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当前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

一、试论当前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柳宛伶[1](2020)在《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 ——以厦门中学西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产业链推动了线上汉语教学的飞速发展,而一对一线上汉语课堂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语言环境、专业背景等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发展迅速。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灵活性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案个性化,面对当今汉语学习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其教学方式近乎“量身定做”,受到对外汉语教学市场的广泛关注。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始终是根本。在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更大。鉴于此,研究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特别是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远程教育理论、混合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论文重点构建了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系框架,探讨在特定教学环境与模式下的教学能力构成。继而以厦门“中学西渐”公司的“Chinlingo”平台为依托,对参与平台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的职前教师(本文所讲“职前教师”是指在正式进入教师职业之前的、正在接受汉语国际教育或相关师范类教育的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全面调查了以上教师的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能力。调查发现职前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意识较强,但远程教育技术知识及一对一个别授课知识储备不足;有一定的角色转换观念;对线上交互协作能力的重视度较高;信息化课件的制作与设计能力存在学用脱节问题;重视线上教学情景的创设但很少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线上课堂突发情况处置不当。此外,论文对62位职前汉语教师的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案例(含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观察、统计和比较了职前汉语教师的一对一线上教学角色转换能力、一对一线上教学设计能力与一对一线上教学实施能力。研究发现,职前汉语教师在实际一对一线上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角色转换效果不佳,教学资源表现形式单一,师生线上互动效果欠缺,突发情况应对力度不足。最后针对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出现的教学能力问题,总结提出了几点培养建议。论文研究成果为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有利于促进线上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郭宸汛[2](2020)在《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某M网站的一对一小班学生和孟加拉大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成人网络汉语课件的教学为例,来探索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在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优势和不足:其一,网络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到每一个模块的设计。某M网站的网络课件模块包括:封面、重点提示、生词部分,课文及语法部分,练习及封底部分。课件模块在设计上做到了版面合理,字迹清晰,并且突出重点;其二,网络课件在运用于教学时,需要一定的测试课件支撑。缺乏测试环节,就不能及时检测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也无法鼓励学习者继续订课,不太利于网站的发展;其三,某M网站的课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两方面的矛盾:成人网络汉语课件流程模式化和个性化的矛盾;网络课程的随意性与激励机制的矛盾;其四,网站管理环节要合理,并且要及时地沟通。注重教学老师的系统培训,同时,多促进老师与老师之间关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本文发现,对外汉语网络教学在实践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网络教学的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笔者尝试针对某M网站的优势和不足来提出一些建议为网络教学助力,如教学课件的目标设置,后台服务的规范管理等。

林坤[3](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秦瑾若[4](2019)在《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具备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高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质量的关键。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学生在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学习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积极、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环境的不适应、难以将线上与线下内容相结合、学习交流缺乏等方面。所以,探索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已经成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这一主题,探究了四个核心问题:(1)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测量大学生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2)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3)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些因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效应如何?(4)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系统干预措施如何设计?干预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优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综合利用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扎根理论、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确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组成。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通过文献梳理、学生访谈与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组成。首先,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组成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交流、学习环境与身心健康六个部分。其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教学、学习支持、MOOC平台与课程内容质量六个方面。(2)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在确定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基本组成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3)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六个影响因素均对学习适应性具有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237。学习自我效能感既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又通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397。教师教学分别通过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支持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459。学习支持既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又通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611。MOOC平台对学习适应性有直接显着影响,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481。课程内容质量分别通过MOOC平台、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产生间接效应,对学习适应性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280。(4)设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在理论基础、相关研究启发的基础上,根据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本研究设计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包括三个主要层次结构,从上至下分别为干预理念、干预策略和活动设计。首先,干预理念包括“内外兼顾,统筹全局”、“以人为本,民主和谐”、“互动交流,协作共赢”、“技术驱动,促进建构”四个方面。其次,干预策略包括教师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和课程资源层面三个部分。最后,活动设计方面,将干预理念与干预策略有机融入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作学习以及线上深化学习中。(5)验证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实施效果,并进行修正。根据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式课程,本研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检验干预的有效性。通过三轮迭代实验,分析学生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表现,根据每一轮的实施效果,对干预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反思与改进。干预模型效果验证发现:①过程性表现,线上方面,学生讨论次数逐渐增加,主动提问等讨论内容占比逐渐提高。线下方面,学生言语占比逐渐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有所提高,主动提问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投入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占比逐渐增多,非投入行为占比逐渐减少。②结果性表现,在多轮的干预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单元知识掌握水平和反思水平在逐渐提高。本研究的创造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形成了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成果。(1)理论层面。探索界定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概念,编制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量表,构建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习适应性的理论体系;设计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拓宽了学习适应性的干预理论与方法。(2)实践层面。根据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开展三轮教学实践,从学生过程性表现和结果性表现两方面对干预模型的效果进行验证。并根据每一轮的实施效果,对干预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反思与改进,以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孙方[5](2016)在《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几个关键问题解决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从教学媒体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形态发展视角对微课内涵及特点进行了一定探究,提出了微课本质特征在于其与其它教学资源应用的主体和场景不同,并针对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常见的"应用主体不清""视频媒体资源应用不当""知识碎片化"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朱志永[6](2014)在《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信息技术给各行各业包括历史教育领域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多媒体课件普及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历史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广大中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而且也在客观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更为灵活。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既是适应新时期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新需要,也是加强历史新课改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有效补充课外知识,同时有助于打破传统历史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死读书、读死书”的窘境。而从现实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当前一线历史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普遍在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课件制作粗糙”、“素材偏离教材”、“界面喧宾夺主”、“教师本位的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对课堂教学产生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信息化教学理念逐渐深入的今天,对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相关问题的研究,不仅是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了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相关背景,阐述了在信息化教学以及教育理念转变之下,多媒体课件教学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其次,对国内外学者以往文献研究成果进行评介,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看法的差异性,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可拓展研究的空间。最后,阐述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重点阐释多媒体课件相关理论的内涵。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主要以多媒体课件、学习教学理论、试听教学理论作为切入点,对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对多媒体课件的类型、技术及其与课堂的衔接方式、学生的互动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多媒体课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优势,为后文中进一步论述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角度的相关论述,首先针对个别一线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与弊端,提出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相关原则;随后从课件设计角度,阐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如何与历史课堂教育需求及其教学目标相一致,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后对课件制作中典型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阐释历史教学中成功的多媒体课件准备及其运用的各个环节需要重点解决及注意的问题。重点分析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的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情况,并结合以往成功的课件教学案例进行阐述,讨论成功运用多媒体课件对于课堂氛围、学生视听以及思维能力提升等层面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阐释多媒体课件对中学历史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进一步提升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的有效策略。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当前初中历史一线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及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并从教学环境、学生心理环境以及现代化教学体系建设等多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期为一线教师在课件教学中灵活、科学的运用提供一定参考。

施亮[7](2011)在《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研究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这一问题。论文针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高校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现实状况下,提出并论证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功用和效能。并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要素及其各个要素的有效性的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其中教师素养和学习理论在高校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以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为基础,揭示了高校多媒体课件制作有效性的内涵及其特点,提出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构成要素,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要素、学习理论要素、教师素养要素以及应用软件要素等多媒体课件主要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媒体课件制作各要素的全面优化。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是指多媒体课件实现其课程目标的程度。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具备一定的体系特征。高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影响要素,是研究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有必要对各个影响要素进行归类总结。高校多媒体课件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教师素养、应用软件等方面。针对这些影响要素,提出提高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相关对策。

庄凯,吴勇[8](2005)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式的初探》文中认为本文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特点。提出多媒体课件制作常用的一些策略;以及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给出一个课件设计制作的一般模式。

胡文锋[9](2003)在《如何制作优秀的CAI课件》文中指出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由于CAI教学是一个新的领域,尚无固定的模式和规范,一些制作者易走入误区,扭曲了CAI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真正目的,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本文就CAI课件的制作进行以下探讨。

盛琳阳,王建华[10](2001)在《课件制作中应主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目前国内课件制作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了课件制作者应重视学习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指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给出一些设计原则 .

二、试论当前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当前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 ——以厦门中学西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兴起
        二、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教学能力培育的重要性
        四、中学西渐公司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学术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线上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二、一对一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三、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四、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第四节 理论背景及重要概念
        一、理论背景
        二、重要概念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师教学能力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基础能力
        一、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二、强调线上课堂观察与想象的教师角色转换能力
    第二节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特色能力
        一、突出信息化与情境创设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重在交互协作与应变的教学实施能力
第三章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问卷调查与综合分析
    第一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现状问卷调查设计
        一、问卷内容及设计
        二、问卷设计目的
        三、调查对象样本的选取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基本信息与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模式分析
        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统计与分析
        三、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角色转换能力统计与分析
        四、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设计能力统计与分析
        五、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实施能力统计与分析
        六、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实际案例分析
    第一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角色转换能力案例分析
        一、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性不足
        二、观察分析能力局限性较大
        三、想象创新能力总体较强
    第二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设计能力案例分析
        一、信息化课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二、线上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意识较强
    第三节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实施能力案例分析
        一、交互协作与引导能力总体较弱
        二、突发情况应变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第五章 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培养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拓宽知识结构
    二、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学角色
    三、加强信息化素养,培养信息化能力
    四、强调针对性教学,定制个性化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制作网络课件的理论依据及网站特点
    第一节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网络课件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某M网站的模块设计
    小结
第二章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的设计内容
    第一节 封面、本节重点提示、生词
    第二节 课文及语法教学
    第三节 练习及封底
    小结
第三章 某M网站成人汉语课件教学实践及测试评估
    第一节 一对一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教学类型
    第二节 两种类型的教学实践
    第三节 两种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评估
    小结
第四章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教学中的利弊与建议
    第一节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中的优越性
    第二节 对外汉语成人网络课件中的不足
    第三节 对成人网络汉语课件的设计和教学的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核心概念
        (一)苗族文化
        (二)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一)苗族文化课程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四、文献综合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一、样本学校深描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一)技术标准
        (二)元数据规范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一)课程导航作用
        (二)课程导航内容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五)智慧教学模式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诉求
        1.1.2 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质量的诉求
        1.1.3 现实问题:解决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诉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MOOC
        1.4.2 混合式学习
        1.4.3 学习适应性
        1.4.4 混合式学习适应性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混合式学习研究概况
    2.2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现状
        2.2.1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概貌
        2.2.2 技术支持的学习适应性研究的核心主题
    2.3 总结与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分布式认知理论
        3.1.1 分布式认知理论概述
        3.1.2 分布式认知理论的主要应用
        3.1.3 分布式认知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2 社会学习理论
        3.2.1 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3.2.2 社会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3.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标
    4.2 研究问题的细化与聚焦
    4.3 研究内容
    4.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4.4.1 研究思路
        4.4.2 研究方法
    4.5 研究对象与研究环境
        4.5.1 研究对象
        4.5.2 研究环境
第5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组成变量的提出
    5.1 基于理论梳理的变量试拟
        5.1.1 学习适应性组成变量试拟
        5.1.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变量试拟
    5.2 基于访谈的变量试拟
        5.2.1 实施基础
        5.2.2 访谈具体设计
        5.2.3 资料具体分析
    5.3 理论梳理与访谈结论的总结
        5.3.1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组成总结
        5.3.2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组成总结
    5.4 专家咨询
        5.4.1 专家团队
        5.4.2 第一轮专家咨询——深度访谈
        5.4.3 第二轮专家咨询——专家问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量表编制与因素确定
    6.1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编制
        6.1.1 主要测量题项的初始设计
        6.1.2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试测与修订
        6.1.3 学习适应性量表的正式确定
    6.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6.2.1 主要测量题项的初始设计
        6.2.2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试测与修订
        6.2.3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的正式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7.1 调查研究设计
    7.2 大学生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基本情况分析
    7.3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7.3.1 影响因素模型假设
        7.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设计
    8.1 理论探索
        8.1.1 理论基础给予的启发
        8.1.2 相关研究给予的启发
        8.1.3 影响因素作用关系赋予的要求
    8.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设计
        8.2.1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总体层次结构设计
        8.2.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分项设计
        8.2.3 学习适应性初始干预模型的形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验证
    9.1 基本情况
        9.1.1 参与者
        9.1.2 实施课程
        9.1.3 实施环境
    9.2 行动研究设计
        9.2.1 设计思路
        9.2.2 设计内容与具体时间安排
    9.3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应用
        9.3.1 干预策略的实施
        9.3.2 课程资源建设
        9.3.3 学习活动设计
    9.4 干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9.4.1 数据的收集
        9.4.2 数据的处理工具
        9.4.3 数据的具体分析
    9.5 行动研究实践
        9.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9.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9.5.3 第三轮行动研究
    9.6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验证的小结
        9.6.1 理论探索
        9.6.2 实践效果
    9.7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修正与完善
        9.7.1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进一步修正的建议
        9.7.2 学习适应性干预模型的形成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10.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0.1.2 研究的创新点
    10.2 研究的不足
    10.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几个关键问题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资源发展过程中的“微课”
    (一)应用主体不同
    (三)选题与应用情境不同
    (四)形式与制作方法不同
二、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应用主体错位问题及解决
    (一)微课成教学片段
    (二)微课像上课
    (三)教师不恰当出镜
三、视频媒体资源应用不当问题及解决
    (一)视频生成手段单一
    (二)视频声画不同步
    (三)视频画面长时间静止
    (四)视频再编辑困难
四、知识碎片化问题及解决
五、结语

(6)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内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二章 多媒体课件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概述
        1.多媒体技术
        2.多媒体课件的内涵
        3.多媒体课件的类型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开发的理论基础
        1.学习教学理论
        2.视听教育理论
    (三)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
        2.多媒体课件更加符合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3.多媒体课件更能满足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时间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第三章 中学历史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一)中学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则
        1.科学性
        2.实用性
        3.技术性
        4.符合历史教学的特性
    (二)中学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流程
        1.课件设计
        2.素材收集和整理
        3.课件的制作与应避免的问题
    (三)中学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施与应用
        1.教学需求分析
        2.教学目标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
        4.框架结构设计
        5.脚本设计
        6.界面设计
        7.调试、应用
第四章 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1.教学内容的选择
        2.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过程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组织
        1.创设生动教学情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2.变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课件能够给课堂带来大量丰富的信息
        2.多媒体课件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主动性
        3.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4.应用多媒体课件容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多媒体课件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影响
        1.问卷的设计、发放和回收
        2.对于教师教学的影响
        3.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五章 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历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历史多媒体教学普及程度不高
        2.历史教师对现代教学技术运用程度不足
    (二)多媒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
        2.忽视师生交流
        3.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三)改进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对策建议
        1.加强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
        2.优化历史多媒体教学心理环境
        3.把握好多媒体教学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
        4.完善现代化历史教材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多媒体课件建设有效性”的研究概况
        1.2.2 多媒体课件建设的构成要素研究
        1.2.3 多媒体课件建设的质量和评价研究
        1.2.4 文献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素及其有效性
        1.3.2 教师素养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作用
        1.3.3 学习理论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作用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法
第二章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体系特征
    2.1 多媒体课件有效性揭示
    2.2 有效的多媒体课件的表现
    2.3 有效的多媒体课件的体系特征
        2.3.1 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应当能实现理论的透视
        2.3.2 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应当能实现情境的创设
        2.3.3 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应当能实现氛围的营造
        2.3.4 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应当能实现行为的示范
        2.3.5 有效的多媒体课件须充分实现实践的虚拟
第三章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影响要素及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
    3.1 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3.1.1 现代教育技术
        3.1.2 学习理论
        3.1.3 教师素养
        3.1.4 应用软件
    3.2 提高多媒体课件有效性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对策
        3.2.1 听觉元素的把握
        3.2.2 视觉因素的把握
        3.2.3 程序设计的把握
    3.3 提高多媒体课件有效性在教师素养方面的对策
        3.3.1 准确了解课件制作的要素
        3.3.2 课件材料和相关素材的积累
        3.3.3 多媒体技术表达形式的选择
        3.3.4 多种专业软件的配合使用
        3.3.5 与课件制作教辅人员的沟通
    3.4 分阶段提高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对策
        3.4.1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阶段
        3.4.2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实施阶段
        3.4.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调试阶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如何制作优秀的CAI课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CAI课件制作存在的问题
    1. 课件只是对传统媒体功能的简单替代
    2. 课件制作追求时尚,界面设置不合理
    3. 课件教学模式单一
二、CAI课件制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交互性原则
        (1)完全交互模式
        (2)教师指导下的交互模式
    2. 及时反馈原则
    3. 主体性原则
    4. 简化操作原则
    5. 独立性原则
三、CAI课件制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课件制作的科学性
    2. 课件制作的开放型
    3. 课件的适用性

四、试论当前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职前汉语教师一对一线上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 ——以厦门中学西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D]. 柳宛伶. 华侨大学, 2020(01)
  • [2]某M网站中文综合课成人教学课件研究[D]. 郭宸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基于MOOC的大学生混合式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秦瑾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微课设计与制作中几个关键问题解决策略[J]. 孙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6]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朱志永. 鲁东大学, 2014(03)
  • [7]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研究[D]. 施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8]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式的初探[J]. 庄凯,吴勇. 福建电脑, 2005(06)
  • [9]如何制作优秀的CAI课件[J]. 胡文锋. 上海教育科研, 2003(02)
  • [10]课件制作中应主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 盛琳阳,王建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1(03)

标签:;  ;  ;  ;  

浅谈当前课件制作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