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前景

云南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前景

一、云南煤层气资源与开发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康旭华[1](2021)在《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面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用能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两大矛盾,各国和地区纷纷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全球气候谈判等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屡见不鲜。在国内,能源及其相关的气候和低碳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对内对外合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同时也肩负着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目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的时期,需要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将能源合作这一时代命题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需求相结合,从要素组合视角研究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中观层面能源合作相关问题奠定微观基础,为资源型经济相关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导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为其探寻突破路径。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论、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案例研究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层层深入展开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立场与方法论指导,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阐明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空间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要素水平与垂直联系以及系统超循环理论,从不同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作用及演进规律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吸收和运用雷布津斯基定理、增长极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熊彼特制度要素作用理论,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展开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的作用进行了阶段性梳理,运用熵权法、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十个省(区)能源合作对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约束,总结了资源型地区能源合作的动因,笔者认为资源型地区天然就是能源合作的参与者,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能源合作获得多元要素,以参与水平分工;双向合作关系的建立有益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同的能源合作类型将对资源型经济产生差别化作用,能源合作引入要素作为“负熵流”,对资源型经济耗散作用回归稳态会产生重要作用。(2)本文运用集聚与扩散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论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能源合作带来的要素流动基础上,不同要素组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作用。其中,水平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内部产生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形式依要素组合各异,主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垂直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在构成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均衡效应。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影响着资源型经济中能源要素主导地位的涨落,促进了不同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演进。(3)通过对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这四类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水平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初期可促进其转型,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能源投资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可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可产生推动作用。在垂直层面,能源贸易合作通常会对能源要素产生极化效应,而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可以发挥极化效应或均衡效应,由此影响资源型经济能源要素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转型效果。(4)论文在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9年十个资源型省(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效果进行了基本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检验对象在检验期间参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在水平层面分别通过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自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垂直层面,分别通过极化效应(能源贸易合作)和均衡效应(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对能源要素主体地位分别产生强化和弱化作用,从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起到反向和正向影响。(5)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影响进行阶段性梳理,本文得出结论:山西省的能源合作由量变到质变、从单向到双向,在不断演进中逐步实现合作领域的清洁化;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也随能源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型能源合作内在质量的改善及相互间的联合开展,由能源产业内部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体系,沿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区协调—生态环境的效果路径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能源合作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的“捷径”之一;而开放程度不高、对高质量要素吸收不够,对转型引领作用不足、各类合作结合乏力与创新能力欠缺制约了山西省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发挥。(6)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型经济转型,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合作,并根据转型需求吸收高质量要素,促进转型发展。在能源贸易合作中,应增加高附加值能源商品和能源服务贸易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吸收高质量要素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贸易收入的资本化。在能源投资合作中,应避免投机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合作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提升能源产业劳动力素质的领域。在能源技术合作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国内能源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内部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目前,能源治理合作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着力在能源基金利用与监管和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以及统一能源金融和碳交易体系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从要素组合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作用角度分析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中,借鉴前人将空间经济学的极化效应运用至要素组合的方法,进一步将要素在空间上的扩散效应转化为在经济体内要素构成上的均衡效应,补充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构建了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在地区合作层面上,将能源合作划分为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并将散见于个别研究的具体化能源合作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运用同一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推演出不同类型能源合作间的演进规律,从而勾勒出能源合作体系的概貌,其中的个别观点和内容对今后相关问题研究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合作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计的部门和数据,本文选取山西省为代表,经过长期调研、数据搜集、整理,梳理出其参与各类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掌握了充足详实的现实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第一,由于实证检验对象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未将能源服务贸易合作纳入能源贸易合作的研究中。今后,可将能源贸易合作单独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第二,鉴于研究重心关系,在对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进行机理分析时,本文未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区分,而是淡化了其中的差别,这也是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三,尽管本文已经竭尽所能对省级能源合作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今后,笔者将进一步钻研统计方法,以便深化和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2](2021)在《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对资源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采资源正在枯竭,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对陆地盲区、深地和深海的资源勘探极为重视,同时未来勘探对象更为隐蔽、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与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勘查技术中最有效准确的预测方法之一,为满足勘探任务的需求,近年来地球物理勘探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仪器研发和数据处理解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详细阐述我国的金属矿、煤矿、油气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归纳了相应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对深地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了展望,为资源与能源开发提供参考.

杜明洋[3](2020)在《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文中指出本论文以滇东地区恩洪区块和老厂雨汪区块8口煤层气排采井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背景、主采煤层特征和实际排采数据为研究基础,结合主采煤层和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水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分析了各井不同时间段产出流体特征变化规律,揭示了产出流体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产能响应,建立了气水产出层源及其贡献判识模板,实现了煤层气合采井产气层源及其贡献的有效判识。研究区主采煤层埋深区域上呈现周边深中部浅,层域上逐渐加深;厚度区域上一般中部较边缘厚,东北部较西南部厚,层域上均处于全区厚度分布的中等位置;含气量区域上西北部偏核部较高,周边较低,层域上均处于全区中-高位置。研究区煤层气井所产气体以高成熟的干气为主。非烃气体主要以氮气为主(大气成因),二氧化碳次之(有机成因)。随着排采天数的增加,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甲烷占比总体呈“斜S”型增加的趋势,并出现两次拐点,第一次拐点出现在排采70天左右,第二次拐点出现在排采170天左右;恩洪区块2口井相比于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产出气中甲烷占比较为稳定,随排采时间的变化趋势可看成是“斜S”型的下部分。研究区8口煤层气井产出水中Na+、Cl-、HCO3-浓度较高,K+、Ca2+、Mg2+、SO42-、F-浓度较低。随着排采时间的增加,H-1、H-2、L-1和L-2井产出水为Na-Cl-HCO3型,L-3、L-4、L-5和L-6井产出水为Na-HCO3型。煤层气井产出水中HCO3-和煤层气产量大致呈正相关,当HCO3-浓度超过2500 mg/L时,产气量会发生极大的提升,其中L-4井和L-6井产出水中HCO3-浓度最高分别为3114 mg/L和2569 mg/L,其产气量也最高。H-1、H-2和L-1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D偏移特征,L-3、L-4、L-5和L-6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O漂移特征,L-2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则波动于大气降水线的两侧。结合实际产气情况可以推测,当δD小于等于-72.5‰,δ18O小于等于-10.7‰时,对产气较有利。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的增加基本呈“波浪形”变化。其中岩石中微量元素随埋深变化,呈现“双波峰”特征,煤层中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变化,呈现“单波峰”特征。埋深700 m大致为岩石或者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峰值对应处。通过分析,提出了高产煤层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变化的定量表征范围:(1)300μg/L<σY<400μg/L且150μg/L≤σM<180μg/L;(2)500μg/L<σY<650μg/L且100μg/L≤σM<180μg/L。HCO3-浓度较高时δ13CDIC值较重,煤层自身的因素对产出水δ13CDIC值的影响较大。产出水13CDIC值与产气量大致呈正相关,当产出水13CDIC为煤中碳酸盐矿物溶解来源,且δ13CDIC值处于-3‰左右时,产气量较高。主采煤层顶板结构致密,可有效的阻挡煤储层气体流窜,增加了层源气体判识占比可信度。依据主采煤层干酪根类型及干酪根成熟度的不同,将6口排采井分为三类,即L-1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3和L-5井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2、L-4、L-6井为一类(多源不同阶)。对应上述三类排采井分别构建了煤层气层源判识模板,并结合实际产气数据特征,将排采井按主采煤层进行了产能贡献劈分,量化分析了主采煤层产气随排采时间的动态贡献率,主采煤层产出气体数据在图中分布区域位于成熟度的范围,与主采煤层实测成熟度值基本吻合,证明判识结果可信。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层源判识模板的准确性。

张文宏[4](2020)在《贵州盘江矿区煤矿瓦斯(煤层气)利用研究》文中指出贵州省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大省,但因煤层透气性较差,抽采困难,矿区瓦斯抽采和利用能力低。研究煤矿瓦斯(煤层气)区域抽采和利用技术,大幅度提高区域瓦斯抽采和利用水平,对于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现场调研、市场分析、理论研究等方法对盘江矿区瓦斯(煤层气)赋存与分布特征、抽采利用技术、市场需求与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盘江矿区瓦斯含量梯度为0.0352~0.0844m3/t.m,煤层瓦斯压力在0.50~5.76MPa之间,瓦斯含量为3.69~28.77m3/t,煤层透气性系数为3.485×10-4~67.586m2/(MPa2·d),瓦斯(煤层气)储量丰富,但抽采难度大。矿区已建成抽采系统能力达14433m3/min,已建成利用系统满足区域利用需求,发展前景良好。(2)盘江矿区煤层气资源总量746.9亿m3,可抽采量426.6亿m3,前期大于6%的纯瓦斯为24100万m3/a,后期抽采量大于6%的纯瓦斯为35130万m3/a。抽采持续期限长、产量稳定,有利于区域综合利用。区域对瓦斯(煤层气)利用需求旺盛、建设条件良好,市场前景广阔。(3)盘江矿区煤层气利用工程分区进行,区内高浓度瓦斯联网民用,剩余部分装机发电。依托矿井瓦斯抽采站附近建设的瓦斯发电厂利用低浓度瓦斯和民用剩余的瓦斯发电,推荐使用500kW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瓦斯发电规模为前期安设98台500 kW发电机组,后期安设增至158台500 kW发电机组。(4)盘江矿区瓦斯(煤层气)利用工程总投资78266.72万元,前期利用工程总投资48203.20万元。利用工程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9.81%,大于基准收益率8%,财务净现值税后为8457万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该利用工程的实施,年利用煤层气量的等价标煤为15.34万tce/a,等价标煤为31.38万tce/a。瓦斯利用率为71.93%,年削减瓦斯排放量25269万m3,每年可减少SO2排放量7788t,减少烟尘排放量9892t,减少CO2当量排放量430万t。盘江矿区瓦斯(煤层气)利用工程建设和生产后有利于矿区各矿井达到以煤层气利用促进煤层气抽采,以煤层气抽采保矿井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保证矿区各矿井掘进及采煤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瓦斯事故多发势头,最终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除此之外,利用工程的建设会促进当地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的运输业、建筑安装行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改善当地财政状况,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文化,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社会效益良好。

侯涛[5](2020)在《晋城马必区块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择了沁水盆地晋城马必区块的煤层气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了已开展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果,对区块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从地质、工程等方面分析各因素与产能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本区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同时,分析了区块地质条件对开发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对开发的地质适应性进行评价。最后,绘制了区块产能图版,提出区块高产机理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特征等进行了研究,总体构造简单,稳定发育山西组3#煤层及太原组15#煤层,含量性较好,渗透率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条件和工程条件等方面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含气量、煤层厚度与累产产气量具有较显着的相关性,当资源丰度差时,埋深对产能相关性也显着增强。工程因素中压裂液量、砂量,与单井累计产量具有较显着的相关性,但对产量的影响随着排采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研究区产能主控因素的权重,由强到弱依次为压裂砂量、压裂液量、含气量、煤层厚度与埋深。(2)在确定地质条件对开发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基础上,优选了区块开发方式,并对开发的地质适应性进行评价。区块煤储层渗透性差,吸附性强,使得压裂影响范围小,煤层气难解吸。采用以丛式井组的井型,结合分层压裂、合层排采,有利于形成面积降压,提高单井及井组产量。通过对3#与15#煤层顶底板围岩性质、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分层压裂合层排采在研究区属于可行开发方案。施工多口丛式井组,开发排采取得较好效果,在压裂施工过程采用变排量的施工技术。(3)明确埋深处于640~750m,含气量处于15~18m3/t,煤厚介于5.4~6.3m,砂比处于7.6~8.5%,单位煤厚压裂液量处于70~90m3/m时,丛式井组越易达到较高的产量。对排采技术、储层改造、产能差异地质控制、生产工艺等提出具体优化措施,在见套压前,以不超过12m/d的排采强度稳定排采,当见到套压后可适当快速提气(但应不超过10m/d),尽量获取较高峰值产量,是有效的丛式井排采方法。采用活性水压裂加砂压裂,推荐压裂液量200m3/m,压裂砂量15m3/m,“低前置比、快速返排”压裂工艺,细、中、粗砂三级加砂模式提升压裂效果。通过将井组的井网间距调整,增大压裂规模,形成井间有效的干扰,对煤层气的产量提高较为有效。该论文有图63幅,表12个,参考文献123篇。

侯晓伟[6](2020)在《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共生成藏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下特有的岩性多样、旋回性叠置沉积产物——煤系,具备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及合探共采的基础和可能,亟需开展创新性探索。本文力求全面地表征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效应,探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煤系气运移机理及赋存规律,揭示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及有效含气层段地质选择过程。以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调研→野外勘探→实验测试→数值模拟→示范工程剖析→理论升华的综合研究思路,以分异–互联储层控气机理调控下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及有效含气层段地质选择过程为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凝练出以下主要认识:(1)精细评价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基础地质条件:指出了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III型干酪根,整体处于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聚集有机质煤不仅具有相对良好的物性条件,同时具备了极好的生烃潜力,对区内煤系气共生成藏潜力起决定性作用。有机–无机组分控制了煤系气储层孔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依据控气作用差异性将全尺度孔裂隙系统(TPV)划分为束缚孔系统(IPV)和自由孔系统(MPV),前者控制了煤系气储层的吸附性能,后者则决定了煤系气储层的渗透能力;(2)深入阐释了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其地质控制效应:创新地提出变孔压缩系数理念并依此反演了深部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地质响应规律。构建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煤系气综合传输模型,阐述了煤系气运移/传输机理。综合运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优选了煤系气原位含气性评价方案,剖析了原位煤系气含量的地质控制效应,阐明了深部煤系气差异性分段式赋存规律;(3)详实剖析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地质演化过程及共生成藏效应:划分出源–储综合体系叠置配套期、初次生烃高峰期、生烃停滞–动态调整期、二次生烃高峰期和共生调整定型期五个煤系气共生成藏地质演化阶段,明确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关键期。建立了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地质演化模式并定量评价了煤系气运移和赋存规律的阶段式地质演化过程。揭示了区内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并剖析了煤系气共生调节机制;(4)系统判识了煤系气有效含气层段时空发育规律并阐明了其地质选择过程:识别出煤系气共生含气层段空间规律性间断式分布特征,划分了煤系页岩气主导型共生气藏、煤层气主导型共生气藏和多元型煤系气共生气藏三类深部煤系气共生成藏组合类型。明确了煤系气共生有效含气层段需要同时兼具优势的生、储、盖组合配置——煤层发育程度决定了有效共生含气层段的发育程度,埋藏条件造就了共生煤系气优势气藏类型的差异性,有机–无机组分与物性特征限制了煤系页岩气和煤系砂岩气的成藏潜力。证实了区内广覆式共生煤系气藏具有气源同源性,揭示了有效含气层段多阶段分异性时空演化的地质选择过程。该论文有图226幅,表19个,参考文献300篇。

李洋阳[7](2019)在《云南雨旺区块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雨旺区块多煤层发育,是中联煤层气公司重要的煤层气探矿权区块。多煤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垂向层组划分及平面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至关重要。为此,在阐明基础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对多煤层全层位储层物性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并完善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方法及有利区评价流程,取得主要成果如下:第一:阐明了雨旺区块晚二叠世煤系地层煤层气的沉积、构造、水文等基础地质背景。研究区发育多层主力煤层,构造较为简单,煤系地层主要为弱含水层。并进一步运用Modflow水动力场模拟软件,进行了疏水量的预测,预测了主力煤层不会过早暴露液面,为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评价了雨旺区块多煤层的储层物性特点。评价结果显示:煤层层数多,主要发育3#、7+8#、9#、13#、16#、19#主力煤层,煤级主要为无烟煤,煤储层含气量变化较大,含气饱和度平均为53.98%,储层属于特低渗中渗透储层,裂隙较为发育,但多被方解石充填,孔隙主要为微孔和过渡孔。煤储层欠压超压状态均有分布,区块大部分为高应力区,煤层的煤体结构较为复杂多样。并进一步完善了煤储层测井解释方法,进行了典型钻孔全层位的多煤层储层物性测井解释。第三:完成了雨旺区块煤系地层测井解释含水层的识别,结合层序划分及关键层识别划分出了三套流体系统,煤系地层主要为上下两套,即9#煤及以上和9#煤以下两套流体系统。采用产层优化组合方法“三步法”,进一步优化了多煤层垂向产层组合,确定了研究区的主要开发层段。第四:提出了平面上的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方法。采用成熟的三维建模方法,结合煤储层关键参数的定量分级,完成了雨旺区块煤层气单层及多层合采有利区的优选,经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效果较为吻合。该论文有图169幅,表38个,参考文献133篇。

李喆[8](2018)在《不同煤级煤岩吸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滇东黔西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全国21个煤层气区块/煤矿的煤级、显微组分和工业组分等资料,探讨了不同煤级条件下,煤岩吸附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各影响因素关系,并重点剖析了沁水盆地柿庄区块以及滇东黔西地区老厂和恩洪区块吸附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煤级是影响煤岩吸附时间的主要因素,随煤级变化,煤岩吸附时间整体呈“U”型变化规律;除煤级影响外,镜质组含量、灰分含量是影响煤岩吸附时间的次要因素,煤岩吸附时间与镜质组含量呈正相关、与灰分含量(变化区间较大时)呈负相关关系。在不同煤级吸附时间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渗透率的变化,探讨不同煤级流体可动性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相应的排采动态曲线,讨论和制定针对初始排水速度控制的排采优化策略,并应用于滇东黔西老厂和恩洪区块。研究表明:在我国煤岩低渗透率的背景下,结合煤岩吸附时间,初始排水速度控制应强调“缓慢”二字,特别是吸附时间较短的煤层,更应强调“缓慢”,以求使压降漏斗充分扩展,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姜杉钰[9](2018)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滇东黔西恩洪和老厂区块的地质和工程资料,对煤储层的压裂条件和压裂缝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煤层气井的产水条件,提出煤层气开发对策。研究表明:与华北地区相比,研究区煤储层的抗压/抗拉强度和杨氏模量均较高,泊松比较低,煤储层与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异也相对较小。煤体结构垂向上无明显规律,平面上褶皱核部和断裂带煤体结构较为复杂。研究区整体的应力强度略低于沁水盆地南部,恩洪区块煤储层由走滑应力场(σH>σv>σh)转换到正常应力场(σv>σH>σh),老厂区块煤储层则整体处于走滑应力场(σH>σv>σh)中。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结果显示,在A模型下,恩洪区块正常应力场和走滑应力场中的压裂缝分别在天然裂缝倾角超过75°和60°时容易沿天然裂缝发育,老厂区块走滑应力场中易形成缝网的天然裂缝的倾角要超过65°;在B模型中,恩洪和老厂区块压裂缝均不易沿天然裂缝发育;在C模型中,恩洪区块正常应力场和走滑应力场中的压裂缝分别在天然裂缝方位角超过70°和75°时容易沿天然裂缝发育,老厂区块对应的角度为75°。恩洪和老厂区块分别在层间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小于2MPa和1MPa时压裂缝倾向于穿透煤层/顶底板界面,反之则易形成T型或工型缝。恩洪区块煤系含水性弱,高产水风险低;老厂区块龙潭组下段和下伏地层含水性较强,具有高产水的风险。分段压裂适用于研究区多/薄煤层和弱含水的特点,建议采用压裂酸化一体化增透技术提高压裂效果,多煤层合采可考虑可基于组合渐次优化的思路进行。

王金[10](2018)在《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综合煤层气赋存特点、产出机理及前人研究成果,形成了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即原地资源丰度评价、流体可动性评价和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结合研究区多/薄煤层的特点,进一步升华为多煤层储集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恩洪和老厂区块单层和主力煤层累积原地资源丰度均较低,多煤层(厚度大于0.5m的煤层)累积资源丰度高。流体可动性评价表明,恩洪区块与老厂区块相比,吸附时间短,渗透率高,煤层气的扩散和渗流速度快;吸附时间与煤体结构关系不明显,单煤层渗透率受到煤体结构的影响,两区块间渗透率差异是由地应力强度差异造成的。采用蒙特卡洛方法预测理论采收率,结果表明,恩洪区块煤层气理论采收率的平均值为69%,基于该值与资源丰度乘积得到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结果均表明,恩洪区块多煤层累积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很高,在井控面积300m×350m条件下,EH-C6井多煤层合采EUR是主力煤层合采EUR的四倍,产能预测结果显示恩洪区块单井仅合采主力煤层产能较低,合采厚度大于0.5m的煤层可提高单井产能。渗透率是影响单井产能的另一因素,渗透率越大,产能越高。

二、云南煤层气资源与开发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煤层气资源与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能源合作模式、机制与效应研究述评
        1.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述评
        1.2.3 分工合作中要素变动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研究述评
        1.2.4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1.2.5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合作
        2.1.2 资源型经济转型
        2.1.3 要素流动与要素组合
    2.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合作”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3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动因
        2.3.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
        2.3.2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2.3.3 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运行
    2.4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作用分析
        2.4.1 要素流动下要素组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4.2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层面作用
    2.5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演进规律
        2.5.1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类型划分
        2.5.2 资源型经济不同能源合作类型的演进规律
    2.6 小结
第3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1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作用的基本假定
        3.1.2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3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垂直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2 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
        3.2.1 贸易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3.2.2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水平层面作用机理
        3.2.3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垂直层面作用机理
    3.3 能源投资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资本要素的作用
        3.3.2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3.3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3.4 能源投资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4 能源技术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技术要素的作用
        3.4.2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4.3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4.4 能源技术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 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制度要素的作用
        3.5.2 能源治理合作的水平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3 能源治理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5.4 能源治理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实证检验
    4.1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1 检验对象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4.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1 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4.3.2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3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基准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基准回归分析
    4.5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1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3 实证检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案例分析
    5.1 起步阶段(1978-1991):单一贸易合作作用甚微
        5.1.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1.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2 全面发展准备阶段(1992-2000):投资合作促进内部结构优化
        5.2.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2.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3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2):技术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5.3.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3.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4 成熟引领阶段(2013 至今):完善的合作体系全面促进转型
        5.4.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4.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5 山西省能源合作及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5.1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
        5.5.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5.5.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合作作用的政策方向
    5.6 小结
第6章 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1 调整能源贸易合作结构与提高商品附加值并重
        6.1.2 积极拓展能源服务贸易合作
        6.1.3 合理分配能源贸易合作收入
    6.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6.2.1 规避能源投资合作中的投机行为
        6.2.2 积极引导新兴产业投资合作以优化能源投资结构
        6.2.3 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化
        6.2.4 扩大外资规模与引导外资投向并重
    6.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
        6.3.1 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6.3.2 多渠道加强国内能源技术合作
        6.3.3 促进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6.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治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通过能源治理合作提高合作红利
        6.4.2 加强能源合作中的基金使用监管
        6.4.3 发展绿色金融合作以推进能源金融体系建设
        6.4.4 积极融入碳交易体系
        6.4.5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提高合作意愿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2)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源能源勘探现状
    1.1 金属矿产勘探
        1.1.1 电 法
        1.1.2 重力法
        1.1.3 磁 法
        1.1.4 地震法
    1.2 煤炭勘探
        1.2.1 地震法
        1.2.2 电 法
        1.2.3 难点及发展趋势
    1.3 油气藏勘探
        1.3.1 非震技术
        1.3.2 地震技术
    1.4 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1.4.1 页岩气
        1.4.2 天然气水合物
        1.4.3 致密砂岩气
        1.4.4 煤层气与油砂
2 总结与展望
    2.1 仪器设备自主化
    2.2 环境安全问题
    2.3 资源勘探难度增加
    2.4 多学科、多方法联合勘探
    2.5 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在即

(3)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位置
    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含煤地层和煤层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煤层气井开发状况
    2.6 小结
3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地球化学特征
    3.1 煤层气化学组成及变化特征
    3.2 稳定碳氢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3 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4 小结
4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
    4.1 产出水中常规离子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2 产出水中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3 产出水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4 产出水中溶解无机碳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5 小结
5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体层源综合定量判识
    5.1 混源气存在的普遍性
    5.2 混源气体综合定量判识思路及流程
    5.3 混源气定量判识实例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贵州盘江矿区煤矿瓦斯(煤层气)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2 煤层气(煤矿瓦斯)国内外利用现状
        1.2.1 国内外利用现状
        1.2.2 国内外利用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矿区概况及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矿区概况及瓦斯赋存情况
    2.2 矿区煤层气抽采情况
    2.3 矿区煤层气利用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煤层气资源抽采利用条件分析
    3.1 矿区煤层气资源储量分析
    3.2 矿区抽采瓦斯规模及抽采瓦斯量分析
        3.2.1 基于近几年瓦斯抽采量数据的矿区瓦斯抽采量预测
        3.2.2 矿区瓦斯抽采量分析
    3.3 矿区煤层气利用市场条件分析
    3.4 利用工程外部建设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煤层气利用方案及规模分析
    4.1 矿区煤层气利用方案的确定
    4.2 煤层气民用规模
    4.3 煤矿瓦斯发电规模
    4.4 本章小结
5 利用工程实施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5.2 节能效果分析
    5.3 环境效益分析
    5.4 安全社会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晋城马必区块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区域水文特征 2.5
    岩浆岩 3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 3.1
    地层与煤层 3.2
    构造应力特征 3.3
    煤层物性特征 3.4
    煤层含气性 3.5
    小结 4
    区块地质与产能分析 4.1
    影响产能的地质因素分析 4.2
    影响产能的工程因素分析 4.3
    产能主控因素的分析评价 4.4
    小结 5
    煤层气开发地质适应性研究 5.1
    区块煤层气开发方式 5.2
    煤岩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特征 5.3
    煤层气井压裂-产气效果分析 5.4
    小结 6
    区块煤层气高产机理分析 6.1
    区块煤层气井产能图版 6.2
    煤层气排采控制技术的评估 6.3
    储层改造方式优选 6.4
    煤层气井产能差异的地质控制分析 6.5
    研究区煤层气生产的工艺优化 6.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共生成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
3 煤系气共生成藏基础地质条件评价
    3.1 煤系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3.2 煤系气储层物性特征评价
    3.3 煤系气源–储层综合评价体系
    3.4 小结
4 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研究
    4.1 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地质控制效应
    4.2 多尺度煤系气储层中煤系气综合传输模型
    4.3 煤系气储层气体运移特征与传输机理
    4.4 深部煤系气赋存特征与赋存规律
    4.5 小结
5 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
    5.1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
    5.2 煤系气共生成藏地质演化过程
    5.3 煤系气共生成藏关键期
    5.4 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
    5.5 小结
6 煤系气共生含气层段及共生成藏组合类型
    6.1 有效含气层段空间分布特征及共生成藏类型
    6.2 有效含气层段地质基础与时空配置条件
    6.3 煤系气有效含气层段地质选择过程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云南雨旺区块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工作量
2 煤层气田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沉积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地温
    2.6 小结
3 煤层气田水动力场模拟
    3.1 水文地质评价
    3.2 水动力场模拟
    3.3 地下水涌水量预测
    3.4 小结
4 多煤层储层物性及测井解释评价
    4.1 基础物性
    4.2 储层物性
    4.3 测井解释方法
    4.4 典型钻孔全层位测井解释
    4.5 小结
5 煤层气多层合采垂向层组开发单元划分
    5.1 典型钻孔流体系统划分
    5.2 多煤层产层组合方法
    5.3 典型钻孔产层组合优化
    5.4 小结
6 煤层气多层合采平面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
    6.1 多层合采平面开发单元划分方法
    6.2 煤储层物性三维建模
    6.3 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结果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不同煤级煤岩吸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滇东黔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工作亮点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2章 我国主要煤层气区分布和滇东黔西地质概况
    2.1 我国主要煤层气区分布
    2.2 滇东-黔西地区(应用区)地质概况
        2.2.1 地理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2.2 构造特征
        2.2.3 区域沉积特征及地层发育情况
        2.2.4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不同煤级区吸附时间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
    3.1 资料收集情况
    3.2 吸附时间主控因素分析
        3.2.1 区间对比法
        3.2.2 区域各因素平均值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一区块内部吸附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1 沁水盆地柿庄区块吸附时间研究
        4.1.1 吸附时间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选取
        4.1.2 Ro,max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1.3 煤质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2 滇东老厂和恩洪区块吸附时间研究
        4.2.1 吸附时间分布特点
        4.2.2 Ro,max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2.3 煤质对吸附时间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煤级区流体可动性分析及排采策略探讨
    5.1 流体可动性分析
        5.1.1 渗透率与煤级关系
        5.1.2 吸附时间与煤级关系
    5.2 煤层气井生产动态对比
    5.3 不同煤级区排采策略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恩洪和老厂流体可动性对比和排采策略
    6.1 流体可动性对比
        6.1.1 渗透率对比及其主控因素
        6.1.2 吸附时间对比
    6.2 煤层气井生产动态对比
    6.3 排采策略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煤储层压裂条件研究现状
        1.3.2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研究现状
        1.3.3 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对策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和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煤系地层和沉积特征
    2.4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第3章 煤储层压裂条件分析
    3.1 煤岩力学性质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1.1 煤岩力学性质特征
        3.1.2 煤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
        3.1.3 煤岩力学性质对压裂的影响
    3.2 煤岩/顶底板力学性质差异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2.1 煤岩/顶底板力学性质差异
        3.2.2 力学性质差异对压裂的影响
    3.3 煤体结构及其对压裂的影响
        3.3.1 煤体结构分布规律
        3.3.2 煤体结构对压裂的影响
    3.4 地应力条件分析
        3.4.1 区域地应力背景
        3.4.2 研究区地应力测试和计算结果
        3.4.3 地应力特征及变化规律
        3.4.4 地应力条件对压裂的影响
第4章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4.1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模型建立和预测方法
        4.1.1 煤层中压裂缝预测模型建立
        4.1.2 煤层/顶底板界面水力压裂缝预测模型建立
        4.1.3 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方法
    4.2 恩洪区块压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4.2.1 压裂缝在煤层中发育规律预测
        4.2.2 煤层/顶底板界面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4.3 老厂区块压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4.3.1 压裂缝在煤层中发育规律预测
        4.3.2 煤层/顶底板界面压裂缝发育规律预测
第5章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和开发对策
    5.1 排采井产水量分析
    5.2 煤系地层供水能力和产水条件
        5.2.1 煤储层含水性分析
        5.2.2 煤系地层含水性分析
        5.2.3 煤层气井产水条件分析
    5.3 多煤层合采策略和压裂方式探讨
        5.3.1 多煤层合采策略
        5.3.2 美国多薄煤层区压裂方式
        5.3.3 研究区压裂方式优选
    5.4 压裂效果评价和技术建议
        5.4.1 低渗透煤储层压裂效果评价
        5.4.2 压裂-酸化一体化技术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
    2.2 含煤盆地形成与演化
    2.3 区域构造特征
    2.4 煤系地层特征
    2.5 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3.1.2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煤层气地质问题
    3.2 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
    3.3 煤层气产出机理和关键问题
        3.3.1 解吸过程和关键问题
        3.3.2 扩散过程和关键问题
        3.3.3 渗流过程和关键问题
    3.4 多煤层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综合评价方法
        3.4.1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估算方法
        3.4.2 多煤层煤层气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方法
        3.4.3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方法
第4章 多煤层煤层气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1 煤层厚度特征
        4.1.1 煤层厚度特征
        4.1.2 主力煤层厚度平面分布规律
    4.2 含气性特征分析
        4.2.1 煤层含气量特征
        4.2.2 煤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4.2.3 气体成分特征
        4.2.4 主力煤层含气量平面分布规律
    4.3 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1 主力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4.3.2 多煤层原地资源丰度评价
第5章 煤储层流体可动性评价
    5.1 煤体结构测井解释
    5.2 吸附时间评价
        5.2.1 吸附时间分布特征
        5.2.2 吸附时间影响因素
    5.3 渗透率评价
        5.3.1 渗透率分布特征
        5.3.2 渗透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恩洪区块理论可采资源丰度和单井产能预测
    6.1 理论采收率预测Monte-Carlo方法
        6.1.1 理论采收率估算数学模型
        6.1.2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
        6.1.3 模拟参数取值
        6.1.4 理论采收率预测结果
    6.2 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1 主力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2 多煤层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2.3 考虑煤体结构调整后的理论可采资源丰度评价
    6.3 单井EUR和产能预测
        6.3.1 单井EUR预测
        6.3.2 单井产能预测
    6.4 未来研究展望
第7章 成果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云南煤层气资源与开发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D]. 康旭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J].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5)
  • [3]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D]. 杜明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贵州盘江矿区煤矿瓦斯(煤层气)利用研究[D]. 张文宏.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晋城马必区块煤层气开发地质特征研究[D]. 侯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共生成藏效应[D]. 侯晓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云南雨旺区块煤层气多层合采开发单元划分及有利区评价[D]. 李洋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8]不同煤级煤岩吸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在滇东黔西的应用[D]. 李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工程条件和开发对策研究[D]. 姜杉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储集地质条件和煤层气井产能预测研究[D]. 王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  

云南煤层气资源及开发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