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若杨[1](2021)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文化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赞同和认可,有利于树立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深化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发表了很多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讲话,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成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然后分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希望能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李健民[2](2021)在《2020年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素养状况调查分析》文中指出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形成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广泛阅读中外经典着作,熟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同时,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素养存在群体间的不平衡、知与行之间的落差、受到内外部因素叠加影响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不断深化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素养培育,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强化价值引领;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实现精准施策;完善日常教育体系,注重文化浸润。

汪金英,张丽佳[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培育大学生文化观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民族生命力与凝聚力的现实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不同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大学生文化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发挥好社会、高校、自我等多元教育场域支撑作用,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徐亚芳[4](2021)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启鸣,万长松[5](2021)在《论文化自信引领下大学生优秀文化观的培育》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灵魂,是文明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观的认知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兴衰。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观认知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厘清其"一强两弱"的基本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探索优秀文化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秦冰馥[6](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丁胜[7](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是这一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完成的中坚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优秀文化基因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当前高校完成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个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心有所信,方得行远。因此,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在理论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等一系列问题。深入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旨趣,为全文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在全面把握和综合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融入困境及困境的产生的原因和融入启示,同时创新性的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目标和融入原则,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际系统提出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本文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和厘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渊源进行全方位阐释。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全面发展理论、主体性需要理论和价值理论作为融入的理论资源和理论支撑。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分别从“家国情怀”的凝聚价值、“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等方面开展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为后文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融入”这一问题。本文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和思想实际,基于对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分析和样本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价值认知维度、融入内容维度、融入方式维度和接受效度维度等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同时本研究从施者角度和受者角度的实际出发,分别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困境、教育困境和支持困境。在产生困境的归因方面,结合以上实证结果和教育困境,分别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维度,从大学生群体因素、历史与现实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峙等方面逐一分析归纳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在融入启示方面,结合融入的困境及原因得出如下启示: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在目标方面,从认知、情感、意志和实践等角度明确融入目标问题,从引导大学生形成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生成实践自觉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在原则方面,坚持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等原则。最后,本文系统性的回答了“如何融入”这一问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和路径。科学、有效和适当的融入方法和融入路径能够使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有机融入的重要保障。在融入方法方面,创造性的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提出将“闻道”思想、“诗乐”之教思想、“不言之教”思想、“励志”思想、“循循善诱”思想、“力行”思想分别与理论教育法、艺术感染法、隐性教育法、励志教育法、启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相结合。在融入路径方面,倡导建立多元立体的融入体系,分别从课程体系、自我教育体系、文化活动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体系等五个方面做了系统的体系构建。

许柳[8](2020)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有多次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由此产生。文化在各国综合国力中占据的位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受到重创,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也会蒙上阴影,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因此要不断深化民族文化认同,强化民族文化在国家治理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基作用。然而一些大学生从小吃洋快餐、看好莱坞大片、看日本动漫、韩国追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有明显缺失。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和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离不开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赞同。本文深入研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如何融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利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和历史,反对对于外来文化全盘的吸收,反对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增进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同和文化自信,同时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本文分为五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了本文理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利用文献综述法梳理了国内外对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在融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了本文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的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具体进行了原因的分析;第五部分以第四部分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和论述为研究导向,提出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主要包括建立学校保障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五个方面。

姚一斌[9](2020)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国家、民族的重要标识,是国家与民族的图腾与血脉,沉淀着民族的精华,凝聚着民族的精神与气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一,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全部理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提高运用马列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有些大学生出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足,对待本民族文化淡漠,却热衷西方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国家的中坚力量,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对待中华文化有担当、有自信,使他们能坚定主流文化的信仰,厚植传统文化,理性对待西方文化,是本研究的目的和初衷。本文秉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对策进行研讨,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为出发点,着力探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在共同的理想信念支撑下,宣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了选题背景及其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开始为正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作为后面展开讨论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调查了目前在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第四部分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缺失的原因逐一做出了分析。第五部分提供了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优化策略。

袁楠[10](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六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日益凸显。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栋梁,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铸就中华文化崭新辉煌的时代新人,是推动中华文化迈向世界的新生力量,其文化观念和文化选择需要得到精心栽培。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要求,而高校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承担着关键责任。高校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对待中华文化发展;也要在全球化潮流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和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立足于此,为了了解当前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总体状况,并提出有效的对策,选取了北京六所不同类别的高校,共发放调查问卷80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98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在总体上,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储备,基本能够对一些热点文化问题做出正确判断,也对文化自信培育有着较高的兴趣;虽然高校在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方式、主体和环节上还有待改进,但是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既体现了我国文化蓬勃发展、高校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奠定的良好基础,也面临意识形态渗透、网络文化不良倾向等风险因素造成的挑战等,以及大学生文化需求显现新的特征。有鉴于此,需要从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乘法效应”,推动多方力量形成培育合力,建立系统长效的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工作的吸引力、引导力和作用力。

二、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
    1.1 提炼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1.2 肯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1 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2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2.3 创新并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3 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制度保障
    3.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尚未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堂
    3.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较少
    3.4 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够
    3.5 思政师资力量不足
4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4.1 加强学校党委引领及保障作用
    4.2 在思政理论和实践课程中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4.3 党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4.4 发挥网络阵地的宣传作用
    4.5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5 结语

(2)2020年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素养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状况
    (一)大学生普遍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大学生广泛阅读中外经典着作
    (三)大学生熟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四)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育人实践活动
二、问题聚焦
    (一)大学生文化素养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
    (二)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素养存在一定的知行脱节
    (三)大学生文化观受到内外因素的叠加影响
三、对策探讨
    (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聚焦文化自信涵育,促进素养提升
    (二)发挥学生自身主体性,聚焦全面发展需求,实现精准施策
    (三)立足思政工作主阵地,聚焦日常文化浸润,注重以文化人

(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回应多元挑战,筑牢文化安全的坚实屏障
    (三)提升文化素养,培育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多元文化渗透导致大学生文化价值认同弱化
    (二)社会文化氛围导向导致大学生文化认知基础不高
    (三)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导致大学生文化教育效果式微
    (四)自身文化素养因素导致大学生践行能力不强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观培育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主流文化导向,发挥社会媒体正能量作用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
    (三)培养自主践行能力,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5)论文化自信引领下大学生优秀文化观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文化观的发展现状
    1.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强
    1.2 对文化渗透的辨识力弱
    1.3 对文化自信内涵的认知力弱
2 大学生优秀文化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2.1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引领
    2.2 着力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
    2.3 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创新
3 结语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应用前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功能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涵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特征
        (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一)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上具有显着的互补性
    注释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一)强化“家国情怀”的动力价值
        (二)发挥“价值理念”的引导价值
        (三)彰显“人文素养”的塑造价值
        (四)形成“基因文化”的整合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需要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信念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阐释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阐释
    注释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证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三)调查样本差异性分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困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支持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接受困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困境的成因
        (一)大学生群体文化观念日趋复杂
        (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的对峙
    注释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原则及着力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高度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三)激励大学生以“中国梦”为引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提高大学生生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自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三)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四)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
        (五)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
        (一)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客体的传承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三)教育介体的推陈出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
    注释
第六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和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一)丰富理论教育法
        (二)艺术感染法
        (三)隐性教育法
        (四)激励教育法
        (五)启发教育法
        (六)实践教育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提高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育人体系
        (四)构建高校管理服务育人体系
        (五)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共同体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4.1 视角创新
        1.4.2 内容创新
第2章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传统文化的内涵
        2.1.2 传统文化观的内涵
        2.1.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
    2.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2.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文化观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2.3.1 高度概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2.3.2 鲜明指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3.3 阐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立场
        2.3.4 阐明弘扬传统文化的三点要求
        2.3.5 阐明传承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第3章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3.1.1 形塑大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需要
        3.1.2 培养大学生优秀人格的需要
        3.1.3 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1.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需要
    3.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3.2.1 两者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
        3.2.2 两者内容具有关联性
        3.2.3 两者都能实现育人的目的
        3.2.4 两者价值理念具有契合性
第4章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融入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
        4.1.2 融入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4.1.3 融入效果不强,缺乏实践性
    4.2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高校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4.2.2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4.2.3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思政课堂不够
        4.2.4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第二课堂活动不多
        4.2.5 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不足
第5章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5.1 建立学校保障机制,确保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三进”工作
        5.1.1 发挥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作用
        5.1.2 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引领作用
    5.2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思政课教师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认同
        5.2.1 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学习
        5.2.2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5.3 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思政课教学
        5.3.1 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5.3.2 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
    5.4 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5.4.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5.4.2 丰富党团活动内容
    5.5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提高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宣传力度
        5.5.1 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
        5.5.2 加强学校网络阵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9)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概述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进程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涵
        2.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概述
        2.2.1 文化的内涵
        2.2.2 文化自信的内涵
        2.2.3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2.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关系
        2.3.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财富
        2.3.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
        2.3.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石
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
    3.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调查情况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
        3.1.3 调查内容及步骤
    3.2 大学生文化自信总体表现良好
        3.2.1 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2.2 敬仰革命文化
        3.2.3 礼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2.4 理性对待西方文化
    3.3 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3.3.1 文化认知积极性欠缺
        3.3.2 文化忧患意识淡薄
        3.3.3 文化践行自觉性差
4 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4.1 内部因素
        4.1.1 对中华文化的深度学习缺乏耐心和恒心
        4.1.2 对负面新闻判断力不强
        4.1.3 缺乏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4.2 外部因素
        4.2.1 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引发文化问题
        4.2.2 高校教育系统不完善弱化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4.2.3 家庭教育缺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意识
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5.1 优化社会环境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自信的一元化指导
        5.1.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1.3 构建风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环境
    5.2 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
        5.2.1 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2.2 坚定革命文化信仰
        5.2.3 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感
        5.2.4 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辩证对待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5.3 完善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
        5.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5.4 优化家庭文化自信教育氛围
        5.4.1 重视家风建设
        5.4.2 营造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六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化自信相关研究
        1.3.1.1 文化自信的定义
        1.3.1.2 文化自信的内涵
        1.3.1.3 文化自信的意义
        1.3.2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相关研究
        1.3.2.1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1.3.2.2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
        1.3.2.3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剖析
    2.1 文化自信的提出与发展
    2.2 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
        2.2.1 文化自信的内涵
        2.2.2 文化自信的意义
    2.3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3.1.1 文化的定义
        2.3.1.2 文化与人
        2.3.1.3 文化与社会
        2.3.2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
        2.3.2.1 毛泽东的文化理论
        2.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2.3.3.1 高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3.3.2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当前重要的教育目标
        2.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2.4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
        2.4.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2.4.2 大学生是铸就中华文化崭新辉煌的时代新人
        2.4.3 大学生是推动中华文化迈向世界的新生力量
    2.5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目标
        2.5.1 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对待中华文化发展
        2.5.2 主动投身文化建设实践,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
        2.5.3 全球化下坚守文化立场,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研究设计
        3.1.1 设计调查问卷
        3.1.2 选取调查对象
    3.2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总体状况
        3.2.1 大学生对文化自信有较高的价值认同
        3.2.2 高校在文化自信培育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3.3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培育内容丰富程度需要提高
        3.3.2 培育方式灵活运用有待增强
        3.3.3 培育力量较为依赖单一主体
        3.3.4 培育环节尚未形成评价反馈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影响因素
    4.1 我国文化发展的丰富成果与多重挑战
        4.1.1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4.1.1.1 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突出成就
        4.1.1.2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显着提高
        4.1.2 我国文化发展面临多种挑战
        4.1.2.1 意识形态渗透和不良社会思潮兴起
        4.1.2.2 网络文化碎片化娱乐化低俗化倾向
    4.2 高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创新
        4.2.2 不同类别高校在人才培养各有侧重
    4.3 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人因素
        4.3.1 大学生文化需求出现新的时代特征
        4.3.1.1 寻求丰富的文化资源
        4.3.1.2 包容多元的思想观点
        4.3.1.3 追求个性的价值取向
        4.3.2 个人因素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状况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对策建议
    5.1 注重理念优化,提升文化自信培育认同
        5.1.1 树立整体观念,正确对待文化传承发展
        5.1.2 树立科学观点,正确处理中外文化关系
    5.2 注重资源挖掘,丰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
        5.2.1 发展学生能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5.2.2 贴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各种特色文化资源
    5.3 注重载体创新,转变文化自信培育方式
        5.3.1 变化多种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5.3.2 与理论相呼应,深化实践教学效果
        5.3.3 满足学生需要,推动网络教学建设
    5.4 注重团队整合,形成文化自信培育合力
        5.4.1 扩大师资利用,加快不同学科教师的加入
        5.4.2 用好专业人才,加大优秀专家学者的吸收
    5.5 注重机制完善,改革文化自信培育评价
        5.5.1 健全培育环节,实施反馈培育效果的评价措施
        5.5.2 实现良性循环,针对评价反馈调整培育各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倌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四、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J]. 刘若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11)
  • [2]2020年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素养状况调查分析[J]. 李健民.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1(03)
  • [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观培育研究[J]. 汪金英,张丽佳.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4]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D]. 徐亚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5]论文化自信引领下大学生优秀文化观的培育[J]. 孙启鸣,万长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18)
  •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丁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8]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 许柳.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9]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阈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姚一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10]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北京六所高校为例[D]. 袁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