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

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

一、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陈昊[2](2021)在《YZ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党慧云[3](2021)在《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各界经济秩序的制衡与起伏,众多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愈加迫切,可持续战略推行至今,能源供给结构在国内外不同区域呈现多元化代差状发展。国内开始大力推行燃气行业,试图让燃气资源进一步取代化石能源,妥善解决个别经济带排放污染量居高不下的难题。当时的S能源公司的电力主业中面临着产业竞争激烈,利润摊薄等问题。恰逢燃气能源界产业集聚,并购活动频发,于是S能源公司在梳理了整体业务类型后开始制定智慧燃气的战略转型策略,力求走出主业困局。本文选择了S能源企业并购Z燃气企业这一案例,然后,整理归集了诸多关于并购、并购绩效、并购动因、方法论等方面的优秀理论文献。以三重底线理论为核心,运用S能源企业2015-2020年度财务报表和社会责任报告等数据,对照国资委财务绩效标准值指标、符合燃气特质的环境绩效指标以及贴合企业并购行为宏观方向的社会绩效指标等,为衡量并购绩效提供合理依据,通过突变级数模型自下而上计算并购总绩效值,然后对标S能源企业并购前拟定的并购动因,聚焦分析此次并购事件中并购总绩效及各个层级子系统的具体变化,探究背后的多种原因,最终给予了客观、中肯的评价,得出了结论:从收购动因来看,在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的这一并购交易中,2018年开始S能源公司逐步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初步达成了并购当年战略转型的并购目标。并购第二年,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组建进度也兑现了剩余的并购目标。从并购总绩效值来看:收购当年,S能源公司并购总绩效总体是收购前2015年并购总绩效的5倍。并购后第一年,并购绩效下降0.34,并购第二年,S能源公司在整合过后实现了上一年度3.8倍的总绩效值。由此获得了并购绩效的正向效应。并购第三年,总绩效值下降至0.66,这就要求S能源公司持续做好并购整合方能产生协同效应。最后,根据此次并购交易中的整个并购绩效评价过程,本文依照现实情况中一些较为详尽的燃气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参考意见。

张杰埙[4](2021)在《A公司收购不良资产后处置方式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不良资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不良资产种类逐渐丰富,同时不良资产行业参与主体日益增加,法律环境不断完善,对不良资产投资、处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投资、处置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不良资产投资、管理及处置难度日益增大,身处不良资产行业的主体面对更大的挑战,对其自身的运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不良资产处置作为不良资产投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处置效率高低及效果好坏,直接决定了不良资产投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以A投资管理公司为例(以下简称A公司),分析了A公司当前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其所采用的处置方式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成因,并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为A公司提出其所采用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优化思路、具体措施以及相关的实施优化保障措施,从而能够使A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效果得到切实的提升。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不良资产研究的学术界关于不良资产概念、不良资产处置的基本模式、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理论以及对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首先介绍了A公司基于自身情况及与同业经营模式对比从而所选择的业务定位、组织架构、经营目标等,并通过分析A公司截止2019年末整体的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相关数据情况,特别是委托清收与债务重组两种处置方式在整体处置方式中的占比、实际平均处置时间两个指标与最初设定经营目标所反映出来的差距,总结出A公司当前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着处置方式结构未达目标及资产处置周期未如理想的现象,而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则是其重点发展的两种处置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委托清收处置方式存在未建立清收服务商量化选择标准、清收服务商筛选流程合理性不足、对清收服务商未能实施有效管控以及未能及时调整组织模式等四大问题,而债务重组处置方式同样存在无法同时满足效率与效益的要求、重组过程中对资产价值的重新定价难度较大、对债务重组业务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退出方式相对缺乏等四大问题。这些问题是A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给处置工作带来了更高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影响到A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接着本文结合笔者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A公司当前处置不良资产的所采用方式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目前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思路及具体措施。在优化思路方面,提出了通过提升清收服务商质量和优化债务重组效能这两点优化方向,并基于这两点优化思路,提出了委托清收处置方式可通过制定合理的准入门槛,包括设定历史业绩、社会网络及渠道资源关系、资金实力、沟通协调能力、清收团队、处置团队核心成员素质及能力、市场声誉、服务对象数量和其他因素等九大考察维度对清收服务商进行筛选;从清收服务商引入、现场考察及信息收集、清收服务商综合能力评价、与清收服务商正式洽谈、正式签订清收服务协议等关键节点着手,制定严格的筛选流程;并通过清收额度激励、清收进度激励、清收保证金激励、独家合作激励、精神激励等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清收服务商主动实施清收,同时以经济、时间、声誉等手段约束清收服务商以使其与A公司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上述优化措施,以期使A公司能有针对性地建立优秀的第三方线下清收服务团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待条件成熟时,可成立关系更紧密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性质的分支机构,以充分掌握当地的资源和信息,更好地对清收团队进行管理,进一步拓展异地不良资产业务。而在债务重组处置方式的优化方面,则可以首先A公司通过基于重组业务特殊性,向B集团申请调整对其的考核模式以化解效率与效能之间的矛盾;其次,通过不断提升处置人员在债务重组处置方式方面所要求的专业素质,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提高资产定价水平,解决资产定价难的问题;再次,通过强化A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债务重组项目的投资流程,从而在公司内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内控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最后,通过大数据技术组建业务信息平台,将该业务信息平台打造为债务重组业务的资源和数据推送中心,有效扩大债务重组业务的退出通道,以促进A公司及行业优化发展。通过上述各项具体优化措施的实施,能有效优化A公司委托清收及债务重组两种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从而提升A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及改善处置效果。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要实现上述优化方案,A公司需要从制度支持、资金来源、人才培养以及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获得的充分的保障。本文的研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与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的冰棍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等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为A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后续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行的思路。由于本文所选的A公司的处置运营模式较为普通,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以服务于大量与之相似的不良资产投资管理公司,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期望可以为不良资产行业的处置环节提供更好的处置方式的思路借鉴。

许泽想,李希环[5](2021)在《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评估界大多运用传统评估方法对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分析,依据主观判断和基于对相关财务因素的分析,往往并不能真正反映其真实价值,评估价值和处置价格相差较大,所得评估结论为不良资产处置提供科学合理参考依据的成效甚微。本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业务现状进行梳理,在总结现有评估方法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对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之假设清算法进行优化。研究结论表明,抵押债权综合变现折扣率和一般债权偿债意愿对银行不良资产评估价值量影响较大,优化后的评估模型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吴庭[6](2020)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与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通常采用外部融资方式来缓解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以资产支持证券形式筹集资金的外部融资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有效运用对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以2016年为界出现显着分段特征,正常类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态势迥异,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发行频率与发行量差异明显。因此,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在面对融资决策时选择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条件。国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比较成熟,关于其动机的研究主要围绕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改善盈利能力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文献丰富且结论总体比较一致,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有哪些特殊性和融资策略优化路径等问题尚有进一步研究空间。国内学术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的研究主要始于2012年试点重启前后,但针对上述三个动机并未形成统一观点,研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足,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的研究也有待深化。基于此,本文将现阶段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动机的融资决策模型,重点研究不同动机对商业银行选择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和相应的融资策略,并对模型假设的理论动机进行实证检验。不同于国外市场,我国将正常类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开发行且当前市场以正常类资产证券化发行为主;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起步阶段的市场实施以风险自留规则为核心的严格监管。因此,本文首先以正常类资产证券化为研究对象,基于资产证券化动因理论和决策理论设定商业银行主动选择融资工具应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冲击为研究场景,引入风险自留规则作为重要监管变量,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以融资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融资决策理论模型,研究不同动机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的影响,分析不同情境下商业银行选择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条件和策略。然后选择47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根据发行规模将数据期间划分为尝试期(2013-2016)和起步期(2017-2019),选取度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的代表性指标,区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种类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检验融资决策理论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长期低迷的状况,依据不良资产的特点以资产折价率为关键变量构建不良资产融资决策模型,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在有约束的最优化Kuhn-Tucker条件下,研究商业银行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条件,并使用我国商业银行全部86组不良资产证券化数据分析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动机差异的融资决策模型分别给出了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主导、信用风险主导以及两类风险相对均衡三种情境下选择正常类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和相应融资策略,同时发现风险自留监管规则使信贷资产证券化替代附属债务融资的条件更加严格;(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机包括改善盈利能力、流动性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但不同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不同,这三类动机随着我国市场的发展逐步出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存在差异,货币政策的变化也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3)不良资产融资决策模型给出了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并发现资产折价率是影响商业银行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重要因素,高折价率导致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不具备降低融资成本和缓释信用风险的作用,抑制了商业银行的实施意愿。主要创新点包括:(1)针对我国市场和监管环境建立基于动机的融资决策模型,在理论层面研究动机差异和风险自留监管规则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商业银行选择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和相应融资策略,分析框架与研究结论可作为商业银行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决策依据;(2)引入货币政策变量,使用与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周期更为匹配的季度数据,分阶段、分银行类型实证研究我国2012年以来上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动机,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3)建立不良资产融资决策模型研究商业银行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决策条件,并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数据的分析,结合理论模型论证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拓展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思路。

邱晟[7](2020)在《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1999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我国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商业化转型和全面商业化阶段。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以来,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涌现,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手法也在不断丰富。随着不良资产市场政策的放开,参与者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层次上也越来越丰富,越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不良资产行业中对参与机构的资产精细化处理能力要求也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选择了D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购并处于管理和处置中的典型银行不良资产包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产包中债权债务结构的不良原因和银行信贷管理漏洞进行分析,在银行信贷发放以及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包的处置上给出一定的建议。案例选取的资产包涉及多户债权,主要可以根据抵质押担保情况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拥有共同的债权人和抵押物提供保证担保;第二部分债权主要为应收账款质押担保;第三部分抵押物为工业土地和专用生产设备;第四部分的抵押物为商业地产。该资产包是资产管理公司日常收购的小规模金融不良资产包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日常对该类资产包的经营和处置上通常采用诉讼追偿的传统处置方法,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已经有着一套完整的流程和步骤,有着较小的操作风险,但却有回收率低、回收周期长的不足。细看该类资产包,其中的部分资产作为商业地产能够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且有着较低的贬值风险,且在收购的时候往往仅需付出远比正常市场更低的对价,使其有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为探索更好的资产处置方式,本文选取该资产包对资产的现实处置方案展开分析,并创新性地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处该不良资产包。在证券化的方案中,笔者采用信托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收益证券涉及为优先级高级、优先级中级、次级(权益层)三个层级,并使用蒙特卡洛仿真对证券存续期内的资产价格和现金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采用风险定价的方法对拟对外发售的优先级证券进行定价。相比现实处置方案,加入资产证券化手段的方案无论在回收比率的低值还是高值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并且因为加入了资产证券化手段的运用,在债权的处置和抵押物的处置上实现了时间的分离,使得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更快地处置债权回收资金,抵押资产也因处置时间和拉长减少了因交易摩擦带来地贬值。此外,笔者结合文章涉及案例和自身从业经验,指出了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业务中设计的估价和处置、银行自身贷款风险防范上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

孙汉康[8](2020)在《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文中提出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始于住房抵押贷款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90年代初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005年,中国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借鉴美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适用性方面,比较了住房抵押贷款等12种主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动因、制约发展的因素。通过中外资产证券化的比较,分析了各种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运用分值评定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程度。适用性方面侧重于定性研究。在安全性方面,以“违约率”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三类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的安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安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的年化违约率”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化早偿、资产利率、证券利率、次级占比、评级下调、证券年限”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并将安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流动性方面,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度增长值、证券发行金额、进入二级市场交易额”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并将流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盈利性方面,以“证券产品利差”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盈利性进行了量化比较。与前两节不一样的是,并没有将“证券产品利差”作为因变量,而是将“证券利润”作为因变量,以“证券产品利差、发行金额、各种费用”为自变量,根据会计准则建立了度量中国资产证券化盈利性的模型。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为引领,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支撑的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体系(ASLP),提出了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对需大力发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出了发展路径,包括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的资产证券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通过对资产证券化产品之间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衡量资产证券产品的标准――“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并率先进行了探索。(2)在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市场中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程度,并提出了衡量产品“适用性”的主要依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风险程度),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产品的流动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标准和模型。(3)本文综合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评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四性”体系(ASLP)。

张璐婷[9](2020)在《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判断与提升研究 ——以AD银行为例》文中指出银行资产质量直接影响到经营业绩,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不论是股东、管理者还是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非常重视资产质量,并把资产质量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衡量银行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业逐渐走向了市场运作模式,面临的环境更加开放、更加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宏观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本文首先对非金融企业资产质量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了其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了AD银行做了研究对象,深入的分析该银行资产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于资产质量的提升提出了具体对策。同时深入的探讨了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和资产特点,初步形成了分析框架。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AD银行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了该银行和其他类别产业资产质量之间的异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性评价了该银行的资产质量,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6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完善综合化格局、扩大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提升变现能力和流动能力等等。本文选择了AD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本充足率不高、盈利能力差等等,并在此基础上从提出了改进措施:加强信贷管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发展中间业务等等。本文深入的剖析了AD银行资产质量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有利于提升该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其他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韶君[10](2020)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高增长,与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绩效分不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央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与国有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相对不高、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从制度因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不相容。在此背景下,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简称“两类公司”),重构国资监管、国资运营、国企经营分开的三层国资管理体系,除了有利于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更重要的是实现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各司其职,引导国资管理目标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导向,转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资本价值导向,为国有资本价值增长可持续创造有利制度条件。“管资本”导向下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重构,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聚焦国有资本价值,重构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国资监管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对引导国有资本价值管理、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已有相关研究,虽然不乏从“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视角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管资本”改革逻辑的解释,但针对“两类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要么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孤立研究国有资本增值绩效,要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作为外在于资本增值目标函数的因素研究,由此导致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理论与现实“脱节”。本文所尝试的理论推进,就是使两者融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分析,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绩效目标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组织功能与系统目标的绩效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主要借鉴马克思资本理论及西方产权理论,结合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现实考察,构建了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绩效评价体系。从“两类公司”职能侧重来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注重产业培育,兼顾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追求投资收益,市场化程度更高。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具体选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重点阐述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下,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产权层,使国有资本增值绩效释放的实现机制,由此提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思路,指导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以马克思资本理论为源头,借鉴公有制理论,构建了国有资本增值的目标体系;引入西方产权理论,从理论层面论证了绩效评价动因、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为分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是什么、如何评价”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五章,通过对“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效率的现实考察,将“管资本”改革逻辑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从而论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确立重构国有资本运营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构建了融合国资管理目标与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提供方法指导。第三部分包括第六至八章,依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探索性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中核心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指标有效性,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如何评价”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下,由于独立行使产权职能的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缺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国有产权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与“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保值增值”的绩效观念相互强化,使国有资本增值目标被异化为无限做大资产规模,导致资本增值潜力和企业创新活力被束缚。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两类公司”,从而形成国有资产行政管理层、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相互分权、相互制衡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为重塑国有资本增值的动力机制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就是“两类公司”设立的改革逻辑。2.随着“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制重构,一方面,绩效评价目标及观念,应从关注国有资产账面价值,转向强调国有资本产权价值,实现国有保值增值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定位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市场职能以及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相应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逻辑与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应有所区别。着眼资本价值,构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绩效评价与国资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成为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3.以国有资本增值为目标,聚焦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在绩效评价目标层,以资本价值统筹市场绩效和政策绩效子目标;在绩效评价标准层,以提升国有资本流动性(活力)、增值能力、防风险能力、布局优化能力、对社会资本带动力、对国计民生支持力“国有资本六力”为评价标准;在绩效评价指标层,以国有资本形态转换机制、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机制、国有股权减持市场化退出机制“三大机制”作为核心价值驱动指标选取依据;在指标权重和绩效标准值区分上,依据市场化程度、行政层级及资产规模、产融关系,构建不同分类视角下的“三维分类模型”,形成融合产权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上,将“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相结合,实现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把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及国有资本价值变动趋势的指标纳入中长期评价体系。4.按照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构建思路,结合绩效评价重点,选取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具有较好区分度和解释力。在数据层面,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好互补性;国有资产周转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三大指标能较好刻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目标的价值驱动逻辑。其中,国有资产周转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流动性的结果指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是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的驱动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放大,是提高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前提;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潜在增值能力的预测性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发现,以及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1.选题的前沿性。现有文献缺乏把“国有资本”从“国有企业”的研究范畴中抽离出来,专门构建的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缺失,本文具体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专门针对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的绩效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及方法体系的创新。本文打破了孤立的从国有资本增值视角,或者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视角的绩效评价研究,以马克思资本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产权视角、融合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包含“国有资本六力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分的“三维分类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深化了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理论解释,为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3.核心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而设计的“核心价值驱动指标”,特别是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等创新指标,突出体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管资本”改革导向,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能力和增值能力,对指导绩效评价实践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二、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突变级数法
    1.6 技术路线图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并购绩效的理论基础
    2.1 并购内涵及并购绩效概念
        2.1.1 并购概念
        2.1.2 并购绩效概念
    2.2 并购绩效理论基础
        2.2.1 交易费用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效率理论
        2.2.4 三重底线理论
    2.3 并购支付方式
        2.3.1 现金支付
        2.3.2 承债支付
        2.3.3 股权支付
    2.4 并购绩效评价模型-突变级数模型
        2.4.1 突变的性质
        2.4.2 突变级数模型的含义
        2.4.3 应用步骤
第三章 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案例概述
    3.1 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基本现状
        3.1.1 并购方S能源企业现状
        3.1.2 被并购方企业Z燃气公司现状
    3.2 并购过程
        3.2.1 成立全资子公司
        3.2.2 子公司统筹管理并购事项
    3.3 并购动因
        3.3.1 战略布局燃气产业
        3.3.2 提高市场占有率
        3.3.3 建造上、中、下游燃气综合产业链
    3.4 支付方式
第四章 S能源企业并购Z燃气企业绩效评价分析
    4.1 并购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4.1.1 选取原则
        4.1.2 指标选定及依据
    4.2 各层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发放与回收问券
        4.2.2 构建判断矩阵
        4.2.3 求根法
        4.2.4 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
    4.3 突变级数法并购绩效计算
        4.3.1 构建层次结构确定对应突变级数模型
        4.3.2 标准化处理数据
        4.3.3 利用互补性质计算并购绩效值
        4.3.4 并购绩效计算结果
    4.4 并购绩效评价分析
        4.4.1 完成并购目标情况
        4.4.2 并购财务绩效分析
        4.4.3 并购环境绩效分析
        4.4.4 并购社会绩效分析
第五章 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启示及建议
    5.1 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启示
        5.1.1 充分进行并购前的调查
        5.1.2 选择适合的支付方式
    5.2 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建议
        5.2.1 高效整合资源
        5.2.2 量力举债
        5.2.3 加强社会责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A公司收购不良资产后处置方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动态
        1.研究动态
        2.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技术路线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1.文章的创新点
        2.文章的不足之处
二、不良资产处置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
        1.不良资产
        2.不良资产处置
    (二)相关理论
        1.资源配置理论
        2.冰棍效应理论
        3.资产组合理论
三、A公司现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案例
    (一)A公司经营概况
        1.A公司业务定位及组织架构
        2.A公司近年业务发展情况及反映问题
    (二)A公司现行主要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1.基础处置方式——诉讼追偿和整包转让
        2.鼓励处置方式——委托清收和债务重组
        3.其他处置方式
    (三)A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案例
        1.委托清收处置案例——Z市工行债权资产包项目
        2.债务重组处置案例——G公司不良资产项目
四、A公司现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委托清收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委托清收处置方式开展情况
        2.委托清收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3.委托清收处置方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二)债务重组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债务重组处置方式开展情况
        2.债务重组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
        3.债务重组处置方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三)本章小结
五、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优化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优化思路
        1.保证清收服务商的质量
        2.提升债务重组方式效能
    (二)委托清收处置方式优化措施
        1.确立清收服务商的准入门槛
        2.明确清收服务商的准入流程
        3.制定对清收服务商的激励约束措施
        4.择机成立直营分支机构
    (三)债务重组处置方式优化措施
        1.匹配业务特性,申请调整考核模式
        2.夯实专业基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3.强化内控管理,建立全面风控体系
        4.结合信息化技术,完善重组资产退出渠道
    (四)本章小结
六、实施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相关制度支持
    (二)拓宽资金来源
    (三)专业人才培养
    (四)企业文化建设
七、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与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与效用
        1.2.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监管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意义
2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制度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1.1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内涵
        2.1.2 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1.3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2.1.4 国内外市场发展比较
    2.2 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发展
        2.2.1 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发展
        2.2.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的发展
        2.2.3 国内外监管发展比较
    2.3 资产证券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资产证券化动因理论
        2.3.2 决策理论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4 风险偏好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分析
    3.1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的基本设定
        3.1.1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机理分析
        3.1.2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基本假设
        3.1.3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
    3.2 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与策略
        3.2.1 信用风险冲击主导情境下的决策条件与策略
        3.2.2 两类风险冲击相对均衡情境下的决策条件与策略
        3.2.3 流动性风险冲击主导情境下的决策条件与策略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正常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决策动机实证
    4.1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设计
        4.1.1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合理性分析
        4.1.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
    4.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4.2.2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4.3 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实证模型稳健性检验
        4.3.1 市场发展阶段差异分析
        4.3.2 银行类型差异分析
        4.3.3 政策影响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分析
    5.1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
        5.1.1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机理分析
        5.1.2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基本假设
        5.1.3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分析
    5.2 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模型实证分析
        5.2.1 样本选择与变量的度量
        5.2.2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分析
        5.2.3 不同类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决策条件的差异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1.2.2 国内金融不良资产处置
        1.2.3 不良资产证券化
        1.2.4 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2 国内不良资产业务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背景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业务
        2.1.1 银行不良资产
        2.1.2 银行不良贷款业务
    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2.2.1 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历史沿革
        2.2.2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现实背景
3 不良资产业务、资产证券化、风险定价理论
    3.1 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
    3.2 资产证券化
        3.2.1 资产证券化概念
        3.2.2 资产证券化理论
        3.2.3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流程
        3.2.4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上的积极探索
    3.3 风险定价理论
4 不良资产包处置:现实方案的介绍及分析
    4.1 资产包购入方D资产管理公司简介
    4.2 不良资产包收购的背景
    4.3 不良资产包内资产的基本情况及现实处置方案
        4.3.1 资产包内基本情况
        4.3.2 资产包现实处置方案
    4.4 不良资产包的现实处置方案的分析
    4.5 不良资产包反映的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问题
        4.5.1 授信审批中资产评估的委托代理问题
        4.5.2 关于设备抵押授信额度审批的问题
        4.5.3 对于应收账款抵押的贷款审批问题
5 不良资产包处置:引入证券化手段的优化方案的设计
    5.1 入池资产基本情况
    5.2 交易结构设计
    5.3 现金流的安排和测算
    5.4 风险的测算与证券的定价
    5.5 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和与原方案的对比
        5.5.1 优化处置方案部分的收益与原方案收益对比
        5.5.2 优化后的整体收益与原方案的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不良资产包收购及处置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6.1 不良资产包投前估价过程的问题与建议
    6.2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改进与创新
    6.3 银行与企业在风险控制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
附录2 :参考城市商用房产价格走势的测量与分析(代码)
附录3 :资产支持证券的蒙特卡洛模拟(代码)
致谢

(8)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境外研究文献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适用性分析
        1.4.2 “三性”原则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产品综述
    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结构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1.2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2.1.3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原因
        2.1.4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2.2 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分类
        2.2.1 国外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2.2 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分析
        2.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2.3.1 发展现状
        2.3.2 外部环境
        2.3.3 存在的问题
        2.3.4 特点分析
第三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比较
    3.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1.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分析
        3.1.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比较
        3.2.1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的评分依据
        3.2.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得分
    3.3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结论
        3.3.1 高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2 中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3 低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四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
    4.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比较
        4.1.1 历史数据比较
        4.1.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1.3 验证模型
    4.2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比较
        4.2.1 历史数据比较
        4.2.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2.3 验证模型
    4.3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比较
        4.3.1 历史数据比较
        4.3.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第五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5.1 “四性”综合评价体系(ASLP)的建立及运用
    5.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
        5.2.1 大力发展适用性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2 适度发展适用性居中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3 谨慎发展适用性较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策略
        5.3.1 不同类别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5.3.2 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特点确定发展策略
第六章 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路径
    6.1 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1.1 组建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1.2 评级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6.1.3 规范汽车贷款证券的后期管理
    6.2 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的发展路径
        6.2.1 规范REITs的流程
        6.2.2 完善REITs的信用增级分析
        6.2.3 分析REITs评级的影响因素
        6.2.4 明确REITs的发展方向
    6.3 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3.1 建立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3.2 确定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原则
        6.3.3 合理设计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方案
        6.3.4 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
        6.3.5 规范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6.4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4.1 明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程序
        6.4.2 稳妥有序地发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3 严格筛选PPP项目资产
        6.4.4 采用主信托方式进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5 完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结论
    7.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四性”的比较
    7.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7.3 衡量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准、指标、依据、模型及评价体系
    7.4 中国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判断与提升研究 ——以AD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或有创新和研究不足
        1.4.1 或有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2.1.2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2.2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判断指标
        2.2.1 资产总体质量指标
        2.2.2 资产结构质量指标
    2.3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判断方法
        2.3.1 骆驼评价体系
        2.3.2 层次分析法
        2.3.3 主成分分析法
    2.4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商业贷款理论
        2.4.2 资产转移理论
        2.4.3 预期收入理论
3 我国城商行资产质量现状及判断标准分析
    3.1 城商行资产质量现状
    3.2 城商行资产质量比较分析
        3.2.1 比较对象选择
        3.2.2 比较样本选择
        3.2.3 资产总体质量分析
        3.2.4 资产结构质量分析
    3.3 信贷资产质量衡量标准
4 AD城商行资产质量现状的分析
    4.1 AD城商行经营及财务状况
    4.2 AD城商行资产总体质量分析
        4.2.1 总体资产的增值性分析
        4.2.2 总体资产的获现性分析
    4.3 AD城商行资产结构质量分析
        4.3.1 资产结构的一般性分析
        4.3.2 资产结构的流动性分析
        4.3.3 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对应性分析
        4.3.4 资产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吻合性分析
    4.4 资产个体质量的纵向比较分析
        4.4.1 发放贷款和垫款的质量分析
        4.4.2 金融投资资产的质量分析
5 AD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综合评价
    5.1 AD银行资产质量综合测评
        5.1.1 指标的选取
        5.1.2 资产质量的主成分分析计算过程
        5.1.3 资产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2 AD银行资产质量的优劣势分析
        5.2.1 AD银行资产质量的优势分析
        5.2.2 AD银行资产质量的劣势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提升城商行资产质量的建议
        6.2.1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6.2.2 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与零售业务
        6.2.3 加强核心资本补充
        6.2.4 加强银行资产质量全面管理
        6.2.5 丰富不良信贷资产处置方式
参考文献

(10)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内涵及范畴界定
        1.2.1 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
        1.2.2 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
        1.2.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1.2.4 绩效及绩效评价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
        2.1.2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
        2.1.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思路及核心指标选取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有投资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2 产业基金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2.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2.3 文献评述
        2.3.1 已有研究的启示
        2.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2.3.3 本文研究方向
    2.4 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学派资本理论
        2.4.2 所有制、公有制及产权理论
        2.4.3 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
3 理论分析
    3.1 资本运营及资本增值的理论分析
        3.1.1 资本形态转换:从实物形态资产到价值形态资本
        3.1.2 资本运营的收益是对产业利润的分割
        3.1.3 资本加速增值主要依赖资产资本化的价值经营
    3.2 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分析
        3.2.1 国有资本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形式
        3.2.2 政府授权专业机构履行国有产权代表职能
        3.2.3 着眼社会总资本结构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3.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3.3.1 绩效评价动因: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受托责任
        3.3.2 绩效评价目标:国有资本价值增值可持续
        3.3.3 绩效评价重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和经营
        3.3.4 绩效评价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及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现实需求
    4.1 “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现实问题及其运行效率考察
        4.1.1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职能混杂
        4.1.2 国有企业依赖资本运营而盲目做大规模扩大产能
        4.1.3 国有企业忽略产业经营导致创新能力被弱化
        4.1.4 行政力量主导的国企合并导致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
    4.2 国资管理体制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逻辑
        4.2.1 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缺位导致资本增值潜力被束缚
        4.2.2 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而重塑资本增值动力机制
    4.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职能定位
        4.3.1 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市场职能
        4.3.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政策职能
    4.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
        4.4.1 国资管理目标从关注资产规模转向资本价值
        4.4.2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适合“两类公司”
        4.4.3 聚焦资本价值重构国有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及思路
    5.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层次结构逻辑
        5.1.1 绩效评价目标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2 绩效评价标准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5.1.3 核心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价值驱动逻辑
    5.2 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间设定的三维分类模型
        5.2.1 三维分类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三维分类模型的维度划分及其内涵
        5.2.3 三维分类模型量化分级标准探讨
    5.3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5.3.1 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结合
        5.3.2 评价周期及中长期绩效评价重点
        5.3.3 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
    5.4 本章小结
6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6.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6.1.1 反映国有资本流动性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2 反映国有资本增值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3 反映国有资本防风险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6.1.4 其它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6.2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实证分析
        6.2.1 核心评价指标确立
        6.2.2 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实证分析
        6.2.3 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的实证分析
        6.2.4 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实证分析
    6.3 实证结果比对分析及结论
        6.3.1 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比对分析
        6.3.2 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6.3.3 实证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及绩效评价配套措施的完善
        7.2.1 政策建议
        7.2.2 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完善
    7.3 研究展望
        7.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7.3.2 三维分类模型的指标权重与标准值区间设定
        7.3.3 绩效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优化
        7.3.4 “管资本”导向下分层分类的国有资本考核体系构建
附件1 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关的政策脉络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2]YZ公司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S能源公司并购Z燃气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党慧云.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A公司收购不良资产后处置方式优化研究[D]. 张杰埙.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5]银行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及优化研究[J]. 许泽想,李希环. 中国资产评估, 2021(03)
  • [6]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机与决策研究[D]. 吴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7]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不良资产包处置分析 ——以PF银行N市分行不良资产包为例[D]. 邱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
  • [8]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D]. 孙汉康. 河北大学, 2020(02)
  • [9]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判断与提升研究 ——以AD银行为例[D]. 张璐婷.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D]. 宋韶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标签:;  ;  ;  ;  ;  

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