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瘤2例报告

肾小球瘤2例报告

一、血管球瘤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丹,秦晓婷,郭稳,赵一冰,张淑敏,于静淼,陈涛[1](2022)在《高频超声对浅表血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发生于浅表血管内肿瘤的高频超声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0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超声检查的13例浅表血管内肿瘤患者病例资料, 统计肿瘤发生的部位、具体解剖血管以及肿物形态、边界、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 13例患者的肿物多为类椭圆形或长条状, 少数为类圆形。11例原发于血管内肿瘤均表现为低回声包块;2例血管内转移或复发肿瘤表现为实性低回声伴强或高回声, 包括骨巨细胞瘤转移、骨肉瘤复发各1例。12例测及动脉血流频谱。2例血管球瘤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固定点明显触痛。2例患者有相应上肢或下肢的骨肿瘤病史。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分辨浅表血管内肿物发生的具体解剖位置, 发现其形态特征和声像图表现, 并可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既往病史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

史静宇,朱辉,杨赛,刘念,罗凤鸣[2](2021)在《经支气管镜治疗声门下气管血管球瘤一例》文中研究表明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是由位于真皮网状层微动静脉吻合管(suequet-hoyer管)周围的与平滑肌类似的细胞组成的间叶性肿瘤[1]。血管球瘤在1924年由Masson[2]首次报道,其瘤体属于一种特殊的平滑肌细胞,与体温调节有关[3]。血管球瘤占500种软组织肿瘤的1.6%,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恶变者极为罕见[4]。

胡飘飘,徐晓艳[3](2019)在《胃血管球瘤2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对2例胃血管球瘤进行胃镜检查、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S染色,观察其临床表现、镜下形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1例为男性患者,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表面1个直径约2 cm的圆形隆起,表面光滑;另1例为女性患者,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表面1个直径约3 cm的圆形隆起,表面光滑。2例患者入院前均有上腹部疼痛症状。光镜下均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分叶状,被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薄壁的血管或血窦周围排列,呈血管外皮瘤样或实性巢团状,肿瘤细胞胞界清楚,呈多边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钙调节蛋白(Calponin)和IV型胶原均(+),余CD117,DOG-1,CD34,广谱细胞角蛋白(CKAE1/AE3),Syn,S100均阴性。PAS染色显示为:2例胃血管球瘤均见到间质在细胞间呈现细枝状分布,部分区域呈鸡爪样改变。胃血管球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需要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才能确诊。

赵晓慧,江玲,徐健,刘春芳,刘媛[4](2019)在《气管血管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报道1例气管血管球瘤(G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国内文献分析气管G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患者以咳嗽、咳痰带血入院,胸部CT提示气管肿物,气管镜病理证实为良性血管球瘤,行内镜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射频喉肿物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8个月未复发。总结相关文献气管GT患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变主要累及肺叶以上大气道,治疗方式为气管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病理多为良性,恶性少见。结论:气管血管球瘤较少见,除内科气管镜及胸外科手术切除之外,还可以考虑耳鼻喉科等离子射频切除,治疗时需警惕大出血。

彭金榜,叶丽萍,毛鑫礼,黄勤,张金顺,周贤斌,何必立,吴金明[5](2019)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 237例次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布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内镜治疗、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1 182例(1 237例次)上消化道SMT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病理类型、分布部位、内镜下表现、起源层次、肿瘤大小等。结果 食管SMT共473例次,其中平滑肌瘤387例次(81.8%),均位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囊肿59例次(12.5%),均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食管上段138例次(29.2%),食管中段159例次(33.6%),食管下段176例次(37.2%),均以平滑肌瘤多见。胃SMT共723例次,其中胃肠间质瘤284例次(39.3%),平滑肌瘤273例次(37.8%),均位于固有肌层;贲门部69例次(9.5%),常见为平滑肌瘤55例次(79.7%),胃肠间质瘤9例次(13.0%);胃底部239例次(33.1%),常见为胃肠间质瘤152例次(63.6%),平滑肌瘤79例次(33.1%);胃体部280例次(38.7%),常见为平滑肌瘤138例次(49.3%),胃肠间质瘤111例次(39.6%);胃窦部127例次(17.6%),常见为异位胰腺71例次(55.9%),脂肪瘤26例次(20.5%),均位于黏膜下层,部分累及固有肌层;胃角6例次(0.8%);胃肠吻合口2例次(0.3%)。十二指肠SMT共41例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23例次(56.1%),常见为囊肿10例次(43.5%),脂肪瘤5例次(21.7%),异位胰腺5例次(21.7%);十二指肠降部18例次(43.9%),常见为脂肪瘤9例次,囊肿5例次,均位于黏膜下层。结论 食管全段和贲门部SMT最常见为平滑肌瘤,胃底和胃体部SMT多为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胃窦部SMT多为异位胰腺和脂肪瘤,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SMT多为囊肿和脂肪瘤。

李劳冬,明莫瑜,蒋连强,蒋清柏,凌宙贵,吴昕[6](2018)在《气管血管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是一种起源于动静脉吻合支处血管球细胞的少见间叶源性肿瘤[1]。动静脉吻合多位于四肢末端,指(趾)甲床为好发部位,发生于气管的GT十分罕见。本文现报道1例发生于气管的GT,并结合我国报道的气管GT,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女,62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5年,

华建军,舒锦尔,应明亮,鲁军[7](2016)在《胃血管球瘤的CT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CT诊断价值,并对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女3例,男2例,年龄4972岁,平均61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血管球瘤的CT特征(如病变部位、大小、CT值、强化曲线、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等表现)。采用CT平扫加动态增强,并进行MPR重建。结果:病灶均位于胃窦部,最大径1.83.2 cm,平均2.5 cm,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未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均匀强化,与腹主动脉强化曲线一致;肿瘤均可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胃血管球瘤虽然相对少见,但其具有血管性病变及供血动静脉伴行的影像学特点,CT动态增强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吴成波[8](2016)在《手术治疗血管球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管球瘤(Glomus tumor)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四肢、躯干、头颈及内脏,约有75%发生于手部,占手部软组织肿瘤的1-4.5%,其中又以甲下最为常见(50%)[1]。血管球瘤中有较多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患者往往表现出自发性疼痛、难以忍受的触痛和冷刺激敏感,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通过Love’s pin试验,Hildreth’s试验,和Cold sensitivity试验可以对大多数病例做出诊断,辅以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及X线可以对绝大多数患者做出诊断。保守治疗不能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手术切除是缓解或消除疼痛的唯一方法,本文就我科采用Transungual术式及Lateral Subperiosteal术式手术切除血管球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发病机制。方法:2006年2月2015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显微外科收治的甲下血管球瘤患者35例,共36处病变(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均为血管球瘤),男性9例,女性26例,有1例多发(拇指及示指发病),右手发病16(例),左手发病19例,其中拇指10处、示指8处、中指5处、环指6处、小指7处。年龄平均38岁(2258岁),病程平均为3.6年(4个月20年)。手术由手显微外科专科医师在头镜下采用Transungual术式及Lateral Subperiosteal术式显微操作,对于位于指腹位置较深的病例,采用经指腹切口治疗。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指疼痛、复发及甲板畸形的发生发展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随访并记录主要症状体征的恢复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并进行VAS(mean 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的变化。通过对不同学者采用Transungual及Lateral Subperiosteal术式手术治疗血管球瘤的治疗效果、临床反复复发病例及术中多发卫星病灶的分析,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血管球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2天,平均随访51个月(7120个月),复发6例(我院术后复发3例,其他3例为外院术后复发于我院再次手术治疗)。在复发的6例中,有3例患者于术中发现有2枚或以上瘤体,1例患者三次手术的解剖位置均不相同,我院血管球瘤术后复发率为8.6%(35例中3例复发)。甲板畸形10例(甲板畸形中有2例纵向劈裂,8例甲板轻度压痕),术前VAS评分为9.0(3-10),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0.7(0-5)、0.7(0-10)、0.5(0-10)。术后1个月主观疼痛缓解满意率100%,3个月及6个月后主观疼痛症状缓解34例(97%),无效1例。29例Transungual术式中有10例残留不同程度的甲板畸形,4例Lateral Subperiosteal术式未见甲板畸形,另外2例行指腹切口。结论:1.术后复发可能与多发的血管球瘤卫星病灶有关。2.手术切除治疗甲下血管球瘤能够明显改善主观疼痛症状。3.手术切除有较高的复发率,降低复发率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戴鲁飞,张友乐,田光磊,熊革[9](2011)在《甲外血管球瘤诊断与治疗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甲外血管球瘤诊断与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22例甲外血管球瘤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中,男女比例为1:1.75(8:14),年龄为24~63岁(平均39.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个月至28年(平均84.8个月)。血管球瘤位于指腹17例(占77.3%,17/22),指近节掌侧2例(占9.1%,2/22),手掌2例(占9.1%,2/22),内踝1例(占4.5%,1/22)。其中多发瘤2例(占9.1%,2/22),外伤史2例(占9.1%,2/22),可及肿物9例(占40.9%,9/22),Love试验阳性22例(占100%,22/22),冷敏感试验阳性7例(占31.8%,7/22)。临床误诊12例(占54.5%,12/22),B超发现率22例(占100%,22/22)。血管球瘤平均直径为4.1mm(2.0~7.0 mm)。结果 2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4~144个月,其中19例(占87.4%,19/22)术后痊愈,自发痛及触痛消失。肿瘤复发3例(占13.6%,3/22),再次术后未见复发。结论甲外血管球瘤缺乏典型的症状体征,诊断困难,提高对血管球瘤的认识,运用Love试验及高频B超,可有效地避免误、漏诊。完整切除肿瘤可以获得明确的疗效。

施海峰,芮永军,寿奎水,陆征峰[10](2010)在《手指、足趾末节软组织内血管球瘤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手指、足趾末节软组织血管球瘤的发病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2000年8月~2008年12月共治疗的11例手指、足趾末节软组织血管球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10例,男性1例;发生于手指指腹9例,足趾趾腹2例;病变部位在环指6例,在中指3例,第4趾2例;病程最长7年未得到明确的诊治;11例Love氏试验和冷敏感试验均阳性,明确诊断后均予手术摘除,术后疼痛症状和阳性体征全部消失。结果 11例中9例经过9个月~9年的随访,有1例足趾因疼痛症状复发而再次手术,术中未见有明显的瘤体,切除趾神经周围的疤痕组织后,疼痛消失。其余8例均无复发。结论手指、足趾末节软组织血管球瘤好发于女性,并好发于环指。提高对软组织血管球瘤的认识可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手术中完整摘除瘤体是关键。

二、血管球瘤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球瘤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3)胃血管球瘤2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标本处理方法
    1.2肉眼观
    1.3镜下观
    1.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1.5 PAS染色
2讨论

(4)气管血管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1例气管血管球瘤病例
    1.1 临床资料
    1.2 诊治经过
2 文献检索
3 结果
4 讨论

(6)气管血管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7)胃血管球瘤的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CT检查
    2.2 病理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学特征
    3.2 CT影像学特征
    3.3 鉴别诊断

(8)手术治疗血管球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诊断方法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随访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甲下血管球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血管球瘤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频超声对浅表血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J]. 王丹丹,秦晓婷,郭稳,赵一冰,张淑敏,于静淼,陈涛.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2(01)
  • [2]经支气管镜治疗声门下气管血管球瘤一例[J]. 史静宇,朱辉,杨赛,刘念,罗凤鸣.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1(02)
  • [3]胃血管球瘤2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J]. 胡飘飘,徐晓艳.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09)
  • [4]气管血管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J]. 赵晓慧,江玲,徐健,刘春芳,刘媛. 中国民康医学, 2019(04)
  • [5]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 237例次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布特点[J]. 彭金榜,叶丽萍,毛鑫礼,黄勤,张金顺,周贤斌,何必立,吴金明. 中华消化杂志, 2019(02)
  • [6]气管血管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J]. 李劳冬,明莫瑜,蒋连强,蒋清柏,凌宙贵,吴昕.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12)
  • [7]胃血管球瘤的CT诊断价值[J]. 华建军,舒锦尔,应明亮,鲁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6(12)
  • [8]手术治疗血管球瘤的疗效分析[D]. 吴成波.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9]甲外血管球瘤诊断与治疗的相关因素分析[J]. 戴鲁飞,张友乐,田光磊,熊革.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1(01)
  • [10]手指、足趾末节软组织内血管球瘤的诊治[J]. 施海峰,芮永军,寿奎水,陆征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20)

标签:;  ;  ;  ;  

肾小球瘤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