒杀作用与负面效应。3.八种除草剂喷施对大灰食蚜蝇卵孵化率、2龄幼虫成活率、成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均无显着影响。除草剂以推荐浓度喷施对卵相对安全,对幼虫、蛹、成虫安全。对大灰食蚜蝇蛹喷施除草剂后,对蛹历期没有影响,烯草酮处理羽化成虫畸形率高出对照12.6%,其他7种除草剂对蛹正常羽化没有显着影响。八种除草剂对大灰食蚜蝇安全,烯草酮对蛹正常羽化有一定影响。综上所述,高效氟吡甲禾灵对碱蓬植株安全,对昆虫群落影响较小,其他7种除草剂降低了昆虫群落个体数量,但对群落结构影响较小。除草剂对多异瓢虫、大灰食蚜蝇各虫态安全,无直接杀伤作用,但是部分除草剂对食蚜蝇蛹正常羽化,多异瓢虫化蛹率有一定影响,整体上除草剂对多异瓢虫、大灰食蚜蝇比较安全。

刘鹏远[5](2020)在《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捕食性天敌,具有耐高温、耐饥饿等特点,可捕食多种害虫如蚜虫和烟粉虱,但龟纹瓢虫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实现工厂化生产,饲喂人工饲料存在繁殖率低、成虫获得率低等问题,急需一种应用天然饲料大量繁殖的技术流程。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已经实现工厂化生产,在农业绿色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温室大棚内烟粉虱防治,可与龟纹瓢虫形成天敌组合提高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中,于农作物间栽植诱集植物,可有效吸引农田害虫。本论文研究了龟纹瓢虫以紫藤蚜Aulacophoroides hoffmanni为饵料实现繁殖、烟粉虱对诱集植物的选择、龙葵Solanum nigrum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及其他作用、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发现饲喂两种蚜虫的龟纹瓢虫均能完成其生活史,但连续饲喂豌豆修尾蚜使卵期和蛹期发育历期延长、产卵量减少,幼虫期的各组平均发育历期从大到小分别为:饲喂豌豆修尾蚜第二代(7.17d)>饲喂豌豆修尾蚜第一代(6.96d)>饲喂紫藤蚜第一代(6.93d)>饲喂紫藤蚜第二代(6.53d)。2.利用5种植物进行趋向性试验,随时间推移,龙葵上烟粉虱数量逐渐增加,达到40.33头,黄瓜与茄子上烟粉虱数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24.67头和9.33头;番茄与辣椒上烟粉虱数量呈减少趋势,分别为20.33头和4.33头。烟粉虱对5种植物的趋向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龙葵>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对龙葵最为嗜好,趋向性最高,对茄子和辣椒趋向性低。在栽植番茄的温室内,诱集植物龙葵对烟粉虱成虫诱集效果为67%,同时观察到随时间推移,仅在龙葵植株下部有零星烟粉虱成虫存活。3.烟粉虱在龙葵上仅能完成半生活史,且1龄、2龄、3龄若虫发育历期延长,在龙葵上总存活率为0,若虫无法发育为成虫;在厚叶甘蓝及向日葵上能够完成生活史,总存活率分别为91.05%、83.93%。4.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对烟粉虱成虫防治效果最佳,龟纹瓢虫对烟粉虱若虫防治效果最佳。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83.5%和72.1%;龟纹瓢虫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76.1%和78.6%;丽蚜小蜂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81.4%和68.3%。

范慧杰[6](2020)在《蠋蝽人工饲养及耐饥饿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蠋蝽Arma custos(Fabricius)是一种隶属于半翅目蝽科(Hemiptera:Pentatomidae)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农林业40多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但在蠋蝽人工大量繁殖的猎物筛选及相应的繁殖技术等方面尚未见深入的研究报道。本文在25℃±1℃、70%±5%RH及光照周期L:D=16 h:8 h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猎物饲养的蠋蝽的生长发育差异,测定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合理投放猎物的数量和时间及蠋蝽的耐饥饿能力等,为改进蠋蝽人工大量繁殖技术提供依据。本文用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L.)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这3种猎物的幼虫喂养蠋蝽。试验表明,用粘虫和黄粉虫喂养时,蠋蝽除2龄若虫外,其他龄期若虫间的体重并无显着性差异,但均显着高于以斜纹夜蛾饲养的蠋蝽体重。同样,以粘虫和黄粉虫饲养的蠋蝽若虫的发育历期均显着短于以斜纹夜蛾为猎物饲养的,但二者间并无显着性差异。以斜纹夜蛾为猎物饲养的蠋蝽若虫死亡率均高于另外两种猎物的,用粘虫与黄粉虫饲养的蠋蝽若虫死亡率相差不大。黄粉虫最大可供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平均重量为131.1 mg的黄粉虫,在被40头4龄蠋蝽若虫取食48 h后,单只黄粉虫最大可供的食物量为106.1 mg。本文测定了蠋蝽不同虫态对黄粉虫的取食量,试验设置蠋蝽的密度为40头。结果表明2~5龄若虫、雌、雄成虫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取食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蠋蝽的取食量集中在投入黄粉虫后的前8 h,随着时间的延长取食量逐渐降低,其中2龄、3龄、雌雄成虫在前24 h的取食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特点。此外,黄粉虫的密度对蠋蝽的取食量并未产生显着性差异。单头蠋蝽2~5龄若虫、雌、雄成虫对黄粉虫的取食量依次为3.43mg、9.23 mg、13.33 mg、11.77 mg、12.60 mg、11.20 mg。饥饿试验结果显示,供水处理的蠋蝽2~5龄若虫、雌虫及雄虫的存活时长分别为226.4 h、227.6 h、265.2 h、362.8 h、265.2 h和238.4 h,说明供水时5龄若虫的耐饥饿能力最强;不供水处理下蠋蝽2~5龄若虫、雌虫和雄虫的存活时长分别为129.2 h、142.4 h、215.2 h、176.4 h、198.8 h、141.6 h;不供水情况下4龄若虫的耐饥饿能力最强。试验结果表明除4龄若虫外,其他龄期间供水处理下的存活时长显着高于不供水处理。

晁雪庭[7](2019)在《环境因子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文中指出绿翅绢野螟Diaphania angustalis(Snellen),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在我国主要危害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L.)。糖胶树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和优良的绿化树种,遭绿翅绢野螟为害后,其药用价值和绿化功能将严重受损。本文系统研究了温度、光周期、不同成熟度叶片、幼虫密度、化蛹场所及补充营养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仅利于弄清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繁殖特性,还能为进一步研究其预测预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20±0.1℃,25±0.1 ℃,30±0.1℃C和35±0.1℃)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显着影响。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绿翅绢野螟各虫态发育历期和存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5℃时,蛹存活率最高,为96.11%。在20-30 ℃时,绿翅绢野螟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雌雄个体间差异不明显。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绿翅绢野螟成虫产卵均有影响,25℃下,每雌平均产卵量最多为656.96粒,产卵期最长为6.3 d。成虫寿命在20℃时最长。实验结果表明,25 ℃是绿翅绢野螟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2)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影响显着。14L:10D时产卵期最长,为8.28 d,每雌平均产卵量最多,为638.92粒,雌虫寿命长,为15.58 d。光周期14L:10D为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最适光周期。(3)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有显着影响,幼虫取食成熟叶发育历期最短,如4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2.39 d、2.27 d和2.58 d。蛹期随叶片成熟度的增加而缩短。1-4龄幼虫存活率随叶片成熟度增加逐渐降低。绿翅绢野螟雌虫数量在成熟叶下最多。雌雄蛹重在取食嫩叶时最重,分别为171.9 mg和186.5 mg。(4)幼虫饲养密度(1头/盒、10头/盒、20头/盒、30头/盒和40头/盒),除对绿翅绢野螟雌雄性比例、每雌平均产卵量和孵化率无显着差异影响外,对幼虫生长发育、成虫生殖的其他方面均具显着影响。在30头/盒的密度下,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幼虫存活率在1头/盒密度下最高,为88.33%,成虫寿命也最长;在10头/盒密度下成虫产卵期最长。尽管在实验密度范围内,雌蛹重在密度最大(40头/盒)时最小,但绿翅绢野螟每雌平均产卵量无显着变化。在10头/盒密度下,雌雄比最大。结果表明,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及繁殖与种群密度均有密切关系。(5)本文研究了绿翅绢野螟在4种化蛹场所(白纸槽、牛皮纸、叶片和土壤)下的化蛹情况。实验表明,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存活率、预蛹期、蛹期和蛹重有显着影响。老熟幼虫在白纸槽中存活率最高,为95.56%,预蛹期在白纸槽中最短为3.63 d。而在土壤中蛹期最短,蛹重也最小。(6)在不提供补充营养的条件下,成虫处于饥饿或取食蒸馏水情况下无法完成交配和产卵。取食15-5%蜂蜜水时,随浓度的降低产卵前期延长,在浓度10%下为4.75 d,浓度5%下为5.48 d。成虫在取食浓度10%蜂蜜水时,每雌平均产卵量最高,为702.04粒。

石棋[8](2019)在《麦长管蚜生殖方式及其耐寒性研究》文中提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是禾谷类作物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除直接刺吸汁液直接危害,造成小麦千粒重和品质下降,还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造成更大的间接危害。麦长管蚜较高的经济地位,不仅与其发育速率快、繁殖力高有关,同时与其复杂生活史密切相关。本文通过低温短光照条件诱导来自甘肃麦长管蚜种群,研究其生殖方式以及不同蚜型的耐寒性差异,探究蚜虫的生殖方式与耐寒性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短光照条件下连续诱导来自甘肃麦长管蚜种群,G1至G4代产生了有翅和无翅孤雌蚜、产雌和产雄性母以及雌性蚜和雄性蚜,其中产雌性母和产雄性母始于G1代,分别占80.0%和20.00%,G2代产雌性母和产雄性母急剧下降至1.00%和2.00%,大量出现雌性蚜,达到86.00%,同时出现少量雄性蚜(6.00%)、有翅孤雌蚜(4.00%)和无翅孤雌蚜(1.00%)。G3代雄性蚜大量出现,达到50.00%,该代有翅孤雌蚜比率相比于G2代有所增加。G4代有翅孤雌蚜比率持续增加,达到91.00%,同时出现少量无翅孤雌蚜(8.00%)和雌性蚜(1.00%)。诱导过程中G2代(雌:雄)性比为73:5,G3代为2:13;G4代为1:0。本研究中雌性蚜和雄性蚜交配后,成功获得了受精卵。(2)15℃条件下,麦长管蚜受精卵孵化所需时间在3845 d范围内波动,其平均发育历期为41.36±1.73 d,孵化率为46.67±20.55%。干母不同龄期的发育时间和存活率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发育成熟后均为无翅型个体。麦长管蚜干母所产后代即为干雌,包括有翅型和无翅型个体,所占比率分别为54.00%和46.00%。麦长管蚜干母和干雌的若虫存活率分别为86.67±8.82%和93.57±0.71%,两者不存在显着差异。干母的若虫发育时间(15.13±0.39 d)显着大于无翅型干雌(12.5±1.32d),但与有翅型干雌的若虫发育时间(14.92±1.83 d)无显着差异。干母和干雌(有翅型和无翅型)总产仔量和日均产仔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以干母日均产仔量最高,有翅型干雌最低。(3)麦长管蚜受精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31.6±-5.1℃和-31.3±-2.5℃,显着低于孤雌1龄若蚜、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产雌性母、产雄性母、雌性蚜、雄性蚜和干母。低温驯化结果表明经5℃驯化5 d的雄性蚜过冷却点显着高于对照,而孤雌1龄若虫、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产雌性母、产雄性母、雌性蚜、雄性蚜和干母的过冷却点与同一蚜型对照个体之间均无显着差异,说明蚜虫过冷却点不存在低温冷驯化反应。(4)零下低温存活率分析表明,受精卵的致死温度LT80(80%死亡率)最低,在-20℃-25℃左右波动,孤雌1龄若蚜、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产雌性母、产雄性母、雌性蚜、雄性蚜以及干母的致死温度LT80(80%死亡率)大约在-8℃-10℃范围内波动,卵的致死温度显着低于其它蚜型。快速冷驯化提高了麦长管蚜孤雌1龄若蚜、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产雌性母、产雄性母、雌性蚜、雄性蚜以及干母的存活率。受精卵成功孵化并继续饲养支持自然界麦长管蚜以卵成功越冬的可能性。结合过冷却点和低温存活率分析结果说明麦长管蚜属于寒冷敏感型昆虫。低温会引起麦长管蚜孤雌生殖蚜极高的死亡率,甚至是全部死亡,而受精卵的耐寒能力很强。为渡过严酷低温环境麦长管蚜通过生殖方式改变增强自身的耐寒能力,卵的抗寒能力与其越冬现象的存在密不可分。在严寒地区冬季以卵越冬是抵抗低温的一种重要适应性策略。

蒋建功[9](2019)在《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蚜虫及对棉田非靶标昆虫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转Bt基因抗虫棉的广泛种植使得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得到有效控制,但棉蚜、绿盲蝽和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为害日益严重,成为棉田的主要害虫。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处理可有效地防治棉花上刺吸式口器害虫,但同时可能会对棉田生态系统内存在的有益天敌昆虫产生不良影响。而新烟碱杀虫剂良好的内吸性会导致其在棉花花朵中的富集,可能也会对花期的非靶标昆虫蜜蜂产生潜在的暴露风险。为此,本文比较了两种新烟碱杀虫剂烯啶虫胺及噻虫嗪种子包衣处理在不同剂量下对苗期棉蚜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棉田天敌昆虫种群的影响,测定了两种杀虫剂在棉叶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棉花花粉中的残留量;通过室内试验比较并验证了两种药剂对棉花上主要天敌七星瓢虫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1.烯啶虫胺种子处理在3 g a.i.kg-1的田间用量下,可有效抑制棉花整个苗期的棉蚜的为害。聊城和泰安两块试验田的棉蚜量峰值均出现在播后41天,3 g a.i.kg-1处理组中蚜虫量分别为332头/30株和156头/30株,远低于空白对照的2218头/30株和3141头/30株,并低于苗期棉蚜的防治指标。2.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棉田内主要天敌昆虫七星瓢虫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影响。播后41天,烯啶虫胺2 g a.i.kg-1处理组的七星瓢虫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其他处理组的虫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两种药剂的4 g a.i.kg-1处理组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种群数量均有显着负面影响。其他天敌如草蛉、食蚜蝇和食虫蝽在烯啶虫胺低浓度处理组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而噻虫嗪在4 g a.i.kg-1施药量下显着降低了这些天敌的种群丰度。3.采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在棉花叶片中的消解动态进行拟合,三种杀虫剂(烯啶虫胺、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两地的最高残留量均出现在第一次采样(播后13天)的样品中。播后20天,同剂量处理组的烯啶虫胺和噻虫嗪残留量之间无显着差异。噻虫胺残留量在聊城和泰安高剂量处理组分别为1.37和1.56 mg L-1,分别比其母体噻虫嗪的残留量低0.29和0.32倍。三种杀虫剂在棉叶中的半衰期在聊城试验地较短,烯啶虫胺为3.834.59天,噻虫嗪为4.685.25天,噻虫胺8.569.63天;而在泰安,烯啶虫胺为8.459.49天,噻虫嗪为8.2510.04天,噻虫胺为9.2412.38天。4.对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其代谢物噻虫胺在棉花花期时的花粉和叶片中的残留量进行了定量分析。2 g a.i.kg-1处理组和4 g a.i.kg-1处理组棉花花粉中的三种药剂最终残留量呈现显着的剂量效应。噻虫胺中剂量处理组(3 g a.i.kg-1)和高剂量处理组(4 g a.i.kg-1)中花粉中农药的残留无显着差异。利用模型拟合,对花期蜜蜂的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烯啶虫胺处理组呈现可接受的风险(危害商值:聊城为0.0190.057;泰安为0.0150.052),而噻虫嗪处理组呈现不可接受风险(危害商值:聊城和泰安为1.454.66)。5.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田间最大推荐剂量的10、25、50、100和150%剂量下(3、7.5、15、30和45 g a.i.ha-1),烯啶虫胺对瓢虫幼虫的致死率低于50%。慢性毒性试验中,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的LR50(半数致死剂量)从73.43降低到63.0 g a.i.ha-1,危害商值保持在阈值2以下。烯啶虫胺在田间推荐用量150%下(最低LR50=63.0 g a.i.ha-1)对瓢虫的生存率、繁殖力、蛹化率或成虫羽化率无显着负面影响,其所估算的NOER(无可观察效应施用剂量)值均高于45 g a.i.ha-1。同样,在100%标签用量下对卵孵化率无显着影响(NOER=30 g a.i.ha-1)。基于IOBC(国际生物防治组织)总体影响的评估准则,烯啶虫胺可以归类为对七星瓢虫无害类杀虫剂。试验所得的最低LR50值和NOER值均高于烯啶虫胺在中国防治蚜虫时的田间施用最大推荐剂量(30g a.i.ha-1)。6.评价了噻虫嗪对七星瓢虫子代和继代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在0.1×LR10(0.053 g a.i.ha-1)和LR10(0.53 g a.i.ha-1)剂量下,噻虫嗪显着降低了亲代(F0)的羽化率、繁殖力和生育力。在噻虫嗪处理存活下来的亲代所繁育的未暴露子代(F1)中,在0.1×LR10和LR10两剂量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发育期显着延长,平均寿命分别减少18.76和24.46%,繁殖力分别降低33.74和46.56%,产卵期分别缩短19.67和25.01%。此外,对于LR10处理组的F1代,其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净繁殖率(R0)和平均世代交替时间(T)均显着降低。综合上述研究结果,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可有效控制棉花苗期蚜虫的为害,与噻虫嗪相比,烯啶虫胺对田间天敌负面影响较小,对七星瓢虫种群更加安全,并且对蜜蜂的暴露毒性风险也较低。

孙小莉[10](2019)在《利用紫藤蚜食料的异色瓢虫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生物防治是保证作物绿色生产的重要途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异色瓢虫作为一种能够取食多种蚜虫的捕食性天敌,已经有了大量的报道。但在其工厂化生产中却无法供应天然食料作为大量繁育的基础条件。在农业生产中,蚜虫类害虫是一类繁殖极快、危害极为严重的害虫,使用化学农药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却造成了蚜虫抗药性的产生,并非是一种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防控技术。实现生物防治,必须要求昆虫天敌的规模化生产,昆虫天敌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在于饲料问题的解决。本研究以异色瓢虫为对象,选取了一种在自然界中发生量极大,分布广泛的蚜虫—紫藤蚜作为食料,饲喂异色瓢虫,进一步探究该食料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利用紫藤蚜繁育的异色瓢虫对常见作物上的几种蚜虫进行捕食试验,初步组建“紫藤—紫藤蚜—异色瓢虫”人工繁育技术流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越冬成虫部分个体不存在产卵前期,在25℃下恢复正常生长状态后随即可以产卵,饲喂紫藤蚜和蚕豆蚜的越冬异色瓢虫产卵量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先增后减,开始产卵后的第68天为产卵高峰,饲喂紫藤蚜的异色瓢虫产卵高峰较饲喂蚕豆蚜的对照组提前12d,紫藤蚜饲喂的单头雌成虫每两天产卵量达到63粒,而蚕豆蚜的为56粒,在整个观察期内,紫藤蚜饲喂的异色瓢虫单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265粒,最多的可达到402粒;蚕豆蚜饲喂单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256粒,最多的可达到412粒。2.利用紫藤蚜饲喂越冬异色瓢虫,以蚕豆蚜为对照,研究发现饲喂两种蚜虫的异色瓢虫均能完成整个生活史。但是对比两代异色瓢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现两种蚜虫食料都能导致异色瓢虫3个虫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增加,表现为第2代饲喂蚕豆蚜(18.62d)>第2代饲喂紫藤蚜(18.37d)>第1代饲喂紫藤蚜(17.43d)>第1代饲喂蚕豆蚜(15.93d),而且雌雄成虫的寿命均缩短,雌成虫产卵量也有所降低,各阶段的成活率有所下降。3.利用麦蚜、槐蚜、紫藤蚜、蚕豆蚜对人工繁育的异色瓢虫进行了取食量的测定。研究发现,随着虫龄的增加,利用蚕豆蚜、紫藤蚜繁育的第2代异色瓢虫的取食量逐渐增加,4龄幼虫的取食量最大,雄成虫的取食量比雌成虫稍高。其次利用紫藤蚜和蚕豆蚜繁育的异色瓢虫取食总量上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但是对不同种类的蚜虫偏好性不同。异色瓢虫各虫态对供试蚜虫的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异色瓢虫的成虫以及各龄幼虫对几种蚜虫的寻找效应均随猎物数量的增加而减小。4.经过利用紫藤蚜饲喂异色瓢虫的生物学研究,确认了紫藤蚜可以作为异色瓢虫繁育的天然食料。通过建立异色瓢虫越冬庇护所获得大量的虫源,并以此为繁育基础,利用紫藤苗和野外采集并冷藏的紫藤蚜作为食料,利用废弃塑料瓶改装制作简易的养虫瓶,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0%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异色瓢虫的大规模繁育。本研究最大的突破是实现了异色瓢虫天然饲料的供应,因此我们构建了“紫藤—紫藤蚜—异色瓢虫”的低成本生产路线。

二、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存活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存活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华通草蛉概述
        1.1.1 生物特性
        1.1.2 越冬和滞育
        1.1.3 捕食功能
    1.2 天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3 农药对草蛉的研究现状
    1.4 农药对天敌昆虫的亚致死效应的相关研究
        1.4.1 对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4.2 对天敌行为的影响
        1.4.3 对天敌功能反应的影响
    1.5 生物体内的氧化胁迫指标
        1.5.1 活性氧自由基(ROS)的概述
        1.5.2 农药对昆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1.5.3 丙二醛(MDA)的概述
        1.5.4 农药对昆虫体内解毒酶的影响
    1.6 唑虫酰胺及其靶标研究现状
        1.6.1 唑虫酰胺的理化性质
        1.6.2 唑虫酰胺的杀虫活性
        1.6.3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主要仪器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供试虫源及饲养
    2.3 室内毒力测定
    2.4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2.5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
        2.5.1 生长发育与繁殖力的测定
        2.5.2 捕食能力的测定
        2.5.2.1 蚕豆蚜的饲养
        2.5.2.2 草蛉2龄幼虫捕食量的测定
        2.5.2.3 草蛉2蛉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的测定
        2.5.2.4 草蛉2蛉幼虫捕食速率的测定
        2.5.2.5 草蛉2蛉幼虫寻找效应的测定
    2.6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2.6.1 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2.6.2 解毒酶活性的测定
        2.6.3 作用靶标酶MRCCⅠ及ATP含量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 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3.2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
        3.2.1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生长发育与繁殖力的影响
        3.2.1.1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化蛹率及蛹重的影响
        3.2.1.2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蛹期及蛹羽化率的影响
        3.2.1.3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成虫成活率及卵孵化率的影响
        3.2.1.4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成活率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2.1.5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成虫繁殖力的影响
        3.2.2 唑虫酰胺亚致死浓度对草蛉捕食能力的影响
        3.2.2.1 对草蛉捕食量的影响
        3.2.2.2 对草蛉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3.2.2.3 对草蛉捕食速率的影响
        3.2.2.4 对草蛉寻找效应的影响
    3.3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幼虫亚致死效应的作用机制的研究
        3.3.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ROS含量的影响
        3.3.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2.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SOD活性的影响
        3.3.2.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POD活性的影响
        3.3.2.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CAT活性的影响
        3.3.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MDA含量的影响
        3.3.4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三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3.3.4.1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Car E活性的影响
        3.3.4.2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GST活性的影响
        3.3.4.3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幼虫P450单加氧酶活性的影响
        3.3.5 唑虫酰胺三种亚致死浓度对草蛉作用靶标酶MRCC Ⅰ及ATP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4.2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
    4.3 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作用机制研究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不同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异色瓢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 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
        1.1.2 异色瓢虫的生活习性
        1.1.3 异色瓢虫的捕食习性
        1.1.4 异色瓢虫的人工饲养、储藏和释放研究
    1.2 糖源物质对天敌控害的有益效用
        1.2.1 糖源物质延长天敌昆虫生存时间
        1.2.2 糖源物质对天敌昆虫生殖的有益效用
        1.2.3 糖源物质对天敌昆虫捕食的有益效用
    1.3 蜜源植物
        1.3.1 影响天敌昆虫利用蜜源植物的因素
        1.3.2 蜜源植物对天敌昆虫的作用
        1.3.3 蜜源植物的应用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糖源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测定
        2.2.2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2.3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存活时间和耐饥饿时间的影响
        2.2.4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生殖的影响
        2.2.5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异色瓢虫对不同人工糖源的选择趋性
        2.4.2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4.3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存活时间和耐饥饿时间的影响
        2.4.4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生殖的影响
        2.4.5 不同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异色瓢虫对不同蜜源植物的选择趋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供试蜜源植物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的吸引力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异色瓢虫对不同糖源植物的选择趋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蜜源植物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4.2.2 仅饲喂不同蜜源植物异色瓢虫存活时间
        4.2.3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4.2.4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4.4.2 仅饲喂不同蜜源植物异色瓢虫存活时间
        4.4.3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生殖能力的影响
        4.4.4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捕食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人工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
        5.1.2 异色瓢虫对不同蜜源植物的选择趋性
        5.1.3 不同蜜源植物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捕食的影响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花蝽人工饲养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小花蝽的人工饲养
    1.1 产卵基质
        1.1.1 植物性产卵基质
        1.1.2 人造产卵基质
    1.2 饲料
        1.2.1 动物源饲料
        1.2.2 混合饲料
        1.2.3 人工饲料
    1.3 饲养环境条件
        1.3.1 温度
        1.3.2 湿度
        1.3.3 光照
    1.4 饲养工具
    1.5 小花蝽的储藏
2 小花蝽对猎物的捕食作用及应用
    2.1 小花蝽对猎物的捕食作用
    2.2 小花蝽的应用
3 展望

(4)八种除草剂对碱蓬及二种天敌昆虫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蚜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1.1.1 棉蚜发生为害现状
        1.1.2 大灰食蚜蝇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 非棉田生境对多异瓢虫、食蚜蝇的影响
    1.3 新疆棉田杂草群落及化学除草现状
        1.3.1 新疆棉田杂草群落组成
        1.3.2 棉田除草剂的使用现状
    1.4 除草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1.4.1 除草剂对天敌的直接影响
        1.4.2 除草剂对天敌的间接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八种除草剂对碱蓬及其昆虫群落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除草剂及浓度
        2.1.2 处理方法
        2.1.3 安全性评价标准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喷施除草剂对碱蓬安全性评价
        2.2.2 除草剂对碱蓬昆虫群落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八种除草剂对多异瓢虫不同虫态的安全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供试药剂
        3.1.3 处理方法
        3.1.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除草剂处理对多异瓢虫存活的影响
        3.2.2 除草剂处理对多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八种除草剂对大灰食蚜蝇不同虫态安全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虫来源
        4.1.2 供试药剂
        4.1.3 处理方法
        4.1.4 安全性评价标准
        4.1.5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除草剂对大灰食蚜蝇安全性
        4.2.2 蛹期喷施除草剂对大灰食蚜蝇蛹发育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害虫生物防治中天敌组合的应用
    1.2 龟纹瓢虫的研究进展
        1.2.1 龟纹瓢虫的生物学研究
        1.2.2 龟纹瓢虫的生态学研究
        1.2.3 龟纹瓢虫作为捕食性天敌的应用
    1.3 丽蚜小蜂的研究进展
        1.3.1 丽蚜小蜂的生物学进展
        1.3.2 丽蚜小蜂的生态学进展
        1.3.3 丽蚜小蜂作为寄生性天敌的应用
    1.4 烟粉虱的研究进展
        1.4.1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
        1.4.2 烟粉虱为害概况
        1.4.3 烟粉虱的防治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寄主植物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2.2.2 诱集植物对烟粉虱诱集作用试验
        2.2.3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2.2.4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释放对温室内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3.1.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1.2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产卵量的影响
    3.2 诱集植物对烟粉虱诱集作用试验
        3.2.1 烟粉虱对诱集植物的选择性
        3.2.2 诱集植物在温室中诱集作用研究
    3.3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3.3.1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的发育历期的影响
        3.3.2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3.4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释放对温室内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4 讨论
    4.1 龟纹瓢虫饲喂紫藤蚜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2 龟纹瓢虫人工繁殖体系建立
    4.3 龙葵对烟粉虱的诱集作用
    4.4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4.5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在烟粉虱防控上的应用前景
    4.6 建立生物防控系统的发展前景
5 结论
    5.1 选用紫藤蚜饲喂龟纹瓢虫更佳
    5.2 烟粉虱诱集植物选择及诱集效果
    5.3 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活史及存活率
    5.4 温室内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6)蠋蝽人工饲养及耐饥饿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捕食性蝽研究概述
    1.2 猎物对捕食性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蠋蝽概述
        1.3.1 蠋蝽形态学特征
        1.3.2 蠋蝽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1.3.3 蠋蝽研究现状
    1.4 昆虫的耐饥饿能力
    1.5 选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1.5.1 选题依据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3种猎物对蠋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试验方法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蠋蝽对不同猎物的取食情况
        2.3.2 不同猎物饲养对蠋蝽各龄若虫体重的影响
        2.3.3 不同猎物饲养对蠋蝽各龄若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3.4 不同猎物饲养对于蠋蝽各龄若虫死亡率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蠋蝽对黄粉虫取食量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验方法
    3.2 数据分析
        3.2.1 单只黄粉虫最大可供的食物量
        3.2.2 不同虫态的蠋蝽对黄粉虫取食量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只黄粉虫最大可供的食物量
        3.3.2 不同虫态蠋蝽对黄粉虫不同密度的取食量
        3.3.3 不同虫态单头蠋蝽对黄粉虫的平均取食量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虫态的蠋蝽在供水、不供水条件下的耐饥能力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蠋蝽各虫态在供水、不供水时的耐饥饿时长
        4.3.2 饥饿状态下蠋蝽的生命状态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环境因子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环境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1.1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1.1.2 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1.1.3 光周期对昆虫的影响
        1.1.4 食料对昆虫的影响
        1.1.5 密度对昆虫的影响
        1.1.6 化蛹场所对昆虫的影
        1.1.7 成虫补充营养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1.2 绿翅绢野螟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仪器与材料
    2.3 试验场地
    2.4 供试寄主植物
    2.5 试验方法
        2.5.1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5.2 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的影响
        2.5.3 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2.5.4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5.5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化蛹的影响
        2.5.6 补充营养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的影响
        2.5.7 绿翅绢野螟实验种群生命表
    2.6 数据统计
        2.6.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6.2 I值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各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
        3.1.2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体重的影响
        3.1.3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3.1.4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雌雄性比的影响
    3.2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的影响
        3.2.1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产卵前期的影响
        3.2.2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产卵期的影响
        3.2.3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每雌平均产卵量的影响
        3.2.4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卵孵化率的影响
        3.2.5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3.3 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的影响
        3.3.1 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成虫产卵前期的影响
        3.3.2 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成虫产卵期的影响
        3.3.3 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每雌平均产卵量的影响
        3.3.4 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3.4 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3.4.1 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4.2 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3.4.3 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性比的影响
        3.4.4 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蛹重的影响
    3.5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3.5.1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3.5.2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各虫态存活的影响
        3.5.3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蛹重的影响
        3.5.4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性比的影响
    3.6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繁殖的影响
        3.6.1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成虫产卵前期的影响
        3.6.2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成虫产卵期的影响
        3.6.3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每雌平均产卵量的影响
        3.6.4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卵孵化率的影响
        3.6.5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3.7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化蛹的影响
        3.7.1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预蛹期的影响
        3.7.2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蛹期的影响
        3.7.3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蛹重的影响
        3.7.4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性比的影响
        3.7.5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蛹存活率的影响
    3.8 补充营养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的影响
        3.8.1 补充营养对绿翅绢野螟成虫产卵前期的影响
        3.8.2 补充营养对绿翅绢野螟成虫产卵期的影响
        3.8.3 补充营养对绿翅绢野螟成虫每雌平均产卵量的影响
        3.8.4 补充营养对绿翅绢野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3.9 绿翅绢野螟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3.9.1 建立实验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
        3.9.2 实验种群发展趋势指标(I)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温度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2.2 光周期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的影响
        4.2.3 不同成熟度叶片对绿翅绢野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幼虫密度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2.5 化蛹场所对绿翅绢野螟化蛹的影响
        4.2.6 不同浓度糖溶液对绿翅绢野螟成虫繁殖的影响
    4.3 创新点
    4.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麦长管蚜生殖方式及其耐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蚜虫的生殖方式
        1.1.1 全周期型
        1.1.2 不全周期型
        1.1.3 产雄不全周期型
        1.1.4 中间型
    1.2 蚜虫生活史的影响因素
        1.2.1 温度和光周期
        1.2.2 寄主植物
        1.2.3 遗传因素
    1.3 蚜虫的越冬策略
    1.4 昆虫的耐寒性研究
        1.4.1 昆虫的过冷却反应
        1.4.2 低温存活率分析
        1.4.3 昆虫的冷驯化现象
        1.4.4 昆虫耐寒性相关物质
    1.5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麦长管蚜的的生殖方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麦长管蚜有性生殖的诱导
        2.1.3 麦长管蚜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及其孵化率
        2.1.4 麦长管蚜干母及干雌的发育和繁殖
        2.1.5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的外部形态成像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温短光照条件下麦长管蚜有性世代的诱导
        2.2.2 麦长管蚜卵的孵化率以及发育历期
        2.2.3 麦长管蚜干母和干雌若虫期的存活率以及发育时间
        2.2.4 干母和干雌的繁殖力
        2.2.5 麦长管蚜不同个体的外部形态
    2.3 讨论
第三章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的耐寒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过冷却点测定及其低温驯化反应
        3.1.3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致死温度的确定
        3.1.4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快速冷驯化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的过冷却点及其低温驯化反应
        3.2.2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的致死温度
        3.2.3 麦长管蚜不同蚜型的快速冷驯化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蚜虫及对棉田非靶标昆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棉田内蚜虫及非靶标昆虫研究现状
        1.1.1 棉蚜
        1.1.2 七星瓢虫
        1.1.3 其他天敌
        1.1.4 蜜蜂
    1.2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的应用现状
        1.2.1 理化性质
        1.2.2 作用机制
        1.2.3 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药剂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田间试验
        2.3.1 试验田概况
        2.3.2 棉花种植
        2.3.3 试验处理
        2.3.4 调查项目与方法
    2.4 棉叶和花粉中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噻虫胺分析方法的建立
        2.4.1 样品采集
        2.4.2 样品前处理
        2.4.2.1 棉叶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2.4.2.2 花粉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2.4.3 仪器分析
        2.4.4 分析方法检验
    2.5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对七星瓢虫的室内毒性测定
        2.5.1 试虫
        2.5.2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测定
        2.5.3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对七星瓢虫的慢性毒性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对苗期蚜虫的控制作用
    3.2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对天敌的影响
        3.2.1 对田间七星瓢虫种群的影响
        3.2.2 对田间其他天敌种群的影响
        3.2.3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
        3.2.4 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的慢性毒性效应
        3.2.5 噻虫嗪对七星瓢虫的亚致死效应
    3.3 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棉叶和花粉中的残留
        3.3.1 分析方法检验
        3.3.2 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噻虫胺在棉叶中的残留动态
        3.3.3 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噻虫胺在花粉和叶片中的花期残留量
        3.3.4 烯啶虫胺、噻虫嗪种子处理对蜜蜂的暴露风险评价
4 讨论
    4.1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对苗期蚜虫的防效
    4.2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对苗期天敌的影响
    4.3 烯啶虫胺对七星瓢虫的影响
    4.4 噻虫嗪对七星瓢虫的影响
    4.5 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在棉花花粉和叶片中的花期残留
5 结论
6 论文创新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研究生期间获得奖励

(10)利用紫藤蚜食料的异色瓢虫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异色瓢虫的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现状
        1.1.1 异色瓢虫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1 异色瓢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1.1.2 异色瓢虫的捕食能力及猎物搜索机制
        1.1.1.3 异色瓢虫与其他捕食性瓢虫的竞争
        1.1.1.4 影响异色瓢虫种群的原因
        1.1.2 瓢虫饲养的饲料来源
        1.1.3 异色瓢虫的人工繁育及利用
    1.2 紫藤与紫藤蚜的生物学及其生态关系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实验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异色瓢虫的虫源收集及生物学观察
        2.2.2 捕食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越冬异色瓢虫成虫的产卵规律
    3.2 越冬异色瓢虫后代生物学研究
        3.2.1 紫藤蚜对异色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3.2.2 紫藤蚜对异色瓢虫存活率的影响
        3.2.3 紫藤蚜对异色瓢虫产卵量的影响
    3.3 紫藤蚜繁育的异色瓢虫对4种蚜虫的捕食能力
        3.3.1 紫藤蚜繁育的异色瓢虫对4 种蚜虫的捕食量测定
        3.3.2 紫藤蚜繁育的异色瓢虫对4 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3.3.3 紫藤蚜繁育的异色瓢虫对4 种蚜虫寻找效应的估计
4 讨论
    4.1 越冬代异色瓢虫产卵规律
    4.2 利用紫藤蚜繁育异色瓢虫的生物学变化
    4.3 紫藤蚜繁育的异色瓢虫对4种蚜虫捕食能力
    4.4 利用紫藤蚜繁育异色瓢虫的方法
        4.4.1 饲养条件与饲养工具
        4.4.2 越冬群体保持
        4.4.3 食料蚜虫的培养
        4.4.4 幼虫饲养方法
        4.4.5 化蛹管理
        4.4.6 成虫饲养及卵卡制作方法
    4.5 利用紫藤蚜繁育异色瓢虫的可行性
    4.6 嵌入式生物防控技术体系的应用
5 结论
    5.1 紫藤蚜可作为越冬异色瓢虫的食料
    5.2 紫藤蚜可以满足异色瓢虫的生长发育
    5.3 紫藤蚜繁育的异色瓢虫能够捕食多种蚜虫
    5.4 初步组建“紫藤—紫藤蚜—异色瓢虫”人工繁育技术流程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存活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唑虫酰胺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D]. 李静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不同糖源对异色瓢虫增殖和控害的影响[D]. 万银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小花蝽人工饲养及应用研究进展[J]. 刘梅,张昌容,班菲雪,尚小丽,刘少兰,曾广,郭军,孙月华. 贵州农业科学, 2021(02)
  • [4]八种除草剂对碱蓬及二种天敌昆虫的安全性评价[D]. 谢欣.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D]. 刘鹏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6]蠋蝽人工饲养及耐饥饿能力的研究[D]. 范慧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环境因子对绿翅绢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D]. 晁雪庭. 广西大学, 2019(01)
  • [8]麦长管蚜生殖方式及其耐寒性研究[D]. 石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9]烯啶虫胺和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蚜虫及对棉田非靶标昆虫的影响[D]. 蒋建功.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利用紫藤蚜食料的异色瓢虫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D]. 孙小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温度对越冬棉蚜卵孵化率和干母成活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